高中语文_第2单元第6课《杜甫诗三首》课件_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PPT课件1
(2)沉郁 Nhomakorabea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 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 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 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 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 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 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 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 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 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 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 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 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 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 以摧折人心!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 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 满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 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 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 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
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 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 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 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 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 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 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 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 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 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飘泊、身体多病、客居 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 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 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 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 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 怨恨可言呢?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 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 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 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 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 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 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 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 以摧折人心!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 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 满腹“怨恨” 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 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 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 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
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
作业: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 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 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 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 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 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 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 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 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 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件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 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 面了。
总结
• 1、沉郁顿挫 •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
忧愤、蕴藉;“顿挫”是指情势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 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2、诗人的悲愁情怀
•
秋天万物凋谢,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
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
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愁,融入了羁旅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类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 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叹。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叹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登高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嫁异邦
怨
独留青冢向傍晚
远葬他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杜甫诗三首 PPT课件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 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 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 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 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 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 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 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 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 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这不是一只快乐 冷。既有身体 的鸟,是一只孤 的,又有心灵 独痛苦的鸟。 的,更主要是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渺小,很 孤单。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宋代罗大经曾 说“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含有八层意思, 你能读出几层 意思?
1、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 怎样的情感?(3分) ——对王昭君寄寓了深厚的同情, (1分)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 负不得施展的怅惘。(2分)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疏通文意。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跳 跃性强,多倒装,常用典。要抓住这一特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的字面意思。 2、抓住题目,把握题材和艺术手法,寻找 ‚诗眼‛,快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重视诵读和想象。只有重视诵读和想象, 才能真切体会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4、析意象,品语言,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杜 甫 诗 三 首
“诗圣”杜甫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必修三 第6课《杜甫诗三首》1 课件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 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 “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 (《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 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 惨的真实写照。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 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 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 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 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 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 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 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 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 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 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 (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 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 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 句称“对句”。
第四层次: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 那千家万户的“刀迟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 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六)内容评述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 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 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 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 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 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 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 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公开课精品课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他是后世文人眼中的“诗圣”, 他是鲁迅口中的“中国人的脊 梁”,他是梁启超笔下的“情圣”, 他是郭沫若心中的“诗中圣贤”, 他是闻一多尊奉的“四千年文化 中最庄严,最绚丽,最永久的 一道光彩”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思路
• 人物简介 • 人物履历 • 杜甫思想 • 艺术特色 • 感悟杜甫
一、人物简介
杜甫,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二、个人履历
读书壮游时期(712—746) 35岁之前 困居长安十年(746—755)35— 44 陷贼与围官时期(756—759) 45—48 漂泊西南时期(760—770)48—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精美ppt课件
精选ppt
6
他以古体、律诗见长,“________”是其作品的主要 风格。有《杜工部集》传世。代表作有:“三吏”、“三 别”、《蜀相》、《遣兴》、《春夜喜雨》、《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兵车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月夜》、《旅夜书 怀》、《水槛遣心二首》、《秋兴八首》等,其中“三吏” 为《________》《新安吏》和《________》,“三别”为 《新婚别》《________》和《________》。杜甫是唐代最 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_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______,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1)塞上风云接地阴 (3)一去紫台连朔漠
(2)孤舟一系故园心 (4)画图省识春风面
精选ppt
15
(5)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精选ppt
9
(2节 省.01省 悟.1年广东考查)
玉 露邪呼..露 一恶韩.手邪.
sx(塞 塞 瓶h. .2ǐn0ě上 责 塞ɡ.0n8ɡ年广东考查yxéi)é
省 省. .悟 悟.
(201邪 邪呼 呼. .1年恶 恶韩 韩广邪 邪. .东考查)
玉 露.露 一塞 塞 瓶 塞 塞 瓶.. . . .手上 责 塞 上 责 塞. .
(20)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 绝句》)
(16)月涌大江流
(17)富贵于我如浮云
(18)两个黄鹂鸣翠柳 (19)白日放歌须纵酒
(20)不废江河万古流
精选ppt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课件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非常
悲凉。
使人感到非常 冷。既有身体 的,又有心灵 的。更主要是
这不是一只快乐 的鸟,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心的。
显得天底下的
人很微小,很
孤单。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生命之短暂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时间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
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宋代罗大经曾 万里,地之远也;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纭,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 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 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 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 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献赋十年犹未遇,
最新《杜甫诗三首》公开课课件课件ppt
年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诗义
(内容主旨)
诗韵(声韵节奏)
诗技
(笔法技巧)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课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明代书法家 陈淳
听朗读,悟诗歌
诗情
(情怀感染)
诗义
(内容主旨)
诗韵(声韵节奏)
诗技
(笔法技巧)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课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杜甫诗三首 最新公开课优秀PPT
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极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 的萧森气象。
(五)层次结构
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 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 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咏怀古迹(其三)
一、课文鉴赏 二、艺术特色 三、探究与思考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背景: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 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 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 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 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五)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 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 蓄势。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 甫 唐诗 杜三 甫首
·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 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五)层次结构
第三层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 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 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咏怀古迹(其三)
一、课文鉴赏 二、艺术特色 三、探究与思考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背景: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 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 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 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 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 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五)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 到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 蓄势。
第二层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 甫 唐诗 杜三 甫首
·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 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 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品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共66张PPT)
9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
爆发,把家安置在鄜州,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用诗的形式把他的 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 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弃官携家逃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颔联描写江间关赛惊风骇浪、萧条阴晦的景色,也表 达了诗人极度不安的忧思。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的 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 命运的光景暗淡和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描写作者即景产生的怀旧思乡的痛苦心情。以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 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 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 “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 (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 而构思绵密。
8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 歌创作可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游历吴、越、齐、
赵,赴洛阳应举,不第。在洛阳遇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
落第。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官。这期间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 权贵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 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 唐《本事诗》云: 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 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 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 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
爆发,把家安置在鄜州,去投肃宗,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 《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用诗的形式把他的 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 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弃官携家逃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去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颔联描写江间关赛惊风骇浪、萧条阴晦的景色,也表 达了诗人极度不安的忧思。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的 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 命运的光景暗淡和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描写作者即景产生的怀旧思乡的痛苦心情。以 “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 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 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 “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 (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 而构思绵密。
8
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共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 歌创作可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前):游历吴、越、齐、
赵,赴洛阳应举,不第。在洛阳遇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 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在长安应试,
落第。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 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的小官。这期间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 权贵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 甫龌龊,有饭颗山头之嘲诮(注: 唐《本事诗》云: 太白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 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盖讥其拘束也。此 诗太白集不载,不可信)。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 之优劣,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催刀尺——催动刀尺 •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
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 忧伤之感。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登高
被誉为“杜集七 言律诗第一”、“古 今律诗之冠”
写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 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杜
甫
登
诗
高
三
首
标示《登高》的平仄 1、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2、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3、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4、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5、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6、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7、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8、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 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 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境界?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萧瑟 凄凉 雄浑 壮丽
伤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情
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 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 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 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 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
•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期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二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长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安 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 十 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
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
系于故园。
孤帆一系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 日山水,忧国伤时 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 旧事,不禁老泪纵 横。他的心是和 “故园”、长安紧 紧连在一起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 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 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
1. 课
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
文 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
分 析
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
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
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气萧森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读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书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壮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游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时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南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 时 这里写就的。 期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要求工对
杜
甫
秋 兴
诗
八 首
三
( 其
首
一 )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 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 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 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 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 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 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
甫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简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汇为《杜工部集》。
介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 “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 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 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 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 “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 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和地面贴近。
•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 罩四野。
•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 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六、 课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 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 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困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 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 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 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 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 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 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 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 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 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 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
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 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 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 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诗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 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 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 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感怆。
时 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期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
挫”的诗风。
三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 战 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
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
乱 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 流 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
• 催刀尺——催动刀尺 •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
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 忧伤之感。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 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登高
被誉为“杜集七 言律诗第一”、“古 今律诗之冠”
写作背景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 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杜
甫
登
诗
高
三
首
标示《登高》的平仄 1、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2、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3、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4、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5、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6、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7、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8、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
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 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 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 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 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 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 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 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 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
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境界?
触 景
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
萧瑟 凄凉 雄浑 壮丽
伤
承接自如,纵情开合
情
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 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 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
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 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 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
•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
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
期 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 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 《望岳》。
二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
长 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 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
安 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 十 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
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
系于故园。
孤帆一系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 日山水,忧国伤时 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 旧事,不禁老泪纵 横。他的心是和 “故园”、长安紧 紧连在一起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 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 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
1. 课
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
文 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
分 析
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
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
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气萧森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一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
读 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 书 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
壮 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 游 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 时 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
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沉郁顿挫
• 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
南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 时 这里写就的。 期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要求工对
杜
甫
秋 兴
诗
八 首
三
( 其
首
一 )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 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 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 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 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 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 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 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 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
甫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 简 “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
汇为《杜工部集》。
介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 “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 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 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 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 “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 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 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 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 仿佛和地面贴近。
•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 罩四野。
•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 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 哀感深沉。
秋兴八首
•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
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白寒孤丛塞江巫玉其
帝衣舟菊上间山露一
城处一两风波巫凋
高处系开云浪峡伤
六、 课
急催故他接兼气枫 暮刀园日地天萧树
文
砧尺心泪阴涌森林
讲
。,。,。,。,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 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 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 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 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困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 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 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 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 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 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 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 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 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 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 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
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 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 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 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诗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 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 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 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感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