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到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概况

合集下载

汉代俗乐总结

汉代俗乐总结

汉代俗乐总结一、介绍汉代俗乐的背景和意义汉代俗乐指的是在汉朝时期流行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形式。

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代俗乐的出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

它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喜怒哀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俗乐在汉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纽带。

俗乐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它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二、汉代俗乐的分类汉代俗乐可以分为宫廷乐和民间乐两大类。

1. 宫廷乐宫廷乐是指在汉代宫廷中演奏的乐曲和舞蹈。

宫廷乐以表现皇家威仪和喜庆场合为主,常在重要场合如祭祀仪式、举办宴会时演奏。

宫廷乐曲多是由乐队演奏,乐器包括钟、鼓、瑟、箫等。

2. 民间乐民间乐是指在汉代人民中广泛流传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民间乐的形式多样,有合奏、独奏、舞蹈等。

民间乐器主要包括竹笛、琵琶、筝等。

三、汉代俗乐的特点1. 旋律优美多样汉代俗乐的旋律优美多样,取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动植物、历史人物等。

旋律中融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舞蹈形式独特多样汉代俗乐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独舞、对舞、集体舞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廷舞和民间舞。

宫廷舞注重典雅庄重,动作缓慢而优雅;民间舞则更加活泼、热情,舞蹈节奏明快,动作灵动。

3. 曲艺结合在汉代俗乐中,曲艺常与音乐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汉代的曲艺形式有说书、弹词、评话等。

曲艺表演者常常伴随着乐曲的演奏,通过歌唱和说唱的形式,将故事情节带入表演中,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感。

四、汉代俗乐的影响汉代俗乐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还对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在音乐方面,汉代俗乐为我国传统音乐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音乐形式和曲调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许多汉代的音乐曲调被后人加以改编和传承,至今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

汉唐古典舞简介

汉唐古典舞简介

汉唐古典舞简介春秋战国是我国众多古民族通过兼并战争到融合的阵痛时期,秦统一中国,二世而终,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到汉才真正凝结定型。

从民族发展说,是我们从童年,青年进入青壮年、一切趋向于成熟的阶段,富有蓬勃的朝气,富有进取精神。

从社会发展说,是封建制度稳固上升,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时期。

汉的文化艺术在前代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具有辉宏、博大、雄浑的气势和风格。

汉代舞蹈由于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合流,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

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纬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形、神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基础的时期。

然而没有形象依据,也难于进行古代舞蹈的追索和创作。

古人的厚葬之风,在地下墓室为我们发掘汉代舞蹈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是最为丰富的一个时代。

唐代,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峰,舞蹈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盛时代。

汉代舞蹈是江淮、黄河两系文化合流推动出现的第一次发展高潮。

唐则是在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南北朝期间)的历史背景上,第二次南北文化合流和中原(广义的)文化与西域文化的沟通所形成的第二次发展高潮,并成为全盛时代。

唐大帝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雄厚实力,不仅在域内形成鼎盛局面,而且远扬四海对域外也发挥了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一种宏阔、自信的胸臆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佛、道教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宗教艺术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提高了当时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与域外的文化、贸易往来,又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情趣、审美的开放。

在这种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上的唐代舞蹈,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出现晚宴芭蕾五、六个世纪,而在乐舞体制的建立--如坐、立部伎的区分;舞蹈性质的划分--如健舞、软舞的分类,皇家职业机构的管理--如内外教坊、宜春院、内人等的等次;剧目的数量、种类、艺术风格的广泛性成熟性以及独、双、小型队舞的表演格局、水平,广场集体和大阵容舞蹈的气魄与唐帝国的其他成就一样,在当时是居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先秦时期中国原始时代舞蹈是华夏文化初始形态,而且此时期舞蹈的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

实在是因为单单说话表明不了心意,嗟叹也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甚至咏歌仍嫌不足,不知不觉中就手舞足蹈了。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以具史诗性的乐舞的形式出现。

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这样三则故事:帝颛顼在登上帝位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熙熙凄凄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命令部下“飞龙”仿效八风之音创作了《承云》,用来祭祀天帝。

到了帝喾的时候,他则命令臣下“咸黑”创作《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又命令“倕”创制了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引来凤鸟锦雉随之起舞。

中国乐舞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是周代雅乐舞蹈,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对公元前26世纪到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壮举。

在“制礼”的同时“作乐”,用“乐”这种声形谐和的艺术型式来表现礼。

为雅乐舞蹈前声,也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

之后,雅乐在其他东亚文化的广泛流传。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又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而为赞扬武王伐纣的功绩而创作的《武》乐则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也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对乐舞的评判标准——尽善尽美。

这些舞蹈都属于雅舞,还有八佾等。

民间祭祀的巫舞、傩舞等,见于楚地。

秦汉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早在秦始皇即把民间的角抵戏引入宫廷,后来汉武帝大兴角抵百戏就是延续秦制,发展至东汉已成为极为丰富的宫廷舞乐百戏,富豪贵族的家庭宴会也多是杂技的成份的综合性演出。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舞蹈的发展历程及演变特点中国古代舞蹈,是世界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浩瀚丰富的文化遗产,舞蹈表演就是其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舞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

而中国的舞蹈文化,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代。

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舞蹈的形式。

到了商代,古人们的舞蹈则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笙、磬等乐器,古代舞蹈的舞蹈形态也开始表现出来。

到了周代,古代舞蹈进一步发展,它成为宗教、政治和礼仪的重要表演形式,如祭祀舞蹈、宫廷舞蹈、礼仪舞蹈等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舞蹈的形式更加丰富,歌舞团体开始出现,又被称为“乐府”。

到了汉朝,古代舞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再加上民族大熔炉的影响,古代舞蹈的数量和品质达到了顶峰。

到了唐宋时期,古代舞蹈的表演风格更加奢华、壮观,表演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交流和融合也更加广泛。

古代舞蹈的演变,在表演形态上主要有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俑蹬代表,这种舞蹈形式以陶俑为载体,形式简单,音乐相对单调,不过,在古代社会里这种舞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焦尾鼓伴舞,在周代,出现了焦尾鼓这种击乐器,它传统上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古代舞蹈的重要表演形式。

第三个阶段是俑生伴舞,这种舞蹈形式是以生者代替了陶俑为载体,表现出更加活生生的形象,从而更加逼真和抒情。

第四个阶段是凤衣歌,这种舞蹈在汉朝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表演形态更加精致,音乐编排也更加复杂。

第五个阶段是丝竹伴舞,此时舞蹈表演已经融合了丝竹乐器,这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加和谐、精彩。

古代舞蹈发展的演化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在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中,都能看出舞蹈艺术的影响。

从古代祭祀、大典到现代演出,古代舞蹈一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在传承方面,古代舞蹈的传承方式相对比较传统,多是口耳相传的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和学校来专业性地传承古代舞蹈文化。

中国古代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材。
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的代表作品
著名的古代乐曲与乐舞
《高山流水》: 古琴曲,描绘自 然美景,表达友 情深厚
《十面埋伏》: 琵琶曲,描绘战 争场面,表现英 勇无畏
《霓裳羽衣舞》 :唐代宫廷舞蹈 ,表现女性柔美 和华丽
《踏歌》:宋代 民间舞蹈,表现 农民丰收的喜悦 和团结协作的精 神
著名的古代舞蹈作品与表演者
音乐与舞蹈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价值 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和表现力,能够传达人
们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价值还 在于其对于现代社会的启 示和借鉴意义,可以为现 代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
中国古代舞蹈的种类与特色
古典舞的起源与形成
起源:源于古代祭祀、庆 典等活动
形成:经过长期发展,逐 渐形成独特的舞蹈风格
特点:强调身体动作的协 调性和韵律感
代表作品:《霓裳羽衣 舞》、《踏歌》等
民间舞的多样性与地域特色
民间舞的种 类:秧歌、 龙舞、狮子 舞、腰鼓舞

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 民间舞有不 同的风格和
音乐与舞蹈的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
音乐与舞蹈的美学 特征:和谐、节奏、 韵律、意境等
音乐与舞蹈的文化 内涵:反映社会生 活、表达情感、传 承文化等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 价值:审美价值、 历史价值、社会价 值等
音乐与舞蹈的发展 历程:从古代到现 代的演变过程,以 及各个时期的代表 作品和艺术家
音乐与舞蹈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术作品
音乐与舞蹈的艺术风格及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音乐风格:以五声调式为主,注重旋律和 节奏

汉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

汉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

汉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汉舞,顾名思义,即汉民族传统舞蹈,属于民族舞蹈范。

她的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

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汉舞的原貌已无从考据。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舞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希望你喜欢。

汉舞的起源和发展在华夏舞蹈的艺术长河中,汉舞以其清新、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独领风骚。

在历经秦文化专制的涂炭践踏之后,大汉劲舞以其狂级之势,向世人展示了汉民族舞蹈艺术的泱泱风采。

同先秦乐舞的规矩雍雅和盛唐乐舞的华丽辉煌不同,大汉舞风洋溢着感性、豪放、质朴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面之后,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

中国传统文化在汉代正处于.个对内各民族之间往来密切、对外交流空前活跃的历史时期。

汉代舞风丰富多彩的大度兼容性,便是这一文化氛围的突出表现。

如来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巴渝舞》就深得高祖刘邦的青睐,登堂入室,成为汉宫廷之雅乐。

而广泛盛行于民间和宫廷的“百戏”中自然也不乏来自中亚各国艺人的舞蹈杂技表演。

《汉书·武帝纪》载:“(元封)三年(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元封)六年(前105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

”“角抵”也即“百戏”,汉代乐舞杂技之泛称。

这种由皇宫组织的歌舞杂技演出,不仅规模空前,而且吸引了京城内外,甚至数百里远的民众前来观赏,足见汉舞的泱泱壮美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不仅对内以乐舞活动显示君民同乐、天下升平之气象,汉代帝王也多以场景壮美的大型乐舞飨宴四海宾客。

如宣帝元康二年,嫁楚王刘戊孙女解优于乌孙王时,便在平乐观演出“大角抵”,奏音乐送公主远嫁,招待匈奴使者及其他外国宾客(见《汉书·西域传》)。

文、景帝时,曾“设酒池肉林以飨四方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曼延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同上)至武帝时,更是每每以“百戏”招待外国政要使者,显耀大汉王朝的强盛与繁荣。

这说明,不仅来自民间的诸多歌舞节目登上了王公贵族的大雅之堂,而且外国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也成为招待国宾、弘显大汉风华的宫廷雅乐。

中国古代乐舞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乐舞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乐舞的发展历程作者:陈笑嫣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49期一、乐舞的起源关于乐舞的起源,乐舞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首先是劳动说或模仿说,它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它是远古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对动物的声音或者是对动作的模仿来实现自身发展目的的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再者是宗教祭祀说,这是对超现实世界的感知。

当时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足,没有足够能力去抵抗自然,于是就用鬼怪神灵来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通过祭祀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畏,也是自身美好愿望的寄托;还有性爱说,是对生命本身力量的驱使。

关于舞蹈的创始者,《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阴康氏“作舞以渲导民气。

”可以看出健身是舞蹈的源头,也许是在这样健身的一个过程中产生了舞蹈,这是因康氏之说。

在《山海经》当中也有记载:“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这是帝俊之说,可能是有关生殖崇拜。

还有《事物纪原》记载:“乐舞之兴,始于皇帝。

”从黄帝时期人来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舞蹈,用舞蹈表达思想。

还有皇帝乐《云门大卷》来歌颂黄帝功德,皇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如祥云所以乐舞的名字叫作云门大卷。

二、乐舞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才会产生歌舞,所以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乐舞才会得以继续发展。

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雅乐用来祭祀,依附于政治,来加强统治者的统治,特别是周代重视礼乐的作用,具有教化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雅乐衰落的同时新乐兴盛,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欣赏性,同时女乐歌舞更加职业化。

汉代思想文化大一统,是俗乐舞发展的高峰,角抵百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俗乐舞。

汉朝宫廷民间俗舞,是汉朝民间俗乐舞发展的高峰。

《袖舞》《巾舞》《盘鼓舞》《建鼓舞》《剑舞》等多种形式的舞蹈共同组成了宫廷俗乐舞。

并且宫廷设置了两种乐舞机构,一种是“太乐”,主要用于宗教祭祀;一是“乐府”,以搜集民间乐舞并进行加工,整理,为贵族表演。

夏商时期乐舞的主要内容

夏商时期乐舞的主要内容

夏商时期的乐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活动,它主要在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流行。

夏商时期的乐舞主要有以下内容:
1.音乐:乐舞通常伴随着传统的中国音乐,包括弦乐、木管乐、打
击乐和民间音乐。

2.舞蹈:乐舞包括许多不同的舞蹈,如结跏趺舞、汉阳舞、同心舞、
麒麟舞等。

3.服装:乐舞有专门的服装,如长袍、衣带、头巾等,通常有着色的
装饰。

4.场所:乐舞通常在宫殿、庙宇或重要的祭祀活动中举行。

夏商时期的乐舞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对当时的音乐、舞蹈、服装、宗教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

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系列中国古典音乐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以独特的节奏、优美的舞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音乐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

最初,人们通过舞蹈来祈求丰收、祭奠神灵以及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随着时代的演变,音乐舞蹈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广泛推广。

尤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达到了巅峰。

二、唐朝音乐舞蹈的繁荣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的鼎盛时期。

皇家宴会上常常有宫廷歌舞表演,而一些著名的舞蹈家也受到皇帝的赏识和保护。

唐代的音乐舞蹈主题多样,既有描绘山水田园景色的《广陵散》,也有描述战争场景的《大风歌》等。

唐朝的音乐舞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基础。

三、宋朝音乐舞蹈的精彩继承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古典音乐舞蹈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对音乐舞蹈的热爱达到了高潮。

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到音乐舞蹈中,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作品。

例如,《梅花三弄》就是宋代音乐家刘仲甫用琵琶演奏的一首优美的曲子,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四、元朝音乐舞蹈的汇聚与变革元朝(1271年-1368年)的音乐舞蹈充满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蒙古人带来了独特的音乐舞蹈风格,融合了草原民族的奔放与中原文化的典雅。

元代的音乐舞蹈更加注重舞蹈的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通过多样的动作和节奏展现了戏剧性的效果。

五、明清时期音乐舞蹈的改革与传承明朝(1368年-1644年)和清朝(1644年-1911年)时期,中国古典音乐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明清皇帝重视对音乐舞蹈的保护和发扬。

许多有才华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音乐和舞蹈作品,例如《瑞鹤仙舞》和《如梦令》等。

六、当代古典音乐舞蹈的复兴近代以来,中国古典音乐舞蹈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复兴。

中国古代乐舞史

中国古代乐舞史

中国古代乐舞史是一段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时期。

乐舞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宫廷文化的体现,也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

它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乐舞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高峰时期,包括周代、汉代和唐代。

1. 周代:周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周公制礼作乐,将礼与乐相结合,使乐舞成为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的体现。

这一时期产生了六代舞等代表性的乐舞。

2. 汉代: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民间乐舞的影响力超过了日益僵化的旧体制。

汉代设立了乐府,专门收集整理民间乐舞供宫廷享用。

3. 唐代: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宫廷舞蹈达到了鼎盛。

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

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民族和西域传来的乐舞,不断创造出许多色彩绚丽的新作品,如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等。

从远古时代到清朝,中国古代乐舞史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乐舞形式,如雅乐舞、俗乐舞、燕乐舞等。

这些乐舞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

如今,古代乐舞的传统在现代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舞蹈史第3讲汉代舞蹈的发展

中国舞蹈史第3讲汉代舞蹈的发展

中国舞蹈史第3讲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在中国舞蹈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汉代舞蹈的发展,并分析其在中国舞蹈史上的重要意义。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文化繁荣对于中国舞蹈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代舞蹈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西汉和东汉时期。

在这两个阶段中,汉代舞蹈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汉代舞蹈在技术和形式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汉代舞蹈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如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

这些舞蹈形式在形式上丰富多样,表现出了汉代人们对舞蹈的热爱和创造力。

汉代舞蹈的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舞者们的身段和步伐更加优美流畅。

这些进展使得汉代舞蹈在技术和形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汉代舞蹈在内容和主题上呈现出多样性。

汉代舞蹈的内容非常丰富,表现出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其中,宫廷舞蹈通常以对天地万物的赞美为主题,体现了汉代统治者的权力和威严。

而民间舞蹈则更富于情感和幽默,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这种多样性的内容和主题使得汉代舞蹈具有了更加广泛的表现力和人文关怀。

此外,汉代舞蹈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汉代与西域、东南亚等地的交流,外来舞蹈的元素逐渐渗入到了汉代舞蹈中。

比如,在西汉时期,匈奴舞蹈和塞外舞蹈对汉代舞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丰富了汉代舞蹈的内涵,并为后来的舞蹈艺术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汉代舞蹈的发展对于中国舞蹈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在技术和形式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丰富了中国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

汉代舞蹈的内容和主题多样化,使得舞蹈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同时,汉代舞蹈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增加了舞蹈的多元性和国际性。

所有这些因素都为中国舞蹈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对于后来的舞蹈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汉代舞蹈的发展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在技术和形式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内容和主题呈现出多样性。

夏商乐舞知识点总结

夏商乐舞知识点总结

夏商乐舞知识点总结一、夏商乐舞的起源夏商乐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夏、商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文明时期。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始,夏代人民在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而乐舞作为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也在夏朝时期开始有了初步的雏形。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它是中国早期文化艺术发展的雏形。

商朝时期,乐舞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不仅在宫廷中得到了重视,而且在民间也有了广泛的传播。

商朝时期的乐舞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多彩,舞蹈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较为繁荣的阶段。

二、夏商乐舞的发展夏商乐舞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都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点。

在夏商时期,乐舞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夏时期的乐舞发展夏朝时期的乐舞主要是作为宫廷礼仪和宗教仪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存在的。

夏朝的乐舞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和祭祀舞蹈两个方面,后者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舞步动作和服饰造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2. 商时期的乐舞发展商朝时期的乐舞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在商朝时期,乐舞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在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得到了重视,而且在民间也有了广泛的传播。

商朝时期的乐舞形式更加多样化,且已经具有了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

3. 夏商乐舞的传承与继承夏商乐舞的传承与继承主要取决于它的传统,也就是所谓的乐舞传统。

乐舞传统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后世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夏商乐舞的演变夏商乐舞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乐舞形式、乐舞表演、乐舞结构和乐舞风格等方面。

夏商乐舞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乐舞形式的演变夏商时期的乐舞形式主要表现为宫廷音乐和祭祀舞蹈两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夏商乐舞的形式逐渐得到了丰富化和多样化,舞蹈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在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音乐与舞蹈,古人表达情感、祭祀神灵、庆祝节日、纪念重要事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索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感受那迷人而独特的魅力。

一、古代音乐的分期中国古代音乐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

在夏商周时期,音乐起着祭祀神灵和展示官方威仪的重要作用。

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表演开始更多地与娱乐活动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音乐逐渐融入宫廷和社交活动,成为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二、古代音乐的器乐与曲调古代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钟、磬、笙、箫、琴、瑟等等。

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曲调方面,古代音乐的调式较为简单,常采用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

这些器乐与曲调的组合,形成了古代音乐独特的风格。

三、古代音乐的表演形式古代音乐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廷乐队、宗教音乐、戏曲音乐等等。

其中,宫廷乐队是皇帝和贵族的特权,经常用于宫廷仪式和庆典活动。

宗教音乐则用于崇拜神灵和祭祀活动,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常常让人感受到超凡的宗教力量。

而戏曲音乐则是古代戏曲表演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音乐的编排、节奏和演唱,来诠释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四、古代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舞蹈的形成可以追溯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舞蹈形式主要是以祭祀活动为基础的,通过身体的舞动来表达对自然力量的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探索,舞蹈逐渐走向丰富多样的发展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代舞蹈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如宫廷舞、民间舞等等。

五、古代舞蹈的表演特点古代舞蹈注重肢体的优美和协调。

舞者通过身体的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和表达意图。

一些舞蹈还加入了属性道具,如舞龙、舞狮等,通过道具的运用,使舞蹈更加生动有趣。

古代舞蹈还注重舞台的布景和服饰的设计,通过色彩和装饰的运用,增添了舞蹈的视觉效果。

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

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

a
9
• 二、“礼崩乐坏”与民间舞兴盛 • 1)礼乐制度的破坏 • 2)民间舞的兴盛--《诗经》、《九歌》、巫舞、傩舞的出现
a
10
1)民间舞空前繁荣:形式、种类、题材的变化 2)队舞的出现—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健舞、软 舞和大曲等元素,进行改编
a
7
• 八、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变异 • 1)戏曲在传统舞蹈和民间舞蹈中吸取营养,逐渐走向成熟 • 2)各代宫廷宴乐极力突出本民族特色
a
8
两周时期的舞蹈的发展和变革
• 一、强化舞蹈的教化作用和政治作用 • 1)制礼作乐 • 2)《六代舞》 • 3)《六小舞》
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脉络
• 一、舞蹈的起源: • 1)劳动说 • 2)生殖崇拜说 • 3)战争说 • 4)巫术说
a
1
• 二、夏商奴隶制时代舞蹈的发展 • 1)舞蹈从自娱性活动向表演艺术的方向发展 • 2)巫术活动中宗教祭祀舞蹈的发展
a
2
• 三、两周时期---古代舞蹈的第一个高峰 • 1)制礼作乐——《六代舞》《六小舞》 • 2)“礼崩乐坏”与民间舞的兴盛
a
3
• 四、汉代---古代舞蹈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 1)“百戏”成为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 • 2)乐舞机构的出现---太乐(宗庙祭祀雅乐)
乐府(皇帝娱乐俗乐)
3)“以舞相属”和即兴起舞 4)著名舞人的出现---李夫人、戚夫人、赵飞燕
a
4
•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乐舞大交流 • 1)“清商乐”的出现 • 2)《白纻舞》的重大艺术成就 • 3)各族乐舞的大交流为唐代乐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 4)北魏云冈石窟的灿烂伎乐舞
a
5
• 六、唐代---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 • 1)新作涌现--《霓裳羽衣曲》、《破阵乐》 • 2)舞蹈种类多—健舞、软舞、大曲、歌舞戏 • 3)《九部乐》《十部乐》的出现 • 4)坐部伎、立部伎 • 5)表演、编导、舞美的高度发展a Nhomakorabea6

中国舞蹈 伎乐舞蹈的兴盛

中国舞蹈 伎乐舞蹈的兴盛

中国舞蹈伎乐舞蹈的兴盛
伎乐舞蹈由专职的乐工舞伎表演,所表演的是供人观赏的娱乐性舞蹈,代表了我国古代舞蹈的艺术高度,而且事实上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居于乐舞的主流地位,但它一直受到社会的歧视,表演这类舞蹈的伎工被鄙视为杂户、贱民,而处于被奴役、受压迫的地位。

到周代,女乐活动更加普遍。

东周时的礼崩乐坏、周王室的政治势力衰微是一方面原因,但在审美领域里,与雅乐相对立的女乐(与古乐相对又称“新乐”)的兴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女乐倡优已遍及诸侯后宫,占据了表演舞台的中心。

西施是春秋时代著名的宫廷舞人。

越王勾践为复仇使用美人计,把西施送给好色的吴王夫差。

夫差得西施后,终日沉溺在歌舞和酒色之中,不理朝政。

据记载,为了给西施表演《响屐舞》,夫差在御花园的一条长廊中,命人把廊挖空,放进大缸,上面铺木板,取名“响屐廊”。

西施脚穿木屐、裙系小铃,在舞动脚步和腰肢时,发出“铮铮嗒嗒”的回声和“叮叮当当”的铃响,别有一番迷人的风味。

吴王为西施所迷,荒废了政务。

越王勾践趁机发兵打败了吴国,夫差被迫自杀。

战国时代,还有两个著名舞人
旋娟与提嫫。

据《拾遗记》载:在燕昭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310年),她们从广延国被献给燕昭王。

旋娟和提嫫容颜美丽,舞姿轻盈飘逸,身体柔软可卷曲“入怀袖也”,并且,她们在铺有
四、五寸厚的香屑上舞蹈,竟“弥日无迹”,这种描写当然有夸张的成分。

她们表演了三个舞蹈《萦尘》、《集羽》、《旋怀》。

我国汉代歌舞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演变

我国汉代歌舞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演变

我国汉代歌舞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演变歌舞艺术是人们最早创造和运用的表演形式之一,从诞生那天起,歌与舞便相互补充、水乳交融,在共同的思想内容要求下,逐渐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种“综合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

歌舞作为一种重要艺术活动,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作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重要一员,歌舞艺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巨变与转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汉代歌舞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开创,承前启后,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这是中国歌舞发展继西周之后,又一次更加深刻、影响久远的大变革与转型,从此,中国歌舞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比于律而和于心汉初政权草创,制度粗疏,百废待兴。

如何快速有效地稳定政权,处理战后满目疮痍的经济局面,成为汉统治者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面对治国良策的选择,当时的思想界有了一次短暂的争鸣:高祖对儒家论不以为然;文帝则喜刑名;景帝至武帝初,窦太后听政,黄老道家又占据上风。

曾春海先生认为,“观汉代历史,从汉高祖至汉武帝之间六七十年,可谓为西汉推行黄老无为之治的时代。

”阎步克亦认为,“汉初诸子互相采补,并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对汉的朝廷政治发生了不同影响,但汉初的70余年中,最初是黄老之学占据了相当地位。

”在这种“黄老无为”思想的指导下,汉朝的政治、经济得到稳定和增长,歌舞领域更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西周雅乐一统的局面,开创了雅乐与俗乐并存、共同发展的新气象。

汉初的歌舞艺术活动是以崇尚“俗乐”为特征。

“汉兴,乐家有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大乐官,但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意;公卿大夫观听者,但闻铿锵,不晓其意”。

这对于一个充满勃勃生机,正积极改革创建新政治体制的新兴王朝来说,无法适应其政治情感和生活情感需要。

传统“雅乐”的衰落,为“俗乐”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汉代统治集团以顺应历史潮流的胸怀、积极开放的思想观念,成功地实践了其开明、开放的音乐舞蹈文化政策,以适应社会变革,以及歌舞艺术自身发展的多元需求,充分重视蓬勃兴起的俗乐,将俗乐的抒情、娱乐特性与雅乐的功能结合起来,以俗入雅、雅俗交融,进一步开拓了歌舞艺术领域,创造了汉人自己的“新雅乐”。

中国舞蹈史第二章

中国舞蹈史第二章

第二章兼容并取艺高技强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东周列国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在“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气势中结束了。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主义国家——秦朝。

在秦始皇实施治国的种种高压血腥举措之时,还在咸阳大兴土木,仿照被消灭统一的其他六国的宫殿。

并将原六国的后宫美女舞人及乐器等,搜刮迁入宫中,其时“……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

秦王朝虽短暂,但它统一六国和汇集诸国乐舞艺人的事实,为汉代舞蹈繁荣,作了很好的铺垫。

承接前代舞蹈发展的两条主要线索:雅乐舞并没有在“礼崩乐坏”之后,彻底销声匿迹,却在秦汉以来封建社会土壤中,继续沿革保持;宫廷豪门贵族阶层蓄养女乐队伍,并由此产生的女乐歌舞表演,在新的社会生产发展和财富积累中,继续发展扩大。

除此之外,新的艺术形式和舞蹈节目,适应着新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形成,并蓬勃发展。

一、“秦王扫六合”掀起汉舞泱泱大国气象春秋战国以来的,多姿多彩的七国乐舞文化及其它表演艺术,汇集一起,在汉代安定繁荣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一种新的表演艺术——“百戏”。

这是汉代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表演。

“百戏”又叫“角抵”。

而“角抵”最早是民间古老的力量比赛类的竞技运动,带有戏乐的成分。

在秦朝时,发展成角抵俳优,戏乐成分增加了。

后内容形式不断丰富扩大,形成汉代“百戏”,又叫“角抵戏”,泛指乐舞杂技。

汉代“百戏”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包括了十分丰富的表演节目:寻橦(爬竿)、走索、舞剑、弄丸(跳丸)、吐火、吞刀、杠鼎(举重)、冲狭(钻刀圈)、燕濯(翻跟斗越过水面)、胸突铦锋(以胸腹抵刀悬空而卧)、倒立、马术等,这是杂技武术类的节目(见图2)。

还有音乐舞蹈节目,如,(盘鼓舞》《巾舞》《舞袖》《建鼓舞》等。

有模拟鸟兽的表演《鱼龙曼衍》。

还穿插侏儒、俳优等滑稽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总会仙倡》是表演者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在简单场景中歌舞表演,略带情节。

古代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

古代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

古代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形式远古时期:歌舞乐合二为一的原始乐舞。

《弹歌》《八阕》《蜡辞》《云门》《咸池》《萧韶》夏朝:乐舞《大夏》《大頀》(有着深深的阶级烙印,变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工具)商朝:“巫乐”《wu舞》《yu舞》娱乐性乐舞《伐舞》《奏舞》《众舞》《高跷舞》《多老舞》(商代乐舞绚烂多姿并含神秘的宗教色彩)西周:1六代乐舞:皇帝——《云门》尧——《大咸》舜——《萧韶》夏代——《大夏》商代——《大頀》西周——《大武》2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3散乐4四夷之乐5宗教性乐舞汉代:“相和歌”“鼓吹乐”“百戏”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吴歌”“西曲”南北朝后期:歌舞戏《大面》《钵头》《踏摇娘》隋唐:宫廷燕乐大曲法曲唐代:民间俗乐:曲子,变文宋代:宋代词调(一种艺术歌曲)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等宋代:1.瓦子勾栏,主要形式有:小唱、嘌唱、诸宫调、杂剧、唱赚、舞旋、影戏、说诨话、杂扮、叫果子等。

2.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

3.宫廷合奏形式:教坊大乐、随军番步大乐、马后乐。

4.宋元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5.宋杂剧。

分为滑稽戏、歌舞戏。

元代:1.元杂剧。

2.南戏。

明清: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2.梆子腔。

3.京剧。

代表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4.鼓词。

5.子弟书。

6.大鼓: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

7.弹词。

8.道情。

9.琴书。

10.器乐合奏形式:十番锣鼓、十番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音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

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

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

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内容提要:根据音乐构成的形态特征, 作者认为, 中国古代音乐史可分为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以丝竹为代表的汉唐歌舞伎乐时期、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剧曲音乐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本文讨论的即是歌舞伎乐时期的音乐文化问题。

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音乐进入歌、舞、器独立发展又能结合在一起为清商乐演奏的新的艺术时代, 即歌舞伎乐时期的前期; 来自先秦的自由民、士阶层的市井之乐, 亦从原来的乐在官府跨到了乐在市井、乐在庄园。

到了汉以后, 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王侯将相、豪门贵族都养伎乐班子,这时的音乐是活的,辞也是活的,声与辞的关系更是活的。

秦汉以后, 在雅乐活动中仍然用俗乐为内容, 只是到了隋、唐以后, 雅乐与俗乐逐渐分离, 宋以后成了相互对立的概念。

歌舞伎乐的后期———南北朝后期、隋、唐是以俗乐二十八调为主的歌舞伎乐阶段。

歌舞伎乐前期以清商三调大曲为主, 后期发展成俗乐二十八调歌舞大曲, 其最大特点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造成歌舞伎乐达到极盛后宋代又步入了衰落阶段。

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表演场所也从深宫庭院转向勾栏、瓦舍。

关键词:先秦乐舞歌舞伎乐剧曲音乐清商乐清商三调二十八调雅乐俗乐作者简介:黄翔鹏,1927 年12 月生,1997 年5 月逝世。

生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古代音乐史如何分期? 旧有的做法是按朝代, 分为夏、商、周, 战国、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时期。

按每一个朝代为一个章节, 依政治权力的更换来讨论问题, 这样容易离开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自身规律及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来看问题。

我尝试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经济、政治对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音乐自身规律来看, 即从音乐的传承关系到音乐形态学的分析出发, 按音乐的形态内容来作音乐史的分期研究。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将中国古代音乐大致分为先秦乐舞, 歌舞伎乐, 剧曲音乐三种类型, 按这三种类型划分, 大致可分为先秦乐舞时期———远古至三代(夏、商、周) ,歌舞伎乐前期———秦、汉、魏、晋,歌舞伎乐后期———“南北朝”后期、隋、唐,剧曲音乐前期———五代、宋、元, 剧曲音乐后期———明、清五个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夏到汉代俗乐舞的发展概况俗乐舞,是一种民间风俗推崇的民间乐舞,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上看,最早的文物主要是夏代的,如1980年在山西临汾地区襄汾县陶寺出土的文物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约在公元前4300余年,相当夏代。

所以推算夏代应该是乐舞的兴起阶段,到了汉代达到一个繁荣时期,可以说汉代是俗乐舞的时代。

古代人们主要用舞蹈来祭祀,以取悦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后来除了这些之外还用来供统治者娱乐等。

随着舞蹈的发展,其内容不断被丰富,如原来都是很简单的手舞足蹈的动作,到后来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

从一些出土的文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演出场面是很生动的,如我在上课的时候留意到老师投影出来的一幅画,场面非常壮观动人,里面有很多种表演,如一大群舞女在婀娜多姿地跳舞,有壮士在飞奔的马上表演高难度动作,更有人一只手举着长棍,而棍上还有几个人在表演杂技,其动作灵敏得像个猴子,对比现在应该很少人敢这样做,一不小心就会丢性命的,我当时深深地被人们精湛的技艺征服了。

西周盛行雅乐舞,周王朝建立后,宫廷设置舞蹈机构,在整理前代遗存乐舞的基础上,结合新编乐舞,与宗法礼制对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强调乐舞的政治和教化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民间俗乐舞开始进入宫廷。

秦始皇灭六国,八方乐舞齐聚咸阳,各国不同风格的舞蹈大大促进了俗乐舞的交流和发展,为汉代舞蹈的繁荣埋下了伏笔。

到了汉代,俗乐舞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原因主要是俗乐舞的兴盛,是适应了社会发展、文化需求、放开了礼教对乐舞娱乐功能的禁锢。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强盛,所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比较开放,所以俗乐舞就有了发展的机会。

同时,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乐府机构专门管理俗乐舞,汉武帝也深感俗乐舞的艺术魅力,因此俗乐舞成了宫廷舞蹈节目的主要内容。

俗乐舞经常和杂技和武术一起在角抵百戏中表演,相互发生多方面影响,汉代杂技中许多跳、转、滚、翻、扑、跌的技巧被舞蹈吸收,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丰富多彩的舞蹈。

俗乐舞的发展主要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影响,如西周实行礼乐制度,有严格的封建礼教,因此盛行雅乐舞,这是俗乐舞没有发展的机会,而到了汉代,汉武帝设立乐府,专门管制乐舞,这时候俗乐舞得到了发展的良好时机并迅速繁荣。

总结起来,俗乐舞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夏开始兴起,之后一直到春秋战国都是发展时期,且速度比较缓慢,秦汉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并在汉代达到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