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时代翻译理论发展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
从后殖民主义角度看翻译【摘要】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
斯皮瓦克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的一个先锋。
本文阐述了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一、引言斯皮瓦克1942年生于加尔各答,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在加尔格答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
1963年移居美国。
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英语与文化研究系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在他者的世界里》(In Other World,1988)。
另有多篇重要论文发表:《移置作用与妇女的话语》(“Displacement and Discourse of Women”,1983)、《阐述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Interpretations”,1983)、《爱我及我影—她》(“Love me,Love My Umbre,Elle”,1984)、《独立的印度:妇女的印度》(“Independent India:Women’s India”)等。
她深受德里达的影响,翻译了德里达的代表作之一《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1976),从此成为解构主义者,同时她对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也有浓厚兴趣。
1993年她出版了《教学机器内外》(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一书,“翻译的政治”一章就选自此书,它集中体现了她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Susan Basset 和Andre Lefevere(1990)在《翻译、历史和文化》的序言中写道:尽管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研究可以证明翻译方式的变化,但是要解释这些变化,翻译学者必须深入探讨“社会权力行使的任意性和变动性,以及对于文化产品(翻译产品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来说,该种权力行使究竟意味着什么”。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 论(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鲁滨逊漂流记》为例)
1、文化领导权的概念 (1)“统治”:西方的国家机器是一条 外围的壕堑,其身后具有一个由堡垒和 “阵地”组成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不 仅控制着本国的工人和其他从属阶级, 而且还以赤裸裸的暴力统治着一个高度 发达的社会。暴力统治是通过军队、警 察、法院等实现的;
(二)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 二)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 判策略
1、著作:《世界、文本、批评家》 2、观点: (1)种族中心主义和人对权力的欲望,是 文本与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 (2)批评也是一个文本事件 ,文本批评 就是文化政治批判
(三)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三)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1、边缘性: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大特 色 西方:普适真理与“东方应该怎样” 的权力指向(鲁滨逊的宗教文化殖 民) 东方(第三世界):边缘性(香蕉人 的尴尬) 后殖民:边缘到中心,边缘对中心的 消解
2、失语症话语 西方:话语的主动权与文化输出 权 东方:失语症候(尼玛斯人与 “星期五”) English/english
第一世界的西方操持着第一世界的“英 语”(English),而第三世界的批评家 或者后殖民地批评家使用的则是带有当 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语” (english),因此第三世界失去了话语 的主动权,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 无言的状态或失语状态说明“言说者的 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之于盲点之 中。”
佐哈尔:“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 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 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 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 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不能 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 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 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文化霸权与文化多样性的平衡
文化霸权的抵制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反对文化霸权,强调对 弱势文化的关注和尊重。但在实际操作中, 如何抵制文化霸权,避免对弱势文化的刻板 印象和歧视,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提倡 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然而 ,如何在翻译中平衡不同文化的表达,避免 文化冲突和误解,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 要解决的问题。
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冲突
意识形态的影响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涉及到不 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碰撞和交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关注意识形态对翻译过程 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翻译中体现不同意识 形态的交锋和对话。
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冲突和差 异。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解决如何在翻 译中调和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寻求共同点和 契合点,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创译策略
创译策略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的创造性,通过对源文本进行创 新性解读和重构,为目标读者呈 现独特的文化体验。后殖民主义 翻译理论鼓励译者发挥创造性, 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在后殖民主义翻译中的应用前景
要点一
机器翻译辅助
人工智能技术为机器翻译提供了强大 的支持,可以辅助译者进行快速、高 效的翻译。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需要 关注机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探讨其局限性及与人工翻译的互补 性。
语言权力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语言权力关系对 翻译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后殖民 主义翻译理论需要揭示语言与权 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推动语言平 等与多样性。
翻译伦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伦理问题 愈发凸显。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需要关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如文化尊重、信息对等、责任 担当等。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将翻译纳入到国际政治文化
的框架之中,注重分析蕴涵在翻译文本中的 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探索翻译在帝国主义 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 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对传统翻译研究构 成了巨大的挑战,为新世纪的翻译研究提供 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空间。
首先,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整 的翻译理论体系。印度或 巴西等国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相当 大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但是这些理论只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具体 的文化或是具体的领域而形成的翻译理论,许多国家虽然或多或少都受 到了殖民的影响,但殖民的程度各不相同。 其次,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旨在揭露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在翻译中形成的 不平等的关系和秩序,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这种权力差异并通过努力消 解这种差异,进而达到各种翻译文化的平等共处。但是,后殖民主义翻译 理论对这种权力差异的过分强调容易使第三世界人们产生对西方文化的 敌视,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西方文化强烈的抵制情绪,进而导致 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自恋情结,阻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有益交流,不利于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这便背离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初衷。 最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仅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强调东方对西方文化霸 权的对抗,但是却忽视或是回避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实,东 西方文化间形成的权力差异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其历史原因,也与经济、 政治以及文化传统都有紧密的关系。虽然有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或多 或少的对其他的影响因素也做了论述,但还是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没 有进行全面地论述。
铁木志科 (Maria Tymczko): 通过分析翻译在爱尔兰民族文化复兴和爱尔兰的政治独立过
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翻译与意识形态,政治斗争等密 切相关,是殖民地人民反殖民斗争的重要武器。 代表作: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 (1999)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探究
后殖民主义是指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潮流,其提出了对殖民主义及其遗产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观点。
在这个视角下,翻译也成为了被重新审视的对象。
本文将探讨后
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与殖民关系的联系与影响。
首先,翻译可以被看作是殖民主义时代文化扩张和海外征服的一种手段。
在殖民主义
时期,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和掠夺的方式,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强加于殖民地的居民,而翻
译则被用作对殖民地文化的转译和消化,以便更好地实现殖民目的。
以印度为例,英国殖
民政府将英语推广于印度,禁止使用印度本土的语言,翻译也是为了将西方文化和思想灌
输给印度人。
其次,翻译在后殖民时期发生了转变。
随着殖民主义体系的逐渐解体,被殖民地抵制
并且国家主义思潮的兴起,翻译也被借用、转化来“回应”和“抵制”殖民统治,渐渐地
成为了被动抵抗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以印度翻译为例,随着后殖民时期印度的独立,印
度本土语言的复兴引起了对印度语言文学的翻译热潮。
最后,后殖民主义不仅影响了翻译实践的实质性变化,还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提倡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抵制精英主义,同时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翻译理论探讨了文化的相互影响,翻译成为一种面对多元文化和跨文
化交流的解决方式。
后殖民时代翻译理论发展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
《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重释》 P-562
坎波斯兄弟:巴西食人主义翻译观
1 “吃人”的源流与演变
16 世纪初, 在现属巴西的一个叫Tupinamba 的部落里,一位来 自葡萄牙的天主教传教士被部落成员吃掉了。此事在葡萄牙及欧 洲引起不少震动,"cannibal"这个词也自此进入欧洲的语言。此 后,欧洲人一看到这个词心里便有些难受,甚至厌恶。
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巴西在文化上主要是葡萄牙及欧洲文化的延伸,没有自己的 特色。而实际上巴西拥有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欧洲的、非洲的、亚洲的、土著 的,等等。百年庆典触发了学人们的反思。大家认为巴西需要向世界证明自己的 “ 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宣扬自己的“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玛丽亚·铁木志科博士-----翻译研究描写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
侧重于翻译的文化研究,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比较文 学系教授,兼任英国沃里克大学英国及比较文化研究中 心名誉教授
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凯尔特语言文学系,在文学与语言 学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这使得她得以在翻译领域左右 逢源,既可以从宏观的文化角度,又可从微观的语言学 角度审视翻译
罗宾逊:翻译与殖民帝国
翻译身体学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方面受到来自身体之外的普遍社会 规范的约束,一方面来自身体内部的本能反应,使身体内在于翻译。 罗宾逊又进一步把后者区分为两个方面,即:1) 翻译的个人身体学 (the idiosomatics of translation) 。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经历 了完全来自个人的身心感受。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Example 2
真是天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楼梦》 第十一回)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1973:155)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the Yangs,1978:23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始于 20世纪 80年代,是建立在解 构主义、 阐释学、 多元系统论、 描写主义、 目的论 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研究的新视角。该理论“从 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 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 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 过真正平等的对话” 。由于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政治 经济的不平等,便产生了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 力差异,翻译难以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信息转换。
巴巴
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 巴巴后殖民批评理论代 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发展的最新 阶段,即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这种批评 的特征在于通过其混杂策略消解了西方帝国的 文化霸权,实现了第三世界批评从边缘向中心 的运动,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真正实现。
异化
异化指的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 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 为了挑战英美文化中一直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 归化翻译法,Lawrence Venuti提出了‘抵抗式’ 翻译理论,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异语读者和 译者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各种限制”。
例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对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中国翻译实践中,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文化平等和尊重,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这一理论的应用不仅推动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应用。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将在中国翻译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平等互利的国际翻译关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中国翻译研究、启示、意义、实践、发展、文化、影响、挑战、应用前景1. 引言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提醒我们要反思西方中心主义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不再简单地将西方文化视作标准,而是应该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平等和尊重,主张在翻译实践中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和文化背景,避免对原文内容的误解和歪曲。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鼓励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倡导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认同。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与进步。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积极借鉴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推动中国翻译研究走向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
2. 正文2.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应当被看作是文化传递和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
翻译不仅仅是为了传达原文的意思,更是在不同文化和权力结构之间进行交流和表达。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关注翻译中的政治和权力问题,强调翻译的背景和条件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翻译者的文化身份、政治立场、社会地位等因素都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翻译不应被视为中立客观的行为。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述评作者:陈蕾黄菲菲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7期【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它是将翻译研究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的翻译理论新视角。
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理论价值;局限性;文化排外0 引言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主义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一种新的动向”,(张京媛,1999:4-5)可谓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化界和文学理论界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源自于后殖民主义理论。
将翻译的有关问题置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既符合文化学的发展趋势,也符合前殖民地国家意欲寻求并确定自身文化身份的强烈愿望。
本文主要概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其理论价值和局限性,并客观分析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其代表人物1.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的新视角。
将该理论作为一个正式问题提出的是英国学者罗宾逊。
他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主义理论阐释》一书中指出,“全球化使得一直被压抑在文化边缘地带的旧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身份变得日益模糊起来,那里的知识分子迫切需要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文化身份的认同”。
(Robinson,1997:25)该理论“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审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平等的对话”。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
2332019年02期总第442期ENGLISH ON CAMPUS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综述文/霍妍【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旧殖民地国家的学者通过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个巨大的话语场寻找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认同,最终希望通过建立东西方平等的话语权利,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文化侵略;话语权利【作者简介】霍妍(1982.10.22-),黑龙江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
译家们所做的工作。
3.霍米·巴巴(Homi Bhabha) 的翻译理论概述。
这位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在英国牛津获取博士学位著名的后殖民批评家,其批评理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发展的最新阶段——全球化时代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要旨是通过杂糅策略消解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实现第三世界批评走向中心的运动,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景观。
霍米·巴巴在此理论语境下,有力地冲击了语言中心主义模式,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Homi Bhahha 1994)巴巴从文化层面上消解了罗各斯中心主义,为70年代以来两方译论领域兴起的文化转向之潮呐喊助威,也为后现代语境下的西方文化批评的经典理论宝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巴巴专门对 “不可译性”问题作了全新的讨论。
在他看来,“文化翻译”就是指“新颖性”,一种本雅明所描述的“语言的异域性”。
(John 1965)总之,巴巴运用了这种貌似戏拟实则犀利的非边缘化批评方法,实现了对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消解,使第三世界批评家从边缘走向中心,与他最近提倡的“少数人化”策略一脉相通,因为这是另一种全球化,大加张扬边缘走向中心的问题。
三、结论任何民族的文化,无论是第一世界还是第三世界。
都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
当发生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时。
必然会产生不平衡的文化流动。
这种文化的强弱关系不是永恒不变的。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后殖民理论【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后殖民翻译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考古式的实地考察,并发现了影响翻译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权力差异,从而证明了“语言学实验室”里的翻译研究关于“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的理论预设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民族主义”同样是一种信念,认为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拥有某一共同的遗产,如文化、语言、历史、意识形态、遗传或种族背景等等,同时认为:(1)那些不具备这些特征的“群体内成员”应该被清除、放逐或剥夺其投票及其他权力;(2)所有外国的影响,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有害的,理应抵制;(3)任何种族、人种、文化或语言的混合或杂合都是不纯洁的,理应清除摘要: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流派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是后殖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传统的翻译理论仅仅把翻译当作一种语言行为或文本行为。
后殖民翻译理论戳穿了语言乌托邦的神话。
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下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关键词: 后殖民翻译理论“暴力政治” 翻译伦理一、后殖民翻译研究概况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
后殖民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
后殖民主义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现象一、引言最近十多年来,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翻译学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纵览国内许多翻译期刊,论述翻译问题时涉及到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众多。
但是,总体看来,大多数论述似乎都从传统的译论角度出发,只是将归化与异化限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的基础上进行单向的研究。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翻译学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类的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翻译不仅仅要考虑到文本因素,还应该结合文本考虑其外部的政治、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
苏珊·巴斯内特和哈瑞什·特里维蒂认为“翻译总是植根于文化和政治体系以及历史当中”“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本产生的语境”(曲夏瑾、金敏芳,2011:48)。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一种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它关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它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启示,将翻译活动回置于它所产生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
因此在后殖民主义理论这一大背景下,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建立在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基础上的翻译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理论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王东风,2003:4)。
后殖民翻译研究关注弱势民族、弱势文化和弱势群体,以文化生态平衡和世界多元文化为视角,努力创造世界文化多样性。
这一翻译理论的提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文体和风格等文本内部问题,一大批原先热衷于探讨翻译技巧的学者也逐渐将目光转向非文本因素,比如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
至此,翻译研究经历了“文化转向”“权力转向”,权力关系后来成为后殖民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
后殖民时代翻译理论发展课件
详细描述
某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后殖民理论分析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案例以某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为例,探讨了后殖民翻译理 论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
该案例首先介绍了影视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受众特点,然后 分析了字幕翻译中遇到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通过对比 原版和译版的字幕,探讨了后殖民翻译理论在影视翻译中 的具体应用,并总结了其对影视作品传播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某国际会议口译中的后殖民翻译实践分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THANK YOU
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翻译理论 逐渐形成,强调翻译的政治性和 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后殖民翻译 理论进一步发展,与多元文化主 义、跨文化交际等理论相互融合, 形成了更加完善的理论体系。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代表人物1 代表人物2 代表人物3
02
后殖民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
强调文化交流与对话 重视译者的主体性 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
对中国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尊重源文化
01
跨文化传播意识
02
译者的跨文化能力
03
对中国翻译教育的影响与改革
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增加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课程 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教学
06
后殖民翻译理论案例分析
某部文学作品的后殖民翻译分析
总结词
影视字幕翻译
影视字幕翻译是后殖民翻译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将原声影视作品中的对 话和声音翻译成目标语言的字幕,同时还要保持字幕 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后殖民翻译理论在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 原声影视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的尊重上。例如, 在翻译包含特定文化意象或口音的影视作品时,译者需 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注释,以帮助目标观众更好地 理解原作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方式。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摘要】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指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
20世纪 80、90年代随着著作的翻译与引进,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很快获得了传播通道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我国翻译界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并阐述了我们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应采取的态度。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归化异化【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810(2010)05-0012-02【Abstract】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 elaborate an unfair relationship among different nations, different ethnics and different languages. As a practice, translate constructs an asymmetric relationship existing in the colonies. With more and more writing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China received an access to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was really influenced deeply. This paper is going to begin with ourpostcolonial intention and then express our attitude to it.【Key words】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 Domestication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形成于 20世纪 90年代,作为一种后起的理论模式,为翻译本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大大促进了翻译研究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是一种换喻,透过翻译,即译者对原文进行的摆布与修改,可以清 晰的看到文化的发展、演进以及文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1.2 翻译的性质: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和译者的抉择
1 玛丽亚·铁木志科的翻译观
1.1 翻译的定义
铁木志科从描写学派的视角把翻译定义为在研究翻译的过 程、产品与功能的时候,把翻译实践置于时间之中。广而言 之,也就是把翻译实践置于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 中加以研究。铁木志科指出,翻译作为语言艺术,一直被认 为是一种与时间无涉(timeless)的语言规则(导致理论的 规范化),或者被认为是一种超越一切的灵感( 导致彻底 否定理论); 而强调翻译的实质,把时间与空间作为翻译 研究的基础的研究方法,则把翻译理论引向了新的方向。
时和共时的研究,使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 略及社会文化功能得以全面的展示。
2 玛丽亚·铁木志科后殖民翻译研究
铁木志科把翻译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探讨弱小民族或语言的文本 被翻译到强大民族或语言时由于意识形态、权力等因素的影响而 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是后殖民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铁木志科称自己是翻译研究中的左翼分子,权力、意识形态、政 治斗争与翻译的关系是她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爱尔兰早期文学 作品库丘林英译本的个案研究,铁木志科发现翻译在爱尔兰文化 民族主义复兴、政治独立运动中被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发挥了 巨大作用,进而阐释了翻译为政治斗争服务的观点。
她认为研究方者位在确的定扫了描研,究对深象刻,地提出揭理示论了假翻设后译,的检改验其写理性和 论来镜假 透 来设 视 详时 译 细, 作 研换(可 所 究Ta以在译喻in采的作性B取整语o;两个言C同u种文从a方化音时iln法背素g通:景、e)过从,词有宏以、选代观 及句用表的 从到爱性角 微语尔度 观篇的, 角等兰十以 度各史种望 ,个诗远 即层英镜 通次库译的 过丘本方 显林的式 微 历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玛丽亚·铁木志科博士-----翻译研究描写学派的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
侧重于翻译的文化研究,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比较文 学系教授,兼任英国沃里克大学英国及比较文化研究中 心名誉教授
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凯尔特语言文学系,在文学与语言 学领域都有极深的造诣,这使得她得以在翻译领域左右 逢源,既可以从宏观的文化角度,又可从微观的语言学 角度审视翻译
翻译就其本质而言只能是一种部分翻译,而这种部分翻译并不像传统翻译理论所认 为的那样是一个缺憾或美中不足。铁木志科认为译者的抉择正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同一文本多种译本之间的区别也就在于此。
1.3 译铁早的木期研志爱究科尔的兰方专文法著学英《译后》殖为民这语种境宏下、坎波斯兄弟
尼兰贾纳:寻找殖民翻译的方位
尼兰贾纳:寻找殖民翻译的方位
尼兰贾纳作为后殖民译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于1992 年出版了著作《为翻译定位:历史、 后结构主义与 殖民语境》。在书中,她表达了翻译是如何被殖民 者用来构建被改写的东方意象。 同时,在翻译和改 写中,殖民者又是怎样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 在他者身上的。
指出语言学结派合的研的究研方究法方和文法化提研供究学了派成的功方的法并范不例像。有些此人书中 想的象 发的展那。样她铁水博火采木不两志容家科,之两把长个,爱学结派尔合相兰自互己早排的斥期翻的文译态学研度究翻不和利译教于放学翻,置译提研于出究当了时 宏观和微观的相结社合会的历研史究方文法化大背景之中进行了系统的全
铁木志科对翻译研究的贡献在于她创造性地将雅可布逊 (Roman Jakobson)关于人类思维两大基本方式的区分应用于翻 译研究领域,强调了翻译的换喻过程(metonymic process)
暗喻,指的是选择与替换 (selection/substitution)。
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视为暗喻的过程,即一种语言中的字词、语法结 构、文化标记、文学形式等为另一种语言中的相应成分所替换。人们只把 翻译视为一种机械劳动,只进行字词的选择,造成译者地位一直很低
作为研究爱尔兰文学的专家,铁木志科将后殖民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 结合起来,对爱尔兰早期文学的英译进行研究,为后殖民翻译理论做 出了贡献。
翻译描写学派的---文化转向
她的主要作品包括
a) 学术论文《后殖民写作与文学翻译》(Postcolonial Writing and Literary Translation)、
b) 专著《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研究: 早期爱尔兰文学英译》 c)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1999) d) 与根茨勒合编的《翻译与权力》(Translation and Power, 2000)
3 后殖民语境中翻译的使命
翻译,对殖民者而言,是为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产物;对 于被殖民者自身而言,是一种发现和确认自身文化遗产的方式。 被殖民者通过翻译重塑自身的形象,力图颠覆殖民者通过文化帝 国主义塑造的形象。
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特点: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在两种平起平坐的文化之间,通过 自由交流信息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在后殖民条件下,这种假设并 不存在,翻译是在殖民地与宗主国这两个不平等的实体之间进行 的,文化的不平等地位在翻译中更加突显。
铁木志科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换喻过程,因此,原文本的意义在换喻过程中不可 避免地要丧失掉一部分。
一个文本的意义是由多方面决定的。文本的多重意义自然能够唤起读者对文本所在 的整个文化领域(例如风俗习惯、法律、物质条件和文学规范等)的联想,而翻译 并不能全部再现这些信息。
受到译者所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自身地位及翻译目的的影响,译者必须做出抉 择,选择他想要转换的文本意义,而不是全部意义。全面“忠实”地再现原文,作 为中西方传统翻译的标准,在铁木志科看来,只是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