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
要实现上述目的,并不需要复杂的信息技术,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目前有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4、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
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
5、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将信息技术作为知识构建工具可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在内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开展通信和交流,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考、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应用能力。
6、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的范围,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的支出,学生可以借助MUD、Email、BBS等网络通讯工具,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对话、协商、讨论活动,培养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7、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虽然我们强调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这一定义认为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所在。
李克东教授在《数字化学习》中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这一定义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实质。
年轻学者余胜泉在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一书中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广义上的教学与学习行为,其实质与内涵就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学习工具数字化为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学生学习情感激励工具与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学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育模式甚至于教育的组织形式发生全面变革,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与教学方式,实现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素质性人才。
这一定义突出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作用,就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效率,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有不少学者专家在理论层面上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本文拟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点实践性建议。
一、数字化备课:包件的开发和积件的建设大量教学改革的现象表明,备课正逐渐从原来以线性的知识结构组合为核心的传统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借助于超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备课具有了超文本、虚拟现实、信息资源集成化、开放性、互动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特征。
表现为更加注重教学策略、师生关系民主化、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学习方法的多元化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等方面。
我们把这种新型的备课称为数字化备课。
数字化备课是从教师培训的层面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思考各学科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集体合作备课的过程,探索出通过包件和积件的开发与建设实现教师之间有效合作进行数字化备课的方式。
包件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制作的包件,其实是将既分工又合作的教师制作的课件组合起来,形成以教材单元知识组合课件为主要内容的“备课文件包”。
在教师进行集体电子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文本教材进行划块,明确分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分头设计单元教学,最后分别完成课件,这些课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包件。
每个课件的内容均以学科知识单元为基础,恰当地用文本、图表、画面、声音等手段,科学艺术地表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注重研究师生在共同参与、人机互动、人人交流中进行知识建构式学习的策略设计。
制作优秀的包件并不容易。
个人的智慧、能力、技术毕竟有限,要使包件质量达到理想的境界就要付出很多劳动。
可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把各学科备课组制作的包件专门列成文件夹,利用校园网实行共享,将每一位教师制作的单元性课件在学校内部向所有教师公开展示,并通过校园BBS论坛征求同学科教师的意见、建议,以补充、修改、完善。
学校也可将这一环节设为教学常规,列为集体备课的一个内容,明确作为教师备课的一个任务,每位教师必须针对本学科的包件提出自己的意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及内涵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定义南国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
或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整合后,课程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科学知识的功能,而且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能力的功能。
李克东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反思:三位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南国农教授主要强调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中,李克东教授同样认为将信息技术作为有种工具,不仅有助于传授知识并且能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而我更认同于何克抗教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出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与具体的学科没有关系,它应用于每一个学习发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支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应该过多的强调信息技术也不能更多的关注于课程,为什么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因为在此定义提出来之前,教学者们总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前或者课后,作为一种辅助传递知识的方式,却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而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学习的本质,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理解的学习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灌输,是关于内在的,关于灵魂的,信息技术不应该只是作为一种工具,使知识的灌输更加的方便,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更应该肩负起让教育更接近本质,让教学过程远离知识灌输,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活动的改进和提高学习效果。
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应用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例如将教材、课件和习题集等转换为电子文件,使其可以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多种形式进行存储、传播和使用。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化: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教学演示、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3. 学习环境的个性化和互动性:信息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学习的效果和乐趣。
4.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即时化:信息技术可以支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样化和即时化的评价,如使用在线测验、自动评分系统等,方便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
5. 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机会,通过参与在线教育培训、资源分享等活动,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教育创新思维。
同时,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交流合作的机会,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知识点01】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则是指可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一类技术的总称,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传输和再现等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感知与识别技术、通信与存储技术、计算处理技术、控制与显示技术。
【知识点0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2.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如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合作工具、研发工具、个别辅导工具、评价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的工具、教学管理工具。
【知识点0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果即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也就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综合学习。
主要包括四大类: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3.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4.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以及实践活动的整合。
【知识点0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现,要求具备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信息化学习资源两个基本条件。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信息化学习的关键,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多样性:多媒体集成、超文本结构、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2)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3)扩展性: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扩展。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名词解释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名词解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下面是相关名词解释:
一、信息技术
1.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内容。
2.教学软件:教学软件是专门为教师和学生设计的软件,包括多媒体课件、在线课堂、教学管理系统等。
3.智能教育技术:智能教育技术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技术,包括智能学习系统、智能评估系统、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等。
4.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信息技术之一,包括互联网应用、云计算等。
二、课程整合
1.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内容。
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翻转过来,让学生在家庭环境中通过网上教学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课堂上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3.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将学习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过程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4.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为每个学生制定独立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一起,通过翻转课堂、项目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课堂教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能够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
所以,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实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的目标。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动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实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协助自己即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象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南国农(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动学习,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理解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班级授课、小组学习、自主学习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多学科领域的学习信息技术使得学生能够以过去无法实现的方式实行学习当学生能够选择信息技术工具来协助他们即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地表达信息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是有效的信息技术能够成为课堂活动的整体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工具一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变革背景1、课程的知识观及其缺陷2、课程观的转向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教育部200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三.根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可以将整合的进程大略分为三个阶段:1.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2.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3.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与层次1、促进教育观念的变革2、促进传统课程资源的变革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4、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5、有利于建立信息化的课程环境6、表层或外层的整合7、深层或内层的整合五、精品课程的内涵通俗来讲,精品课程是以网络为载体,将传统“名校名师”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在网上发布以实现全社会的共享,这些课程资源通常是面向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层次的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内容。
六、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资源的共享性差•课程的交互性差•内容更新慢•反馈机制不完善•不注重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本科层次建设与研究生层次建设失衡•缺乏统一的开发平台和支持系统•精品课程的应用不足教育技术与信息素养一.信息素养概念的发展过程•计算机教育(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我国掀起计算机教育热潮•出现了计算机文化概念•信息技术教育(90年代初~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IT的大众化,产生了信息文化概念•信息素养教育•IT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二.信息素养de内涵•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采用各种媒体和多种方式 交换信息和思想。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研究工具(research tools)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 找、评价、收集信息。
学生使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汇报 成果。
学生根据特定任务的要求,评价与 选择新的信息资源,进行技术革新。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技能 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理论。 从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 教育观念,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 性和创新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 者的需求与特点出发,改变了以往只注 重“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 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
——教育信息技术的工具观
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的操作 和概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需求,发挥信息技术作为以下各 种工具的潜能,与学科领域的教学相结合,同时注意帮助学 生养成形成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社会、道德和人文观念 和习惯。
效能工具
研究工具
学习者
交流工具
问题解决/ 决策工具
IT作为工具整合于教学
——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making tools)
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并做 出明智的决策。
学生把技术应用在策略开发中,以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E-learning
——利用IT创建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
导师 学生
从教学设计的学习及能力的培养 上,掌握恰当的学习时机,教师们 应在具备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术能 力的基础上,再学习教学设计的理 论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
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
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
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本模块我们将一起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涵,并通过案例研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表现方式和问题误区,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框架和各种有效性方法,及了解主题单元的综合特性,并用思维导图创建主题单元的设计框架。
模块二主要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
包括两个活动:一、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二、探究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课程有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看信息技术怎样与这四个要素发生关系。
首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同模式的划分与课程的四要素(目标、内容、过程、评价)有很大关系。
每个要素都需要考虑两个端点:非常封闭和非常开放。
目标。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影响了目标,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
但对于普通的教师来说课程计划是国家审定的,所以从教师的操作层面来讲,目标没有很大的变化。
内容。
从原来的单媒体到现在的多媒体;从原来固定的内容到现在开放性的内容,信息技术对内容有了很大的影响。
活动。
过去比较单调,学生多用纸笔,但现在更多地运用信息化工具,比如信息检索工具、计算工具、交流工具。
评价。
信息技术也带来了很多变化,比如题库、电子档案袋等等。
其次是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学习实际上是套路的学习,学会后与自己的教学融为一体,自然形成自己的套路,不要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
图3-2中的曲线代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而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和评价的封闭程度与开放程度各不相同。
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在这四个维度上进行调节,就能创造出无数的教学模式。
活动二研究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案例,通过案例提高学员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方法的选择能力。
这就是典型的“以例释理”的编排方法.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许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并不陌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的能力
2.学生的素质
3.信息化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第1阶段:确定技术是否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理想方法
(1)明确真正的教学问题 ;(2)提出技术解决方法 ;(3)明确选用 技术方法在整合策略
(1)目标都达到了吗? (2)学生的反映如何?(3)技术是否提高了教 学效果?(4)改善环境是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5)技术整合的方法效 果如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设计和应用中应 遵循的原则
1.从需要出发,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原则
2.有机结合的原则
3.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原则 4.兼顾“效果”与“效益”原则 5.形象与抽象相结合原则 6.依据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原则
整合的基本表现形式
1.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演示型——将信息技术作为 演示的工具
2.以学生学为主的自主学习形式——将信息技术作为 提供资源的工具
3.演示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
如: 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提供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 启迪想象思维,提供创新空间 ; 提供学习资源,扩展学习内容; 提供认知工具 ,改变学习方式
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环境,改变师生的地位和作 用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何克抗教授的解释: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 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 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 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 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 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 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 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自从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次在国内推广“整合”的理念以来,与实践方面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相比,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则显得苍白无力,远远落后于教改实践,很难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的缘由是什么?整合的工作领域是什么?现代整合观是什么?怎样整合才能收到“最正确”效果?面对这个系列的重要理论问题,我们必须作出理性的回答。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理解课程是什么。
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
这个定义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把课程作为一种计划或方案来理解的,在学习方案中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作了设计和规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课程的各个方面入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整合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应局限在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活动之中,这显然过于狭隘,说明这种整合没有真正从课程的视角去思考,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考虑总体课程的目标、总体课程的内容、总体课程的组织以及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应该与课程的各个要素实行整合,并且还要与各种类型的课程实行整合。
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整合。
“integration”,这个单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如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但它的主要含义是“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局部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黄宏伟,1995)。
整合能够使系统内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这个过程会导致生成一个新的事物。
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理解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联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来支持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二者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其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其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这种整合是基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师通过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语言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上的资源来呈现课程内容,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数学软件和模拟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更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贯穿性和整体性。
这种融合是将信息技术嵌入到课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学习活动中,使其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再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工具来使用,而是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评估等方面。
例如,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实验模拟软件和虚拟实验室系统来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社会研究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网络调查和数据分析工具来帮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来支持和促进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过程。
二者都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为目标,都可以帮助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都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将信息技术嵌入到教学过程中,并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都是教育中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们强调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若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 : 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在于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整合是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计算机,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
从而,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是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但信息技术课程不但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按照课程整合的思想,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学习。
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自然、社会问题。
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任务进行教学。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涉及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手段如何使用的问题,而是涉及了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其目的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可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
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易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
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较中,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整合的主体是课程。
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
整合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既应用于教师的教,又适用于学生的学,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的改善。
2、整合是有机的融合。
信息技术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着教学环境的作用。
通过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并使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
3、整合是革命性的教学模式变革。
它使信息技术既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工具。
整合将引起学习方式的改变,改善传授式、接受式学习,加强指导性、探究式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和适时更新各类知识,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在网络环境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己最佳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
<现代教育技术>
6.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很多工具型教学软件都可以为研究性教学和 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几何画板软 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为学生提供自我动 手、探索问题的工具。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 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学习的规律。如三角 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圆周率的存在及近似 值的计算等。
•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2、信息传递技术3、信息处 理与再生技术4、信息使用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
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1)手段。
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 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
(2)方法。 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
2、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 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3、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认为:课程整合是指 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 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 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 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 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于课程才是有 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 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三个层面的关系图
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封闭的,以知识 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开放的,以资源 为中心的课程整合
(二)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一种基
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包 括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 程资源、教学环境及课程教学实施等全 方位的融合,以促进学科课程的整体变 革。
<现代教育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训学生的协作精神
• ―协作”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 一 • “团结协作”是优秀人才的高素质体现 • “学会协作”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之一。 • 在“学会协作”的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 课程时,“学会协作”的教育可以通过中小学 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实施,可以渗透到各式 各样的学习过程,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之中。
– 不论是传统的教学环境还是现代的教学环境 – 不论有没有计算机和网络 – 不论有一台计算机还是有几十台计算机
•
只要你具有整合的意识,掌握整合的方法,就 能够通过整合发挥将各个不同的教学要素融为 一个整体的作用。
整合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的研究,是对如何 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同时作为 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和 实践的研究 • 关于工具、方法、手段,过去谈的整合常常集 中于对教师的“教”的研究,这是很片面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结果,不仅适用教 师的“教”,更要考虑适用学生的“学”。因 为课改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 变革 •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通过整合,学生学习方 式的变革应该成为可能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的过程去理解和发现世界,这时的教 师应该是这一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是引领 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引路人。 • 教师作为引路人的另一个职能就是做好评价工 作,其中包括:
–组织对教学的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师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创建新的教学环境融入新的教学策略
传统学习环境 新的学习环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教 单一感官刺激 单方面进步 学 单一媒体 孤立研究 策 信息传递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多重感官刺激 多方面进步 多媒体 合作研究 信息交流
主动的、探究的、基于问题 略 的学习 基于事实和知识的学习 批评性思考并根据信息决策
培训学生的研究能力
• 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的五个前提
–要有一个使学生能够大胆想象的相对宽松的 研究性学习氛围 –要找到并确定研究的问题 –要有进行研究的多种类型的资源 –要掌握研究的方法和获得结果、得出结论的 方法 –要有不受地域和距离限制的交流、讨论、沟 通的渠道
培训学生的协作精神
• 最有效的学习环境是在把传统的方法与更 新的理念结合起来促进相关内容学习的同时, 还要使学生学习其它的能力,如通过各种方式 和媒介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既可以自主学习, 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将收集的信息总结归纳 成一般规律并展示和表达出来…… • 如果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地应用信 息技术,那么在创建学习情境和提供学习工具 的同时,也就搭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
从“整合”到“融入”
• 先解决理念问题 • 再切实深入研究 • 从把两件事放在一块儿 到将它们如水乳交融
从“整合”到“融入”
遵循的原则:
“简单,简单就是一种美”
——计算机之父冯· 诺依曼
从“必然”到“自然”
• 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考 察以下三点:
– 一看课堂的参与度 – 二看学生有没有积极的情感投入 – 三看有没有获得成就感
培训学生的协作精神
•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 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 互动 –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 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 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 途径。
从“整合”到“融入”
• 信息技术的支撑,使传统教学焕发了青 春,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讲授型和网上学习型)实现了研 究性学习,并凸现了协作学习和教师引 领的重要。
从“整合”到“融入”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将信息技 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各学科的教与学 中,帮助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 习,诸如获取信息、分析归纳、研究探 索、团结协作、表达展示……以促进学 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 • 只有当信息技术及其技术成果像其它可 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及时并适当的使 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才是有 效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 理论梳理
北京教育学院 初娜娜
• 现阶段:从“整合”到“融入”
– “十五”继续教育《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培训的三个层次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全员培训) •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培训)
– 研修指导意见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级研修)
• 望前景:从“必然”到“自然”
被动学习
培训学生的研究能力
• 信息时代,效率至关重要 • 教学的效率在于:
–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掌握知 识,即以最有效的手段学习最有价值的知识, 从而培养不断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 式,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国家新 课程标准对她重新定位,给予了非常的 关注
学会共同生活
• 认识他人心须首先认识自己;要使青少年正确 地认识世界,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 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 • 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能真正设身处地去理 解他人的反应。在学校培养这种情感同化的态 度,会对一个人一生的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 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 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 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 一次好的评价,不仅为学生的探索之路点燃了 前行的灯塔,更为他们拨正了方向
一组对话的启示:
• 问:如何看显得“乱糟糟”的研究型课堂 • 答:认为课堂的一切都要在教师的掌握之中, 教师失去对课堂的控制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 这是观念转变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这种过程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研究性学习需要从根本上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承认学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 一个由教师操纵的机器, –课堂上要刻意谋求的不是控制课堂,而是如何引领 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是向导,而不是看守
从“整合”到“融入”
• • • • • • • 整合的核心是“融” 整合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整合——创建全新的教学环境和策略 整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整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整合——教师面对的“三个转变” 整合——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案例1 案例2
整合的核心是“融”
• • 整合是将本属于不同范畴但又有关联的事物, 通过多向互动的方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的思 想和方法。整合的核心是“融”。 整合是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是应当能够在 不同环境、不同条件和不同的教学模式中发挥 作用。
唤醒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囚禁的情愫。
学习型组织--交流平台
• 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学科交流园地 • • 搜狐校友录
– 班级论坛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 网络课程
谢 谢 !
培训学生的协作精神
• 1996年由雅克· 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 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的研究报告 • 向高层决策者提供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行动依 据的建议。该报告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观点 是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即21世纪的 学习观。学开展的十点建议:
– – – – – – – – – – 内容结合多一点、课堂信息量大一点 学生自主学习放开一点 自主学习调控能力好一点 课堂氛围活一点、活动形式多样化一点 深层次参与课堂的学生多一点 思维活一点、认知深一点 课标要求和拓展要求结合好一点 语言运用机会和实践机会多一点 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强化一点 单元复习的课时结合一点
一组对话的启示
• 问:解决了观念问题,是否有技术问题 • 答:技术问题是棘手,有待探索的
–研究性学习真正要强调的是“动脑”,学生肢体上 的“动”、嘴巴上的“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 更积极地投入思考。所以:“行动不如心动” –研究性学习不能老是牵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预设 的轨道行进,但研究性学习决不等于课堂上的杂乱 无章,而应该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针对性 强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提出后,课堂上可能很寂静, 但此时学生的头脑也许“动”得是最激烈的
培训学生的协作精神
• 协作学习中凸现的信息技术:
–课外的交流广泛依赖电子邮件和讨论区 –课内的交流,除了语言之外,也需要电子邮 件和讨论区 –全班组间的交流,通过多媒体作品的演示来 实现 –多媒体作品的实现,又是组内分工合作利用 信息技术完成的
教师面对的“三个转变”
• 第一个转变是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 转向既要授业,更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 第二个转变是从信息技术用于个人计划,转向 信息技术既要作为教学内容的演示工具,更要 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 第三个转变是从课堂上教师的显性主导作用, 转向教师既要有课堂上的显性行为表现,更要 有课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表现。
从“必然”到“自然”
期望的目标: 教育是什么? “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一切已学过 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 西。” ——物理学家劳厄
邮箱活动
• 四个问题:
1.请介绍一个经常使用的比较成功的学科软件。 2.你认为本学科中哪些问题适宜使用信息技术。 3.列出本次研修你最希望学习的内容。 4.你希望学什么软件拟解决教学中什么问题?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培训学生的协作精神
• 校长访欧代表团的对话 • 问:“你们究竟是怎样培养学生的竞争 能力的?” • 答:“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培养什么竞争 能力。我们认为竞争能力是通过多种能 力集合而成的。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 的是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不会与 人合作的人就难以在竞争中取胜。因此, 我们特别注重协作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