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内产业转移与承接问题研究
经济危机下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经济危机下的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考虑产业转移,以寻找更有利的发展机遇。
产业转移本身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这些影响。
第一,产业转移带来了就业机会。
在危机造成失业率上升的背景下,产业转移使得一部分人群能够找到工作。
由于新产业的发展,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为原先受到危机影响而失业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这些转移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也能够大大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企业的需求变化,劳动力结构也会有所改变。
第二,产业转移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新的生产基地,企业可能能够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此外,新的生产基地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这些新的市场机会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产业转移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其带来更高的利润。
第三,产业转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是环境污染。
为了获得更多的产出,企业常常必须选择在环境管理不太严格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
这种地区通常不太受到政府监管,因此,环境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
此外,一些产业转移可能导致当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这些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产业转移还可能会导致“脱钩”现象的出现。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转移到新地区,可能不会完全退出原有地区的市场。
因此,从长远来看,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的企业之间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竞争关系。
这种“脱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危机,而不是解决危机。
总结: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产业转移,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还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不过,产业转移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脱钩”现象的出现。
因此,在产业转移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视已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
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如何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中国产业的现状入手,探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产业调整的挑战和机遇。
一、现有的中国产业结构中国的产业结构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第二产业则是制造业和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则是服务业,包括商务、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快速变化。
由于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逐渐下降。
但是,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约占GDP的30%以上。
二、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挑战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以及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中国的出口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从2008年到2018年,中国出口额增长了近一倍,但是今年前10个月的出口额已经下降了2.2%。
其次,全球产业链的变化正在影响中国制造业。
近年来,中美贸易战让许多企业意识到自己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活动受到了单一市场和供应链的依赖。
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的紧迫任务。
此外,中国经济也正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挑战,这也需要在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应性调整。
三、全球经济危机下的中国产业调整机遇尽管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调整带来了一定挑战,但是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
首先,这次危机让许多企业反思自己的战略和模式,更加重视创新和培养核心竞争力。
其次,由于全球市场的动荡,中国内需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这也为中国建设内需型经济提供了机遇。
特别是政府提出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经济增长等政策,对于推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论总之,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的产业调整带来了一定挑战,但也提供了一定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_我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思考
由于全球金融 危机 , 世 界产业 格局正在 发生 巨变。不 仅 仅是以美国汽车 业为 标志的 各类 产业兴 衰可 能带 来的 区间 分 布的变化 , 也包括 人们 所预言 的每 一次 危机 之后 都会 有新 兴 产业在世界范 围内崛 起 , 更包 括所 有的 产业 自身 都会 由此 而 更加成熟和更适合 人 类生 存 的需 求。在 美洲、 在欧 洲、在 澳 洲、在亚洲 , 人们 都在 思考 如何 走出 低谷 , 促 进发 展。尤 其 是在被称之为 ! 金砖 四国 ∀ 的巴 西、俄罗 斯、印 度和 中国 的 发展 , 特别使人 们充满 了企 盼。本 文在 这里 思考 的是 全球 金 融危机条件下的中国 可能发生的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 我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思考
郭元晞 常晓鸣 周 萍 阙 彬 袁 静
[ 摘要 ] 承接国际产 业转移和实现国内产业的转 移 , 是我 国保持经 济增长 、 实现东 西部协调 发展的 重要方式 。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 国际产业转移的新 变化将深 刻改变我国 的产业转 移和产业升 级路径 。 为消除国际需求急剧下 滑而带给 我国制 造业的 冲击 , 强调 国内自 身价值 链和产 业链 构成 , 是我们未来可能的路径选择之一 。 推动国际国内 产业有序转移这 一目标的 实现 , 首先在 于东中西部 地区加强自身市场体系和制度 环境建设 , 降低产业交易成本 ; 其 次 , 建立和巩 固与东部 相关产业的 技术经济联系 , 力争形成完整供应链和 价值链的产业协同发 展机制 ; 最后 , 以 东部具有 一定技术优 势的产业主体为核心 , 推动以技术创新带动的功 能升级和产业链 升级 , 最终实 现全国产 业结构的升 级优化 。 [ 关键词 ] 金融危机 ; 产业转 移 ; 产业 升级 [ 中图分类号 ] F830 99 [ 文 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 012X ( 2009) [ 作者 ] 郭元晞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西南财经 大学 , 四 川成都 周 阙 袁 610074 610074 610074 610074 610074 常晓鸣 , 博士研究生 , 西南财 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四川成都 萍 , 博士研究生 , 西南财 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四川成都 彬 , 博士研究生 , 西南财 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四川成都 静 , 博士研究生 , 西南财 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四川成都 04 0005 ( 06)
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产业变化趋势分析
理— — 加 工 制 造— — 批 发 销 售 — — 终 端 零 售 。 目前 中 国 制 造 业 大 量 处 于 加 工 制 造 环 节 ,挣 得 大 约 1 % 的生 产 利 润 ,其 余 9 % 0 0 利 润分 散 在 另 外 6个 环 节被 国 外 资 本 所 掌 握 。 处于 产 业 链 低 端 ,我 国 制 造 业 利 润 还
能维持 多久 ,这是我国产业面临的首要问
题 。 利 用 这 次 危 机 使 我 国 产 业 沿 产 业 链 低 端 向 高端 调 整 ,这 是 我 国 产 业 发 展 的 一 个
重要方 向。
( )产业 集群 结 构 面 临 重 新 整 合 二
关键词 :金融危 机
产业发展
产业 调整
I1 次 金 融 危 机 不 能 改 变 经 济 全 球 化
我 国出!型企业大部分在 国内采 购原材料 Z l
已形 成 产 业 梯 度 和 不 同 形 式 的 产 业 集 聚 ,
金 融 危 机 对 全 球 产 业 的 影 响
二 战 后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主 要 经 历 过 七次 经济 危机 ,除 了 2 0世 纪 7 0年 代 石 油 危机
我 国经济基本层面 没造 成明显伤 害 ,似乎 仅涉及到 出 1型企 业倒 闭、破产 ,但 长期 2 ] 持续下来 ,其 将由经济 中的从动变量 升格
为我 国 国 民经 济体 系 中 的 主 动 变 量 。 因 为
展, 与世 界产业 正处 于融 合阶段 , 工业化 进程 仍 处于 初 中期 阶 段 ,在 全球 产 业链
府跟随性投资 ,使投资 和消 费比例发 生变
化 ,这 直 接 对 我 国产 业 结构 产 生 影 响 ,加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态势与对策
中部 各 省 以 不 同形 式 实 施 大 项 目 、 招 商 带 动 战 大 略 。江 西 省 对 外 发 布包 括 光 伏 、E 有 色 金 属 精 深 加 L D、 工 、 机 汽 车 制 造 、 代 农 业 、 务 外 包 等 1 重 点 产 飞 现 服 4个 业 招 商 领 域 。 织 重 点 产 业 招 商 团 、 商 分 队 , 功 签 组 招 成 约 13项 , 同金 额 4 5 5亿 元 。 河 南 在 全 省 开 展 大 6 合 7. 6
62 .l
2 44 l. 9
9 03 0 _3
1. 4 6 4
- .6 25
资料 来 源 : 据 中部 各 省 2)9年 国 民 经济 和 社 会 发展 统计 公 报 和 商务 运 行 公报 整理 。 根 ( 0
[ 收稿 日期 ]0 0 0 — 5 2 1 — 9 1
[ 者 简 介 ] 志 国(9 4 ) 男 , 北黄 冈人 , 西 省政 府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 昌 大 学 中 国 中部 经 济研 究 中心研 究 员 , 要研 作 王 15 一 , 湖 江 南 主
5 . 以外 , 余 5省 均 实 现 l%一 1%的增 长 。6省 1% 8 其 1 9
全年共新批外商投资企业 2 7 个 , 2 1 比上年增长 4 2 . %; 7
表 1 20 0 9年 中 部 地 区直 接 利 用 外 商 投 资情 况
新 批 外 商 投 资企 业
省份
合 同利 用 外 商投 资额
究 方 向 为发 展 经 济 学 、 区域 经 济 学 . .
4 2
2大 项 目 、 招 商 、 业 招 商 战 略 取 得 了 重 要 成 . 大 产
效。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分析
时也将 促使我 国东南 沿海 地 区产业 结构 升级 进程 的 加快 , 也进 一 步促 使 产 业 转 移 向 我 国 内 陆扩 散 。 中
部地 区迎 来 了承接 全球 和 东南部 沿 海地 区产 业转 移
的历 史 新 机 遇 。
务业有 一个 突破 性 发 展 和 三 次 产业 结 构 更 为 优 化 、
更加合 理 的重 大机 遇 。
些 中部 省份 反应 迅 速 , 然 进 行 重 点 产 业 调 整 和 悄
振兴 规划 。 目前 , 北 八 大产 业 调 整 振 兴 规 划初 稿 湖 已经形 成 , 安徽 九 大产业 振 兴规 划也 正在修 订 之 中。
第 3 3卷
第 1 期
长江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社
J u n l fYa g z nv riy S ca ce c s o r a n teU iest( o il in e ) o S
Vol 33 No.1 I Fe b. 2 0 01
21 0 0年 O 2月
收 稿 日期 : 0 9—1 —1 20 2 5 基 金 项 目 : 徽 省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安 AHS WO D I K 8 O)
产业 振兴 政策 大调 整带 来 的“ 逼机 制” 中部 倒 给 地 区带来 了产 业 转 型 的 重 大机 遇 。事 实上 , 家 出 国
全 球 金 融 危 机 对 中 国经 济 带 来 明 显 冲击 。然
而, 任何 事物 都有 其 两 面性 。经 济危 机 是 经 济 被 迫
引领发 展 、 培育 和形 成新兴 产 业上 的大 好机会 ; 缩 是 小 城 乡差距 , 大对农 村基 础设 施 的投 入 , 高低 收 加 提 入 人群 消 费能力 的机 遇 。
云南承接国内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云南承接国内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摘要:时下,产业承接和转移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分析了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探讨了金融支持云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承接;产业转移;金融支持一、引言在全球金融危机余热犹存、通胀凸显的大背景下,发达地区产业升级和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欠发达地区进行了新一轮的承接产业资源争夺。
云南作为西部12省之一也自然加入了资源争夺的行列。
云南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且“桥头堡”建设的稳步推进也为产业转移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云南也为承接产业转移做了不少努力:截至2010年,云南已规划建设了119个工业园区;“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打造10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50个省级重点产业基地,以及其他州、市等特色产业基地,并着重发展20类特色优势产业。
然而,云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弱势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金融支持严重不足。
原因在于产业转移必然伴随着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金融服务层次提升、金融体系的完善等一系列新的金融需求,金融作为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着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与其他省份相比,云南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是滞后的,如何加大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力度,不仅决定着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而且决定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最终成功与否。
二、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1.云南承接产业主要以吸收直接投资为主尽管云南劳动力优势突出,但省外直接到云南办企业的较少,产业承接以直接投资为主。
2010年云南省共引进5390个合同项目,到位资金1387.3亿元,较2009年项目个数持平,资金较同期增长26.5%。
合同项目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大项目合同数目可观。
5390个项目中,资金超过5000万元的就有2143个。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越 式发 展 的 结论 。
【 键 词J 融 危机 产业 转 移 问题 关 金
国 的 环境 压 力 . 能 耗 、 保 、 收 等 方 面 对 高 耗 能 项 目进 行 限 制 。 从 环 税 因
显 。
其 中 , 一 次产 业 转 移 造 就 了 日本 经 济 的 强 大 和 繁 荣 ; 二 次 世 界产 第 第
业 转 移 促成 了 “ 洲 四 小龙 ” 济 发 展 的奇 迹 : 第 三 次 产 业 转 移 则 带 亚 经 而 来 了我 国 东南 沿 海 地 区 经 济 的 崛起 。 承接 产 业 转 移 是后 发 地 区 实 现加 快 经 济 发 展 的最 佳 路 径 。
重已超过制造业 。 随着新~轮全球产业结构 调整 。 金融 、 电信等行业跨
国 并 购 正 成 为 跨 国投 资 的 主 要 领 域 , 车 、 汽 电子 、 医药 、 工 等传 统 制 化
造 业 的 转移 在 更 大 程 度 上依 赖于 服 务 。 同时 , 新 技 术 产 业 也 出现 转 高 移趋 势 . 达 国家 不仅 将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加 工 组 装 环 节 转 移 到 发展 中 国 发 家, 而且 将 配 套 零 部件 生产 、 流 、 销 、 发 外 移 , 至 有 些 高技 术 产 物 营 研 甚 品生 产 线 刚 研 发 出来 就 转 移 至 发 展 中 国 家 生 产 。 达 国 家则 主要 控 制 发 核心 技 术 和 品 牌 . 因而 使 第 四次 国 际 产 业 转 移 中 服务 化 特征 也 日趋 明
金融危机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压力及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压力及对策建议金融危机下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压力及对策建议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或过程。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国和地区正瞄准需求紧缩和结构变化的“空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全球产业重新洗牌的趋势愈加明显。
对此,我们应针对金融危机下产业转移的新动向,立足发挥比较优势,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推进“一化三基”的重大措施,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为“弯道超车”提供新动力。
一、总体分析,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特色突出近年来,湖南紧紧抓住中部崛起、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深入推进与泛珠三角互动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加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交流,承接产业转移特色明显。
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去年下半年以来,湖南先后举办经济合作洽谈会暨第二届湘商大会,签约项目322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召开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座谈会。
与62户央企完成对接项目187个,投资总额达458亿多元;达成意向协议33个,涉及投资总额3600余亿元。
在第四届中部博览会上,引进外资亿美元,内资亿元;成功举办“2009湖南承接产业转移粤港澳活动月”和“港澳洽谈周”活动,共签约合同外资项目191个,引进外资亿美元,签约内资项目404个,引进境内省外资金亿元;与广东省政府签订进一步加强湘粤合作的框架协议,现场签约项目71个,投资金额达亿元。
长丰集团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广汽集团,广汽菲亚特总部落户湖南,华菱集团与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FMG 股权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8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3家在湘落户;累计引进中央企业、国内500强、民营200强企业共120多家。
承接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
2008年,全省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占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2000年提高9个百分点。
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占总额的64%,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
“ 战 ”后 的三次 国际产 业大转 二
移 ,都 成 就 了世 界 经 济 的 奇 迹 。本 文 通
移 ,迅速跻 身于世界经济强 国。第二 次
世 界产 业 转 移 发 生 在 2 世 纪 6 年 代 中后 0 O
过 比较与前三次产业转移所面临 的不 同
国 际 背 景 , 分 析 了第 四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的 新 趋 势 , 进 而 阐 明 中 国 承 接 本 次 国际
移 , 都 成 就 了世 界 经 济 的 “ 迹 ” 。其 奇 中 ,第 一 次 产 业 转 移 造 就 了 日本 经 济 的 强 大 和 繁 荣 ; 第 二 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促 成 了 “ 洲 四 小龙 ”经 济 发 展 的 奇 迹 ;而 亚 第 三 次 产 业 转 移 则 带 来 了 我 国东 南 沿 海 地 区 经 济 的崛 起 。承 接 产 业 转 移 是 后 发 地 区实 现 加 快 经济 发 展 的最 佳 路 径 。
分 工 和 国际 竞争 提 供 了新 的机 会和 条
件 。 第 四 次 世 界 产 业 转 移 就 是 在 这 种 新
型 国际 分工 格 局 的背 景 下 开始 的 。
梯度 的国家通 过正好通 过 以较低成本 引
进 这 些 从 发 达 国家 转 出 的先 进 产 业 , 调 整 本 国经 济 结 构 ,缩 短 本 国 产业 升 级 时
、
产 业 转 移 是 经 济 发 展 的 必然 规 律 。 当发 达 国家 经 济 发 展 到 一 定 阶段 后 , 为 了更 加 有 效 地 配 置 资源 、 开 拓 市 场 , 而 选 择 将 其 生 产 加 工 环 节 ( 别 是 那 些 涉 特
龙 ,将 其 劳 动 密 集 型及 部 分 低 技 术 密 集 型 产 业 ( 要 是 汽 车 、 电 子等 产 业 )转 主 移 到 我 国东 南 沿 海 地 区 。 我 国 珠 江 三 角 洲 和 长 江 三 角 洲 抓 住 这 一 轮 世 界产 业 转 移 的 机 遇 ,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制 造 业 基 地 和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
金融危机\世界产业转移与中国的承接作者:王玉莲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第02期[摘要]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战”后的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本文通过比较与前三次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不同国际背景,分析了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新趋势,进而阐明中国承接本次国际产业转移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得出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承接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以加快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转移问题一、经济危机、科技进步与世界产业的转移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源、开拓市场,而选择将其生产加工环节(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敏感成本的生产加工环节)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已攫取更多的利润。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处于高产业梯度的国家,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等条件发生变化,而选择将那些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国外转出;处于低产业梯度的国家通过正好通过以较低成本引进这些从发达国家转出的先进产业,调整本国经济结构,缩短本国产业升级时间,加速其工业化进程。
世界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是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战”后的几次国际产业大转移,都成就了世界经济的“奇迹”。
其中,第一次产业转移造就了日本经济的强大和繁荣;第二次世界产业转移促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奇迹;而第三次产业转移则带来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
承接产业转移是后发地区实现加快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
二、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特点与前三次世界产业转移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型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金融危机对各国产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难以避免这一影响。
本文将对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进行一些思考和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冲击1. 出口受阻: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放缓,出口市场需求减弱,中国出口受到了挑战。
特别是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受到了较大影响,传统产业如纺织、家电、电子等受到了较大冲击。
2. 外部投资不确定性增加:金融危机使得外部投资的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减少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的产业经济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3. 金融市场波动: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了波动影响,股市、汇市等的不稳定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影响了产业经济的发展。
1. 促进产业升级:针对金融危机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中国可以加大对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对高端制造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2.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金融危机期间,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可能受到较小的影响,中国可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扩大国内市场:金融危机对国外市场的影响使得中国需要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市场,增加对国内需求的支持,对稳定产业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4. 稳定金融市场:对于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市场波动,中国可以通过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企业融资的稳定和低成本,提高产业经济的发展质量。
5.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国际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合作机会,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产业经济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思考国际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和动荡,导致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的一种现象。
自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产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了当前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受到冲击,二是国内市场需求下降。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全球市场需求减少,中国的外贸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大量订单被取消或减少,出口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市场需求也出现了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和销售面临了新的压力。
这两方面的影响共同导致了中国产业经济的困难局面。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应对挑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
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等措施来刺激国内需求,拉动产业经济增长。
政府还通过积极稳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要想真正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经济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探讨。
中国产业经济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些传统产业面临严重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中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
国际金融危机再次彰显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中国产业经济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全球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无法幸免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本文将研究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调整策略。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明显的下滑压力。
由于全球需求萎缩和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我国出口受到了严重冲击。
出口导向型产业,如制造业和纺织业等,受到了特别大的影响。
大量的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和生产停滞的问题,不得不进行产能削减和裁员,导致失业率上升。
这使得我国不得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减少对外需求的依赖。
其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作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金融服务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许多金融机构遭受损失,股市和楼市等资本市场出现明显的调整。
这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重大挑战,迫使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
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消费能力下降,我国旅游业等以出口为主导的服务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应致力于加强内需,发展国内消费市场,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减少对外需求的依赖。
第三,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机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积极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新兴产业如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与环境保护产业等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我国政府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把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战略任务。
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调整的努力。
同时,全球金融危机也使得对能源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认识加深,推动我国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政府应继续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转移的战略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转移的战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逐渐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监管加强等因素,中国的产业转移趋势也在逐步显现。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转移的战略研究是什么呢?从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产业转移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成本压力,二是市场压力。
在成本压力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已经逐渐消失,而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日趋加剧,导致了昂贵的用工成本。
此外,环保法规的不断加强也对企业造成了额外的负担,使得一些已经处于盈利边缘的企业难以为继。
在市场压力方面,中国正在逐步进入中高端市场时代。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传统的低端制造业也逐步退出市场,转向中高端领域。
但是,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中国的中高端产业一直处于外资企业的垄断状态,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实质性的竞争力。
面对上述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中国的产业转移上升为了当务之急。
但是,中国的制造业转型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
其一,中国的制造业多数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很难从中挑选出产业链较短、技术较先进的领域;其二,得益于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国制造业过度依赖了低工资、低附加值和低利润率的生产合同,这使得产业升级、产品升级的资本投入难以获得回报;其三,在供劳标准逐渐升高和国际市场趋于多元化的后全球化经济环境下,中国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技术挑战也加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才挖掘等方面下大力气。
首先,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其次,应该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企业打造一支人才强大的团队;再次,则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够降低成本。
这些举措都有望为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转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doc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问题调研报告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沿海地区产业升级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xx年初xx在安徽视察工作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协作”。
在此宏观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构想,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同意,这是我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城市之一,现在正处在加速追赶、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市在产业发展、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完善、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迎来的空前、重大机遇。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和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挖掘潜在的发展动能,认真剖析制约发展的现实因素,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快示范区建设,使**经济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建设示范区的战略意义1、**在皖江城市带的地位**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占沿江城市带%;人口610万,占全省%,占沿江城市带%;xx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占全省%,占沿江城市带%。
《安徽省沿江城市群“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一轴双核三带”发展战略中,**又是安徽临江产业发展轴上的两大产业集聚核之一。
**应该成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皖江城市带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中是必须有所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
2、战略意义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形成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完善产业转移体制机制,为国家制定促进产业转移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科学途径,为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示范。
试论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试论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基于此阐述了金融危机在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并提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危机调整路径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由1978年的47.9%提高到2007年的48.7%;第三产业比重较快提升,由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7年的40.1%,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其中,农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工业经济结构明显升级,基本实现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服务业结构明显优化,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大大提升。
但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我国目前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迅速成长的工业未能对农业提供应有的技术改造和服务,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制约作用也相当突出,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传统农业结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
目前我国的农业结构一是农产品在总量过剩的同时,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路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普通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原料型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初级产品与加工品比例不协调。
三是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r s f a c a rss id sr a se ; n u tya c p i g c a ml r a ; e ta n se g o s y wo d : i n i l i i; n u t t n fr i d s c e t ; o s e s c n r l dwe t r r in n c y r r n a a n e
2 1 年第 1期 00 1 第 2卷 ( 6 总第 2 7 ) 0期
改革与战略
REF ORM ATI ON & S TRATEGY
N 1 ,01 O. 12 0
( u uai lN . 7 C m l v y O2 ) te , 0
金 融危 机 背 景下 的 国 内产 业转 移 与承 接 问题 研 究
i uta u ga i . ho g l n f nut n e aigfr h e t l n etr go s icnajs i uta s ut e n s l p rdn T ru hi e t d s yu d ̄ kn o ecn a adw s n r i ,t a dutn s i t c r, d r i g mp me o i r t r e e n d rl r u
Chi , uti lo brn e to or iisf rc n r la se n r g o .Th ou m p e e fidu ty ta f rf rt e c a  ̄ l e s na b tas i gsg a pp t te e ta nd we tr e i ns r un o r ghi lm nto n sr r nse o s a , o h r a
何 龙 斌
( 西理 工学 院 汉 水文 化 研 究 中心 经 济 所 ,陕 西 陕 汉 中 7 30 ) 2 0 3
Hale Waihona Puke 【 摘要】美国金融危机 对我 国沿海地 区产业发展 带来了极 大的 负面影响 ,但也给 中西部地 区带来 了发展机遇。遵循 经济发展 规律 ,沿海地 区通过 实施产业转移战略 ,不仅 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 本、扩 大国内消费市场 ,而且 可以化解资源约束,实现 区
域 产 业 升级 。 而 中 西部 地 区积 极 承接 产 业 转移 ,既 有 利 于调 整 产 业 结 构 ,也 有 利 于提 高产 业技 术 水平 , 实现 经 济跨 越 发展 。 为 此 ,中 西部 地 区应 该依 托 优 势找 准承 接 点 ,积极 打 造 承接 载体 ,优 化 承接 环 境 ,构 筑 产业 集群 ,以 确保 顺 利 承接 。 【 键词 1金 融危 机 ;产 业 转 移 ;产 业 承接 ;沿海 地 区 ; 中西部 地 区 关 【 图分 类号 】 F 0 中 27 [ 标 识 码】 A 文献 【 章 编 号】 1 0 — 3 X2 1 )1 0 一 3 文 2 7 6 (0 1 — 1 4 O 0 O 3
i r v et c noo i a v l n e l e la o wa d i e eo me to c n my Th r f r , h e ta d we tr e i n h ud mp o e t e h l g c l e e d r a i e p f r r n d v lp n fe o o . e e o e t e c nr l h l a z n a se r go s s o l n
i C l n to l e u ema a e n o ta d e p n o si o s mp in mak t b ta s e ov e o r e c n t i ta d i lme t t al o n y r d c n g me tc s n x a d d me t c n u t r e , u lo r s l e r s u c o s an n mp e n c o r
s e t eponto usr un ra i g, uidpr pe a re op i i ee vr n e ndde e o nd ty cuse d S n. e k h i fi nd ty det k n b l o rc rih tm zet n io m nta v l p i usr l t ra O o h n
Re e r h o e I d sr a s e n d r kn ia Un e ia ca ii s a c n t u t Tr n f r d Un e t i g i Chn d r n n il ss h n y a a n F Cr
H eLo bi ng n
( ee rh e t r h utr f a ie h a x nv r t fT c n lg , a z o g S a x 7 3 0 ) R sac ne f e l eo H nR v  ̄S a n i ies yo e h oo y H n h n , h n i 2 0 3 C ro t C u U i
Ab ta t T e f a ca rssfo US h sb o g t b u r a e a ie i a t o h n u t e eo me ti o s r a f s r c : h n n ilc i r m A a r u h o tg e t g t mp cs n t e i d s y d v lp n n c a  ̄l e so i i a n v 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