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网络语境下的视觉传播效果与受众心理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第十二章传播效果

信息的重复出现可以提高受众的 记忆和理解,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媒介因素
媒介类型
不同类型的媒介(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具有不同的传播特 点和受众群体,影响传播效果。
媒介规模
媒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越大,其传播效果越强。
媒介信誉度
媒介的信誉度越高,其传播的信息越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信任。
受众因素
需求和兴趣
详细描述
双向对称模型,也被称为传播的互动过程模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该模型认为传播不仅 是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双向对称模型突出了 受众的主动性和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PART 03
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者因素
信誉度
01
传播者的信誉度越高,其传播的信息越容易被受众接受和信任。
公共形象塑造
通过公关活动和信息传递,塑造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公共形象。
新媒体传播效果
新媒体平台选择
根据传播目标和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新媒 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数据驱动的营销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分析工具,实现精准 营销和个性化推荐。
互动性和参与性
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提高受众的参 与度和粘性。
国际传播效果
国际媒体合作
与国际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信息传 播活动。
跨文化传播
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实现有效 的跨文化信息传递。
国家形象塑造
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和维护本国的良好形象 和声誉。
WENKU DESIGN
WENKU DESIGN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新闻学中的媒体效果与受众反馈

新闻学中的媒体效果与受众反馈

新闻学中的媒体效果与受众反馈新闻学中媒体效果与受众反馈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理论及实践,以及新闻媒体运行规律的学科。

媒体效果与受众反馈是新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媒体效果与受众反馈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媒体效果媒体效果是指媒体对受众的影响程度。

媒体效果可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三个方面。

1. 认知效果媒体通过信息传递影响受众的认知,包括获取新闻信息、了解新闻事件的影响力、增长新闻知识等。

认知效果通常通过调查问卷、实证研究等方法来评估。

2. 情感效果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常常通过情感因素激发受众的情绪反应。

情感效果包括情绪共鸣、情感体验、情感引导等。

情感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情感分析等方式进行。

3. 行为效果媒体效果最直接的表现是受众的行为变化。

媒体报道可以影响受众的决策、观点,乃至行为改变。

行为效果的评估需要关注受众的行为数据、行为记录等。

二、受众反馈受众反馈是指受众对媒体的作用与影响的回应。

受众反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到,如观众评价、读者评论、网络讨论等形式。

受众反馈可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个方面。

1. 积极反馈积极反馈意味着受众对媒体传播的认同和支持。

积极反馈表现为赞扬、喜欢、分享等。

媒体认可度高、触动受众情感的报道容易得到积极反馈。

2. 消极反馈消极反馈指受众对媒体传播的不满和批评。

当媒体报道存在谣言、不实信息、情绪煽动等问题时,受众容易表达不满情绪,媒体将面临声誉危机。

消极反馈的处理需要媒体及时回应、纠正错误。

另外,受众反馈对于媒体的改进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通过对受众反馈的整理和分析,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兴趣和偏好,进而优化内容策划和传播方式。

三、媒体效果与受众反馈的关系媒体效果与受众反馈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媒体效果的好坏将影响受众的反馈情绪,而受众的反馈又反过来影响媒体的效果。

例如,当媒体报道引发受众强烈情感共鸣时,受众有可能通过积极反馈表达对新闻报道的认同。

另一方面,积极的受众反馈也会进一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声誉。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全媒体已逐渐成为社会传播的主要途径,信息量、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和用户参与的便利性带来了更为复杂多元的受众审美体验。

对于如何精准捕捉和理解全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审美心理变化,已然成为传播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进行深入探讨。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特点1. 碎片化阅读习惯与审美心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信息,这也使得受众的审美心理逐渐呈现出碎片化特征。

这种碎片化阅读习惯不仅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

2. 视觉冲击与审美需求在全媒体时代,视觉元素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视觉元素不仅具有传达信息的功能,还能引发受众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因此,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对视觉冲击力强的内容往往更加敏感,这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需求。

3. 互动性与参与感全媒体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用户参与度高。

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弹幕等互动形式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这种互动性使得受众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了更强的参与感,也使得他们的审美心理更具个性化和多元化。

三、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影响因素1. 媒体形式与内容不同的媒体形式和内容对受众的审美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因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互动性,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而高质量的内容则能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 传播者的权威性与信誉度在全媒体时代,传播者的权威性和信誉度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具有较高权威性和信誉度的传播者往往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和信任,进而影响他们的审美判断和选择。

3. 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体差异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视觉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构建分析

视觉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构建分析

从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的角度
下 ,中 国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有 自己的诉 看待社会的 良性运行 ,不难发现信息交流 求和困惑 。政策制定和执行者的难处在 在其 中的重要作用 。微博虽然 自身有很多 于 ,过 去成 功 的管 理理 念 和具 体措 施 的问题和局限,但是 目前为止作为信息沟 已经难 以解决眼前问题 ,正如广告语所 通平台的工具选择 中最不坏的—个 ,有潜
是有距离的守望。
五 、小 结
① 付卫 龚立 堂: 《 破解新闻宣传 “ 四难 ”》.J. 新 [ 《 1 闻战线). 1 ̄9 2 0 月 0 ② 【 林文刚 : ( 介环境 学 》.M】 美】 媒 【 . 北京大 学出版
社. O 年l 月 2 7 0 O
望 ,但 是 面对 强 拆 ,蜗 居 ,蚁 族 的现 实 ,他们真是难以找到心理 的平衡 。
经 成 为社会 舆论 的重要 发 源地 和放 大 的行为并非是 最简单的 。观看实际上是 觉化信息流动迅 速成 为主导型的社会舆 器 ,许多话题正是通过 网络 的传播才产

种异 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 论传播方式 。
视觉传播的信息传播原动力是以刺
生 了较强 的社会效应 。准确把 握 网络舆 的把握在相 当程 度上依赖于视觉 。看 ,
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以视 觉符号为主要 理 性 主 义 形 态 , 日益 转 向 以 形 象 为 中 的媒介 ,以上种种形式所传播 的并不仅
手段 ,侧重感性 信息 表达的视觉传播方 心 、特别是 以影像为 中心 的感性 主义形 仅是单 纯的视觉 符号和图形图像 ,它的
式 ,正在不 断地 冲击 着原 本以语 言为中 态。视觉文化 ,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 实 际 目的在 于符 号和图像 中反映出的一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

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在信息接收、理解和回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传播效果则是评判新闻传播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受众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受众类型在新闻传播中,受众可以分为被动受众和主动受众两种类型。

被动受众是指接受信息不主动参与互动的群体,他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程度相对较低。

而主动受众则是指积极参与互动、主动思考的群体,他们更加关注新闻内容,对于信息的传播效果有更大的影响力。

二、受众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1. 受众兴趣与关注度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新闻内容能够与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相契合,就会引起受众的关注,从而增加传播效果。

相反,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不符,受众则可能忽略或快速流失,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

2. 受众知识和素质水平受众的知识和素质水平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知识丰富、素质高的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更强,他们更容易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相比之下,知识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受众则可能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回应能力有所局限,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3. 受众价值观和立场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相符,受众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传播效果会得到增强。

然而,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相悖,受众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传播效果则会受到抑制。

三、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传媒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采取多种传播策略。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策略:1. 定位准确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媒机构需要准确定位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受众特征调整新闻内容与形式,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2. 创造互动与受众进行互动可以增加传播效果。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交织使得受众审美心理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多元化的媒介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和审美取向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旨在从全媒体视野出发,深入探讨受众审美心理的变迁及其影响,以期为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提供理论支撑。

二、全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变迁(一)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外,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也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这种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受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同时也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阅读习惯的改变随着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较于传统的长篇大论,受众更倾向于阅读简短、精炼的内容。

此外,视觉元素在信息传递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成为了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三)审美取向的多元化在全媒体时代,受众的审美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背景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审美需求和偏好。

这就要求媒体内容创作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差异,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三、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因素分析(一)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在创作媒体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以更好地满足其审美需求。

(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社会舆论、流行趋势等社会心理因素会对受众的审美取向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媒体内容创作应关注社会心理的变化,以把握受众的审美动态。

(三)个人经历与性格个人经历与性格也是影响受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这导致他们对媒体内容的审美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因此,在创作媒体内容时,应关注目标受众的个人经历与性格特点,以制定针对性的内容策略。

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

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

k黑等等⑨网络传播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以“微笑局长”事件为例阎萌洁(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本文从视觉形象传播的角度出发。

以2012年陕西“微笑局长”事件为例分析视觉形象的建构、视觉形象对网民情绪的诱发和传播说服,以及网民对此类网络事件的接受心理,反映在当今图像传播的时代背景下,视觉形象对网络事件的传播和网民心理有着巨大作用力。

因此,对于此类现象不论是网民、媒体还是政府都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视觉形象网民心理受众说服英国艺术史学家约翰伯格(John B e r ge r)在<观看之道)一书中写到:“观看先于语言”。

“看”可以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第一手段…。

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时代背景和网络传播的信息海量化,使以图像传播为中心的传播手段更加受到推崇。

一图胜干言,这种跨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的传播方式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视觉符号作为图像传播的主要方式,其所构建的视觉形象与网民心理会产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对了解事实,推进事件发展和形成舆论起着重要作用。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媒体以其速度快、交互性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使大众传播迎来新的时代变革。

网络媒体下,受众即网民,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本文以2012年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和网民热议的“微笑局长”事件为例,试分析网络传播中图像传播的视觉形象与网民接受心理的作用关系及其传播说服。

一、“微笑局长”的视觉形象建构人的视觉系统并不是早期认为的如同照相机一样,是一种机械的如实记录的机器,而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

理解视觉信息的是大脑,而不是眼睛。

正如美国传播学者保罗M莱斯特所说“根据认知理论,视觉过程并不像生态学研究方法所认为的,只是观者简单地目睹有光线结构的物体,而是他们积极地通过大脑活动达成一种知觉理论”(2I。

视觉图片带来的是直观的视觉刺激,对视觉形象的解读则是受众通过大脑进行图像分析和理解,从而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效果和受众反馈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效果和受众反馈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媒介效果和受众反馈研究
新闻传播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观点和价值观。

而媒介效果和受众反馈则是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影响。

媒介效果是指新闻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比如提高受众的知识水平、增强社会凝聚力等;也可以是消极的,比如误导受众、加剧社会矛盾等。

因此,研究媒介效果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传播的价值和局限,从而更好地引导新闻传播的发展。

研究媒介效果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收集受众的反馈来了解新闻传播对他们的影响;而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对不同受众进行不同形式的新闻传播,来比较它们在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除了研究媒介效果,受众反馈也是新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受众反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态度、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

研究受众反馈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包括调查、访谈、焦点小组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受众对新闻传播内容、形式、渠道等方面的看法,从而更好地改进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媒介效果和受众反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比如,如果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那么它就会产生更好的媒介效果;反之,则会产生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媒介效果和受众反馈是新闻传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通过研究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新闻传播的发展。

视觉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构建分析

视觉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构建分析

视觉传播环境下的网络舆论构建分析口李鹏王帅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社会舆论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

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视觉符号为主要手段,侧重感性信息表达的视觉传播方式,正在不断地冲击着原本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传播范式。

在这种传播文化转向前提下,网络舆论构建呈现出了新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一、舆论传播环境的视觉化倾向人类早就有了视觉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文化传播。

“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

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

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

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复旦大学孟建曾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一文中指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图像、视频等为主要信息载体的视觉符号的强势崛起,影视、图片图示、视频图像等视听媒介构成了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传播主要内容和介质,视听取代思考、声像挑战文字,视觉化信息流动迅速成为主导型的社会舆论传播方式。

视觉传播的信息传播原动力是以刺激人们感官为前提的。

其主要的信息搭载平台是一切可以提供观看、通过视觉来传播信息的媒体,如影视、图像、视频信息等等。

当然,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以上种种形式所传播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符号和图形图像,它的实际目的在于符号和图像中反映出的一种意见表达态度和观点立场,以及隐藏在它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背后的信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

新闻学中的媒介效果与受众反馈

新闻学中的媒介效果与受众反馈

新闻学中的媒介效果与受众反馈新闻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与传媒的学科,探讨了新闻媒介对受众产生的效果以及受众对媒体的反馈。

媒介效果和受众反馈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于理解新闻传播的影响以及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有着重要意义。

媒介效果是指媒介对受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在新闻学中,媒介效果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对受众态度和认知的影响。

新闻报道常常通过表达和解释事件、事实和观点来引导受众对某一问题的态度和认知。

研究发现,媒体的报道方式、立场和语言等因素都会对受众的态度和认知产生影响。

例如,一篇报道中使用了情感化的语言,可能会引发受众的情绪共鸣;而报道中出现的偏见或误导性信息则可能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看法。

其次,媒介对受众行为的影响。

新闻报道往往会对受众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

比如,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报道可能会促使受众采取相应的行动,如减少能源消耗或参与环保组织。

然而,报道的效果也取决于受众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等因素。

第三,媒介对受众情感的影响。

新闻报道可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如悲伤、愤怒或喜悦。

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激发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然而,媒体的情感表达也可能引发受众的情绪消磨,甚至产生情绪亢奋的现象。

因此,媒介效果的研究需要考虑不同情感因素的作用。

除了媒介效果,新闻学也研究了受众对媒体的反馈。

受众反馈是指受众对媒体内容、报道方式以及媒体组织等方面的评价和反馈。

受众反馈对于媒体组织和新闻从业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受众需求、优化报道内容和提高媒体形象。

受众反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受众对媒体内容的评价。

受众对媒体内容的评价包括对报道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时效性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受众的反馈,媒体可以得知报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其次,受众对报道方式和表达形式的评价。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方式和表达形式有不同的喜好和偏好,对于报道的语言、图像和视频等方面的评价可以帮助媒体进行更好的宣传和传播。

传播效果的实质课件

传播效果的实质课件
传播效果的实质涉及到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影响,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 面。
传播效果的实质是传播活动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受众特征等。
传播效果实质的体现
01
02
03
04
认知效果
传播活动对受众的知识、观念 和态度的影响。
情感效果
传播活动对受众的情感和情绪 的影响。
度。
转化率
衡量传播活动对受众态 度和行为改变的影响程 度,如购买转化率、注
册转化率等。
传播效果评估的实践应用
品牌传播
评估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 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广告投放
评估广告投放效果,优化广告 策略,提高广告投入产出比。
公关活动
评估公关传播效果,监测舆情 ,维护企业形象和声誉。
内容营销
评估内容营销效果,优化内容 策略,提高用户参与度和转化
重塑形象
危机过后,企业需通过公关活 动、媒体报道等途径重塑形象 ,恢复消费者信任。
案例三:创新的广告策略案例
创新传播形式
广告策略需突破传统模式,采用 新颖、独特的传播形式,如互动 广告、沉浸式广告等,吸引受众 注意力。
创意内容
广告内容需创意十足,突出品牌 特点和卖点,通过情感、故事、 视觉等多种手段与受众产生共鸣 。
传播效果的实质课件
目录
•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理解 • 传播效果的实质 • 传播效果的评估 • 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 • 案例分析
01
传播效果的定义与理解
传播效果的定义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对受众产 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 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方面的影响。

媒体广告中的视觉传播效果分析

媒体广告中的视觉传播效果分析

媒体广告中的视觉传播效果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媒体广告已经成为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的重要方式。

在媒体广告中,视觉传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图像、颜色、排版等元素来传达信息,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本文将分析媒体广告中的视觉传播效果,探讨其对消费者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视觉传播在媒体广告中起到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通过吸引人们的眼球,媒体广告能够更好地传达产品信息和品牌形象。

例如,色彩鲜艳、设计独特的广告画面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广告的曝光率和点击率。

视觉元素的精心搭配和设计,能够让广告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吸引潜在消费者的关注。

其次,视觉传播能够更好地诠释广告内容和情感。

通过图片、图形等视觉元素,广告能够更直观地传达产品的特点、优势和使用方式,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而且,视觉元素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起共鸣和共情。

例如,一张富有感染力的广告图片,能够让消费者产生认同感和共鸣情感,从而增加购买欲望和忠诚度。

再次,视觉传播可以提升广告的记忆度和影响力。

研究表明,人类对视觉信息的记忆能力要远远高于文字和语言信息。

因此,在广告中运用图像和视觉元素能够更好地引起消费者的记忆,增加广告信息在人们心中的留存度。

而且,视觉元素往往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愉悦感和好奇心,进而影响其对产品的态度和购买决策。

最后,视觉传播在媒体广告中还能够营造品牌形象和认知。

通过视觉元素的精心设计和搭配,广告能够诠释企业的品牌理念、文化和风格,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消费者在长期接触和认知这些视觉元素后,会对品牌形象产生认同感,增加对品牌的信赖度和忠诚度。

因此,视觉传播在建立品牌认知和推广品牌形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媒体广告中的视觉传播效果具有引人注目、诠释广告内容和情感、提升记忆度和影响力、营造品牌形象和认知等功能。

通过精心设计和运用视觉元素,广告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引起共鸣、提升品牌形象,从而达到推广产品和服务的目的。

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分析

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分析

主播的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分析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分析1. 研究问题及背景在当前网络直播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主播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职业。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主播行业中,而他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吸引更多的观众,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因此,了解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以及他们的传播效果对于网络主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我们可以了解到观众对于网络主播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帮助网络主播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提供更高质量的节目内容。

其次,通过分析网络主播的传播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主播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和影响力。

对于网络主播来说,传播效果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拓展观众群体,提高知名度,进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商业合作机会。

因此,本研究的问题是: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如何影响他们的传播效果?2. 研究方案方法(1)定量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和观众对于网络主播的看法。

调查内容包括观众的观看动机、对主播形象的认知、对节目内容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统计分析问卷调查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特点。

(2)案例研究:选择几个网络主播作为案例,分析他们的节目内容、传播方式以及观众的反馈。

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网络主播的传播方式和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定量调查和案例研究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利用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从而揭示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将详细分析定量调查和案例研究的数据,并以图表、表格等形式展示分析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特点以及不同网络主播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4. 结论与讨论在结论与讨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并对研究问题进行回答。

我们将讨论网络主播的受众心理如何影响他们的传播效果,以及网络主播在提高传播效果方面可以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新闻传播中的视觉叙事与受众反应

新闻传播中的视觉叙事与受众反应

新闻传播中的视觉叙事与受众反应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日新月异。

其中,视觉叙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传播方式,正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它通过图像、视频等视觉元素,以更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反应。

视觉叙事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从新闻摄影到新闻视频,从信息图表到虚拟现实技术,视觉元素在各类新闻报道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如,在重大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一张震撼人心的照片能够瞬间传递出灾难的严重性和破坏性,让受众感同身受;一则精彩的新闻视频能够全面展示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现场情况,给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些视觉元素不仅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视觉叙事之所以能够在新闻传播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视觉信息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

相比文字描述,图像和视频能够更迅速、更直接地被受众感知和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

其次,视觉元素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一张动人的照片或一段感人的视频能够触动受众的内心,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新闻事件的记忆和感受。

此外,视觉叙事还具有跨语言和跨文化的特点,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不同背景的受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新闻信息。

然而,视觉叙事在新闻传播中也并非完美无缺。

有时候,视觉信息可能会被过度加工或剪辑,导致信息失真,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此外,由于视觉元素的吸引力较强,可能会导致受众过于关注画面而忽略了新闻的实质内容,从而产生片面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在新闻传播中运用视觉叙事时,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

新闻工作者在运用视觉叙事时,应当始终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

不能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对图像或视频进行虚假处理,要确保所呈现的视觉信息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的原貌。

同时,要注重视觉信息与文字内容的平衡和配合。

视觉元素虽然重要,但文字描述同样不可或缺,两者相互补充,才能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新闻报道。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2024年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范文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日益丰富,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这一变革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使受众审美心理在审美认知、审美偏好、审美习惯等方面产生了新的变化。

因此,研究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对于理解媒体传播的内在规律,提高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全媒体时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交互性和即时性上。

多元化的信息传播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交互性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即时性则保证了信息的实时传递,使受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三、受众审美心理的构成受众审美心理包括审美认知、审美偏好和审美习惯等多个方面。

审美认知是指受众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对美的感知、判断和评价;审美偏好则是指受众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个人喜好和倾向;审美习惯则是受众在长期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固定模式和规律。

四、全媒体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一)多元化媒体形态对审美认知的影响全媒体时代的多元化媒体形态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多样的审美体验。

这种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有助于拓宽受众的视野,提高其审美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不同媒体形态的传播特点也会影响受众的审美认知方式和深度。

(二)交互性对审美偏好的影响全媒体的交互性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和表达机会,使受众在审美过程中能够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互动性有助于形成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审美偏好。

(三)即时性对审美习惯的影响全媒体的即时性使得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这种便捷性改变了受众的审美习惯。

受众在全媒体环境下更倾向于快速浏览和即时反馈的审美方式。

五、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全媒体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

其中,文献研究法用于梳理全媒体和受众审美心理的相关理论;问卷调查法用于收集大量数据,分析受众的审美偏好和习惯;实验法则用于验证理论假设,探索全媒体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具体影响。

视觉传达在新闻中的心理效应

视觉传达在新闻中的心理效应

视觉传达在新闻中的心理效应视觉传达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直观地呈现事件的现场情况,还能够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共鸣和思考。

在新闻报道中,视觉元素往往比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更好地触及受众的内心,产生深远的心理效应。

本文将探讨视觉传达在新闻中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视觉传达在新闻中的心理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直观感知视觉传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地展现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现场情况,使受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

例如,在报道自然灾害时,通过图片中的倾斜的房屋、被淹没的农田等场景,可以直观地传达灾情的严重程度,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关注。

这种直观感知能够让受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的背后故事,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二、情感共鸣视觉传达在新闻报道中还能够通过图片的色彩、构图等元素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思考。

比如,在报道社会问题时,通过一张贫困儿童眼中闪烁的泪光、流浪狗狗的无助表情等图片,可以触动受众的同情心和爱心,引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情感共鸣能够让受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新闻事件中,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信息传递视觉传达在新闻报道中还可以通过图表、地图等形式直观地传递信息,使受众更加清晰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相关数据。

比如,在报道疫情时,通过疫情地图、感染人数统计图等形式,可以直观地展示疫情的传播范围和趋势,帮助受众更好地了解疫情形势,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这种信息传递方式更加高效和直观,能够提高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的心理效应,能够直观地呈现事件的现场情况,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传递信息并引发思考。

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视觉元素,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时应该注重视觉传达的运用,充分发挥其在心理效应上的作用,实现新闻传播的最大效益。

12网络传播效果概论

12网络传播效果概论

惊天逆转 成都被打女司机如何从舆 论天堂掉入地狱? 新浪新闻 2015年05月05
(三)网络中沉默的螺旋的形成 机制
1、网络中意见气候的形成 自下而上:在某些局部形成的优势意见经扩散
形成的一种意见环境。 多在群体传播和人际传播中形成,有的是对
大众传播内容的反馈,有的则是传播的某事件 或话题 优势意见的条件
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语境中收到了怎样的冲 击?网络中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吗?怎么看待 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学号21-准备)
一、网络传播效果
传播效应:特定对象的传播范围影 响面
作用效果:引起受众注意、激发受 众获取的程度、影响受众态度的程 度、影响受众行为的程度
对“媒介间议程设置”理论的思考
18日,都市报以《被骂“看门狗” 六旬保安倒地身亡》为题报道此事,晚人民网介入, 重点推介
安徽女干部骂死保安惹众怒遭人 肉 单位姓名被曝光
古风同志 11.19上午
安徽省教育 厅微博回应
传统媒体:随后死亡 网络媒体:被骂死
被骂看门狗6旬保安随后死亡
论坛等归属感比较强的社区,沉 默的螺旋比较容易发生
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即三成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
网络议程设置的作用是有限的 。——议题由另类媒体或弱势 媒体流向主流媒体(意见领袖媒 介),这就是媒介议题的“溢散 效果”——非经常性和普遍性 。
2、网络对传统媒体议程的能动 作用——放大、消弱、重构
这些由主流媒体引起,从而在媒介系 统之中形成一连串的报道连锁反应的 现象,就称为“媒介共鸣”。——议 题的共鸣效果
3、网络中“纵”“橫”议程的交 织
4、网络议程设置的全球性
(三)网络把关的三个层次
政府把关、网站把关 、网民三者是何关系?

马诺:网络传播效应

马诺:网络传播效应

摘要网络传播效应———网络传播对受众人格心理的影响马诺,李芳(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科学系,辽宁沈阳110102)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同样在大众传播媒介领域,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第四种传播媒介”的网络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趁势而来,成为21世纪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

但随着网络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的进一步依赖,使人类日益依赖于一个远离人类心灵的、中介化、形式化和数字化标准,真正的网络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学概念,它改变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传统的社会规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造成强烈的冲击,它逐渐演化成一个心理概念。

本文从网络传播的特征及受众人格心理构建等方面,以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分别对中国期刊网、传播研究网关于网络传播学以及受众心理分析的论文进行了阅读,分类、整理,提炼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同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观点。

阐述网络传播对受众人格心理构建的影响,力求为网络传播特征相匹配的受众心理重构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传播;受众;人格心理Abstract:The Effec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The Influence of Audience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by Network CommunicationMa Nuo Li Fang(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ports humanities sociology Department, LiaoNing ShenYang, 110102)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the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in humanity's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the culture. Similarly in the mass media domain, after the newspaper, the broadcast, the television “the fourth kind of medium” the network also makes use along with the coming of technical development, to become the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gain and the exchange information in 21st century.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akes one brand-new modernization propagation mode, has entirely different new characteristic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 But along with the network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 to the network further dependence, which causes the humanity to rely on day by day is far away from the human mind, intermediary, the formalization and the digitized standard, the true network no longer is a pure physics concept, it changed people's psychology, to the traditional social rule, the standard of value and the behavior standards has had the huge influence and has the intense impact, it evolves a psychological concept graduall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s characteristic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nstruction, take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the logic analysis as the main research technique,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periodical net, th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ateway as well as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study the numerous psycho-analysis's paper reading, the classification, the reorganization, refines some constructive viewpoint, simultaneously based on this forms own system info and the viewpoint. Elaborated that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o the audience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nstruc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he numerous psychology which matches for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 to restructure the positive function.Key word: Network communication; Audiences; Personality psychology网络传播效应———网络传播对受众人格心理的影响马诺,李芳(沈阳体育学院人文科学系,辽宁沈阳110102)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权力是建立社会信任机制的核心,社会信任 能否重建关键在于公权力信任的重建。
1)、权威感
2)、道德形象
3)、利益关联
眼见为实: 图像信息的自组织与自证实

1、跨越“知沟”:图像传播的普适性
据估计,进入大脑的信息中有75%是来自视觉。


195, 000年前,智人出现;此后65,000 年,与说话 有关的基因得到发展;又过了125,000年,才出现 文字的写作。也就是说,在人类195,000年的历史 上,写作语言才出现大约5,000年。
六、真相之下:影像的集体狂欢

1、窥视:权力的倒转 (1)、政治权力:窥视权的支配 (2)、男性主义:窥视过程中的性别主导 (3)、网络空间:全视与窥视 2、娱乐至死:权威解构与集体宣泄 (1)、网络:影像的群众运动场 (2)、图像大爆炸与符号大流失 (3)、反娱乐的娱乐化 3、自恋、安全感、成名的想象
(5)、群体性事件


中国正处在一个由传 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的转型期,权力分配 暧昧不明,普通民众 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 有效地保障。 在政治宣泄渠道不畅、 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 话语表达方式单一、 制度保障不足的语境 下,一种“堵塞型社 会”便容易形成。
(6)、底层弱势群体


一类主体是中国最底层 农村的普通劳动者,他 们为对抗特权、维护自 身权益而采取极端的方 式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另一类底层民众的图像 虽然也正在经历着痛苦 和灾难,却是触动着人 的心灵和情感,更让人 产生同情、悲悯等情感
(2)、重大灾难事故


对这些符号所承载 的意义和价值—— 单一的“进步”和 “发展”观——重 新思考。 对国家总体经济的 飞速前进和民生领 域的滞后发展间的 巨大差距的不满。
(3)、中年男性官员

“相由心生”
“吾貌虽瘦,必 肥天下”(魏征)

(4)、X二代群体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断裂社会”开始出现, 社会的不同部分“几乎 是处于完全不同时代的 发展水平”,“他们之 间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 的社会”(孙立平, 2003年,第11页)。 资源的不平等配置引起 了民众的担忧与不满。


七、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的多级传 播效果
长尾效应(Long Tail Effect)


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 安 德森(ChrisAnderson)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 长尾(LongTail)理论: 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 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 的尾巴。
热门图像中的叙事框架

1、想象的共同体:大国崛起与身份建构 2、断裂的社会 3、维权与反抗 4、狂欢与奇观:后现代的文化现象
二、 “有图有真相”:直观诉求背后的 信任缺失
对不起,妈妈不能抱你

1、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
2、权威的消散:社会信任缺失背景下传播可信度 的下降 3、眼见为实:图像信息的自组织与自证实
(1)、“简单”与凸显
延安城管跺人

(2)、“简单”与信任
“在现场”的真实感受 “简单”与叙事真实 “简单”与逆反

2、冲突:网络影像传播的原动力
(1)、视觉冲突:图像表层信息与受众的交流 人们的认知40%是自然感受的,60%则是通过 分析获得的,在这两者之间起重要的沟通作用的 是“突触”,它们让感觉和知觉经验得以平衡。 色彩、景别、构图 (2)、心理冲突:网络中的情绪发酵和结晶 “社会助长行为” “集体记忆” 图像的组合与互动
——马丁· 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马丁•海德格 尔,2007年,第91页)

一、刻板印象:当前社会热点事件中的 典型形象框架

1、从事件所涉及的议题来看,社会热点事件多 为关系民生的社会性事件,多发生于经济发达 地区,且大多具有监督批评的色彩。 2、从图像的内容构成来看,以人物为主体的图 像占大多数,不以人物为特征的图像反映的多 是灾难或事故场景。

巴尔特用肉体、嗓音、肉感等词来描述极乐,他说极乐 是身体的表达,而不是意义或语言的表达:“……它成 功地把所指抛向远处,把演员的匿名身体投入我的耳中: 它变得粗糙,噼啪作响,爱抚,摩擦,达到高潮:其乐 无穷(极乐)”(Barthes,1975,p.66-67)。 极乐通过“把所指抛向远处”摆脱了文化和意义的控制, 因而突出了能指——它把能指具体化了(质感、声音的 气息、嘴唇的肉感)。它存在于符号的物质主体中,存 在于读者身体的肉欲之中。巴尔特进一步指出,极乐发 生在文化崩溃的那一刻:“文化与文化的毁灭都不具有 色情意味;这两者之间的接缝、断层和流动才是色情的” (Barthes,1975,p.7)。
一级 指标 视听 信息 发布 视听 视听信息影 信息 响力指数 获取 (100%) 视听 信息 多级 传播
权重
二级指标 有效度
三级指标 广告时长 内容显著 位置显著 搜索量 播放量
30%
显著度
关注度
指标 赋值 10 10 10 10 10
20%
参与度 50% 扩散度
热议量 是否产生微 话题 媒体报道或 转载量 持续时间 是否衍生出 新话题
构成信源可信度的两个基本要件是“专业” 和“可信赖”

“我是Patrick Reynolds。今天生产骆驼、 Winstons和Salems牌香烟的公司就是由我祖父R.J. Reynolds创立的。烟草业总说没有哪种疾病是由吸 烟引起的。那好吧,R.J. Reynolds家族正好有一 连串吸烟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例子:我的祖父R.J. Reynolds吸烟很多,最后死于肺气肿;我母亲吸烟 也很多,患有肺气肿和心脏病;我两个姑姑同样爱 吸烟,分别死于肺气肿和癌症;我三个哥哥吸烟, 他们都有肺气肿;我吸烟十年,有轻微的肺病。现 在请告诉我,当烟草公司告诉你吸烟无害的时候, 他们是真心的吗?你觉得呢?”
网络语境下的视觉传播效 果与受众心理
电视文本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编码、解码(斯图亚特.霍尔): 主导 妥协 对抗
《解放军报》: 中国特种兵在气温-27℃时泅渡过河
从理性到感性:后现代社会信息与 文化的视觉转向

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 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这时,存 在者整体便以下述方式被看待了,即:惟就存在 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摆置而言,存在者 才是存在着的。存在者的存在是在存在者之被表 象状态中被寻求和发现的。……世界图像并非从 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景演变为一个现代的 世界图像;而不如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 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7)、娱乐奇观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 特征是“图像转向”开 始取代“语言学转向”, 更加强化直观的视觉感 受, 倡导不加解释的、感 性的、娱乐式的文化体 验。 当代以“视觉娱乐”形 式出现的信息传播,是 “出于对现代史上持续 积累的心理紧张与生理 焦虑进行宣泄的内在需 要”(刘方桐等,2000 年)
主要针对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能力是所有教育程度的 人都有的,在处理信息的能力上不会有太大差别。


2、图像信息的建构与视觉说服
三、眼见为实: 网络影像的叙事策略

“真实”是网络舆论传播中影像叙事的核心目 的。 基于这一诉求,网络影像的叙事策略表现出如 下主要特征: 简单、冲突、故事

1、简单:基于直觉的真实感
10
10 10 10 10
后视镜

“我们透过后视镜看现在,我们倒退走步入未 来”——麦克卢汉 “网络是名副其实的后视镜殿堂”——保罗· 莱 文森


3、故事:一个开放的叙事文本

叙事进程的开放

叙事主体的开放
叙事解读的开放

车祸、局长的微笑、局长的表
四、组合与互动: 网络视觉传播效果的延伸

集体记忆:图像在时间轴上的纵向组合

蝴蝶效应:图像在空间中的横向组合
无中生有:图像的任意组合

网络影像组合与互(它把观者彼此隔开)与 银幕上光影格局的精彩变换形成极度反差,有 助于促进窥淫分享的幻觉。尽管电影的确是放 映的,是让人在那儿观看的,但是放映条件和 叙事常规给了观众一种从里窥伺隐私世界的幻 觉”(第280页)。 劳拉· 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 载于《视觉文化研究读本》,陈永国主编,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79-287页

热门图像中的典型形象

图像的传播是意义化的过程,使用一些特定的 结构性符码和产生惯例,将作者从现实世界中 得到的概念放到自然的主题中去呈现。 “母题——形象——内容”的路径

(1)、独立富强的崛起大国

独立富强的崛起 中的大国这一形 象主要通过两种 方式完成构建: 一是恢弘壮美的 景观仪式,另一 是作为爱国行为 发出者的公民个 人。
对比 类比 反讽 隐喻 玩笑
五、激活的文本: 网络影像传播多义性的生成

1、影像文本:意义的封闭与开放
(1)、有意的开放 (2)、无意的开放 (3)、被迫的开放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云 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吃货们看见美食 久居城市的人看 到自然 游子看见故乡 每个人都看到人 情

(3)、利益与情感冲突: 视觉形象与社会场域

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如果没有 语境,就没有意义。” 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或半自主的社会空间或意 义空间,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常规和规则, “在这个空间里,……,对任何与这个空间有 所关联的对象,都不能仅凭所研究对象的内在 特质予以解释”(布尔迪厄,2004年,第138 页)。
从“受众”(receiver)到“使用者”(use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