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福安二中雷萍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位置及教育功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阅读与鉴赏”中,是《李白诗三首》中的第三首教学内容,属于精读课文;和之前教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一样,都能够体现出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风。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作为本单元李白诗歌教学的完结篇,水到渠成的对李白诗风进行总结,对其浪漫诗风的主要元素——波澜起伏的情感进行品读与鉴赏,不过该诗歌篇幅短小,所以只安排一课时的教学时间。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唐诗,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全盛时期——诗的唐朝;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激发诵读兴趣,培养诵读涵咏的习惯,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考。
这些投射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过程中,呈现为学生对李白伟大人格的进一步了解、对其浪漫诗风的进一步把握,从而形成对他们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我心目中的李白”这一形象。
(二)教材分析1、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
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
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于天宝三载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
在遭受了第一次重大挫折后,李白心情非常苦闷,“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2、文本内容:《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官场失意的李白于天宝末年来到谢脁曾经当过太守的宣州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总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字音、识字义、写规范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语文学习过程与能力:(1)了解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学会鉴赏诗歌。
(2)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感情。
(2)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3)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学会鉴赏诗歌。
(2)体会诗歌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4)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难点:(1)感受使人感情的起伏跌宕。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三、教学时数一学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图解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艺术鉴赏法、串讲法。
五、教学媒体音乐、图片、多媒体分案一、教学教点全诗二、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
”这是谁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他的那些诗歌? 提问法生:李白,《静夜诗》、《早发白帝城》。
师:很好,同学们对李白都不陌生,今天我们学习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是李白的诗歌,同学们请看图,了解诗作背景:天宝三年———天宝十年———天宝十四年图解法被赐金放还作此诗安史之乱爆发自从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就四处漂泊,一直得不到重用,个人遭遇趋困窘。
在宣州写此诗讲授法时已年过半百,此时唐朝已由盛转衰,正在酝酿着安史之乱,社会动荡,国家混乱。
所以诗人是在壮志难酬、四处漂泊、社会动荡的情景下写了这首诗歌,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诗人写了什么?(二)整体感知,充分读书。
播放朗诵诗歌,让学生听诗歌的轻重、节奏、感情让学生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利。
活动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掌握相关的古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友情和离别的真挚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介绍宣州谢朓楼饯别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文本中的古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课文中的细节。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和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友情和离别的主题。
3.2 课文阅读与分析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3.3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细节和感受。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理解程度进行自我评价。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学习过程和理解程度。
4.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教学PPT或教案手册。
相关文化背景和故事情节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前活动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
学生收集有关宣州谢朓楼的资料,了解其历史和文化意义。
6.2 课中活动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6.3 课后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友情和离别的话题。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翻译课文,巩固古文知识。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7.2 作业布置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和完成时间。
7.3 作业反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文化拓展学生了解谢朓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了解古代诗人与楼的关系。
活动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全文;(2)了解谢朓楼的背景及与谢灵运、谢眺的关系;(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3)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2)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3)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提升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谢朓楼的背景及与谢灵运、谢眺的关系;(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出本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3)学生圈点批注,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每句话的意思;(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2)分析诗句,体会作者情感;(3)讲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其表现。
5. 课堂练习:(1)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3)学生进行古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 选择一首古文进行阅读,体会作者情感,下周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熟读与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掌握生僻字词的情况;3. 学生通过诗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提升;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阅读分享的表现。
1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教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标: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及意义。
2.能力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标:教育学生在逆境和不幸中要学会笑傲人生,做发奋图强的勇士。
教学重点:理解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教学难点:典故在诗词中的作用课时:一课时教法: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以读带悟,以悟生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谁写的诗吗?(生答:李白,然后师引导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的又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和爱国主义诗人,他以其浪漫主义激情,奔放的语言风格,变化莫测的手法给世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他的诗或气势磅礴,雄伟奔放,逸兴飞扬,自然可爱,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当然他的诗也有抑郁中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愁苦,比如我们今天将要赏析他的诗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写作背景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三、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并从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赏析诗歌的方法: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的景象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统一,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所谓的生活的外在景象,就是能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的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比如:高尔基在赞美无产阶级勇敢乐观、无畏的英雄气概时,没有直接加以赞美,而是选择了在波涛翻滚的海面上傲然飞翔的海燕,并借助海燕之口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革充满了激情的呼唤。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比如:(1)湖面上有一只孤雁在徘徊和哀叫。
这句话通过对孤雁形象的描绘,表现出它的孤儿院无助和叫声的凄厉、哀怨,构成一种凄凉、哀婉的境界。
活动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和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及相关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相关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宣州谢朓楼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文化知识:教师讲解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宣州谢朓楼的历史故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分享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宣州谢朓楼,亲身感受其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文化传承人,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七年级语文下册 10《唐诗四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长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初步体味诗的句法。
2.背诵这三首诗词曲。
3.进一步学一点诗的韵律。
一、导入:复习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仙李白的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板书:课题、作者)二、课前热身: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
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
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解题:所以这首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朓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朓高斋地。
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朓,是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
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
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一遍全诗。
同学整体感知诗文。
明确:弃我而去的是不可留的昨天;乱我心绪的是诸多烦忧的今日。
秋日的天空是那么辽阔,万里长风也赶来助兴,坐在他所饮佩的谢朓楼上,面对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李云,真可以开怀畅饮了。
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我的文章也象谢朓一样清新秀发。
两人(诗人们)都怀有超迈的意兴和雄心壮志,想要摘下天上的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教学目的通过诵读,感受诗人感情的起伏跌宕、腾踔跳跃,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忧。
教学方法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
借助歌曲、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预习要求1.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
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
教学结构诵读诗—画读诗—品读诗—读唱诗教学环节一、诵读诗1.看课件,听读本诗。
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二、画读诗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高)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低)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看看像什么像山峰,像波浪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明确:愁苦、烦闷。
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
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明确:两次。
当诗人看到辽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高陵自可眺,况复更层楼。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空万里பைடு நூலகம்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PPT
教学过程和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内容、课堂小结等)
一:组织教学
清点学生人数,掌握学生情况;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填写教学日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朗读诗歌导入。
(2)谢脁与谢脁楼: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永善县团结中学尚丽华一、导入用幻灯片出示以下内容,使学生联想到诗人,引出课题“年少有为、辞亲远游、官至翰林、力士脱靴、贵妃磨墨、赐金还乡、仗剑去国、青莲居士、诗仙、狂放不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些让你们想起了谁?二、教师引导学生简说出诗人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意境神奇异彩、瑰丽动人语言明朗、活泼、隽永,词采瑰伟绚丽,风格飘逸自然。
李白于唐代天宝元年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由于权贵的排挤被玄宗赐金还乡,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钱别行人他赋诗一首,名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出示学习目标1、体悟诗人强烈的精神苦闷和狂放不羁、追求自由的情感。
(重点)2、背诵全诗,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重点)3、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难点)4、把握李白诗歌艺术特色四、教学方法诵读与感悟相结合,以读引悟,以悟助读。
借助视频、图画等加深对诗作的理解与感悟。
三、预习要求1.根据注释理解诗作以及诗中的典故。
2.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
四、教学结构听读诗—诵读诗—品读诗—回味诗-课堂练习五、教学环节(一)听读诗1.看课件,听读本诗。
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二)诵读诗1、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2.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1、画出诗中体现诗人心绪变化的字词,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3篇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3篇《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1《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引言: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清照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曾被嫁接到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中。
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李清照的作品中充满了乡土情愫和忧国忧民之情。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杰作,同时也是为了为教师提供一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案。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描绘了临行前一群朋友之间的离别场面。
这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诗歌之一,其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
李清照的丈夫陈实功曾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教诲对于后来的李清照自然有所影响。
在该诗中,她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别的思念和遗憾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于朴实的乡村生活和美好的人生追求的热爱。
此外,该诗的创作背景也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南宋末年,外敌入侵,国家危急,诗人李清照夫妇因受辱而离开了原来的家乡定居在了新的地方,这种背景的影响无疑也萦绕在这首诗的曲折情节之中。
第二部分:叙述文本内容诗人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
她的情感表达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对于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
诗中描写了临别之际,众人欢聚一堂,到前门送别之后便无人相送,情感转为朦胧,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慷慨悲歌。
在此过程中,诗人视角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纠缠。
这首诗既柔美又深刻,充满了对于情感世界的深刻洞见,令我们见识诗人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第三部分:课内教学安排针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1.了解作者背景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于作者李清照的背景作了简单介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活动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校书叔云的相关知识。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友情、别离等情感的表达,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的渲染。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意境、情感表达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3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校书叔云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出本课的主题。
3.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的渲染。
3.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意境、情感表达等,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设计4.1 背诵课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友情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准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文本,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6.2 相关资料收集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资料,校书叔云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7.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和校书叔云的相关知识。
7.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八、教学难点8.1 词语解释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宣州谢朓楼的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是一项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学生参观谢朓楼、了解谢朓楼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以及参与风俗文化体验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导入活动、活动设计、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导入活动在开展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活动之前,需要进行一定的导入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播放谢朓楼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谢朓楼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活动设计a. 参观谢朓楼宣州谢朓楼是我国古代文人谢朓的故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学生们将前往宣州谢朓楼进行参观,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谢朓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对古代文学的贡献等。
在参观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谢朓楼的壮丽与庄严,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b. 阅读谢朓的作品在参观谢朓楼后,安排学生仔细阅读谢朓的代表作品,如《别云间》、《晚晴》等诗文,让学生深入了解谢朓的文学成就和个人情感。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谢朓的作品风格、表达手法等,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c. 风俗文化体验在校内或校外选择一个适宜的场地,组织学生进行风俗文化体验活动,例如穿着古代服装、学习古代礼仪和舞蹈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三、效果评估针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活动的效果评估,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a.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询问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收获和意见建议,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整体评价。
b. 教师观察与记录: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和互动情况,并进行记录和评估。
c. 作品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将在活动中制作的作品展示给全校师生,让更多的人了解活动的成果,并通过评选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对活动效果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对今后类似活动进行改进和提高。
李白诗二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李白诗二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解李白的诗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该诗是李白在离开宣州时写的一首别离诗,通过描绘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痛苦之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的诗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背景和内容。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与诗歌相关的音乐,如古琴曲《阳关三叠》,以营造诗意的氛围。
2. 教师展示一张宣州谢朓楼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于古诗词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听古诗词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第二环节:课文讲解1. 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身份和创作环境。
例如,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情感和奔放的想象力。
2.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例如,教师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离别之情。
第三环节:诗歌鉴赏1. 教师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教师问:“诗中的‘宣州谢朓楼’是什么意象?它代表了什么情感?”2. 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朗读,每组轮流朗读一段诗歌,让全班共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3. 教师给学生分发诗歌的注释,让学生通过阅读注释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优秀教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课目的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课环节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课前用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第一为学习诗诗创建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1.诵诗文:背诵和朗诵相联合,在朗读中培育语言的感觉力。
2.知作者:认识诗人的平生及其写作背景,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诗句: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品尝语言,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
4.悟诗情:充足调换学生的想象力,领会诗的意韵美,培育学生对诗的喜欢。
1.以读带品,以知带悟,以品促悟。
2.以品读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以“诵诗文—知作者—品诗句—悟诗情” 的方式,感知诗中包含的细腻感情,培育自己的感情体验。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从这首“新鸳鸯蝴蝶梦”的歌诗中你能听出与哪位诗人相关吗?(李白),那么你知道李白以前还写过那些诗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学生回答),此中赠汪伦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那么,今日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诵诗文。
明确朗读要求:节奏、断句、感情。
教师伴乐示范朗诵,学生朗诵,师生评论。
二、知作者。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以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迈浪漫。
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他的诗语言朴实,感情激荡,神韵深长,形成独到的“纵逸”豪迈的风格。
杜甫夸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全集》。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世却很不喜悦。
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介绍,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因为显贵排斥,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理想和现实的尖利矛盾,使他长久陷说明:背诵与朗诵相联合,有效利用讲堂时间。
说明:知人论世,知作者更要知写作背景,以便更好的品尝诗的感情。
情读·悟情。
于愁闷之中。
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激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愁闷与不平。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诵读教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戴泽初级中学徐琦教学目标:逐句诵读,能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诗中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句诵读,能运用一定的诵读技巧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诗中复杂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复杂的情感,并能恰当运用诵读技巧读出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1、导语:盛唐气象,孕育了一位狂妄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他就是李白。
(点击大屏幕呈现:李白)李白才高志远,但是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
天宝年间,李白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
但是因为权贵排挤,不到两年就被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他当时陷入极度苦闷时所写的一首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大屏幕呈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出示目标上课前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呈现:诵读目标)好,我们一起齐读目标。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首先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生读)谁来谈谈你在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生答)既有烦闷抑郁之情,也有豪情壮志,可见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
三、选择诵读,阐述理由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来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先请大家听名家朗诵的录音。
(生听)把老师诵读的欲望也调动起来了。
老师也想诵读一遍,你们想听吗?但是听完之后要请你们来说说你喜欢谁的朗诵,为什么喜欢?简单说出你的看法。
★(适时板书)四、逐句指导,诵读感知就老师和录音让你选,你们想让谁来指导大家诵读呢?举手表决吧。
那么我们就跟随名家录音来学习诵读这首诗吧。
(大屏幕呈现诗的每一句)围绕:听→品→读开展逐句诵读指导(适时板书)我们先来听第一句。
注意人家节奏的处理以及语气语调的把握。
①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节奏是怎样的?用的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生答)节奏是舒缓的,低沉的语气语调。
(可适当结合背景)节奏是舒缓的,要读出诗人对年华逝去和无法建功立业的苦闷以及无可奈何。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教学课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课文(1)朗读诗歌导入。
(2)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讲解诗歌:1.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四、小结: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了独特的“纵逸”风格。
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
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五、补充李白的诗歌《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教师简介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谈熟读后的感受。
六、当堂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渔家傲》教案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二、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
2. 背诵诗歌。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哲理、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导入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
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
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
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
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
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
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
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
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
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
安得徒以诗人目之?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
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
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
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
明确:低-高-高-高-低-低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明确:低沉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引领学生导入新课
以读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整体感知
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
明确:善于夸张
喜欢想象
豪迈洒脱
大气磅礴
喜欢写月亮
喜欢写酒
......
师总结:回答得非常好,确如大家所说——李白的诗歌,从写作手法上看,他善于夸张和想象,《望庐山瀑 布》中他曾经吟诵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从诗歌的气势来看,他的诗是又那样的大气磅礴,即使真是怀才不遇,他也能慷慨昂扬地一路狂歌,《行路难》中他也曾这样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更喜欢写月写酒,《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也曾引发了我们无尽的思索。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 既有酒,又有月。
问题提升:
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
谁能把诗歌给大家读一遍?其他学生注意他读的字音、节奏。
提问学生读
老师也想给大家 读一读,注意老师所读的字音、节奏、情感。
下面大家来熟读诗歌,争取读出情感来。
谁能试着读一读。
学生 读,教师总结。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
(2)理想无法实现
得不到重用
怀才不遇
(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
(4)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重点难点
1.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法设计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教师讲授
课前准备
课本、学案,预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过程线
问题线
活动线
课后重构/
批注备课
情境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 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
(5)青天摘月本就虚无,李白高远的理想在现实中同样受阻,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内心涌起何种感受?
(6)无法实现理想的李白,最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李白和月和酒 的关系,我们共同来看一段视频——《李白醉了》。
传说,李白在 一个月圆之夜,酒醉赏月。水中招摇的月影让李白想入非非,他纵身入水逐月而去。我想,如果李白真是这样死去,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正是追着他的理想去了!此刻,我想我们也醉了,醉在李白的酒中,醉在李白的月下......
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师范朗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师生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我的反思
在今要尽 可能的备及课堂教学、备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反 应等,真 正让课堂流畅起来,在流畅中享受知识的传递与接受的过程带来的喜悦。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课题名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课型
新授
目标设计
1、把握李白诗歌特色 ,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