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式改革

合集下载

激进式改革

激进式改革

力求速决。
格。
优&缺
优点/
是有利于摧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可逆转性”,避免改革过程 中出现逆转和反复。激进式改革虽然使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在短时期内 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对加速俄罗斯经济转轨进程起了决定性作用。 是忽视了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挠以及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 既得利益集团通常有两大类:一是建立在旧体制基础上的既得利益者, 二是在双重体制并存—既有行政权力的广泛干预,又有极小规范的市场 存在—的格局下形成的既得利益者。/ 激进式改革由于彻底否定了社会 主义宪法制度,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体制的中 断,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
激进式改革
概述
激进式改革是指与俄罗斯式的道路
联系在一起的,有时也特指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在俄罗斯推行的“休克 疗法”,或称“大爆炸”、“创世纪” 式改革 。
特点
一 /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二 /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三 /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
缺点/
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
/.先搞改革,后求发展。改革阶段好比“泪水//.激进式改革往往是“破”字当头、先破后立,采用“休
克疗法”首先彻底破坏计划经济体系和国有制度,然后进 行新体制建设,结果大多造成体制“真空”。
///.从速度和推进力度方面看,激进式改革往往重视速度,

论苏联的激进式改革

论苏联的激进式改革

论俄罗斯的激进性改革顾名思义,改革就是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它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社会革命或改革的时代就到来了。

因此,—个社会的改革可以看作是社会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择科学、合理的改革来更新旧的社会体制便成为必然。

改革的方式主要有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两种。

激进式改革,是指在改革时,改革者一开始就将所有的改革目标和计划全盘推出,用设计好的全新的社会关系代替旧的社会关系。

这种改革的过程与时间一般相对较短,有利于缩短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期”和“混乱期”。

而渐进式改革是将设计好的目标,按计划分期分批地加以实施。

一般来说,这种改革所需时间长,但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改革计划,在改革进程中及时纠正失误,从而减轻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诸多消极影响。

判断—个国家究竟该采取哪一种改革方式,一定要同改革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

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本想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是,这场改革带来的并不是广大人民所期待的幸福生活,而是国力下降,社会混乱。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俄罗斯没有选择科学、合理的改革,盲目的选择了激进性改革,现将这场改革失败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俄罗斯的改革之所以失败,首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俄罗斯并不具备激进改革实施所需要的国情。

俄罗斯国土面积大,国情复杂,计划体制影响深远,依据这样的国情,改革理应选择“渐进改革”模式。

可是,俄罗斯却选择了另一种,它试图通过一场迅猛的改革潮流,用市场经济的雏型取代中央计划经济。

虽然,这种改革方式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它将改革的目标和进程严格的置于预定的计划之下,而没有为俄罗斯这一特殊国情下的改革留下足够的调试时期,所以在改革中,国有企业在短时间内一方面既不能适应新体制,又不能迅速有效地私有化,旧的机制停转,而新的机制尚未确立,造成一种过渡时期的体制真空和机制瘫痪,整个经济处于无序状态,改革最后无果而终。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

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姓名:徐万泽学院:国际商学院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日期:2010年12月22日浅谈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内涵与特征1.激进式改革激进式改革又称“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快速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2.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二是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三是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四是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五是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期末考试..

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期末考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期末考试答案题解C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是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

2.所有制结构——一个社会中存在的所有制形式及其每种所有制形式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

3.企业制度——企业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总称。

4.市场机制——市场中的价格、供求及竞争之间的相互关联机制约。

5.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在劳动者和全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等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制度。

二、填空(每题1分,共15分)1.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2.公有制。

3.自由竞争加社会公平。

4.自由化、私有化、稳定化。

5.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部门,其主导作用。

6.所有者形式。

7.制度的效率和管理的效率。

8.市场约束和法律约束。

9.商品市场、要素市场。

10.微观上的效率、宏观上的不稳定,分配不公平。

11.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

12.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1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4.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

15.对外贸易、对外资金往来、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外劳务合作等。

三、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激进式改革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化。

(1)激进式改革的内容。

(1分)(2)激进式改革的特点。

(2分)(3)激进式改革的实质。

(2分)2.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1)国企改革与经济稳定;(1分)(2)国企改革与社会稳定;(2分)(3)国企改革与公有制与共产党的领导。

(2分)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 40分)1.简述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的含义,(3分) 自主性(1分)、平等性(1分)、竞争性(1分)、开放性(1分)、法制性(1分)。

2.讲述渐进式改革的特征。

强制中的一诱致性(2分),双轨过度(2分)、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相结合(2分)、局部推进与整体协调相结合(2分)。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东欧激进式改革异同

渐进式改革又称“中国式道路”,它是指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条件下,通过培植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转换,从而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一种方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殊性质在于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一起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般来说,渐进式改革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制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或者计划经济体制薄弱的边缘领域进行,给予市场经济一个试验空间;2、增量改革,在保留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不断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因素;3、双轨制改革,新旧两种体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单项突破性改革和集中对部分政策的变革并存;4、倾斜式改革,改革选择了那些影响较小又有建立新体制条件的地区作为突破口;5、普惠制改革,使绝大多数人从改革中受益。

这种改革的优势就是具有阻力小,易突破,成本较小的优势,因此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事情。

激进式改革又称为“休克疗法”或“俄罗斯道路”,它是指在较短时间内按总体改革蓝图,推倒原有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就是选择了这种社会主义快速全民进行市场化的改革。

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在政治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

激进式改革的首要条件就是实现经济自由化,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

经济自由化包括价格、贸易和汇率的自由。

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

私有化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主体。

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稳定化策略。

为了使市场化和私有化有效进行,激进式改革认为稳定宏观经济是必须的。

稳定化主要是通过紧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在财政政策上,主要表现在提高税率,减少各种税收优惠并开征新税种,计划最终使税收总额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5%。

同时政府还要求压缩预算支出,削减各种补贴和国家投资。

在货币政策上,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政府下令减少货币发行,控制银行信贷。

(最新)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

(最新)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在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专科《资源与运营管理》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的理解,现就该知识点做一详细介绍,作为知识扩展。

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相比,二者有着鲜明的不同特点.对于企业组织变革的必要性,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

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

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

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

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一、激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

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

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

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

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

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

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和模型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和模型
高级经理 经理向高层提出 变革建议 决策影响到其 他部门及外界, 他部门及外界, 或受其影响 经理实施变革, 经理实施变革, 并鼓励进一步讨论 经 理 下属向上级提出 变革建议 上级下达变革的 命令, 命令,允许大家 进一步提建议
经理是变革的焦点, 经理是变革的焦点,他接受来自上级和 下属的倡议及反馈意见, 下属的倡议及反馈意见,积极传递双向 信息。 信息。
解冻现状
移动到新状态(变革) 移动到新状态(变革)
再冻结
(1)解冻 解冻。 解冻 焦点:创设变革的动机。鼓励员工改变原有 焦点
的行为模式和工作态度,采取新的适应组织战略发 展的行为与态度。 内容: 内容 ①需要对旧的行为与态度加以否定; ②要使干部员工认识到变革的紧迫性。 ③ 比较评估——把本单位的总体情况、 经营指标和业绩水平与其他优秀单位或竞争 对手加以一一比较,找出差距和解冻的依 据,帮助干部员工“解冻”现有态度和行为。
⑸授权行动 更多的人能够并切实地根据本组 织的愿景采取必要的行动 ⑹创造短期成效 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 中,人们进行变革的信心和士气被不断建立起来, 抵制变革的人也越来越少 ⑺推动组织变革 人们会一直不停地将变革的 浪潮推向前进,直到实现愿景 ⑻巩固变革成果 虽然传统行为方式等因素的 影响仍在,但新的行为规范还是确立了下来
3.科特(kotter)组织变革模型 .科特( ) 领导研究与变革管理专家科特认为, 领导研究与变革管理专家科特认为,组织变 革失败往往是由于高层管理部门犯了以下错误: 革失败往往是由于高层管理部门犯了以下错误: 没有能建立变革需求的急迫感; 没有能建立变革需求的急迫感; 没有创设负责变革过程管理的有力指导小组; 没有创设负责变革过程管理的有力指导小组; 没有确立指导变革过程的愿景, 没有确立指导变革过程的愿景,并开展有效的 沟通; 沟通; 没有系统计划,获取短期利益; 没有系统计划,获取短期利益; 没有能对组织文化变革加以明确定位等。 没有能对组织文化变革加以明确定位等。 科特的研究表明,成功的组织变革有70%~ ★科特的研究表明,成功的组织变革有 %~ 90%由于变革领导成效,还有 %~ %是由于 %~30% %由于变革领导成效,还有10%~ 管理部门的努力。 管理部门的努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条经验和三项重要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的五条经验和三项重要成果

二是体制外改革与体制 内改革相结合 ,以 体制外创新 “ 倒逼 ”体 制 内改革 。中 国经济体 制改革体现的是 “ 手抓 ” :一方 面抓 旧体制 两
的改 革 ;另 一方 面 抓 许 多新 体 制 的创 新 ,新 增 长 极 、新 兴 部 门 、新 兴 产 业 不 断 出现 ,新 生 部 门保 证 了 国 民经 济 的 持 续 增 长 。 中 国经 济 体 制 改革 的最 成 功 之处 是 在 旧体 制 以 外 培 育 了一种
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开放初期 ,国内体制改革改
变 了中国封 闭状态 、 动 了对外开放 、 中国走向 推 使 世界 ,经济 全球 化以及 中国加人WT 以后 ,对外 O
开 放则对 经 济体 制 改革 发挥 了重要 作用 ,成 为推进
改革 的巨大外 部 力量 。
立 大学东亚 经济研 究所共 同举 办 的 “ 全球视 野下
进 ,初期是 以改革促开放 ,后期是 以开放促改 革 ,海外华 人 、华 商在 开放 中扮演 了重要 角

市场流动性 ;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 ;人民币升值速
度不能太快 ,要防止 国际热钱快进快出,确保国内
1 7 —
新 的体制 ,一大批新 的增 长点不 断 出现。最典 型的体制外 改革就是在 国有经济体制外 大力发 展非公有制经济 ,培植市场经济 主体 。体制 内
改 革 主要 表现 为 国有 经 济 产 权 制 度 和治 理 模 式
的改 革 ,以及股 份制 经 济 的发展 。

劳动力 、资本 、 技术 、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 ,
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
通胀水平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
《 中国证券报 》20 年6 5 0 8 月 日报道 ,中共 中

激进和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激进和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1.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答:(1)激进式转型又称休克疗法,“休克疗法”这一医学术语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引入经济领域。

休克疗法的最早提出,是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为。

玻利维亚是南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由于长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府经济政策不断失误,由此引发的经济问题大量积累而又得不到解决,终于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正是面对这样一种险恶的经济形势,受聘于危难之际的萨克斯,大胆地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进一步改革行政和税收制度,将部分公营部门和企业民营化,重新安排债务和接受外援等等。

由于这套经济纲领和政策的实施,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人们借用医学上的名词,把萨克斯提出的这套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纲领和政策称为“休克疗法”。

(2)渐进式转型又称摸着石头过河,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渐进式改革实质上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其成功就是由于在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内在发展动机的基础上,对社会各主体物质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有序的渐进的调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和成员的积极性,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

渐进式改革的内容也包括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和制度化,只不过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色。

渐进式改革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减少改革代价,拥有可过渡方式,而且在一个宏观经济相对平衡稳定的国家实行渐进式的改革较为有利。

(3)二者区别:渐进式改革主要考虑的是稳扎稳打;激进式改革,则是带有冒险性质的。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分析比较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分析比较

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分析比较一、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主要观点激进式改革理论,也称之为大爆炸式改革或休克疗法,特指主要以狭义新自由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原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以迅速私有化、自由化、稳定化为手段,以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秩序为归届的一整套体系。

主要观点包括(1)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强调立即实施能达到成熟市场经济终极模式的一整套措施,排斥所有与终极模式不相吻合的中间形态。

(2)强调破坏旧体制,认为旧体制的最终状态毫无价值。

(3)设计了一个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希望一步到位。

经济体制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改革是络,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局部改革不会收到效果。

(4)追求速度。

它视速度为摧毁旧体制的工具。

渐进式改革理论,采取先易后难,先表层后里层的改革路径,在旧有制度的框架内渐进、逐步地对旧体制进行制度创新。

主要观点包括(1)转轨是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从而与激进式改革理论所强调的过渡的终极相对立。

(2)渐进式改革的战略强调生产的稳定。

他们看来,生产规模的下降比保持更低的经济绩效更坏,因为这会使转轨丧失动力。

(3)把社会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手段,任何改革方案最初都是以旧体制下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对于未来,改革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4)不刻意追求速度,认为激进式改革不仅会破坏现有关系,而且会破坏现成的信息贮存。

二、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经济转轨的速度不同许多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存在一个危险的$ 区。

从一种体制向另一体制转换时,存在某种程度的经济衰退和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在转换过程中,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状态是体制转换的最危险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新旧体制处于激烈冲突的胶着状态。

这时,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新体制,使新体制起主导地位,才能尽快摆脱新旧体制并存所造成的混乱和危机。

零敲碎打的改革只会延续现存的结构危机。

采用激进的改革策略,可以使改革迅速而全面进行,但是对社会的冲击面比较大,在一定的时期内会导致生产的急剧下降和居民生活状况的恶化,所以有些经济学家称某些东欧国家执行的激进改革策略为“休克疗法” 。

强制性、诱致性制度变迁及其它——兼论中国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

强制性、诱致性制度变迁及其它——兼论中国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

构成制度创新发生的条件。创新的成本包括组建 、维持用 来推动制度创新 的组织的费用 ,实施及巩 固制度创新成果 的费用等 。 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是制度 均衡不 能维持 的情 况下 发生的 ,制度均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制度供求力量相对平 衡的初始状态 ,这些条件是 :①先期的外部利益 已经过制 度调整被全部内在化 ;②有现行制度安排之外的潜在利润 存在 ,但改变现存安排的成本超过 了这些潜在利润 ,或者 ③如不对制度环境作某些改变 ,就没有可能实现收入的重
这样 ,就面临着改革方式的问题 。一般而言,改革有两种 方式 ,一 种是激进式改革 ,又叫 “ 大爆炸”式或 “ 休克疗 法” ,如俄罗斯所采用 的、通过政治变革进 而 自上而下地
系。诺斯将制度视为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 争 的方式 的一种安排。拉坦还将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概括为 三方面 :特定组织行为的改变 ;组织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 变化 ;组织环境 中支配行为的规则的改变 。通过引入新古 典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可 以纳入
维普资讯
瓣 黯 蠹 豫 蠢 醋 :
峨 蠹
滞 ; ? ;
基础 雏 鳞
兼论 中国改革方式的理论基础
胡 军 ( 暨商 院教授、 博导, 广州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生 ,广东 广州 5( ̄ 1 2 K.
[ 容 提 要】 内 通过分析论述制度创新、制度变迁及相关的新制度经济学范畴,文章构建了 激进式和渐进式 改革的理论根据 ,在此基础上 ,对两种改革方式及中国的改革方式重新加以认识。 [ 键 词】改革方式; 关 制度; 制度变迁; 理论基础 [ 中图分类号】 11 [ F2 文献标识码】 [ 章 编 号】10 — 29(02 0 — 09 0 A 文 00 64 20) 9 01 — 4

改革本质的分类

改革本质的分类

改革本质的分类
1. 渐进式改革和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是指逐步、分阶段地推进改革,通过小规模的调整和改进来实现目标。

激进式改革则是指迅速、大幅度地进行改革,采取彻底的措施来改变现有制度或体系。

2. 结构性改革和技术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涉及到经济、社会或政治结构的调整和变革,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

技术性改革则主要关注技术、工艺或管理方面的改进,以提高效率和质量。

3. 自发改革和强制性改革:自发改革是指由内部力量推动的改革,通常是由于市场需求、社会压力或自我调整的需要而产生的。

强制性改革则是由外部力量强制实施的改革,例如政府的法律法规、国际条约等。

4. 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的制度、政策和机制的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

社会改革关注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改善和进步。

政治改革则涉及政治制度、行政管理、选举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5. 微观改革和宏观改革:微观改革关注个体、组织或特定领域的变革,例如企业内部的管理改革、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等。

宏观改革则是针对整个社会、国家或地区的改革,涉及政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调整。

这些分类方式只是一些常见的角度,实际上改革的本质分类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

不同的改革类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国家民族化 政治民主化 社会福利化
政治发展表现为建设社会福利制度, 政治发展表现为建设社会福利制度, 发展和扩大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发展和扩大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1.渐进-妥协式道路(上下互动) 渐进- 上下互动)
主要特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旧的体制长期存续、 主要特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旧的体制长期存续、政治改革保留 传统。主要国家:英国、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荷兰、比利时、 传统。主要国家:英国、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荷兰、比利时、 卢森堡等。 卢森堡等。
主要特点:封建势力强大、政治发展艰难,依靠保守力量、 主要特点:封建势力强大、政治发展艰难,依靠保守力量、通过战 争方式。主要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 争方式。主要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
1.时间上晚于西方国家 2.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 3.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 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4.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政治改革的特征
1.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行为 2.和平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 3.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
1.激进式改革
又称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 又称闪电战略和休克疗法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毕其功于一役 总体设计,强制变迁,整体推进, 总体设计,强制变迁,整体推进,一步到位
2.渐进式改革
又称费边式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 又称费边式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 费边式战略和多项分进方法 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积小胜为大胜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解任务,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解任务,各个突破
【新名词】政治体系 新名词】 政治主体所依赖的制度形式, 政治主体所依赖的制度形式,是政治行为主体与政治制度的统 它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 一,它包括政府机构和国家体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

第六讲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式案例

第六讲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式案例
第六讲
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式

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部分社会主
义国家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
的市场化改革。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方式,即以俄罗斯为代表
的激进式改革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
一、激进式改革

所谓激进式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市场经济的条件和要求,通过“休克疗法” 或“大爆炸”的方式,在短期内全面打破计划经 济体制,一步到位地建立起市场经济新体制,从 而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

同时,只有当价格真正反应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 程度时,才能引导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第四,与世界经济充分一体化,加入世界市场的
竞争,可以从国外进口一个真实的价格体系。
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是指在不全面打破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通过对所有制和计划 经济体制局部的、逐步的改革,来培育和发展市 场经济体制,在双轨并存中逐步实现向市场经济 体制的全面过渡。

第一,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地
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局部或逐步的改革努力和策略都是不 可行的,因此,要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必须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条件,一步到位地建立起所有的市场 要素,才能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对计划经济体制 的改革要一步到位,不可局部改良,而且改革的步子要快。

第二,改革的目标决定了改革方式的渐进性。

他们认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就好像
是跨越一条很宽的壕沟,如果用两步跨越必然跌
入深渊,只能一步跨越。

第二,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的必要条件, 否则制度的改革无法成功。

辩论辩题的激进与保守

辩论辩题的激进与保守

辩论辩题的激进与保守正方,激进与保守的辩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议题。

激进主张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而保守则主张守旧保守传统,维护社会稳定。

我认为激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保守则是社会稳定的保障。

首先,激进主张改革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说,“变革是一种常态,不变则是一种死亡。

”激进的改革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激进改革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其次,激进的改革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正如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变革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

”激进的改革能够打破旧有的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例如,女性参政权的争取运动就是一场激进的改革,推动了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实践,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反方,保守主张守旧保守传统,维护社会稳定。

我认为保守是社会稳定的保障,而激进则可能带来不稳定因素。

首先,保守能够守护社会的传统和文化。

正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所说,“传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保守传统能够维护社会的文化传统,保护社会的文化根基不被轻易动摇。

例如,中国的春节习俗就是一种传统的保守,能够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安稳与温馨。

其次,保守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正如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说,“保守主义是一种对秩序的尊重,对传统的珍视。

”保守能够避免激进改革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

例如,一些激进的政治改革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而保守则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综上所述,激进与保守的辩题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议题。

激进主张改革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保守则能够守护社会的传统和文化,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在实际社会发展中,激进与保守应当相互平衡,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课知识点归纳

上海财经大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课知识点归纳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专题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1.市场二重性的理解市场是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和交换关系的总和。

2.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市场主体对各自利益的竞争、生产供求关系的变化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

其中价格价格机制是中心。

3.市场经济借助于市场交换关系,依靠市场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人们利益的经济,简言之,在市场调节下运行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的含义: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和人们利益的经济4.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种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生中发展而成的有机统一体。

包括商品市场和一般要素市场。

▲市场体系还包括自然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的完整性与和谐社会二、市场经济的性质、基本特征与功能(一)性质 (生产关系属性和生产力属性)1.社会性;2.主体的多元性和平等性;3.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二)基本特征1.从市场经济本身看(1)动力机制;(2)信息机制;(3)外在的强制机制;(4)均衡机制2.与计划经济相比较(1)自主经济(依附经济);(2)竞争经济(保护经济);(3)法制经济(统制经济);(4)开放经济(封闭经济);(5)商品交换经济(实物分配经济)(三)功能1.分散的决策结构能够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场供求做出灵敏的反映,较好地实现供求平衡,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2.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动力结构有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以价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结构能使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人和经济组织获得简洁、清楚和有用的信息,从而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4.以竞争为核心的协调结构,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来实现经济过程的均衡。

三“市场失灵”理论1.市场失灵的含义及其特点(1)市场失灵的含义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状态。

行政体制改革特点

行政体制改革特点

行政体制改革特点一、当代国外行政体制改革的特点、动因当代有一个时间界线。

就行政体制改革来说是指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其标志是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成了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先驱。

82年里根在美国上台后也大力推行行政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使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扩展开来,1、当代行政体制改革有四个特点(1)当代行政体制改革具有普遍性、广泛性、激进性和前所未有性。

普遍是指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返个浪潮中。

都在进行改革,这个改革是大刀阔斧进行的。

即使行政管理体制运作很好的国家也在进行改革,如日本。

广泛是指改革内容和改革的涉及面非常广泛。

激进是指改革体现了根本的方向性弼整,所以也有人把当代的行政体制改革称为“政府重组”或“政府再造”。

(2)当代行政体制改革与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在改革的总方向上相反。

以前的行政体制改革总方向是政府职能、责任的膨胀,随着这种膨胀政府规模也开始膨胀。

而当代行政体制改革总方向却是政府的退缩和市场的回归。

撒切尔称之为政府战线的全方位退却。

里根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时有两句名言:“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它本身才是问题”,“让政府不再骑在我们头上,让政府的手远离我们的钱包”。

(3)当代行政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取向,塑造企业型政府,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特征。

即不论什么形态的国家,不论什么倾向的党派、不论什么经济水平都在进行世界范围内趋同的改革,所有改革的方向都有些雷同,所有政党都有向右倾的转制趋势。

比如英国工党过去讲求信奉共产主义、公有制,堀在的党章中已经没有了这一规定,布莱尔上台后撒切尔执政时期出售的国有企业全部都没有收回,而且还新卖了很多企业,目前正在研究邮政如何市场化,他的施政方针跟撒切尔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现在有人把布莱尔称为布撒切尔。

(4)当代行政体制改革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因此意义非同一般。

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即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

知识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是转型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激进式改革思想
俄罗斯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会政治领域建立民主的对苏联政治体制实施全面拆除,在经济领域进行激进的市场改革,在社法治国家和公民社会。

自由主义革命者坚信,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只能利用“休克疗法”建立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

其着眼点是经济转轨的终极模式,排斥了所有与其终极目标不相符合的任何中间环节。

该理论完全抛弃存在于旧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安排,迅速地实现私有化,并在摧毁旧体制的基础上迅速建立新的体制。

激进式改革理论主要内容是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

所谓稳定化指实行严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制止通货膨胀和价格上涨。

所谓自由化,主要是废除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包括价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企业经营活动的自由化等内容。

而私有化指企业及其他领域的非国有化,企业以出售、拍卖、赠予等形式迅速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所有权关系。

激进式经济改革的内容体现了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以市场化、私有化和民主化作为改革的终极目标,并运用货币主义理论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期望经济在短时间迅速使经济转型。

故激进派改革思想称为“休克疗法”。

2.2 过程与效果
俄罗斯聘请了“休克疗法”的创始人萨克斯担任顾问,由总理盖达尔亲自设计实施激进式经济改革。

从1992年1月2日起正式实施“休克疗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价格自由化,即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
实行大规模私有化;实行对外经济贸易自由化。

当时,政府坚信,在几周内就可达到消费市场的平衡,并在几个且内达到国家财政的稳定,也可为市扬的自我调节作用提供条件,从而达到制止生产下滑和为生产高涨注入活力。

几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激进式的“体克疗法”并未取得成功,不仅没有在短期内使经济稳定、摆脱经济困境,反而使经济陷入全面衰退性危机状态,出现了投资萎缩、通货膨胀、更加严重的社会不公。

2.3 简要评价
(1)经济方面。

“休克疗法”是新自由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这种放任自由的经济理论存在很大缺陷,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并非一种理想的模式。

国家的总体形势日益严峻,不得不调整政策。

从1994年开始,改革转向务实、调整阶段,主要是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强化国家对物价的监督机制、调整私有化政策、重视社会保障等。

政府意识到求稳、求实,使改革和经济政策更符合俄罗斯的国情。

在1996年开始的政策调整中,把改革的目标模式从自由市场经济转向社会市场经济。

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

(2)政治方面。

俄罗斯对过去的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在政治上,否定共产党的一党制和苏维埃制度,主张建立法制民主国家;在经济上,主张废除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俄罗斯民主制度建设过程至今远未完结。

俄罗斯在较短时间里完成
了破坏旧制度的任务,然而建立新制度的历程却异常艰难和漫长。

在这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社会付出了经济下滑、国力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惨重代价。

3 中俄两国改革比较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同样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同样要发展市场经济制度。

下面比较中俄两国的改革方式。

3.1 市场经济模式
相对于俄罗斯追求自由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中国选择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适合本国国情。

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两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的指导思想和不同的改革性质。

3.2 过渡方式
相对于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中国认识到了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采用了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只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方式的一种相对的区分,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二者本身并不是原则问题,重要的在于什么方式符合本国国情,什么方式符合在本国具体条件下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规律。

3.3 所有制改革
相对于俄罗斯的全盘私有化,中国的所有制从公有制改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公有制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发生联系和渗透。

公有制成分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控制了国家经济的命脉。

3.4 改革中政府作用
相对于俄罗斯认为市场经济是万能的,在中国政府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是被取消或弱化,而是改革和转换。

4 结语
改革方式必须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要尊重历史。

激进式改革出现在俄罗斯社会不稳定的时期,是人们期望变革的产物,但是盲目性和唯目的性使得紧急性仅仅是一定时期的权益之计,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