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古代诗歌五首

七(下)语文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1。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作者介绍陈子昂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2。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同: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及注释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注释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七年级语文下册

➢ 说说你l对iyon“gqian前g 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李永强
①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②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 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 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 赏析李永“强liy悠ongq您iang”一词的表达效果。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析读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 这是一首liyo吊ngqi古ang 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
士大李夫永强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 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 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 起士大夫的共鸣。
02 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 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03
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 取的精神。
走近作者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墨剑飘雨
21 古代诗歌五首 liyongqiang 李永强
登幽州台歌
望岳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己亥杂诗(其五)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01
第一课时
登幽州台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21古代诗歌五首

21古代诗歌五首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兼济天下”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请你再说出几句富有哲理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背景材料
《游山西村》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此前陆游被罢官还乡。诗人心中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在家乡淳朴的生活中自然产生了无限的欣慰之情。全诗描写春社日临近时的民风民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其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代表作有组诗《己亥杂诗》等。
作者简介
清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在往返途中,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陆续写成七言绝句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第五首。
朗读指导
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2. 怆然——悲伤的样子。3. 涕——眼泪。4. 前——向前看。5. 念——想到。
诗歌解读
诗歌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群山是那样的渺小! 述志之笔。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
境辽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之后20年左右,爆发了安史之乱。 758年6月,叛军攻下唐朝都城,杜甫在投奔 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回长安。《春望》写 于次年三月,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启下。“花溅泪”“鸟惊心”小处落笔, 景随情移,以美景写哀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家书,家信。抵:值 战火连绵,延续多月;音讯不通,一
封家信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悲情之笔,“连三月”写战事长久,
“抵万金”写音讯隔绝。此联也是杜诗钟 传诵甚广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抓,挠。浑:简直。欲:将要。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己亥(1839年),作 者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在南北 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 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 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背景介绍 李涉,唐朝诗人,流放时做此诗。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 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 聊了很久。 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 闲。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 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 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古代诗歌五首 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古代诗歌五首 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课外古诗文诵读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课外古诗文诵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这两句诗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 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这两句诗不 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 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 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课外古诗文诵读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这是说大自然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 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 山的宏伟。
课外古诗文诵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从诗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至今 还被人们广泛引用。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 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 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课外古诗文诵读
理解默写: 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 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 两句是: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 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 萧鼓追随春社近 , 衣冠简朴古风存。
课外古诗文诵读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 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课外古诗文诵读
2.龚自珍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吟唱凄风无情、落花有意 的生命之歌。
语文
首页
末页
课外古诗文诵读
理解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 遇的诗句是: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 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课外古诗文诵读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和附录四首古诗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和附录四首古诗

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时间的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重点问题: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感慨时空无限,人生有限,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试赏析“独”“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独:独自,写出了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心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对世界人生的思索。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涩的峰峦连绵不断。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设问统领下文。

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由情悟理——请用两个词语概括龚自珍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离 愁”“有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首句即点明“离愁”,离开哪里的愁绪呢?离开北京。 诗人与北京,可以说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祖父、父亲都在北京做过官。他自己幼年 就在京入塾就读,后来又多次赴京参加会试,直至在京做官。离开与自己生活关联 如此密切的京城,诗人产生“离愁”原本也很自然。但这里用“浩荡”来形容“离 愁”的广大无边,用“白日斜”,也就是“夕阳西下”作为离愁的背景,却使得这 份离愁愈发沉重。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也曾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请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思考:“白日斜”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白日斜”并不单纯指离京的时间,同时也象征着晚晴的国运与局势如日落西 山,正因为有这样深广的身世之痛与家国之忧,这“离愁”才是如此“浩荡”, 无边无涯。
“吟鞭东指即天涯”:“吟鞭”,是挥响马鞭的意思。 自己的马鞭向东一指,离开京师,从此便和京师远隔天涯。 这里有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也有他对国事的担忧。正如范 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的山西
山村风光
民风淳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 欢乐的气象。在去山西村的路上,陆游对朋友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 腊酒”泛指农户家酿的米酒,南 方惯用糯米为原料,过滤比较简单,所以酒稠厚而不清亮,比较浑浊,而酒以“清”为贵, 比如一掷千金的李白曾写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用并不清亮的“腊酒” 来款待客人,写出了一种朴实的乡情。 “豚”,是小猪。“足鸡豚”,即“鸡豚足”。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那种尽其所有的盛情。那么,把“留”改成“招待” 的“待”好不好呢?显然不好,“留”字更能体现出村民的热情好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及古诗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及古诗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及古诗知识点一、《登幽州台歌》1、XXX,XXX,唐代文学家。

2、“古人”指的是古代像XXX那样贤明的君主,“来者”指后世贤明的君主。

3、XXX: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字“独”指孤独一人。

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孤寂苦闷之情。

4、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XXX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苦闷之情。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5.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像XXX那样贤明的君主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念天地之悠悠,XXX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了解:诗人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配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二、《望岳》1.XXX,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XXX,后人也称之为XXX,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XXX并称“XXX”。

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XXX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作“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XXX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魔难,个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全诗以“望”字展开,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赞扬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气势3.颔联写近望的景象,其中“割”“钟”用的好。

请简要分析。

钟:运用拟人,形象写出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到泰山。

生动的突出泰山神奇秀丽.表达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运用夸张和拟人,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4.分析“一览众山小”中“小”的妙用。

(完整版)《古代诗歌五首》

(完整版)《古代诗歌五首》

古诗五首知识点《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译诗】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相关要点一(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
这首五言律诗最早见于《国秀集》。诗 题的“次”字是停宿、停泊的意思。北固山,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诗人这次途 经北固山去游吴中,但见船下江水潮平岸阔, 头顶南雁北归,触发了心中情思,于是写下 这首传世佳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 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 中向前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写潮水上涨,江面 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 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 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颔联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 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今。这两句 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 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 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今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 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 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乡书何处 达?归雁洛阳边。”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 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归”、“归雁”与首联的“客路”、 “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
全曲总共二十八个字,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将一个 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表现得十分深刻, 显示出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及精巧的艺术构思。Leabharlann 作者:曹操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155),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微州) 人。东汉末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 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 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 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的广的袁 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 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 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 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 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已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有《魏武帝 集》。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

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共63张PPT)

客人留恋,表达了诗人对
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
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
淳朴的民俗,流露出热爱农
村生活的情感。
首联:农家——丰年足食物
游 山 西 村
颔联:村外——景色优美 颈联:村内——民风古朴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无喜 限庆 向欢 往悦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
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
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
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
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
型的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
悠悠 怆然

寂 寞 苦 闷
望 岳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 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 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 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等。
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3.最后一句话阐明了怎样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 眼前的利益,应 该放眼大局和长 远。
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
神境界。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登 飞 来 峰
写景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无坚 私定 无果 畏断
议论
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游 山 西 陆 村 游
层层云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望泰山风景,抒发理想)
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
Guantao C Co ou un ntty y J Ji ia ah hee II nn tt ee rr nn aa ti to io nn aa ll SS cc hh oo o la l

游山西村
•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 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 • 白话译文 • • • •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4]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Guantao County Jiahe International School

登飞来峰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 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 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馆陶县佳合国际学校 a
Guantao C Co ou un ntty y J Ji ia ah hee II nn tt ee rr nn aa ti to io nn aa ll SS cc hh oo o la l

己亥杂诗(其五)
• • • • •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浩荡[1]离愁白日斜,吟鞭[2]东指即天涯[3]。 落红[4]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5]更护花。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 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 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 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 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第五单元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第五单元 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古诗词默写
【名句理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诗人此次遭受诽谤、辞官离京正值暮春时节, 万花纷谢,残红满地。诗人触景生情,以落花自比, 甘愿化作春泥,去滋润培育未来的花。此句比喻新 奇、自然而又意蕴深刻。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 沉沦、一片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不改。现多用于表 达自己对心仪之人执着不变的爱意,也可以表明一 种超脱的胸怀和默默奉献的心志。
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赏析: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说,尽管天空中有朵朵浮 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挡住我的眼睛,因为只要 登高就能望远,现在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什么都 遮挡不住!“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 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与 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古诗词默写
【理解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____前__不__见__古_人_______,_____后__不__见__来_者______。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 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___念__天__地_之__悠__悠______,____独__怆__然_而__涕__下_____。
古诗词默写
【文本背诵】
(二)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92021/8/292021/8/292021/8/298/29/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2021/8/292021/8/292021/8/29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92021/8/292021/8/298/29/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92021/8/29August 29,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92021/8/292021/8/292021/8/29

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

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21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归纳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一)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作者: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

(三)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四)主旨: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情感。

(五)重点字词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3)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4)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6)涕:古时指眼泪。

(六)常考题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惋惜未来,由古及今悲怆之情递进。

3.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独怆然而涕下”。

运用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悲愤。

4.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体现的哲理。

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出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二、望岳--杜甫(一)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导读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导读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导读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五首
一、《观沧海》曹操}
⒈曹操《观沧海》: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
竦峙。

⒉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⒊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

5、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若“字用的好处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
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二、次北固山下唐朝王湾(重点)
⒈写岁末年初江边景色用来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⒉表达乡愁之情的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
夜,江春入旧年。

4.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
年。

5.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6.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更好?“风正一帆悬”
能否改为“风正数帆悬”?为什么?
答:①“阔”字更好,它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或“失”更好。

它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
形象。

②不能改,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7.颈联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请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A“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生机。

B反映了时序的交替,蕴涵自然理趣。

C“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透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

8.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
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9.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10.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
在何处?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

写景逼真,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
舞力量。

三、《钱塘湖春行》唐朝白居易
⒈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⒉从动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
家新燕啄春泥。

⒊从植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
草才能没马蹄。

⒋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8.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9.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
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10.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

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

★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
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

11.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
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
返的心情。

12.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

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
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

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分) 1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
画面。

莺是春的歌手。

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

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西江月南宋辛弃疾
1.诗中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
片。

2.这首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首词充分反应顾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之情以
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哇声一片。

”一句好在何处?答:作者通过嗅觉和听觉捕捉了夏夜的景物特征,将畅谈丰收欢快之情与自然之景融为一体,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明月别枝惊鹊:另一个树枝
②路转溪头忽见:出现
(2)词中上、下片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片内容作分析。

(5分)
上片写诗人在夏夜看到明月高照,山林明亮,听到鹊声、蝉声、蛙声,闻到稻花芳香,景色清新,在这个时候还听到出来纳凉的人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身处其中,作者感到闲适、快乐。

下片写作者夜行遇雨,要找地方避雨,忽然见到了曾经见过的茅店还在老地方,流露了作者的惊
喜之情。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的图画,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分)。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分)
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
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分)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
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五、《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2005年连云港市中考已考仅背名句)
⒈最能表现游子思乡这种朗两萧瑟之情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