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所见》为例的教学重难点解决妙招设计单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4052a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e.png)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见》。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复述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所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复述课文的大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所见》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词和短语卡片。
4. 小组讨论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所见》。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教师通过例句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4. 课文理解:(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5. 口语表达:(1)学生分组,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建议。
6.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7.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所见》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对话。
3. 选择一本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下读后感。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efdee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c.png)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古诗《所见》优秀篇1教学课题:《所见》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
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
(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
“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生①:所以生②:所有生③:储蓄所生④:所长生⑤:所向无敌......(屏幕出现“所”字)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b19b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7.png)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见》。
(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的意境。
(3)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对课文意境的感悟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所见》文本。
2. 生僻字词的解释。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所见》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讲解和点评。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句式。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练习,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进行课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所见》。
2.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预习下节课文,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课文理解和翻译能力进行评估。
3. 课堂练习评估:通过朗读练习和翻译练习,评估学生的课文朗读和翻译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优秀教学案例
![一年级语文下册《所见》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84aa61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f.png)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实物展示、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描绘的夏日田野之中。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景象,提高他们的学
案例中,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详细解读《所见》这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首先,我会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然后,逐句分析课文,讲解生字词、词组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绘夏日田野景象的细腻笔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小主人公在田野里看到了哪些美好事物?”“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惊讶的?”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策略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a94d8e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b.png)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所见》的文本。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思考,自然景色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和想象。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解析诗歌:(1)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体会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互相交流。
5. 朗读和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和语调的正确。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或写作作品,拓展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评估:1.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收集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评估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朗读、讨论和创作。
2. 反思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7c55c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f.png)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6篇)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1主要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初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品读古诗: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
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是牧童。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
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
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生:可爱、机灵、活泼。
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b4360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3.png)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10篇)《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
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
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
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
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
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90ce8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6f.png)
《所见》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认读“所、牧”等6 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夏日乡村牧童放牛的情景,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夏天的时候都喜欢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描绘的也是夏天的情景。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所见》。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4、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读音是否正确。
5、全班齐读古诗。
(三)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
2、讲解生字的读音、结构和笔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二句诗(1)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引导学生理解“牧童”“黄牛”“林樾”的意思。
(3)想象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他在做什么?(4)指导朗读,读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和快乐。
2、学习第三、四句诗(1)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理解“意欲”“捕”“鸣蝉”的意思。
(3)思考:牧童为什么忽然闭口立?(4)同桌交流,体会牧童的心理变化。
(5)指导朗读,读出牧童的天真活泼和机智。
(五)诵读古诗,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4bb4db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e.png)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见》。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感。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进行运用。
3. 课文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
4. 课文拓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自然景观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所见》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感。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进行运用。
4. 课文理解: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
5. 课文拓展: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自然景观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评价:1.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的语音语调和语感。
2. 生字词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写作练习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所见》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和视频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写作练习纸张。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115e41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0.png)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会通过课文的描述,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2)提炼课文中心思想,进行适当的拓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动画视频、图片素材、生字词卡片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段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提炼出中心思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课文中所传递的正能量,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2.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表达自己的感悟。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d59cc94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b.png)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见》。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所见》的正确朗读。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课文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3.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所见》的文本。
2. 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所见所感。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让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思考和评价。
(2)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拓展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所见》的正确性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作品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76a915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8.png)
《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所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所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所见》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实践练习:(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 朗读与背诵:学生能否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所见》。
3. 写作能力:学生能否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4. 情感态度:学生能否体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他人和合作的尊重。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所见》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释义。
3. 相关背景资料。
《所见》教学设计方案
![《所见》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eb028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1.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大自然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出课题《所见》。
2. 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并讲解重点字词。
3. 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讨论:诗中“所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所见”是“奇峰异石”?(4)教师总结:诗中“所见”指的是大自然的奇峰异石,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总结全文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学习《所见》的感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7.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20136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08.png)
《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见》,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句子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
(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谈论自己所见所闻。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所见》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难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句子仿写,运用课文中的句子。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所见”为主题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4. 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和表现。
5. 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02d96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9.png)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激发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难点: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所见》的文本、图片、生字词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所见》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重音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正确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也学会了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创意写作:(1)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所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歌或短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和评论。
2. 绘画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所见》的内容,绘制相应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画笔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所见》,加强记忆和理解。
2. 选择一个生字词,用它造一个句子,巩固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见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9cec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9d.png)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2)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2)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2)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2.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知识。
三、教学难点:1.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困惑;2.学生在语法运用时的错误。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实物或问题导入新课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新课讲解(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出示课文或句子,让学生跟着读一遍,然后解释一些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然后教师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学生理解课文(2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句子、识别词汇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学生合作学习(20分钟)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讨论理解,互帮互助。
教师可以再给学生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如小组内学生分角色朗读句子、讲解语法知识等。
5.展示与总结(10分钟)教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课后需要进一步复习巩固。
五、教学资源:1.合适的图片、实物等导入新课;2.黑板、粉笔;3.学生课本。
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预测学生在阅读理解和语法运用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3.记录学生的问题和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拓展和延伸的活动,如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小故事或绘制插图等。
这些活动可以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篇文章的多重解读:《所见》教学教案的设计与策略
![一篇文章的多重解读:《所见》教学教案的设计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0cd355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d.png)
一篇文章的多重解读:《所见》教学教案的设与策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智慧和创新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借助教学教案来实现这一目的。
教学教案的设计和策略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今社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知识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所见》教学教案的设计与策略,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诞生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所见》教学教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设计的意义、策略的实施以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
一、教学教案的设计理念与背景教学教案的设计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学教案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
《所见》教学教案就是根据教师教学需要而精心制作的,其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导,以实践为基础。
《所见》教学教案的设计背景是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现代教育已经从单一、重复的教育方式转向多元化、自主的学习模式。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和学习方式都有点差异,所以教学教案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所见》教学教案力求做到在学生的兴趣与个性上下功夫,其设计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掌握思维方法,提升创新能力。
二、教学教案设计的重点1.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当教师在设计教学教案时,应该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而《所见》教学教案就是以此为出发点。
通过设计各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目的。
2.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现代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要求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去探究并创造自己的知识。
因此,《所见》教学教案必须带有探究引导功能,程式化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们需要在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创造灵活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境教育现在已经体现出了互动性,教学不能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因此教学教案要创造出互动性的教学环境。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64aeb5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a.png)
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通用8篇)一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给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二、初读课文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
(大声朗读)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轻声读)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如:?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全班交流。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通用1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通用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a79a4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e.png)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学情分析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温暖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就要迎来好玩的夏天了。
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生自由发表意见)2、你们的夏天可真有趣。
可以放牛、可以捉虫子呀!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他特别喜欢走动。
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首《所见》。
(板书课题)配乐指名读,谁认识这两个字?你怎么认识的呢?指名读课题。
释题:“见”什么意思?“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
让我们也来看看图。
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看到的和你们所说的一样吗?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
录音范读、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2、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小牧童、树上有一只蝉、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3、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课文《所见》为例的教学重难点解决妙招设计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重难点突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二、读通诗句。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袁枚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3.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4.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
5.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6.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三、四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在干什么呢(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闭口立意欲)
3.哦!意欲就是想要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忽然闭口立的情景。
4.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一、二句诗。
1.师:在村野中生活的牧童,这样的孩子有一种怎样的生活?
2.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
(真棒!同学们读出
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重难点检测
五、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六、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这是一个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是个多么天真快乐的孩童,难怪诗人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所见》诗。
让它好好地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