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我交融哲学观谈古诗英译原则
《兰亭集序》英译文的及物性和语义功能等效-12页word资料
《兰亭集序》英译文的及物性和语义功能等效一、引言《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乘之作。
短短的325字,将记叙、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熔于一炉,既描述了文人、雅事、美景、幽情,也论述了作者的人生观,立意高远。
作为我国古代散文的一枝奇葩,对《兰亭集序》进行翻译并将其译介到国外也就成为译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林语堂、谢百魁、孙大雨、罗经国等翻译家都对《兰亭集序》进行了翻译。
从语言学和翻译的视角对如何评价这些译文并推及古文英译方法论和翻译策略的探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二、理论概述(一)等效翻译综述奈达(Nida)在“读者反映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即“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风行欧洲,于80年代传入中国。
然而,对于读者群体的关注并非始自奈达。
奈达之前,麦休?阿诺德(Mathew Arnold)曾这样阐述:“翻译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应该与原作对其最初读者的影响一致”(宋志平,2001)。
奈达的“等效论”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判断一篇译文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
比较来看,朱厄特(Jewett)的提法“译者要设法使得他给译语读者留下的印象与原语作者给原语读者留下的印象差不多”,已经比较接近“等效论”了。
我国著名翻译家瞿秋白也曾有过相类似的叙述:“翻译应当把原文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1954年,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说:“文学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1983)。
刘宓庆(1999)先生在论及翻译时所言,“‘接受者’因素是语际转换基本作用机制中重要的功能机制”。
从及物性过程角度分析《凉州词》及其英译本
2472020年40期总第532期ENGLISH ON CAMPUS从及物性过程角度分析《凉州词》及其英译本文/何 静 谢志超特点,描绘一幅动人的图画。
这句诗中,“黄河”是动作者,“远”是动作方式的环境成分,“上”是过程的动作,“白云间”是表地点的环境成分。
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诗人眼前见到的似乎只有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空旷却无寂寞之感。
黄河与白云,色彩对照明丽。
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一片孤城万仞山”是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之一,采用存在过程与第一句综合构成环境背景。
“一片孤城”是存在物,过程隐含在诗里,“万仞山”是表地点的环境成分。
用“一片”与“万仞山”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孤”。
前两句一远一近、一动一静,描写出一幅立体意象,同时也埋下全诗的感情基调。
“羌笛何须怨杨柳”采用言语过程,是全诗的核心,“羌笛”是讲话者,代表戍边的战士;“何须”是环境成分,暗含人际意义;“怨”是言语过程的动作。
在边塞忽然听到《折杨柳》的羌笛声,且“柳”与“留”谐音,瞬间勾起戍卒的离愁,寄寓自己对广袤边塞的人与事的深沉感慨。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是物质过程,“春风”表皇恩,是动作者,“度”是过程的动作,“玉门关”是目的地,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劝慰,也暗含对统治者不关心将士生活的讽刺。
二、《凉州词》三种译文的及物性过程分析对比“黄河远上白云间”译文许渊冲:The Yellow sands rises as high as white clouds.唐一鹤:The Yellow River is like a ribbon floating far up white clouds.宾纳:When a yellow river climbs to the white clouds.三位译者都采用物质过程,在选词上有差别。
对于“黄河”的翻译,许渊冲用陌生化手法译为“yellow sand”,其他两位译者一致译为“Yellow River”;“远上”的译法有很大的差别,分别为“rise”“float far up”与“climb”。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
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原则与翻译批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凝练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翻译古典诗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准确传达原作的内涵和韵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的原则以及相关的翻译批评。
一、翻译古典诗词的原则1. 忠实保留原作意境:古典诗词常常传达一种抽象的情感或意境,翻译时应尽量保留原作的表达方式和意境,使译文能够给读者带来类似的体验。
2. 考虑目标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语言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避免歧义和翻译失真。
3. 保持韵律与韵味:中国古典诗词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原诗的韵律和平仄,同时保留原作的美感和意境。
4. 保持语言简洁凝练:古典诗词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境,译文应尽可能保持简明扼要的特点,避免冗长和赘述。
二、古典诗词翻译的几个典型问题1. 译者是否应该保留原作的古文风格:古典诗词常使用古文表达方式,译者在翻译时应权衡古文的韵味和现代读者的理解能力,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2. 如何处理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背景:古典诗词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典故和文化背景,译者需要在翻译中给予解释或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的深意。
3. 如何处理押韵和音韵:中国古典诗词注重音韵的配合和谐,译者需要在跨文化翻译中寻找适当的平衡,既要保持原作的韵律美感,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音韵特点。
三、翻译批评对古典诗词翻译的影响古典诗词翻译批评是对翻译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的过程。
通过对翻译作品的批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方法,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翻译批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古典诗词翻译进行评价:1. 语言:评价译文的语言是否准确、通顺、地道,是否保留了原作的美感和韵味。
2. 文化:评价译文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是否适应了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
3. 钟情节:评价译文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内涵和情感,是否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摘要:中国古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将魅力无穷的古诗作品转换成魅力无穷的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一同欣赏。
文章梳理了中国古诗的意境与西方移情异处,提出古诗意境的英译策略。
此研究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外国友人更深层次地领略中华名族的文化内涵,也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境西方移情翻译策略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Abstract: Sinc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the mankind, it will be better appreciated together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f the enchanting ancient 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enchanting English translation.The paper organ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empathy of the West, and sugges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tudy will help translators more accurately translat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nd foreign friends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deeper level, and also realize the sp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o other countries.Keyw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empathy of the West; translation strategies中国古诗中,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抒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从_三化论_看古诗词曲的英译
时, 我们可以使用添词法以达到深化原诗的目
But endless ranges and streams sever us 及,‘深化’不能太过”[1],这是我们在译诗时需
的。下片译文如下:
far and near.
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With broken, tender heart
译者将“寄彩笺兼尺素”翻译为 I'll send
何时采用何种化法,要因诗制宜,灵活处理。许
之外, 渺不可及。春山以其冰冷的背影阻隔了
And strain my longing eye.
教授指出“, 三种化法,都可以发挥译文的语言优
她的视线, 扼杀了她的最后一点幻想。翻译
I'll send a message to my dear,
势。不过‘化’也有个限度,‘浅化’不能太不
化’、‘等化’、‘浅化’的译法,尽可能传达原诗
吴山青青, 越山青青。它们迎来送往, 对
的‘意美’”[1]( P 7 4 ) 。我们可以推断出,“三 2 浅化译法
离人的悲伤视而不见, 无动于衷。她泪眼盈
美”是许教授译诗的标准和力求达到的效果,
上面提到,深化是为了扬长,而浅化则为了 盈, 他也泪眼盈盈。他们难成眷属, 定情的
许渊冲教授指出, 译诗要传达出原诗的 译语读者无法理解山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 时候, 可以采用‘等化’的译法”[ 1 ] ( P 6 5 ) 。
“ 意 美 ”、“ 音 美 ”、“ 形 美 ”, 其 中 , “ 意 译者通过添加词语 shut out her view(阻挡了 请看林逋的一首词《长相思》:
从前的光阴, 触动离人的相思。这缱绻的相 现实才是最大的悲哀吧。译者对这个典故进行 者相同的审美感受。
从艺术哲学角度浅谈古诗意境翻译
从艺术哲学角度浅谈古诗意境翻译作者:张志秀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2期一、引言古诗意境乃是古诗所要彰显和蕴含的意域,蕴含着古诗艺术的本源,本源即“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译者要探出原诗的本源,并循着这种本源去解蔽原作者在原诗中的隐蔽,并在译文中归复原诗的遮蔽与敞开。
二、从艺术哲学角度翻译古诗翻译研究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外部系统从语言学、哲学及文艺理论等角度研究翻译。
对古典意境诗的翻译应从翻译研究的外部系统研究翻译的等效性能译出原诗的诗魂。
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及Schlep,丁二人译文为例进行分析。
《天净沙·秋思》原诗,不同的事物就它们在同一者中达到一致而言,它们是相同的。
生命随时日变更,随自然变迁,作者不由得由景触发感叹人生苦短、怀才不遇、仕途晦暗、哀婉凄苦的境遇。
作者的凄楚与眼前情景的苍凉呼应相照,浑然一体。
但作者并没有直白显露自己而是由物代人遮蔽着存在,同时更进一步遮蔽着社会本质的存在。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隐藏着存在而遮蔽着存在。
但存在者并非首先和仅仅作为被意愿的东西存在,而就存在者存在而言,它本身便以意志之方式存在,只是作为被意求的东西,存在者才是在意志中具有自己方式的意愿者。
古诗恰如舞蹈皆是灵与形,魂与体的合一,而非仅仅是形与意的组合。
古诗中,作品的特质与作者的灵犀是息息辉映的。
作品聚集作者从天地交合阴阳协调中所独具的灵性,作者脱颖的一种对生命对爱情对死亡对人生的意识,及作者通过最切合的形与意做出诠释与展现。
艺术作品由此呈现出迥异的意境,从而使其艺术独辟蹊径,独成一格。
作者借助人们熟悉的意象表达出人的内心境界、空间、梦想与意识活动等。
意境超脱的艺术作品给人以超然、空灵、淡泊、蕴情饱满而又自我意识强烈的感官及心灵效应。
作品决不是对那些时时现存手边的个别存在者的再现,而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
这是原作品的显现也应该是译著对本质蕴含的归复。
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
论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摘要: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
在翻译时,认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文字信息与文化因素。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引言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人类的共性决定各民族语言文化间的共性,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里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与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
在中国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
英国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古时主要以马为耕作工具。
牛和马在两国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上很清楚地表现出来。
例如汉语中说“吹牛”,翻译成英语就成了“talk horse”;汉语中的“牛饮”到了英语中就变成了“drink like a horse”。
由于我国西依高山、东临大海的地理环境,故素有“东风”、“送暖”、“西风凛冽”之辞。
与此相反,在英国,east wind是指从欧洲大陆北部袭来的寒冷的风,给英国人带来的是不愉快的感觉。
英国是一个岛国, 历史上航海业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 而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 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when the ship comes home(等到有钱时)等等。
二、英汉逻辑思维与认知的差异与翻译著名翻译家傅雷认为在哲学上,汉民族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重视个人分析,重视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而西方哲学则主張“人物分立”,重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
中国古诗英译评析
中国古诗英译评析
中国古诗英译,是将中国古代优美的文言古诗以英语的形式再现的文学表
现形式。
它在西方文化拓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历史文化的历史传承,对文明的润泽、熠熠生辉,使源远流长的古诗之美英灵蕴意,纳入到英语文化中。
中国古诗英译,能够很好地满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蕴涵精髓。
因此,它也是
一种非常宝贵的新兴文学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能够把中国古代文化作品的精髓本质精准地传达给英语群体,对于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心,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想做好中国古诗英译,必须把握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技巧。
此外,在赋
译的过程中,要以正确的态度去体会古诗本身的精髓,获取原作及其主题思想,然后把它们用英文重新构建出来。
英语表达要保持紧凑,内容完整,商榷酌备,还要重视诗的韵律特色,注重穿插虚实,饱满古诗的艺术表现力。
通过做好中国古诗英译,我们可以不仅了解古诗的原作,探究深厚的文化
沉淀,更能学会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文化思想。
这对于基础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学习经历,他们能够从中受到更多拓展性知识,不断拓宽视野。
古诗词对应的哲学原理
古诗词对应的哲学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按图索骥”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是从主观出发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表现,其错误在于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部分◆“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古诗词
英语·“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意。
”诗有咏景,有抒情,有托物言志,有情景交融,情意一体。
就中国的古诗词而言,其结构严谨,而意群模糊,重在写意。
而英语诗歌在结构上收放自如,在意群上富于层次,重在形体。
要充分理解英译古诗词,就得从汉英两方面着手去把握古诗词朦胧、含蓄、蕴籍的文化内涵。
现以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例展开赏析,旨在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译古诗词,领略语言之美。
归去来辞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Going Home%罗经国译Going home!The land will soon lie in waste①.Why shouldn’t I go home?Since I willingly let my mind be enslaved②bymy worldly desires,Why should I feel remorseful③and sadKnowing that what I did in the past cannot beredressed④,I can still retrieve⑤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I have not gone too far on the wrong path,And now I am on the right path of today,notthe wrong one of yesterday.The boat is moving swiftly⑥ahead with the windblowing on my garment,I ask the way from a passer-by and feel sadthat there is yet only a gleam of early dawn⑦.The shabby house is in view in the distance,I run happily towards it.The boy servant comes forward to welcome me,My youngest son is also waiting for me at the gate.Though the paths in the garden have nearlybeen decimated⑧,The pine trees and the chrysanthemums⑨arestill there.Holding the hand of my child,I walk into thehouse,There on the table is wine prepared.I take up the wine vessel and drink alone,Enjoying the view of the trees in the garden.I lean against the south window to indulge inmy lofty meditations⑩,Contented with the ease of living in a smallhouse.I find pleasure in walking in the garden every day,Though there is a gate,it is closed all day.With a staff I roam around輥輯訛,and rest wheneverI feel the need,And at times raise my head to look at thingsin the distance.Clouds drift out aimlessly輥輰訛from behind themountains,Birds will return to their nests when tired.从汉英两方面赏析英译□王贵学特别策划古诗词44英语·It grows dim as the sun sets ,I linger ,stroking the trunk of the solitarypine tree 輥輱訛.Going home !I will cut off all human relations.Since the world is at odds with 輥輲訛me ,What should I seek by driving out in a carriage I will have intimate talks with my kinsmen 輥輳訛,And forget my miseries by playing on the harp and reading books.Country folks 輥輴訛will come to tell me that springhas come ,And that farm work will begin in the western field.I would either ride on a cart ,or row a smallboat 輥輵訛,Sometimes following a clear and deep stream that leads me to a valley ,Sometimes walking along a rugged and bumpypath 輥輶訛that takes me over a hill.Trees are growing boisterously 輥輷訛,Spring water is flowing smoothly.I envy all things that enjoy the blessings of nature ,And feel miserable that my life will soon be over.Alas 輦輮訛!How many more days can I live on thisearth ?Why not take life as it isWhy do I worry What am I aspiring to 輦輯訛I do not seek wealth and position ,Nor do I desire to live with fairies and gods 輦輰訛.I would go out alone on a fine day ,To cultivate farmland with my staff laidaside 輦輱訛.I would shout aloud on the top of the eastern hill ,And compose poems by clear streams.Welcoming death as part of the vicissitudes 輦輲訛oflife ,I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what is willed by Heaven.What else do I want一、从汉语角度把握诗歌的原味《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辞赋,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
文化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及翻译方法
文化差异在英汉互译中的体现及翻译方法作者:周慧梅来源:《商情》2010年第24期翻译既是对语言的翻译,也是对文化的理解,而对文化的理解可以真正地促进文化交流。
文化差异来自于两个民族客观生活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只有认真地研究文化差异才可以切实地克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差异文化理解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在他的《翻译:思考与笔记》中曾经指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因素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会引起误解。
因此,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
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要通晓两种语言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哲学的层面上讲,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悟性”,对事物不讲究分析,而重视个人的感受和心领神会。
西方则不然。
他们主张“人物分立”,更重视形式论证和逻辑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英汉语言形态的不同。
英语句子的成分多借助于各种连词、介词等连接,句式复杂;而汉语组词造句,完全通过语义逻辑或者语序,间接地显示出来。
例如:China was not, is not, and will never be a superpower.(中国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超级大国。
)She was puzzled that little George didn't want to be get what other children at his age want to get toys and snack.(其他与小乔治同岁的孩子都想得到玩具和零食,可是小乔治却不想得到这些东西,她对此很是不解。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和“牛”有关。
从及物性角度剖析《春江花月夜》与其英译文的对等
从及物性角度剖析《春江花月夜》与其英译文的对等
廖治敏
【期刊名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12(029)004
【摘要】《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力作,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已被译为英、法、德等多种语言。
在文化竞争激烈的今天,此诗的译文对我国文化的传播作用不容忽视。
本文试图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出发,在众多的译本中选择中外译者的译本各一份,分析译本与原诗的对等,以期丰富及物性角度在中国古诗翻译及翻译分析中的运用。
【总页数】4页(P95-98)
【作者】廖治敏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四川汶川62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原译文宏观意义对等的有效途径r——及物性结构与衔接链对应 [J], 胡松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两种英译文的及物性剖析 [J], 李陈忱
3.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送元二使安西》英译文 [J], 孙素芬
4.形式对等:对《送友人》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J], 张林
5.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陋室铭》英译文 [J], 张怡云;葛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
- 22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浅说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三美”原则海南师范大学/李泽【摘要】诗歌,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在文学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高中集中概括反映了社会生活,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明显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有音乐美。
当今世界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国内学者也正迫切地想将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推而广之,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研究也备受关注。
本文主要浅析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形美,意美”三大原则,以使读者对英译古诗词有进一步了解。
【关键词】诗歌 英译 推而广之 音美 形美 意美关于诗歌翻译理论,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诗歌是否具有可译性?诗歌应该直译还是意译,是注重神似还是形似?应该采取无韵的散文体译诗还是采取押韵的诗歌体译诗?早期各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难以达成一致。
其实,诗歌是否可译,既要看诗的形式,也要看它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看诗的情感是否得以传达。
我们评论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一要达意,二要传情,三要感动。
尤其是诗词的翻译,力求音美,形美,意美。
一、音美的传达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性艺术,某种程度上是欣赏诗歌的音韵之美。
许渊冲认为,翻译诗词时如果诗词舍弃韵律,即使原诗的“意美”得以传递,其风格意趣也尽失。
我们看林语堂先生对《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翻译——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译文共运用十四个音节,加上双声和头韵,与原诗完全一致,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诗那种叠音叮咚所造成的余音绕梁之美,也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在黄昏细雨中孤苦无依的情况。
前面六个形容词描绘周围的环境情况,最后以dead 收尾,完成了原诗情感上的递进。
诗歌讲韵律,求平仄,但在英译时合意又合韵的情况是难得的,刻意追求“音似”而忽略“意似”则是缘木求鱼,也没有必要。
体验哲学视阈下汉语古诗英译中的认知转换
基金项 目: 漳州师范学院科 学研 究资助项 目, 目编号 为 S 0 07 项 S8 1 。 作者简介 : 思莲(9 4一) 女 , 建长汀人 , 邱 17 , 福 讲师 , 硕士 , 究方 向为二语 习得 、 文化交 际学与翻译学。 研 跨
体验 哲学视 闽下 汉语古诗英译 中的认知转换
邱 思 莲
( 州师 范学 院 外 文 系, 建 漳 州 3 30 ) 漳 福 60 0
摘 要: 体验 哲学启示我 们可 以将诗歌翻译活动视为 以现 实体验 的认 知主体将一种语 言映射转述成 另一种语 言的认知 活动 。
诗歌和 隐喻是 同质的认知语 言现 象, 同时诗歌翻译与 隐喻 的 具有认 知相似 性。通过考察认 知性 翻译主 体在 古汉诗英译 中的 认知转换 以及原文和译文 的认知 同一性 关 系中的认知 转换 可 以更加确切地描 述翻译的主体审美过程。 关键词 : 体验 哲学; 隐喻 ; 翻译主体 ; 认知转换
度 , 图 通过 考 察 认 知 性 翻译 主 体 在 汉 诗 英 译 中 的认 知 转 换 以及 试 原 文 和 译 文 的 认 知 同 一 性 关 系 中 的认 知 转 换 两 个 方 面 来 探 讨 , 以 期更加确切地描述翻译的主体审美过程 。
一
隐喻是从 原域 到 目标 域的 映来自 , 在诗 歌 翻译 的过程 中, 涉 也 及到域的映射 。当译者 发现原 域的某 些实 体与 目标 域 的实体 蕴 涵不一致 时 , 要努力做的是发现原域 的本 体和 目标域 的喻体之 间 的相似性 和联 想性 。 诗歌翻译具备 隐喻 的本质 特征 。洪 堡特 认为 隐喻在 本质 是 解 释性的 , 诗歌翻译 本质上 也是 一种解 释性 的。6翻译具 备隐 喻 的基 本功能。隐喻 的基本功能是通过 某一经 历来理解 另一经历 ,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适用原则
新教师教学高等教育辩经,所以我们看到图片中两个喇嘛把经典佛教教义读完了以后,就开始辩论;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讲究的是顿悟,是心领神会,所以他们一般是打坐,默诵经文,很多时候是坐着坐着就睡着了。
喇嘛辩经的这个过程,是不可能让参与者昏昏欲睡的,反而是让其手舞足蹈。
这也就是案例式教学方法和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一个明显的可取之处。
就是在课题讨论中,学生的大脑一直在高速运转,他要回答老师的问题,还要指出其他学生回答的不足之处,甚至是与之激烈辩论。
当然,有时候因为研究生们思维很活跃,讨论会偏离主方向。
在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做一个形象点的比喻,教师就像牧羊犬一样,要把握讨论的方向,把羊群向羊圈里面赶,这里面羊群就是我们的学生,羊圈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案例建设中重点实施的第四个过程,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课上案例教学成果,把案例教学同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课堂之后,我们会带领同学们到现场调研,用实践说话,以实践育人[3]。
在现场调研的时候,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一些他们头脑中,没有想明白的疑问、考虑不周到的地方,有时候自然就想开了。
这就是所谓“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
”二、结论通过对案例教学中重点实施四个过程控制,收到了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达到了良好的课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1]刘雅俊,刘艳敏.冶金与轧制课程炼铁工艺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2016,8(1):48-49.[2]刘雅俊,刘艳敏.以液压泵为实例探讨在液压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J].教育,2016,8(2):37-38.[3]刘雅俊,刘艳敏.以常州科教城为案例探讨机电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科技,2017,4(2):45-46.作者简介:刘雅俊(1980-),男,湖南省宁远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工学博士,燕山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冶金设备创新设计与可靠性研究。
古典诗词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优美的诗词向读者传递着诗意和美感,丰富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田园诗的生态话语分析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及其英译为例
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田园诗的生态话语分析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及其英译为例一、本文概述根据您提供的题目《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田园诗的生态话语分析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及其英译为例》,我可以为您构建一个“本文概述”段落的示例。
这只是一个基于题目的创造性写作,并非实际文章的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典田园诗的生态话语特征,特别是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出发,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比其英文译本,揭示中西方在生态话语表达上的差异与共性。
文章首先介绍了及物性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随后详细阐述了田园诗的定义、特点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归园田居》中的语言及物性特征进行剖析,揭示了陶渊明如何通过诗歌传达对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归园田居》英译本中的生态话语,探讨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生态意象和文化内涵,以及这些处理方式对读者理解的影响。
通过比较中英文本,本文不仅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田园诗生态话语的不同解读,还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最终,本文旨在提出一种结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视角的生态批评方法,以促进对田园诗及其它文学作品生态价值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这个段落提供了对文章可能内容的概述,但请记住,这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文章,而是基于您提供的题目所创造的一个示例。
二、文献综述在探讨及物性系统视角下的田园诗生态话语分析时,我们需要回顾几个关键领域的文献:田园诗的传统与发展,特别是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归园田居》的研究及物性系统理论及其在文学分析中的应用生态批评理论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发展。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归隐田园、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著称。
《归园田居》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学者们多从文学、哲学、美学等角度对《归园田居》进行解读,如陈寅恪(1997)从文化史角度分析陶渊明诗歌中的隐逸思想,王瑶(2002)探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宋词浣溪沙的英译文
从及物性角度分析宋词《浣溪沙》的英译文摘要: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其中《浣溪沙》更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然而,翻译也是文学传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就《浣溪沙》的英译文进行了及物性角度的分析,旨在探讨翻译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本色。
关键词:宋词;《浣溪沙》;英译文;及物性;传播Abstract: Song Ci is one of the treasur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Wanxi Sand" is one of its representative works. However, transl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link in literary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Wanxi S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aiming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ion on literary works and how to maintain the original color of the work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Keywords: Song Ci; "Wanxi Sand"; English translation; transitivity; dissemination一、前言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文学艺术美学魅力,不但被中国人所喜爱,更是为许多国际友人所追捧和喜爱。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也成为了全球文学交流和传播的重要环节。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宋词《浣溪沙》的英译文进行及物性角度的分析,来探讨翻译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作的本色。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意境美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汉诗英译的“三美”原则研究--再现中国古
典诗词英译意境美
冯菲菲
【期刊名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从哲学阐释学视角出发,以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江雪》为例,分别列举三位学者对该诗歌的翻译版本,从“意美“”音美“”形美”角度分析三个翻译版本的优劣,进而论证哲学阐释学和“三美”原则在汉诗英译中的可行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和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具体标准,可以达到汉诗英译的完美境界。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冯菲菲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再现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哲学阐释学视域下的英译探索 [J], 王静
2."三美论"视角下《关雎》英译的美感再现研究 [J], 车明明;任梦雨
3.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及其英译再现策略——基于描写翻译理论的视角 [J], 李磊
4.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译介研究\r——以罗郁正汉诗英译为例 [J], 何晓花
5.“三美”原则视角下醉翁亭记的英译比较研究——以翟理斯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 [J], 徐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及物性系统理论看苏轼《定风波》的翻译
从及物性系统理论看苏轼《定风波》的翻译
《定风波》作为苏轼的著名诗篇,具有独到之处。
它把普通话诗运用于容貌,
表达了苏轼“视觉文学”的思路,并在精心把握主题、释放抒情艺术的基础上,以及物性系统理论的思考成果,以翻译的形式将其简洁有效地表达出来,成为一首优美而又经典的诗词。
从及物性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定风波”中的翻译是充分考虑语义空间的完
备表达,即以尽可能准确、准确的模式和原则,再现诗词本身的意义,以让诗词达到完全一致的状态。
例如,首句诗词“几处早莺争暖树”,翻译为“几枝提早鸣禽争先执凉柳”,实际上是对原文意思的一致把握,既强调几只莺子在相互竞争,又表达出暖春的气息,灵动自如。
此外,翻译中加入的更多的修辞和描述形容词便于读者领会意境的美丽和精妙,从现实到虚幻之间,可谓实写精彩,飘然令人。
比如末句:“满江明月共潮生”,翻译成“满江碧波闪烁退,月影连天流浪通”,突出诗词的壮丽美好,完美表达出苏轼想要表达的意境。
最后,从及物性系统理论来看,“定风波”的翻译,使用中文加以扩充和完善
了诗词的义性,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语义内涵,简洁而又精炼,无论从运用文字的灵活性还是刻画诗词的艺术意境,其之美都受到广大读者的一致赞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 。 及 中西方 在 以上 方 面存 在 的 巨大 差 异 视 而 不 见 , 以 使 译 作在 语 言 特色 、 作 风格 、 学 意 境 乃 至 文 化 内 涵等 多 写 美 方 面 出现 缺 失 。 一 现 象集 中体 现在 我 国古诗 的英译 中 , 这
则 主要 表 现 为物 我 剥 离这 一 症 候 。 此 , 文 拟 从 我 国古 因 本
原 文 : 酒 饮关键词源自: 我交融 物哲学古诗 英译
结庐在人境 , 无车马喧。 而 曾几何 时 。我 国翻 译理 论 界 出 现 了言 必 称 西方 的趋
势 。 有 脱 离西 方 翻译 理 论 的 指 导 , 我 国翻译 实践 就 无 大 则 法 发 展 之 势 。导 致 众 多 译 者 对 于 中 国 古 代 哲 学 、 思 维 方 式 、美 学 、语 言 学 和 文 学 理 论 对 汉 英 翻 译 的 重 要 指 导 作
又放蛩 205号 旬 0年月 下 刊 1
从 物 我 交 融 哲 学 观 谈 古 诗 英 译 原 则
陈 贞
( 州 华立 科 技 职业 学 院 , 东 广州 广 广 5 12 ; 东外 语 外 贸大学 , 东 广 州 13 5 广 广 502 1 4 0)
摘 要 :中 国 诗 歌 与 中 国 传 统 思 维 方 式 特 别 是 哲 学 思 维 有 着 深 刻 的 渊 源 。 中 国 传 统 哲 学 范 畴 能 够 被 用 来 考 察 诗歌 的成 文之 道 , 自然 也 可 以 用 来 指 导 译 诗 之 理 。 文 本
观 为指 导 , 致 译 诗 中对 原 诗 物我 交 融 意境 的丧 失 。 导
发 . 我 国物 我 交融 的 哲 学思 维 来 指 导 古诗 英 译 。 通过 用 并
翻 译 实践 论 证 在 我 国 传 统 哲 学 指 导 下 ,更 有 利 于 转 存 原
诗 的 意境 。
首先 , 晋代 诗 人 陶 渊 明 的《 酒 》 为 例 , 看 如 何 以 饮 诗 看 通 过 物 我 交融 哲 学 观 指导 , 好 地 转 存 原诗 意 境 。 较
导 译 诗 之 理 。相 比 较 之 下 , 方 意 象 则 表 现 为 物 我 割 裂 , 西
周 梦 蝶 形 象 地 阐 述 了 中 国 老庄 哲 学 所 崇 尚 的物 我 两 忘 、 人 与 物化 的境 界 D9 中 国古 诗 在看 似 松 散 的意 象 之下 蕴 ]。 P 2
S c u e e r r a e e l d d p a e e l d d h a t e t ss c u e l c . c
拟 从 我 国古 诗 英 译 中 经 常 出现 的物 我 剥 离这 一 症 状 出
通 常 把 主 体 意 象 ( ) 客 体 意 象 ( ) 裂 开 来 。 西 方 美 情 与 景 割 学 是 “ 主 客 相 分 、 物 相 胜 的 西 方 知 识 基 础 之 上 的 审 美 以 心 直 觉 观 ”2 。因 此 , 国 古 诗 英 译 时 , 要 特 别 注 意 中 西 _ _ 我 须 方 存 在 的 思维 观 念 差 异 , 不 能 盲 目以西 方 哲 学 观 、 美 而 审
含 着 深 刻 的 内涵 , 就 是 物 我交 融 、 人 合 一 的哲 学 观 。 这 天 可 见 , 国古诗 与 我 国传 统 思 维 方 式 , 别 是 与 我 国传 统 我 特 哲 学思 维 有 着深 刻 的 渊 源及 内在联 系 。 中 国传 统哲 学 范 畴 能 够 被 用 来 考 察 诗 歌 的 成 文 之 道 , 自然 也 可 以 用 来 指
I ikc r s n h m u t l. c h y a t e p msa 1 wi An e s r l e e s u h r il d l i u e y I et o t e nh l 。 s h W h r o n a n a ri e h b t a ndn g t e em u t i i f s o h d ya i h . sr An e eI n me g i g b r si i h . dwh r f dho — o n id f g t i nl W h t st e e a i n a i i w? a i her v l t t h sv e o t W o d a l ee’ ni I r t e l o . r sf i m e f t ot l y u [ y
问 君 何 能 尔 , 远 地 自偏 。 心
采 菊 东 篱 下 , 然 见南 山 。 悠
山 气 日夕 佳 , 鸟 相 与 还 。 飞
此 中有 真 意 , 辨 已忘 言 。 欲 许 渊 冲 译 文 : rn igW ie D i kn n
Amo gt eh u so n I u l my n t n a nt f h me i o . b t Th r S o s f e l n o t . u h a o . e e’ ie o wh e s d h o s b t e r t n a I n HO c n i l a e u o n ota e W a v p n my mi d n c ? te r
诗 英译 中经 常 出现 的 物我 剥 离 这一 症 状 出发 ,用我 国物 我 交 融 的 哲 学 思 维 来 指 导 古 诗 英 译 ,并 通 过 翻 译 实 践 论 证 在 我 国传 统哲 学 指 导 下 , 有 利 于转 存 原诗 的意 境 。 更 物 我 交 融 的 哲 学 观 自古 有 之 。 庄 子 ・ 物 论 》 尾 庄 《 齐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