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究竟应该是公德优先,还是私德优先呢?

合集下载

德育优先

德育优先

加强德育工作,促进教育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作良好社会环境”。

当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为加强我校的德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营造学校教书育人、服务于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机制,联系学校实际,我想就学校德育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一、全体教职员工提高认识,始终坚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培育人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站在民族的未来与发展、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优秀公民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德育工作。

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大的角度来说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优秀公民,从小的角度来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用的人才。

所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必须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意识,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而不仅仅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当成是学校德育部门的事。

在学校形成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德育机制。

具体工作中,班主任、德育主任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和环节实施德育。

校长和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学校服务工作人员都应努力做到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所有工作要落实德育要求,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应当完善德育评价,改变德育评价过分注重认知的弊端,建立学生社会服务和实践经历的德育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载体建立健全学生德育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这是一句富有深意的教育箴言,它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句话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了对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

在当今社会,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这句话的含义和教育实践中如何具体落实。

立德树人,强调了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与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道德和品行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个人无论多么聪明才智出众,如果缺乏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就无法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让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稳固的品德基础,学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能在社会中起到建设美好家园的作用。

德育为先,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优先地位。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重视学生的智育和体育,而忽视了德育,结果导致了学生缺乏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我们必须意识到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把德育摆在首位,让学生的品德修养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只有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我们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付诸行动。

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榜样。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价值观念。

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设置,注重道德教育的渗透与融入,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系统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自觉和道德责任感。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生品行和行为的督促和引导。

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当前社会,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理念的内涵,认真落实在教育实践中。

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

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国家,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品德与公德素养。

在小学阶段,品德与公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的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探讨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

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们接受社会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培养孩子品德与公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良好品德的榜样。

他们应该秉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美德的行为,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其次,家庭要注重家风教育,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尊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等,让他们从小学会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此外,家庭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引导。

通过与孩子共同讨论、引导他们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使他们明白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是非对错。

只有家庭教育的良好引导,才能为孩子打下品德与公德教育的基础。

二、学校教育学校是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的重要舞台。

学校通过教育课程、校风建设和活动组织等方式,促进孩子们的品德与公德素养的提升。

首先,学校要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授学生法律知识、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自觉守法意识和良好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学校要注重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可以制定校规校纪,要求学生守纪守法,培养他们有序的生活习惯和自律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品德与公德教育活动,如关爱弱势群体的志愿活动、助人为乐的公益活动等,通过实践和行动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

三、社会教育社会是小学生品德与公德教育的重要环境,社会教育通过社会环境、社会资源的利用等方式,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和公德教育。

首先,社会要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成员应该保持公德心态,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弘扬传统美德等。

这些正能量的影响会渗透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体制一直以来提倡的理念。

这一理念提出了“立德先行,德育为先”来强调道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情境下,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人才是国家的栋梁,而德才兼备的人才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建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立德树人,要求学校和社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品行和道德修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合格的公民,贡献给社会。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德育为首要任务,使学生成为道德上乘的人才。

德育为先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

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明辨是非,遵守规则,守法守纪。

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才能建设和谐的社会。

立德树人,强调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德育为先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社会各个单位和每个公民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关注和支持。

德育原则的八大原则

德育原则的八大原则

德育原则的八大原则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自律、负责任、有爱心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在德育工作中,有一些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介绍德育的八大原则。

第一、尊重原则。

尊重是德育的基石,学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不断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二、公正原则。

公正是德育的核心,学校要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袒任何人,不歧视任何人,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第三、责任原则。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懂得承担责任,并将责任意识贯穿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第四、实践原则。

德育要注重实践,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学习和实践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第五、激励原则。

学校要善于激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进取向上。

第六、关爱原则。

关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关心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第七、示范原则。

学校要发挥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第八、终身教育原则。

德育不仅仅是在学校教育阶段进行,而是要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学校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以上就是德育的八大原则,这些原则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准则。

学校要在德育工作中贯彻这些原则,通过德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中小学的德育原则是一套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道德素养的教育指导原则。

这些原则既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准则,也是教师和学生行为的指南,同时也涵盖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发展个人潜能的重要内容。

以下是中小学的德育原则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中小学的德育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核心的。

学校通过制定校规校纪和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积极的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相互帮助的精神,使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中小学的德育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为基础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区分是非,明辨是非,使他们明白道义之所在,正确认识社会伦理与道德规范,并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第三,中小学的德育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

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关注社会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明白作为一名公民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进程,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四,中小学的德育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导向的。

学校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五,中小学的德育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使其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同时,学校应该教育学生远离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觉保护自己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中小学的德育原则是一套多维度、全面覆盖的指导原则。

通过此系列的原则,学校和教师能够辅助学生全面发展,并帮助他们成为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公民。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德育内容我国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的均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国家陆续颁布的德育大纲或纳要中,如《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 1988 年 7 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 1988 年8 月)、《小学德育纲要》( 1993 年 3 月)《中学德育大纲》( 1995 年 2 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此外,一些大学在联手制订“研究生德育大纲”,一些地方甚至制订了幼儿园德育纲要。

这些文件对我国现时期各级学校德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继续讨论我国学校德育包括哪些内容,似嫌多余。

但是,我国教育界是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制定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按照“德育”本义,有必要把其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相对地区分开来。

现行德育大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惟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本章的讨论将为这种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一)以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德育德育的内容因时代而异,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

古希腊的习俗重视虔敬、好客、勇敢、节欲、自制之类的美德,尤以虔敬为重,强调孝敬父母。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机构都致力于灌输和强化这些美德。

古罗马人教导年轻人刚毅、坚贞、勇敢、虔敬、忍耐、好客、自制,并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德落在实在行动上。

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上。

显然,古代德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的行为规范。

这些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又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和核心。

这一特征在东方尤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古代习俗道德强调的是上慈下孝、敬史友弟、朋友有信、忠君等,慈、孝、悌、信、忠也就成了基本的德目。

其中多系家庭伦理,少数属于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的规范。

这是因为,一方面古人的生活虽有一小部分属于国家生活,但以家庭生活为主。

因此,家庭伦理相对发达,而且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家庭是私人生活和国家生活的道德基础,“家”是一个小“国”,“国”是一个大“家”,因此,家庭伦理可以直接衍生出私德和国民公德规范,“内圣”之道可以直接推出“外王”之道。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一)导向性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的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四)知行统一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1 / 2(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五)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的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1、基本涵义该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的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同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的发展---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德育为先 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

德育为先 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

德育为先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德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开始注重品德教育。

首先,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计划,明确教育的重点和方向。

其次,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

此外,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亲子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良好品德的重要性。

二、德育课程的设计学校应该将德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使之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德育课程应该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渗透性。

通过选取适合小学生的德育教材和教具,教师可以设计出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德育课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相关故事、开展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良好品德的内涵。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文化是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和公民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班级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培养自身的品德素养。

四、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家庭教育的配合。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议、家庭访问等活动,向家长普及品德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学校还应该通过家庭作业、家庭亲子活动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品德培养中。

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小学德育教育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考评、评比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品德表现。

同时,学校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奖励,鼓励学生保持良好品德,并逐渐形成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的意识。

总之,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

德育为先 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

德育为先  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

德育为先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德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品德培养不仅能够塑造学生优秀的品质,还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育中的品德培养,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首先,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期,他们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和品质很大程度上在小学阶段形成。

良好的品德是孩子们成功和幸福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进行品德培养呢?首先,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们要以身作则,做孩子们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学生。

其次,学校应该制定相关的德育教育计划,并将其融入到日常课程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教授经典的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数学课上,可以教授并强调诚实和公正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助人为乐、关爱他人等美德。

最后,在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家长和社会也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品德培养环境。

除了教育方式之外,品德培养内容也需要得到重视。

在小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友善合作、勤奋坚持等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诚实守信是品德培养的基石,学生应该学会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友善合作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学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勤奋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学生应该养成勤奋学习和坚持不懈的习惯。

当然,品德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学校和家长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德育工作。

在学校方面,可以安排一些特色活动,如德育主题周、品德模范评选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家庭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成长。

综上所述,德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品德培养是学校和家庭共同肩负的责任。

通过教师的榜样引领、学校的德育计划、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有品德有才能的接班人。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育目标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育目标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育目标小朋友们呀,咱们今天来说说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儿,那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这就像是三把神奇的小钥匙,能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呢。

先说说明大德吧。

大德是什么呢?大德就像是天上最亮的星星,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比如说那些为了国家努力奋斗的英雄们。

像钱学森爷爷,他在美国的时候,有着很好的生活条件。

可是呀,他心里一直想着咱们的祖国。

那时候咱们国家还很落后,特别需要像他这样有本事的人。

钱学森爷爷就想尽办法要回来,美国还阻拦他,但是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回到祖国。

他这就是明大德,心里装着国家这个大家,为了让国家变得强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小朋友也要向他学习呀,热爱我们的祖国,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能为国家做大事。

再讲讲守公德。

公德就像咱们周围的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很重要。

在学校里,咱们都要遵守规则。

比如说,课间休息的时候,不要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大声喧哗。

我就见过有个小朋友,课间在教室里横冲直撞的,结果把别的小朋友的文具都撞到地上了,这就没有守公德。

咱们应该轻声慢步,这样既不会打扰到别人,也能保证自己和小伙伴们的安全。

还有在公园里,不能乱丢垃圾。

我上次去公园,看到一个大姐姐,她手里拿着一个空瓶子,走了好久,直到看到垃圾桶才把瓶子扔进去。

她就是守公德的好榜样,我们也要像她一样,爱护公共环境。

最后就是严私德啦。

私德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小花园,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在家里,要尊重长辈,听爸爸妈妈的话。

我有个小伙伴,他每天都会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扫地、擦桌子之类的。

他妈妈可高兴了,他就是在严私德呢。

而且我们要诚实,不能撒谎。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爸爸的钢笔弄坏了,我很害怕,本来想瞒着爸爸。

但是后来我还是鼓起勇气告诉了他,爸爸不但没有怪我,还夸我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呢。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像三个好朋友,陪着我们成长。

如果我们都能做到,那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咱们一起努力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好孩子。

小学品德教育礼仪与公德的培养

小学品德教育礼仪与公德的培养

小学品德教育礼仪与公德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品德教育一直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

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礼仪与公德更是至关重要。

礼仪与公德是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修养和素质,更有助于他们良好地融入社会,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至关重要。

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品德的塑造时期,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礼仪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实施礼仪教育,如开设礼仪课程、举办礼仪活动等。

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学会礼貌待人。

而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学生遵守规矩,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德心。

公德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在小学阶段,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使其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公德教育课程,如讲解交通安全、讲述与人和谐相处等。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的重要性。

此外,家庭也是培养学生礼仪与公德的重要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礼仪与公德。

父母可以给孩子树立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家庭应该注重礼仪教育,比如家庭聚餐时教孩子注意用餐礼仪,待客时教孩子懂得尊重与感恩,以此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家庭也应该培养孩子的公德心,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喜悦与成就感。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教育中礼仪与公德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教育活动和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良好礼仪意识和公德心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社会责任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礼仪与公德,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教师要学会修炼自己

教师要学会修炼自己

教师要学会修炼自己实这个根本任务呢?为了系统思考和分析这个问题,《人民教育》杂志已经连续刊发了谢维和教授的四篇文章:谢维和:陶行知先生留下的“作业”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学习成绩好,主要的秘密是这个……谢维和:德育搞不好,就是教育最大的失败谢维和:中小学德育究竟应该是公德优先,还是私德优先呢?谢教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德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对于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落实的问题也实行了深入地分析。

今天继续为大家推送“立德树人的逻辑与实践研究之五——学以为己的德育传统”,谢维和教授认为“学以为己”并不否定学习与德育的社会责任,而是强调两者的一致性,并且认为这种一致性的基础和出发点正是个人的修行与道德修养。

1回1 “学以为己”的中国德育思想传统私德的培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学以为己” 的中国教育思想传统,也是中国传统德育理论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色。

“学以为己”出自《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它的基本含义是,学习必须以自己本身的道德修养作为目的,通过学习与修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品格和德性。

它反对一种外在的、功利主义的学习目的,倡导和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学习目的。

对此,荀子在《劝学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解释。

他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馈献之物)”。

他还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来说,蠕而动,一能够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历代学者都十分推崇这个观点,也对此有进一步的阐释。

例如,《太平御览》中记载墨子所言:“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后汉•桓荣传》道:“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颜氏家训•勉学篇》则更加清楚地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等等。

这种“学以为己”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一个十分基本的理念。

德育是根本 习惯要先行

德育是根本    习惯要先行

德育是根本习惯要先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一直有着崇尚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

在进入新世纪的重要时刻,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党又提出了“科教兴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积极探索以德治国与科教兴国相统一的新思路,那么“德”在“教”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德育”又应该从哪里入手呢?一、德育是根本“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德国近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学校教育已进入互联网时代。

科技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世界一些有理性的教育家们都一致肯定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左传》中说:“德,国家之基也”。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

美国当代德育教育家里可纳曾提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就像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对“孔孟”的极力推崇。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选择。

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通过10年在五大城市的试验,在1986年正式使用,1990年美国多数公立学校开始开设此类课程。

其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1、提高学生自尊心;2、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3、提高学生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4、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在亚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一直在强调学校直接道德教育。

其他(心得)之小学教育应以德育为首任

其他(心得)之小学教育应以德育为首任

其他论文之小学教育应以德育为首任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无不崇尚“以德为首”的择才观念,“德”已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志。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对中华民族道德内容的具体诠释,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拐杖。

《三字经》中精辟地剖析了“德”与“育”的关系,从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看来,古人竟是如此明智,也许他们的观念并非有意预测未来,但实际证明“德育”是教育的首任。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道德的孕育是循序渐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亦可知,“细雨润无声”是“德育”的原则。

不知何时起,中国的教育变了味儿,原本欢声笑语书声琅琅的校园成了孩子们害怕的牢笼,“考考考”成了学习的目的,“分分分”成了学生的根本,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何为动力呢?很明显,教育的方向已偏离了应有的轨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渐渐变味,学校一味追求的是“升学率”,老师钟情的是“分数挂帅”。

而衡量老师好坏的标准就是他所带班的“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了。

让人痛心的是为了提高分数,一些老师弄虚作假,譬如强劝差生退考涂改抽掉差生试卷等,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成长中的阴影,兴许孩子们还会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老师一定不喜欢我了……”。

以后,他们对于这些也许就习以为常了,甚至不以为耻,既伤害了孩子,也扭曲了教育的真谛,试想孩子们将丢失掉的是什么?可喜的是,近几年来,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教育行业存在的弊端,中央领导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作了重要批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亦开始转变教育观念。

所以小学教育应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首任。

中小学是未成年人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阵地上的引路人。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优秀的思想品质,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植于每位孩子的心里,是每一位责任心强,使命感重的教师探索的主题。

因此,我认为,既然教师是领路人,那么就应该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材,把“德育”工作渗透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随时抓住有利契机,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

如何理解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的德育为先原则

如何理解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的德育为先原则

如何理解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的德育为先原则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的德育为先原则,是指在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要将德育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和导向。

本文就如何理解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的德育为先原则进行探讨。

一、德育为先的意义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德育的引导和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因此,将德育作为教材编写和使用的首要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德育为先可以保证教材内容的道德导向。

教材是中小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递价值观念和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渠道。

将德育作为首要原则,可以确保教材内容体现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准则。

其次,德育为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良好品德的过程。

在教材编写和使用中,德育为先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发展,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德育为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知识。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而知识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德育为先的原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和使用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方式。

二、贯彻德育为先的具体做法为了贯彻德育为先原则,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首先,教材编写要突出德育导向。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培养,使教材内容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其次,教材内容要注重实践与价值的结合。

教材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体验,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教材使用要注重德育引导。

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德育原则归纳范文

德育原则归纳范文

德育原则归纳范文德育原则是指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基本准则。

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方面,德育原则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德育原则的归纳:1.人本原则:德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注重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得到尊重,他们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应得到关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2.公正原则:德育要追求公正与公平,不偏袒个人或团体。

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要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或偏颇,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给予他们平等的发展机会,并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公正的评价和处理。

3.养成原则: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合理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学生的道德行为是逐渐形成的,德育工作应该持续进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激励原则:德育工作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同时,德育工作也要注重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批评和制止,通过惩戒措施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5.以身作则原则: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以身作则,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廉洁、公正客观等。

教师的言行和品德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行为的规范和规范的要求,以成为学生学习道德的榜样。

6.革新原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德育工作也应随之革新。

德育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变革和未来发展的道德素养。

7.应用性原则:德育工作应当注重将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道德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情境设计、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到道德的重要性,并能运用道德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

8.社会参与原则:德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使他们能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中。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论文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论文

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论文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并在相关通知中明确指出该《指南》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所有普通中小学。

这一文件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做到一二三四五六,即构建德育工作的一个体系、深化德育工作的两个结合、抓好德育工作的三个关键点、坚持德育工作的四个基本原则、明确德育工作的五项主要内容、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实施途径。

把这些要求扎实落地,是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要落实这些要求,就必须切实从行动上将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列为工作重点。

《指南》的发布,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和德育实践的系统化提供了充分的指引。

从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来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活动、轻课程的倾向。

有些学校,热热闹闹地组织一次德育活动,就算是完成了德育任务,而对于需要持久发力的德育课程,则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位,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评价环节,都难以体现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有的地区甚至以德育课程就是解决思想素质问题为借口,将德育课程排斥在考试评价体系之外,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

这样的做法,不仅极大损害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积极性,更对这些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德育实践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只做表面文章、不问实际效果的做法。

以上问题必须加以根本改变。

要切实落实《指南》所说的严格落实德育课程和发挥其它课程德育功能的要求,让德育课程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德育课程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核心课程,必须在教学体系中给予优先保证。

当前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并在全国统一使用的做法,正是德育课程落在实处的重要契机,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落实上下功夫,让德育课堂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德育课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课程。

新时代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小学教育的首位

新时代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小学教育的首位

新时代要把德育工作摆在小学教育的首位新时代,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应该将德育工作摆在首位。

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上,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学教育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正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在校园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如果在小学阶段,不注重德育教育,只关注于知识的教授,那么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可能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其次,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手段。

从小学开始,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思维方法和各种社交方式都会开始形成。

只有在这个阶段,通过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才能够在后续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所体现。

最后,德育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德育为先”,重视培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良好品质,这一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日益重要的价值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德育在教育中只是次要的工作,那么孩子们将失去做人的基本准则。

因此,德育工作应当摆在小学教育的首位。

应该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修养、集体活动协作等方面的培养。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品德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让德育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生活之中。

在实践中,要注意德育教育的科学性。

德育教育不能空谈理论,也不能单纯的灌输道德规范,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通过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感悟到正确的价值观,并落实到行动中。

此外,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要与家长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质量。

总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略,小学教育是其主要落脚点。

只有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并成为有用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树人 的内在逻辑如何 在学校落地 呢?这 当然涉及多方面 因素 , 包括环境 的建设 , 师资 队伍 的培训 ,课程 的实施 ,以及管理制度 与规范 的完 善, 等等 。 然而 , 我这里想特别指 出的是 , 立德树 人 的落地有 一个非常关键 的问题 :在学校德育 的具 体实施 中 , 尤其是 中小学德育 , 公德与私德 究竟应
利群 , 反 而 由于 蔑 弃 私 德 , 引起 社 会 的 不 满 。有 鉴
且分 “ 公德 ” 和“ 私德 ” 两方 面 。 他 认为 , 公 德 非 常 重
要 。一个集体能不能稳 固 , 是否 可以兴 盛起来 , 就
要 看 每 一 个 集 体 的组 成 分 子 , 能 不 能顾 到 公德 , 卫 护公德 , 来衡量它 。
然, 所以私 德修 养仍 然必须 推广 到公德 的养成 。
修 养方法 , 如知 止慎独 、 存心养性 , 皆为增 进 私德 之方法 。中国古人的著作对于养成私德 而言相 当 完备 ; 但 因偏 于私德 之表彰 , 对 公德 之提倡 甚多缺 略。因此 , 中国文化 中这种重私德 、 轻公德 的情形
盲 同 层
} { 一 z
中小 学德育 究竟应该是公德优先 , 还是私德优先 呢?
立德树人如何落地是重要的问题 , 也是难题 。 立 德 树 人 的 内在 逻 辑 如 何 在 学 校 藩 地 呢? 这 当 然 涉 及 多 方 面 因 素 , 包括王 不境 的 建 设 , 师 资 队 伍 的 培训 , 课程的实施 , 以 及 管理 制 度 与 规 范 的 完善 , 等 等 。然 而 , 我 这 里 想 特 别 指 出 的是 , 立德树人的落地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 在 学 校 德 育 的 舆 体 实施 中 , 尤其是中小学德育 , 公 德 与 私 德 究 竟 应该 孰 先 孰 后 ?
的品 德 、 修养 , 公 德 是 有 益 于 国家 、 社 会 的德 行 。 二
者都是人生必需 的道德 , 也都是社会所 需的道德 。 “ 无私德则不能 立” “ 无公德则不能 团” ,私德是个
什么是公德?什么是私德?
人立身处世 的根本 , 公德是社群得 以维 持的条件 。 不难看到 , 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个人层面上 ,
必须改变 , 否则, 中 国在 近 代 世 界 的 衰 落 是 无 法 挽
救 的。
无他焉 , 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公德者私德之推也 , 知私德而不知公德 , 所缺者只在 一推 ; 蔑私德而谬
托公德 , 则 并 所 以 推 之 具 而 不存 也 。故 养 成 私 德 ,
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 其实 ,这种观 点岂止是梁启超先 生的个 人见 解, 其他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提出过 相同的看法 。
该孰先孰后 ?
的私德 。 如果在私人领域不“ 独善其身” , 如 果不爱 自己和家人 、 不爱亲戚和朋友 , 私德 行为就会超 出 私域 之外 , 跃升为公德行为 , 并受到公域 的制裁 。 所以私德与公德之 间 , 与其说 是领域的 问题 , 不如 说是一个“ 度” 的问题 。 简单来说 , 私德是个人
但是 ,在 此后 一年多 的社会考察与深 入研究
以后 , 梁启 超 对 自 己的 观 点 有 所 调 整 , 重 新 重 视 私

例如 , 著名 教育 家陶行 知先生 在《 每 天 四问》
文 中, 把道德看成是 “ 建筑人 格长城 的基础 ” , 而
德 的意 义。因为他 发现 , 现实 中在倡扬 公德 时, 有 些人把 公德 和私德对立起来 ,从 而不仅 没有利 国
忠信笃敬 、 温 良恭俭让 , 大体 皆为私 德 ; 所 教 人 的
著 名 思想 家章 太 炎认 为 , 道德 的 本 源在 于 私德 。如 果 道德 只注 重 其 “ 大” 其 “ 公” 的层 面 , 而轻视 其 “ 小” 其“ 私” 的层 面是值 得商榷 的 , 甚至是 错误 的 。 同时 , 章 太 炎也 非 常清 楚 地看 到 , 尽 管 私 德非 常 重要 , 但私 德 的成 就 只是 道 德成 就 的必 要条 件 , 而 非 充分 条 件 或充 分 必要 条件 , 有 之不 必 然 , 无 之必 不
“ 群”既指公共领域 ,也指共 同生活 的公 民 ,
发表 “ 新 民说 ” 系 列文章 , 他在 《 论公德 》 一篇 中大
力 呼吁和提倡公德为主 , 在 当时影 响很大 。
“ 群” 就是“ 公” 。“ 群” 是公德 的参 与者 、 受 益者 , 也 是 公德的评价者 、 监督者 。“ 相善 其群” 就是 “ 德” , 它是公 民与群的关系 。 梁启超把私德界定为“ 人人
所 谓公德 ,指 的是公共领 域 中公 民的道德规 范。 它关系到其他公 民的公共生活 , 关系到公共领 域的正常秩序 。 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 中, 公 民的活
动 便 无 不 具 有 公 德 的规 定 性 。
爱国、 敬 业更多 地属于 公德 , 诚信、 友善则 更多地
属 于私白处 的德操 , 也是个
人对待其他个人 、 处理与 其他个 人关系 的道德 。 按 照梁启超先生 的定义 , 公德为 “ 人 人相善其群 ” , 这
无 疑 是正 确 的 。
德育中 , 公 德 私 德 应 孰 先孰 后 ?
既然如 此 ,那么 中小学德育 究竟应该是 公德 优先 , 还是私德优先 呢? 让我们看看著名思想家梁 启超先 生 的故事 。1 9 0 2年 , 梁启超先生 开始 陆续
独善其身” , 也是不 无道理 的。 能够爱 自己和家人 、 爱亲戚和朋友 , 无论是在私域还是 公域 , 都是 良好
在 他看 来 , “ 我 国 民所最 缺 者 ,公 德 其 一端
也” 。他认 为 ,中国文化 中私德甚为 发达 , 《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 尚书》等所标举 的德行 ,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