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论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5篇范文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5篇范文第一篇: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的影响,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逐渐开放,从最初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逐渐吸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走了一条不易但是必要的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经济建设出发”的口号,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逐步从以前的“自力更生”思想走向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倾斜,这一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而在政治方面,邓小平也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调整和改革,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三步走的改革战略、开展对台对外经济合作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在政治上寻求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在于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与吸收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相关。
中国在工业、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局面。
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中国向西方亦有深入的学习和吸收。
具体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如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音乐、电影、时尚、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国际目光中的亮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互动、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充满了艰辛。
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第一次探索和学习了他国。
是一次很好的飞跃,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从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后来,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在当代,我们同样还需向西方学习,主要是汲取西方政治体制的精华,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在历史不断的进程下,需要我们打开国门,正确的面对社会的进程,否则就会被动挨打,成为别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所以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科学,文化。
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盲目,择优选择,将中西结合,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改革开放在当代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一名学生也是这样,学会学习,把握机会,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学习最为激烈的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等知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西方的宪政制度、立宪派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交困等原因,中国在这一阶段无法完全吸收和转化西方学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学习西方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同时,中国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技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性学习,相对较为独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
中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制度,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追求现代化,并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前仆后继的不断奋斗下,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洋务,维新,新文化运动,孙中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救国之道与强国之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器物阶段的学习分为两次尝试,这段时期中国人主要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与军事技术以期富国强兵,但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手机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18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但是他们的主张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同,所以并没有得以实践。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新办洋务,称为洋务运动。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学习以“船坚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鸦片战争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家意识到要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侵略,就要学习西方的“炮利船坚”“工艺精良”等军事技术,从而提出了“师夷”以“制夷”的主张。
此时一批在探索中开了眼界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跳出“中体西用’枷锁,开始考虑以西式政体来改变中国社会,继续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把它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第二阶段从中法战争到戊戍变法,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新突破。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批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上层知识分子提出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的改良主义思想。
早期改良派向西方学习的视线投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环节上,而且接触到意识形态和政体方面。
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终破产,进而分化出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开始重新思索救国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重点已转移到政治革命、社会进化方面,这是“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升华。
辛亥革命取消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兴起,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主题全部地昭示出来,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近代学习西方理论实践和探索中国新道路紧密相结合。
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掀起了一场旨在批判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此中国人决心抛弃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以俄为师。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西方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思潮,它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么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及启示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及启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及启示摘要: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的血泪史,又是一部无数爱国人士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探索史。
探索是曲折的,而每次提出的口号最能体现向西方学习的色彩,因此我将以历次学习口号或指导思想为主线,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探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总结历史给予的启示,从中窥探改造社会隐隐之规律,由古及今可得那些借鉴。
关键词:中体西用君主立宪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的失败无疑使中国官僚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受到打击,在此刺激下一些开明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主动了解西方,关注国际形势,寻求救国之路御敌之术。
在这些人中林则徐被称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魏源更是在《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从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开始在这一群体中动摇了,对西方开始调整心态以应对危机。
但此时虽然社会矛盾出现变化,但民族矛盾还不是主要矛盾,危机也没达到足以动摇清朝统治的地步,所以这些观点没能引起当朝的重视,更不用说获得社会广泛的响应了。
二、洋务运动——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朝面临巨大的统治危机,此时封建统治阶级部分成员为挽救清政府危机主动高姿态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派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继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在“中体西用”指导下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兴办近代工厂,建新式海陆军,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际行动大规模学习西方,在甲午战争前如火如荼的形势使人幻想“同治中兴”盛世到来,但甲午一战却又给国人当头一喝,洋务运动失败了。
寻找它失败的根源或可以给我们以历史启示。
首先地主阶级领导的运动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指导,企图实现富强,违背了“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的规律,最终只能导致“新的生产力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匹配”。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而且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鸦片战争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这些开明的有志之士 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御侮之路。
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你 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翻译西人著作以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以期富国强兵 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华民族就开启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屈辱篇章。
为了拯救这样的局面,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一段艰苦的向西方学习的复兴中华之路由此开启。
第一阶段——器物层次,洋务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引领了洋务运动。
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旗帜,洋务运动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培养了一大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然而,政治近代化却未得到发展。
第二阶段——制度层次,辛亥革命,维新变法。
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将科技文化学习和变革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得近代化进程迈进一大步。
先是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其次在政治的近代化也有了突破。
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而立宪派引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然而新政策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其推行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同时,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其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宣传的设立议会,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核心制度,加上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手中,最终也没能避免失败。
下层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利的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征程。
然而并没有发动广大的劳动群众,帝国主义的阻挠下,再加上资产阶级本身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其成果最终为袁世凯所窃取。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西方文化大量流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
第三阶段——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且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明清时期的早期接触:在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了初步接触。
这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活动,他们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学问和技术。
中国的士人和政府开始逐渐了解西方文化,并从中吸收部分知识。
2.出使西方的朝鲜、日本和中国官员: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中国派出一些官员到欧洲和日本进行拜访和学习。
这些官员通过观察和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科学、工艺品等方面,获得了一些西方知识和经验,并试图运用于中国。
3.19世纪的影响与学习热潮: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
中国开始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科学、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以强化自身实力。
建设自己的海军、开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著作等措施被采取。
4.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19世纪末,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尝试,积极引进西方的现代化观念和制度。
维新运动倡导了学习西方法律、政治学、新教育理念和新闻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5.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更为激进地向西方学习,并抱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翻译和传播了大量西方文化、哲学、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加深的学习热潮。
这种学习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法律、哲学、文学等。
这些学习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学习之河”无疆,开辟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也开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180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商人开始在中国不断活跃,开辟了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历史旅程。
数十家外国企业来到中国,迅速在中国开发经济活动,建立了租界。
在柴灰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开始发动,中国就开始了大规模向西方学习,努力接受西方技术、文化和思想,努力赶超西方。
在洋务运动初期,许多杰出的中国改革家开始学习西方知识,把西方技术和科学应用到中国,其中包括实行罗马法、施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引进西方技术和医药科学、介绍火药和印刷术等等。
到20世纪初,中国宣布了“开放政策”,中国决定向西方学习。
1905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国学生总会,发起了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留学的运动,让许多中国学生赴国外学习,积累西方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国内。
中国因为向西方学习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成就和发明,包括火车、机器、电灯、中外合作的教育机构等等,也迅速接纳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其中罗马、伊斯兰以及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式模式向更加融合西方的文化模式的转变。
也正是因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让中国的思想成为更加国际化,使中国得以和世界接轨,不断实现进步,从而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趋势。
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在以不断汲取外界营养,并以自己独特的思考视点,以及更加开放式的思想观念,把这些营养充分转化,使自身发展更进一步,走在世界大流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世界文化的融合。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______ 李世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说起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明时,都是挺胸抬头,极为自豪的。
但当说起近代史时,我却是极为沉重的,因为在我看来近代史是用鲜血写成的,那一张张写着近代史的纸张都浸透了鲜血。
无论是战争,政治还是在学习西方上。
中国学习西方可以分为5个阶段:一,新思想的萌发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后,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也惊醒了中国官吏与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
代表人物有“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他们同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新风,同时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份成员如奕訢,曾国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提出了“中体西用”,“自强”,“求富”的主张。
但洋务派招到以倭仁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保守派认为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是“奇技淫巧”,不能学习。
虽然洋务派并不是要是中国朝资本化发展,但确实是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一步。
三,戊戌变法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人器物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隐藏在强大器物背后的政治制度。
于是便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以政治民主化推进经济近代化。
1895年的“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行程已从思想层次推进到政治层次。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内容摘要:近代中国,最初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
最初的开眼看世界和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器物,接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掀起了维新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派又分别发动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重点转移到了思想方面。
纵观近代历史,向西方学习的道路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过程,从浅入深,对西方的理解也逐步深化,近代中国人在近百年屈辱的历史中,从反侵略和反压迫中,本着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理想,逐渐成长,古老的中国也随之获得了新生。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对主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介绍简单论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关键词:器物制度思想绪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的时期及事件简介: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1)林则徐、魏源、严复: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四洲志》、《海国图志》、《天演论》(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学习制度(1)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变法维新(2)革命派: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三,从五四运动前夕到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学习思想(1)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2)先进的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3)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习器物第一、林则徐、魏源、严复背景:1840年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昏庸愚昧,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
封建中国的。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______ 李世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说起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明时,都是挺胸抬头,极为自豪的。
但当说起近代史时,我却是极为沉重的,因为在我看来近代史是用鲜血写成的,那一张张写着近代史的纸张都浸透了鲜血。
无论是战争,政治还是在学习西方上。
中国学习西方可以分为5个阶段:一,新思想的萌发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后,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也惊醒了中国官吏与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
代表人物有“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他们同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新风,同时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份成员如奕訢,曾国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提出了“中体西用”,“自强”,“求富”的主张。
但洋务派招到以倭仁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保守派认为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是“奇技淫巧”,不能学习。
虽然洋务派并不是要是中国朝资本化发展,但确实是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一步。
三,戊戌变法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人器物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隐藏在强大器物背后的政治制度。
于是便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以政治民主化推进经济近代化。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摘要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但是,早期维新思想还没有上升到完善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
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关键字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器物,制度,思想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三个层次的转变。
第一阶段:地主阶级学“器物”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国人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封建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而欧美列强此时正在崛起,加紧进行对外殖民扩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不得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又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为体”,是指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则是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的“ 君主立宪制道路” “ 资产阶级共 和国方案” 不适合 中国。
四、 思 想 和 文 化 层 次
传教士东来 , 真实 目的是传播天主教 , 向东方扩张势力。 明代
来 中国 的利 玛窦 , 学 习 中国语 言文 化 , 获准 留北京传 教 , 介绍 西
撷 英 篇
简析近代 中 国向西方学 高级中学) 西 学东渐层次
一
、
大, 而 资产 阶级经济 、 政治 、 思想和 阶级基 础薄弱 , 维新派 和革 命
明清之 际 , 西方 一批传教士来 中国 , 把西 方的天文 、 宗教 、 数 派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 的批判 , 没有彻底 的土地革命纲领 , 得 学等方面 的著作介绍给中国 , 我们把儒学 、 道学介绍给西方。 中西 不 到广 大人 民 的支 持 , 失 败是 必 然 的 。 两次运动失败 , 说 明西 方 式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 思主义 、 毛泽东思想作 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走新 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完全 正确 的。 五、 全方位开放层次 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 9 7 8 年十一届 三中全会 , 由于 以苏
我们 向苏联学 习 , 逐渐形 成了一 依然是中国的主流思想 , “ 师夷长技” 的思想并没有付诸 实践 , 当然 联 为首 的社会 主义阵营的影 响 ,
l 9世纪末 至 2 0世纪初 , 以康 、 梁为代表 的资 产阶级维新派 , 登上了历史舞台 , 发动“ 维新变法” , 旨在渐进 的变革 中 , 逐步实现 西方式的君主立 宪制 , 挽救民族危亡 , 结果失败 。以孙 中山 、 黄兴
宽领域 的开放新格局 ; 在经济全 球化的过程 中 , 中国已跃居世 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历程的论述
(关键词:军事和科学、制度、文化、富强)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
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倡,兴民权、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又提倡西学,坚持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第三,陈独秀。
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开始的。
陈独秀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
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来研究社会,当时在他心目中,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也是科学。
他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98)
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基本步骤或者说三个不同程度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而这个阶段的具体划分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在这个时段内,由于列强侵略战争的频繁(如1840和1856两次鸦片鸦片战争、1849葡萄牙强占澳门半岛、俄国分期侵占中国领土150万平方公里、1894甲午中日海战等等),中国又无力抵抗,让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的屈辱,并很快找到失败原因。
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军事和科技的强大,才得以侵略中国,中国就是由于没有这些船坚利炮才一次又一次失败、丧权辱国。
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行为和人物大约有: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先进官僚和知识分子和他们早期的活动;以及后来开展的洋务运动,领导人为奕、曾国藩、李鸿章、左中棠、张之洞等洋务派。
第二阶段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这一时期的划分是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在在其编订的《资政新篇》中已经提到过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设想,其中就有制度方面的。
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布北洋舰队的夭折,也宣布了洋务运动这一学习西方军事和科技的行为的失败。
再加上《马关条约》的签订,更加刺激到了国民的屈辱感,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开始认识到只学习西方表面的物质是远远不足的,最根本的是制度。
以学习西方制度为内容载体的活动有: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虽然在结果上这两次运动都失败了,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封建制度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应该奋起反抗,而且结束了中国绵延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第三阶段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经过了军事科技和制度的两重学习,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越来越多。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坚持认为,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
所以一场学习西方文化、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展开来。
他们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
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这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起到了开创性的作
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在这三个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里,我们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这么一个过程,对西方的学习由浅入深,慢慢进步。
在这个过程里,中国的民众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不仅运用了其聪明才智贡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国之心,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个反复探索反复学习的过程里,中国社会是在前进,可是学习西方的这些途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好的结果,中国并没有完全由此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就其根本原因来说是因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向西方学习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好处时,也要明白,走资本主义道路、向西方学习不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平等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