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的分歧
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
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一、马克思早年学习和思想启蒙阶段:马克思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古典哲学、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方面。
他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一些革命组织,开始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二、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接触:马克思在柏林大学期间,接触到了黑格尔的理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他开始关注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试图将其运用于历史和社会分析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部分思想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合作与分歧: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结识了费尔巴哈,两人开始进行合作研究。
他们共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认为黑格尔过于理想主义,没有关注到实际的社会经济问题。
然而,他们在经济学和社会变革的具体方法上存在分歧,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合作破裂。
四、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形成:在与费尔巴哈的合作破裂后,马克思开始独立思考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
他深入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发展出了自己的社会历史分析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在与恩格斯的合作下,马克思于1848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和革命实践的道路,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方法。
六、《资本论》的创作:马克思一生致力于著作《资本论》的创作和完善。
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
《资本论》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七、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迅速传播,并成为了许多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总之,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早年学习和思想启蒙阶段、对黑格尔哲学的接触、与费尔巴哈的合作与分歧、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形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资本论》的创作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
直观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之比较袁泉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邮编400715【摘要】: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思考人的活动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逻辑基点,将以往哲学从抽象上谈论物质实体与精神实体的关系,变为从人的实践活动以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感性世界来把握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这样的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关键字】:直观唯物主义实践实践唯物主义受近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影响,近代唯物主义的研究以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基础,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因此马克思把近代唯物主义称为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然而,旧唯物主义的这种主、客体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必然在面对由于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时,陷入人与环境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这是直观唯物主义局限的必然结果,直观唯物主义把社会生活当作一个“给定”的对象,一个外部的、静止的对象加以研究,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困境。
这表明,自然科学中主体、客体想分离的方法原则不适用于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因此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致力于在唯心主义框架内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于是,费希特诉诸于大写的“我”,而黑格尔则设定了既是实体又是绝对主体的“绝对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一、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突破及局限(一)历史性突破费尔巴哈认为,要实现主体与客体在社会历史中的统一,关键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把黑格尔抽象思辩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将人从理性世界重新带会到感性世界,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同时也巧妙地拟订了对黑格尔的思辩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
”[1]此外,费尔巴哈针对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否定感性存在进行了批判,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物质是精神的自我异化。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作者:关顺来源:《卷宗》2015年第03期摘要: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批判,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马克思辩证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观点,对他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最主要的缺点是直观性,没有正确的实践,导致了他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以及最终陷入唯心史观。
通过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形成了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费尔巴哈;直观性;实践观;唯心史观1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缺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是在青年黑格尔派解题的过程中创立的。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基础上,使唯物主义再次登上历史舞台,让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应当是人与自然,主张从神学的束缚在摆脱出来,恢复人的价值,从而走向自由,他的唯物主义又称为人本主义。
费尔巴哈强调,只要正确地运用人本主义原理,就必然会承认自然界、物质是存在于人之外并产生着人的唯一的、真正的实体。
因此哲学研究的最高对象,应当是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仍然没有脱离历史唯心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对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开头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性,只基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借用的费尔巴哈的“对象、现实、感性”,在这里都是指自然界和人。
“客体”是指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单纯的客观存在物,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客体。
“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
马克思把实践看做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感性活动,是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使用一定的工具,采取一定的方法能动的改造外部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活动。
关于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性质
【问题研究】关于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性质李士菊(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 〔内容提要〕 如何理解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性质是伦理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本文着重阐明了费尔巴哈伦理学在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在社会历史观上典型唯心主义的关系以及费尔巴哈伦理学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表现,说明在伦理学中由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向唯物史观的跨跃是一个艰苦的质变和飞跃过程。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原因,费尔巴哈没有实现这一飞跃。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伦理学 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0)05-0004-05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性质作过专门的批判,明确指出:“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一些初学者特别是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产生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不仅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的过程中直截了当地宣布了唯物主义的胜利,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他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或“绝对理念”出发去研究哲学和伦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特别是他还提出了具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一些命题,诸如“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养料,那么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养料了。
”“政治应当成为我们的宗教”(《费尔巴哈论》,单行本,第28页。
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为什么还说他是唯心主义的?面对大学生的困惑,有必要及时地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给以科学地解释和说明。
本文拟结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的一些论述,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要正确理解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性质,首先要弄清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
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_读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
探索研究费尔巴哈实践观以及马克思对其观点的批判改造——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冯 雪 李 娜(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 050091)摘 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人类哲学史上伟大变革过程中的一份研究性的纲要。
本文首先分析费尔巴哈错误实践观以及产生的原因,通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错误实践观的批判,得出科学实践观的内涵,以及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我们学习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 实践 费尔巴哈 马克思马克思在《提纲》中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的制定了“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这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以后,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取得初步成果的条件下,第一次同所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的标志。
所以,恩格斯高度评价《提纲》说:“作为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一、费尔巴哈错误的实践观以及产生原因费尔巴哈是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斗争中,形成和发展了他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从而“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但是费尔巴哈却是一个不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他在自然观方面坚持唯物主义,但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却仍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这就必然导致他的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1、费尔巴哈简单的把感性直观活动看作是实践活动。
费尔巴哈从他的直观唯物主义出发,不认为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而是“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
他认为实践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而不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显然将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混为一谈,以感性直观活动代替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1)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摘要: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以至于有人认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翻版。
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存在着质的区别,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关键字:异化关系继承在马克思早年著作研究中,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也是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
而迄今为止,学界对他们的关系争论颇多。
通过解读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影响最多的”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我们发现,虽然青年马克思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马克思在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的扬弃和超越。
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讨他们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一、异化理论关于“异化”的概念,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
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概念被解释为“一种实体(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或者转化出另一种实体,后者凌驾于前者之上、同前者处于分裂的、异己的状态中”。
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都是从这个意义上来使用“异化”一词的。
费尔巴哈主要用异化概念来分析宗教现象,他认为“人跟自己的分裂”是宗教的起点,得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结论。
马克思的异化观是在吸取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下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了费尔巴哈异化概念的影响。
在《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观处处带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色彩。
如他运用了费尔巴哈异化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是如何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自己的类本质以及同他人相异化的,也大量使用诸如“类本质”、“类生活”、“类意识”等费尔巴哈式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
1.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何在?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对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中建立起来的。
重用感觉论和直观经验驳斥黑格尔的抽象理性的思辨。
费尔巴哈在根本出发点上这种感觉论和直观的色彩, 使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 对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视而不见,不能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通过批判黑格尔的“人”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切狭隘的感觉论者和经验主义者所共有的缺陷。
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所遇到的麻烦, 清楚地说明感觉论和感性直观的形而上学方法,这一陈旧武器对于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建立真正唯物主义的“人的科学”, 即建立唯物史观这一历史重任的无能为力。
感性、从直接呈现在人感觉中的形象来看待自然界和人的。
费尔巴哈唯物论的这个主要特点———直观性,正是他的弱点。
因为它否认了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相对性和表面性, 否认了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抽象对于认识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必要。
而马克思探讨人的本质的路径是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理解的批判完成的,对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改造, 集中于对人的感性活动的实践的、能动的理解之上。
用实践的观点阐明人的本质,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以社会历史的视角对人的本质进行讨论。
其次,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理解, 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过分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人的社会属性。
用自然科学的、生物学的观点看待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混为一谈, 把肉体存在当作人的本质, 与机械唯物论一样, 在人类社会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由纯粹感觉论和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出发, 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这样一种对人的本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这使他陷入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之中。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固有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类所特有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的分歧——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来看
21 0 1年 6月
武 汉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 版)
W u n U ni e st fTe h ha v r iy o c nol y ( ca inc ii n) og So ilSce e Ed to
V o . 4 NO 12 .3
出版 的《 神圣 家族 》 中何 以带有浓 厚 的费尔 巴哈哲
学 的影子 。但 仅仅 一 个 月后 , 戏 剧性 ” “ 的一 幕 出
现 了 :8 5年 3月 马 克 思 写 了 《 于 费 尔 巴 哈 的 14 关
提纲 》 “ ,包含着 新 世界 观 的 天才 萌 芽 的第 一 个 文
件” 生 了 , 克 思 与 费 尔 巴 哈 “ 然 ” 裂 了 1 诞 马 突 决
第 3 期
别 祖 云 : 克 思 与 费 尔 巴哈 在 自然 观 上 的 分 歧 马
那异 于人 的本质 , 不依靠人 的本 质的 实体 , 即那 亦 不具 人 的本 质 、 的特性 、 的个性 的实体 , 正 人 人 真 说来 , 是 别 的东 西 , 是 自然 。E1 里 显 然 是 不 就 -z 这 3
把 自然 的本质 与人 的本 质看 作是两 种完 全不 同的
东 西 。 既 然 如 此 , 什 么 还 有 人 会 把 自然 的 本 质 为
的彻底批判 。
质 》 , 尔 巴哈在 阐明 自己人本 学 的重要 原 理 , 里 费 即主体 的本 质通 过 对象 呈 现 , 象 的本 质 就是 主 对
体 固有 而客 观 的本 质 这 一 思 想 的 同 时 , 强 调 : 也
“ 如果 这个对 象是 若 干 同类 而 不 同种 的 个 体所 共 有的, 末 , 那 它就至 少像它 按照不 同 的特 点分别成 为这些 个体 的对象那 样地 成为这 些个体 固有而 又 马克思 认为 , 自然观 不 能理 解 为人 对 自然 的
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
第六 , 矛盾 的观点 , 矛盾 对立 统一 的观点 , 是辩 证 法 的核 心 。在这 方 面 , 尔 巴哈也 有不 少 闪光 的 费
思想。他肯定矛盾的存在 , 肯定对立面的相互依存
及在 一定 条件 下 的 相互 转 化 。例 如 他 说 :单 一是 “ 不能 生 产 的 , 有 二 元 、 立 、 同才 是 多 产 的。 只 对 不
一
一
、
在传 统 的解 释 中 , 人们认 为 马克 思批判 了黑格 尔 的唯 心 主义 , 辩证 法从 黑格 尔神 秘 的哲学 体 系 把 的束 缚 下解救 出来 , 同时 又批判 了费 尔 巴哈 的形而 上学 , 吸取 了费 尔 巴 哈 唯物 主义 哲 学 的基 本 内核 ,
由此把 辩证 法与 唯物 主义 有机 地结 合起 来 , 辟 了 开 哲 学发 展史 上 的新 纪 元 】 。然 而 , 要 我们 2 “ 只
余 满晖 方 以启 ,
(. 1 大庆 师范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7 2 2 华东理 工大学, 上海 的缺 点不是缺乏辩证 法, 而是“ 只是从客体 或者 直观 的形 式去理解 ” 实。马克思 由于认 现 为人现 实生活的 自然界是一个被人 改造过 的人化 的 自然界 , 因此 , 他对 费尔 巴哈 自然观 的超越 主要体 现在 两个 方 面: 一是从单纯依赖 自然到依赖 与改造 自然双 向互动的跃迁 , 二是 从单纯 的 自然 观到 自然观 与历 史观 相互融合 的
一
点 , 里我们 看 到 人 是从 自然 界 产 生 出来 的 , 那 地
根 据费 尔 巴哈本 人 的著作 去理 解费 尔 巴哈哲 学 , 我 们 就能 看 到虽然 费 尔 巴哈 在历 史 观 上 是 唯 心 主 义 者, 但是 在 自然 观上 他绝 不是 一个 形而 上学 的唯 物 主义者 。他 的 自然 观不仅 存 在辩证 法 思想 , 而且 比
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自然观的两次飞跃
2020年第3"期(总第878期)丈敖冬‘科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自然观的两次飞跃鲁文彬(中国人民解放军91150部队政治理论教研室,上海201900)摘要:费尔巴哈用感性对象性直观的原则,反对黑格尔的抽象理性和十八世8唯物主义的机械自然观,建立了以感性为基GH新哲学,把感性作为反对知识论传统哲学的基G。
感性对象性哲学要求:一事物必须以另一事物为对象确证自己。
但是,在费尔巴哈那里,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主体方面,是靠直观认识自然客体的,而不是一种能动的、实践的、创造历史的力量。
正是在这一基G上,马克思发展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哲学,提出了“感性对象性活动”概念,把自然界理解为感性的、现实的、对象性的属人存在,彻底颠覆了近代以来意识内在性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自然观感性对象性感性活动意识内在性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直接地就是另一个对他来说感性地存在着的人”©129),自然界的存在直接就是另一个人的存在。
世界并不是现成存在的抽象物质世界,而是属人的存在。
人类的逻辑理性不是人类所固有的,而是在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也就是实践才是最根本的。
这一认识,是在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直观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
马克思提出感性对象性活动和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直观原则&费尔巴哈在批判和世物的本上棘,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自然观的形成开辟了新的维度。
一、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经过 的洗礼,费尔巴哈发展了世纪法国唯物&他对尔的批判出发,认为-尔的理是的象,有基础,出尔“性的一性的,而对一性的不予理,属的在一边”做55)&费尔巴物的度象的,自然界的一性,他说:“是实的、的现实界的,而现实的总就是自然&”臥84"“一超出自然人类的思是”#(83)。
他认为人和自然界为对象,并人为出发开的自然的(不过他所的人是物上的、理上的人)&世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相比,费尔巴哈主要在上有所发展:一,了对不的自然,自然界看成一个历史发展过&在世物.看来,自然界就是人在所的自然界&费尔巴了地质学、生物发展的成,出“地是一直就现在这,是过一的发展,才现在这&地质考出来,在这些不同的发展阶段里,还曾存在过许多现在或早已不复存在的动植物”$*350)。
马克思主义研究评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三大误解
评对恩格斯哲学思想旳三大误解马拥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恩格斯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旳终结》(如下简称《终结》)是一篇公认旳重要文献。
但对这篇文献旳评价,却是一波三折。
在第二国际时期,人们对《终结》基本上持正面评价,觉得它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旳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旳代表作之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浮现后来,一股“非恩格斯化”旳浪潮产生了,人们开始把《终结》与“马克思哲学”对立起来,觉得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向了歧路。
直到近年,西方才有学者在认可马克思和恩格斯“差别”旳基本上,重新确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旳一致性。
西方《终结》研究主导潮流旳这种演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后来在中国学术界重现。
有趣旳是,对《终结》旳否认评价如同此前对它旳肯定评价同样,都是基于对《终结》旳误解。
近年虽然浮现了对《终结》较为缜密旳研究,从而在逐渐澄清这种误解,但由于对肯定评价和否认评价背后旳视界缺少同情旳把握,以致对《终结》研究旳综合性成果迟迟没有浮现。
由于国外旳《终结》研究人们较为熟悉,这里仅对国内旳研究状况作一种简朴旳回忆。
一、俞吾金先生旳《差别》及其有关问题此前对《终结》旳肯定,充足体目前目前流行旳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
特别是有关“哲学旳基本问题”,流行教科书几乎都以恩格斯在《终结》第二章开头部分旳论述为根据,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鉴定为“唯物主义哲学”。
对此,本文不拟展开。
在对《终结》旳否认评价中,值得关注旳是俞吾金先生对《终结》和马克思《有关费尔巴哈旳提纲》(如下简称《提纲》)旳比较研究。
她在《论恩格斯与马克思哲学思想旳差别——从〈终结〉和〈提纲〉旳比较看》(如下简称《差别》)一文中,接连提出了三个问题:“从实践出发,还是从自然界出发”?“从本体论维度理解实践,还是从结识论维度理解实践”?“从人旳问题着眼,还是从纯正思想旳问题着眼”?《差别》旳结论是:在这三个问题中,马克思强调旳是实践、本体论维度和人旳问题,而恩格斯强调旳则是自然界、结识论维度和纯正思想旳问题,这阐明“在恩格斯旳《终结》和马克思旳《提纲》所蕴含旳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若干重要旳差别”,不幸旳是,“正是恩格斯在《终结》中所阐发旳思想对后来旳马克思主义哲学旳解释者们旳思想产生了重大旳影响”。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不同与联系引言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始终备受关注。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唯物主义又有不同的变迁。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被誉为“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对人类解放的看法以及对批判理性的重视等方面,比较分析这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其实不同哲学家之间对自然辩证法的观念并不一样。
而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这方面的差异也并不例外。
费尔巴哈的“人性解放”哲学,强调的是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解放。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意识的直接对象,而人类自我认识与自然界的关联,便成为了人性解放的基石。
而马克思则更加强调劳动在自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他认为,自然界是必须被处理和征服的对象。
人类的劳动活动,则是自然辩证法在实践层面的表现。
尽管两位哲学家对自然辩证法的强调存在差异,但他们在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强调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必然性。
他们都把对自然法则的认识看作是人的现实认识,对于揭示现实的真相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共识为他们的思想奠定了相同的基础。
第二部分:人类解放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是以人类解放作为理论目标的哲学家。
然而,他们关于人类解放的看法却存在明显差异。
费尔巴哈主张消除与人的本质对立的存在,借此推动人类的解放。
他认为,对于人类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错觉和欺骗,因此唯有摆脱了这种偏见,才能真正解放自我。
而马克思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人类解放的最大障碍。
他提出的社会化的个人才是人类真正的解放状态,也就是在取消了私人财产的前提下,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
这样的观念使得马克思的思想更具有实际性,更能指导革命实践。
第三部分:对批判理性的重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都注意到了理性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对待理性的态度上,他们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费尔巴哈观察到了人的感官体验受到文化传统和信仰的影响,认为人们深受迷信的摆布,因此需要去批判它。
费尔巴哈提纲解读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三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六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七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社会形式的.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九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旧哲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旧哲学的区别。
我们承认旧哲学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而且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观点上有相同之处。
但并不是说旧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就是完全一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相比,其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至少在五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1.改造客观世界的态度不同。
以往的哲学家由于阶级偏见和生活圈子的狭小,使得他们不可能深入到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之中,更没有亲自参加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因而很难感受到实践活动的伟大,所以他们对于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态度大多是消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界的现有面貌,“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
因此一开始,他们对改造世界的态度就是乐观的、积极的。
在他们看来,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
这两者在他们身上是自觉统一的。
2.改造客观世界的出发点不同。
旧哲学特别是资产阶级哲学的目的也是为了改造旧有的世界,创造一个适合资产阶级的世界但其出发点不是实践而主要是理性的批判,其中特别是对封建宗教和封建制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极为强调“实践”,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因此,为了改变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必须组织无产阶级,奋起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
因此一切的理论批判只能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改造客观世界的出发点的不同,实际上也就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实质性变革。
3.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不同。
什么样的人或阶级能够改造客观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重大区别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正能改造旧世界的只有人民群众,相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改造而论,则只能是无产阶级。
而“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任何改造世界的运动只存在于某个上帝特选的人的头脑中,世界的命运取决于这个把全部智慧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占有的头脑”。
马克思恩格斯在清算费尔巴哈哲学上的差异--以《提纲》和《终结》
马克思恩格斯在清算费尔巴哈哲学上的差异——以《提纲》和《终结》为比较对象童建安,何中华(山东大学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 250100) 摘要: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主要在于:其出发点是感性直观而非感性活动,其立足点是市民社会而非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恩格斯则认为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是其非历史性,即在自然观上因缺少辩证法而陷入形而上学,在历史观上因未能将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领域而陷入唯心主义。
对费尔巴哈哲学所作清算的不同,显示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哲学原初基础问题上存在着不能忽视的差异。
关键词:感性直观;感性活动;市民社会;辩证法;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9)05-0036-06收稿日期:2019-05-25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与儒学”(11AHZ009)作者简介:童建安(1982-),男,山东枣庄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何中华(1962-),男,山东莒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
人们一般认为,从黑格尔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有一个费尔巴哈阶段。
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推崇过费尔巴哈哲学,并把它作为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哲学的中间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被简单化地理解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上黑格尔的辩证法。
实际上,这种理解是十分偏颇的。
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究竟是如何清算费尔巴哈的,以及他们在清算时所体现的不同视角,学术界尚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是两位作者分别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清算的经典文献,本文以此作为比较对象,考察他们对费尔巴哈哲学所作批判及其体现出来的差别。
这对于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思想,进而更恰当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论上的根本区别1
马院0901 熊婷婷 10148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论上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来分析人的本质,认为人本质就是上述属性之总和;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生产劳动,批驳了费尔巴哈的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
具体来说。
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出发点问题。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费尔巴哈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活动,马克思则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感性的人的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人之所以能成为其人,就决不能把人同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活动割裂开来,而必需把人当作现实的人;不是把人看作感性的存在,而是看作感性活动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立足于现实;考察的基本方式和方法,是对现实的人做具体的、历史的综合分析。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思考
青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思考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两位思想家,是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伟大人物,他们的思想交流与互相影响深远。
青年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启发,对于新哲学的理解与社会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费尔巴哈是德国新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以其“专注于物质世界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将物质和知识相互关联,推动了知识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而闻名。
青年马克思曾在匈牙利学习期间研究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并写下了“费尔巴哈与维特根斯坦”,对于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了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在对费尔巴哈的思想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认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
同时,马克思也对费尔巴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了关注,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导致德国人无法和外国人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点也为马克思日后探讨国际主义思想和无国界的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基础。
同时,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社会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探究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费尔巴哈主要研究社会的历史和社会结构,将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创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社会哲学思想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究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问题。
在政治经济学的探究方面,费尔巴哈关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造成的不平等和剥削,而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创立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他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经济组织上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加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可以看出,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之间是一种互补与相辅相成的关系。
费尔巴哈是青年马克思认识哲学思想和宏观社会革命意义的启蒙老师。
他的思想帮助马克思构建了世界观,认识到社会关系的存在、它的矛盾本质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等。
同时,马克思也通过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创造性地拓展和深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并将其运用到了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分析中,创造出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
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思考和发展。
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对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首先,费尔巴哈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用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他批判了其他哲学流派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了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和思维都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他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通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从而揭示出它们的一切矛盾和特性。
其次,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主张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他认为,人的活动是世界发展变化的基础和推动力,通过实践掌握真理才是有效的。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来改变现实,才能获得真理的认识。
他批判了对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此外,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了对矛盾的认识和分析。
他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内部的矛盾,还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只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另外,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也注重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他批判了对于历史的机械观念,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要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全面把握,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最后,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在德国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思想不仅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尽管费尔巴哈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分歧,但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后来的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自然的本质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自然的本质“自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道德经》中,老子说:“道法自然”,又说:“百姓皆曰:我自然”。
这里的用法还是组合名字,“自”是自己,“然”是本来的样子。
也就是说“道”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按照这种规律办事,就是“居无为之事”,就是“辅万物之自然”,因为百姓的生产活动是被政府“辅”而不是被政府“管”,因此治理天下可以“自然而成”。
这种解释于现代科学中对自然的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这又是个“翻译问题”。
在拉丁语境中,自然指的是“NATURA”,在希腊语境中自然指的是“PHYSIS”。
这两种说法都与自然物理、自然科学、自然宇宙天体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己原本如此”有关联,但具体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
先进讨论的“自然观”是基于西方语境来讨论的,有些学者因为这是“科学的土壤”,传统中国因为主流观念中缺乏“自然观”,而导致自然科学被传统文化打压而不能正常发展。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和态度,自然界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划分中,世界由三大部分组成,即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
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在认识自然,形成自然观的过程中,并非“从一而终”的,而是随着学识的积累和实践的证明最终选择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在早期读黑格尔哲学的时候,马克思认为:“占主导地位的不是物,而是形式”,在宏观世界中“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所以感官是具体自然中的唯一标准”。
年轻的马克思跟黑格尔一样“把自然界从自身释放出去时”,实际上解释的是“抽象出来的这种自然界”概念,而不是具指自然万物的本身。
这时候的马克思具有很强烈的唯心主义倾向,认为:“自然界是思想的产物”,“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在读费尔巴哈的时候,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自然观进行了批判,如果不存在一个思想对象,那么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不存在一个可以被感知的、现实的、物质的自然界,那么人的感觉、对自然的认知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像极了佛教的禅机“指月之手不是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的分歧作者:别祖云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的早期思想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但他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未完全认可。
费尔巴哈由于立足于抽象人本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自然的本质与人的理性本质的对立,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工业和实践却认为两者具有统一性。
这种分歧源于费尔巴哈在人对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上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而马克思则达到了人的感性的对象化活动的层面。
这种分歧更为深刻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两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自然观;辩证法;费尔巴哈;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3.01919世纪40年代,费尔巴哈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声名鹊起,他陆续在1841年、1842年、1843年分别出版了《基督教的本质》、《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原理》等著作,并再版了《基督教的本质》。
恩格斯赞扬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哲学的王座,并说:“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1]13无疑,这一系列著作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马克思在1844年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中何以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子。
但仅仅一个月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1845年3月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诞生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突然”决裂了!1845年至1846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彻底批判。
一马克思认为,自然观不能理解为人对自然的观点,而应该理解为人对自然的关系的观点。
因此,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的分歧,归根结底体现在关于自然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上。
正是在这一问题上,两人的观点截然不同。
马克思立足于工业和实践,认为自然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具有统一性,而费尔巴哈由于立足于抽象人本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则主张自然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本质。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里明确地说:“至于那异于人的本质,不依靠人的本质的实体,亦即那不具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个性的实体,真正说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
”[2]1这里显然是把自然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会把自然的本质看成是人的本质,把自然人格化呢?费尔巴哈认为,这完全是由于人自己的误会。
在《基督教的本质》里,费尔巴哈在阐明自己人本学的重要原理,即主体的本质通过对象呈现,对象的本质就是主体固有而客观的本质这一思想的同时,也强调:“如果这个对象是若干同类而不同种的个体所共有的,那末,它就至少像它按照不同的特点分别成为这些个体的对象那样地成为这些个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
”[3]33也就是说,对象的本质即主体的本质这一原理是有条件的,这一原理所陈述的对象的本质并非是对象真正的自身的本质,而是对象呈现给主体的本质,也就是主体的本质在对象中的倒影而已。
所以费尔巴哈说:“每个行星都在它自己的太阳中映射出它自己的本质。
”[3]33同样的说明在《未来哲学原理》里费尔巴哈是用上帝与光的例子来阐发的。
费尔巴哈指出,在上帝这个对象那里,对象自身与人的对象之间的区别是没有的,因为上帝是人特有的对象,所以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而光则不同,光不仅是人的对象,也是其它动植物和无机物的对象,所以要了解光是什么,费尔巴哈提醒我们:“不只要观察光给我们的印象和对我们的作用,而且还要观察光给那些与我们不同的,其他的实体的印象和对于它们的作用。
”[4]9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象与我们的对象”,即“实际上的对象与我们的思维和观念中的对象”是有区别的。
因此,自然呈现给我们的本质,并不是自然自身的本质,而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而已。
由此可见,在黑格尔那里以异化的形式消除了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在费尔巴哈这里又重新顽强地树立了起来。
与费尔巴哈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自然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具有统一性,并表述为“自然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的本质”,因为在人类的工业中一直在实现着这种统一。
马克思把自然当作人的无机身体,视为人的组成部分,延长的肢体,并认为人和自然不是处于外在的联系之中,而是处于内在的交互作用中。
马克思指出,人“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5]56-57。
马克思毫不讳言“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
他还进一步指出,今后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科学与哲学将结合起来。
自然对象的本质也就是人自身的本质,而自然对象的本质“只有在关于一般自然界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所以,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显然是同一科学。
马克思自己总结道:“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
”[5]90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自然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上出现截然相左的观点,其直接原因是他们在看待人对自然的关系上的观点分歧。
费尔巴哈认为人对自然的关系是直观,确切地说是感性直观。
而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的关系是人的感性活动,确切地说是人的感性的对象化活动,也就是工业实践。
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把对象仅仅看成是感性事物,“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作为感性对象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
”他从来也没有想到过,它们还是人的产物,是作为对象性存在的人。
而认识对象的途径与方法,在费尔巴哈看来就是感觉,即感性直观:“真理性,现实性,感性的意义是相同的……只有通过感觉,一个对象才能在真实的意义之下存在。
”[4]56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直观与表象不同,“直接的感性直观比表象幻想晚出”[4]66,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感觉认识,不能直接认识也能间接认识,不能为一般的感觉认识也能为受过训练的感觉认识,“直观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下了解事物,思维则是在最狭隘的意义下了解事物”[4]72。
总之,认识客观对象也就是感性直观客观对象。
实践在费尔巴哈的认识论里没有位置。
认识何以可能,认识怎样发生这些问题,在费尔巴哈看来用感性直观就能够合理地加以解释。
由于费尔巴哈在看待人对自然的关系上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层次,因此,自然对于人来说始终是一个异已的感性存在,用费尔巴哈自己的话说,自然是一个与人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实体。
这样一来,虽然费尔巴哈一再声称自己要研究与以往哲学完全不同的对象——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4]77。
但由于费尔巴哈把现实的人仅仅看作具有类本质的,与自然分离的人,因而这样的人依然没有摆脱作为抽象的人的境地,因此也没有彻底扬弃旧哲学。
马克思则把人对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人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看作工业实践。
“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是就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5]88。
正是通过这种活动,人证明并实现了自然与人的统一性。
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
一方面,“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身体。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56-57。
通过感性的对象性活动,通过工业实践,人在对象身上表现并确证了自己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人通过工业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就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属于人的心理学。
在黑格尔那里隐晦的自我意识对意识对象的克服,向自我意识自身回归的过程,在马克思看来则无非是人通过其感性实践,使自然对象的本质被扬弃其异化的外表,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的过程。
另一方面,人对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是自然对人的关系,人通过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改造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无机身体;自然也通过工业活动“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马克思一语道破:“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
”[5]8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如果把工业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了。
人通过实践活动证明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映在人的认识中,就是在理论上论证并表述这种统一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从人是类存在物的角度出发,证明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普遍意识不过是以现实共同体、社会存在物为“生动”形式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形式:作为类意识,人在思维中复现自己的现实存在,并确证自己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同时,人作为类存在也在类意识中确证自己,并在自己的普遍性中作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自为地存在。
其次,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作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等形式,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和人的无机身体,从而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同时,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作为人进行加工后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也是人的认识对象,即人类科学研究和艺术的对象。
因此,人既然在实践中证实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必然在理论中,在认识上确认人与自然的统一。
用马克思的话说:“我的普遍意识的活动——作为一种活动——也是我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理论存在。
”[5]84三撇开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阶级立场、知识背景和成长经历,仅仅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导致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产生分歧的更为深刻的原因其实更应该追溯到他们对黑格尔哲学的理解,特别是对辩证法的理解上。
费尔巴哈揭开了黑格尔哲学的神秘面纱,指出了其哲学的神学本质,点亮了通往感性现实的人的方向,这无疑是对思辨哲学的沉重打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归纳为三点:第一,黑格尔从异化出发,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出发,也就是从宗教和神学出发;第二,黑格尔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东西;第三,黑格尔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重新恢复了抽象的东西,也就是重新恢复了神学。
所以,黑格尔辩证法在费尔巴哈看来,不过是哲学自身的矛盾,是黑格尔用来在否定神学之后重新恢复神学的伎俩。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的理解无疑是深刻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沿着费尔巴哈的思路,进一步发挥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哲学是人的本质的普遍异化的表现,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而所谓神秘的自我意识通过克服意识的对象来认识自身的过程,无非是人通过现实的感性对象来认识自己的本质、自己的所有特殊的感性力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