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2.反馈方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feedback)来完成的。
反馈又分为(negative feedback)两种。
负反馈对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是必不可少的。
正负反馈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保证了生态系统可以达到一定的稳态。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食草动物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动物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关于正反馈的例子不多,例如,有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类死亡的尸体腐烂,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引起更多的鱼类的死亡。
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不同的。
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越复杂,结构越稳定,功能越健全,生产能力越高,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就越高。
因为物种的减少往往使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下降,抵抗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和其他干扰的能力下降。
而在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中,拥有着生态功能相似而对环境反应不同的物种,并以此来保障整个生态系统可以因环境变化而调整自身以维持各项功能的发挥。
因此,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要比物种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3.调节方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3、如果驼鹿大量繁殖,它的数量会无限 制的增加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既存在着 竞争,又存在相互依赖、互惠互利的关 系。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 流动,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但总有一定的限度。面对一些破坏性的 干扰,生态系统则不能自我调节、自我 恢复。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例一:某草原上有着大量的植物,为鼠类提供了 丰富的食物,鼠类因此大量繁殖,结果草原植 被被鼠类迅速破坏,植物数量很快减少。由于 植物数量的减少,又造成鼠类的食物不足,同 时食鼠动物(如蛇、鹰)也因为鼠类增加,有 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数量也随之增加。相反, 鼠类由于食物不足和天敌数量的增多,数量很 快下降从而减轻植物的压力,使植物的数量得 以恢复。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右上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 中的植物、田鼠和猫头鹰三个 不同种群的生物生长繁殖情况。请分析: 三条曲线代表的种群分别是______________,它们在该生 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的地位分别是___________.
牛刀小试
1.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 明() A.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建国家生态城市,为了进 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A.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 B.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D.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在进 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会不 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会 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 生态系统能够对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 影响和破坏进行一定的自我调节,保 持平衡状态,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 定。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存在着无数个复杂而又精妙的生态系统。
从广袤的森林到辽阔的海洋,从荒凉的沙漠到肥沃的农田,每一个角落都有着生命的足迹,都构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些生态系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而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就像是一个看不见的“大手”,在默默维持着生态平衡。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外界的干扰和变化,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是如何参与自我调节的。
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的数量会受到食肉动物的控制。
当食草动物的数量增多时,食肉动物有了更丰富的食物来源,其种群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而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会导致食草动物被捕食的概率增大,从而使得食草动物的数量减少。
反之,如果食草动物数量减少,食肉动物的食物短缺,其数量也会相应减少。
这样的相互制约关系,使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数量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再比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当草原上的某一种植物数量增多时,以这种植物为食的动物数量可能会增加,而以其他植物为食的动物数量可能会相对减少。
这种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因为动物的啃食和传播种子等行为会对植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作用。
除了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干旱的地区,水分的缺乏限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也影响了动物的生存。
而当气候变得湿润时,植物能够更好地生长,为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和栖息地。
土壤的肥力、酸碱度等性质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会失去平衡,甚至崩溃。
比如,人类的过度砍伐森林,会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许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从而导致物种灭绝,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被严重破坏。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1)概念:不同的生态系统都有在一定范围内
__消_除__外__来_干__扰__的能力。 • (2)基础:___反__馈___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 (3)大小: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__组__分__越__多___,能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 相反,组分___越_少____,营养结构__越__简__单__,其调节 能力也越小。
• A.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受到很大的污染,距排污口 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 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
正反馈调节 •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
• 负反馈调节图解:
• ③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Fra bibliotek生变化的那种成 分所引起的变化。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2)正反馈调节: • ①作用: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
使生态系统向着更好或更坏的方向发展,即 人们常说的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②实例: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正反馈调节 •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思考探讨]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自身结构和 功能的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稳定体现在哪里?
• 2.血糖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属于哪种反馈调节? • 提示: 1.结构稳定体现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
分解者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动态平衡。功能稳定体现在生态 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保持相对稳定。 • 2.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 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人类应该爱护生态系 统,合理利用资源。
3、下列生态系统中,稳定性最差的是( D ) A、草原 B、森林 C 、池塘 D、北极苔原 4、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则( C )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 ②生态系统的 成分越简单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 构越简单 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 ⑥生态 平衡不容易破坏 A、 ① ③ ⑤ B、 ② ④ ⑥ C、 ① ③ ⑥ D、 ② ④ ⑤ 3
小清河
A
1、小清河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如果是,说出它属于哪类生态系统? 2、小清河受到轻微污染,它能够自动 清除,说明了什么? 3、B图说明的问题
B
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自我调节 二、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生态平衡,是 因为它具有 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 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荒漠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各种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 力一样吗?
池塘生态系统
判断上图两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主要取决于
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1、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 ( 复杂 ),自动调节能力就越( 大)。生物 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 简单),自动调节 能力就越(小)。 自我调节 2、任何生态系统的 能力 一定限度 都是有 的。
没有人为因素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干扰,此 生态系统能否长时间存在?
生态平衡
草
兔
鹰
1.驼鹿的数量和狼的数量变化有什么变化?出现这 种变化的原因?
2.如果狼群突然因病大量死亡,驼鹿的数量如何变 化?
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自我调节
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狼的数量变化曲线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
草
驼鹿
狼增多,草减少,限制驼鹿。
狼
当雨量充沛时,草木十分茂盛,由于有了充 足的食物,驼鹿的数量急剧增加。请问,驼 鹿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为什么?
一、调节方式—自我调节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种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 分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 的那种成分。
1、20世纪50~90年代,驼鹿数量和狼的数量有什 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驼鹿数量先升后降再升,狼的数量先降后升再降 二者数量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2、假设某年在狼群中出现一种疾病,导致狼大量 死亡,随后的一年中将会对鹿群产生怎样的影响? 鹿群的数量将会迅速上升 3、如果驼鹿大量繁殖,它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 吗?这说明什么问题?
一、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自我调节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调节能力的 大小,取决于 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三、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 功能,恢复________ 1.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 稳定状态 有限度的 。 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___________ 食物网 不停 2.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 ______和________ 地流动,维持着相对平衡。 3.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 途径越多,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或者抵抗外力影响的能 越强 。 力就________ 数量 和_______ 种类 4.生态系统的稳定首先表现在生物______ 上的相对稳定。
荒漠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各种生
池塘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体现的。
一般地: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反之,结构与成分单一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相对更弱。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有着最为多样的成分和生态途径,因而也是最为稳定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由于仅地衣一种生产者,因而十分脆弱,被破坏后想要恢复便需花费很大代价。
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它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抑制性调节机制,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瞪羚的数量增加,会引起其天敌猎豹数量的增加和草数量的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瞪羚种群数量下降,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瞪羚数量的稳定。
正反馈调节:
与负反馈调节相反,正反馈调节是一种促进性调节机制,它能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作用小于负反馈调节,但在特定条件下,二者的主次关系也会发生转化,赤潮的爆发就是此类例子。
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自我调节能力正相关。
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不易被打破。
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后,在原地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是微妙的,过于复杂的生态系统(比如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高,原因是其复杂的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重建,而自我调节能力过低的生态系统(比如冻原和荒漠)几乎没有恢复力稳定性;只有调节能力适中的生态系统有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草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是比较高的。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讲义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讲义生态系统是我们生活的地球中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神奇的存在。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转的机器,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着一种相对的平衡和稳定。
而这种平衡和稳定的维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在面对内外环境变化时,通过自身的机制和过程,调整其结构和功能,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能力使得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的干扰和压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我们先来看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比如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消费者,像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它们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非生物成分则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
在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许多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就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
在一个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草被兔子吃,兔子被狐狸吃,这就形成了一条食物链。
而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就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得以传递和转化。
那么,生态系统是如何实现自我调节的呢?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是指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过来抑制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相对稳定。
比如说,在一个湖泊生态系统中,如果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湖水的营养物质增加,鱼类的食物丰富,鱼类数量增多。
但随着鱼类数量的增多,它们会吃掉更多的藻类,从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使湖水的营养物质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另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评课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评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如何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变化1. 引言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础,它由各种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构成。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复杂反馈机制,通过平衡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2. 自我调节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机制。
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引发一系列反馈效应。
这些反馈效应可以通过调节物种的数量、分布和行为,以及能量和物质的流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自我调节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相互作用、环境因子以及人类活动等。
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补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
4. 自我调节的机制4.1 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调节机制。
光合作用使植物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通过食物链向上层级传递能量。
分解和腐败过程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使其重新进入循环。
4.2 竞争和共生关系生物之间的竞争和共生关系也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
竞争可以促使物种进化并适应环境变化,而共生关系则使不同物种相互依赖,形成生态系统的互补和稳定性。
4.3 自然灾害和生态恢复自然灾害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一种极端情况。
森林火灾可以清除积累的枯落物,促进新陈代谢和物质循环。
生态恢复是在自然灾害之后,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
5. 个人观点和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它保证了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并维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
然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干扰无可忽视。
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才能确保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转。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课例及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的课例及教学反思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网络。
它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在外界环境变化时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和探索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帮助他们培养环境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我们设计了以下课例,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课例一:模拟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1. 实施过程:a. 提前准备:准备一个模拟湖泊生态系统的实验装置和材料,包括水槽、水泵、水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b. 环境调查:带领学生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地考察,并记录关键环境指标如水温、光照等。
c. 实验模拟:在水槽中建立一个模拟湖泊生态系统,将水草和浮游生物投入其中,观察其生长和数量变化。
d. 干扰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引入外界干扰如施加肥料、减少光照等,观察湖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 教学目标:a.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c.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教学反思:在此课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模拟湖泊生态系统的实验过程,更深入地了解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观察到水草数量的增加会抑制浮游生物的繁殖,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通过引入干扰操作,学生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并不是完全稳定的,而是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兴趣。
课例二:野外考察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现象1. 实施过程:a. 组织野外考察:带领学生前往生态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如森林、湿地等。
b. 观察记录: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现象,如植物种群的变化、食物链的建立等。
c. 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分享归纳调节机制。
d. 整理成果:学生将观察记录和讨论成果整理成报告或展示形式。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理体制生态系统拥有自我调理体制,所以在往常状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己的均衡状态。
生态均衡是一种动向均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老是在不中断地进行着,生物个体也在不停地进行更新。
自然条件下,白蜡树生态系统老是朝着种类多样化、构造复杂化和功能完美生态系统拥有自我调理体制,所以在往常状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己的均衡状态。
生态均衡是一种动向均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老是在不中断地进行着,生物个体也在不停地进行更新。
自然条件下,白蜡树生态系统老是朝着种类多样化、构造复杂化和功能完美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固状态为止。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向均衡的最稳固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理和保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战胜除去外来的扰乱,保持自己的稳固性。
它能忍耐必定限度的外面压力,压力一旦排除就又恢复到原初的稳固状态,这本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反应调理。
为了正确办理人和自然(白蜡与植物种群的介绍能够举荐)的关系,一定认识到人类赖以生计的整个自然界和生物圈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拥有自我调理功能的生态系统,保持这个生态系统构造和功能的稳固是人类生计和发展的基础。
一旦白蜡四周生态均衡遇到损坏,势必惹起生态系统各样功能的失调,进而致使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是指因为人类盲目活动而致使局部地域甚至整个生物圈构造和功能的失衡,进而威迫到人类生计的现象。
生态均衡失调的早期常常不简单被人们察觉,假如一旦发展到出现生态危机就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均衡。
所以,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一定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结果,以便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固与均衡。
1 / 1。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概念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概念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这个事儿。
你说这生态系统啊,就好比一个超级大的大家庭。
家里的成员那可多了去了,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还有各种各样咱叫不上名儿的小生物。
这么多成员生活在一起,那得有个规矩不是?这个规矩呢,就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咱就说那森林吧,树木们可不会乱长一气。
要是今年这片林子长得太密了,那阳光、水分、养分啥的就不够分啦。
咋办呢?这时候自我调节能力就发挥作用啦!有些小树可能就长不好,慢慢就枯萎啦,给其他大树腾出空间和资源。
这像不像咱家里,要是东西太多太挤了,就得清理掉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好让空间宽敞点儿呀?再看看草原,草要是使劲长,长得比人都高,那食草动物不就开心啦?可要是这样,草不就一下子被吃光啦?嘿,这时候生态系统就会调节一下,让草的生长速度和食草动物的数量保持一个平衡。
这就好像咱吃饭,不能一下子吃得太多,得适量,不然肚子该不舒服啦。
还有那池塘里的鱼呀虾呀,它们的数量也不是随便乱来的。
要是鱼太多了,氧气不够用了,那有些鱼可能就活不下去咯。
这也是生态系统在调节呢,让一切都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运行。
那要是没有这个自我调节能力会咋样呢?哎呀,那可就乱套啦!就好比一个没有家长管的孩子,想干啥就干啥,那还不得翻天呀!森林可能会一下子全没了,草原可能会变成沙漠,池塘可能会变成臭水沟。
那咱们人类还咋生活呀?所以说呀,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可太重要啦!咱们得好好保护它,就像保护咱自己的家一样。
别乱丢垃圾,别乱砍滥伐,别过度捕捞。
这些行为不就像是在破坏家里的东西,让家变得乱七八糟嘛。
咱们得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系统的规律。
你想想,要是大自然发起脾气来,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洪水、干旱、泥石流,哪一个咱能受得了呀?咱们都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和那些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一家人。
只有大家都好好的,这个家才会温馨和睦呀。
难道不是吗?咱们可不能只想着自己,得为这个家出一份力,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直发挥作用,让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居。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机制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它包括了整个地球上的生物和非生物物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地球上的生物是否能够生存和繁衍。
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则依赖于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机制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学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那么什么是稳定性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生态系统仍能保持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状态。
具体来说,就是在生物群落、生态圈等各种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的数量、种类和空间分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等,都要保持一定的平衡状态,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它有助于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如果我们把生态系统看成一个大的机器,那么稳定性就是机器能够长时间运转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机器出现问题时能够自我修复的关键机制。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生态位等关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如果其中一个群落数量过度增加或减少,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可以分为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
静态稳定是指在任何外界条件下,生态系统都能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
动态稳定是指生态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自我调节和恢复到原有的稳定状态。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独有的一种特殊机制。
与其他机器相比,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机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它是从生态系统自身内部产生的,可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自动地对生态系统自身进行调整和修复,以保持其稳定性。
(一)负反馈机制负反馈机制是生态系统最常见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它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个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变化,从而让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机制。
例如,当一个种群增加时,它的食物供应就会减少,从而使得生存条件变得更加苛刻,这就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生态圈,一个相对平衡而自我调节的体系!
生态圈,一个相对平衡而自我调节的体系!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故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例如,假如一个草原生态系统有羊、草、狼,如果这片草原上羊的数量增多,草原上的狼的数量也会相应地增多,但是,当狼的数量增多到一定数量时,羊的数量就会下降,因为增多的狼会大量地吃掉羊,于是,羊的数量减少反过来又导致狼的死亡或出生率降低。
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它使一个物种的数量不至于多到一定程度,即为自我调节。
图1—33 草、羊、狼,三者构成一个食物链图1—34 由于冬季食物匮乏,狼侵入羊圈咬死羊(360图片)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圈的稳态。
首先,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
太阳能转变为生物能够利用的化学能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现的。
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图1—35 生物圈的物质与能量循环示意图第二,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
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极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
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图1—36 生物圈的三级结构示意图第三,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例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会使植物加强光合作用,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一种生物绝灭后,生物圈中起相同作用的其他生物就会取代它的位置;某种植食性动物数量增加时,有关植物种群和天敌种群的数量也随之变化,从而使这种动物种群的数量得到控制。
此外,生物圈虽然具有自我维持稳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
人类活动在许多方面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已经超过这种限度,对生物圈的稳态构成严重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3、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注意观点。
教学重点
(1)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因素是是什么?
答: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学生读书上最后一段话)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答:不是。
3.师生小结:
①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②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地震、干旱、洪涝、火山爆发、泥石流等。人
为因素有砍伐森林、开荒造田、滥捕野生动物、工业污染。
1.引导学生自学书本P84的资料,思考分析以下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因素有哪些?
(2)尝试画出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含有鼠、蛇、鹰的食物链或食物网。
(3)利用所画食物链或食物网结合资料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
2.师生小结: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表现生物物种和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或抵抗外力影响能力就越强,反之,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维持平衡能力就越弱。
(二)、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学生看课本资料一、二:
1.引导学生观图、分析“森林大火”资料。
2.引导学生观图、分析“厄尔尼诺现象”资料。(附讲: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每隔几年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海水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思考、分析以下问题:
(三)、课堂小结:经本节学习,我们知道生态系统具有自我ຫໍສະໝຸດ 节作用,但是其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
板书设计及
教学流程
教学追思
电子备课稿
年级
科目
内容(页数)
课题
备课人
8
生物
第18章生态系统的稳定
第3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
3、概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交流的能力
2、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难点
1、描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会破坏生态平衡。
3、学会爱护环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课前准备
直接讲授法,举例法,观察法,课堂练习册:
设计理念
教学策略
讲解、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食物链(网)内容,要知道自然界的每一个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这种干扰会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那么,生态系统是否受到干扰就会彻底被破坏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
二、讲授新课:
(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探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