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合集下载

近代向西方学习讲课用

近代向西方学习讲课用
4.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既有量变又有质变。例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地 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 而早期维新派是由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 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 这就是质变。
5.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反 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是以反侵略为主,而且 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反 帝与反封建的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 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
——郑观应《盛世危言》 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 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 体,上下一心。
——郑观应《盛世危言》
请依据材料归纳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王韬 郑观应
第三篇章:变制度——瓜分危机下的觉醒
1、早期的维新思想
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 ②西学的传播
人物: 郑观应、王韬等
前期 支持“中体西用”洋务派、参与洋务运
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
①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觉醒;
②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动资本主义
思想传播 社会实践 思想传播 社会实践
主张器物变革 主张政治变革
1、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代表:林、魏
2、洋务派:中体西用 代表:曾、李、张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代表:王、郑
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 了一条新的道路。
问题:感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材料一 维新派要变法图强,反对专制,使用的思想理论武器, 即是向西方学来的“人权天赋”,大倡民权,大倡西学。

[计划]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计划]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存亡关头,部分中国人便由此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全方位变化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人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认为应该沿用旧的封建制度进行统治,仍旧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洋务派认为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开办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人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强盛起来,清政府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仁人志士不断探究其失败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案。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考点25—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

考点25—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
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5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
方法一:按照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 方法二:按照向西方学习的四大阶级,分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 产阶级、无产阶级把握。
考点26
近代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一轮复习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2)国内: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代表: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曾编译《四洲志》、 《各国律例》和《华事夷言》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 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畲编纂的《瀛寰志略》,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和西方民 主制度。 4、意义: (1)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 (2)启迪着人们摆脱闭关锁国的束缚,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 世界,探索新的救国之路。 5、局限: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目的,没有付诸实践。
历史一轮复习
④严复: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等,提出“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 3、影响: (1)进步性:直接推动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 传统观念,起到思想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 (2)局限性: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梁把 维新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反映了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 六、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1、历史背景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政治: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学习最为激烈的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等知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西方的宪政制度、立宪派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交困等原因,中国在这一阶段无法完全吸收和转化西方学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学习西方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同时,中国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技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性学习,相对较为独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

中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制度,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追求现代化,并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

近代史作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近代史作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向西方学习的过程10电信1班杨红艳近代以来,风雨飘摇中的老旧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的痛苦蜕变与涅盘革新,这一现代化进程也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这三个阶段。

具体而言:第一阶段即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有识之士把忧国爱国热情倾注在冷静的政治思考中,他们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二十多部介绍夷情的著作,介绍西欧国家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诸情况。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洋务派兴起了“制器练兵”、“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实质上是一个军事上、技术上的西化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还引进翻译了一批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医学、农学著作,创建了一批冶炼、机械制造、化工、轻工、农产品加工、民用工业的官办、民办工厂,创设一批近代学堂、医院报馆……主动性引进西学无疑有其进步性,但洋务派对西学的引进,主要从实用目的出发,重在西方的技艺。

整体而言,他们学习西方有些舍本求末。

第二阶段即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

这一阶段维新派和革命派热衷西学,师法西方,以期中国富强。

清廷当局被迫有限地开放禁区,改变政务,调整工商、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从学习西方的角度而言,这一阶段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对西方政治体制的关注;二是对西方学术思想特别是社会科学的引进。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对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做了重要贡献。

而严复更是近代介绍西学的巨匠,他曾亲身体察英国社会制度,研习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把建立英国式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制度作为最高理想;1895年他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震动一时的政论《原强》等,并译述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穆勒的《名学》等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将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论引进中国思想界。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学习以“船坚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鸦片战争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家意识到要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侵略,就要学习西方的“炮利船坚”“工艺精良”等军事技术,从而提出了“师夷”以“制夷”的主张。

此时一批在探索中开了眼界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跳出“中体西用’枷锁,开始考虑以西式政体来改变中国社会,继续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把它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第二阶段从中法战争到戊戍变法,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新突破。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批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上层知识分子提出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的改良主义思想。

早期改良派向西方学习的视线投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环节上,而且接触到意识形态和政体方面。

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终破产,进而分化出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开始重新思索救国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重点已转移到政治革命、社会进化方面,这是“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升华。

辛亥革命取消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兴起,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主题全部地昭示出来,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近代学习西方理论实践和探索中国新道路紧密相结合。

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掀起了一场旨在批判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此中国人决心抛弃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以俄为师。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西方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思潮,它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么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专题18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专题18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

十八、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核心考点】1.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背景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戊戌变法等救亡运动的失败。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4)评价: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反帝不明确,反封建不彻底,尤其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指导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新文化运动(1)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上冲破封建思想牢笼。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③袁世凯倒行逆施,尊孔复古。

(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5)意义①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派别概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派别概况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派别概况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原因、背景:①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加剧。

②清政府被迫向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③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辱和强国富民之路。

一、小结认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阶段,(其中地主阶级抵抗派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属于器物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跨越了制度和思想两个阶段,即既学西方的制度也学西方的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属于思想阶段。

)其过程呈现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特征。

除了上述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五个派别外,还有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

其学习的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图存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到主动选择(如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从“走西方人的路”到“走俄国人的路”最后到“走自己的路”。

二、在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就学与不学、学什么等问题,存在着对立和争论。

具体有以下三对派别之间的争论:1、洋务派与顽固派。

19世纪60——90年代,围绕着是否要采用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清王朝内部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历史上称为“体用之争”。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的根本;“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西学为用”即是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

实质是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目的。

而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反对任何变革。

虽然两派存在争论,但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西方殖民者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中国人。

从此,中国人开始从闭关沉睡中醒来,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

中国近代向西方的学习是不断深入的,大体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一)器物阶段:1840年—— 1894年(二)制度阶段:1894年—— 1915年(三)思想阶段:1915年—— 1921年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器物的时期。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国洋枪利炮下,中国铁骑利箭不堪一击。

以林则徐、魏源、严复为代表的一群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来了中国军备落后、器物不及。

他们明白,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而是应该开眼看世界,先西方学习。

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林则徐主持编辑了《四洲志》,魏源写出了《海国图志》,达尔文的学说也通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被介绍到了中国。

中国死气沉沉的思想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先进的中国人在器物方面对西方的学习正式开始,而它的高潮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持续了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这些在过去从未出现过的东西,这些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在中国落下脚来,而近代的轻工业也开始起步了。

反观这一段历史,近代中国人在器物方面对西方的学习与借鉴,这种探索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它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而未来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都在它的催化下产生。

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认识水平的限制,无论是新思潮的推动者还是洋务派的支持者,他们都没有发现深层次的原因,他们也不可能去摧毁自己生存的土壤——封建制度,因此,这种探索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

无论是维新派还是改革派都热衷于西学,学习西方,以期中国富强。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且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明清时期的早期接触:在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了初步接触。

这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活动,他们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学问和技术。

中国的士人和政府开始逐渐了解西方文化,并从中吸收部分知识。

2.出使西方的朝鲜、日本和中国官员: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中国派出一些官员到欧洲和日本进行拜访和学习。

这些官员通过观察和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科学、工艺品等方面,获得了一些西方知识和经验,并试图运用于中国。

3.19世纪的影响与学习热潮: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

中国开始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科学、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以强化自身实力。

建设自己的海军、开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著作等措施被采取。

4.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19世纪末,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尝试,积极引进西方的现代化观念和制度。

维新运动倡导了学习西方法律、政治学、新教育理念和新闻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5.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更为激进地向西方学习,并抱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翻译和传播了大量西方文化、哲学、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加深的学习热潮。

这种学习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法律、哲学、文学等。

这些学习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三部曲西方殖民者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中国人。

从此,中国人开始从闭关沉睡中醒来,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

中国近代向西方的学习是不断深入的,大体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一)器物阶段:1840年—— 1894年(二)制度阶段:1894年—— 1915年(三)思想阶段:1915年—— 1921年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器物的时期。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外国洋枪利炮下,中国铁骑利箭不堪一击。

以林则徐、魏源、严复为代表的一群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来了中国军备落后、器物不及。

他们明白,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而是应该开眼看世界,先西方学习。

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林则徐主持编辑了《四洲志》,魏源写出了《海国图志》,达尔文的学说也通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被介绍到了中国。

中国死气沉沉的思想界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

先进的中国人在器物方面对西方的学习正式开始,而它的高潮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持续了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这些在过去从未出现过的东西,这些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在中国落下脚来,而近代的轻工业也开始起步了。

反观这一段历史,近代中国人在器物方面对西方的学习与借鉴,这种探索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它引进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开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而未来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都在它的催化下产生。

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认识水平的限制,无论是新思潮的推动者还是洋务派的支持者,他们都没有发现深层次的原因,他们也不可能去摧毁自己生存的土壤——封建制度,因此,这种探索最终注定是要失败的。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启了学习西方的大门。

无论是维新派还是改革派都热衷于西学,学习西方,以期中国富强。

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文 化 直 接 进 行 了 交 流 和 碰撞 。
的“ 君主立宪制道路” “ 资产阶级共 和国方案” 不适合 中国。
四、 思 想 和 文 化 层 次
传教士东来 , 真实 目的是传播天主教 , 向东方扩张势力。 明代
来 中国 的利 玛窦 , 学 习 中国语 言文 化 , 获准 留北京传 教 , 介绍 西
撷 英 篇
简析近代 中 国向西方学 高级中学) 西 学东渐层次


大, 而 资产 阶级经济 、 政治 、 思想和 阶级基 础薄弱 , 维新派 和革 命
明清之 际 , 西方 一批传教士来 中国 , 把西 方的天文 、 宗教 、 数 派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 的批判 , 没有彻底 的土地革命纲领 , 得 学等方面 的著作介绍给中国 , 我们把儒学 、 道学介绍给西方。 中西 不 到广 大人 民 的支 持 , 失 败是 必 然 的 。 两次运动失败 , 说 明西 方 式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 思主义 、 毛泽东思想作 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走新 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完全 正确 的。 五、 全方位开放层次 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 9 7 8 年十一届 三中全会 , 由于 以苏
我们 向苏联学 习 , 逐渐形 成了一 依然是中国的主流思想 , “ 师夷长技” 的思想并没有付诸 实践 , 当然 联 为首 的社会 主义阵营的影 响 ,
l 9世纪末 至 2 0世纪初 , 以康 、 梁为代表 的资 产阶级维新派 , 登上了历史舞台 , 发动“ 维新变法” , 旨在渐进 的变革 中 , 逐步实现 西方式的君主立 宪制 , 挽救民族危亡 , 结果失败 。以孙 中山 、 黄兴
宽领域 的开放新格局 ; 在经济全 球化的过程 中 , 中国已跃居世 界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归纳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王冠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近代史阶段。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斗争史、发展史和探索史。

面对社会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是守旧还是向西方先进学习?如果守旧,那要“守”哪些?最终会有什么结果;如果向西方学习,怎么学?学什么?是经济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还是……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深入的思考伴随着近代中国各阶级先进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不懈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再到提倡民主科学,最后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汇聚成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通过表格分析法,宏观展现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代表、学习内容、基本主张、理论发展和实践活动及各自结果,自上而下,线索分明,脉络清晰,体现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漫长汇聚过程。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然而,由于教材安排之特殊需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与实践没有在本单元体现,这就割裂了近代中国主要阶级力量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历程。

故教学过程中,可把第四单元第一课《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往前移,以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单元知识结构表格中,①——⑦用以分析各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主张提出的“背景”。

对于“背景”的分析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死记硬背往往事倍功半,①——⑦处处分析也不利于学生记忆。

其实,分析“背景”也有诀窍。

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

一般而言,“背景”总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相联系,故分析应以抓住“时代特色”为要务,并在掌握窍门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勿需多背,便能做到“背景分析”几无遗漏。

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

一般分析背景分三个角度展开:一、环境角度,包括国内外环境。

尤其是谈到近现代时期历史大事件,如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都要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对于“国内外环境”的阐述,常见的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对外关系等方面展开。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农民阶级
农民领袖
洪仁玕
天京变乱后新领导核心重建。为振兴太平天国而提出。
《资政新篇》
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产物,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愿望和要求,根本没有实行。
民族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6、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背景
主要思想
评价
学着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封建士大夫有识之士面对现实,呼吁革弊,“经世致用”挣脱程朱理学束缚。2、鸦片战争中英国坚船利炮使爱国知识分子惊醒,寻求强国之道。
师夷长技以制夷
启迪人们挣脱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其影响重在思想,没有具体实践改造。
王韬、郑观应等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制度层次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等
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爱国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了戊戌变法到来。
器物层次
“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陈独秀
“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梁启超
洋务派
李鸿章、曾国藩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实质是立足于封建主义,但突破了传统封建观念束缚,为西学传入创造一定条件,推动洋务运动开展。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及思想变革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及思想变革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及思想变革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林则徐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指导掀起了洋务运动,但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浅层次上。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提升到制度的层次。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形成了完整的革命理论,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层次加深一步。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限性:未能触动封建体制 未触及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未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总体来看,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 尝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中 国政治民主化。
延伸: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国内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环境 国际 环境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274
1432
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
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 企业,并不能使中国富强! 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 治制度!必须进行政治改 革!
王韬Biblioteka 郑观应思考:早期维新思想有什么不足, 有何作用? • A、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B、没有付诸实践。 早期维新思想对变法起到一定的思想先导 作用
近代各个阶级开展哪些活动?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 运动 2,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4,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三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
——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从1915年到1919年
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根据材料4, 说明辛亥革命在 哪个方面对当时 中国社会产生变 化?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 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 禁止缠足等。
“青史凭谁判是非” ——辛亥革命功绩、
局限
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
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
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编译《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 《变法通议》 翻译《天演论》《法意》
维新派这些作品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实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重点把握3:影响 积极: 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一次救亡图存政治改革运动 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1)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3、清政府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 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时间:“新政”1901年~1904年 “预备立宪”1905年
~1911年
目的:
通过“新政”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 朝危局,维护专制统治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不敢发动群众 保守势力强大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 14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 领导 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 力量 支持。
改革 先自下而上倒幕运动 途径 后有自上而下的改革 具体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措施
资 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 康有为 播西方政治学说 产 阶 梁启超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民权思想 级 维 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 谭嗣同 效仿西法(最为激进) 新 派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 严 复 择,适者生存
主张 君主 立宪, 发展 资本 主义
宣传变法思想的方式:
开堂讲学,聚集改革力量
经济工业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 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 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 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 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 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变化?
——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第2讲: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尝试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戊戌变法
重点把握1:背景 从国际环境、社会背景、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方面概述戊戌变 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 企业比较表
时间 1863— 1894 1895— 1898 企业 数 119 资金额(万 元) 680
D
A
•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 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 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 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 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 得不强?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3)材料一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
“预备立宪”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专制统
(2)准备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实践:一系列起义 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论战
平创恢驱同 盟 均立复除会 地民中鞑纲 领 权国华虏 : 。,;,
前提
核心
补充
三民主义
(3)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 (4)中华民国成立(1912) 概况(时、总统、国旗、国都、纪年)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背景: (1)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2)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重点把握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 表 主 张 特点
巩固政权 的措施
临 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临时约法》的颁布
(5)结果及评价: 历史功绩 和局限性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 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 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 制宪法,君主立宪。
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 “ 不当仅及 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 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 施及意义。 (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 (2)措施: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改革科 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意义:培养了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 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国际意 义等方面总结)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 碑
局限: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示:资产阶级共和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考点练习:
1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
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 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 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 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 现这种现象?
3. 《临时约法》的颁布
1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内容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三权分立
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