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机制
第35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7月 Vol.35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3──────────收稿日期:2012-05-22作者简介:贺金龙(1983-),男,河北蠡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00-论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机制贺金龙1,乔 妮2(1. 西南财经大学 天府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的理论。
以认知心理发生发展过程为研究基础,意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机制的内容以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认知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4-0100-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4.026On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HE Jin-long 1, QIAO Ni 2(1. College of Tianfu,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ianyang 621000, China; 2.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west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The subst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at we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study of human cognition theory.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research, it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the optimized strategy of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Key Words: cognitive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一、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心理机制的内涵在现代的认知心理学中,认知主要是指人们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它是由一系列的心理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心理机制内在结构分析
现 ,是指 不在眼前 的 、过去 经历过 的事物表象 在大脑 中重新显 现 的过程 。首先 , 回忆 受到时 间的影 响。学 生近期识 记的 内容能够
比较清晰 的回忆起来 ,耗 费时间越 长的识记 内容也 比较 容易 回忆 起 来。其 次 ,刺激影 响 回忆 的效果 。经过识记 一— 保持— —遗忘 过 程的教 学内容仍然 会在教 育对象 的大脑 中留下 印迹 ,外 部刺激 的强弱 、时间长短都会 影响这 些印迹 的再现 。 四、中学 思想政治教 育的注意机 制 注意是指学 生对一定认 知事物 的指向和集 中。 “ 指 向”是 指 在每一 瞬间性活 动总是 有选择地朝 向一定事 物而离 开其 余 事物 ; “ 集 中”是指认知 活动离 开一切无 关 因素 而深人指 向所选 择的认 知对象 。指 向性 和集 中性相互联 系 ,密不可 分。注 意可分 为无 意 注意和 有意注意 两种情 况 ,无 意注意是指 事先没有 预定 的 目的 、 也不需 要作意 志努力 的注意 ;有意注意相 反 ,是指 由预定 目的 、
一
括 学生 对教育 信息 的识 记 、保 持、 回忆 ( 重 现 )和再认 。中学 思
想政治的记忆机制规律 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 1 、越形象 、越鲜 明 、符 号越 少 的认 知对 象越容 易被 学生识 记 。学生 只有把 握 了基本 的教学知识 才能将教育 要求 内化成 自己 的素养 。形象 的 、生 动 的 、鲜明 的教育 信 息更 能 激发 学 生的 兴 趣 ,更容 易被识 记。 2 、对教育信 息的保持会 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 以后经验 的影响 而
这一 心理过 程 的各种规 律 。 .
关 键词 :中学 思想 政治 教育
结构 分析
三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的记忆机制 记忆是 人脑对过 去感知过 的事 物 、思考过 的问题或理 论 、体 验 过的情绪或 做过 的动作的 反映中学 思想 政治课 程的记 忆过程包
通过心理相容让学生走近思品课
通过心理相容让学生走近思品课一、问题的提出在思品课教学中,我们常感到来自学生的消极情绪:预习、听课被动,对所讲内容无动于衷,作业难交。
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对所学的各门功课是有不同感情的,它影响着注意力和时间的分配,导致了各门课学习的不平衡。
同是思品课教学,有的班级合作得好,教育教学效果较突出;而有的班级配合不好,教学效果就相对较差;有时教师精心准备、自我感觉良好,但却无法达到实际效果。
等等问题,都可以从师生心理关系、情感因素上找到原因。
二、理论依据心理学认为,课堂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成果,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知活动的进程,它以知识交流为主线,伴以一条情感交流线,此时,若双方心意相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缩短教与学的差距,加快教学要求的内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果。
思品课的课程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首位。
这里的“心意相通”,就是指师生心理相容。
思品课教学中的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
三、原因分析在实际的思品课教学中,影响师生心里相容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品教师任教面广、班级课时少、一般又不任班主任,客观上造成师生空间距离远、交往频率低,较难使师生在心理相互接近、容纳;2、传统的“副科”观念以及思想思品教材较理论化的知识结构,也使得学生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3、有的老师在备、讲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使得课堂交流发生困难,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4、有的老师对自己的专业不热爱及对学生冷淡,也会拉开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四、对策消除思品课教学中师生心理隔阂,增强师生心理相容性,我认为从教师方面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努力:1.思品教师要做到德才兼备,堪为师表。
“德”是指教师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爱生之心、坦诚的胸怀、符合身份的言谈举止;“才”是指教师专业精深、学识渊博、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会一到两样乐器等。
《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中心理学规律的运用
维普资讯
叶 湘 虹 等 : 《 学 生 思 想 品 德 修 养 》 课 教 学 中 心 理 学 规 律 的 运 用 大
41
在 实 践 上 转 向彻 底 的现 实 主义 ,1。 如 学 生 ,J 就 E 所 戏 称 的 :“ 锋 是 个 神 ,可 我 是 个 人 。 雷 ”
《 学生思想 品德修养 》课 ( 大 以下 简称
《 品 》 )的 教 学 目 的 在 于 培 养 大 学 生 优 良 思 课 的 思 想 道 德 品质 。 过 去 .我 们 对 《 品 》课 思 教学 规律 的研究侧 重 于教育 者和教 学 内容 . 而 忽 视 教 学 对 象 和 教 学 过 程 , 不 注 重 学 生 主
疑 给 学 生 带 来 了不 利 的影 响 。
过 程 简 单 地 视 为是 说 教 、讲 解 、 输 的过 程 , 灌 忽 略 了对 外 在 道 德 要 求 向 内在 道 德需 要 转 化 的 心 理 机 制 的研 究 。学 生 学 习 的 道 德 规 范 体
系 缺 乏 内化 机 制 ,不 能 有 效 地 内 化 为 道 德 信 念 ;道 德 信 念 缺 乏 实践 中 介 .难 以 外 化 为道 德 行 为 。 因此 ,在 大学 生 中产 生 了 一 批 具 有 道 德 知 识 却 无 道 德行 为 之 人 ,他 们 只是 背 上
“ 养 ” 的特 点 , 以 “ 格 公 民 ” 和 “ 才 ” 修 合 成
为 目标 , 以理 论 武 装 头脑 ,紧 密 联 系 生 活 实 际 , 定 学 生 道 德 信 念 , 化 学 生道 德认 知 , 坚 深
升 华 学 生 道 德 情 感 。 励 学 生 参 与道 德 实 践 , 鼓
建构 主体 性 与 多样 性 的现 实 规 律 ,设 置 单 一
论“两课”教学心理接受机制
活跃的状态。
表现为外 显行为上 的一致 ,比如 学生在课 堂上 回答提问 或在答 考卷时 表述 同教材 一致 的观点 ,但 在 内心 深处并
( ) 解 。学 生的 理解 包 括 直接 理解 和 间 接理 解 。 2理
“ 课”教 学的 多数 内容要诉 之于学 生的 间接 理解 。因 非一定认 同教学 的 内容 。认 同,学生对教 学 内容 保持一 两 为 “ 课” 教 学 是 属于 传播 学 中所 说 的劝 说性 传 播 类 致 ,这种一致 并非 只是表现在 外显行 为上 ,而 是在心理 两
型 ,主 要 目的 是传 道 、解 惑 , 改变 学 生 的 态 度 和 行 为 ,
接纳信 息
许多信息 ,但并不 一 定都确信 它 。只有一部 分 由学 生确
接 纳 教 学 信 息 是 学 生 接 受 “ 课 ” 教 学 的 第 一 个 环 信它 已存 入 自己的头 脑 中,并 且把它 作为 自己正确认 识 两 节 ,此心理层次 主要 包含注意 、理 解 和确 信三个 心理 活 外 界的 知 识 的 一部 分 。要 使 学 牛 确 信 , 最 根 本 的 是 要教
动过程。
师讲授 的信 息是真 实的 ,真 实是确 信的 客观基础 。确信
() 1注意 。 注意 是 心理 活 动对 一 定事 物 的指 向和 集 还需教 学信息让 学生感 到是 可信 的。 只有 当学生 对信息 中。注意分 为无意注 意和有 意注意 。一般来 说 ,大众 传 所表征 的事实 的可信度 有 了肯定 的判断 后 ,对信 息的确
上 与教学 内容产生 了一种不可 分的 整体感觉 。认 同的构
浅析患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心理机制
一
、
记 。学生 只有把握 了基本 的教学知 识才能将 教育要求 内化成 自己 的素 养。形象 的 、生 动的 、鲜 明的教育 信息更 能激发学 生的兴趣 ,更容易被识记 。 对教 育信息 的保持会 随着 时间的推移 和 以后经 验 的影 响
浅析患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心理机制
河】 c 大 各 中学 王振 延
[ 摘 要 ]处 于 不 同年 龄 阶段 的 学 生的 认 知心 理 过 程 往往 具 有 差 异 性 ,思 想 政 治 课程 应 非 常注 重 教 育 对象 在 真 实 的生 活世 界 中感 受、体 验 、领 悟。这 个 过程 始 终 伴 随 学生 的心 理 过程 展 开 ,感 觉机 制 、知觉 机 制 、记 忆机 制 、注 意 机 制 也 就表 现 为这 一心 理 过 程 的各 种 规 律 。 思想 政 治 认 知 心 理机 制 包 括感 觉机 制 、知 觉 机 制 、记 忆 机 制 、 注 意机 制 。 这 一 认知 学 习的 过程 就是 教 育 工作 者对 思 想政 治信 息进 行 感 觉 、知 觉 、理 解 、记 忆 、 思维 的过 程 ,这 个过 程始 终伴 随 学生 的心 理 过 程 展开 ,感 觉 机 制 、知觉 机 制 、记 忆机 制 、注 意机 制 、思 维机 制也就 表 现 为这 一 心理 过 程 的各 种规 律 。 [ 关键 词 ]思想 政 治 心 理机 制
学生 的知觉具有 自觉选择 性 。即学生并 不是对教 师呈现 无 意注意机制 。相对 强度大 的 、新异 的 、醒 目的 、变 化 的所 有教育信 息全盘 接收 ,而 是有选 择地取 出其 中刺 激较强 的刺激物 ,满足 内在需要 的刺激物 以及刺激 物 的对 比关系更 的信 息加 以接收 、加 工和理解 。认知 事物 的属性和特 征会影 容易引起 学生 的无 意 注意 。教育者 要充分利 用无 意注意这 一 响学 生的知觉 ,如果 认知事 物 的刺 激低于学 生 的感觉 阙值 , 机制 ,利用其有 利方 面 ,防止其不 良影 响。教师 的穿着打 扮 就不 会成 为学生知 觉 的选择对 象 。另 一方 面 ,学生 自身 的需 不宜过 分鲜艳 、新 异 、时髦 ;教学 环境不宜 装饰过 多 ,应保 要 、欲望 、喜好 、 价 值观念 、情感 、态度等 主观 因素 ,也会 持安静 ;教师应 尽量 丰富教学 内容 ,采用 生动活泼 的教学 方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属于教育学这一学科,又不断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方法来完善自身。
自诞生以来,教育心理学在学界的研究有所深化和发展,并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但仍存在不成熟之处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
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而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和践行者,其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从信息传递过程、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分析和研究,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利益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滋生等问题。
世界格局多极化与民主法制建设的挑战: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如何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法治意识等问题。
科技发展与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挑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网络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对网络社会带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教育者权威性弱化以及网络沉溺等问题。
对外开放多元文化激荡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挑战:对外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激荡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浅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咨询策略
·研究探讨·295浅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咨询策略重庆市渝高中学 朱 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老师总是习惯于照本宣科地倡导教材中的主流思想。
殊不知,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的中学生,我们的讲授越严谨,学生的情绪就越抵触。
学生认为老师根本不了解他们,甚至觉得老师很虚伪。
即使老师讲得再有道理,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什么用呢?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老师不妨把自己当做心理咨询师,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策略,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因为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而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明智地选择。
我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建议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以下心理咨询策略。
第一,倾听策略。
一般的课堂教学,老师往往比较注重讲,而忽视听的作用。
而心理咨询非常重视倾听的过程。
所谓倾听,就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来访者传达“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的信息。
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倾听学生,也许效果比你讲得口干舌燥要好得多。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倾听的技巧,要认真、有兴趣、全神贯注、设身处地的倾听,并适当表示理解,不要随意进行评价。
不仅要听懂学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应该听懂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弦外之音。
不排斥,不歧视,要把自己放在学生位置上思考,鼓励其宣泄自己的情绪,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例如,我在讲《生活与哲学》中有关人生价值观时,提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就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嘀咕了一句:“那是傻子!”我就顺势请同学起来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包括那位学生。
有的学生说到自己身边的人所作所想都是在谋求个人利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的学生谈到人在为个人谋利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做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二者并不矛盾;还有的学生说到谋求个人利益而不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就是不劳而获的人,轻则是不道德的,是受到社会谴责的行为,重则是违法的,是受到法律制裁和打击的行为;更有学生提到贡献多于索取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值得大家尊敬和赞美的人,只有更多这样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互馈机制初探
工 相关 行 为具 有 很 大 的影 响力 ,文 化 特异 的 自我 构念与文化特异 的自我面孑L加工机制之间存在因 果联系。较之于互依 型的 自我启动 ,独立 型的 自 我 面孔 加 工机 制 引 发 的 自我 意识 更 加 明显 ,而前 者 对社 会联 系 和社会 环境 更 加敏感 。 J 2.2 基 于 文化 差异 的 自我人 格特 质加 工
功 能 延 伸 。
关 键 词 :自我 概 念 ;思 想政 治教 育 ;心 理 互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11(2017)04—0095—03
1 问题 的提 出
作 为社 会性 行 动 的思 想 政 治 教 育 ,从 其 本 质 内涵上来说是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中取得价值认 同 的沟通 过 程 ,具 有 极 其 鲜 明 的实 践 性 ,尤 其 是 指 “具 有社 会 意义 的 有 规 律 的行 为 ,这 类 行 为 在 物 质 世界 中发 生 ,也会 对 物 质世 界 产 生 影 响 。”_1 因 此 ,思想 政治 教 育 过 程 首 先 且 应 当 被 视 作 实践 活 动 ,具有 本 体 优 先 的地 位 。“全 部 社 会 生 活 在 本 质上 是 实践 的 ,凡 是 把 理 论 引 到神 秘 主 义 方 面 的 神秘 东西 ,都 能 在 人 的实 践 中以及 对 这 个 实践 的 理念 中得 到 合 理 的 解 决 。”【2 实 践 具 有 高 度 的过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越来越重视心理化教学这一概念,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也需要注重心理化教学的应用。
背景介绍部分将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心理化教学在其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性越发突出。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
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甚至出现学习倦怠、抵触等现象。
如何利用心理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心理化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2 研究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心理化教学的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可以有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化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
心理化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心理化的重要性,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心理化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探究
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探究一、引言班集体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也是学生德行品质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要路径。
在德育工作中,心理机制的研究和探究对于班集体德育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并试图给出一些建议和启示,以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二、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1. 归属感与认同感在班集体德育中,学生的心理机制首先表现为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生在班集体中度过了大部分的学习生活,因此他们对班级的依恋和认同感较强。
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班集体德育的基础,也是班集体德育可以持续进行的保障。
当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同和依恋班级,他们就会更愿意主动参与各项班级德育活动,积极配合和支持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完成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任务。
2. 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还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将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对自我形象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意识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善。
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是班集体德育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也是学生在班级中自我完善和成长的重要动力。
3. 互动关系与情绪支持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情感支持。
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关系是班集体德育的保障,也是学生个人德育素养的重要提升途径。
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也能够在交往中学到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情感支持和互动关系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和学习环境。
4. 群体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还包括学生对群体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与理解。
在班级中,学生将逐渐形成对班级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导向。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心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修课程。
然而,由于当前社会环境中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心理状态的复杂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因此,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心理化教学,使其适应学生的道德和常识心理需求。
首先,要对学生成功和失败心态进行疏导,培养积极的情绪。
教师需要以理性、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沉淀正能量,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案,即时得到反馈和建议,加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在备课和讲课中,可以引入成功的案例和失败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将学习落实到实际处,鼓励学生读书、看报、上网等,培养从幸福生活角度的思考。
其次,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个人经验和智慧。
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升级,静态的内容已经无法吸引学习兴趣,需要更多简洁易懂的实际例子、有针对性的文化故事、有趣的金句禅语等,更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参与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最后,要注意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的并行和整合。
高校不仅是一个知识系统,也是一个科技创新和知识传播的平台。
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网络教学、多媒体、移动终端等)和前沿文献资料、必要实践活动等,扩大知识传播范围,提升知识传播覆盖率,以遂行国家重要任务,培育全球未来领袖和创新型企业家,成为国家强大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心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才智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把握好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心理,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更加显著的社会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
思政教育学习心理机制论述
思政教育学习心理机制论述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本质(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是知、情、行整合的学习从学习心理的百年多的发展历程来看,三种学习理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学习的发生发展机制。
行为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发生发展机制是“行”,即从个体外显行为改变来研究学习的发生发展;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发生发展机制是“知”,即从个体如何通过认知结构的改变获得新知识或修正已有知识来研究学习的发生发展;人本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发生发展机制是“情”,即从个体内在的需求、情感来研究学习的发生发展。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学习论为我们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心理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本质。
行为学习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如何形成社会规范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学习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如何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供了理论基础;人本学习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如何体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体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不同于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
“知识是关于活动客体或对象的性质与内部的反映,又称之为对象经验,知识学习指向于人类活动的对象,主要解决的是’懂不懂’的问题,强调接受理解,借助于概念、命题、判断进行,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不断地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转化,从而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
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是人类个体动作的主观产物,又称之为主体经验。
技能学习来自活动的主体,主要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强调熟练操作,关键是形成动力定型,产生自动化的行为反应倾向。
” [11]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旨在使学习者获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与道德观念,主要解决的是“信不信”、“有没有意义”、“如何才有意义”等问题,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行为实践。
它需要在知识上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情感上体验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行为上执行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
因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体现为一种价值学习,通过知情行整合的学习方式获得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通过知情行的整合建立个体的内在调节系统,形成个体的动机系统和行为系统,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调节。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2019年文档资料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而且本身也是一项重要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
不同的接受心理,必然要产生不同的接受结果。
一般认为,心理现象的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另一方面是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1]。
本文仅就心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就其性质与功能的不同,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是人接纳、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认识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动觉、静觉等。
生理学研究表明,相应的感觉必须要达到接受者的感觉阈限才会产生。
而且,感受性会随着接受客体刺激持续作用的时间过长导致感觉适应,即所谓的“审美疲劳”。
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看,感觉这一心理过程主要影响接受的发生启动环节。
对个人来说,单纯的感觉几乎是很少的。
因为许多事物总是由许多属性综合而成一个整体的。
当你在知道这个事物某一属性的同时,往往也就知道了这个事物的整体。
这一过程就是知觉。
知觉受接受主体心理成分,如动机、兴趣、需要、记忆、语言、思维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受主体的知识经验。
人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头脑中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把它归纳到自己已有的经验体系之中。
在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不能仅仅感知客体,还要记住这些客体。
有时需要主体把它再现或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及再认几个环节[2]。
记忆过程在接受者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有了记忆,接受者才能把过去的经验作为表象保存下来,经验的逐渐积累推动了接受心理的发展和行为的复杂化。
教师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
教师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教师道德品行是评价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的道德品行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然而,教师的道德品行并非来自于简单的道德规范遵循,而是受到复杂的心理机制的支配和影响。
本文将从认知、情感和动机三个方面,探讨教师道德品行的心理机制。
一、认知机制教师道德品行的形成与认知机制密不可分。
认知机制是指个体对道德行为的知觉、判断和推理过程。
教师在道德行为选择和处理道德困境时,会运用认知机制来思考和决策。
首先是对道德知觉的认知,即教师对道德行为的辨别和评估。
良好的道德知觉使教师能够准确感知道德行为,从而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
其次是道德决策的认知过程。
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专业伦理,对道德行为进行权衡和决策。
这些决策常常受到个人经验、道德修养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最后是对道德行为的自我监控。
教师能够通过自我观察和反思,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估和调整。
这种自我监控可以促进教师的道德自律和自我提升。
二、情感机制情感机制是教师道德品行的重要支撑。
教师面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情感机制在道德行为的产生和表达中起到关键作用。
第一,教师的情感态度对道德行为具有激励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关注、热爱和投入,能够激发其表现出更多良好的道德行为。
通过情感的投入和表达,教师能够建立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增强道德行为的价值感。
第二,教师的情感反应对道德行为的处理起到调节作用。
在面对道德困境和冲突时,教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调控能够影响其道德决策和行为表现。
对于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和正念价值的认知,依赖于教师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
第三,教师的情感表达能力对道德行为的传递和影响有重要作用。
教师能够通过情感表达来传递道德价值观、规范和期望,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情感发展。
三、动机机制动机机制是指教师道德品行的驱动力和动力来源。
动机机制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它们共同促使教师展现出积极的道德行为。
论“两课”教学心理接受机制
论“两课”教学心理接受机制摘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播的思想价值信息的反映和择取、整合、内化、外化和践行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是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与学校德育过程的契合。
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关键是整合学生心理接受机制。
关键词:两课;接受机制;心理“两课”接受过程是指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两课”教学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是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与学校德育过程的契合。
研究分析学生接受“两课”教学的规律,是提高“两课”教学成效的生长点。
“两课”教学的接受,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两课”教学中教师所传播的思想价值信息的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外化和践行。
其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心理层次:接纳信息、改变态度、影响行为。
一、接纳信息接纳教学信息是学生接受“两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此心理层次主要包含注意、理解和确信三个心理活动过程。
1.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般来说,大众传媒以无意注意为主,学生对“两课”教学的注意则以有意注意为主。
不过,“两课”教学不能完全诉诸于学生的有意注意。
因为有意注意需要意志的参与,持续这种注意学生会感到心理上沉重的负担。
应重视对学生注意的调控,既要调动、保持受众的有意注意,也要调动、激发受众的无意注意。
只有二者保持适当的平衡,才能使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纳行为持续较长的时间,并保持活跃的状态。
2.理解.学生的理解包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两课”教学的多数内容要诉之于学生的间接理解。
因为“两课”教学是属于传播学中所说的劝说性传播类型,主要目的是传道、解惑,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传播的内容往往很难完全以直接理解去认识,而只有依靠对该事物产生的背景、原因、作用等分析,才能逐步理解其意义。
因此,“两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了学生对价值知识理解的特点,重视对讲授问题进行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
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探究
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探究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班集体德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集体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在班集体德育中面临着心理困扰和挑战,这需要我们来探究其中的心理机制,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心理机制是指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方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在原理和规律。
在班集体德育中,学生的心理机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体特质等。
了解学生的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班集体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通过背景介绍、心理机制探究、班集体德育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与支持等方面,深入探讨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班集体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班集体德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品德的重要平台。
而心理健康作为人的精神和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德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家庭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大障碍。
加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一背景,本文将探讨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探究如何通过班级德育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助力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对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2.2 心理机制探究心理机制探究是指通过对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读讲议练的心理机制
工作单位高要市大湾镇初级中学作者陈莲金【内容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心理机制,就有可能依据心理学原理,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相应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根据心理学原理,对教学中的读、讲、议、练各个环节的心理过程及与其相联系的教学方法作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读、讲、议、练的有机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思想品德课中读、讲、议、练各个环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多钟现象在不同的的层次上交替发生发展又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但由于各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各有侧重,因此,各阶段的心理过程也不尽相同。
可见,老师在教学之中,能够把读、讲、议、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那么,学生就会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部吸收进去,变为自己的知识,同时,经过自己的的积累及使用,为自己的未来打下雄厚的知识基础。
读这里是指学生的课堂预习。
“读”是学生借助语言的指导来感知教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解,以便取得听课主动权,有利于更好地去掌握原理。
因此,在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保持、想象、思维等认识活动。
同时,还伴随着意志、动机、兴趣等心理特征。
在诸认识活动中,有意注意是关键。
注意产生于认识过程的开端,又贯穿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如果学生始终如一地保持有意注意,那末,“读”的效率就会显著提高。
如何促使学生能够持久保持注意力?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有意注意是受意志支配、服从于目的、任务的心理活动,而兴趣、、动机也会增强注意的稳定性。
因此,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目的和要求有明确的了解,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使读成为一种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保持注意力是较为有效的手段。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阅读课文也同样,毫无兴趣的强制性的阅
读只会让学生注意力分散,即使读了,也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某些内容,对一些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例如《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章节中,有不少如“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概念,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去死记硬背必然是乏味的,如果换一下方式,从不同角度拟定一些思考题供给学生阅读时思考,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讲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取并达到对课文中的原理、概念的理解并记忆。
在这阶段,学生的心理活动则表现为听觉感知→接受概念→分析→综合→理解,这样一个思维过程。
因此,“讲”的实质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把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建立联系。
由于政治教材中的概念多数较抽象,无法用直觉感知,只能通过语言唤起学生对脑中已贮存的经验回忆,并与这些概念建立联系,从而使他们获得新的知识。
但这种联系的建立并不能用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来解决。
譬如,在讲什么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这一概念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概念原封不动地交给学生,效果是可想而知。
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首先,应当注意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使抽象的概念、原理为学生所理解。
其次,讲要精当,教师不仅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要做诠释性讲解,化难为易,还应当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疑点,进行释疑、、解惑。
精讲要讲究方式,采用启发式或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像一贴催化剂,使新知识与旧有的观念融合、转变,由知而信。
议是课堂教学中以师生共议的形式,对学习内容展开讨论。
这是一个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的,它需要教师的引导,并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
课堂上采用师生共议的这种形式,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能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环境,活泼的课堂气氛会带来良好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发散思维的成分增多了,思考中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
的信息,使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在师生共议中,首先教师应提出中心议题,使学生明确议论中心,促使学生进行集中思维。
同时,也应启发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向多方面、多层次思考,进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并非是不着边际、毫无目标的漫想。
发散思维的过程是具有逻辑思维的特征,只是对信息的思考方向呈放射状扩散,使学生能从各自的经验或各种设想出发,对教材内容从多角度、多则面来理解。
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积极意义。
在确定中心议题时,给学生多留点发散思维的余地,适当安排有多种答案的议题,旨在获取各种不同的正确答案。
二是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不正确的,不急于作简单地否定,即使学生完全错了,也不能讽刺、挖苦。
否则,会破坏整个课堂气氛,影响学生情绪,挫伤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三是在议论过程中,要因势利导,对学生的见解加以整理、归纳,并作出画龙点睛式的讲解,力求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
通过议论,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练即课堂练习学生经过读、讲、议三个阶段,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认识水平达到何种程度,需要作出检验;教师也需要了解其教学效果如何,能对此作出最及时反映的就是“练”。
“练”具有检验和信息反馈这两种功能。
但是,“练”更重要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的有效方法。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
运用是知识综合的统一。
一般来说,知识掌握越丰富,认识能力就越显著;认识能力越强,知识掌握得越好。
能力又总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能力是通过活动显示出来,又通过活动而得到锻炼和增强。
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把“练”仅仅当作检验和反馈手段,应当把着眼点放在训练和培养发展学生程度认识能力上,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怎样才能使“练”有成效?第一,必须要与课外练习区别开来。
由于课堂练习不同于课外练习,有较充裕思考时间,当教师练习题一出,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开始,分析、理解练习题意,追忆已学过的概念、原理,大脑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供思考、筛选,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这一系列活动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质量要高,要坚持少而精、活而巧的原则。
第二,要注意到能力是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心理现象,学生间的能力存
在着差异,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一要考虑到练习题难易得当;而要鼓励能力表现得较弱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心理障碍。
总之,练习题的设计,既要贯彻教学原则,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