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典型模式、动力机制及经验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为在北京召开的最新一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提出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出一个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指导。2013年3月,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发展呈现“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绿色低碳、节约集约、文化传承、和谐宜居”的新局面。

“城镇化”源于国际通用术语“城市化(urbannization)”,但在中国,“城镇化”一词被更多数学者所使用。“城镇化”指在一定条件和社会机制作用下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通过人口转化使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转换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新型城镇化”于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核心内容为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在30多年的城镇化探索中,珠三角地区一直在新型城镇化大潮中先行一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3月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显示:在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广东有五市上榜全国城镇化质量十强。其中深圳市位列第一,佛山、中山、东莞分列第五、六、七名,广州排名第十位,均处于珠三角地区。此外,珠三角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依托不同动力机制,发展出多种城镇化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中的典型模式剖析为切入点,在对其发展背景、动力机制进行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思考,为我国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

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典型模式、动力机制

及经验启示

马 力,万 忠,丛 人,林伟君,方 伟,李向伟,肖广江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迅猛,涌现出一批典型的城镇化模式。本文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归纳了珠三角地区典型城镇化模式,分别为区位优势和外部要素主导的虎门模式、自组织形成专业镇的古镇模式、科学规划城乡无差距的小榄模式以及政府体制机制创新产城人融合的狮山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要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速城镇化发展,必须因地适宜,优化布局;科学规划,统筹城乡;突破限制,强化制度改革;以人为核心,解决人的城镇化;优化产业集聚,加速产业转型;注重生态,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等,这些经验启示将有助于完善珠三角地区自身城镇化,并为我国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珠三角;城镇化;典型模式;动力机制;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4-0037-06

收稿日期:2015-07-05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大决策咨询研究社会公开招标课题“广东发挥农业科技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力,男,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

二、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典型模式分析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不同的诠释,目前最为权威的为盛广耀。他将城镇化模式的内涵总结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和方式,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特定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动力机制、表现特征的概括和总结。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根据自身特色与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以镇为发展核心的城镇化之路,涌现出东莞虎门、中山市古镇、中山小榄、佛山南海区狮山镇等一大批具有不同时代背景、发展特色的典型城镇。

(一)区位优势+外部要素流入为主,政府基本服务驱动为辅的虎门模式

在众多的动力因素中,优越的区位条件及外部要素流入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珠三角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长安、厚街、塘厦等地,多为此类模式。该类模式在长期的自组织演变过程中,以外源性经济为主导,已基本形成了中心镇,以中心镇为作用辐射拉动城镇化高速发展。

1.虎门镇概况

虎门镇位于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出海口东侧。面积17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60万。改革开放30多年来,虎门从一个国内生产总值仅6500万元的海边小镇,迅速发展成为生产总值达382亿元、富有现代气息的时尚之都。有超过10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虎门调研考察。获得过8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其中分别荣获“2005年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和“2008年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第一名)。

2.动力机制

(1)区位优势及外部要素流入动力在城镇化前中期起主导作用。虎门镇临街香港、广州、深圳三大城市,拥有便利的交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优越的经济集聚优势,是中国华南地区与世界各地人流物流和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此外,该镇拥有很多的华侨和港澳同胞,受血缘关系影响,联系极为广泛[1]。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三个月,虎门就引进了中国大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自此,虎门镇成为一个典型的发挥区位优势和外来投资促进城镇化的地区,目前已发展为年总产值超300亿元的外贸强镇。2013年1-11月,全镇实际吸收外资15527万美元,全镇合同吸收外资11973万美元。同时,大量的外资企业进驻虎门,吸引了大量来自区外、省外的外来人口,虎门5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80%为外来人口,推动了人口的城镇化。虎门的城镇化与外部要素密不可分,没有外部要素就没有虎门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虎门通过引进外资、依靠外商投资、吸引外部人口等外部要素迅速实现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2)政府基本服务深化城镇化发展。政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致力于合理利用外部要素,助推新型城镇化。改革开放初期,虎门利用通往香港便捷的水陆交通和悠久的商品集散传统催生产业发展,政府及时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外来务工人员、方便企业用地,解决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促成了城镇化所需要的条件。

在“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后,为促进转型升级,虎门镇政府及时调整策略,以经济发展为抓手,从“招商引资”过渡到“招商选资”,引入资金与引入技术并重,延伸产业链,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服装、物流、新材料及新能源等30多个行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从经济发展角度促进虎门城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立足经济基础,股份制改革农业人口就地市民化。为彻底解决城乡二元管理问题,促进农民向居民转型,农村向城市转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向城市社会管理体制转型。虎门镇的人口转移并未经过传统的农业人口首先向城镇集中的阶段,而是就地进行,原农业人口就地转为城市居民。2005年,全镇全面实施股份制改革和“村改居”工作。目前,全镇29条村及其有独立经济实体的135个村民小组均成立了股份经济联合社或合作社,凡符合条件的农(居)民均享受了配股分红,而原来的村长也变为如今的股份公司董事长,相应的村民也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