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评述

合集下载

[计划]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计划]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5篇范文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5篇范文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5篇范文第一篇: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

近代史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探索的评述摘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矢志救国的先烈们总是不断尝试,向欧美学习,向日本学习,向苏俄学习,一段跨越百年的向西方学习以期复兴中华之路的历史在那充满屈辱的岁月里给处于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断带来希望和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数百万军队自称“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而且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

鸦片战争就像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一批有着先进思想的封建士大夫们这些开明的有志之士 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御侮之路。

林则徐、魏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在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和钦差大臣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

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

林则徐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你 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翻译西人著作以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以期富国强兵 抵御外国侵略 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存亡关头,部分中国人便由此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全方位变化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人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认为应该沿用旧的封建制度进行统治,仍旧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洋务派认为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开办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人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强盛起来,清政府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仁人志士不断探究其失败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案。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的影响,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逐渐开放,从最初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逐渐吸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走了一条不易但是必要的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经济建设出发”的口号,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逐步从以前的“自力更生”思想走向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倾斜,这一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而在政治方面,邓小平也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调整和改革,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三步走的改革战略、开展对台对外经济合作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在政治上寻求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在于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与吸收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相关。

中国在工业、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局面。

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中国向西方亦有深入的学习和吸收。

具体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如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音乐、电影、时尚、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国际目光中的亮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互动、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学习最为激烈的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等知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西方的宪政制度、立宪派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交困等原因,中国在这一阶段无法完全吸收和转化西方学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学习西方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同时,中国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技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性学习,相对较为独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

中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制度,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追求现代化,并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前仆后继的不断奋斗下,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洋务,维新,新文化运动,孙中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救国之道与强国之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器物阶段的学习分为两次尝试,这段时期中国人主要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与军事技术以期富国强兵,但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手机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18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

从而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但是他们的主张没有得到清政府的认同,所以并没有得以实践。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封建统治阶级中以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新办洋务,称为洋务运动。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的兴起,主要学习以“船坚利炮”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鸦片战争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家意识到要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侵略,就要学习西方的“炮利船坚”“工艺精良”等军事技术,从而提出了“师夷”以“制夷”的主张。

此时一批在探索中开了眼界的新型知识分子,逐渐跳出“中体西用’枷锁,开始考虑以西式政体来改变中国社会,继续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并把它推到了另一个高度。

第二阶段从中法战争到戊戍变法,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新突破。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批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上层知识分子提出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的改良主义思想。

早期改良派向西方学习的视线投到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一环节上,而且接触到意识形态和政体方面。

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最终破产,进而分化出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开始重新思索救国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把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重点已转移到政治革命、社会进化方面,这是“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升华。

辛亥革命取消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兴起,将近代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历史主题全部地昭示出来,将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近代学习西方理论实践和探索中国新道路紧密相结合。

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掀起了一场旨在批判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一阶段学习西方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此中国人决心抛弃资本主义,向往和接受社会主义,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以俄为师。

纵观整个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学习西方作为一种社会变革思潮,它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仿效西方的政治体制,再到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么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且复杂的过程。

以下是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明清时期的早期接触:在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了初步接触。

这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活动,他们带来了新的科学知识、学问和技术。

中国的士人和政府开始逐渐了解西方文化,并从中吸收部分知识。

2.出使西方的朝鲜、日本和中国官员: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中国派出一些官员到欧洲和日本进行拜访和学习。

这些官员通过观察和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科学、工艺品等方面,获得了一些西方知识和经验,并试图运用于中国。

3.19世纪的影响与学习热潮: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强大压力。

中国开始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科学、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以强化自身实力。

建设自己的海军、开办新式学校、翻译西方著作等措施被采取。

4.戊戌变法与维新运动:19世纪末,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尝试,积极引进西方的现代化观念和制度。

维新运动倡导了学习西方法律、政治学、新教育理念和新闻业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5.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更为激进地向西方学习,并抱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翻译和传播了大量西方文化、哲学、政治理论和科学技术。

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他们的思想觉醒和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加深的学习热潮。

这种学习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法律、哲学、文学等。

这些学习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

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及其启示?(1)一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

它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阶段,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其次,政治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纪元。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

主要表现为: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则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以其为指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地进行。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可以说,“学习之河”无疆,开辟中西文化交流的传统也开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180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商人开始在中国不断活跃,开辟了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历史旅程。

数十家外国企业来到中国,迅速在中国开发经济活动,建立了租界。

在柴灰历史时期,洋务运动开始发动,中国就开始了大规模向西方学习,努力接受西方技术、文化和思想,努力赶超西方。

在洋务运动初期,许多杰出的中国改革家开始学习西方知识,把西方技术和科学应用到中国,其中包括实行罗马法、施行科举制度的改革、引进西方技术和医药科学、介绍火药和印刷术等等。

到20世纪初,中国宣布了“开放政策”,中国决定向西方学习。

1905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国学生总会,发起了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留学的运动,让许多中国学生赴国外学习,积累西方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带回国内。

中国因为向西方学习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成就和发明,包括火车、机器、电灯、中外合作的教育机构等等,也迅速接纳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其中罗马、伊斯兰以及儒家思想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中国文化。

可以说,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式模式向更加融合西方的文化模式的转变。

也正是因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让中国的思想成为更加国际化,使中国得以和世界接轨,不断实现进步,从而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趋势。

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都在以不断汲取外界营养,并以自己独特的思考视点,以及更加开放式的思想观念,把这些营养充分转化,使自身发展更进一步,走在世界大流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世界文化的融合。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______ 李世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说起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明时,都是挺胸抬头,极为自豪的。

但当说起近代史时,我却是极为沉重的,因为在我看来近代史是用鲜血写成的,那一张张写着近代史的纸张都浸透了鲜血。

无论是战争,政治还是在学习西方上。

中国学习西方可以分为5个阶段:一,新思想的萌发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后,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也惊醒了中国官吏与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

代表人物有“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他们同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新风,同时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份成员如奕訢,曾国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提出了“中体西用”,“自强”,“求富”的主张。

但洋务派招到以倭仁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保守派认为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是“奇技淫巧”,不能学习。

虽然洋务派并不是要是中国朝资本化发展,但确实是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一步。

三,戊戌变法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人器物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隐藏在强大器物背后的政治制度。

于是便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以政治民主化推进经济近代化。

1895年的“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行程已从思想层次推进到政治层次。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综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______ 李世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说起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明时,都是挺胸抬头,极为自豪的。

但当说起近代史时,我却是极为沉重的,因为在我看来近代史是用鲜血写成的,那一张张写着近代史的纸张都浸透了鲜血。

无论是战争,政治还是在学习西方上。

中国学习西方可以分为5个阶段:一,新思想的萌发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后,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也惊醒了中国官吏与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

代表人物有“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他们同时也是向西方学习的先驱。

林则徐在广东设译馆,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船。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与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敌,开创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新风,同时为以后的洋务运动奠定思想上的基础。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部份成员如奕訢,曾国番,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提出了“中体西用”,“自强”,“求富”的主张。

但洋务派招到以倭仁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保守派认为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是“奇技淫巧”,不能学习。

虽然洋务派并不是要是中国朝资本化发展,但确实是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一步。

三,戊戌变法在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人器物是不够的,还应该学习隐藏在强大器物背后的政治制度。

于是便出现了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们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以政治民主化推进经济近代化。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txt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我就是在路上斩棘杀龙游江过河攀上塔顶负责吻醒你的公主。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创新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的强国御侮而寻求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方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

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启示无数革命先烈向不同的国家学习着不同的方法来拯救中国,那么他们救亡图存的愿望能否实现?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在哪里?通过对历史的研究与反思,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不忘国耻,牢记荣辱,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

一、地主阶级的努力——洋务运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占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经济总量,拥有数百万军队,沉迷在“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的大清王朝被英国一支仅有数千人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最终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从此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进程。

此后,西方列强相继而来,中国正值国事多发之秋。

领土不断被侵犯,主权不断丧失。

这时,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睁眼看世界,先后翻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他们开始研究世界的地理和形勢。

魏源的《海国图志》不仅包括世界的历史和地理,还包括对鸦片战争的反思和总结。

在《海国图志》中,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实现强国御侮的目的。

这也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气。

然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努力并不能遏止住拥有坚船利炮的敌人的进攻。

不久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中国,火烧圆明园,又签订了一系列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主权不断沦丧,导致了国人的强烈不满,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国人相继不断地起义和运动引发了地主阶级的恐慌。

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如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这些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

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产生了一定的抵御作用,其措施也促进了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由于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其所有的措施从根本上来讲只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并不是真正要发展中国。

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简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文 化 直 接 进 行 了 交 流 和 碰撞 。
的“ 君主立宪制道路” “ 资产阶级共 和国方案” 不适合 中国。
四、 思 想 和 文 化 层 次
传教士东来 , 真实 目的是传播天主教 , 向东方扩张势力。 明代
来 中国 的利 玛窦 , 学 习 中国语 言文 化 , 获准 留北京传 教 , 介绍 西
撷 英 篇
简析近代 中 国向西方学 高级中学) 西 学东渐层次


大, 而 资产 阶级经济 、 政治 、 思想和 阶级基 础薄弱 , 维新派 和革 命
明清之 际 , 西方 一批传教士来 中国 , 把西 方的天文 、 宗教 、 数 派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 的批判 , 没有彻底 的土地革命纲领 , 得 学等方面 的著作介绍给中国 , 我们把儒学 、 道学介绍给西方。 中西 不 到广 大人 民 的支 持 , 失 败是 必 然 的 。 两次运动失败 , 说 明西 方 式
中国人民选择马克 思主义 、 毛泽东思想作 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走新 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是完全 正确 的。 五、 全方位开放层次 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1 9 7 8 年十一届 三中全会 , 由于 以苏
我们 向苏联学 习 , 逐渐形 成了一 依然是中国的主流思想 , “ 师夷长技” 的思想并没有付诸 实践 , 当然 联 为首 的社会 主义阵营的影 响 ,
l 9世纪末 至 2 0世纪初 , 以康 、 梁为代表 的资 产阶级维新派 , 登上了历史舞台 , 发动“ 维新变法” , 旨在渐进 的变革 中 , 逐步实现 西方式的君主立 宪制 , 挽救民族危亡 , 结果失败 。以孙 中山 、 黄兴
宽领域 的开放新格局 ; 在经济全 球化的过程 中 , 中国已跃居世 界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评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评述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评述姓名:江焕彬学号:1100840120学院: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内容摘要:中国近代是社会剧烈动荡,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在这其间,中国的先进分子勇于探索,推陈出新,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使古老的中国获得新生,开始与世界接触并获得发展。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洋务,维新,新文化目录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第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第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第一,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第二,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第三,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四、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第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评述姓名:江焕彬学号:1100840120学院: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内容摘要:中国近代是社会剧烈动荡,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在这其间,中国的先进分子勇于探索,推陈出新,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使古老的中国获得新生,开始与世界接触并获得发展。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洋务,维新,新文化目录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第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第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第一,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第二,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第三,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四、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面临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摆脱民族困境,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一文中,曾把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近代化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器物技术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从制度上感觉不如西方,遂有维新变法;第三阶段,从文化心理上感觉不足,遂有新文化运动。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就是这样从承认“技不如人”到喊出“打倒孔家店”一步步深入的。

一、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而欧美列强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第一,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败在了英国的手下,被迫签订了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进一步加深;在此期间,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从此,洋人的教堂建在了中国的土地上,洋人的军舰开进中国的江海,洋人的士兵在中国领土上执法,原来好似枫叶一片的万里国疆变成了一只背上长瘤的肥鸡。

在中国有的人依然麻木,但有的人却惊醒了。

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此外当时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还有姚莹的《康輶纪行》和徐继畲的《瀛环志略》等。

这些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学“制度”第一,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

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1894年与1895年,中国遭受了无法忘怀的奇耻大辱。

1894年,堂堂“老大帝国”在于弹丸小国日本的战争中被打败,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宝岛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这一时期,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甲午战争的惨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感到亡国灭种的危机近在眼前,新的民族觉醒被激发,而站在救亡图存前列的,正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曾经无比孱弱的日本为何能如此迅速地崛起,他们发现,日本国内发生了明治维新,封建的幕府统治被彻底推翻,之后建立起了一套模仿西方的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文化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救国就要维新,想维新只有学西方。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

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他们通过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

虽然后来的戊戌变法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第二,革命派:学习民主共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第三,陈独秀、李大钊:学习“民主”和“科学”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而以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

陈独秀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

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三、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请来了西方的两位先生——德先生与赛先生,要让这两位西方的先生来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在这场运动的前期,向西方学习的是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与资产阶级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目标是建立一个西方式的资产阶级现代国家。

设想是美好的,但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而不可能实现。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发生,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大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发展到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例如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等在对西方传入的思潮进行分析对比、激烈论战和与中国实践经历进行比较后,坚定地放弃了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放弃了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成立以后,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在1935年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45年的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一百年中,近代的中国始终没有放弃过对自救道路的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向先进学习的步伐,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时代在不断发展,走在学习探索前列的阶级与派别也在不断改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但是他们都是可敬的,而当年这些先进中国人的救国热情,对祖国的拳拳爱心,前仆后继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呈现以下三大特征:第一,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