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温病养肺法探讨
浅谈叶天士温病防治思想
北方药学 2 0 1 3年第 1 0卷第 4期
浅 谈 叶天 士温 病 防治 思 想
冷 竹 松 宋 国新 ( 安徽中 医药 大学中医 临床学院 合 肥 2 3 0 0 创立 了比较完善的温病 学辨证论治体 系, 成为祖 国 医学中温病学说 的主要奠基人 之一。他提 出“ 在卫汗之 可也 、 到 气才可清气、 入 营犹 可透热转气、 直须凉血散血” 、 “ 务在先安 未受邪之地” 等防治理论 , 产生 了
家。 1 针 对 卫气 营 血 四 个 阶 段 的不 同治 则
积 极 而 深远 的影 响 。 关键词 : 叶天 士 温 病 学 卫 气 营血 未病 先 防
中图分类号 : R 2 4 9 . 2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3) 0 4 — 0 1 0 4 — 0 1
笔者不揣浅陋 , 就叶氏温病 防治 思想 臆解 如下 , 求教诸方 出温邪致病与人体正气强弱联系密切 。叶氏还 注意用药物来 预防温病 , 如其认 为禀赋气弱 之人 , 在夏季可用 “ 生脉 四君子 汤一剂 , 恪守 日服 , 可杜夏季客暑之侵” 。 此即 : “ 在卫汗之可也 , 到气 才可 清气 , 入营犹可 透热转气 祖国医学根据《 易・ 坤 卦》 爻: “ 履 霜坚 冰至” 寓含量变 到质 入血 就恐耗血 动血 , 直须凉血 散血 ……” , 叶天士 的温病 变的哲理 , 提 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点。叶天士根 治则看上去很简单 , 但其中包括了丰富的内涵 , 笔者 就这一问 据禀赋肾 阴不足者 , 阳明热邪易乘虚深入下焦 的证情 , 提 出了 题 谈 一 点 自己 的看 法 。 “ 务在先安 未受 邪之地 ” 的防治原则 , 即在热邪 尚未 内侵 灼劫 预先给予生津 滋阴之品 , 使 胃津 肾阴充 盛 , 便 能防 1 . 1 在卫 汗之可也 : 卫分证实 际上是身体正气抗邪 的一种防御 阴液 之时 , 性反应 , 其主要治法为辛凉解表。对 温病治疗来说 , 其表证是 御邪热侵犯 【 3 J 。 否要发汗 , 要依有汗或无汗而定 。若表证无汗者可发其汗 , 使 热病初愈 , 尤易反复 , 故应注意病后调理 , 防止病复。叶案 热邪得 以外泄 ; 若表证有汗者 , 可用辛凉之 品如 牛蒡 子 、 薄荷 、 中有如 “ 风温过肺 ” 应“ 蔬食安 间” , “ 风温上受” 宜“ 先与辛凉清 桑 叶等 , 通过宣通肺卫 以解表退热[ 1 J 。 上” , 然后 “ 当薄味调养旬 日” , 此 皆以饮食调养 为重 。另外 , 叶 I . 2到气 才可清气 : 叶氏在此处主要是指邪在 阳明气 分所用 的 氏还重视 生活环境 对患者 的影 响作 用 , 如“ 盖 战汗而解 , 邪退 法则 。阳明气分证 的主症是: 身大热 , 口大渴 , 汗大 出, 脉洪 大 , 正虚 , 阳从汗泄……此 时宜令病者 , 安舒静 卧 , 以养 阳气来 复 , 治 当用 白虎汤加减 。叶天士指 出该证治疗重点在清 , 而在配伍 旁人切勿惊惶 , 频频呼唤 , 扰其元神 , 使其烦躁” 。 用药 方面 , 必须注意 忌用芩 、 连等苦寒 之品 , 否则不能使 邪 向 3 结 语 上 向外散发 , 还有苦燥伤阴之弊。另一方面 , 地、 冬等滋腻之品 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 “ 务在先安未受邪 之地 ” 、 “ 汗之 、 使邪遏不得外解 , 茯苓 、 泽泻等渗湿过度 而伤 阴 , 亦应忌用嘲 。 清气 、 透热转气 、 凉血散血” 等防治原则影 响深远。他在关 于温 1 . 3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 : 营分邪 热治疗主 以清营之法 , 而 清营 病病 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的真知灼见 ,加深 了中医对于温 的关 键在 于把 握“ 透 热转气 ” , 意指在清 营药 中加入轻 清宣透 病学 的理解 , 丰富了中医治疗温病的方法 。目前 , 应对叶氏思 气分之 品。当邪热 已入 营 , 可在清营药 中加入银 、 翘等轻透气 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特点和实质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 从而全 面继 分邪热 的药物 ; 如营热已开始传人血分 , 此 时多无转 出气分而 承叶氏的学术思想体 系, 为更好发掘叶氏温病学思想做铺垫 。 解 的可能 , 则 当撤去气药 , 在清营药酌加凉血之品如犀角等 。 参 考 文 献 1 . 4入血就恐 耗血动血 , 直须凉血散血 : 血分证因热盛而动血 , 【 1 】 孟澍江. 论 叶天士温病治则[ J ] . 江苏中医, 1 9 9 6 , 1 7 ( 8 ) : 3 — 5 . 叶氏却强调散血 ,这是 因为血分证常有络伤血 溢等原因所致 【 2 】 杨进. 论叶 天士治温病之 清法【 J 】 . 辽 宁中 医杂 志, 1 9 8 2 , ( 3 ) : -7. 瘀血 , 另外 凉血之 品性 较寒凝 , 止血 易致 留瘀 , 所 以叶天 士指 4 出血分证 的治疗一 方面要清热 凉血解毒 , 用生 地 、 丹皮 、 犀角 【 3 】 何岩, 李庆升 , 秦 津, 等. 《 易经》 对叶天士温病学术思想的影 等, 另一方面要配合化瘀药 , 如红花、 丹参 、 桃仁等 。 响[ J ] . 河北医学, 1 9 9 9 , 5 ( 5 ) : 8 1 . 2 未病先防 , 防治 并 重 , 愈后 防复 『 4 ] 孟彦彬. 叶天士辨证 论治学术思 想及 对后 世 的影响I J 】 . 陕西 叶案中有如“ 劳倦 , 更感温邪” , “ 体虚 , 温邪 内伏 ” 等, 皆指 中 医 , 2 0 0 6 , 2 7 ( 1 1 ) : 1 4 4 6 — 1 48 .
中医圣手叶天士:总咳嗽,是脾不好!一张方子,健脾、补肺、止咳
中医圣手叶天士:总咳嗽,是脾不好!一张方子,健脾、补肺、止咳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带大家领略的,是中医圣手叶天士的一张治验心法。
叶天士是谁?他生于1666年,卒于1745年,江苏苏州人士。
他是中医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家,是温病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下面说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叶天士身上。
这是《临证指南医案》上记录的。
有一次,叶天士遇到一个患者,年27岁。
什么毛病呢?就是咳嗽,久咳不已。
一年来,患者咳嗽不断,用了很多药,找了很多郎中,都无济于事。
渐渐地,患者整个人十分虚弱,倦怠,食欲不振,眼看起不来床了。
家人见此,伤心无比,觉得可能得张罗后事了。
这时候,家人灵机一动,托人找来了叶天士。
叶天士一看,患者躺在床上,体倦神疲,食欲不振,看脉象,偏虚。
这个和一般的外寒束肺的浮紧脉,以及肺内有热的滑数脉完全不同。
后两者,都是常见的咳嗽病因。
再仔细一看,患者舌淡,右关尤弱。
了解到这些后,叶天士果断给了一个配伍,这就是黄芪建中汤。
什么是黄芪建中汤啊?它其实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经方之一,是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芪。
它的基本结构就是: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黄芪。
这个配伍,最初是用来温补中气的,治疗胃中虚寒而痛,兼脾虚气弱的症候。
叶天士在具体用量上的变化,如今已经不可考。
但是毫无疑问,温补中焦,健脾益气的思路,一定是存在于叶天士当时的脑海中。
而应用的结果,也是不出叶天士所料。
患者在服用之后,咳嗽渐渐消失了。
而且,身体逐渐有力,最后恢复如常人。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用一个小小的,补脾益气的黄芪建中汤,能够改善咳嗽的症状呢?《临证指南医案》里头,用七个字来概括,就是“皆气机不相接续”。
什么意思呢?你看,我们的肺,行呼吸之事。
一呼一吸之间,是不是相互衔接顺畅啊?即便是单个的吸气的过程,或呼吸的过程,也是绵长顺畅的。
对不对?这样的呼吸质量,之所以能维持,有一个基本前提,这就是肺气充足。
肺,司呼吸,主宣降啊。
叶天士宣肺法治疗温病医案4则选析
。
身 之 气化 也 。 ” 据湿 阻 上焦 . 依 肺气 不 降 之机 . 立 气 苟能深 人其 所治 之机 以穷 叶 氏宣 肺法 之 妙 . 则 清 宣 上 焦肺 气 为法 . 化则 湿 亦 化也 制方 简 洁 精
一
对 温病 的治 疗颇具 现 实意义 兹 就 叶氏 有关温 病 医 纯 , 取芳 香 、 温 、 渗诸 品 为一 炉 , 图周 密 , 以 苦 淡 意 总 案. 列举 4则 . 作探 析 试 1 宣肺 泄热 。 开肺气 之腋郁 宣 开 肺 气为 要着 华 岫 云说 : 观 先生 治 法 . 湿 阻 “ 若 上 焦 者 , 开肺 气 , 用 佐淡 渗 , 通膀 胱 , 即启 上 闸 , 是 开
某 , 右数大 , 脉 议清 气分 中燥 热 桑 叶 , 仁 , 沙参 , 贝母 , 杏 大 象 香豉 . 黑栀皮 ( 临证 指 南医案 ・ 》 《 燥 )
按 : 例 由于 燥 热之 邪 . 此 伤于 手 太 阴气 分 之咎 滞 , 易 阻遏 气 机 , 响肺 气 肃 降 , 化 不 得 宣 展 , 叶 氏根 据 脉证合 参 的诊疗 原则 .脉 右数 大为手 太 阴 最 影 气 而 引 起 头胀 、 痛 肢 疼 : 气 不 降 . 湿 不 化 则 舌 气分燥 热 之明征 。从 脉测证 , 身 肺 脾 推测 患 者可 见发 热 、 微 白 、 闷不 食 : 胸 肺不 肃 降 , 胱 气化 失 司故溺 阻 。脾 恶风 寒 、 痛 、 膀 头 咳嗽 少 痰 、 干鼻 燥 、 咽 口渴 、 红 苔 白 舌
清代 著名 温病 学 家 叶天士 .擅用 宣肺 法 治疗 温 为 湿 土 之 脏 , 土 化 湿 . 训 昭 然 . 叶 氏独 具 慧 崇 古 唯 病 , 具匠心 , 别 独辟蹊 径 。 观《 综 临证 指南 医案》 该 书 眼 , 泥 古 训 , 云 : 先 论 上 焦 , 如 治肺 , , 不 尝 “ 莫 以肺 主 共设八 十 九 门 . 用宣 肺法 就达 三十 门 . 占三分 之 运 约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30
“与伤寒大异”
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 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 里结阳明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 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 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 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34
“在卫汗之”
邪在卫分之表证,主以汗法即解表法。 华岫云“辛凉开肺便是汗剂,非如伤寒之用麻桂辛温 也” 。 叶氏所指温邪在表,治疗宜辛凉透汗解表,使邪从外 解,用药既忌辛温发汗,以免助热耗阴,又不宜过用 寒凉之品,以免凉遏致邪不外透 由于表邪性质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解 表的方法又不尽相同。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8
二、叶天士著作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 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 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 理论的奠基之作。
5/17/2020 1:38 PM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4
一、叶天士生平
叶桂如此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故学识渊博,医术 精湛,于家传儿科之外,兼精通内科,妇科、外科 等各科,临证时能探清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 奇效,名满天下,为医界之首。
5/17/2020 1:38 PM
叶天士《温热论》
5
一、叶天士生平
叶天士《温热论》
9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 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 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方法探讨
是 痰 在 其 形 成 的 物 质 基 础 上 与饮 所 不 同 的特 殊 之 物 质基础 的 内涵 。 现 在 . 们 可 以对 痰 、 的本 质作 这样 的描 述 : 处 。 我 饮 痰 与饮 同源 而异 流 .皆是水 、谷 代谢 失 常 的病 理产 物 。 中津 、 代 谢 失 调 , 聚 于 人体 局 部 不 散则 形 其 液 停 成饮 , 而气 、 、 、 、 血 精 津 液等 的代 谢 失调 , 都可 凝 聚 则 成 痰 可 见 痰 的 形 成 虽 然 有 着 与 饮 相 同 的物 质 基
散血 ” 明确 提 出了卫 气 营血辨 证 理论 。卫气 营血 乃 于 络 。津 液被 劫 , 渐 昏寐 . 谓 内闭外脱 。” 者初 . 必 所 患
是概 括 温热 病 四个不 同临床 阶段 的不 同证候 .以此 病 , 暑 热 邪 尚在 肺 卫 , 伏 由于 肺 主气 属 卫 , 氏常 以 叶 反 映温热 病 在病 程发 展过 程 中病 位 的深 浅 、病情 的 气 分代 表肺 卫 . 当清肺 卫气 分之 热 而解 暑 . 本 由于失 津 暑 心胞 络 为 心 主之 宫 轻 重 、 势 的进 退 的规律 性 , 至今 天 , 于 温热 病 治 , 液 耗 伤 , 热 逆传 于心 胞 . 病 直 对 的辨 证论 治 仍然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指导 意 义 。不 可忽 墙 , 热 邪 之蒙 蔽 , 响心 主 神 志 功 能 , 见 神呆 之 受 影 故 视 的是 叶氏在 治疗 温病过 程 中 , 常运用 脏腑 辨证 。 证 , 明暑 热逐 渐 内陷 心 营 , 心 主血 脉 , 热邪 气 经 说 且 暑 例 如 , 临证 指南 医案》 以下 简称 《 南 》 卷 二 ・ 入 血分 迫血 液 妄行 . 《 ( 指 ) 见鼻 煤 裂血 ( 鼻 中色焦 黑 而有 指 咳 嗽第 1 邱 , 向来 阳气不 充 ,得 温补 每 每奏 效 。 出血 ) 现血 分 之证 . 叶 氏辨为 热入 营血 , 法 以清 9案 “ . 故 治 开窍解 毒 为辅 近 因劳烦 , 阳气 弛 张 . 令 致风 温过 肺卫 以扰 心营 。欲 心 凉 营为主 . 咳嗽心 中先 痒 , 中偶带 血点 。不必 过投 沉 降清 散 , 2 运 用 三 焦 概 念 对 温 病 进 行 定 位 痰 以辛甘凉 理上 燥 , 络热 蔬食 安 闲 , 日可 安 。” 清 旬 此 三焦之 名 , 见于 《 首 内经 》 该书 将人体 从 咽喉至 。 患 者感 受 风 温 邪气 , 在 气 分 , 主气 , 即说 明风 二 阴 。 邪 肺 此 根据 不 同功 能 . 分 为三个 部 位 。从 咽喉 至胸 划 温 之邪 先伤 及肺 卫 . 之宣 发功 能失 常 而见 咳 嗽 , 肺 而 膈 称 上焦 。 包括 心 肺二 脏 : 下 至 胃下 口的上 腹 部称 膈 患 者平 素体 内阳气不 充 . 风温 侵 袭肺卫 同时 , 内扰 中焦 ,包括 脾 胃等 脏器 :由 胃下 口至二 阴 的少腹 部 有
浅谈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
浅谈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精于温病及内伤杂病,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创造性的提出了温病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体系,并总结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来重大的贡献。
(一)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确立了外感温病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在其著作《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辩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又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明确指出温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以及与伤寒在治法上的不同,同时揭示出温病由卫到气,自营入血,由表入里,自浅入深发展变化的规律。
叶氏实际上借用“内径”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卫气营血辩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在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是病变的后期,邪热已经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
1,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肤,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其治疗原则是“在卫汗之可也”,也就是说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在这里,“汗”并非辛温发汗,而是用辛凉透解之品使邪从外解。
2,气分证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证候,由于邪入气分,正邪交争,呈现一派阳热之象,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其中以阳明热盛为最常见,所以治疗当选用寒凉药物清泄里热。
因为气分证多由卫分证发展而来,若卫分证未罢,过早用大寒清气则反易于寒凝郁遏,使表闭而邪气不能疏散,故叶氏又特别强调“到气方可清气”。
【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6
一、叶天士生平
• 叶桂对辨证论治有真知灼见。“药之寒温,视疾 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李东
恒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
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 寒凉,宗东恒者多温养。近世医者茫无定识,假 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 易一剂,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特证, 必灼见其初、终、转、变,
叶 天 士 《 温 热 论 》 (附篇 第十一章)
叶天士《温热论》
2021/3/10
1
温热论讲述目录
• 一、叶天士生平 • 二、《温热论》简介 • 三、温病大纲(原文1、2) • 四、邪在肺卫(原文3、4) • 五、流连气分(原文5) • 六、邪留三焦(原文6) • 七、里结阳明(原文7) • 八、论湿(原文10) • 九、邪入营血(原文11、12)
•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温证 论治》,称为“唐本”。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2
Hale Waihona Puke 二、《温热论》简介• 后章虚谷依“唐本”将其收于《医门棒喝》中, 名《叶天士温病论》,对原文逐条进行详细的注 释,并阐发已见。
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 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6
温病大纲(原文1)
•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2021/3/10
叶天士《温热论》
17
温病卫分证治法
温病卫分证治法卫分证是清代叶天士提出卫气营血辨证的第一个类型。
要谈卫分证离不开叶天士原文: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
”又:“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我们先看叶天士说温邪首先犯肺,……肺主气属于卫,可见卫分就是肺的卫分。
其后又解释: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因此可以理解卫分也是肺的表证。
我们一些同学受到《伤寒论》一些影响,认为卫分证其实就是阳明表证,这是错误的认识。
卫分证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干,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关于治则,叶天士随后说到: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入滑石芦根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叶天士提到辛凉轻剂,不能重剂清热不能辛温发汗。
吴鞠通补充辛凉轻剂,桑菊饮之类可供参考。
看到这里,有的同学说卫分证也有发热恶风寒啊,这不是也有伤寒吗?古人云:有一份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怎么不能用伤寒方,怎么不能用辛温发汗了?大家不能单独看症状,要分析病机。
叶天士反复强调是肺卫证,必然跟肺有关系。
其实这个微恶风寒,是肺内蕴热,肺主肃降宣发功能失司,导致阳气不能正常输布体表,故而出现恶寒类似太阳伤寒的表证。
也有同学会说:但见一证不必息悉具,经方对症不对病机,我用大青龙即可。
大青龙汤是针对外寒里热,不是由内而外导致恶寒内热的,再说大青龙汤其中麻黄桂枝用量跟石膏比例,三比一,辛温占大多数,辛温解表发汗为主,跟卫分病机截然不同,误用必然伤阴助火,助纣为虐!也有同学说:这个症状用麻杏石甘汤也行,宣肺清热止咳,不也正好符合肺卫病机吗?病有轻重缓急,对于这个问题,温病大家吴鞠通也曾提出辛凉三方,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可见吴鞠通清热剂分类之细。
麻杏石甘汤虽然也能宣肺清肺,但是对于初期卫分,热邪不重,反而会产生凉遏,甚至损伤脾胃的嫌疑。
学习《伤寒论》是中医同道必须学的,但是不能学死了。
否则犯了错误,如岳美中老所说,专学伤寒“容易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所以我的建议必须伤寒温病一起比较学习。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
江南名医叶天士之卫、气、营、血辩证提起江南名医叶天士,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
康熙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
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据说连神仙都慕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
叶天士号脉后,说:“六脉调和,非仙即怪。
”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
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见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伤寒论主要是谈的外感病,特别是外感寒邪开始,而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创立的外感温热病辩证,谈的主要是热,更加详细的论述了温热病情。
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卫气营血的辩证。
从上面谈到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我们来猜猜有些什么样的症状,发热出汗那是肯定的,因为本来说的就是热病嘛,另外,肺的症状呢?热伤肺卫会有黄稠痰吧?咳喘也会有吧,还有什么心烦口苦便秘也算热吧?,如果热入营分和血分呢?那会逆传心包,心包受邪,是不是会有热盛动血,皮肤斑疹和扰乱心神的问题呢?大的框架有了,我们再来分开论述。
一)卫分证——外感风热(肺)恶风发热咳嗽咽痛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卫分是什么意思?是肺卫,是表!这里很重要,大家一定要理解“卫气营血”的意思,四类征候标志着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
卫分主皮毛,是最浅表的一层,也是温热病的初起。
气分主肌肉,较皮毛深入一层。
营血主里,营主里之浅,血主里之深。
很像皇宫人员布置,守在皇宫门外的卫兵就好像肺卫,要行刺黄帝先要过这关,如果杀完卫兵再进去会有侍卫,火力和武功自当更高一层,那就是气分,之后再有将军保护,将军就像营分,如果刺客已打到将军的话,是不是军心动摇,人心将乱了?那神智病当然就在此产生了,将军若败,表示黄帝小命即将不保,全国动荡不安,民已大乱,人心已散,那就是血分,神智病更加恶化,难救也。
分享清·叶天士(叶桂)《温热论》
分享清·叶天士(叶桂)《温热论》分享清·叶天士(叶桂)《温热论》(相由心生,相由心灭)总论温病是外感热病的一大类型。
叶天士温热论是论述温病证治的名著,创立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作为辨证的根据,并指出温病的传变模式有顺传与逆传二种∶顺传由卫而气而营而血,逐步传入;逆传由卫分直入营分。
至于卫、气、营、血如何分辨,主要是根据温病的诊断特点,运用察舌、验齿以及辨斑、疹、白,作为要点,然后结合证情,作出诊断,决定治法。
全篇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
兹重编分章论述如下。
1.温病大纲2 逆传入营3.流连气分4.邪留三焦5.里结阳明6.卫、气、营、血看法7.论湿邪8.察舌 (白苔黄苔绛舌紫舌淡红舌黑苔 )9.验齿10.辨斑疹11.辨白疹12.论妇人温病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
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
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总在一经为辨。
逆传入营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
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速透斑为要。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此句根据温热经纬增一“如”字);轻则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病虽未及下焦,每多先自徨,此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耳。
清代名医叶天士如何养生
龙源期刊网
清代名医叶天士如何养生
作者:于玉宁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9年第12期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医学造诣极深,是中医温病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著名的老年养生学家。
叶天士至八十高龄,仍能为患者诊病,精力不衰,这与他的养生观是分不开的。
叶天士认为老年人养生,必须从饮食等多方面做起。
1. 慎处寒温。
气候多变的季节,老年人生病的概率增高,故“顺天之气,是老年调理之法”。
叶天士强调要在气温变化之前就做到“预宜持护”,以防患于未然。
2. 节制饮食。
薄滋腻、戒煙酒对防止罹患心脑血管病变,呼吸道、消化道疾病以及恶性肿瘤都有积极的意义。
叶天士认为,能不用药物尽量不用,老人脾胃虚弱,滋腻碍脾、刚燥损胃,治病宜采用食疗为先的方法,食疗不愈时再用药。
3. 不要饮酒。
叶天士提倡“老年饮食当薄味静调,力戒酒肉厚味”。
他认为,酒会损伤足太阴脾经,容易引发中风。
4. 谨防劳累。
老年人积劳内伤者比较多,所以叶天士主张“节劳”,要求人们按《内经》中所载“形劳而不倦”去做,选择“动而不疲、劳而不倦”的锻炼方法,以免过劳伤气,积劳伤脾,劳神伤心。
养好肺,诸气顺——名医叶天士的治肺八法(古代医家经验)
养好肺,诸气顺——名医叶天士的治肺八法(古代医家经验)《素问》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又说:“百病皆生于气。
”肺为身之华盖,又称娇脏,外邪入侵,首当其冲,内伤及肺,缠绵难愈。
所以,调治肺气对于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
请代名医叶天士在调制肺气方面,发现了一些固定的治法。
叶氏治肺之法,详别寒热虚实之异,细察内伤、外感之别,遴选方药,灵活变通,自成一体。
今天,小编就叶氏治肺医案,筛选、归纳,谨宗叶氏心法,将这“治肺八法”推荐给大家——1.温肺散寒法(《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某案》)[主治]肺受风寒,畏寒发热,咳嗽头痛,鼻塞涕清。
[处方]川桂枝10g,淡豆豉12g,紫苏梗10g,光杏仁10g,生甘草10g,生姜3片,红枣3枚,葱白3个。
[加减]有汗者,去苏梗、豆豉、葱白,加白芍;口渴者,去桂枝,加天花粉。
[体会]此为桂枝汤合葱豉汤去芍药加紫苏梗、杏仁之复方。
桂枝汤和营解表,因无营虚自汗,故减去白芍之酸敛,合葱豉汤透发其表,入苏梗之辛散,辛散即是汗药,再加杏仁微苦微辛,引入肺经以调肺气。
治肺受风寒初感,无温邪引起者,最为适宜。
2.宣肺利湿法(《临证指南医案·喘门·某案》)[主治]肺气膹郁,喘肿交作,大便不爽,小便短少等。
[处方]净麻黄5g,光杏仁10g,薏苡仁15g,白茯苓12g,生甘草3g。
[加减]喘急不得眠者,加葶苈子、大枣;小便少者,加车前子、泽泻;脉细恶寒身痛者,加桂枝、附子。
[体会]此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之方)。
麻黄、杏仁既能宣肺平喘,又有利水作用,合薏苡仁加茯苓则利水作用尤著,故能治喘肿交作。
肺合大肠,肺气不宣,则便通不爽;肺为水之上源,肺气阻痹,气化不行,小便也会短少。
治肺之法,贵乎清轻,清轻上浮,能达于肺。
所谓“宣辛则通,微苦则降,若气味重浊,直入中下,便非治肺之法”。
叶氏自注之言,确有至理。
3.肃肺降气法(《临证指南医案·肺痹门·王案》)[主治]咳嗽气逆,胸脘胀闷,或嗳气呃逆,大便不通,小便不利,胃纳减少等。
叶天士
叶桂:学术思想
2.察舌、验齿、辨麻疹白pei
(1)察舌苔 舌苔薄白;舌苔干薄而白;苔白厚而干燥;白苔黏腻, 吐出浊厚涎沫,口味甜;白苔绛底;舌白如粉而滑, 舌质紫绛。 黄苔不甚厚而滑;苔薄黄而干;苔黄而浊;苔黄而光 滑;苔黄如沉香色、灰黄色、老黄色,或中有断纹, 皆当下之。 绛舌中心尚兼黄白苔;舌独中心绛干;舌尖绛独干; 纯绛鲜色者;绛舌中心干者;舌心干、四边色红、中 心或黄或白;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有津液;绛舌上 有黏腻似苔非苔者;舌绛欲伸出口,而抵齿难骤伸者; 舌绛光亮;舌绛而干燥;舌绛而内有黄白碎点;绛舌 色不鲜,干枯而萎。
叶桂:学术思想
♦
♦
♦
解郁和中: (5)解郁和中:适用于阳化内风之肝胃 不合者。药用枸杞子、酸枣仁柔肝,半夏、 不合者。药用枸杞子、酸枣仁柔肝,半夏、 橘红、茯苓和胃。 橘红、茯苓和胃。 沈(五六)色苍形瘦,木火体质,身心过动, 皆主火化。夫吐痰冲气,乃肝胆相火犯胃过 膈纳食自少,阳明已虚。解郁和中,两调肝 胃。节劳戒怒,使内风勿动为上。(滋肝和 胃) 枸杞子 酸枣仁 炒柏子仁 金石斛 半夏 曲 橘红 茯苓 黄菊花膏丸
叶桂:学术思想
♦ 2、营阴不足,血虚生风 营阴不足, ♦ 某(妪(y ))脉右虚左数,营液内耗,肝阳内风震动, (yù) 脉右虚左数,营液内耗,肝阳内风震动,
心悸眩晕少寐。(心营热) 心悸眩晕少寐。(心营热) 。(心营热 生地 阿胶 麦冬 白芍 小麦 茯神 炙草 ♦ 又 心火亢上,皆为营液内耗,先以补心汤,理心之 心火亢上,皆为营液内耗,先以补心汤, 人参(同煎一钱) 川连(水炒六分) 用。 人参(同煎一钱) 川连(水炒六分) 犀 二钱镑) 元参(二钱) 鲜生地(五钱) 角(二钱镑) 元参(二钱) 鲜生地(五钱) 丹 一钱) 卷心竹叶(二钱) 参(一钱) 卷心竹叶(二钱) ♦ 严(四五)营虚,内风逆,心悸头晕。(营血虚) 四五)营虚,内风逆,心悸头晕。(营血虚) 。(营血虚 炒杞子 柏子仁 三角胡麻 川斛 生左牡蛎 冬桑叶
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附程氏医案一则)
程门雪评叶天士医案(附程氏医案一则)程门雪曾对《未刻本叶氏医案》热病后用甘麦大枣合百合地黄两方调治一案,共八诊,作了精辟的按语。
笔者(胡建华)珍藏已久,岂能私据,故特抄录于下,以奉读者细细玩味。
叶天士医案:暑风上受,首先犯肺,热蕴不解,逆传心包,肝阳化风,盘旋舞动,神昏谵语,脉虚。
急宜辛凉,开热疏痰。
伸神魂复摄,斯无变幻。
为今治法,须治上焦。
苦降消克,是有形有质,非其治矣。
犀角尖6g,鲜生地30g,甘草15g,廉珠末0.9g(研细冲入),焦丹皮6g,连翘4.5g,赤芍6g,卷心竹叶6g,白灯心1.5g。
煎成,化服牛黄丸0.6g。
冰糖120g、乌梅3g,煎汤代药。
(程门雪眉批:代药误。
当是代水或代茶耳)程门雪按此乃温邪热陷心包,凉营清温,安神宣窍,是其正法。
然不用菖蒲、郁金芳开之品,而用甘草、灯心、珠粉者,正以其脉虚,非纯属热邪内陷心包实症,已作虚中夹实治矣。
冰糖、乌梅煎汤,甘酸化阴,尤有妙想。
病久阴阳两伤,神迷微笑,厥逆便泄,正虚大著。
若治病攻邪,头绪纷纭,何以顾其根本。
莫如养正,以冀寇解。
人参4.5g,青花龙骨15g,白芍药9g,南枣(去核)3枚,掏净淮麦1合,炙黑草3g。
程门雪按二诊重在厥逆便泄一语。
神迷微笑之“微”字,亦堪注意,可知正虚为甚。
于是撤去清凉泄热化痰诸品,而专以扶正镇怯、甘缓息风之法治之,即甘麦大枣汤加味。
此诊正虚大著,故换方易治,最见灵活,看似平常,实不容易。
此案反映前辈名家处方用药之真实情况。
若《寓意草》一流医案,每一重症到手,便能一目了然,实前人自夸之说,令人难以置信。
补正厥泄并止,邪少虚多彰明失。
清火消痰,理气辛开,下乘方法,片瓣不得入口矣。
急宜扶助肝阴,伸得阴阳交恋,不致离二,则厥逆自止。
然非可旦夕图功,希其不增别症,便是验处。
细北沙参30g,青花龙骨24g,南枣4枚,白芍15g,炙黑甘草4.5g,上清阿胶6g,淮麦30g。
程门雪按此诊前方加入顾阴之品,仍是原法。
黏痰咳呕外出,邪有外达之机,神识颇清,正有渐复之势矣。
浅谈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于温病之治
浅谈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于温病之治摘要: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又称温热病。
属广义伤寒范畴。
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
关键词温病叶天士卫气营血三焦辩证温病作为一种逐渐被医家认知熟悉的疾病,其在辨证治疗方面,有着众多的思路与方法,对温病认知不断的发展,由原先伤寒学派的六经辨证到三焦辨证再到叶天士所创的卫气营血辨证,内容不断的被丰富,在这些医家对温病的认知中,叶天士的理论可以说是较为完备的了,简单就其学说而言,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已经算是精细如微了,但仔细分析叶天士的温病主张,我们可以发现就连他也并非独抱卫气营血辨证,视其为不二法门。
首先对其该学说进行一个了解,在细读其著作《温热论》后,会发现其主张的并非仅是上述的四个方面,还包括了三焦辨证以及脏腑辨证的一些影子,叶氏把温病毒邪侵犯人体由外到内分为卫气营血,病情的加深会伴随着向内程度的发展,但是人体不仅有内外之分,亦有上下之分;温邪有阴阳之别,侵袭人体亦有上下之分。
其中也均是按照上述的四个层面发展的吗?显然不是,叶氏在其书中有明显三焦辨证的思想,如开篇一句即点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指出温病邪侵犯人体上部阳位,肺先受邪,在这里是肺的卫气受到侵犯,若温邪不除,则按照由卫到气的顺序进行发展,变为肺热壅盛,这一步是符合叶氏四步传感顺序的,当然他还指出温邪犯肺或可传给同属上焦的心包,关于其三焦辨证的思路也由此展开,暂时不去讨论气分向营血方面的传变,叶氏之处中焦当属脾胃二脏,可由上焦顺传而发,也可由一些易困脾胃之温邪如暑邪直接袭之,中焦之脏,不言卫气营血而言脏腑功能,亦颇有脏腑辨证之意。
中焦病不愈则可传之下焦,叶氏把肝肾二脏作为下焦的邪犯之脏,既是考虑到脏腑的位置,又考虑到了病情发展的过程,下焦之病通常为温病发展后期的脏腑受损,温病之邪,容易耗伤阴液,久病伤肾,温病预后或者发展深入人体都会肾阴亏虚,出现五心烦热,盗汗等伴随症状,须在清残余温毒之余还要注意滋补肾脏,扶长正气;若热邪煎灼肝阴,则易出现肝亏而导致的肝风内动,兼在发热的温病之中,加重病情。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叶天士)(公元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
二卷。
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
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有《温疫论》一书,开成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证方案[1]。
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2]。
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
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传染病医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清·叶天士(叶桂)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叶天士(1666年—1745年),名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自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
居上津桥畔,故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温病四大家”之一。
叶家世代业医,祖父叶时,甚通医理,父亲叶朝采,益精其术。
叶天士自幼耳濡目染,也有志于此道,少时即受家学。
[1]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
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开辟了新途径,被尊为温病学派的代表。
[3]《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
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方法探讨
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方法探讨
王荣;牛阳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0(042)009
【摘要】叶天士治疗温病在辨卫气营血的同时,还善于运用脏腑辨证、三焦辨证、体质辨证.对于湿温、暑温偏于湿热者,以三焦辨证为主,辅以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对于风温、温燥、温热、暑温偏于热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辅以三焦及脏腑辨证.温病病者主要有阴虚、阳虚、气虚、气阴两虚、酒客等体质类型,进行体质辨证,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总页数】2页(P6-7)
【作者】王荣;牛阳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叶天士治疗温病应用生地黄经验探讨 [J], 苏晓乾;王荣
2.叶天士宣肺法治疗温病医案4则选析 [J], 蒋萍
3.叶天士治疗温病的方法 [J], 吴春光
4.叶天士和薛生白治疗湿热性温病用药异同研究 [J], 肖连宇;黎又乐;刘倩;赵岩松
5.叶天士治疗温病应用石膏的经验总结 [J], 梁新民;王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家医案~清肺热,养胃阴,健脾胃
名家医案~清肺热,养胃阴,健脾胃医出东⽅临床专业版2020-01-17名家医案--叶天⼠名医简介:叶天⼠(1666年-1745年),清代著名医家,名桂,号⾹岩,别号南阳先⽣,江苏苏州⼈。
叶⽒为世医出⾝,少承家学,其祖⽗与⽗亲均为医术精湛之医家,他最擅长治疗时疫与痧痘,在温病的病因病机⽅⾯造诣颇深,是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之⼀,除此之外,还精通⼉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是中国医学史上有卓越贡献的医学⼤师。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医案》、《叶案存真》等。
医案摘录某,外受风温郁遏,内因肝胆阳升莫制,斯皆肺失清肃,咳痰不解,经⽉来犹觉⽓壅不降,进⾷颇少,⼤便不爽。
津液久已乏上供,腑中之⽓亦不宣畅。
议养胃阴以杜阳逆,不得泛泛治咳。
麦冬,沙参,⽟⽵,⽣⽩芍,扁⾖,茯苓。
治疗:麦冬,沙参,⽟⽵,⽣⽩芍,扁⾖,茯苓。
---摘录⾃《临证指南医案》按语此医案为风温之邪侵袭于肺,⽽使肺热郁遏不出,热⽽⽣痰,过热⽽伤阴;胃阴不⾜,饥不欲⾷,致使津液不⾜,腑中之⽓宣泄不畅;脾胃不⾜,运化失常⽽⽣痰,故治疗咳痰要固本。
综上,治则为清肺热,养胃阴,健脾胃。
所得所思沙参麦冬汤便出⾃此医案中。
本则医案中邪⽓尚未⼊⾎叶天⼠医学造诣深邃,精通古⽅,名⽅沙参麦冬汤分,故以⾟凉轻剂,清解表邪为主,泻卫⽽透营。
麦冬擅治⽕逆,清泄肺热;⽣⽩芍敛阴⽌汗,平抑肝阳;沙参除寒热,补中⽓,滋补胃阴,清肺化痰;⽟⽵可清燥润肺,⽌咳化痰,滋养胃阴;扁⾖性温和⽢淡,健脾养胃;茯苓利⽔渗湿,健脾。
所选之药中沙参、⽟⽵、扁⾖补中⽓,滋养胃阴,健脾养胃,清肺润燥,⽌咳化痰,以达标本兼治之功效,⾜以见叶天⼠医家重视养脾胃的学术观点。
编辑:张馨⼼校稿:车艳娇审稿:于睿智盛野。
叶天士《温病论》
叶天士《温病论》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温病论夫伤寒二字.盖冬时严寒而成杀厉之气.触冒之而实时病者.乃名伤寒.不即发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既变为温.则不得复言其为寒.不恶寒而渴者是也.此仲景经文也.其麻黄桂枝.为即病之伤寒设.与温热何与.受病之源虽同.所发之时则异.仲景治之.当别有方.缘皆遗失而无征.是以各家议论纷纷.至今未明也.刘守真谓欲用麻黄桂枝.必加凉药于其中.以免发黄之病.张子和六神通解散.以石膏寒药中.加麻黄苍术.皆非也.盖麻黄桂枝辛热.乃冬月表散寒邪所宜之药.不宜用于春夏之时.陶氏欲以九味羌活汤.谓一方可代三方.亦非也.羌活汤易老所制之方.乃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如春宜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温.秋宜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又有春夏秋三时为暴寒所折.虽有恶寒发之证.不若冬时肃杀之气为甚.故不必麻黄桂枝以散寒.惟宜辛凉之药.通内外而解之.况此方须按六经加减之法.不可全用也.不若逍遥散为尤妙.真可一方代三方也.然则欲治温病者.将如何.余有一法.请申而明之.经曰.不恶寒而渴者是也.不恶寒则知其表无寒邪矣.曰渴则知肾水干枯矣.盖缘其人素有火者.冬时触冒寒气.虽伤而亦不甚.惟其有火在内.寒亦不能深入.所以不即发.而寒气伏藏于肌肤.自冬至三四月.历时既久.火为寒郁.中藏亦久.将肾水熬煎枯竭.盖甲木阳木也.借癸水而生.肾水既枯.至此时强木旺.无以为发生滋润之本.故发热而渴.非有所感冒也.海藏谓新邪唤出旧邪.非也.若复有所感.表又当恶寒矣.余以六味地黄滋其水.以柴胡辛凉之药舒其木郁.随手而应.此方活人者多矣.予又因此而推展之.凡冬时伤寒者.亦是郁火证.若其人无火.则为直中矣.惟其有火.故由皮毛而肌肉.肌肉而腑脏.今人皆曰寒邪传里.寒变为热.既曰寒邪.何故入内而反为热.又何为而能变热耶.不知即是本身中之火.为寒所郁而不得泄.一步反归一步.日久则纯热而无寒矣.所以用三黄解毒.解其火也.升麻葛根即火郁发之也.三承气即土郁则夺之.小柴胡汤木郁达之也.其理甚简而易.只多了传经六经诸语.支离多歧.凡杂证有发热者.皆有头疼项强目痛鼻干胁痛口苦等证.何必拘为伤寒.局伤寒方以治之也.余于冬月正伤寒.独麻黄桂枝二方.作寒郁治.其余俱不恶寒者.作郁火治.此不佞之创论也.闻之者孰不骇然吐舌.及阅虞天民医学正传伤寒篇云.有至人传曰.传经伤寒.是郁病.余见之.不觉窃喜.以为先得我心之同然.及考之内经.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寒气外凝内郁之理.腠理坚致.玄府闭密.则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搏.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则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观此而余以伤寒为郁火者.不为无据矣.故特着郁论一篇.论阳毒阴毒金匮要略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死生如阳毒.升麻鳖甲汤并主之.千金云.阳毒汤治伤寒一二日.变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脊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神.或吐血下利.其脉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天士温病养肺法探讨
石历闻 王灿晖△ 杨 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南京 210029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关键词 叶天士 温病 养肺 治法
中图号 R254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辨卫气营血诊治温病的同时,根据各脏腑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区别施治,一法之下,变化尤多,在清代医家大多沿用、注释前人之说而较少创新的时尚中,独树一帜。
目前对叶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卫气营血理论方面,对他的脏腑治法,注意不多。
本文探讨其温病中治肺的方法,以期对临床及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治肺不仅是温病起手治法,而且贯穿于卫气营血及病后调理各阶段。
叶氏温病治肺主要有宣肺、清肺、养肺三大法门。
笔者此前曾发表《试论叶天士温病宣肺法》、
《叶天士温病清肺法探讨》,本文是上两者的姐妹篇,冀此可使对叶天士温病治肺法的探讨趋于完整。
养肺法是以甘寒或甘平清养之品,滋养肺体,生津液,润肺燥,治疗温病后期邪去而肺阴损伤,津液未复,或气阴两伤;也用于素体肺阴虚而温邪或燥邪外袭者。
1 滋阴润肺
以甘寒生津之品,滋养肺阴,濡润肺燥,治疗温病后期肺阴受损,津液未复,或素体阴虚,感受风热暑湿燥邪。
症见咳呛,或咳痰血,久不愈,音不能扬,少寐,食减,形瘦,神倦,脉细数、细微或微涩,或见二便癃闭。
药用玉竹、白沙参、石斛、麦冬、百合、甘蔗汁、梨肉、桑叶、川贝母、茯神、生甘草、糯米。
伴肺热症状,咳嗽痰血者,或出血后仍喉燥痒欲呛,脉搏坚,有再出血之虞者,加天花粉;身热盗汗者,加地骨皮清虚热;呛咳失血者,加鲜杷叶、甜杏仁润降化痰;见色消,吐涎沫,喉痹等化源欲绝,欲成肺痿之证,则“主以甘缓”,加饴糖、南枣补母救子[1]。
临床运用中应注意本法是以大队甘寒濡润生津之品组成,濡养肺胃之阴,并以养肺阴为主,药应选甘润轻灵之品,滋而不腻,并常需配用润肺化痰药(如川贝母、瓜蒌)、润降肺气药(如枇杷叶、杏仁)、清热生津润燥药(如天花粉)。
病后期肺胃阴伤常同见,应注意肺胃同治,补土生金,否则“胃津日耗,不司供肺”[1],则肺津难复。
肺胃阴伤证常可伴见心阴受伤症状,如心悸、少寐,加用养心阴安神之品,如麦冬、茯神、灯心草、百合。
本法适应证以病后阴虚,邪少虚多者为宜,实多虚少者不宜使用。
另肾阴虚及肺者亦非所宜,。
本法不仅滋阴润肺,补养津液,间接还可达到清燥热目的,即“甘寒熄邪”,“以辛甘凉理上燥,清络热”[1]。
阴亏体质,感受燥火,咳呛少寐,可先“暂以甘寒肃其肺卫,续以培元”[2]。
见痰血,喉痒,脉搏坚者,以本法治疗的同时,可结合食疗,“蔬食安闲,旬日可安”[1];避辛辣厚味,少活动、多休息,以免烦劳而阳气浮越,导致再出。
2 滋清并用
滋养肺阴与清泻肺热并用,甘寒合苦寒。
治疗肺津伤而热邪尚炽,或婴儿冬温入肺,阴虚风温等。
症见发热不解,口糜,气秽,头目不爽,鼻塞,鼻血,呛咳嗽血,脘膈因咳而痛,骨节痛,舌绛,脉弦数。
叶氏以花粉、麦冬、石斛、梨皮、南沙参滋养肺阴,知母、竹叶卷心、连翘、黑山栀皮、地骨皮、桑叶清肺热,象贝、甘草润肺化痰,症状虽重而用药颇轻。
咯血后仍咳逆,舌赤,寸脉大者,加鲜生地凉血滋阴;婴儿冬温入肺,胶痰难化者,“因未纳谷之身,不可重药”,叶氏亦用本法滋肺消痰通利[1]。
另肺阴伤而热邪尚炽,咳嗽,咽干痒,失音者,叶氏用钱乙补肺阿胶汤(阿胶散)治疗。
方中阿胶补心肺之阴,使上焦阴气濡润而下,补阴配阳,平炎上之火[3],配牛蒡子、马兜铃、杏仁、生甘草清降化痰利咽,全方动静结合,滋阴而不恋邪,苦寒而不伤阴。
本法作用滋清并重,用于证虚邪实证候者,邪少虚多或虚热者不宜本法。
方药配伍上首选具有滋阴和清热双重作用的药物,如知母、天花粉、鲜生地,及苦寒而不燥之品,如山栀、连翘、竹叶,滋阴药一般选甘寒濡润而不是咸寒滋腻之品,以免恋邪。
3 益气养阴
养阴法中配以益气之品,气阴双(下转36页)
—
1
1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1月第15卷第1期JOURNAL OF NA NJIN G UNIV ERSI T Y OF TCM Vol.15No.1Jan.1999
肺气旺盛,则声音清亮,反之,则声喑。
因放疗后而致气耗阴伤,损及咽喉脉络,致咽喉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
肺金气阴两伤为本虚,瘀血内阻为标实。
“咽四针”能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活血化瘀。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善治咽喉肿痛、失喑等。
两者同用,共奏活血祛瘀利咽之功。
2.2 声带麻痹
陈某,男,48岁。
初诊日期:1997年6月21日。
声音嘶哑已2个月,喉镜检查为左侧声带麻痹。
刻下:声音嘶哑、低弱,无法与人交谈,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此属肺气不足,肾阴亏虚。
治宜滋肾益肺为主。
取穴:“咽四穴”、尺泽、照海。
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经针刺治疗5次后,病情明显好转,已能较响亮的发音,但较正常稍低哑。
又针10余次而愈。
按:本例属祖国医学中“慢喉喑”之范畴。
声为肺系所出,喉为肺之门户,与肺相通,是气体出入之要道。
肺金虚损,则声无力为肺系所出,可致声音不扬,甚至嘶哑失音。
肾为藏精之脏,其经脉入肺中,循喉咙。
肾之精气充足,则其功能正常;反之,咽喉
失于濡养而为病。
本例属肺肾虚损,气阴两伤,故取“咽四穴”以疏通局部气血;尺泽为肺经之合穴,合穴是经气深入、进而内于脏腑的部位,选之以补益肺气;照海为肾经腧穴,通于阴跷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且肾经循喉咙,挟于舌根,故取之可补益肾精。
诸穴共用可达滋肾益肺之效。
2.3 声音嘶哑
王某,女,23岁。
初诊日期:1997年7月26日。
因近期示范教学较频繁,用嗓过度,加之稍感风寒而致声音嘶哑3天。
次日还要上公开课,故十分着急而来就诊。
盛教授穴取“咽四针”配曲池、合谷治之,留针40min。
针后患者即感明显改善。
课后特来告之,发音恢复。
按:本例属祖国医学之“急喉喑”范畴。
因用声过多过强,声道损伤,加之风寒外袭,肺气壅遏,气机不利,风寒之邪凝聚于喉,导致声门开合不利而发病。
正如《千金方》言:“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
故在运用“咽四穴”的同时配合曲池、合谷二穴,其均为手阳明经穴,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可以祛风解表、宣肺散寒。
且“面口合谷收”,头面口疾病多取之。
(收稿日期:1998-09-28)
(上接11页)补,用于热病肺胃气阴两伤,津液不复,或是暑天温邪延久,津气耗伤,症见咳嗽、渴饮、神倦、食减,骨酸背楚,两足酸痛,或见身热者。
叶氏用生黄芪、参须、南枣、生扁豆、鲜生地、玉竹、麦冬、北沙参、石斛、白粳米治疗。
本法配伍特点是养阴药为主,益气药为辅,“存阴和阳”,“和补”为宗。
甘寒滋阴之品酌配益气养阴健脾药轻补为宜,参须或黄芪之类较温之品只选一味,意在阴阳相配,益气以生津。
本法肺胃同治,但稍偏重于“甘缓益胃中之阴”,以补土生金,补母救子;藏真虚而感暑热,留于上焦者,亦可本法治疗,扶正即所以祛邪。
4 结语
叶天士温病从肺论治的内容,论理精辟,法度严谨,运用范围以肺经病为主,兼及其它脏腑。
证候以卫、气分证及病后体虚为主,营血分证较少;病理特点为肺热而气机郁滞;治疗特点是微辛以轻宣、微苦以清降、微寒以清热,总以轻剂治实证,作用关键在于使气机的壅滞得以疏通[4]。
尤其“上焦药气味宜以轻”[1]的用药原则,是后来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则的原型,为后世上焦温病的治疗,立下了规矩方圆。
至于温病后期或虚人温病则主选甘润轻灵之品,甘寒熄邪,症状虽重而用药颇轻;或是甘寒合苦寒,滋清并用,首选具滋阴和清热双重作用之品;兼有气虚者,应以养阴药为主,益气药为辅。
参考文献
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68,80,148,319,321,328,80,746
2 叶天士.未刻本叶氏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153,239
3 刘云密.本草述・三十一卷.苏州:苏州来青阁石印本,光绪三年丙子(1876).29
4 宋乃光.谈轻剂对上焦温病的治疗.黑龙江中医药, 1983,(3)∶46(收稿日期:1998-06-04)
—
6
3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第15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