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到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汉代俗乐总结

汉代俗乐总结

汉代俗乐总结

一、介绍汉代俗乐的背景和意义

汉代俗乐指的是在汉朝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形式。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

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阶段。汉代俗乐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喜怒哀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俗乐在汉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连接人与

人之间感情的纽带。俗乐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它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二、汉代俗乐的分类

汉代俗乐可以分为宫廷乐和民间乐两大类。

1. 宫廷乐

宫廷乐是指在汉代宫廷中演奏的乐曲和舞蹈。宫廷乐以表现皇家威仪和喜庆场

合为主,常在重要场合如祭祀仪式、举办宴会时演奏。宫廷乐曲多是由乐队演奏,乐器包括钟、鼓、瑟、箫等。

2. 民间乐

民间乐是指在汉代人民中广泛流传的音乐和舞蹈形式。民间乐的形式多样,有

合奏、独奏、舞蹈等。民间乐器主要包括竹笛、琵琶、筝等。

三、汉代俗乐的特点

1. 旋律优美多样

汉代俗乐的旋律优美多样,取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动植物、历史人物等。

旋律中融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舞蹈形式独特多样

汉代俗乐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独舞、对舞、集体舞等。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宫廷舞和民间舞。宫廷舞注重典雅庄重,动作缓慢而优雅;民间舞则更加活泼、热情,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灵动。

3. 曲艺结合

在汉代俗乐中,曲艺常与音乐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汉代的曲艺

形式有说书、弹词、评话等。曲艺表演者常常伴随着乐曲的演奏,通过歌唱和说唱的形式,将故事情节带入表演中,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感。

夏朝的宫廷乐舞古代中国的娱乐文化

夏朝的宫廷乐舞古代中国的娱乐文化

夏朝的宫廷乐舞古代中国的娱乐文化夏朝的宫廷乐舞——古代中国的娱乐文化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为了巩固统治和增强民众的归属感,宫廷的娱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其中,宫廷乐舞作为一种重

要的社交娱乐方式,不仅展示了夏朝的文化风貌,同时也彰显了统治

者的权威和威严。本文主要探讨夏朝宫廷乐舞的种类、特点和影响。

一、宫廷乐舞的种类

夏朝的宫廷乐舞种类繁多,包括舞蹈、歌曲、乐器演奏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鸟鸣舞”和“飞鸢舞”。

1. 鸟鸣舞

“鸟鸣舞”是夏朝宫廷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乐舞形式。根据史书记载,

夏朝的统治者喜欢模仿鸟类的动作和鸣叫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鸟鸣舞通常由舞者穿着色彩斑斓的羽衣,在舞台上展示鸟类特有的优

雅姿态。舞者舞动手臂和身体,模仿鸟类的翻飞、跳跃和盘旋,配合

乐器演奏和歌曲演唱,使整个表演充满了魅力和活力。

2. 飞鸢舞

与鸟鸣舞不同,飞鸢舞是一种更加激情四溢的宫廷乐舞。夏朝的统

治者热衷于狩猎活动,他们常常在宫廷中模拟打猎场面。飞鸢舞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舞者穿着猎装,手持仿制的鸢(猎鹰)

模型,通过舞动身体和舞动鸢,模拟追捕猎物的场景。整个舞蹈充满了力量感和神秘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二、宫廷乐舞的特点

夏朝的宫廷乐舞有着独特的特点,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风貌。

1. 庄重肃穆

夏朝的宫廷乐舞强调统治者的威严和尊贵,因此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比较庄重肃穆。舞者动作优雅而沉稳,乐器演奏缓慢而庄重,从整体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皇权的崇高和不可侵犯。

2. 体现祭祀意义

简论中国民族合奏乐之流变

简论中国民族合奏乐之流变

简论中国民族合奏乐之流变

作者:周艺蕾

来源:《大观》2017年第03期

摘要:中国民族合奏乐以其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是将传统民族乐器与音乐结合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一演奏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合奏乐伴随着人民生活,历代民间艺人、宫廷乐师在婚丧喜庆、风俗节日活动中渲染舞台气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各时期的民族合奏乐的发展脉络、当代民族合奏乐的发展趋势与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民族合奏乐;房中乐;相和歌;宫廷音乐;民间乐种;新民乐

一、中国古代民族合奏乐发展简史

民族器乐从夏、商开始发展,到了周代乐器种类逐渐增多,并按照不同的乐器制作材料开始有八音分类法,与此同时,十二律和七声音阶开始出现。封建社会时期,宫廷音乐逐渐发达,从历史的发展推断,民族器乐到了周代开始逐步成形,而“房中乐”则为最早由少数演奏者组合而成的合奏形式。根据《中国音乐简史》记载“房中乐”为宫廷乐舞中燕乡食乐的一种,由宫廷的后妃们在伺宴时候演唱,乐器只用琴、瑟等弹拨乐器。根据《中国音乐词典》“房中乐”注释“燕乐,房中之乐,所谓阴声也”燕礼“若与四方之宾燕,有房中之乐”。中国最早的器乐独奏乐器是“ 琴”,演变成为中国器乐演奏文化的代表。

秦朝时期创建了“乐府”,汉承先秦楚声得以继续发展。为了供给宫廷应对各种场合的娱乐需要,“乐府”收集了全国南北民间音乐,而后将其分类,进行创作、改编、编配器乐,进行演唱或演奏。汉魏的“相和歌”是“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记载于《晋书·乐志》。据有关文献推测﹐早期有的主要用竽、瑟,后来则用筝、笛、笙、箫、琴、筑及节鼓﹑鼓﹑悬鼓等鼓类乐器。此时,汉时鼓吹乐的传入,东晋时曲项琵琶的传入,周武帝时龟兹(今新疆库车)人苏袛婆龟兹乐律“五旦七声”理论之传入,对中原音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表演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也是在室内表演,说明当时有了固定的演奏模式。如雅乐歌舞《秦王破阵乐》气势非凡,响震中外,着重体现出李世民的英勇战术。

夏朝的音乐与舞蹈解读古代中国最早的音乐与舞蹈形式

夏朝的音乐与舞蹈解读古代中国最早的音乐与舞蹈形式

夏朝的音乐与舞蹈解读古代中国最早的音乐

与舞蹈形式

在中国历史漫长的岁月中,夏朝被认为是最早的一个王朝。虽然资

料匮乏,但通过一些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我们仍然可以揭示出一

些关于夏朝音乐与舞蹈的信息。本文将尝试解读夏朝音乐与舞蹈形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最早的音乐与舞蹈文化。

一、夏朝的音乐形式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历史时间约为公元前21世

纪至公元前16世纪。尽管关于夏朝音乐的史料有限,但一些青铜器的

图案和铭文反映出夏朝音乐的一些特点。

1. 青铜乐器

青铜乐器的发掘为我们了解夏朝音乐提供了重要线索。夏朝时期使

用的主要乐器有磬、钺、鐃、鼓、箫、笙、瑟等。这些乐器的存在表

明夏朝音乐具备一定的多样性,涵盖了击奏乐器和吹奏乐器。

2. 音乐节奏与调式

据青铜器铭文的记载,夏朝的音乐以阴阳五音为基础,可以推测夏

朝音乐的调式可能有五音或者七音。此外,古代文献中也记载了夏朝

音乐的乐曲名称,如《大武》、《南陔》等。这些音乐表明夏朝音乐

具备一定的旋律和节奏的多样性。

二、夏朝的舞蹈形式

舞蹈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夏朝的社会生活中也占据了重要

的地位。尽管夏朝舞蹈的具体形式以及表演技巧已经无法考证,但通

过青铜器上的图案以及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夏朝的舞蹈形式。

1. 青铜器图案

夏朝时期的青铜器上常常绘有人物舞蹈的图案,这些图案表现了夏

朝人民的生活场景,也反映了夏朝的舞蹈形式。夏朝的舞蹈形式可能

包括舞蹈的动作、舞蹈的队列和舞蹈的情境等。

2. 文献记载

《尚书》等文献中也记载了夏朝的一些舞蹈形式。例如,《尚书·湩津》中记载了“舞飞觞”的情景,可以推测夏朝的舞蹈可能涉及到器物

汉唐古典舞简介

汉唐古典舞简介

汉唐古典舞简介

春秋战国是我国众多古民族通过兼并战争到融合的阵痛时期,秦统一中国,二世而终,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到汉才真正凝结定型。

从民族发展说,是我们从童年,青年进入青壮年、一切趋向于成熟的阶段,富有蓬勃的朝气,富有进取精神。

从社会发展说,是封建制度稳固上升,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时期。汉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具有辉宏、博大、雄浑的气势和风格。

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合流,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纬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形、神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基础的时期。然而没有形象依据,也难于进行古代舞蹈的追索和创作。古人的厚葬之风,在地下墓室为我们发掘汉代舞蹈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是最为丰富的一个时代。

唐代,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峰,舞蹈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盛时代。

汉代舞蹈是江淮、黄河两系文化合流推动出现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唐则是在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南北朝期间)的历史背景上,第二次南北文化合流和中原(广义的)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沟通所形成的第二次发展高潮,并成为全盛时代。

唐大帝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雄厚实力,不仅在域内形成鼎盛局面,而且远扬四海对域外也发挥了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一种宏阔、自信的胸臆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佛、道教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宗教艺术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提高了当时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与域外的文化、贸易往来,又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情趣、审美的开放。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上的唐代舞蹈,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出现晚宴芭蕾五、六个世纪,而在乐舞体制的建立--如坐、立部伎的区分;舞蹈性质的划分--如健舞、软舞的分类,皇家职业机构的管理--如内外教坊、宜春院、内人等的等次;剧目的数量、种类、艺术风格的广泛性成熟性以及独、双、小型队舞的表演格局、水平,广场集体和大阵容舞蹈的气魄与唐帝国的其他成就一样,在当时是居于世界的先进地位。如果说汉是奠基时期,唐则是总其成的时代,因此创建中国古典舞不去挖掘汉唐、追寻这两个古代舞蹈发展支点上的规范、风格、美学特征,是不可能出现能以代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风范、成就的古典舞的。如能追索到这两代的风范和成就,就完全有可能形成风格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古典舞蹈体系。

中国宫廷礼乐的发展概述

中国宫廷礼乐的发展概述

中国宫廷礼乐的发展概述

中国宫廷礼乐是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演化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艺术形式。自夏朝至明清时期,宫廷礼乐不断地演化与改革发展,成

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宫廷礼乐的起源、演变到及其

在历史中的地位等角度探讨中国宫廷礼乐的发展历程。

一、宫廷礼乐的起源

宫廷礼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夏朝,当时的礼乐只有建立了帝

国的夏朝政治统治阶层才能享用,并且是一种全面崇拜天地山川神灵

的集体活动。随着商周时期的到来,礼乐得到了更加完整的制度建构。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国君间相争不已,礼乐逐渐开始退入封建式的

物质享乐,其中的宫廷礼乐也受到了影响。到了秦汉时期,宫廷礼乐

经过一步步的改造,逐渐形成了现代所传承的形态与制度。

二、宫廷礼乐的演变

从秦汉时期起,宫廷礼乐的表演开始趋于丰富多彩,并大力推出“乐舞制度”。汉朝时期梨园乐舞被收纳入了宫廷艺术之中,更是推

陈出新,不断地给人们带来新的视听感受。到了唐朝,随着气节的表

演慢慢增多,许多新的乐舞和大型音乐仪式的表演也渐渐出现在宫廷

礼乐中。到了宋朝,礼乐更加展现了其典雅风范,出现了很多的音乐

剧和音乐演出,乐舞也更加多样化,并小成宫廷文化的定位。

三、宫廷礼乐在历史中的地位

宫廷礼乐作为古代社会的体面文化,其地位自古就非常之高。在

周朝,礼乐制度已经进入了宫廷中,此后又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奏和改

进后,甚至成为了推行宗教、意识形态、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到了汉朝,国家礼乐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花费宏大的国家官方场仪式,宫廷礼乐也成为了贵族和统治阶层之间建立亲和力的重要纽带。到了

汉代俗乐的表演形式

汉代俗乐的表演形式

汉代俗乐的表演形式

汉代的俗乐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徒手舞蹈、长短巾舞蹈、长袖舞蹈以及手执乐器、兵器舞蹈等。在宴会或其他场合中,也有即兴歌舞和“对舞”,其中包括女子长袖对舞、男女长袖对舞、男子宽袖对舞和男子短袖对舞等形式。在宴会中,一般是由主人先舞,客人再起舞为报。此外,还有舞剑、舞刀、舞棍、干舞、戚舞、长袖舞和巾舞等表演形式。

汉代的乐舞百戏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这时的表演可以分为无歌辞的歌舞和有歌辞的演唱两种情形。后者以唱为主,局部配乐,例如汉代最流行的“相和歌”,表演的情形就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持打击乐(节)的歌手主唱,另有乐队伴奏,但弦乐和管乐只是在高潮部分演奏。所谓“和”,就是在主唱者歌唱的某些部分,另加若干人一起去唱,这些地方应是高潮部分,器乐的伴奏也就加在这里,帮助形成高潮。现存汉代乐府民歌的大部分就是这种相和歌辞。

汉代的舞蹈在秦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风格。秦始皇即把民间的角抵戏引入宫廷,后来汉武帝大兴角抵百戏就是延续秦制。发展至东汉已成为极为丰富的宫廷舞乐百戏,富豪贵族的家庭宴会也多是杂技的成份的综合性演出。

总之,汉代的俗乐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歌舞表演,也有杂技、角抵等表演形式。这些表演形式在当时极为流行,为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同时,这些表演形式也为后世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简论西周、两汉、隋唐乐舞艺术高峰形成的背景

简论西周、两汉、隋唐乐舞艺术高峰形成的背景

简论西周、两汉、隋唐乐舞艺术高峰形成的背景

中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是周代、汉代、唐代这三个朝代。原因:

第一,周代从社会制度上来看,逐渐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在经济上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汉代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因此是中国乐舞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第三,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乐舞艺术高度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西域乐舞盛行与唐代整体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唐诗的发展,与西域乐舞的传播流行有巨大的互动作用。西域乐舞流播中土最初有声而无辞,其后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唐代近体诗勃兴,乐工歌手们便将诗人之作填入曲中歌唱。至盛唐诗歌与唐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唐代西域乐舞不仅为文人学士欣赏爱好,而且以多姿多彩、新奇绚丽成为诗人的创作素材和描述对象。以往西域乐舞题材的诗篇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唐代西域乐舞盛行,也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表达艺术想象力德载体。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先秦时期

中国原始时代舞蹈是华夏文化初始形态,而且此时期舞蹈的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实在是因为单单说话表明不了心意,嗟叹也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甚至咏歌仍嫌不足,不知不觉中就手舞足蹈了。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以具史诗性的乐舞的形式出现。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这样三则故事:帝颛顼在登上帝位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熙熙凄凄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命令部下“飞龙”仿效八风之音创作了《承云》,用来祭祀天帝。

到了帝喾的时候,他则命令臣下“咸黑”创作《声歌》——《九招》、《六列》、《六英》。又命令“倕”创制了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引来凤鸟锦雉随之起舞。

中国乐舞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是周代雅乐舞蹈,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对公元前26世纪到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壮举。在“制礼”的同时“作乐”,用“乐”这种声形谐和的艺术型式来表现礼。为雅乐舞蹈前声,也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之后,雅乐在其他东亚文化的广泛流传。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而为赞扬武王伐纣的功绩而创作的《武》乐则是“尽美矣,未尽善也。”也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对乐舞的评判标准——尽善尽美。这些舞蹈都属于雅舞,还有八佾等。民间祭祀的巫舞、傩舞等,见于楚地。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中国古代舞蹈,是世界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浩瀚丰富的文化遗产,舞蹈表演就是其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舞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而中国的舞蹈文化,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舞蹈的形式。到了商代,古人们的舞蹈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笙、磬等乐器,古代舞蹈的舞蹈形态也开始表现出来。到了周代,古代舞蹈进一步发展,它成为宗教、政治和礼仪的重要表演形式,如祭祀舞蹈、宫廷舞蹈、礼仪舞蹈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舞蹈的形式更加丰富,歌舞团体开始出现,又被称为“乐府”。到了汉朝,古代舞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再加上民族大熔炉的影响,古代舞蹈的数量和品质达到了顶峰。到了唐宋时期,古代舞蹈的表演风格更加奢华、壮观,表演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交流和融合也更加广泛。

古代舞蹈的演变,在表演形态上主要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俑蹬代表,这种舞蹈形式以陶俑为载体,形式简单,音乐相对单调,不过,在古代社会里这种舞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二

个阶段是焦尾鼓伴舞,在周代,出现了焦尾鼓这种击乐器,它传

统上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古代舞蹈的重要表演形式。第三

个阶段是俑生伴舞,这种舞蹈形式是以生者代替了陶俑为载体,

表现出更加活生生的形象,从而更加逼真和抒情。第四个阶段是

凤衣歌,这种舞蹈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表演形态更加

精致,音乐编排也更加复杂。第五个阶段是丝竹伴舞,此时舞蹈

中国古代娱乐方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娱乐方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娱乐方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娱乐方式的演变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话题,它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还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从古至今,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娱乐方式演变的简要概述:

1. 古代娱乐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仪式紧密相关。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舞蹈、歌唱等形式进行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的庇护和丰收。这些活动既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早期娱乐的形式。

2. 随着社会的进步,娱乐活动开始多样化。在周朝时期,出现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概念,其中“乐”即音乐,成为了重要的娱乐方式。宫廷中有专门的乐师和舞者,为贵族提供娱乐服务。

3. 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娱乐活动更加丰富。汉代的百戏是一个重要的娱乐形式,包括杂技、魔术、歌舞、戏剧等。此外,围棋、象棋等棋类游戏也开始流行。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之间的娱乐活动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品茶、赏花、对弈、书法、绘画等成为流行的娱乐方式。这个时期的文人追求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娱乐活动也体现了这种追求。

5.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娱乐活动的黄金时代。唐代的诗歌、音乐、舞蹈达到了高峰,宋代则有更加成熟的戏曲艺术。宋代还出现了许多民间娱乐场所,如瓦舍、勾栏,提供了丰富的娱乐项目。

6. 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娱乐活动更加多元化和普及化。小说、戏曲、评书、相声等文学艺术形式广受欢迎。同时,各种庙会、集市也是民众娱乐的重要场所。

7.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电影、话剧、音乐会等新的娱乐形式开始出现,与传统的娱乐方式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多元的娱乐文化。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

中国古代舞蹈史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舞蹈,统称为中国古代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舞蹈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舞蹈史

先秦时期

中国原始时代舞蹈是华夏文化初始形态,而且此时期舞蹈的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实在是因为单单说话表明不了心意,嗟叹也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甚至咏歌仍嫌不足,不知不觉中就手舞足蹈了。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以具史诗性的乐舞的形式出现。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这样三则故事:帝颛顼在登上帝位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熙熙凄凄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命令部下“飞龙”仿效八风之音创作了《承云》,用来祭祀天帝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

到了帝喾的时候,他则命令臣下“咸黑”创作《声歌》——《九招》、《六列》、《六英》。又命令“倕”创制了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引来凤鸟锦雉随之起舞。

中国乐舞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是周代雅乐舞蹈,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对公元前26世纪到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壮举。在“制礼”的同时“作乐”,用“乐”这种声形谐和的艺术型式来表现礼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文章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为雅乐舞蹈前声,也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之后,雅乐在其他东亚文化的广泛流传。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又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古典

汉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

汉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

汉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

汉舞,顾名思义,即汉民族传统舞蹈,属于民族舞蹈范。她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汉舞的原貌已无从考据。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希望你喜欢。汉舞的起源和发展

在华夏舞蹈的艺术长河中,汉舞以其清新、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独领风骚。在历经秦文化专制的涂炭践踏之后,大汉劲舞以其狂级之势,向世人展示了汉民族舞蹈艺术的泱泱风采。

同先秦乐舞的规矩雍雅和盛唐乐舞的华丽辉煌不同,大汉舞风洋溢着感性、豪放、质朴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面之后,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在汉代正处于.个对内各民族之间往来密切、对外交流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汉代舞风丰富多彩的大度兼容性,便是这一文化氛围的突出表现。如来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巴渝舞》就深得高祖刘邦的青睐,登堂入室,成为汉宫廷之雅乐。而广泛盛行于民间和宫廷的“百戏”中自然也不乏来自中亚各国艺人的舞蹈杂技表演。《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前105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角抵”也即“百戏”,汉代乐舞杂技之泛称。这种由皇宫组织的歌舞杂技演出,不仅规模空前,而且吸引了京城内外,甚至数百里远的民众前来观赏,足见汉舞的泱泱壮美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不仅对内以乐舞活动显示君民同乐、天下升平之气象,汉代帝王也多以场景壮美的大型乐舞飨宴四海宾客。如宣帝元康二年,嫁楚王刘戊孙女解优于乌孙王时,便在平乐观演出“大角抵”,奏音乐送公主远嫁,招待匈奴使者及其他外国宾客(见《汉书·西域传》)。文、景帝时,曾“设酒池肉林以飨四方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曼延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同上)

古代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

古代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

古代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

远古时期:歌舞乐合二为一的原始乐舞。

《弹歌》《八阕》《蜡辞》《云门》《咸池》《萧韶》

夏朝:乐舞《大夏》《大頀》(有着深深的阶级烙印,变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工具)商朝:“巫乐”《wu舞》《yu舞》

娱乐性乐舞《伐舞》《奏舞》《众舞》《高跷舞》《多老舞》

(商代乐舞绚烂多姿并含神秘的宗教色彩)

西周:1六代乐舞:皇帝——《云门》

尧——《大咸》

舜——《萧韶》

夏代——《大夏》

商代——《大頀》

西周——《大武》

2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3散乐

4四夷之乐

5宗教性乐舞

汉代:“相和歌”“鼓吹乐”“百戏”

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吴歌”“西曲”

南北朝后期:歌舞戏《大面》《钵头》《踏摇娘》

隋唐:宫廷燕乐

大曲

法曲

唐代:民间俗乐:曲子,变文

宋代:宋代词调(一种艺术歌曲)

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等

宋代:1.瓦子勾栏,主要形式有: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唱赚、舞旋、影戏、说诨话、杂扮、叫果子等。

2.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3.宫廷合奏形式:教坊大乐、随军番步大乐、马后乐。

4.宋元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5.宋杂剧。分为滑稽戏、歌舞戏。

元代:1.元杂剧。

2.南戏。

明清: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2.梆子腔。

3.京剧。代表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4.鼓词。

5.子弟书。

6.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

7.弹词。

8.道情。

9.琴书。

10.器乐合奏形式: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

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

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
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脉络
• 一、舞蹈的起源: • 1)劳动说 • 2)生殖崇拜说 • 3)战争说 • 4)巫术说
a
1
• 二、夏商奴隶制时代舞蹈的发展 • 1)舞蹈从自娱性活动向表演艺术的方向发展 • 2)巫术活动中宗教祭祀舞蹈的发展
a
2
• 三、两周时期---古代舞蹈的第一个高峰 • 1)制礼作乐——《六代舞》《六小舞》 • 2)“礼崩乐坏”与民间舞的兴盛
a
5
• 六、唐代---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 • 1)新作涌现--《霓裳羽衣曲》、《破阵乐》 • 2)舞蹈种类多—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 • 3)《九部乐》《十部乐》的出现 • 4)坐部伎、立部伎 • 5)表演、编导、舞美的高度发展
a
6
• 七、宋代---古代舞蹈发展的分流 宫廷乐舞衰落转向了民间舞和戏曲
1)民间舞空前繁荣:形式、种类、题材的变化 2)队舞的出现—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健舞、软 舞和大曲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素,进行改编
a
7
• 八、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变异 • 1)戏曲在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中吸取营养,逐渐走向成熟 • 2)各代宫廷宴乐极力突出本民族特色
a
8
两周时期的舞蹈的发展和变革
• 一、强化舞蹈的教化作用和政治作用 • 1)制礼作乐 • 2)《六代舞》 • 3)《六小舞》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民乐的发展 先秦:编钟改写先秦的音乐历史 李教授认为,在我国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变了一段时间内在民族音乐领域内所认为的先秦音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观点,彻底改写了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 据了解,曾侯乙墓被发掘以后,其中有陪葬的64枚编钟。从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的内容看,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夏到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概况俗乐舞,是一种民间风俗推崇的民间乐舞,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上看,最早的文物主要是夏代的,如1980年在山西临汾地区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文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约在公元前4300余年,相当夏代。所以推算夏代应该是乐舞的兴起阶段,到了汉代达到一个繁荣时期,可以说汉代是俗乐舞的时代。

古代人们主要用舞蹈来祭祀,以取悦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后来除了这些之外还用来供统治者娱乐等。随着舞蹈的发展,其内容不断被丰富,如原来都是很简单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到后来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一些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演出场面是很生动的,如我在上课的时候留意到老师投影出来的一幅画,场面非常壮观动人,里面有很多种表演,如一大群舞女在婀娜多姿地跳舞,有壮士在飞奔的马上表演高难度动作,更有人一只手举着长棍,而棍上还有几个人在表演杂技,其动作灵敏得像个猴子,对比现在应该很少人敢这样做,一不小心就会丢性命的,我当时深深地被人们精湛的技艺征服了。

西周盛行雅乐舞,周王朝建立后,宫廷设置舞蹈机构,在整理前代遗存乐舞的基础上,结合新编乐舞,与宗法礼制对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强调乐舞的政治和教化功能。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民间俗乐舞开始进入宫廷。秦始皇灭六国,八方乐舞齐聚咸阳,各国不同风格的舞蹈大大促进了俗乐舞的交流和发展,为汉代舞蹈的繁荣埋下了伏笔。到了汉代,俗乐舞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原因主要是俗乐舞的兴盛,是适应了社会发展、文化需求、放开了礼教对乐舞娱乐功能的禁锢。汉代国力强盛,经济强盛,所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比较开放,所以俗乐舞就有了发展的机会。同时,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乐府机构专门管理俗乐舞,汉武帝也深感俗乐舞的艺术魅力,因此俗乐舞成了宫廷舞蹈节目的主要内容。俗乐舞经常和杂技和武术一起在角抵百戏中表演,相互发生多方面影响,汉代杂技中许多跳、转、滚、翻、扑、跌的技巧被舞蹈吸收,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丰富多彩的舞蹈。

俗乐舞的发展主要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影响,如西周实行礼乐制度,有严格的封建礼教,因此盛行雅乐舞,这是俗乐舞没有发展的机会,而到了汉代,汉武帝设立乐府,专门管制乐舞,这时候俗乐舞得到了发展的良好时机并迅速繁荣。总结起来,俗乐舞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夏开始兴起,之后一直到春秋战国都是发展时期,且速度比较缓慢,秦汉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并在汉代达到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