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答谢中书书》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朝齐梁人,人称“山中宰相”。

有《陶隐居集》。

南朝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是南北朝山水小品名作。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视两种视角来写。

4、“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讲究色彩搭配,表现四季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

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晖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要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跃出水面,却不知余晖给它们镀上了闪亮的光彩。

6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乱字有繁声入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写出了猿的柔声啼叫和鸟的恣意鸣啭,竞字有争相之意,写出了夕日欲颓时鱼儿竞相跃出水面的欢悦情景。

这两个字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写出了山林从早到晚的生机勃发,同时以动衬静,写出了山林的静谧。

7、总结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高低,远近)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感官调动:视听结合;时间交代:由朝而夕。

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并分析在文章中的作用答: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美景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的奇绝,并表达了自己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之感。

结构上:以感慨收束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9、本文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1、意境美。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最新资料推荐------------------------------------------------------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0 短文二篇R〃八年级上册1/ 30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最新资料推荐------------------------------------------------------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

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信3/ 30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来历: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故称“山中宰相”。

---------------------------------------------------------------最新资料推荐------------------------------------------------------ 写作背景简介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5/ 30解释重点词语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季节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交相辉映全、都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消散坠落沉鳞竞跃。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赏析(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盖竹柏影也()(3)晓雾将歇()(4)四时俱备()10、用原文填空(3分)(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是:答:(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句子是:答:11、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闲人”即清闲之人,也就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

B、(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句,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C、(甲文)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苦闷心情。

D、(乙文)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心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2分,共4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②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参考答案9、(2分)念----想到盖----原来歇----散四时----四季10、(3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2分)A12、(4分) 张怀民也没有睡,一同走到庭院中。

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山峰高耸入云,溪流清澈见底)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想必我们在中学时代都学习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短文,想必大家对这两篇课文的印象非常深刻。

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阅读!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一年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赏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

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

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

1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0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四季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早晚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精读探究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奠定了写景抒情 的基调。 2.作者在第二段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摹写景物的?
【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 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5.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无人能赏,而作者能从中发现无限乐趣, 有与谢公比肩之意,带有自豪之感。
6.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7.体会本文特色 不仅仅是写景,还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 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传达自己与自 然融合的生命愉悦。文字明朗、精炼、毫不 雕饰。
也曾在其地的东坡种植花木,并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 东坡》为其中一首:“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 所爱,爱此新成树。”苏轼仰慕白居易,故自号曰“东坡 居士”。“苏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 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 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2.两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有何不同之处,说说它 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 朗上口。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记》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语言朴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详解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 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 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 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 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 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 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5、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6、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 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 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 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 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 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 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3、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 “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 壁”“清林翠竹”,最后分写“晨 昏”,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 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 的结合。
4、赏析本文的意境美。
山水相映之美
资料链接
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
初寓居承天寺,
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
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
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不同的文章,它们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谢罪信,作者写信给中书书谢罪。

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承天寺夜间游览时发生的一件事,即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了。

作者感到非常抱歉,并希望能够尽快赔偿损失。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描述作者承天寺夜间游览的文章。

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游览体验,描述了承天寺的历史和建筑,以及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主题:《答谢中书书》涉及谢罪和赔偿,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更多地描述了游览承天寺的体验。

内容:《答谢中书书》描述了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的事情,并表示谢罪和赔偿的愿望。

《记承天寺夜游》则介绍了作者在承天寺游览时看到的各种古迹,以及作者对这些古迹的感受。

语言:《答谢中书书》是一篇正式的谢罪信,语言通常比较正式。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记叙文,语言风格可能更自然和随意。

时间:《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关于承天寺的文章,但它们可能描述的时间不同。

《答谢中书书》描述的是作者在承天寺内把一幅画像撕坏的事情,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描述的是作者在承天寺的游览体验。

总的来说,《答谢中书书》更强调道歉和赔偿,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更多地描述了游览承天寺的经历和感受。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自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景致的妙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 表现出了作者隐居山林的志趣。
露出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情
疑难探究
• 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 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 样的顺序来写的?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 林世界。
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
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
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 志趣。
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走近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朗读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人者耳。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理解文意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一扇为户,两扇为门。)
品读文章 • 作者描写景物使用了哪些技巧呢?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 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 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雾
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
品读文章
•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感情?
四时:四季。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1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 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 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悲凉感慨: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温馨提示: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逆境中善于发现生 活之美的豪放乐观!
想一想?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
只是,不过 罢了 原来是
翻 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水一样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 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 以说明。
沉浸在能够体 味出山水之美, 沉浸在和古代 名人为知音而 感到无限的愉 快。——不
想为官
在赏月的欣喜、 悠闲之中,包 含着无限的感 慨、无奈,甚 至是悲凉。— —
政治上不得志, 遭到贬压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南朝梁)陶弘景知人论世(公元456—536年)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卒后谥贞白先生。

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却质性高洁,喜爱山水,故辞官隐居。

有著作《陶隐居集》《本草经注》等。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题目解析朗读课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字词疏通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①山川:山河②之:的③共谈:共同谈赏的。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共同赏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①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②四时:四季。

③俱:都。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①歇:消。

②乱:此起彼伏。

③颓:坠落。

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竞跃:竞相跳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①实:确实,的确。

②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③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译文】这实在是人间仙境。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翻译、阅读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2、【四时】3、【歇】4、【夕日欲颓】【颓】,5、【沉鳞】6、【欲界之仙都】7、【与】《记承天寺夜游》1、【念】2、【相与】3、【中庭】4、【空明】5、【盖】6、【但】7、【耳】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田单即墨之战》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

即墨大夫出战而死。

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

”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

”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

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

立乐毅为齐王。

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组是()A.及城溃及:到了…的时候B.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营乃:于是,就C.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距离D.所以三年不攻者所以:用来……的方法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A.独田单宗人皆以铁笼得免B.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C.滕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D.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3.下列句式与“为燕所撑”相同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B.岂能为暴涨移之去(《河中石兽》)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单智勇过人,带领即墨百姓守卫即墨三年,没有让燕将乐毅攻下B.燕昭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C.乐就三年未攻下即墨,不是想“南面而王”,而是想让燕昭王立他为齐王D.“独四单宗人以铁笼得免”从正面描写了田单的“多智习兵”;乐毅三年未或下即墨,是从侧面烘托了田单的“多智习兵”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 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 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高峰如云 山水相映 清澈见底。 之美 两岸石壁 色彩相配 青林翠竹, 之美
晓雾将歇 晨昏变化 夕日欲颓, 之美
意 境 美
品味文章美: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 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苏 轼
节选自《 东坡志林 》 卷一。
Hale Waihona Puke 苏轼 :字子瞻 , 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 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是“ 豪 放派”代表作家。 他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三苏”,是“ 唐宋八大 家之一”。谥号“文忠”
答 谢 中 书 书
中考复习之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 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 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时人 谓为‘山中宰相’”(《南史· 陶弘景传》), 著有《陶隐居集》。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 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
四、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 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含义 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1)被闲置之人即 被贬官之人。为不得志的自嘲之 语。( 2)指清闲自在之人,可 见其能自解、自慰,表现了作者 旷达胸襟。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 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 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 由。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注释、文言现象、翻译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答谢中书书》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②四时俱备.:古今异义,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③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④晓.雾将歇:古今异义,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⑤夕日欲颓.:古今异义,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⑥古来共谈.:古今异义,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⑦五色交辉.: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辉映。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只是,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今异义,古义:不追名逐利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④月色入户.:古今异义,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⑤念.无与为乐者:古今异义,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⑥盖.竹柏影也: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⑦相与步于中庭..:古今异义,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⑧相与步于中庭: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散步。

⑨怀民亦未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睡,卧。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区别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区别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的区别:在句式、节奏、用词方面的不同:《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用对偶,极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呈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

《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使文章内容具有波澜。

语言朴素自然,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极具诗情画意。

表达情感上的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解释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寻张怀民()()但.少闲人()二、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清:清流见底()回清倒影()水尤清冽()其境过清()寻:寻张怀民()寻向所志()寻病终()念:念无与为乐者()念鬼()三、句子翻译: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②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默写填空。

1、文中写早晚“山川之美”将视觉与听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的气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紧扣“_____”字展开描写,传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志趣。

2、《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__________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心境。

3、从思想感情上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但作者的心绪不同。

【部编版】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

【部编版】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精细阅读-解词、译句、简答、默写、比较阅读------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课内部分
文学常识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南_朝人、_思想_家_陶弘景_,著有_《陶隐居集》_。

内容结构
中心思想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古今异义
⒈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⒉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词类活用
⒈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⒉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词义辨析
⒈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③欲.穷其林(想要)
⒉共①古来共.谈(共同)②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⒊乱①猿鸟乱.鸣(纷乱)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⒋奇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丽)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词语解释。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的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的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的表达方式
两文都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答谢中书书》中作者表达了他沉醉山水,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对当今社会的斥责与被贬之后的悠闲与无奈。

叙述、描写、抒情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中,从表达方式上看,两文都有紧扣特征的(描写),也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

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大自然美景,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知趣。

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心情。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理解课文
• • •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高兴)起行。 念(考虑,想到 )无[人]与(和) [吾]为乐者, • 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sunbet下载 sunbet下载
stz68qus
头夫妇后,耿正兄妹三人含泪收拾老人的三间正房。耿英发现,里间地上麻袋里的板蓝根实在不少,就对哥哥说:“要不咱们 把这药给对门儿和隔壁一些吧,看那两个当家人确实病得不轻呢!”于是,耿正给每家各送了几包,告诉他们给病人煮水喝。 他们都千恩万谢地收下了,并且说:“已经在喝着呢,只是快用完了。”一个多月后,这场可怕的疫情终于彻底消失了。而此 时,景德镇上七、八十岁的老人几乎无一幸免,就连那位可敬的张老太医,也到地下继续救死扶伤去了。随同他们去了的,还 有几十个小娃儿和十几个年轻人和壮年人,那种笼罩全镇的悲伤气氛一直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不过,对门儿的张老大和隔 壁的年轻男人,后来倒是都康复了。疫情过去之后,耿正兄妹三人利用仅剩的几十两银子,开始苦苦经营老梁头夫妇赠送给他 们的“梁计小饭店”。入夏以后,天气陡然炎热起来,但清晨和早饭后的一段时光还是相对凉爽的。因此,耿正每天都会尽量 地早点儿去菜市场,选购一些小饭店里当天中午和晚上,以及次日早餐所需要的菜蔬。那一日早餐当口接近尾声时,耿英看看 客人已经不太多了,就对哥哥说:“有小直子和我忙活就行了。你自个儿吃点儿饭,快去买菜吧,去晚了又该受热遭罪了!” 耿正答应着,简单吃喝了几口后,就背起一个大竹筐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去了。当他匆匆返回来走到巷子口上的时候,突然意 外地遇见了那两位善良老房东的儿子!看到这位与其爹娘同样善良的叔叔辈儿正在往巷子外面走,耿正高兴地迎上前去问候: “叔,您回来啦,爷爷和奶奶可好!”老房东的儿子怔一怔,重重叹一口气悲伤地说:“唉,我的爹娘已经在今年儿春上的那 场瘟疫中都给没了。当时县城周围三里范围内宵禁着不让出入,我和妹妹只好把他们掩埋在县衙指定的公葬墓地里了。老家的 这个宅院儿我早就不想留着了,只是爹娘活着的时候坚持不让我变卖掉。如今他们已经不在了,我还是早点儿处理掉吧,免得 日久破落了更不值钱儿。”耿正听了这些,除了伤感之外一时无话。抬头看看日头才一杆子高,就问他:“那您这是要去哪里 啊?”“我已经把老院子作结给隔壁的堂弟了,这就赶回县城去!”耿正赶快说:“叔您不要着急走,这天儿还早着呢,进我 们小店里来坐会儿吧!您不知道,梁爷爷和梁奶奶也没有逃过那场可怕的瘟疫,都没了!梁爷爷临终之前,把这个小院儿和门 面店赠送给我们啦。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做其他生意的本钱了,只能先惨淡经营着这个小饭店。您回来了,咱们正好坐坐, 说说话。我们兄妹们经常念叨爷爷奶奶和您呢!”老房东的儿子连连摇头长叹,说:“唉,这些我已经都听说了啊。说起来, 我爹娘去了我那儿以后,也是经常念叨你们呢。说心里话,我这次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声 明
本文件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 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 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司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除此以外,将本文件任何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应获 得授权,如发现未经授权用于商业或盈利用途将追加侵权 者的法律责任。 武汉天成贵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湖北山河律师事务所
10 短文二篇
R ·八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
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
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
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短文就是一
幅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字词测评 •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夕日欲颓( tuí ) 与其奇者( yù 相与( yǔ ) ) 沉鳞竞跃( yuè ) 未寝( qǐn ) 遂( suì )
背景链接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
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 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 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 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猿鸟乱鸣( 形容词,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名词,战乱 )
遂至承天寺( 于是,就 )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做动词,辉映 )
夕日欲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 )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深入探究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 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 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 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消散
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置身 其中。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
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
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主旨归纳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
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艺术特色
《答谢中书书》
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山
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 高水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 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 色绚丽动人。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
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
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
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可以欣赏美
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情,同时又表
现出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豁达心胸。
拓展迁移 苏东坡名号的由来 苏轼号东坡居士,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东坡这 个别号的由来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生的悲欢离合。 元丰三年( 1080 ),苏轼被贬黄州。初到黄州,苏 轼生活困顿,黄州通判马正卿是他的故人,便从州 府要来已经荒芜了的五十亩军营旧地给他种。营地 位于黄州的东坡,次年春天,苏轼于其上筑书斋,
藻( zǎo )
竹柏( bǎi )
荇( xìnɡ )
猿( yuán )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名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
江苏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
《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链接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
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怎样理解作者的连发两问? 作者连发两问,寥寥九字,意味隽永: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等种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 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 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 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 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 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 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
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课文解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题之曰“东坡雪堂”,作《雪堂记》。由于苏轼
很仰慕唐朝的诗人白居易,而当年,白居易被贬
谪四川忠州时,也曾在其他的东坡种植花木,并
写下了不少闲适诗,《步东坡》为其中一首: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
新成树。”因此苏轼自号曰“东坡居士”。“苏
东坡”一名也由此名垂千古。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结构梳理 叙事——赏月缘由 月色入户
记 承 积水空明 天 寺 写景——庭下月景 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夜 处处皆景 游 闲情雅致
抒情——触景生情 闲人得赏
怀民相与
贬居寂寞 豁悲 达凉 乐苦 观闷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某个时候

今义:停止、休息 ) 今义:衰败,萎靡 )
3.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 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初步印象, 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印象。“五色交辉”“猿 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 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本文以四言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声,最后以长句收 尾,张弛有度。
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 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跟
„„的人
睡 共同,一起 均为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大概是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古义:大概是 盖竹柏影也(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
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 今义:想念 ) )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文中指) 置身其中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 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 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 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 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2.结构缜密。
本文虽属小品文,但作者仍精心构思,全文分三 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 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 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 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 寡欢之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 样的特点? 运用比喻。“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
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
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构梳理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书 书
仰视:高峰入云 具体 俯视:清流见底 描绘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