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_知识地图_的绘制和建构_省略_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_黄旦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现在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五个二级学科。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新闻学的介绍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中国新闻史的整体综合研究取得了学科内公认的完善的成果,这便是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1996-1999年陆续出版,共计3600多页。

中国新闻史的个案和时段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成果。

世界新闻史的研究有所进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为完善的成果,已出版的数本专著,基本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

世纪之交,各主要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出版或重新出版了成套的新闻传播学教材,这些教材注入了较新的材料和思想,基本适应了传媒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世纪新闻教育的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还刺激了对百年新闻传播研究的回顾,出版了一些成套的历史性研究著作,其中一些水平较高(例如2001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这对于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无疑是有意义的。

传媒科技迅速发展、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学较多地涉及到应用性的选题,而基础理论的选题因得不到现行课题申报体制的支持和现行成果评估体系的保障,研究力量的投入较少且分散。

但已发表的关于新闻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虽然不多,却显示出相对高的水平。

传播学的简介从90年代后期起,连续几年出版了数套传播学的译丛(数十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生代影响广泛。

这些新翻译的传播学书籍,尚以较新的外国教材为主,还有一些与传播学相关的边缘性研究专著,例如大众文化、传媒形态、传播科技方面的;少量传播学经典著作的译本已有面市,成套的这类译著自2003年起将陆续问世。

与此同时,关于传播学的学术会议和交流增多,论文数量明显上升,质量也所有提高。

除了及时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亦开始讨论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出版了一批这方面的论著。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Summarized by CYYS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一) 传播概念的把握1. 起源 communication1) 库利: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 皮尔士: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3) 施拉姆: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2. 实质:社会互动行为(二) 传播与信息1. 信息定义: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2. 信息分类:1) 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2) 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3. 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1) 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2) 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三)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四) 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1. 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大众传播特点: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2. 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3.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4. 传播隔阂: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5. 传播学的任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1. 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1) 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2) 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3) 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2.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1) 精神~→起源于→物质~2) 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3) 精神~→反映→物质~3. 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1) 精神~发展→推动→物质~2) 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3) 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1.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2. 动物传播的局限P243. 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P26-274.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1) 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2) 无限的灵活性3) 发音的经济性4) 能动性和创造性(二)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口语传播时代:1) 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2) 口语的局限: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2. 文字传播时代:1) 文字的出现P302) 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时间,空间,传承P313. 印刷传播时代:1) 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2)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4. 电子传播时代:1) 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2) 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三)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1.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2. 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2024年)传播学教案设计(全)

(2024年)传播学教案设计(全)
29
媒介经营策略制定和执行
市场调研与分析
了解目标受众、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为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依据。
2024/3/26
经营策略制定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如定位策略、内容策略、 广告策略等。
经营策略执行
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确保经营策略的顺利实施,包括资源调配、 团队协作、风险控制等方面。
2024/3/26
22
策划流程和实施步骤
确定目标
明确传播目标和预期效果。
分析受众
研究目标受众的特点、需求和兴趣。
2024/3/26
23
策划流程和实施步骤
1 2
制定策略 根据目标和受众分析,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创意构思 运用创意方法,构思独特、有趣的内容。
3
评估优化 对策划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实施效果。
27
06 媒介运营与管理
2024/3/26
28
媒介组织结构及职能划分
媒介组织的基本结构
包括编辑部、广告部、发行部、技术部等核心 部门。
2024/3/26
各部门职能划分
明确各部门在媒介运营中的职责和作用,如编辑部负 责内容策划和制作,广告部负责广告业务的洽谈和管 理等。
媒介组织的管理层次
从高层管理到基层员工,不同层级的管理职责 和权力分配。
26
案例分析:成功的内容创意与策划
案例一
《XX品牌广告》
成功因素
通过独特的创意和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关注;同时,广告 内容与品牌形象高度契合,提升了品牌认知度和好感度。
案例二
《XX公益活动》
2024/3/26
成功因素
通过深入人心的故事和情感共鸣点,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 参与;同时,活动策划周密,执行有力,确保了活动的顺利 进行和良好效果。

传播学主文献索引

传播学主文献索引

传播学专业文献索引著作:1.Pamela J. Shoemaker and Stephen D. Reese: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on Mass Media Content. White Plains, N.Y. : Longman, 1996.2.文森特·普赖斯:《传播概念·Public Opinion》(中英文对照),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林文刚编:《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

7.萨默瓦、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

9.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000.10.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论文●传播研究的历史与身份1.Berelson, Bernard and Schramm, Wilbur (1959). The Stat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Comment.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V ol. 23, No. 1. , pp.1-92.Pooley, Jeff (2008).“The New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ntested Memories, 43-69. New York: Peter Lang.zasfeld, Paul F. and Merton, Robert K. (1948).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Lyman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The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zarsfeld, Paul F. (1941). Remarks on administrative and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5.Gitlin, Todd (1978). Media Sociology: The Dominant Paradigm. Theory and Society, Vol. 6,No. 2, pp. 205-2536.Donsbach, Wolfgang (2006). “The Identity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Journal ofCommunication, V ol. 56, Issue 3, pp.437-448.●传播研究与新闻研究7.Weaver, David H. & McCombs, Maxwell E (1980). “Journalism and Social Science: A NewRelationship?” Public Opinion Q uarterly, 44, pp. 477-494.8.Rogers, Everett M.(2000) “Reflections of news event diffusion research.” Journalism and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V ol.77, Iss.3 , pp. 561-577.9.Breed, Warren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V ol. 33, No.4, 326-335.10.Tuchman, Gaye (1972).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 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Notions of Objectiv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 ol. 77, No. 4, pp. 660-67911.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生产社会学》,载《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 第164-187页。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

《传播学史》读书笔记美国传播学者E.M.罗杰斯说:“任何涉入一条新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

”1今天传播学理论对于我来说就像一条崭新的河流,而罗杰斯的《传播学史》则如一叶扁舟,带我领略河流上游的奥秘。

《传播学史》此著作也不似寻常地叙述历史般冗长而乏味。

著作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史,给予了众多如我一般“传播学理论新学者”新奇而意味深长的旅途。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寒,传播学的形成也非凭借着几人的一日之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早就有了传播学的身影。

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而正规的学科是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但它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欧洲的三大理论,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派。

查尔斯••达尔文对传播研究的直接影响始于1873年出版的《人与动物的情感》。

这部著作创建了非语言传播的领域。

他的进化论在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直接影响了马克思。

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表达的“变异”成为库利和帕克等美国早期社会学家的引路人。

与达尔文相同,对马克思传播研究的影响表现在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和研究范式上。

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出版了《共产党宣言》。

至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革命成功后才将《共产党宣言》推举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批判学派是马克思主义和佛洛伊德理论的一种理智结合。

2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处于社会的宏观层次,而西格蒙德•佛洛伊德的思想是个体性的,是在个体范围内,特别是在个体的儿童经历之中寻求对于行为的解释。

3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间接地了拉斯韦尔的精神分析研究和霍夫兰的人格研究。

1【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引言第1页。

2【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3【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的四大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1拉斯韦尔19021980的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全面分析了一次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三功能五要素形成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传播学概论
.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米德(1863-1931) 芝加哥学派的二号领袖人物,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的创
始人之一。 主要影响在课堂教学。 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以及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和
社会自我理论。 后人整理出版《精神、社会与自我》
19
Hale Waihona Puke ●李普曼(1889-1962) 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自由与新闻》、《舆论》 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分析。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 作),马恩把 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物质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精神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行为主义传播学,基本上以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
的开始。 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技术。 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威纳出版《控制论》,几乎同时,贝尔实验
室的香农提出他的《信息论》。 1、香农(1916-)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美国传播学家坎贝尔指出,信息论是 一位工程师的发明。这位工程师就是香农。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 系统提出信息论观点。 香农认为何谓信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 性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 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264)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中英文参考书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中英文参考书目

中英文参考书目传播学专著要目中国大陆传播学专著、译著要目1981《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1983《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传播学(简介)(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1984《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985《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986《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988《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光元、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社会沟通论》钟坚等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病》[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989《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英]邓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公关传播学》宋林飞、周世康编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中国传播效果透视》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传播与现代化》朱增朴著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医学传播学》梁浩材主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990《经济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沙莲香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人类交流与传播》周晓明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实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传播手段基础》卢仁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大众传播学》钟文、余阳明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传播学原理》范东生、张雅宾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组织传播学》林瑞基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传播心理学》韩向前著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应用传播学》苑子熙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教育传播科学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问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991《政治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广告传播学》刘志明、倪宁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美国大众传播学教育概况》李晨辉等编译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王志章编著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文化的传播》斯密斯等着周骏章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美]切特罗姆著黄静生、黄艾禾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传播学概论》崔永泉编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大众传播研究(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人际传播学》熊源伟、余明阳编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大众媒介通论》欧阳康着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非语言交流》[美]巴克著孟小平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王志章编著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大众媒介通论》欧阳康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美国大众传播学教育概况》李晨辉等编译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传播学》叶家铮著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1992《艺术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教育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人际传播新论》[美]泰勒著朱进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舆论传播学》张学洪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文化的撞击:西北文化传播研究》戴元光主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现代宣传学概论》戴元光主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大众传播学》张咏华编著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跨文化理解》[美]罗滨逊著马啸、王斌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世界交流报告(上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新华社新闻所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教育传播学》高蕴奇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拿大]麦克鲁汉著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993《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健康传播学》北京医科大学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文化传播论(论文集)》朱增朴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声像传播学(论文集)》朱增朴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文化与传播(论文集)》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主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公共关系传播导论》罗式胜、余诗刚主编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3《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著北京:开明出版社1993《传播学引论》李彬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大众传播学》徐耀魁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传播理论与技巧》刘伏海、吴家庆编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社会传播学》宋林飞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传播学概论》丘伟光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传播理论与技巧》刘伏海、吴家庆编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英汉大众传播学词典》汪季贤、陶丹编著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大众传播论(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1994《传播社会学》邵培仁、陈建洲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童兵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等着著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进入地球村:中国儿童与大众传播》卜卫著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座谈会论文集》余也鲁郑学檬主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世界大众传播新潮》吴信训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苗华健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公共传播》程曼丽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世界交流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公关传播基础》王庆同主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传播学》刘行焱等编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广告传播》胡万华编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新闻传播基础理论》高宁远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1995《新闻传播学》邵培仁、叶亚东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跨文化交流学》关世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吴高福、郭伟锋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传播学导论》王建男、刘文三著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传播学导论》董天策着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传播与公关》孙顺华主编济南:青岛出版社19951996《传播学笔记(论文集)》戴元光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健康传播学原理与实践》米光明、王官仁着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传播学教程》陈道德主编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基础传播学》段京肃、罗锐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新闻传播学:原理与研究》徐小鸽著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科技传播研究(论文集)》孙宝寅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传播·社会·发展:全国第四次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李敬一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科技传播学引论》郭治著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信息传播原理》倪波主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大众传播与现代文明》王传寿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997《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北美传播研究(论文集)》郭镇之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传播论稿(论文集)》郭镇之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大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大众传播》刘京林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现代传播艺术》胡志毅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传播心理学》黄鸣奋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美]迈克尔·沙利文等程时端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网络,席卷全球的风暴》袁道之、白莉著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网络化生存》乔岗著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王小东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黑客:计算机时代的牛仔》胡泳、范海燕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大众传播法概要》[美]巴顿·卡特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生活在网络中》严峰、卜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说》李河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伍三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张昆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新闻传播导论》胡钰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新闻传播学》李广增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科技传播导论》孙宝寅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陶涵主编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信息传播学》高洁、李琳主编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7《广告传播学》丁长有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998《传播学简明教程》毛微昭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著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李彬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著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蔡骐、蔡雯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钟大年等著北京: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冉华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新闻传播的文化观照》蔡凯如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新闻传播·社会科学论文集》王裕山、文自成主编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生出版社1998《视听传播论文集》阙子民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新闻传播学论集》吴庚振主编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传播学通论》郝朴宁等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信息媒体革命》[加拿大]弗兰克·凯尔奇著沉泽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心有灵犀:儒学传播谋略与现代沟通》张伟著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郭良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未来日记:未来十年网际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加拿大]威廉姆森著,傅凯琳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皇帝的虚衣:网际网络文化实情》[美]摩尔著,王克迪、冯鹏志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传播:文化与理解》王政挺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进入传播业》[美]秀兰·诺蓝哈著黄宝玉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数字化犯罪》尼尔·巴雷特著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999《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邵培仁、江潜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著北京: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99《新闻传播学概论》刘卫东着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主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崔保国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传播的表像》陈卫星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传播理论》[美]小约翰著陈德明、叶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未来会如何:信息新世界展望》[美]迈克尔·德图佐斯著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美]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Internet改变中国》陈炎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孙伟平着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戴锦华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数字化成长》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广告信息传播》陈能华、贺华光著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现代信息传播理论》明子丹著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科技新闻传播导论》胡钰著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展江著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对外传播学概要》沉苏儒著北京:今日出版社1999《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美]史蒂夫·莫滕森编选关世杰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知识传播学》倪延年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传播媒介与心理》刘京林、罗观星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等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000《传播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邵培仁着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传播道德论》戴元光等著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戴元光、苗正民编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网络记者》李希光主编重庆:三峡出版社2000《跨文化传播》刘双、于文秀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组织传播》教军章、刘双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技术传播》金兼斌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日]桂敬一著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佛林、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俞燕敏、鄢利群著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讯与传播》[美]鲍德·温等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组织传播》[美]凯瑟林·米勒著袁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信息空间》[英]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大众媒介概论》[美]雪丽·贝尔吉著,赵劲松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传播学概论》吴文虎主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美]威廉·哈森著张苏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传播语言学》齐沪扬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美]利贝卡·鲁宾等著黄晓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著刘燕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殷晓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苏志武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袁军等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新闻媒介通论》袁军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中加传播学研讨会文集》袁军、胡正荣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著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整合营销传播学》竺培芳、胡运筹编著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现代传播与电视文艺》许行明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美]邓尼斯·K·姆贝著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选关世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麦克鲁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鲁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着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柯利弗德·G·克利斯蒂安等著张晓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数字达尔文主义:网络时代的生存竞争策略》[美]埃文·施瓦茨著陈正平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文化与交流》[英]艾德蒙·利奇著郭凡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传播学论文选萃(上下)》《传播学论文选萃》编委会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广告传播技巧》王多明著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蔡国芬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美]迈克尔·埃默里著展江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柯利弗德·克里斯帝安等著蔡文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媒介事件》[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001《新闻媒介与社会》张国良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程洁、骆华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叶琼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市场精灵:网络传播与广告》卢小雁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江潜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无网不胜:网络传播与战争》桑田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陈晓云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傅荣校、杨福康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吴廷俊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舆论传播》刘建明编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传播探索(论文集)》王文科主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美]赫尔曼、麦克切斯尼著,甄春亮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学术传播》烟玉明主编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吴征著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网络媒体概论》匡文波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传播美学导论》姚鹤鸣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何苏六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艺术》关玲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陈卫星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忻忻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周鸿铎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丁俊杰主编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传播史上的结构和变革》陈力菲著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映象的创造:影视艺术本文创作与观众接受的双向研究》盘剑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郑学檬编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说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黄鸣奋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李国正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多维视界:传播与文化研究》吴予敏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唐小兵陈新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英]尼克·史蒂文生著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02《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戴元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邵培仁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陈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著尹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张国良、黄芝晓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创新的扩散》[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美]斯皮内洛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原始出处: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英文专业期刊:“Communication Research”“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Business”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Hastings Commun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Media Studies JournalJournal of Radio StudiesWho Owns What (weekl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Television and New Media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New Media & SocietyJournalism Studies (2002)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a Management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Communication ReportCommunication and the Law。

传播学教程-目录

传播学教程-目录

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三、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与象征符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见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四、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第二节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概念及类型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第二节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机制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第三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四、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第一节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第二节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播二、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分众理论及其研究一、分众的概念、社会观和理论依托二、媒介发展的分众化趋势三、有关分众需求的实证研究第四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一、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现实“构建”——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第五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六节“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向一、“第三人效果”的概念及其理论缘起二、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三、“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意义和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产生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几种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二、问卷设计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第四节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二、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与技术。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学科,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中国,传播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包括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传媒技术的引进,中国开始接触到现代传播理论和实践。

当时的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领域,以新闻学为基础,探讨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周恩来、陈独秀等人对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展阶段(50年代-8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传播学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传播学教研室,标志着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正式启动。

此时的传播学研究逐渐从新闻传播扩展到广告、宣传、公关等领域,并开始涉及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1969年,中国第一本传播学专业教材《传播学导论》出版,为中国传播学的教育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繁荣阶段(9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传媒技术和传播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传播学进入了繁荣阶段。

1993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传播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以传播学为主的高等学府。

同时,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扩展,涵盖了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新兴领域。

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传播学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相继成立,为传播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支持。

在中国,传播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推进,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的广泛领域。

中国传媒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传播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学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转向了数字化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为中国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同时,传播学的研究也逐渐关注到公众参与、社会影响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智力支持。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的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又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

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

1.传媒人必读100本的传媒书籍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第二编译室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3.《传播媒介的垄断》[美]巴格迪坎著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34.《传播学(简介)(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5.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6.《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7.《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美]宣伟伯著余也鲁译述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8.《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着陈韵昭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9.《信息学概论》[苏]谢尔茨基著刘克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信息•沟通•传播》居延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光元、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2.《社会沟通论》钟坚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3.《电视的阻碍与儿童电视博[美] 穆迪著卜卫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14.《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15.《跨文化传通》[美]萨姆瓦著陈南等译三联书店198816.《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7.《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英]邓尼斯著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18.《人际沟通论》[美]库什曼、卡恩著宋晓亮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919.《公关传播学》宋林飞、周世康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20.《中国传播成效透视》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21.《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裘志康译22.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3.《传播与现代化》朱增朴著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24.《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张国良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5.《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著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26.《医学传播学》梁浩材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经济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28.《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迷》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9.《人类交流与传播》周晓明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0.《有用电视传播学》吴信训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31.《传播手段基穿》卢仁声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32.《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进展》[美]施拉姆著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33.《大众传播学》钟文、余阳明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34.《传播学原理》范东生、张雅宾著北京出版社199035.《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杜力平译新华出版社199036.《组织传播学》林瑞基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37.《传播心理学》韩向前著南京出版社199038.《应用传播学》苑子熙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39.《教育传播科学方法》李克东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0.《日常接触:社会学交往方面的两个咨询题》[美]戈夫曼著徐江敏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41.《政治传播学》邵培仁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42.《广告传播学》刘志明、倪宁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3.《美国大众传播学教育概况》李晨辉等编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44.《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王志章编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45.《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罗洛夫著王江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46.《文化的传播》斯密斯等着周骏章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7.《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美]切特罗姆著黄静生、黄艾禾译48.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49.《传播学概论》崔永泉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50.《大众传播研究(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1.《人际传播学》熊源伟、余明阳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2.《大众媒介通论》欧阳康着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3.《非语言交流》[美]巴克著孟小平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54.《对外文化传播学引论》王志章编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55.《大众媒介通论》欧阳康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56.《美国大众传播学教育概况》李晨辉等编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57.《传播学》叶家铮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58.《艺术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59.《教育传播学》邵培仁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60.《人际传播新论》[美]泰勒著朱进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61.《舆论传播学》张学洪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62.《文化的撞击:西北文化传播研究》戴元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63.《现代宣传学概论》戴元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64.《大众传播学》张咏华编著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65.《跨文化明白得》[美]罗滨逊著马啸、王斌等译华夏出版社199266.《世界交流报告(上下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新华社新闻所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67.《教育传播学》高蕴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8.《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拿大]麦克鲁汉著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9.《大众传播学总论》张隆栋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70.《健康传播学》北京医科大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71.《文化传播论(论文集)》朱增朴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72.《声像传播学(论文集)》朱增朴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73.《文化与传播(论文集)》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74.《公共关系传播导论》罗式胜、余诗刚主编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375.《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76.《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77.《大众传播学》徐耀魁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78.《传播理论与技巧》刘伏海、吴家庆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79.《社会传播学》宋林飞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80.《传播学概论》丘伟光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81.《传播理论与技巧》刘伏海、吴家庆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82.《英汉大众传播学词典》汪季贤、陶丹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83.《大众传播论(论文集)》卢子贵等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84.《传播社会学》邵培仁、陈建洲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5.《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童兵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86.《中国新闻传播学讲史》徐培汀等着著重庆出版社199487.《进入地球村:中国儿童与大众传播》卜卫著四川青年儿童出版社199488.《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座谈会论文集》余也鲁郑学檬主编89.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90.《世界大众传播新潮》吴信训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91.《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苗华健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492.《公共传播》程曼丽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93.《世界交流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94.《公关传播基穿王庆同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95.《传播学》刘行焱等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96.《广告传播》胡万华编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97.《新闻传播基础理论》高宁远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98.《新闻传播学》邵培仁、叶亚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99.《跨文化交流学》关世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00.《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01.《两岸交流与新闻传播》吴高福、郭伟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02.《新闻传播学》黄旦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03.《传播学导论》王建男、刘文三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104.《传播学导论》董天策着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05.《传播与公关》孙顺华主编青岛出版社1995106.《传播学笔记(论文集)》戴元光著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107.《健康传播学原理与实践》米光明、王官仁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08.《传播学教程》陈道德主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09.《基础传播学》段京肃、罗锐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110.《新闻传播学:原理与研究》徐小鸽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1.《科技传播研究(论文集)》孙宝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12.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13.《中国传播史•先秦两汉卷》李敬一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14.《科技传播学引论》郭治著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6115.《信息传播原理》倪波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116.《大众传播与现代文明》王传寿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17.《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118.《北美传播研究(论文集)》郭镇之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19.《传播论稿(论文集)》郭镇之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20.《大众传播心理学: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大众传播》刘京林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21.《现代传播艺术》胡志毅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122.《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123.《传播心理学》黄鸣奋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124.《信息高速公路透视》[美]迈克尔•沙利文等程时端等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125.《网络,席卷全球的风暴》袁道之、白莉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26.《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南出版社1997127.《数字化生存》[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 128.《网络化生存》乔岗著中国都市出版社1997129.《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王小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0.《黑客:运算机时代的牛仔》胡泳、范海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1.《大众传播法概要》[美]巴顿•卡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2.《生活在网络中》严峰、卜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3.《得乐园•失乐园:网络与文明的传奇》李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34.《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伍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5.《现代大众传播学》陈龙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136.《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张昆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137.《新闻传播导论》胡钰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38.《新闻传播学》李广增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139.《科技传播导论》孙宝寅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40.《新闻学传播学新名词词典》陶涵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141.《信息传播学》高洁、李琳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7142.《广告传播学》丁长有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43.《传播学简明教程》毛微昭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4.《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45.《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8146.《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47.《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48.《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49.《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蔡骐、蔡雯著新华出版社1998150.《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钟大年等著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51.《电视传播与电视文化》冉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152.《新闻传播的文化观照》蔡凯如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153.《新闻传播•社会科学论文集》王裕山、文自成主编大连海事大学生出版社1998 154.《视听传播论文集》阙子民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155.《新闻传播学论集》吴庚振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56.《传播学通论》郝朴宁等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157.《信息媒体革命》[加拿大]弗兰克•凯尔奇著沉泽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58.《心有灵犀:儒学传播谋略与现代沟通》张伟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59.《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郭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0.《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吴伯凡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61.《以后日记:以后十年网际网络对我们的阻碍》[加拿大]威廉姆森著,傅凯琳等译162.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3.《皇帝的虚衣:网际网络文化实情》[美]摩尔著,王克迪、冯鹏志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164.《传播:文化与明白得》王政挺著人民出版社1998165.《进入传播业》[美]秀兰•诺蓝哈著黄宝玉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166.《数字化犯罪》尼尔•巴雷特著郝海洋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7.《知识经济与大众传媒》邵培仁、江潜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168.《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著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1999169.《新闻传播学概论》刘卫东着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70.《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明安香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171.《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郑兴东著新华出版社199917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3.《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崔保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4.《世界传播概览:媒体与新技术的挑战》[法]洛特非•马赫兹著师淑云等译17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76.《传播的表像》陈卫星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77.《传播理论》[美]小约翰著陈德明、叶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78.《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79.《以后会如何:信息新世界展望》[美]迈克尔•德图佐斯著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80.《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美]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开、袁世佩译181.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82.《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美]威廉•J•米切尔著范海燕、胡泳译183.三联书店1999184.《Internet改变中国》陈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85.《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孙伟平着北京出版社1999186.《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陆俊著北京出版社1999187.《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戴锦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88.《数字化成长》唐•泰普斯科特著陈晓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89.《广告信息传播》陈能华、贺华光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190.《现代信息传播理论》明子丹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1.《科技新闻传播导论》胡钰著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192.《战时新闻传播诸论》展江著经济治理出版社1999193.《对外传播学概要》沉苏儒著今日出版社1999194.《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美]史蒂夫•莫滕森编选关世杰等译1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6.《知识传播学》倪延年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7.《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98.《传播媒介与心理》刘京林、罗观星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99.《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等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200.《传播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邵培仁着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1.《传播道德论》戴元光等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202.《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03.《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戴元光、苗正民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04.《网络记者》李希光主编三峡出版社2000205.《跨文化传播》刘双、于文秀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06.《组织传播》教军章、刘双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07.《技术传播》金兼斌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208.《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日]桂敬一著刘雪雁译新华出版社2000209.《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佛林、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210.《无冕之王与金钞票: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俞燕敏、鄢利群著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11.《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讯与传播》[美]鲍德•温等著华夏出版社2000212.《组织传播》[美]凯瑟林•米勒著袁军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213.《媒介形状变化:认识新媒介》[美]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214.《信息空间》[英]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215.《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216.《大众媒介概论》[美]雪丽•贝尔吉著,赵劲松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17.《传播学概论》吴文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18.《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美]威廉•哈森著张苏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 219.《传播语言学》齐沪扬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220.《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美]利贝卡•鲁宾等著黄晓兰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221.《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著刘燕南等译222.华夏出版社2000223.《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操纵》[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224.华夏出版社2000225.《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进展》殷晓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26.《科技与传播:现代传播文集》苏志武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27.《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袁军等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28.《新闻媒介通论》袁军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29.《面向21世纪的传播学研究:中加传播学研讨会文集》袁军、胡正荣主编230.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31.《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周月亮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32.《整合营销传播学》竺培芳、胡运筹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233.《现代传播与电视文艺》许行明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34.《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状和统治》[美]邓尼斯•K•姆贝著陈德民等译23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6.《大众传播学:阻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选关世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37.《当代传播学》申凡、戚海龙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38.《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9.《麦克鲁汉精粹》[加]埃里克•麦克鲁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译24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1.《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波斯特着范静哗译242.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43.《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24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5.《现代新闻传播学》程世寿、刘洁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46.《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柯利弗德•G•克利斯蒂安等著张晓辉等译247.华夏出版社2000248.《数字达尔文主义:网络时代的生存竞争策略》[美]埃文•施瓦茨著陈正平译249.企业治理出版社2000250.《文化与交流》[英]艾德蒙•利奇著郭凡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51.《大众传播成效:咨询题与计策》胡钰著新华出版社2000252.《传播学论文选萃(上下)》《传播学论文选萃》编委会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53.《广告传播技巧》王多明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54.《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蔡国芬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55.《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讲明史》[美]迈克尔•埃默里著展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0256.《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柯利弗德•克里斯帝安等著蔡文美等译257.华夏出版社2000258.《媒介事件》[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59.《新闻媒介与社会》张国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0.《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程洁、骆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1.《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叶琼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2.《市场精灵:网络传播与广告》卢小雁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3.《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江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4.《无网不胜:网络传播与战争》桑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5.《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陈晓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6.《空中校园:网络传播与教育》傅荣校、杨福康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67.《网络新闻学》杜骏飞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68.《科技进展与传播革命吴廷俊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69.《舆论传播》刘建明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0.《网络传播概论》张海鹰、滕谦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1.《传播探究(论文集)》王文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272.《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美]赫尔曼、麦克切斯尼著,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73.《学术传播》烟玉明主编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274.《中国的大国地位与国际传播战略》吴征著长征出版社2001275.《网络媒体概论》匡文波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276.《传播美学导论》姚鹤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77.《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78.《网络媒体的策划与编辑》何苏六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79.《网络艺术》关玲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0.《网络传播与社会进展》陈卫星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1.《网络传播与新闻媒体》邓忻忻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2.《网络传播与知识经济》周鸿铎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3.《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丁俊杰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284.《传播史上的结构和变革》陈力菲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285.《映象的制造:影视艺术本文创作与观众同意的双向研究》盘剑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286.《传在史中:中国传统社会传播史料选辑》郑学檬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87.《讲服君主:中国古代的讽谏传播》黄鸣奋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88.《汉字解析与信息传播》李国正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289.《多维视界:传播与文化研究》吴予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0.《网战——中国新闻界悄悄孕育的革命》唐小兵陈新华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91.《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英]尼克•史蒂文生著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292.《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戴元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3.《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宣传学和舆论学卷》邵培仁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4.《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陈绚新华出版社2002295.《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E.M.罗杰斯著尹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96.《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张国良、黄芝晓主编29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8.《创新的扩散》[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299.《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美]斯皮内洛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传播学基础教程课课件

传播学基础教程课课件

03
传播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传播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及发 展趋势,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等从事信息采集、 加工、发布和管理工作。
传播学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当时的思想 家和哲学家已经开始探讨信息传递和影响的问题。
在20世纪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开始更加 关注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从而推动了传播学的形成和 发展。
品牌认知度
衡量受众对品牌的认知程度,通常通 过品牌知名度、品牌形象等指标来评 估。
广告效果
衡量广告的传播效果和营销效果,通 常通过广告收视率、广告点击率、销 售额等指标来评估。
05 传播与社会
总结词
传播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通过传播得以传承和发展,传播 也塑造了文化的面貌。
物 质的总和,它通过传播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传递 了文化的各种元素,还塑造了文化的面 貌和形态。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被选择 、强调、重构和再创造,从而形成新的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
信息传播生态。
04 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理论
01
02
03
04
子弹论
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拒的 强大力量,受众只是被动接受 媒介信息,没有选择的余地。
有限效果论
认为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 的,受众具有主动选择和过滤
信息的能力。
适度效果论
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
1 2
人工智能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信息过滤、内容推荐、语 言翻译等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
人工智能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改变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传播学教程》目录总结

《传播学教程》目录总结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二、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三、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的概念P35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四、符号的基本功能: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P46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意义的定义P47二、符号意义的分类: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语言符号的暧昧性P49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象征行为P51;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三、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P54-55;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模式的双重性质P59(一)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传播总过程研究的必要性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P73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密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客我的概念P78,主我客我的关系P79);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P80-81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定义P81一、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P82-83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P84-85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姿态的传播功能;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5-88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概念P89;群体的两个特征P90;群体的两个类别;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群体的三个社会功能P91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P92-93;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的概念P94;信息压力的概念P95;趋同心理的概念P95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P95;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P96;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非常态流动)P96-99第二节:组织传播一、组织与组织传播:(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的广狭义P99;组织结构的三个特点P100(二)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P101,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P101-102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三种渠道P102-103(二)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两种形式P103;三个特点P103-104(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三、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二)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P107-108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定义P111(倒数第9行)二、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P111-112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P113;赖特的四功能说P114;施拉姆的概括P114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P115-116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二、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电报的出现P117;电影的出现P118;广播的出现P118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电视媒介的特性P119;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三、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二)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三)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研究两个方面P129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P130-131二、利益禾逵刖 檬屏Φ目刂疲郝⒍献时究刂泼浇榈娜 种饕 绞絇132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P132-133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P134一、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极权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5;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二、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产生的背景P136;主要原理原则P136(二)社会责任理论:产生的背景P138;主要原理原则P1339(三)民主参与理论:产生的背景P139;主要观点P1339-140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一)渊源: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二)苏联: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三)我国: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四、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传播媒介”两种含义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二)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其意义P150;局限P149;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二、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P152(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一)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新媒介发展趋势的四个特点P153-154(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个特点P157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P159(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宣传目标(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P160(三)公共性与功利性: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功利性的三个依据P160;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主要特点P168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早期的贵族主义的观点(奥特伽观点)P169;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曼海姆观点)P179;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密尔斯的观点)P170;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基本条件)P171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大众社会论的“被动”受众观(清水几太郎;“拷贝支配”社会及其形成原因,“拷贝的支配”转化为“心理的暴力”的两条原理P172-173;近年受众观的转变(强调其能动性)P173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克劳斯的受众规模三个不同层次观点P174一、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诸多因素制约P174;“选择性接触假说”P176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从市场角度出发的“受众”定义P177;受众市场(或消费者)观点的三个基本认识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变化过程P177;“受众即市场”观点存在的四个问题P177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的三个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P178-179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P180倒11-13行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赫尔卓的人们喜爱知识竞赛的三种心理需求P181;收听肥皂剧的动机P181(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贝雷尔森的读书动机论(实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对报纸六种使用形态P181-182(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过程P182;麦奎尔的满足四种基本类型P182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儿童电视接触行为研究的结论P183;卡兹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采用的新视角的三个意义P184;“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局限性P185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什么是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两重含义P188(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1、传播效果三个层次;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目录分析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了新闻传播学自 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还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和建议,以期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发展做出贡献。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严谨、 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反映了作者对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深入思考和 独到见解。
目录分析
在这一章中,作者对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评价,并展望 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作者认为,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本 土化研究、提高学术创新能力等。同时,作者还指出,未来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 识体系建设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 融合,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精彩摘录
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在全 球化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交流与国家形象塑造的重 要手段。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有助于提高 国内新闻传播的质量与效率,更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的 国际影响力。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界 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目录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反映了作者对新闻传播学自主知 识体系建设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通过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 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研究思路和观点,进一步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
目录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阅读感受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这本书对于我们深入 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这 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 挑战和机遇。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和思路,引导我们更加深入 地思考新闻传播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传播学科_知识地图_的绘制和建构(PDF)

传播学科_知识地图_的绘制和建构(PDF)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 黄 旦 丁 未【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大致可分为1984-1992和1997-2002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总量及其规模均不如后一阶段。

从译著的内容看,前一阶段主要涉及的有大众传播、传播社会学以及人际传播,后一阶段则多侧重于传播与文化及其系列性教材,组织传播的著作也是在这一阶段被引入。

就其翻译的立足点,两个阶段基本类似,即都试图从他们所了解的传播学科的整体图像选择及组织翻译,以此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科提供借鉴。

可是以引进“学科”为宗旨,使得译著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经典的研究专著不多、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等。

【关键词】 传播学科;译著;建构 在说到制度化知识是如何产生时,哈里曼(Hariman, R1)先生以为是与“空间化的过程”密切相关。

他说:“学科规范知识是由空间化过程生产的:即是说,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将社会现实想象为一组相续的空间,它们由不同的论述描述出来,并由观察维系着。

”①诚然,哈里曼先生主要是针对美国,并把知识的生产放到大学的专业化这一历史脉络中,由此看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期所显现的专门化的空间概念是专业知识出现的基础。

“要维持专门分化的空间,就要发展出一种以专门训练、特殊知识、管理技能、专业道德守则,以及献身于一特定生活方式为主的文化。

”②这与华勒斯坦等诸贤们所说的意思是一样的。

③不过依我们看来,即便跳出这一语境,“空间”这一概念仍然有其普适价值。

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对学科边界及其内部格局的想象与设计。

如果说,学科的基本面貌赖于空间的把握和判断,那么,空间的方位感也就直接确定了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

正是据此,我们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有关传播研究的译著做一个回顾,并试图从译著的选择及翻译目的中,演示出其背后的想象性学科空间。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

传播学教程(自己整理)《传播学教程》笔记整理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1. 定义1) 库利(社会学角度)为传播下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库利是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 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库利和皮尔士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3) 施拉姆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4) 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传播学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信息的定义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结构脉络图

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结构脉络图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甲骨、金属铸件(金文)、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 集市贸易、经济广告、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两汉和两汉时代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载体是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三国两晋造纸术始于西汉中期,完善于东汉和帝元兴年间,时称“蔡侯纸”南北朝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时期“倚马可待”直到公元403年东晋桓玄下令废简用纸以后,才开始了纸张在传播载体中独占鳌头的历史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中期,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31-公元741)唐朝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于隋唐之际邸吏、进奏官、进奏院状(官报)(一)中国古代的“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新闻传播活动“邸报”、都进奏院、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宋朝“定本制度”始于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小报”是从11世纪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元朝“小本”是民间私自雕印发卖的报纸提塘报房明中叶以前的“邸报”手写抄传,中叶以后,部分开始采用印刷,明思宗崇祯末年,部分“邸报”采用活字版何甥,明光烨,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有姓名可考的和“邸报”发行有关的人抄送“邸报”,最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是一项公开的社会行业了明朝万历到天启这一段时间,估计仍是手抄和雕版印刷两种方式并存,崇祯末年才出现了活版印刷的报纸《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八年,雕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1580)就已经有民办雕印的报纸了塘报(自下而上)和告示(自上而下)清朝京报民间报房的出现和盛行在乾隆中叶以后;它所出的京报,自乾隆以后基本上都是印刷的,光绪末年以后才开始用铅印辕门抄中国古代的邸报有12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的邸钞、京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1823.7 巴达维亚麦都思1828 马六甲纪德散张编印1827-1828 澳门罗中英对照1833.8.1 广州郭士立1834.1《新闻纸略论》1838.10 广州麦都思1822.9.12 周刊境内第一家外文报纸1828 澳门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11.8 马地臣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1831 月刊1835.9.12 林则徐的“澳门新闻纸”译于此(二)中国近代报刊的1831.7.28 伍德1835.5 裨治文(在华外报)1843)1845.2.20 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55《布告篇》香港最早的中文铅印刊物1864改为《香港中外新报》,1973改为日报,我国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德臣报》上的中文版面陈霭廷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溪安门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字林洋行)1864.7.1 综合性日报90年代三足鼎立《六合丛谈》1857.1.26(二)中国近代报刊中文宗教性报刊《中国教会新报》1868.9.5 林乐知(美)1874.9.5改名为《万国公报》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格致汇编》1876.2.17 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在华外报)《成童话报》1889.1 中国最早的儿童刊物《上海新报》1861.11.9 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上海最早的中文商报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又称《申江新报》)1872.4.30 日报美查《字林沪报》1882.5.18《沪报》于1882.8.10更名而来副刊之第一《消闲报》最早的中文晚报《夜报》《新闻报》1893.2.17《北方邮报》1880天津近代报刊《时报》1886.11.6 李提摩太与南方的《万国公报》一同成为当时在华外人主办的最有影响的政论性报刊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金山日新录》1854.4.22 旧金山《东涯新录》1855.1.4 美国教会报纸《沙架免度新录》1856.12 萨克拉门托司徒源(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报)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展(三)国人自办美《华美新报》1883 纽约第一家华文报纸国《檀山新报》1883.3.16 “隆记报”《叻报》1881.12.10 叶季允南洋第一报中报业的新(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最早、大发展北京强学会机关报冲破封建加寿命最长的华文日报)言禁坡《星报》1890 林衡南《日新报》1899 林文庆《天南新报》1898.5.26 邱菽园(维新派在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份机关报和在海外的重要舆论阵地)上海《中国女报》1907.1 秋瑾.《神州日报》1907.4.2 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日报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上海《民呼日报》1909.5.15《民呼日报》1909.10.3 “竖三民”报《民立报》1910.10.11武汉《楚报》1905 武汉最早的革命报纸《商务报》1909.10.8《大江报》1911.1.3 《亡中国者和平也》1911.7.17 何海鸣《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1911.7.26 黄侃香港《中国日报》《时事画报》1905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画报《可报》新疆《伊犁白话报》我国最早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武昌起义辛亥革命1912.1.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鸣言论激烈“共和党-进步党”报系《中华民国》1912.7 “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同盟会-国民党”报系“横三民”报《国民新闻》1912.7.20 “拥护共和政体”新闻事业在逆境中发展(五)民国初1912年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3年,“葵丑报灾”年的新闻事业1915.4 《电信条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涉及无线电事业的发律东京通讯社1914. 邵飘萍东京新闻编译社1916.8 邵飘萍北京《京报》1918.10 邵飘萍北京大型日报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申报》《新闻报》上海1915.9.151917.11.7 马义引入中国李大钊北京上海毛泽东周恩来(六)时期的新三次论战闻事业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建党)蔡、彭、瞿广州瞿秋白党中央机关报上海1921.1.15 1922.5 团中央机关报团中央机关报上海恽、萧、李上海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工人报刊北京国民党一大)毛泽东——“为了革命”办报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的新闻事业汉口1924.2.1 巴黎周恩来《热血日报》1925.6.4. 上海日报瞿秋白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工人之路特号》1925.5.31 广州日报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诚言》事件1925.6.27 上海《中国军人》1925.2. 广州军人报刊《军人日报》1926.4.1 广州北京成舍我新记公司接办复刊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八)中国共1920.11.2产党成立和1923.1.23 奥斯邦(美)—最早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革命时期上海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的新闻事业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7.3.18 我国自办民营最早的一座广播电台上海胡政之上海1927年4.12和7.15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统区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的斗争. 《布尔塞维克》1927.10.24 上海瞿秋白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旗》周刊1928.11.20(九)十年内战南京. 《上海报》1929.4.12 上海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1931.11.7—1934.9)时期的新闻事业. 《红旗日报》1931.3.9 上海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1931.11.7 瑞金《红旗周报》1931.3.9 上海《红色中华》报1931.12.11 瑞金史量才. 《斗争》1932.1.21 上海《青年实话》1931.7.1 江西永丰《红星报》1931.11.7 瑞金邹革命文化运动杜重远. 创造社、太阳社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邹鲁迅支持的社团刊物:《朝花》《未名》《红色中华》陕北版1935.11.25 瓦窑堡邹《奔流》《语丝》《萌芽月刊》十年内《生活星期刊》1936.8.23上海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30.3.2 上海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抗日救亡战时期《中国的西北角》1936.8 范长江中国新闻研究会1931.10.23 《红色中华》《新中华报》1937.1.29 延安《红星照耀中国》1937.10 斯诺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左翼记联”)1932.3.20 “红中社”新华通讯社1937.1 延安《解放》1937.4.24 延安. 《救国报》1935.5.15 巴黎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9-1940)国统区的新闻事业.沦陷区的新闻事业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与境外抗日宣传中心.上海“孤岛”延安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上《救亡日报》1937.8.24 郭沫若(1937.11.12—1941.12.8)新华通讯社1937.1 延安.海《抗战》1937.8.19 邹《译报》1937.12.9 上海夏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12.30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7.(“青记”):上海.《全面抗战》1937.12.16 邹《华美晚报》争时期的. 汉《群众》周刊1937.12.11 中共《大美晚报》新闻事业延安《新华日报》1938.1.11 《每日译报》1938.1.21国际新闻社1938.9(“国新社”)范长江《文汇报》1938.1.25 严宝礼《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1938.6 宋庆龄《申报》《星岛日报》1938.8.1 胡文虎《新闻报》香《华商报》晚刊1941.4.8 .港《大众生活》周刊1941.5.17 邹.1942.4.1 《光明报》1941.9.18澳门----《救灾特刊》1937.9重庆----“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5.6东南亚《南洋商报》1940.12.1 胡愈之、陈嘉庚《星洲日报》郁达夫、胡文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统区的新闻斗争解放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联合日报》《晋察冀日报》1945.9.12《联合晚报》《人民日报》1946.5.15 邯郸《救亡日报》《建国日报》1945.10.10 《抗战日报》《晋绥日报》上《文萃》周刊1945.10.9 《人民日报》1948.6.15 迁平山海《消息》半周刊1946.4.7 (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群众》周刊1946.6.3 迁回上海《人民日报》1949.3.15 迁北平(中共中央机关报)中联广播电台1946.3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949.9.27(十一)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主要背景57年整风运动、反右斗争扩大化58年“大跃进”在曲折中发展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运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在摸索中前进60年到61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政治经济的息息相关60年到62年三年困难时期63年到66年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爆发(十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事业的发展与调整(总述:57—60)新闻事业报纸与期刊.新华社广播与电视新闻摄影与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新民晚报》1958.4 北京电视台1958.5.1 .新闻纪录片北广1959.9 建立《天津晚报》1960 . (央视前身)《雨越大干劲越足》《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1959 人大《羊城晚报》1957.10.1 广州. 《简明新闻》1959.11.2 1958.9 陈.勃《北京晚报》1958.3.15 北京. 沈力《团结报》1957.8.1 .《体育报》1958.9.1 .《科学报》1959.1.1 .《红旗》杂志1958.6.1 北京.60年以前,57—60)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大跃进”与新闻宣传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57.3 北京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60—66)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1961年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邓拓“马南邨”《三家村札记》—《前线》半月刊邓拓、吴晗、廖沫沙“吴南星”《长短录》—《人民日报》夏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唐弢主要的新闻思想评价:毛泽东、刘少奇、邓拓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报纸与期刊小报(1966年夏—1968年秋)广播电视及其它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十四)文革时期《人民日报》种类彩色电视北京试播1973.5.1的新闻传播事业《解放军报》产生及消失的原因上海试播1973.8.1《红旗》杂志导致的问题北京、上海、天津彩色电视试播1973.10.1文革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宣传伎俩、经验教训年,国家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10月“四人帮”垮台10年,终于一日。

传播学教程图表

传播学教程图表

传播学教程图表《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综述:(符号标识:如“传播学”为名词解释,?表示识记,??表示记忆,表示重点)一、传播学概述:(第一、二、三、十四、十五章)1、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十四章)(1)产生起源:20世纪初——40年代美国p257-258产生原因和起源于美国的原因(2)早期学术思想源流:p258-260欧洲源流:塔尔德(法国):模仿理论西默尔(德国):网络理论——舆论的厨房美国源流:芝加哥学派杜威:实用主义,《思想新闻》,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库利:《社会组织》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人的社会化——初级群体和镜中我帕克:《群众与公众》,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为“传播”定义米德:芝加哥学派二号人物,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精神,社会与我》,主我与客我李普曼:《自由与新闻》、《舆论》——拟态环境、刻板成见(3)奠基者和开创者p260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A)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社会传播基本功能: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谁媒介研究说什么内容分析传播基本过程5W 渠道 ?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对谁受众研究效果效果研究B) 卢因:群体传播问题、把关人研究C)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D) 拉扎斯菲尔德:开创有限效果理论两级传播,伊利调查,《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第五位奠基人(开创者)——施拉姆香农的信息论:概念,评价和意义p263威纳的控制论:概念,与信息论区别,贡献p265(4)主要学派p266经验学派:p266经验性方法,主要原则,缺陷p267美国经验学派p268主要研究成果(14个里程碑),意义和评价p269-2701批判学派:由来和立场p270-27流派:A)政治经济学派p272-273B)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p273-274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p274-275D)哈伯马斯的批判理论p275-276 ?2、传播学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章)(1)传播学p2和传播的定义和特点p5-6(2)信息p4(3)传播的系统性p8: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4)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规律和现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特点p9传播隔阂、传播障碍p11(5)研究立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p12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理论的辩证关系p13-18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3、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章)(1)人类传播发展进程p28-34:四个阶段依次叠加的过程口语传播时代p28-30文字传播时代p30-31印刷传播时代p31-32电子传播时代p32-34(2)信息社会的定义,特点p35,37,38信息社会和信息爆炸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3)A哈特传播媒介发展史概略图(媒介分三类)p35-36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4)媒介进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p36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p36(与p147麦克卢汉理论联系)(5)高速信息化社会p36-40二战后社会信息化进程:a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b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至今)90年代后信息社会发展:p39a美国:“全国信息高速公路”(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全球信息高速公路”(GII)b中国:“三金”——金桥、金卡、金关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p40功能分化——多样化——媒介融合(“媒介是人的延伸”) ?4、符号、意义(第三章)2(1)符号p43-45两大类信号特点象征符性质语言符号符号体系非语言符号:伴生符体态符号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符号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2)意义p47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符号意义的分类p48: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语言符号暧昧性:模糊,多义性传播过程中的意义:传播者意义,受传者意义,情境意义(传播情境) (3)象征性社会互动p51象征性互动理论p52象征性社会互动 :共通意义空间,主我与客我(与p78主我与客我理论联系)文化的象征化p555、传播学研究方法(第十五章)(1) 调查研究p277-280类型,基本过程(2) 抽样调查法p280类型,问卷设计(3) 内容分析法p283定义,特点,课题,应用,程序,技术(4) 控制实验法p288程序,技术,用途二、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第四、五、六、七章)1、传播的基本过程p58(5大构成要素):(第四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2、传播过程模式:(1)直线模式:p59拉斯韦尔5w模式及其评价和缺陷香农-韦弗数学模式及其评价和缺陷(2)循环、互动模式:p61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p64: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3、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系统模式下的传播结构p653赖利夫妇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系统模式(2)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p68日本学者传播总过程研究、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4、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五章)p73(1)人内传播:p73主要环节: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性质p77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p78A)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B)布鲁默自我互动理论C)米德的内省式思考(2)人际传播p81动机p82:获得信息、社会协作、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要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5、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六章)(1)群体传播 p92群体意识 p92群体压力 p94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p95-98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流言的流通量公式:R(流言的流通量)=i(问题的重要性)×a(证据的暧昧性)(2)组织传播p99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正式渠道:下行、上行、横向传播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内人际传播、非正式小群体传播媒体形式:书面,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通信系统信息输入:DSS 、MIS、POS(销售数据系统)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6、大众传播(第七章)(1)定义p111(2)特点p1114(3)社会功能p113:拉斯韦尔三功能说赖特斯功能说施拉姆总结三个方面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功能观(4)大众传播产生与发展过程p116产生标志: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电子媒介出现:电报、电影、广播电视:媒介特性,技术发展(5)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p120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P121 一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二是“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大众传播对人及信息环境的影响(A)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B)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C)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拟态环境、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三、传播制度,媒介及媒介规范(第八、九章)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p129(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主要方面)p130(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p131(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p1322、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 p134 ? 极权主义理论席伯特和施拉姆 ? 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 社会责任理论(1)麦奎尔规范理论 ? 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2)极权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3)资本主义制度下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理论——《论出版自由》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渊源苏联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媒介规范理论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和规范5(5)发展中国家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3、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p147-151(1)媒介即讯息(2)地球村(3)媒介:人的延伸(4) “热媒介”与“冷媒介”(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4、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p151(1)电视人(2)容器人——媒介依存症(3)充欲主义5、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p153(1)新媒介(2)新媒介的特点与性质(3)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6、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作为传播者的大众媒介的特点(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新闻选择的“把关人”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把关过程的实质四、受众研究(第十章)1、大众与社会理论(1)大众与受众p167、p174(2)大众社会理论p168与传播学研究(受众观)p1722、受众观(1)作为群体成员的受众p174: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假说(2)作为“市场”的受众p176:受众即市场(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p178: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3、“使用与满足”(受众行为理论)p180(1)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p180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6(2)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p183(3)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p184五、传播效果研究和宏观社会效果(第十一、十二章)1、传播效果p187(1)双重含义p188(2)三个层面p188-189(3)研究课题p189戈尔丁4类型:短期预期效果,短期非预期效果,长期预期效果,长期非预期效果传播效果研究与具体过程要素的关系p191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载体,传播技巧,传播对象(4)理论与实践p192麦奎尔三理论及其评价: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 2、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p192(三阶段)(1)第一阶段: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30乃年代末)主要理论:刺激——反应机制、大众社会论(2)第二阶段:“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20世纪40年代起)主要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p199,使用与满足研究(第十章) 代表著作: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强化《人民的选择》选择性接触假说传播效果概括结晶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改变《个人影响》选择性接触机制传播流卡兹、拉扎斯菲尔德媒介本身特性三部曲四种中介因素讯息内容受众本身性质《创新与普及》信息流(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罗杰斯影响流(作为效果和影响产生和波及过程)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p198(3)第三阶段:宏观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p213 认知、态度、行动(三层次)概要和特点p214: 中长期综合宏观效果“环境再构成作业”作用机制:0/1效果知觉模式,0/1/2效果显著性模式,0/1/2…N效果优先顺序模式理论研究议题类型:韦弗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媒介不同:报纸——个人议题,电视——谈话议题受众属性:经验程度,信息接触量,人际传播频度,人口统计学属性7理论意义、问题:p217沉默的螺旋理论:诺依曼(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的关系)p219 概要:三个命题p220——三个因素p221——三个要点p221特点:舆论观——“我们的社会皮肤”效果观——“创造社会现实”强大效果p221-222研究与评价:p223-224培养理论:李普曼(大众传播潜移默化效果)p224起源背景:美国暴力研究p225基本观点:共识p226-227外围研究:“文化指标研究”——制度分析,讯息系统分析,培养分析知沟理论:蒂奇诺(大众传播和信息社会阶层分化的关系)P229产生背景:60年代美国教育平等问题p230假说和反命题: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 P230-232应用和意义:卡茨曼的信息沟p2323、传播效果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p201(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p201信源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p203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与免疫效果(接种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认知不和谐理论(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p208意见领袖的作用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受传者个性与传播效果:个人的可说服性,自信心假说六、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第十三章)1、国际传播 p236-2382、全球传播 p238-239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影响)p240-2424、世界信息传播秩序争论p242(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p242(2) “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三个阶段p244-247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大众传媒宣言》1978年《大众传媒宣言》——1980年《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又称《麦克布莱德报告》)81981年WPFC组织在法国发表《塔罗瓦尔宣言》导致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1984年和1985年美国英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现在5、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p248-250——二次把关(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p250-252——信息主权(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p252-2569。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中信息的传递、接收和理解的方式和机制。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包括传播对象、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传播对象是指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信息传播的对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内容,如新闻、广告、娱乐节目等。

传播对象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不同的传播对象对于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都会有所影响。

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平台。

传播媒介的种类和形式也非常丰富,包括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它们能够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传播,满足人们不同的传播需求。

传播效果是信息传播的结果和影响。

传播效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估,包括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影响力等。

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从而进行有效的传播策略和管理。

传播学还关注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信息传播的过程通常包括源头、传播渠道和接收者三个要素。

源头是信息的产生和发出者,传播渠道是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方式,接收者是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者。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噪音、反馈和传播动力等因素,它们会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效率。

传播学还包括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和传播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传播理论是对信息传播规律和机制的总结和解释,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预测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是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

传播伦理是传播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信息传播的道德和社会责任。

传播学的知识结构涵盖了传播对象、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过程和机制、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和传播伦理等多个方面。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传播,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传播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65403课程名称:传播学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传播学原理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必修课。

课程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全面展示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从个案分析、运用实践中使学生基本掌握用传播学视角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日常的和专业的传播实用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当代媒介环境和媒介信息的基本状貌,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媒介社会现实问题,能够为信息媒体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英文简介:Principles of Communication is a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or Radio and TV Director. The course presents a panorama of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its origin, the status quo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It illustrates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from the aspects of sender, receiver, message, symbol, media, communication skills,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ommunication impact and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cases analysis and actual practice, it helps students perceive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ir daily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On completion of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cognize the status quo of contemporary media environment and media information,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media society by apply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so that they will be well prepared for their future work andresearch.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为必修学科基础课,将为学生起到知识向导、学科理论铺垫以及开拓视野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在于 “一种外来的文本之所以成为一篇 ‘原义’, 不是因
原因 , 不被纳入本文的传播译著范围 。同时也正是因此 ,
为它被视为可以完整地表达了作者权威的意思 , 而是它被 认为具有值得翻译之处 , 也就是命定要投第二胎”④ , 于是
那些将文化与传播 (或媒介) 并列的译著 , 进入了我们考 察的视野 , 比如中国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的 “传 播 与 文 化 译
二 、总的概况与特点 (一) 数量 先看下面表 1 、表 2 。
表 1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传播学译著数量统计
年份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总计
译丛
数量
1
2
0
1
0
7
2
2
2
17
0
表 2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传播学译著数量统计
年份
1993
1994
要是针对美国 , 并把知识的生产放到大学的专业化这一历 “传播学”命名的书 , 那就是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传播
史脉络中 , 由此看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期所显现的专门化的
学简介》。可惜该书是翻译文章与中国人自撰的介绍性文字
空间概念是专业知识出现的基础 。“要维持专门分化的空
相混杂 , 且以后者的分量为大 , 自然算不上是一本完整的
通过译著来探究其背后的学科演变历程 , 不仅颇有难 度而且也极具风险 。因为译著的选择常伴有偶然性 , 译丛 的组织者或翻译者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 , 倘再把版权购买 的因素考虑进去 , 情况的确十分复杂 。况且米歇尔·福柯先 生早就说过 , 那种寻找历史连续性的作法已不合时宜 , “过 去一向作为研究对象的线性连续已被一种在深层上脱离连 续的手法所取代 。”历史分析现在乃至将来所面临的 “重要 问题也就不再是弄清连续性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建立起来 的”, 相反 , 倒是那些使人联想到不连续性的各种不同概 念 , 诸如界限 、决裂 、分割 、变化 、转换等等 , 成了历史 分析的重要支点 ⑤。这一切 , 都提醒我们不得不谨慎从事 。
研究的译著做一个回顾 , 并试图从译著的选择及翻译目的 《创新的扩散》) , 由于译者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之翻译出
中 , 演示出其背后的想象性学科空间 。之所以选择译著 ,
版 , 于传播学科没有任何干系 , 所以被排除在本文之外 。
不仅因为中国的传播研究本来就是 “西学东渐”的结果 ,
至于一般的新闻报刊史 、广告学 、文化研究等 , 由于同样
黄 旦 丁 未 : 传播学科 “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 新闻学与传播学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
■ 黄 旦 丁 未
【内容摘要】 本文认为 ,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 , 大致可分为 1984 - 1992 和 1997 - 2002 两个阶段 ; 前一阶段的总量及其规模均不如后一阶段 。从译著的内容看 , 前一阶段主要涉及 的有大众传播 、传播社会学以及人际传播 , 后一阶段则多侧重于传播与文化及其系列性教材 , 组织传播 的著作也是在这一阶段被引入 。就其翻译的立足点 , 两个阶段基本类似 , 即都试图从他们所了解的传播 学科的整体图像选择及组织翻译 , 以此为建立中国自己的传播学科提供借鉴 。可是以引进 “学科”为宗 旨 , 使得译著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 比如经典的研究专著不多 、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等 。 【关键词】 传播学科 ; 译著 ; 建构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总计
译丛
数量
0
0
0
0
1
2
3
19
6
6
37
6
对表 1 、表 2 做一扫描 , 马上就可发现 , 1993 - 1996 居
然没有一本传播学类的译著 , 是一个断层期 , 形成两头重
中间轻的局面 。如果以此为界 , 1984 - 2002 的 19 年 , 大致
也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即 : 1984 - 1992 ; 1997 - 2002 。
就时间看 , 前一阶段长于后一阶段 , 可从出版数量来
看 , 却是后者居上 , 远远胜过前者 。恰如图表中所显示的 ,
1984 - 1992 的译 著 数 为 17 部 , 高 峰 在 1989 年 , 共 出 了 7
间 , 就要发展出一种以专门训练 、特殊知识 、管理技能 、 译著 。鉴于此 , 本文所涉及的传播学译著 , 其时间跨度为
专业 道 德 守 则 , 以 及 献 身 于 一 特 定 生 活 方 式 为 主 的 文 化 。”②这与华勒斯坦等诸贤们所说的意思是一样的 。③
1984 至 2002 年 。 哪些属于传播学的译著 ? 这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 。
不过依我们看来 , 即便跳出这一语境 , “空间”这一概
出于本文的主旨 , 此地选择尺度为二 : 首先是根据译者翻
念仍然有其普适价值 。因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建构 , 在某种
译出版的意图 , 即是否自觉地站在 “传播学”或 “传播研
程度上其实就是对学科边界及其内部格局的想象与设计 。 究”的立场 , 并明确地把所译之书归之于传播学科 。因此 ,
表 3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传播学译著类别 、作者国别统计
时间
总数
专著
类别
教材
美国
国别 3
其它

%

%

%

%
1984 - 1992
17
12
7016
5
2914
13
7615
4
2315
1997 - 2002
37
21
5618
பைடு நூலகம்16
4312
27
7711
8
2219
3 在国别统计中 , 以第一作者国别为准 , 编者以编者的国籍为准 , 但有 2 部由国人编选的论文集不计在内 , 一部是常昌富 、李依倩 编选的《大众传播学 : 影响研究范式》, 另一部是熊澄宇编选的《新媒介与创新思维》。尽管前一部来自美国经验主义媒介效果研究 , 作者 多为美国籍 。
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等的学科分类 , 我们发现 , 有
24
现代传播 双月刊 2005 年第 2 期 (总第 133 期)
黄 旦 丁 未 : 传播学科 “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 新闻学与传播学
关大众传播的译著占绝对优势 , 在 1984 - 1992 阶段超过总 数的一半 , 1997 - 2002 期间则为总译著的 4519 %。人际传 播类共为 4 部 (专著与教材各为一半) , 却都是在第一个阶 段出现 。在 1997 - 2002 年间 , 除了《黑寡妇 : 谣言的示意 及传播》算是勉强和人际传播扯上关系外 , 再也找不出另 外一本 。组织传播方面的译著恰好相反 , 都是在 2000 年问 世 。一是美国学者凯瑟琳·米勒的《组织传播》 (华夏出版
1980) , 但作为 “认识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性质和任务”的读
原则是将社会现实想象为一组相续的空间 , 它们由不同的 论述描述出来 , 并由观察维系着 。”①诚然 , 哈里曼先生主
物 (尽管这一界定让人莫名其妙) , 其时所认定的隶属关系 是新闻学 , 显然与传播学无关 。1983 年倒是有一本公开以
部 ; 而 1997 - 2002 则有 37 部 , 是前一阶段的 2 倍多 , 2000
是其顶峰 , 达 19 部之多 。仅这一年 , 就超过了 1984 - 1992 的整个译著出版数 。稍需注意的是 , 后一阶段的数量激增 ,
图 1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传播学译著数量变化图
与 “译丛”的出现不无关系 。在 1997 - 2002 期间 , 共出了 6 套 译 丛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的 “传 播 与 文 化 译 丛 ” (1999 - 2000 , 常昌富主编 , 共 8 本) ; 华夏出版社的 “高校 经典教材译丛·传播学” (2000 , 刘继南主编 , 共 12 本 , 本 文取其中 9 本) ; 南京大学出版社的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媒介文化系列” (2000 - 200l , 张一兵主编 , 共 3 本) ; 商务 印书馆的 “文化和传播译丛” (2000 - 2002 , 周宪 、许均主 编 。本文只选取与传播研究有关的其中 3 本) ; 清华大学出 版社的 “清华传播译丛” (2001 - 2002 , 熊澄宇主编 , 已出 6 本) , 以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 “大众传播精品译丛” (2001 - 2003 , 何道宽 、吴予敏主编 , 已出两本 , 其中 2003 年出版的 《媒体与民主》未选入本文) 。数量与时间的分 布 ,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楚的信息 : 自进入 21 世纪 , 中国大陆的传播学译著不仅数量大增 , 而且已呈系列规模 。
为使大家对整个译著出版状况的变化有一具体印象 , 特制作了下面的图 1 。
(二) 类别 首先看看这些译著的性质与原作者的国别 。具体详见 表 3。 表 3 显示 , 在 1984 - 1992 期间的 17 部译著中 , 专著为 12 部 (占 7016 %) , 教材 5 部 (占 2914 %) 。其中 13 部作者 为美国学者 , 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强 , 其余四种中英国学者 占其二 (麦奎尔 、巴特勒) , 另外两部分别为加拿大学者 (麦克卢汉) 和日本学者 (竹内郁郎) 。1997 - 2002 的 37 部 译著中 , 教材 16 部 ( 占 4312 %) , 比 例 远 大 于 前 一 时 期 。 不过译著的来源倒是与上一阶段一样 , 来自美国的著作同 样占据四分之三强 , 在不足四分之一的来自其他国家的著 作中 , 加拿大学者占三席 (莫斯可 、麦克卢汉父子) , 英国 和法国学者各占其二 (英国为阿泊克龙比 、史蒂文森 ; 法 国为弗朗索瓦丝·勒莫和阿芒·马特拉) , 还有一个则为日本 学者 (桂敬一) 。 继而是考察译著所涉及的内容 。按照通常所谓的人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