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第10讲 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知识精讲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高中生物学课程中,种群和群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种群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本文将重点介绍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一、种群的概念及组成1. 种群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域区域内并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物种个体群体。
这里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小河流、一个树林或整个地球上某个区域等等。
同一区域的个体组成种群,而且具有一定的种群规模和空间分布。
2. 种群的组成:种群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基因型: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相同基因型,但也可能会存在变异。
基因型受到基因和表现型的影响。
(2)数量:种群的数量一般比单个个体多得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数量多的群体往往表现出更加灵活、适应力强,便于繁殖扩大。
(3)空间分布: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同一区域内,但可能在不同的小区域内生活。
(4)性别和年龄结构:生物体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对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这些特征和行为都会影响种群的群体动态和结构。
二、群落的概念及组成1. 群落概念:群落是指在同一区域内生活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部有机体群体。
不同种类的个体在群落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2. 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生境:生境是群落生存和发展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包括土壤、温度、光线、水分、空气质量等一系列因素。
(2)生物群落:指与生境相适应的各种生物种群。
群落内的个体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但是数量和比例随时在变动,受到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相互作用的种类和数量,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生境条件的共同作用。
三、种群和群落相互关系1. 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的数量和比例相互作用,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精选教学文档
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大家把理论知识复习好的同时,也应该要多做题,从题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学懂,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
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出生或死亡的数量。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年龄组成:种群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预测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影响种群密度)
5)、种群的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6)、种群的存活曲线:了解三种类型。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5、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型增长),特点是连续增长。
7、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特点是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时停止增长。
8、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要多练习,知道自己的不足,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编辑老师为大家总结的2019高二生物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
高考生物知识点:种群和生物群落咱们要对自己生物学科的学习状况了然于心,不然冲刺温习时会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此刻有必要梳理一下咱们高中生物都学了些什么,及各部份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学习的重点。
下面是高考信息网为考生整理的的生物的种群和生物群落的。
名词:一、种群:在必然空间和时刻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数鲤鱼就是一个种群)二、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量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五、诞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刻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
六、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刻内死亡的个体数量。
7、生物群落:生活在必然的自然区域内,彼此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类生物群落的总和。
八、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类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形,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九、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丛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散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语句:一、种群特征:种群密度、诞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转变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诞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和迁人和迁出等都能够影响种群的数量转变。
其中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转变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转变的主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诞生率和死亡率:诞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定义并举例
1、定义不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大类。
2、组成成分不同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地位不同
种群: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群落:生态学研究最活跃的领域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比如说,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红松构成了一个种群,森林中的所有植物就构成了群落,森林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扩展资料: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三者关系:
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
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
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许多单一的生物个体(同种)组成种群,种群具有单一生物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
2、年龄组成:种群内各种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将来个体数越来越多。
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年轻个体少,个体数将会越来越少。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高考生物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化境保护基础知识归纳
2014届高考生物考前复习基础知识归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点1:种群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理解:①“同种”“全部”“时间”“空间”②生态学: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的组成单位。
进化学: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
③种群通过种的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2、种群的特征:(1)空间特征: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表现出领域性行为。
(2)遗传特征:①种群内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②种群内的个体间可进行有性生殖,种群内的可遗传变异为物种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3)数量特征:(必修3P60)内容: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①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必修3P61)a、常用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样方法:调查对象: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蚜虫、虫卵等)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本(包括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等)→计数(分别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注意事项: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多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一般选双子叶植物;计数时应注意:统计样方内个体数和样方相邻两边上个体数。
(记上不记下,及左不计右)c、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N1)→释放、重捕、计数(重捕数为N2,标记数为N0)→计算(N1/X= N0/ N2)注意:调查期间无大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动物正常生命活动,且不易脱落。
②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必修3P63→图4-3)3、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波动、增长、下降、稳定(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
(2)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及应用:★:种群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
高考生物 第10讲 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知识精讲
怀宁二中2011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知识要点:1.种群特征间的关系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多种途径、双向交流生物圈生态系统二、习题巩固: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D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右图,该图表示了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①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②曲线2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③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④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某调查小组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和查阅网上资料,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不能大面积推广的建议是DA.把秸秆作为饲料,再将动物产生的粪便施入农田B.建沼气池,作为发酵原料,再取出肥田C.将秸秆粉碎后,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D.将秸秆直接覆盖在农田表面,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华南虎照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所谓“华南虎照片”系假照片,“拍照人”周正龙涉嫌诈骗被逮捕。
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DA.野生华南虎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直接影响野生华南虎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C.如果野外发现野生华南虎,可进行易地保护D.生活在动物园中的老虎可以组成一个种群那么1970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C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有数字1到8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在生物群落甲、乙、丙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与群落知识点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
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小编为你准备了种群与群落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5、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6、种群的年龄组成有三种: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7、J型曲线: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8、S型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9、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该种群的天敌增加,就会使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达到平衡。
10、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
种群群落高考常考知识点
种群群落高考常考知识点是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考生物科学的常考知识点。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组成的个体群体,而群落则是由多种不同物种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单位。
种群与群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本文将从种群和群落的定义、特征、相互作用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个体集合。
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遗传上的相似性,并且能够进行交配繁衍后代。
种群的大小、密度、分布等都是种群生态学中常考的重要内容。
种群大小可以通过生态学调查方法进行统计,而种群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的分布可以呈现聚集分布、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等不同形态。
其次,群落是由多个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它们在空间上存在着相对较为固定的组合。
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共生和竞争等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
群落的组成通常可以根据居群密度的大小、物种丰富度和优势种的存在情况来进行分类。
例如,一个典型的湿地群落可能包含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形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和相互影响。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种群作为群落的组成部分,在群落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相互联系,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例如,食物链中的植物被食草动物摄食后,再被食肉动物所捕食。
这种食物链的存在使得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形成非常复杂的食物关系。
另外,种群和群落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或减少,它会对其他物种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群落中的物种相互制约,通过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越高,其稳定性也越强。
因此,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日益侵蚀的背景下,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对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
高二生物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增分必背考点梳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强记常考语句:1.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注意:如果是主要决定因素则只答前两者)2.群落植物垂直结构复杂的意义:(必修三74页)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1)单向流动: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原因有:第一,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二,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原因有:第一,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一部分能量(ATP、热能)。
第二,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或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所利用,还有少部分能量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等直接传递给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除草除虫的意义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从生物圈稳态角度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
6.生态农业延长腐生食物链的重要意义(必修三96页)使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减少了环境污染。
7.减缓温室效应的两项主要措施(必修三101页)(1)大力植树造林;(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的清洁能源)。
8.种植挺水植物能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挺水植物遮盖水面的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挺水植物能竞争吸收水体中过多的无机盐,限制藻类生长。
9.人工生态系统往往需要不断有物质投入的原因人工生态系统不断会有产品输出,带走了部分元素,根据物质循环原理,需要不断投入物质。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大串讲专题 种群和群落(解析版)
种群和群落【考点梳理.逐个击破】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最基本):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②出生率、死亡率 ③迁入率、迁出率 ④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增长型 ⑤年龄组成 稳定性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衰退型(2)种群特征的空间关系①均匀分布 ②随机分布 ③集群分布(在自然种群众最广泛)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 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 -Nt -1)/Nt -1](2)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 值,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 ,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寄生 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②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呈镶嵌分布)3.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优势物种的取代)(2)类型——起点不同、速度不同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的消灭了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一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中常用的一些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在高一生物学学习中,了解种群和群落的知识点非常重要,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物学上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一个种群通常由一群具有相同特征的个体组成。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种种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种群的特点种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同一物种:种群中的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 同一地域:种群中的个体分布在相互靠近的地理区域内。
- 交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交配,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 互相影响: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合作、捕食等相互作用。
2. 种群的增长与变化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
- 出生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出生而增加。
- 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数量会随着死亡而减少。
- 迁移率:个体的迁移会改变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种群的增长和变化可以用数学模型来研究,例如指数增长模型和Logistic模型等。
3.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的大小会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重要影响。
- 疏密分布:种群密度高,个体分布比较密集;种群密度低,个体分布比较疏散。
- 影响因素:种群密度受到环境因素、资源可利用性、竞争等因素的影响。
- 适应性变化:种群在不同密度下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例如个体大小、生长速率等。
二、群落群落是指生态学上不同种群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内。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1. 群落的组成群落通常由多个种群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这些种群之间以及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和关系。
2.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组成、数量和分布。
群落的结构可以通过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等指标来衡量。
- 物种数量: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
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讲种群和群落课件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1)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2)取样方法: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3)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志重捕法 (1)调查对象: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2)注意事项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的动 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3)误差分析 利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种群密度会偏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在实际情况下,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的机会会降低。 ②动物具有很强的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的脱落。 3.黑光灯诱捕法 调查对象:趋光性昆虫。
意义
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 (1)环境不断变化;(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
的 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
原因 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
意 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
义 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十讲 种群和群落
1.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辐射对种群概念的理解、种群数量的变 化、种间、种内关系等知识点。
2.以种群的增长曲线的物理模型图和表格信息理解种群数量的 变化。
3.以群落的动态变化为线索,涉及群落的演替、演替的类型及人 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一、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解题模型
2.模型解读 (1)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 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项目 内 容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和生物群落讲解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洋流的概念及分类;会分析洋流的成因;能够说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养成用地理眼光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形成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难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
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
提问:“那么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洋流的定义和分类。
1.洋流的概念【问题】什么是洋流?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
2.洋流的分类【问题】(1)按照洋流性质,洋流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有何不同?(2)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寒流,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学生回答】(1)按性质,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暖流和寒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洋流相对于它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从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反之,从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
(索马里洋流除外)3.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1)洋流的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及学生思考:【问题】①在物理中我们就学习过,任何物体要运动,就一定要受到外力的作用。
那么使得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的外力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洋流是在盛行风、陆地形状和地砖偏向力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盛行风是洋流产生的主要动力。
【过渡】在盛行风的影响下,洋流又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呢?(2)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师呈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学生分小组讨论。
高三生态知识点
高三生态知识点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我们了解和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在高三生物课程中,生态知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组成、相互作用,以及生物在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等方面。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生态学课程中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生物种群与群落生物种群是指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时期和地点内聚集在一起繁殖和生存的总体。
种群数量会受到出生率、死亡率、移民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变化会导致生物种群的扩张、稳定或衰退。
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由不同种群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群体。
群落的构建需要考虑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竞争关系等。
在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合作以求共同生存,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关键。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从一个生物到另一个生物的传递过程。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描述能量流动的重要工具。
食物链是表示哺乳动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的线性图表,而食物网则更加复杂,包含了多个食物链的关系。
物质循环是指元素和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被转化和循环利用的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
这些循环保证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平衡。
第三部分: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人类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资源的过度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工业排放和化学物质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减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改变过度消费的习惯。
其次,控制工业排放和污染物的使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我们才能够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宁二中2011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一、知识要点:1.种群特征间的关系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关系反复出现、循环流动多种途径、双向交流生物圈生态系统二、习题巩固: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D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研究了右图,该图表示了鲸的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①曲线1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②曲线2代表死亡率,P代表该种群的最大数量③曲线1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④曲线2代表出生率,P代表环境允许的最大数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某调查小组通过走访相关部门和查阅网上资料,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不能大面积推广的建议是DA.把秸秆作为饲料,再将动物产生的粪便施入农田B.建沼气池,作为发酵原料,再取出肥田C.将秸秆粉碎后,作为食用菌栽培基料D.将秸秆直接覆盖在农田表面,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华南虎照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所谓“华南虎照片”系假照片,“拍照人”周正龙涉嫌诈骗被逮捕。
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DA.野生华南虎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直接影响野生华南虎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C.如果野外发现野生华南虎,可进行易地保护D.生活在动物园中的老虎可以组成一个种群那么1970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C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有数字1到8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在生物群落甲、乙、丙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孳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A.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提高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B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C.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D.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右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B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D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B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如下图所示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B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BA.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D.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右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的选项正确的是C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C.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D.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蛇的能量的1 000倍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三大功能类群。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丙处于两个营养级,是杂食性动物B.图中表示出了两个食物链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DA.光合作用是CO2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B.动物细胞的无氧呼吸是大气CO2的产生途径之一C.没有分解者,碳循环仍可保持平衡状态D.初级消费者通过消化系统摄入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BA.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动,信息的流动只在生物之间发生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D.全球气候变暖和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生活于树木茂密的森林中的鸟类,最可能通过哪种方式传递信息BA.飞翔行为B.鸣叫声音C.性外激素D.鲜艳的羽毛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下列有关生物学原理在生产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CA.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施肥、灌溉、播种等,目的是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B.烟草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的关系是竞争C.控制鼠害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D.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针对抗虫棉的抗性某种群死亡率如右图中Ⅱ,出生率如图中Ⅰ,则在哪一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的顶点 CA.aB.bC.cD.d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
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a、b、c、d。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从无机环境中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a所含的能量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单一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群落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说明不正确的是B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①是光合作用,②、③是呼吸作用,④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2007年11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海水酸性已达数千万年最高,将加剧全球变暖;海水酸化导致海洋生物不断灭绝,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即便CO2的释放从现在开始停止,海水也需要数万年才能恢复原样。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D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不断酸化的海水逐渐吞噬珊瑚,使营养级较低的浮游生物丧失栖息地而破坏食物链C.海洋吸收了人类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减缓了气候变暖D.人类工业生产排出的大量CO2多数被海洋和森林吸收了,尽管造成了温室效应,但是对物种的多样性没有影响右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D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关于右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B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A.硝化细菌、蓝藻等所有单细胞自养生物都有利用CO2的能力B.真核细胞内的DNA都在染色体上,原核细胞内的DNA都是环状的C.蛋白质离开细胞都会失去活性D.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细胞中各种生物膜面积变化都较以前明显增大“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下列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A.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起决定作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率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A.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然可能发生改变沙丘逐渐演变成树林的过程中CA.发生了次生演替B.气温是影响演替方向的主要环境因素C.该地区年降雨量较丰富D.群落中所有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右图是某生态农庄能量流动模式图,①~⑥表示能量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 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人无关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以提高该系统输出的能量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⑤/②X100%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有C构成一个种群下面的左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右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3个不同种群的生长和繁衍情况,且已知种群Ⅰ为自养生物,三个种群间存在捕食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A. 在生态系统中,右图中种群Ⅰ、Ⅱ、Ⅲ依次属于左图中甲、乙、丙表示的生态系统成分B. 右图中三个种群的增长方式都是“S”型,5至7年间的种群Ⅱ属于衰退型种群C. 调查右图中Ⅰ、Ⅱ、Ⅲ种群密度的方法都用标志重捕法D. 大气中的CO2只有通过左图中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在秦岭某区域的一片锐齿栎林中选取锐齿栎(乔木)、木姜子(灌木)、披针叶苔草(草本)等3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得到如图1所示曲线,同时测定森林不同高度的光照强度日变化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