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夜光藻赤潮概况及其对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合集下载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海洋101 陈家莹 101005摘要:夜光藻是我国沿岸低盐海域浮游生物种群的主要组成者之一,由夜光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赤潮是中国沿岸的常发性赤潮,约占我国常发赤潮的50%。

夜光藻在中国整个近海可以大量采到,而在河口附近水域的数量更多。

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

夜光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

本文主要介绍夜光藻主要分布及形成的赤潮影响关键词:夜光藻南海长江口赤潮引言: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隶属甲藻门(Pyrrophy-ta),横裂甲藻纲,环沟藻目,夜光藻科。

其个体大小范围为340~2200μm,具有营养繁殖和两性繁殖两种生活史。

夜光藻赤潮在我国的许多近岸海域比较普遍,持续时间不等,有的一两天就消失,有的则可持续长达20多天。

许多学者曾经对发生于我国沿海的夜光藻赤潮进行过相关的报道和分析。

而夜光藻的繁殖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对于通过一般监测手段得到的环境变量的变化数据,我们需要从中提取关于赤潮的有用信息,探索赤潮发生规律。

一、夜光藻的形态特征夜光藻藻体近于圆球形,游泳生活。

细胞直径为150-2000μm。

细胞壁透明,由两层胶状物质组成,表面有许多微孔。

口腔位于细胞前端,上面有一条长的触手,触手基部有一条短小的鞭毛,靠近触手的齿状突出横沟退化的痕迹,纵沟在细胞的腹面中央。

细胞背面有一杆状器,使细胞作前后游动。

细胞内原生质淡红色,细胞核小球形,由中央原生质包围。

细胞质内有大量液泡和发光颗粒。

当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发出闪光。

二、夜光藻的繁殖特性夜光藻的营养细胞均可进行二分裂和核分裂。

二分裂进行时体内有很丰富的食物泡,分裂平均历时约6~7 h。

1991-1992年对青岛湾夜光藻种群的生态调查中发现,在3月下旬,调查海区发现有较大数量的二分裂个体,随后夜光藻的种群密度迅速增加,至4月达一年的最高峰。

二分裂与夜光藻种群数量年变动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在数量峰值时二分裂比例最大,其变化趋势与种群数量一致,对于二分裂个体观察也发现二分裂最终总能形成新的营养细胞并生长发育。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

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赤潮是一种由海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现象,通常会导致海水变红、变黄或变绿。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以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为标题,详细介绍赤潮的发生过程。

一、环境条件适宜赤潮发生的第一步是环境条件的适宜。

赤潮通常在水温适中、光照充足、营养盐丰富的海域发生。

这些条件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为赤潮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赤潮发生的关键是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

浮游植物是指那些无根、无茎、无叶的微小植物,主要包括硅藻、甲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

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浮游植物会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浮游植物群落。

三、营养盐过剩赤潮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营养盐的过剩。

营养盐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包括氮、磷等。

当海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过高时,浮游植物会迅速利用这些营养盐进行繁殖,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的异常增长。

而营养盐过剩的原因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的排放等,导致海水中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

四、生物链的破坏赤潮发生后,大量的浮游植物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浮游植物群落的异常增长会导致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下降,影响其他生物的呼吸和生存。

其次,赤潮中的一些浮游植物会分泌毒素,对其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甚至造成大量死亡。

此外,大量浮游植物的聚集还会阻塞海洋生物的鳃,影响它们的呼吸和摄食,进一步破坏生物链平衡。

五、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赤潮中的一些浮游植物和细菌会产生毒素,进入食物链后对人类和其他动物产生毒害作用,引发中毒事件。

另一方面,赤潮会导致海水富集大量有机物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游泳、洗浴等活动的安全。

赤潮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环境条件、浮游植物繁殖、营养盐过剩、生物链破坏等多个因素。

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

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

a.1980-1990
25o N 20o N
A.北部 珠江口
广东省 红河口
15o N 10o N
D.. 1991-2001
A.北部 D.西部
25o N
B.东部
Mc Ma
20o N 15o N
10o N
沙巴
5o N
d
C.南部
沙巴
C.南部
5o N
0oN
0o N
100o E 105o E 110o E 115o E 120o E 100o E 105o E 110o E 115o E 120o E
盛行;4 月份到 5 月份以及 9 月份到 10 月份是季风 转换的两个时期[8]。有四条主要河流(珠江,湄公 河,韩江和红河)和一些小的河流流入南海海域。
由于南海面积宽广,由多个国家环绕,以前关 于赤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国家的临近海域范 围内的赤潮的研究[9-10],而对整个南海赤潮特点的 研究以及南海海洋环境对赤潮发生的影响作用,却 很少的报道。由于南海赤潮受到季风、天气、海洋 环流、上升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项研究从长时 间序列和大范围水域来分析赤潮的变化特点,并探 讨不同的因子对赤潮的影响作用,可为以后采取管 理措施来减轻沿岸水域恶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 也为减轻赤潮灾害对养殖业的破坏提供预警预防 作用[11,12]。
(LED,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 China)
Abstract: 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 in South China Sea (SCS) showed regional, seasonal and annu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of causative algal species. Areas with frequent HABs included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China), the Manila Bay (the Philippines), the Masinloc Bay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western coast of Sabah (Malaysia). HABs occurred frequently during March-May in the northern region of SCS, May-July in the eastern region, July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year-round in the southern region. Among the species that cause HABs in SCS, Noctiluca scintillans dominated in the northern region, and Pyrodinium bahamense in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regions. Both P. bahamense and N. scintillans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from 1980 to 2003. Some species not previously recorded formed blooms during 1991-2003, including Phaeocystis globosa,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Heterosigma akashiwo and Mesodinium rubrum. Variations in HABs are related to various regional conditions, such as a reversed monsoon wind in the entire SCS, river discharges in the northern area, upwelling in Vietnam coastal waters during southwest winds and near Malaysia coastal waters during northeast winds, and eutrophication from coastal aquacultur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Manila Bay and Masinloc Bay. Keywords: South China Sea; Harmful algal bloom (HAB);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中国沿海赤潮爆发的时空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中国沿海赤潮爆发的时空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中国沿海赤潮爆发的时空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赤潮是一种特殊海洋生态现象。

当某些海洋微藻、原生动物或者细菌大量繁殖或聚集,达到一定的密度而使水体变色,便称之为赤潮。

近年中国沿海地区赤潮频发。

为了了解并掌握其特点及规律,本研究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东海及黄海南部、渤海和南海北部三个高发区赤潮的时空分布、优势种及其变化和季节性特点,讨论赤潮跟环境的相关性。

东海和黄海南部的赤潮发生情况在整个中国近岸海域比较严重,长江口及其以南的两个海域是赤潮高发区。

该海域赤潮的频发期由上世纪80年代的7、8月份提前为2000-2004年的5、6月份;这种变化与藻种的变化相关。

2000年以前的优势种是夜光藻跟中肋骨条藻,从2000年开始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赤潮频发。

上升流对东海赤潮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渤海的赤潮较集中于渤海湾跟大连湾;6月份至8月份是其赤潮高发区;从1992年代开始优势种由中
肋骨条藻变为夜光藻,这种变化与渤海海域营养盐的变化有关。

南海北部夜光藻是优势种而且全年可以发生赤潮;12月份到5月份是频发
季节,季风对赤潮的频发季节有明显的影响。

水产养殖加剧了渤海和南海北部的赤潮发生。

研究发现赤潮爆发的频率和影响面积近年都有所增加,已经对中国沿海的环境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海南省赤潮状况及防治对策

海南省赤潮状况及防治对策

实用技术—综合技术责任编辑 李振龙66 《中国水产》2010年第1期赤潮对渔业资源和海水养殖业危害极大,海南省近年来曾发生多次赤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海南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海南建省以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洋,海水养殖业的扩大,导致沿海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赤潮发生频繁。

海南海域是中国目前较为洁净的海域,但是近年来赤潮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范围也不断扩大,对滨海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海水养殖业也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进入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会有赤潮灾害发生。

本文是根据多年来海南岛沿岸海域发生赤潮的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及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赤潮灾害状况及成因分析海南岛沿海1991年~2009年共记录赤潮事件16次(表1)。

海南海水水体交换较好,一般不易形成大面积赤潮,但港湾内小面积赤潮却时有发生。

海南省赤潮多发生在2~5月间,水体富营养化较高的水域容易发生。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条件,由于接纳了大量陆源污水,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富集,主要是氮、磷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物质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质恶化,造成海域富营养化。

如万宁老爷海近年来曾暴发过程度不一的赤潮,给当地海水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1999年4月,万宁老爷海由于港门被堵,海水交换能力极差。

在海水流速缓慢或停滞的内湾,较封闭海湾的交汇面、峰面及排污口附近沿岸,均可成为赤潮形成的条件。

加之,养虾、养鱼密度过大,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他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

当年赤潮发生导致老爷海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多万元。

陵水新村港湾为一泻湖性港湾,集渔港、海水养殖、滨海旅游、自然保护区和居住区为一体。

港内共有453户养殖户,约7000多个养殖笼口,年产量1100吨,产值近8000万元,是海南省重点海洋开发区。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

赤潮相关现状分析及防治方法整理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植物、有害藻类过度繁殖,并且产生毒素,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赤潮的发生与海洋环境的恶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就赤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防治赤潮的方法。

一、赤潮的现状分析1. 赤潮的影响范围扩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赤潮事件逐渐增多,并且影响范围扩大。

许多沿海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赤潮的严重威胁。

赤潮不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对渔业资源、旅游业和健康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风险。

2. 赤潮事件频发赤潮事件的频发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赤潮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许多地区每年都会发生赤潮,给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3. 赤潮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非常严重。

赤潮会导致海洋中的氧气减少,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赤潮所释放的毒素会导致鱼类中毒、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死亡。

这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二、赤潮的防治方法1. 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赤潮的监测是防治赤潮的重要一环。

通过建立赤潮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有害藻类的演变趋势,及时预警赤潮事件的发生。

这样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

2. 控制污染源赤潮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

控制污染源,减少废水、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是减少赤潮发生的重要手段。

加强污水处理、提高水质监测和治理水域的水环境,可以有效减少赤潮事件的发生。

3. 促进生态平衡恢复赤潮的发生部分原因是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可以减少赤潮的发生。

4. 科学可持续开发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对于减少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超过捕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赤潮的发生。

5. 加强国际合作赤潮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

有利于赤潮消亡的水文气象条件

系统 的改变是赤潮 消亡的有利环境条 件 ,但不是 唯一 的影响 因素:水温 、气温 过高或气压 过 低 ,同样 可 以抑制 赤潮的维持或 发展。
关 键 词 : 南 海 ; 赤潮 消亡 :有 利 条件 ;水 文 气 象 中图 分 类 号 : P 3 文 献 标 识码 :A 71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0 3 (0 8 3 — 0 0 29 20) 0 1— 0 6
( )逐 日海 温和 气温 平 均值 接 近 有利 于 赤潮 的发 生 发展 。 3
定量 统 计 显 示 l从 南海 历 次 赤潮 的平均 状 态 来 说 ,赤 潮 持续 阶 段 气温 和 水 温 的平 :
均 值 分 别 比赤潮 发 生前 7天 的平 均值 上 升 1  ̄ 05 .C和 .℃,气 压 则 降低 1 P 。从平 均 逐 O -ha 3
2 收 集 、整 理 资 料
查 阅 多种 文 献 ¨ 南海 环 境 监 测 中 心 内部 收 藏 的 资料 并 进 行 收集 和 整 理 。共 收 集 叫和
到 自 18 90年 ~ 20 04年 7月 发 生于 南 海 的 14次 赤潮 事件 ,对 于 其 中 8 6 2次 ( 5次 赤潮 有
的持续 时间分别与之 前发生的赤潮 具有连续性 ,则当成一次) 有具体发生 时间和持续 时 间记 录 的赤 潮 事件 ,搜 查 、登 记 、整 理 并 分析 赤 潮 消 亡前 后 水 文 气象 要 素 的 变化 特 征 。
各 次 赤 潮 收集 的水文 气 象 资料 是 与 该 次赤潮 发 生 地 最近 的南海 海 洋 观 测 站 的观 测 数
A u NE FORECASTS
有 利 于赤潮 消 亡 的水 文气 象条件
马 毅 ,吴瑞 贞 ,李华 建 ’ 冠 宇 ’ 萍萍 ’ 海 龙 ’ ,乔 ,宋 ,庞

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

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
c r ce itc .a l st fe e eofc us tvea g p is A r a i e e ha a trsis swe la hedif r nc a a i l als ece . e sw t f qu ntHA BSi c u dt a lRi e hr n l de hePe r v r
中图分 类号 :X 5 X1 1 5 ; 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922 1)50 7.7 0 163 (0 00.570
A na y i fha m f l a o m sa s c a e ih o e n e v r nm e t l s so r ula g lbl o s o i t d w t c a n i o ns i he S t n t ou h Chi e na S a
( l s ) H Bsoc  ̄ df q e t u n rhMa nten r enrgo fS S Ma— l ees m Maa i . A cu e eu nl d r gMac— yi ot r e ino C , yJ y i t at ya r y i h h u nh e
第2 卷 9
第5 期




VbI29. O.5 . N
21 0 0年 1 0月
M A RI E C I CE LLETI N S EN BU N
0c . t 201 0
南海 赤潮 的 时空 分 布特 征 及 其 与 南海 环 境 关 系 的综 合 分 析
王素芬 ,唐 丹玲
( )季 节性 :在 北部海 区 ,赤潮 的 发生 时间 主要 集 中在 3 2 ~5月份 ,东部海 区 在 5 —7月份 ,西 部海 区在 7月份 ,而 南部海 区 在全年 都 会发 生 :( )藻种 差异 性 :主 要赤潮 藻种 在 北部 海区 是夜 光藻 ( o tu as i ia s ,东部 海 区和南 部海 区是 扁 甲藻 ( y o ii 3 N c lc n l n ) i c tl P rdnu m b h m ne :( )年 际变化 :不 同海 域 赤潮 的多 发年份 不 同 ,对 于整 个南 海 而言 ,1 9 。9 8 是 赤潮 的多 发年 。赤潮 发 生受 到环境 aa es ) 4 9 11 9 年 条 件 的影响 ,如 季风 、河 流 的排放 、上 升流 、 以及 沿岸海 域 水体 富营 养化 。 关键 词 :南 海 :赤潮 : 时 分 布 ;环境 条件

南海赤潮发生机理及预测研究

南海赤潮发生机理及预测研究

南海赤潮发生机理及预测研究南海,是一个地球上海域中极为重要的海域,也是中国重要的领海。

南海拥有着广袤的海域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这就造就了南海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其中就包括着著名的赤潮现象。

赤潮是一种富营养性海水现象,一旦发生,就会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要探讨南海赤潮现象的发生机理以及对赤潮的预测研究。

赤潮现象是南海海洋环境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与人类活动有关,但其实赤潮现象的发生是由复杂的自然环境因素所致。

赤潮,顾名思义,随着海水中的一种原生质菌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发生的一种现象。

原生质菌类是一种微小生物,其大小通常只有5-25微米左右。

当这些生物数量较少的时候,它们是对海洋生态环境比较友好的,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中的基础营养链环节。

但是一旦这些生物数量增多,就会成为赤潮现象的罪魁祸首。

原生质菌类主要是以浮游生物、浮游植物等为营养来源,而这些生物的数量越多,它们的营养来源就会逐渐减少,这时原生质菌类就会开始对海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从而释放了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这是赤潮现象的重要诱因。

与此同时,南海的水体也是赤潮现象的主要发生环境。

南海地区地形复杂,水下地理环境对其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南海的深海潜流和洋流在地质历史上变化很大,洋流的变迁导致了海水对营养物质集中度的变化,同时,南海的总体深度较浅,加上生物种类繁多,高度集中的生物群落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这也加剧了海水中的营养物质浓度,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赤潮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对渔业产业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赤潮中的微生物量大,其中不乏有毒物质,当大量鱼类在赤潮中生长时会摄入这些有毒物质,危害了渔业产业。

另外,赤潮中还会产生剧毒的赤潮素,这种物质在人体接触后会对神经系统产生损伤,引发呕吐、头痛、心跳加快等症状。

对于赤潮的预测研究,是保护南海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赤潮预测方法有两种:描迹预测和统计预测。

《化石》阅读答案

《化石》阅读答案

《化石》阅读答案做阅读题要找寻、读懂文章中核心词句,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表达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的。

很多或文章都是围绕的一些核心词句或一个意思而展开。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创造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

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

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

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外表。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那么为绿色。

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

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

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假设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泼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

夜光藻与赤潮

夜光藻与赤潮

赤潮的治理


赤潮治理很困难,目前尚无大面积水体上应用的比 较理想的治理方法,主要坚持“以防为主”的对策。 如前面提到的,夜光虫及大部分赤潮生物都是低等 异养生物,因此,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所以控制海区的富营养化水平就能有效防止赤潮发 生或大大减少赤潮发生的机会。 首先,严格控制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畜牧业 排水和农田肥料的入海总量,应以该海区的自净能 力为依据,且在入海之前应先进行严格的污水处理。 控制海区自身污染,合理规划养殖面积,避免出现 过度养殖局面,通过建立生态养殖系统减轻养殖水 体自身污染程度。对富营养化海区可利用不同生物 的吸收、摄食、固定、分等功能,加速各种营养物 质的利用与循环来达到生物净化的目的。
赤潮的危害


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海洋动物如鱼、 贝类的鳃上,影响呼吸而窒息死亡。 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 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中 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败坏,造成鱼、虾、贝等死 亡。 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过程中分泌的毒性物质作用 与海洋生物,造成中毒或死亡。 富集毒素,通过食物链,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夜光虫
夜光虫是一类生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海水中的原生动 物,在分类学上隶 属于鞭毛纲、腰鞭 毛目,因在夜间由 于海水波动的刺激 能发光而得名。
夜光虫的形态

夜光虫的身体为圆球形,胶状透明,直径为 1mm左右,成体横沟不明显,仅在腹面留下 一点痕迹,颜色发红,细胞质密集于球体的 一部分,其内有核,其他部分由细胞质放散 成粗网状,在网眼间充满液体。它有两根鞭 毛,一根较大,称为触手,另一根较小。触 手的缓慢运动使虫体在水中旋转并捕获食物, 而较细小的鞭毛,能摆动帮助摄食。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赤潮是什么赤潮的产生原因及危害展开全文赤潮在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因为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赤潮是什么赤潮是海区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大量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现象,发生赤潮时海水通常会出现红色、褐色、粉红色、绿色等颜色,俗称这种水为“铁锈水”、“臭水”、“牛粪水”等。

赤潮如同地震、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古来有之,国内外早有记载。

它形成的机理复杂,是水文、气象、化学、生物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诱发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东海原甲藻、夜光藻、米氏凯伦藻及中肋骨条藻等。

赤潮又分为无毒赤潮和有毒赤潮。

无毒赤潮一般是无害的,许多港湾著名的“蓝眼泪”景观,其实就是由一种夜光藻产生的赤潮。

而有毒赤潮中的赤潮生物能够生泌麻痹性贝毒、下痢性贝毒、神经性贝毒等毒素,人类一旦食用就易引起中毒反应。

此次,在泉州、漳州海域发现的赤潮优势种为链状裸甲藻,为福建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出现。

它具有以下特征:(1)细胞裸露或具薄胞壁,,一般为16-32个细胞链状群体。

(2)它属于广温广盐型,生长的温度范围4℃-30℃,17-28℃快速生长,盐度范围15-35.5。

链状裸甲藻赤潮对海区其他生物有哪些危害发生赤潮的海域,赤潮生物数量异常升高,与其他生物共同竞争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导致其他物种死亡;赤潮海域水体中普遍出现高pH值、高溶解氧、高叶绿素-a等特征,夜晚又由于高密度生物的呼吸作用,水体通常又会出现缺氧状况,特别是赤潮消亡期间,死亡了的赤潮生物极易为微生物分解,从而消耗了水体中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甚至无氧,导致海洋生物的死亡;链状裸甲藻会分泌生物麻痹性贝类毒素(简称“PSP”),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死亡。

链状裸甲藻赤潮不仅危害到海洋其他生物,也会危害到人体健康。

由于水体中赤潮藻种密度较高,贝类摄食了大量具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链状裸甲藻后,毒素在体内不断富集,消费者食用了含有贝毒的水产品后,就有可能会引起食用者中毒。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

夜光藻在我国近岸海域分布及影响海洋101 陈家莹 101005摘要:夜光藻是我国沿岸低盐海域浮游生物种群的主要组成者之一,由夜光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赤潮是中国沿岸的常发性赤潮,约占我国常发赤潮的50%。

夜光藻在中国整个近海可以大量采到,而在河口附近水域的数量更多。

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

夜光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

本文主要介绍夜光藻主要分布及形成的赤潮影响关键词:夜光藻南海长江口赤潮引言: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隶属甲藻门(Pyrrophy-ta),横裂甲藻纲,环沟藻目,夜光藻科。

其个体大小范围为340~2200μm,具有营养繁殖和两性繁殖两种生活史。

夜光藻赤潮在我国的许多近岸海域比较普遍,持续时间不等,有的一两天就消失,有的则可持续长达20多天。

许多学者曾经对发生于我国沿海的夜光藻赤潮进行过相关的报道和分析。

而夜光藻的繁殖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对于通过一般监测手段得到的环境变量的变化数据,我们需要从中提取关于赤潮的有用信息,探索赤潮发生规律。

一、夜光藻的形态特征夜光藻藻体近于圆球形,游泳生活。

细胞直径为150-2000μm。

细胞壁透明,由两层胶状物质组成,表面有许多微孔。

口腔位于细胞前端,上面有一条长的触手,触手基部有一条短小的鞭毛,靠近触手的齿状突出横沟退化的痕迹,纵沟在细胞的腹面中央。

细胞背面有一杆状器,使细胞作前后游动。

细胞内原生质淡红色,细胞核小球形,由中央原生质包围。

细胞质内有大量液泡和发光颗粒。

当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发出闪光。

二、夜光藻的繁殖特性夜光藻的营养细胞均可进行二分裂和核分裂。

二分裂进行时体内有很丰富的食物泡,分裂平均历时约6~7 h。

1991-1992年对青岛湾夜光藻种群的生态调查中发现,在3月下旬,调查海区发现有较大数量的二分裂个体,随后夜光藻的种群密度迅速增加,至4月达一年的最高峰。

二分裂与夜光藻种群数量年变动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在数量峰值时二分裂比例最大,其变化趋势与种群数量一致,对于二分裂个体观察也发现二分裂最终总能形成新的营养细胞并生长发育。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况及其对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况及其对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况及其对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吴瑞贞;林端;马毅
【期刊名称】《应用海洋学学报》
【年(卷),期】2007(026)004
【摘要】本文根据1980~2004年的南海历次夜光藻赤潮事件资料,对这些赤潮事件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以及赤潮持续时间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夜光藻赤潮在1996年后被其它种类赤潮所更替的现象,并初步探讨其原因;统计、分析了夜光藻赤潮发生前后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范围和演变特征,提出了南海夜光藻赤潮的适温范围.
【总页数】6页(P590-595)
【作者】吴瑞贞;林端;马毅
【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监测中心,广东,广州,510300;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6
【相关文献】
1.钦州湾海域夜光藻赤潮发生区水文气象因子变化研究 [J], 马继先;于学颖;李丽芳;张栋;赵爽;吴海萍
2.利用水文气象要素因子的变化趋势预测南海区赤潮的发生 [J], 张俊峰;俞建良;庞海龙;邓文君;吴迪生;李华健;赵雪;陈惠君
3.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生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J], 黄长江
4.南海北部沿海夜光藻赤潮的生态模式研究 [J], 钱宏林;邓爱清
5.对辽东湾夜光藻赤潮和叉状角藻赤潮成因的初步研究 [J], 周遵春;马志强;薛克;王年斌;郭皓;韩德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赤潮发生条件

赤潮发生条件

赤潮发生条件赤潮是指海洋中大量的藻类繁殖,导致水体变红的现象。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赤潮频繁发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那么,赤潮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赤潮发生的条件。

一、水温适宜水温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容易繁殖。

当水温达到一定的范围,有些藻类就会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赤潮。

二、养分过剩海洋中的藻类需要养分才能生长繁殖,而养分过剩会刺激藻类的生长。

而海洋中的养分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城市污水等污染源的排放,这些污染物会被海水带到海洋中,形成养分过剩的情况,从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藻类进行生长繁殖的重要过程。

当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适宜,藻类就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其生长繁殖。

如果光照过强或过弱,都会影响藻类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四、水流条件水流条件是影响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海水流动缓慢、水流停滞时,赤潮的发生就更容易。

这是因为水流缓慢时,海水中的养分、废物等物质不易被带走,从而形成养分过剩的情况,从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五、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导致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海洋中的污染物浓度过高时,就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例如,海洋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毒性影响,从而破坏海洋生态平衡,诱发赤潮的发生。

综上所述,赤潮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减少赤潮的发生,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海洋资源,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研究赤潮发生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教案

研究赤潮发生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教案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认为学生们需要了解导致赤潮发生的地理条件与气候因素。

赤潮是指水体中某种藻类由于过度生长,导致水色变红或变绿,大量死亡后堆积,污染水体和沿岸海域的一种自然灾害。

一、地理条件1.海水温度赤潮的发生与海水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海水温度的变化,海水的营养物质含量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情况。

对于一些产生赤潮的海藻,其生长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就会加速这些海藻的繁殖速度,进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2.水深水深是导致赤潮的另一重要地理条件。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同一种藻类由于生长的光合作用不同,它们选择生长的水深范围也不同。

有些藻类需要在浮游生物觅食的表层附近进行生长,同时还需要光合作用等条件相配合,这种藻类的浮游生物在表层附近繁殖的很快,之后又会沉降到下层水体。

这些伴随着大量死亡的藻类,就会变成有害的毒素,进而造成赤潮。

3.海水营养物质的含量海水营养物质的含量是另一个关键的地理条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都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应,但是毒素的大量累积,会对生物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此时,氮、磷等营养物质就能刺激有害的赤潮生物的繁殖生长,从而加速了赤潮的形成。

二、气候因素1.海洋风海洋中的鱼类、浮游生物等随着海流的运动会在各个海域之间移动,而海洋风也是导致这些物种迁移的重要因素。

海洋风可以影响海面水相的流动,从而改变海水的混合情况和养分的分布,对赤潮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2.降雨量降雨量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气候条件。

大量降雨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豢养了一些人工种植的海藻和有害赤潮生物。

如果降雨量过大,河流入海的水质也会受到影响,水中的营养物质会增多,同时还会带来大量有害物质,这也会促进有害赤潮生物的生长。

通过了解赤潮发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对抗赤潮,减少其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将赤潮发生的环境恶化降到最低,让我们的海洋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可持续。

赤潮发生条件

赤潮发生条件

赤潮发生条件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由于大量的藻类在海水中繁殖而引起的。

赤潮的发生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赤潮的发生条件对于预防和控制赤潮具有重要意义。

赤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象、水文、物理、化学等因素。

以下是赤潮发生的主要条件:一、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赤潮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气象因素包括风、温度、湿度和降雨等因素。

赤潮的发生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这是因为藻类需要阳光和热量来进行光合作用。

此外,风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风可以带来营养物质和水流,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条件。

二、水文因素水文因素也是赤潮发生的主要条件之一。

水文因素包括水温、盐度、水流、水深等因素。

藻类需要一定的水温和盐度才能繁殖,水流也可以带来营养物质和氧气,促进藻类的繁殖。

三、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海水的透明度、混浊度、浮游生物的密度等因素。

赤潮的发生需要充足的光照,因此海水的透明度是影响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浮游生物的密度也会影响赤潮的发生,高密度的浮游生物会为藻类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四、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海水中的营养盐、有机物质、微量元素等。

赤潮的发生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尤其是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可以促进藻类的繁殖。

此外,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也会对藻类的繁殖产生影响。

五、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会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例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城市化等活动会导致海水中的营养盐、有机物质等增加,从而促进藻类的繁殖。

此外,人类活动还会导致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赤潮的发生。

综上所述,赤潮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为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需要综合考虑气象、水文、物理、化学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排放、加强监测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健康。

赤潮概述——精选推荐

赤潮概述——精选推荐

赤潮概述赤潮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

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

18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

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

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

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

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别统计各次夜光藻赤潮发生前后阶段赤潮前阶段后阶段分别指赤潮发生前连续7d的时段和赤潮持续时段水文气象要素风速气压气温水温日均值的特征量包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振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然后统计上述特征量在全部夜光藻赤潮事件中的变化范围和均值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4期
作者简介 : 吴瑞 贞(9 5~) 女 , 16 , 高级工程师.
维普资讯
4期
Hale Waihona Puke 吴瑞贞等 :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 况及其对 水文气象的适应条件
收集资 料 的时 间范 围是每 次赤 潮事 件 发生 前 7 d至 赤潮 存 在 的最后 1 ; 记 每 天 O O 、 d登 2:O O :O l :O2 :o的气 温 、 温 、 速 和气 压 观 测值 (2:0没 有 水 温 观 测 值 , O :O代 8O 、4O 、O o 水 风 0 O 以 8O 替 )并 计算 日平 均值 (2O 、8O 、4O 、OO , O :OO :O l :O2 :O测值 的算 术平 均 值 ) .
分别统 计 各次夜 光藻 赤潮 发生 前 、 阶段 ( 后 赤潮前 阶段 、 阶段 分别 指 赤潮 发 生前 连续 7 后 d
的时段 和赤 潮持 续 时段 ) 水文气 象 要素— — 风速 、 压 、 温 、 温 日均值 的 特征 量 , 括 最 大 气 气 水 包 值 、 小值 、 均值 和振 幅 ( 大值 与最 小值 之差 )然 后 统计 上 述 特征 量 在全 部 夜光 藻 赤潮 事 最 平 最 ; 件 中的变化 范 围和均 值 .
2 0世纪 7 年代尤其是 8 0 0年代中期 以来 , 赤潮问题在我 国得到 了广泛重视. 特别是近年 来, 国家 和沿 海省市 的多 个科 学基金 和科 技计 划陆续 支 持有关 赤潮 的研究 , 赤潮 的研究 有 了 使
较 大进展 并取 得 了一定 的成 果 . 很多 学者 的研究 表 明水 文 气 象 因子 与 赤 潮发 生 发展 的关 系 密 切. 香港 的 D n 等 人 ( 99 认 为 19 og 19 ) 9 8年 春 发 生 于 香 港 的 赤 潮 与 E io有 关 ; 国 的 LNn 美
( ymoiim miioo)增 殖 的海水 温 度 、 度 、 G n dnu km li 盐 风速 和 气压 范 围. 管 已有 研究 表 明风 、 尽 气
压、 气温、 光照 、 水温、 潮汐、 流场等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与南海赤潮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 但相 关研 究均 是 以局部 时空 的赤潮事 件作 为研究 样 本 , 少对 近 2 a来南海 赤潮 总体 性 、 缺 0 系统 性 的
研究 . 弥补这 一不 足 , 面地 、 为 全 系统 地研究 南 海赤 潮发 生 前 后水 文 气 象要 素 的 演 变规 律 就 显 得很 有必 要. 有关科 研基 金资助 下 , 在 该研究 得 以展 开 , 已取 得 一定 成果 ; 并 夜光 藻 ( otua N ei e l sitln)赤潮 是南海 最 常发 生 的赤潮 , 而 , 对 全 部南 海 赤潮 进 行 整体 性 研究 之后 , 夜 enia s l 因 在 将 光藻赤 潮作 为南 海赤潮 事件 中 的一 个重 要类 别加 以研究 .




Vo _ 6. No 4 l2 .
20 0 7年 1 月 1
J RNAL OF O ANOG OU CE RAP N A W AN T I HY I r I s RA T
N V 20 O ., 0 7
南海夜光藻赤潮概况及 其对水 文气象 的适应条件
吴瑞 贞‘林 端‘马 毅 , ,
1 材 料 和方 法
根据文献 [ — ] 5 8 记载和南海环境监测 中心监测资料 , 收集了 自 18 90年至 20 0 4年 7月发 生 于南 海的 14次赤潮 事 件 , 中 挑 出 引发 赤 潮 的 生物 种 为 夜 光 藻 的赤 潮 事 件 ( 称 夜 光 藻 6 从 简 赤潮 ) 作为本文特定研究对象 , 统计分析夜光藻赤潮发生的时间 、 地点、 持续时间. 针对收集到的、 有具体发生 日期和持续时间记录的夜光藻赤潮事件( 全部发生于大鹏湾 、
(. 1 国家海 洋局南海监测 中心 ; 广东 广州 5 0 0 2 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 中心 ; 13 0;. 广东 广州 5 0 0 ) 13 0
摘要: 本文根据 18 20 90— 04年的南海历 次夜光藻赤潮事件 资料 , 对这些赤潮事件在 时 间和 空 间的分 布特征 以及 赤潮持 续时 间进 行 了分析 ; 现 了夜 光 藻赤 潮在 19 发 9 6年 后被其 它种类赤潮所更替的现象, 并初步探 讨其原 因; 统计、 分析 了夜光藻赤潮发生
深圳湾 、 赤湾 、 大亚湾) 进行水文气象资料的收集 ; 文气象资料全部是深圳赤湾海洋 站的观 水
测 记录.
收稿 日期 :0 61 —6 20 —01
基金项 目: 广东省 自 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0 34 )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0 3 0 ) 5 o4 2 ; 20 2 9
A dr n n e o等人(97 研究过沿岸流在美国东北海岸、 s 19 ) 墨西哥湾和美 国西海岸 的赤潮发 生过
程所起 作用 ;ag等人 (0 3 认 为水 温是 激发 19 Tn 20 ) 98年 1 1月发 生于香 港 西部 海域 的赤潮 的
重要因子 ; 吴迪生等人 (0 5 分析了 19 年 1 月至 19 年 5 20 ) 97 0 98 月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 气 象 的 关 系 , 纳 出 最 适 合 棕 囊 藻 ( h e si 归 P ae t gooa Shre) 和 三 宅 裸 甲 藻 y s lbs cef1 f
前后 水文 气 象要 素 的变化 范 围和 演 变特 征 , 出了南海夜 光藻 赤潮 的适 温 范围. 提 关键词: 夜光 藻 ; 赤潮 ; 空分 布 ; 文 气象 ; 时 水 适应条 件 ; 海 南
中图 分 类 号 :7 P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8 6 (O 7 0 - 9 -6 10 -10 2 o )40 00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