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义胜:谈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合集下载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 : 乡一体化是 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 实现 城 乡一体化的根 本是要 废除原有 的城 乡二 元经济结 城
构 ,促进. T z L ̄济结构 向一元转 变。在 对 中国城 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 点及影响 中国二元经济发展的主要 因素进行 阐 . -
述, 并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促 进 中国 二元 经济 发 展 和城 乡一体 化 建 设 的 建 议 。 关 键 词 : 元 经 济 结 构 ; 乡一 体 化 ; 乡差 距 二 城 城 中 图 分 类 号 :1 0 F2.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2 1 2 1 )4 0 0 — 2 17 — 9 X(0 0 3 — 0 8 0
和城 市第 二 次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影 响 又 出 现 了加 剧 的趋 势 。 而 农 村 二元 经 济 基 本 上 处 于 二 元 程 度 加 剧 的 阶段 。 受二元程度 加剧 的影 响 , 中国城 乡一 直存在 巨大差 距 , 并 且 这种 差 距 有 不 断 拉 大 的 趋 势 。 明显 的就 是 城 镇 居 民 家 最
21 0 0年第 3 期 4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S C RE EARC GUI H DE
No3 2 0 .4。 01
S ra .08 e i lNo 1
总第 1 8期 0
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杨 胜 君
( 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 , 成都 6 0 6 ) 10 4
了相当规模 的隐形失业人 口。 加之农 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
市涌入 , 城市 面临巨大 的就业 压力 , 使得 中国城市和农村均 面临解决就业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两难选择 。 3大城市发展过 于饱和 , . 中小城市及城镇相对发展 不健 全。 长期以来 , 中国城市的发展过分偏重于大型城市 , 使得大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

城乡二元结构的中国视角形成、拓展、路径一、概述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社会现象,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结构形成于中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阶段,其核心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本论文旨在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拓展以及其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城乡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源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在这一战略导向下,城市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农村则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政策也对城乡二元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城乡差距却逐渐扩大,二元结构日益固化。

城乡二元结构的拓展表现在多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产业发展水平、资源配置、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社会领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分配,进一步加剧了二元结构的分化。

在文化领域,城乡之间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使得二元结构得以拓展。

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缓解这一现象。

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

要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还需从制度、政策、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将从中国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拓展及路径,以期为我国城乡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深深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轨迹之中。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城乡关系萌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分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与深化三个阶段。

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城市主要作为政治、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存在。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是发展新红利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辜胜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型城镇化有六个特点,要实现六个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人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从偏重物的城镇化特别是土地的城镇化向重视人的城镇化转变,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
2、从城镇市民-农民工的二元结构向居民待遇一体化转变,强调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从数量增长型城镇化向质量提高型城镇化转变,更加重视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
4、从粗放式高物耗城镇发展方式向集约型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
5、从单纯“做大”城市规模向“做好”城市群、“做多”中小城市转变,更加重视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
6、从四化“分离”向四化“同步”转变,健康城镇化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的最大新引擎。

当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而最大的潜在内需来自于城镇化。

城镇化是驱动消费和投资增长的结合点,一方面,会驱动大规模消费增长,另一方面,又提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地产投资,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驱动力。

有研究表明:人口城镇化可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是继人口数量红利之后的发展新红利。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作者:苏泽华来源:《商情》2013年第45期【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的更加显著,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特色。

在改革开放红利作用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届政府提出新时代的改革和开放的要求,这就需要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提出走出城乡二元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现代经济结构,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引言随着推动经济增长的红利的逐步消失,中国经济急于寻找新的增长点。

城镇化的频繁“亮相”被不少经济学者解读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经济主打牌。

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3月17日亮相新闻发布会,他强调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同时不断改善民生。

也就是说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持续地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

新型城镇化作为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将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城乡二元结构。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现状及特征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历史发展原因已经存在。

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较大改善。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发展的红利带来的驱动力逐渐减弱,使得我国的出现了典型的“多重二元性”。

这主要表现在: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现代工业与大量落后劳动型密集型产业并存;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新兴产业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兴产业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了系统 阐述 , 他 指出 : “ 城镇化 是现代 化 的必 然趋
势, 也 是 广 大农 民 的普 遍 愿 望 , 它 不 仅 可 以带 来 巨
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 创造更多 的就业机会 , 其直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 O 8— 2 8

6 6 一
XU EB AO
2 0 1 3年 l 2月
关键 词 : 新兴产业 ; 新型城镇化 ; 路 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 F 2 9 9 .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3 1 5 4 ( 2 0 1 3 ) 0 6— 0 0 6 6— 0 4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8—3 1 5 4. 2 0 1 3. 0 6. 01 6
山东行政 学院学报
J OU RN AL OF S H AND ON G AC AD E MY O F G OV ER NA NC E
De c . 2 01 3 N0. 6 S e r . No .1 27
第 6期 ( 总第 1 2 7期)
我 国新 型城 镇化 建设 之 间 的逻 辑关 系 。
党的 十八 大 提 出 要 走 中 国特 色 新 型 城 镇 化 道
接作用 还是 富裕 农 民 , 造福 人 民。 ”
路, 并提出: “ 工业 化 和 城镇 化 良性 互 动 、 城 镇 化 和
我 国城 镇 化 建 设 被 经 济 学 诺 奖得 主 斯 蒂 格 利 茨视 为与美 国高 科 技一 起 影 响 2 1世 纪 人类 发 展 进 程 的关键 因素之 一 , 中国城 镇 化 建设 不 断 对世 界 区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内容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户籍制度改革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户籍制度作为一种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新中国后建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不同时期,附加不同的社会权益,使得城乡差异日趋明显,户籍制度的松紧过程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的过程。

正文:作为我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户籍制度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登记和管理两大作用,还有附着与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由此户籍制度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形成的重要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现行户籍制度表现出来的弊端愈发明显,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即必须“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文章从我国历史上户籍制度的发展,追溯现行户籍制度的历史,分析其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生成、发酵和凸显过程之间的关系,说明打破现行户籍制度的必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户籍制度在我国有很早的历史渊源,自商王朝到近代不断在发展和完善。

商王朝就有“登人”或“登众”制度,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萌芽。

西周创建了最原始的人口登记制度“书于版”,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地区进行登记,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社制度”、秦朝的“什伍编制”、汉时的“案户比民”、魏晋南北朝的“土断”、隋唐的“输籍定样”、宋朝的“都保制”、明朝的“保甲制”、清朝的“岁计”,民国时期出台了比较完备的《户籍法》和《户口普查法》,国民政府在1946年还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

不过直到近代,中国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作为人口登记、管理和财政税收,没有限制人员的自由迁徙和附着其他特殊的权益。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建国初-1958年)、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8年-1978年)、初步改革(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等三个阶段,而于此伴随的也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生成、发酵和日趋凸显的阶段。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小规模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这种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突出的矛盾,也是导致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分析和政策措施一、目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特点1,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城乡分化结构变得更加严重。

我国的很多城市实行的主要经济体制是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农村耕地及商业用地的使用率,粮食的价格虽有上升但增幅不明显,农民进城务工的较多,但工资低。

两个难以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具体提出建立有利于渐进改变城市和农村各项差距差距的制度。

减小甚至消灭城乡二元体制的变革,从此被首次纳入国家议程的范围。

2,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亮点如下:(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2,27在1949年到1978年为1:2.56和1:3.31。

在近几年,虽然差距幅度缩小,但差距正在扩大。

收入-消费的理论决定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占据了领先优势,从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被拉得更大。

(2)在农村和城市相比较下,社会各项差距明显。

主要体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医疗制度差距,二是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社会救济与保障差距是最大的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社会差距。

(3)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差距太大。

长时间专注于投资城市,对农村地区几乎很少有建设性的投入,对农民的财政补贴更是微不足道,财政偏向导致的农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滞后。

3,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难以改变。

改革开放之后,曾经对国家的建设有积极作用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二元结构的影响逐渐较小,在某些方面依旧如前:首先,严格的户证管理制度继续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二元结构的存在。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划容纳 5万人 ,这样乌拉 街镇现有人 口除去从事特色产业 的 以外 , 全部搬进新镇 区 , 实现 由农民 向镇 民的转 变 , 基本实现 农村城市化 。同时便于农地 集中 、 建设用地集约 , 为发展农业
\ 圆 I 百旆 \ 3
I geak i l nhb a l 综 Z 版 nu o 块一 H l 合 济
1立 足 区情 , 抓 机遇 , 前 谋 划 . 抢 超
地周 围的村屯比较分散 , 一些村屯完全可以向 乡驻地集聚 , 以
实现农地集 中、 居住 集聚 、 用地集约 、 效益集显的 目标 。为此 ,
又适时提出了建设金珠小城镇 的规划 。按规划 , 来的金珠小 未 城镇规划面积 7 . 5平方公里 , 容纳人 口 5万人 , 并 8个村 1 撤 8 个屯 , 涉及人 口 70 余人 。 照功能分为生活区、 00 按 商贸区 、 物流 区和工业 区四大区域。计划安排农民新村 、 商业中心 、 医院、 物 流贮运 、 高级宾馆、 学校 、 基础设施 、 绿地 、 社会事业等项 目。项 目建成后 , 金珠小城 镇将会成 为环境优美 、 础设施 完善 、 基 公 共服 务配套 、 功能完善的新型城镇 , 并将成为龙潭 区区域性核 心 乡镇 和龙 潭区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乡镇 ,进而跻 身
l 综合版块一 村济 *l
l nhb a l Z geaki o nu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 , 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 、 我
以城带 乡的发展阶段 , 进入加 快改 造传 统农业 、 中国特 色农 走
Hale Waihona Puke 规划服务区及相关社会事业 、 商贸 、 宾馆 、 洗浴 、 饭店 、 闲、 休 医
和创建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的历 史机遇 ,从江北 乡八

中国城市化成效分析——二元结构的视角

中国城市化成效分析——二元结构的视角
c r/ oiis 2 1 o p l c / 0 1—0 / 6 c 12 1 3 1 . t 201 n t 31/ 1 9 9 6 h m( 1一O 3—1 , 3: 1 4 ) 6 1 2 :7 。

② 新 闻 办发 布 2 l O O年 第 六 次 全 国人 口普 查 主 要 数 据 公 报 ,tp / w ht:/ ww. o .n wsb z o 4 / s. t 2 1 一 g v c / z/h 4 9 wzIhm(0 1
收 稿 日期 : 0 l—O 21 6—2 2
作者简介 : 程俐 骢 ( 9 2一) 女 , 江 海 宁人 , 15 , 浙 同济 大 学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教 授 。
① 授 权 发 布 :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 民经 济 和 社 会 发 展 第 十二 个 五 年规 划 纲 要 , 源 : 华 社 ht :/ e s xn un t 中 来 新 t / n w . ih ae. p
标 ) 将 其有 偿转 让 给就 业所 在地 的政 府 , , 同时获得 当地 的户 籍 、 公共 服务 和社 会保 障 。 本 文认 为 , 评价 我 国城 市化 的成 效 , 能脱 离 城 乡 二 元 结构 的背 景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是 我 国城 市 化 不
的 起 点 , 市 化 是 消 除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的 过 程 , 界 各 国 在 走 向 工 业 化 的 过 程 中 , 然 要 经 历 二 元 结 构 的 城 世 必
但 其并 不能 同等享受 到 城市 的各 类公 共服 务 , 其收 入水 平 、 消费模 式 无法 等 同于 一般城 市 人员 。
中 国人 民大学经 济 研究 所 的报告 和 中 国改革 发 展 基 金会 的报 告 也 有类 似 观 点 。人 大 经 济研 究 所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政策建议
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 要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发 展的重要趋势。未来,城市和农村将 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的局面。
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制定适 合的发展战略;二是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 会资本和资源向农村流动;三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四是要注重城乡 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要点二
启示意义
这些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首先,我们 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 相应的发展策略;其次,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 发社会各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再次,政府应加强对农村 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最后, 要加强城乡交流和融合,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共同繁荣和发 展。
政策支持与引导
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01
明确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02
制定和完善涉及城乡发展的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
策法规,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03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
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作者:邱作尚来源:《管理观察》2017年第33期摘要: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本文着重分析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人口分布、城乡二元、发展水平及产业配比结构性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结构性问题集聚效应城市群财产税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在过去三十几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应对风险挑战,推行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转变,关键是要完成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定居,要解决公共服务等问题;二是从粗放型成长向集约型转变,意味着城市发展模式要转向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解决老百姓生活的问题。

1 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1.1 新型城镇化能发挥集聚效应,是集约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是群居类动物,经过几千年的迁徙选择,发现城镇才是适合人大规模居住的地方。

城镇化能够节约大量耕地,还能经济、高效地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比如道路的建设、水电的供应、规模化的生产、商贸活动、教育、医疗、娱乐等,都依赖于人口的聚集。

我国有近6亿农村人口,平均居住点的人口不过百人左右,部分地方甚至十多人就一个点,全国居住点几百万个。

如果人口不适度向城镇聚集,几百万个散居点人口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费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本没法建好。

即使建成,几百万个散居点的商贸活动的交易成本,以及基础设施的人均维护成本也会非常高。

1.2 新型城镇化能促进农业现代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的小农经济,主要以“小农和手工作坊”的方式从事种植和养殖业生产,生产方式较落后。

当前导致农村人口收入增加的不仅是农业,而是较为重要的工业。

因为现在很大一部分农民已经进城成为“农民工”,拿的是工人的收入。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阻碍着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被寄予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厚望。

那么,新型城镇化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打破这一困境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和根源。

城乡二元结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城市通常拥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高效的交通网络、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而农村则相对滞后,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短缺。

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等。

新型城镇化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因此,要打破户籍的藩篱,建立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让农村人口在城市能够安居乐业,平等地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利。

同时,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让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土地制度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但现有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要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增加农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动力。

城市和农村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

城市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农村则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曹义胜: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曹义胜: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曹义胜摘要:通过对国内外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理论研究,探讨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走“一元化道路”的最好选择。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从户籍、土地、区划调整、公共配套诸方面协调并进,需从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角度去探讨和研究适合我们自己国情实际的城镇化新路径,不是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需要解决农民和土地间的关系、城镇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农业和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注重小城镇发展和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政府治国理念和职能转变、效率和公平等六大问题。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引言二元经济是指采用先进技术的现代部门与采用落后技术的传统部门的并存。

它是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近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

二元经济结构是西方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之后经济学家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我国学者也根据中国的国情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国内外关于二元化经济结构理论的探讨与分析对当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1、阿瑟•刘易斯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

传统部门落后,但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先进,但比重较小。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1]他认为这两个部门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农业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浅析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

浅析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

浅析调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要想改变这一结构,就需调整城市政策偏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对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种结构严重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解构现存经济解构,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城乡二元经济解构形成的原因城市偏向政策在中国是广泛存在的,这些政策是长期积累而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不断的发生改变。

1.双半社会: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双半社会时期,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帝国殖民主义的影响。

自1840年后,中国在外国的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城市,给予了国外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使得中国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处于了不同的阶段,又加之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在沿海城市兴办近代工业,使得这些城市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同国内农村的联系密切得多,因此逐渐形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与不平衡发展。

2.新中国:中国城市偏向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城乡差距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延续则主要是城市偏向政策作用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要在当时的环境下,较迅速的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就不能走先发展农业,再发展轻工业,再发展重工业的老路子,但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却不是我国当时的比较优势,因此,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宏观政策使重工业得以发展。

国家为了实现赶超型战略,实行所谓的“剪刀差”政策,通过扭曲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创造一种不利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环境,获取农业剩余以补贴工业化。

同时国家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增长的战略,工业部门使用了资本倾向的技术,因此限制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3.改革开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剧改革开放之后,更新形式的城市偏向政策也悄然而生,主要表现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农产品交换处于不利地位;农民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却最后享受改革成果;农民的税负远远高于城市居民;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城乡公共福利和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平等。

城市二元结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城市二元结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城市二元结构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王世杰;刘义圣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2
【摘要】当前中国还存在另一种人为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所谓城市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态势在中国有越来越明显的征兆.导致城市二元结构的最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垄断优势,这表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在近些年有更加集中的趋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都与城市二元结构有密切关系,实证检验结果也支持这一判断.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二元结构,如果不加以警惕,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将积重难返.消除国有企业的垄断优势,降低一些行业准入门槛应是当务之急.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王世杰;刘义圣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所,福建,福州,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城市化、出口依存度对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J], 陈元刚;唐春花;黄丽莉;
2.城市化背景下房价对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J], 鞠方;李书娴;姚晓兰
3.广西城市化、对外贸易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 [J], 肖敏
4.城市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J], 魏君英;何蒲明
5.武汉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J], 尚明宇;张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城市化成效分析——二元结构的视角

中国城市化成效分析——二元结构的视角

中国城市化成效分析——二元结构的视角
程俐骢
【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2)006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化的起点,城市化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评价城市化的成效要放在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来考虑.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发展的机制,使之既与城市化的一般规律相适应,又与中国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相适应.城市化并非是让城市取代农村,并非让农民都变成城市居民,而是要让城市吸取农村的优势.城市化是城市发展与乡村再造的有机统一,城市化要与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
【总页数】9页(P35-43)
【作者】程俐骢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论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制约作用及其对策 [J], 李克钦
2.所有制结构、地方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双重二元结构视角的分析[J], 王全景
3.城乡二元结构下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 [J], 周天勇;张弥
4.政府会计二元结构体系分析——基于事项会计理论视角 [J], 马鹰
5.区域差异视角下的我国服务业二元结构分析 [J], 韩德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

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

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首先,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从小,我就生活在农村,所以我对农村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我国农村先由农民要交农业税后到政府补贴农民,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大跨越,他标志这中国农民缴纳皇税的终结,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经济差距。

但是,六年过去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都落后城市一大截,情形不容乐观。

这几年,我先后到贫困地区,发展较好的农村,还有沿海地区去调查研究,特别是今年暑假,我去过重庆巫山,重庆铜梁,广东珠海,在这几个地方考察。

农村,农民的情况大不一样。

首先,重庆巫山县农村地区,农民没有其他产业发展,依旧是传统的人力耕作,农作物不能实现产业化,特别是偏远地区,居住的人口依然很多,每个农村家庭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要想祖祖辈辈脱离贫困,只能外出打工。

重庆铜梁县的情况要好的多,城乡之间的差距正最逐步缩小,农民以不仅仅只是在家务农,也有条件搞副业。

如居住在该地区的农民可以搞猪肉养殖、可以开车赚钱、还可以把自家的农产品拿到街上去买,多种致富的路子,供当地农民去选择,去发现。

为了扩大市场容量,由当地政府主导,几个镇联合主持,共同制定的市场秩序,镇与镇之间轮流维持市场。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赶场,今天我在这个镇里面买东西,明天我就在那个镇买,以保证生意的稳定。

通过此项政策的实施,繁荣了乡镇企业,特别是富足了农民。

而广东省珠海农村发展更是健全,他的发展一接近城市了,珠海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即沿海地区,依靠制造业出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想重点谈一下西部重要城市——重庆。

因为我的家乡就是重庆,以小见大,了解重庆,也就可以了解整个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自重庆直辖以来,我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主城区,区域扩大最为迅速,城市化进程前所未有的加快。

浅谈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浅谈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浅谈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赵丽霞
【期刊名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因此,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赵丽霞
【作者单位】中共邢台市委党校,科研处,河北,邢台,0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研究综述 [J], 樊祥成
2.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J], 池洁
3.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几点思考——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国情[J], 王亚;何颂
4.浅谈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J], 黄声兰
5.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研究 [J], 池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曹义胜摘要:通过对国内外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理论研究,探讨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走“一元化道路”的最好选择。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从户籍、土地、区划调整、公共配套诸方面协调并进,需从人类发展的大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角度去探讨和研究适合我们自己国情实际的城镇化新路径,不是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需要解决农民和土地间的关系、城镇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农业和创新农业组织形式、注重小城镇发展和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政府治国理念和职能转变、效率和公平等六大问题。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引言二元经济是指采用先进技术的现代部门与采用落后技术的传统部门的并存。

它是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近现代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

二元经济结构是西方理论界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之后经济学家费景汉、拉尼斯、乔根森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我国学者也根据中国的国情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分析。

国内外关于二元化经济结构理论的探讨与分析对当前我国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论述1、阿瑟•刘易斯的观点。

阿瑟•刘易斯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

传统部门落后,但比重较大;现代部门先进,但比重较小。

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

”[1]他认为这两个部门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别,农业是“维持生计”的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零甚至小于零,非熟练劳动的工资极低,在该部门存在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但容纳着绝大部分的劳动力;而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谋取利润,容纳的就业劳动力较少,劳动生产率较高,工资水平较高,具有典型的资本主义特征。

2、费景汉、拉尼斯的观点。

20世纪60年代,费景汉、拉尼斯意识到刘易斯模型忽视了农业的作用,所以对其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提出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二元经济结构划分方法,其次还把产业差别和地域差别并列为二元结构的内容[2],他们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重视农业的剩余作用并指出:农业是依靠输出剩余劳动力而获得发展的传统部门,农业积累的产生和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的流出是同步的,工业部门充当着自身持续发展和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唯一源泉,并提出工业应先采取资本浅化政策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吸收速度必须大于人口增长速度。

但其中农业剩余只是在农业过剩劳动力移出后才能实现,并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移出而减少,即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机制正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的有机结合。

3、乔根森的观点。

乔根森同样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他是在一个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探讨工业部门的增长是如何依赖农业部门的发展的,放弃了剩余劳动和不变工资的假定,认为任何从农业中出去的劳动力都具有正的边际产出;农业剩余的大小决定工业部门的发展。

即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的必要条件,且农业剩余越大,现代部门发展越快,农业中的劳动力转移也就越顺利。

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另外,托达罗等通过引入城市问题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进行了修正,使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

不管是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还是乔根森,都将农业剩余和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作为工业化的道路,他们都认为结构转变和经济发展的机制在于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与工业资本的有机结合及农业剩余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

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也一直借鉴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概念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在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国家,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不统一,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因此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长期停滞不前,从这些特征看,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刘易斯模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但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表现为“改革开放之前,二元经济发展的同时又是计划经济式的增长;而在改革开放时期,二元经济发展是与经济体制转轨相伴随的”[3]。

持此观点的学者还有杨小凯、郎咸平、郭少新等,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国家,经济体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发差,但又有其自身特征。

2、三元经济结构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一些学者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分析认为中国是一个三元经济结构的国家,虽然各种观点不尽一致,但他们把“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经济作为与农业经济及城市工业经济相并列的国民经济中的一元作为独立经济形式,不仅毫不过分,而且可以说是对我国现实经济结构的确切描述”[4],认为农村工业已构成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间的新工业系统,形成三元结构,而且通过农村工业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经济的一元化。

3、四元经济结构理论。

有学者从经济发展的同质化出发,认为以产业类别相区别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元经济结构”论,忽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同质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也是多元化的,我国由于其转型经济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四元结构即城市现代部门、城市传统部门、乡镇企业部门和农村传统部门。

”[5]4、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存在环二元经济结构论,他们认为中国工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忽视了“三农”问题,导致出现了二元经济结构,并逐步演变成了“环二元经济结构”:我国一方面出现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在地区之家、产业及企业之间也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6]也就是说中国不但总体上存在着具有一定优势的城市及工业和比较落后的农村及农业这样相互区别的二元化现象,而且在各地区、各产业及各企业甚至内部都出现了二元化现象。

上述二元经济结构、三元经济结构、四元经济结构、环二元经济结构等理论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

四、二元化经济结构的中国形态及一元化道路选择二元经济结构中国形态历程大致为:自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强权打开中国的大门以来,近现代先进生产技术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步入我国传统的亿元经济结构之中,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时期。

[7]从最初的“洋务运动”算起,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先进生产方式的成长极为缓慢,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近现代工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份额仅为10%左右,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

新中国建立起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后,一种计划经济模式下独特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农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直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农村土地承包到户政策以后,这种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才开始出现转机。

分析二元化经济结构理论及中国国情,我国选择一元化道路过程中解决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关键中的关键。

只有在传统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之后,农业部门才有可能变得有利可图,才具有充分吸收现代技术和经济资源的魅力,也才有可能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重组。

我国在这一过程中,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7]实现二元化经济结构选择一元化道路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在中国。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一元化历史来看,大体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美国模式(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二是欧盟日本模式。

美加模式对传统农业较少实施保护政策,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近现代化及其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相反,欧日模式是对传统农业过多实施保护政策,市场机制在三次产业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此,1、我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取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之一就是城市化水平低,这给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内在矛盾,所以要想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这就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以促进经济增长。

2、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从表面上看,农民可以自由的进城打工,即我们经常所说的“农民工”,但是,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弱,使得农民在身份、地位及社会权利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不仅要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整来改善“农民工”的现状,同时农民自己也要不断强化自我,提高素质,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协调发展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来的,协调工业化是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力争使农业走产业化之路,农村走城市化之路,农民走市民化之路,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工农间的差距。

综上,我国在经济结构一元化进程中,应始终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结构演进和调整的首要目标,并把农业就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与农业产值比例保持大体一致作为目标。

由此“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破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走“一元化道路”的最好选择。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提出、实施与推进从世纪之交开始,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建议》(2000)和“十五”计划(2001)提出的城镇化战略,在总结前一时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出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并步入快车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即“四化同步”。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性地位。

新型城镇化要以服务在此居住和生活的人为中心,以产业吸引人才居住。

新型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有很大的不同,表现在六点上:一是效率更高;二是质量更高;三是资源更节约;四是生态更环保;五是规模更小;六是成本更低。

这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当中国处于工业早期和中期时,在工业的有力推动下,城镇的规模扩大和质量内涵得到了提升,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