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K12学习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9《赤壁赋》教案(1)(精品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学习本文清新流畅、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2、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感情变化以及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宇宙观以及文中所传达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文本对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脍炙人口。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年,御使李定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陷他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乌台诗案)。

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解读文本(一)听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2、说说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

听完朗读,让学生交流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受?在学生发表意见基础上教师归纳:1、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写景上有一种境界开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情感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1、默读,要求疏通句意(略)。

2、朗读,赤壁之景到底怎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板书:画意——美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赤壁赋》教学设计精品3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精品3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1【设计说明】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这类文章借对山水风物的描绘,往往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苏轼的代表作,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

对这类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让学生了解本文诞生的背景,了解苏轼这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从喜欢这篇文章开始,喜欢苏轼。

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

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很注重学生自主的学习,合作的探究,独立的表现,课后的延伸,我想把一颗种子埋进学生的心里,可能现在看不见他们的不同,但也许在他们成长的路上,这颗种子就会生出根,发出芽,甚至长出一棵参天的大树。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文体知识,督促学生读懂本文的字词句含义,并自主对内容进行梳理。

2、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并表现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3、让学生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达观态度,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诵读合作探究延伸阅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你课前的学习和阅读,说说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黄州赤壁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苏轼才与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谁能根据我们自学方案中的资料,点出这个案子的关键。

冤案,文字狱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年,当他再一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过平静,他却突然之间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绝唱。

二、逐段品读文章,梳理情感变化,理解作者思想,并用声音传达自己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本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2、通过研读来体悟作者儒释道的复杂思想。

3、学习苏轼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导入设计:大家都吃过一道很著名的菜“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时研制的,在被贬黄州期间他还写下了《猪肉颂》教大家怎么来制作“东坡肉”。

在惠州的时候他写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吃货东坡”;第三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豪放东坡”,东坡在你的眼里是个怎样的人呢?教学过程:一、苏东坡简介: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四大书法家”。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对苏东坡这样描述:“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为什么苏东坡会让人觉得“亲切而温暖”呢?什么人会让你感觉“亲切而温暖”?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才会让你觉得亲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苏东坡怎么在《赤壁赋》中体现的他的“温暖而亲切”的?二、整体感知: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三、细读文本:(一)1、第一段“乐在何处”明确:良辰:七月既望美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概括: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部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部编版高中语文(2019)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体味文赋神韵,领悟旷达人生课标要求: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教学内容《赤壁赋》,作者苏轼,本篇是作者被贬黄州,畅游赤壁时所做,是千古传颂的文赋名篇。

作者在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变化,借由主客问答的形式,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超然物外、豁达乐观的情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文赋的声韵之美。

2、感知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分析原因。

3、理解主客问答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乐观旷达、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文赋的声韵之美。

教学难点:感知人物的情感变化及原因,理解主客问答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学情分析:学习优势性格活泼,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语文素养;学习劣势积累少,做事情专注度不够,知识结构比较单薄,自信心不足教学整合1.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按照“赏美景——听歌声——思人生——辨思维——明哲理”的流程开展教学。

2.利用网络平台、教学视频、微视频、背景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打造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教学课堂。

通过我的课堂、教学资源、视听资源等组织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3.采用情景教学法,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实现教学过程系统化、优化。

教学策略:在“做中学,做中教”理念指引下:教法——任务驱动法学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整合优势:第一,立足教材,基于文本和学生实际,将文本和信息技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专业特点,着力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教学设计课前: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布自学调查问卷和自学任务单。

学生根据课前任务单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课前测试。

教师通过课前测试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学定教。

课中:由学生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赏美景”环节教师配乐朗诵第一自然段并观看小视频,示范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听歌声”环节,组织学生打节拍诵读并进行赏读;“思人生”环节,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情感变化及原因,突破重难点;“辨思维”环节,通过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蕴含的哲理,“明哲理”是拓展环节,学生选择话题,用文中思维实践,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教案3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文学的美感和趣味。

3. 帮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感人至深的散文或诗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赤壁赋》为中心,围绕历史背景、作者简介、诗句鉴赏、主题思考、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呈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 诵读《赤壁赋》教师可以分段分句进行诵读,同时注重语音语调、情感感染、形象塑造等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3. 作者简介和作品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思想、作品创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内在含义,激发他们对苏轼的赞赏和敬意。

4. 诗句鉴赏教师可以以《赤壁赋》中的诗句为突破口,教授学生文学鉴赏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清高、豁达和才情。

5. 人物塑造的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思想倾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作家心境。

6. 主题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赤壁赋》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作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诗句或文段,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者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教学,包括诵读、讲解、讨论、分析、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同时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认识这一文学名篇,深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经过对《赤壁赋》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赤壁赋》的作者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能够准确把握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能够背诵并默写《赤壁赋》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赤壁赋》的字词解释、句式结构。

2. 文中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名句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字词句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赤壁赋》的思想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5. 名句背诵与默写(1)挑选《赤壁赋》中的名句,让学生进行背诵。

(2)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名句默写测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赤壁赋》,巩固字词句式。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名句背诵与默写:评估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检验对名句的记忆。

4. 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赤壁赋》的感悟和收获。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赋》的古文原文及其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 通过创设情景,如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赤壁赋》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赤壁赋》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散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作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 所以,学生对此的熟悉,也是学习本文的一种优势。

另外,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只要教师导之以法,他们就可能深入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探究苏轼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二、教学设想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适当地利用投影等设备,增加课堂授课容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感悟能力,由苏轼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本学习具体可分三步:一是掌握《赤壁赋》的基础知识,背诵全文;二是探讨文本所体现的苏轼的思想;三是借助其他相关作品,引导学生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发展轨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4.学习理解本文所体现的“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5.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比较分析,适当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其豁达乐观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2.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

五、教学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巧妙设计导语,引起学习兴趣余秋雨先生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余秋雨先生为什么要这么说苏轼和黄州的关系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苏轼,解读这段历史。

(二)进行阅读训练,引导文本探究1.学生朗读课文,辨读字音词语(1)补充注释未涉及的生字新词。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3.9《赤壁赋》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3.9《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九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一、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赋的风格。

2、掌握课文大意,把握主客间问答的内涵,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通过主客问答,了解苏轼排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三、第二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水。

”自古文人墨客就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少文人登山临水,寄情山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通过山水传递给我们,留下许多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二)何为赋?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苏轼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辞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景物描写景物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感情真挚朴实。

(三)作者简介: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

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

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

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

写作背景: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黄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黄州的赤壁并非周瑜破曹的湖北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天夜游赤壁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事、复习巩固“赋”的文体知识。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成语,极富哲理的语言。

能力目标:1.体会文中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3.学习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习苏轼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2.苏轼的人生感悟和思想体系。

三、教学难点苏轼的思想体系。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咱们以前学习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学生齐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诗情、画意、理趣三者兼备。

头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写景,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景评论,末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抒发自己的哲学感悟。

谁能用八个字把这首诗反映的哲理给表达出来呢?(学生回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融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的精美散文,感受他豁达的情怀,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介绍(学生回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教师补充,激发学生兴趣)古时候车前的横木叫“轼”,登轼而望,可以高瞻远瞩,所以字子瞻。

但轼这东西又暴露于车前,是极易受到损伤的,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初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就有警示儿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之意,谁料东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屡屡遭嫉。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

各方面成就斐然。

三、文体介绍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即以铺张渲染为手法来写景叙事或抒情说理的一种文体。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9 赤壁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作者背景及解题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9 赤壁赋 教学设计 教案

9 赤壁赋 教学设计 教案

9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赤壁赋》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赤壁赋》的结构、主题和艺术特色。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的内容和意义。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赤壁赋》是东晋时期文学家曹操所作,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壮丽。

2.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明确每个部分的主题和作用。

解读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2.3 艺术特色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历史观点和人生感悟。

欣赏并评价《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语和句式。

分析文章结构和艺术特色。

4.2 互动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讨。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

激发学生对《赤壁赋》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不理解的部分。

5.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重点词语和句式。

分析文章结构和艺术特色。

5.4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六章:作业布置6.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复习课文内容。

选择文中的一段进行翻译,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赤壁赋》中某个角色或场景的感受。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赤壁赋》的教案设计

《赤壁赋》的教案设计

《赤壁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赤壁赋》。

(2)理解《赤壁赋》中的典故、比喻和象征意义。

(3)分析苏轼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赤壁赋》。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赤壁赋》。

(2)理解文中的典故、比喻和象征意义。

(3)分析苏轼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典故、比喻和象征意义的深入理解。

(2)苏轼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

(2)介绍《赤壁赋》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赤壁赋》,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典故、比喻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轼在文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苏轼豁达态度的感受。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面对困境。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赤壁赋》。

2. 写一篇关于《赤壁赋》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个与《赤壁赋》主题相关的典故,进行分析和讲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赤壁赋》的情况。

2. 学生对文中典故、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苏轼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4. 学生写读后感和讲解典故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赤壁赋》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中的意境。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中的奥秘。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苏轼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赤壁赋》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注释和译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赋这种文学体裁。

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初步感悟苏轼儒佛道思想感情的奇妙统一;(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初步感悟苏轼儒佛道思想感情的奇妙统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文体知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第一自然段内容理解一、激情导入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投影展示,教师激情朗诵。

导入:让我们从《赤壁赋》里去体会苏东坡的情怀。

随即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学生先介绍,教师再补充东坡肉、东坡肘子……三白饭与三毛饭……三苏、唐宋八大家、宋四家……《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三、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因“御史台”府衙庭院内善种柏树因而又被称为“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因此又把“御史台”称为乌台。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

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因其政治立场问题,被别有用心之人罗织罪名下狱。

四、初步了解苏东坡的思想。

1、投影显示:一度下狱,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chuǎn),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K12学习】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K12学习】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赤壁赋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第4点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介绍作者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作者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

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

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

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

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

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

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

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

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

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

注意朗读指导。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也是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体会景、情、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3.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乐----------------------------悲---------------------------乐(苦中作乐)
山水之乐达观之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