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教学应对研究
学生课堂沉默及其教学应对研究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观点、不回答问题、不提出对老师的评价和反馈,而仅仅听讲、沉默不语的状态。
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沉默不仅会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关注度。
本文将从沉默原因、教师应对及教育教学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课堂沉默及其应对研究。
一、沉默原因1.个体差异:学生在性格、经验、价值观念等方面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天生内向,不擅长表达,而且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思考方式不太有信心,这使得他们很难在课堂上突出自己。
2.不适应大课堂教学:有些学生可能对大课堂教学不太适应,他们可能来自小班或个性化教学环境,对于大课堂里的琳琅满目的信息和充满竞争的氛围,可能会感到压力。
3.缺乏安全感:当学生感到课堂不够安全和信任不足时,他们可能不愿在课堂上发言,尤其是当这个课堂环境的气氛不友好时,学生更不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4.内容不吸引人:当课程内容过于死板乏味,毫无吸引力时,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和冷淡,从而丧失了表达兴趣。
二、教师应对1. 提高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实践操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2. 创造友善的课堂环境: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和谐友善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到课堂是一个安全、信任的场所,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 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需要真正了解学生,在评价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如组内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从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
4. 清晰明确的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合理地对目标进行分层和分级,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三、教育教学角度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不应只倚赖课堂讨论,而是应该涵盖教材、教学方法、师资、教育环境、学生个性以及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一、引言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是指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参与课堂讨论或回答问题,一直保持沉默。
这种现象在中学阶段比较普遍,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从来不说一句话。
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有着多种原因,本文将就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
二、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1. 自卑心理许多中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他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发表意见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害怕被认为是“笨”或者被嘲笑。
这种自卑心理可能是由于家庭环境、学习成绩等因素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之前在课堂上说话被老师或同学否定而产生的,进而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
2. 不愿意表达有些中学生在沉默背后是因为他们并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感受,他们可能内向、内向或者认为自己的看法并不被他人接受。
在课堂上,他们更愿意保持沉默,不愿意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3. 缺乏探究精神部分中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探究精神,不愿意思考和提出问题。
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只是机械性地接受并记忆,而没有深入思考和探究。
这种缺乏探究精神也导致了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4. 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有些中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对课堂内容并不感兴趣,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和课堂讨论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不愿意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而选择保持沉默。
5. 缺乏表达能力还有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上沉默是因为他们缺乏表达能力,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缺乏表达能力可能是由于语言能力不足或者语言环境的限制等因素所导致的。
1.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要过分批评或者否定学生的回答。
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的表达得到尊重和认可时,才能逐渐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表达自己。
2.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必拘泥于标准答案。
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Wen ti yu dui ce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及对第分析小学生的课堂充满着活力。
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抢着回 答。
小胳膊肘杵得课桌咚咚响。
但是,到了初中,能主动举手回答教师提问的学生已 寥塞无几。
教师提问的时候,教室就陷入一片寂静。
教师变成了一位孤独的演讲者,学 生变成了台下的观众,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脱口秀。
课堂上的沉默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质量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 导,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导致课堂沉默现象的因素很多。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找到打破课堂沉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敢想、敢说,让课堂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课堂中学生的沉默现象主要分为积极的沉默和消极的沉默。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探究。
这 种情况属于积极的沉默。
学生积极的沉默 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是能推动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
然而,学生消极的沉默则会 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比如学生发呆,或对教学内容漠不关心,自顾自地做事。
这种消极的沉默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对课堂默默对抗的消极心理,不仅会影响班级整体学习的氛围,而且最终会影响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被消磨损耗。
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就应该安静地“听讲”。
长此以往,学生也习惯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且认为传授知识是教师的责任,他们只需要当好一个倾听 者。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互动活动, 学生就会很不适应,甚至认为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听课”时间,无法在互动中收获 良好体验。
慢慢地,这种挫败感使学生对课堂上的互动根本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些反感,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
部分学生缺乏探 究的欲望,并不想把教师提出的问题研究 透彻。
他们觉得只要记住问题的答案就足以应付考试,而不是去掌握这个问题的解 决思路,自然不会积极地探索,也不会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高中政治课堂“冷场”成因及对策-精品文档
高中政治课堂“冷场”成因及对策在教学过程中,相信很多高中政治教师都遇到过课堂“冷场”这一尴尬的局面,而且越到高中高年级这一现象越明显。
于是很多政治老师课后交流发出抱怨,现在学生在政治课上回答问题越来越不积极了,而课堂气氛一旦沉闷,就很难出现教师所希望产生的思维碰撞的效果。
在政治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预设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而学生往往集体陷入沉默之中,甚至就同一个问题老师连问几遍学生都逃避回答,导致教学僵持以对。
课堂冷场,学生不愿与老师及同学合作探究的现象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任其蔓延,政治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原因及对策,从而达到政治课的学科目标及独特的育人目标,使得学生交往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课堂冷场的成因主体不外乎两个:教师的原因及学生的原因。
教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很少给学生参与回答讨论问题的机会;二是教师的设问过难,以学生的思维水平可能真的回答不出来;三是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和教学实际出现偏差,导致课堂冷场。
本文主要从学生角度的沉默现象归类来分析政治课堂“冷场”成因,以期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自我封闭型学生自我封闭型学生主要是指由于一次或多次的挫败体验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逃避现实环境的个体行为。
这些学生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从而害怕与人交流,导致焦虑与挫败感愈来愈强烈。
自我封闭型学生不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部分同学害怕回答问题一旦错误,老师和同学会认为这是出丑的行为,故而这些学生顾虑越来越多,课堂参与也越来越低。
二是自我封闭型学生往往性格孤僻,拒绝与老师及同学的配合。
对策:对于自我封闭型学生,政治教师要对其进行转化及激励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自我封闭型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学生对课堂提问及探究活动的焦虑感和恐惧感,从而为师生实现良好合作互动提供好的外围环境。
其次,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要害怕困难亦不要害怕回答讨论问题,这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会逐步提高,从而让学生对政治课充满收获和兴趣。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近年来,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学生表现出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参与讨论或回答问题的态度,这种沉默现象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文将从课堂环境、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心理等多个方面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课堂环境是导致中学生沉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学校或教室的布局不合理,座位太过拥挤,缺乏良好的空气流通,会让学生感到窒息和不适,从而影响他们的表现和参与度。
教室的气氛也很重要,过于严肃或单调的授课方式会让学生感到压抑,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
创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参与的基础。
教学方法的不当也是导致学生沉默的原因之一。
一些老师过于讲解和讲义,缺乏互动和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的机会和兴趣。
一些老师过分强调纸上谈兵,不重视实际运用和实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无关,从而失去了动力和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学生心理也是导致沉默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可能因为自卑、羞怯、缺乏自信或怕被嘲笑而选择保持沉默。
尤其是在大班制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往往害怕犯错或被批评,所以选择了沉默。
部分学生可能对课程内容缺乏兴趣或者不理解,也会对参与课堂讨论产生抵触情绪。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与课堂环境、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心理等多种因素相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
改善课堂环境,创造积极、轻松的氛围。
采用多种互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最大程度地改变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一、引言中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课堂沉默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上,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而选择保持沉默的现象。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存在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二、中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1.性格内向一些中学生天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他们对于在众人面前发言感到紧张和不安,因此更愿意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自信心不足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缺乏自信心,担心自己的观点或意见不被他人接受。
他们害怕犯错,因此选择保持沉默来避免出丑,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3.教学环境因素有时候,课堂教学环境的一些因素也会导致中学生的课堂沉默现象。
老师的讲课方式单调乏味,内容过于抽象难懂,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学生可能会对课程失去兴趣;又或者,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方式过于严肃,学生可能会感到压力过大,从而更倾向于不表达自己的看法。
4.家庭教育因素中学生的家庭教育也会对他们的课堂表现产生影响。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封闭、不善表达,或者在学习问题上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指责、批评,中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习惯保持沉默,缺乏自信心。
5.同伴压力有些中学生在同伴圈中可能会受到压力,害怕表达自己的看法会引起同伴的嘲笑或排斥。
他们选择了沉默,以逃避这些负面影响。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原因不尽相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普遍存在。
1.学习效果受限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沉默,意味着他们错失了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的机会,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在课堂上发言可以帮助学生澄清疑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沉默则让这些提高学习效果的机会消失。
2.人际交往受阻课堂上的发言和交流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论文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教师按自己预设实施教学时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出现沉默,对此我们许多教师“耐不住寂寞”,不忍心让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白白流失。
于是,频频“支招”,以求快速打破沉默,摆脱僵局。
其实,沉默并不表明教学进程“卡壳”,也不说明讨论活动失败,更不能说沉默就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因此,我们要全面理解沉默,善待沉默,耐心等待学生从沉默中“爆发”。
一、形成沉默的缘由其一,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期间充满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课堂上教师预设的问题或教学环节,传递给学生时,他们需要经历一个尝试解读,迂回探索,反思矫正,综合提炼的过程。
学习的主体对外来的信息,都要经历一个辨认、选择、加工、处理的过程。
完成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思考。
因此,保持一定的沉默。
此刻,思维正在剧烈活动着。
而课堂上那种‘出现问题,就立即展开讨论各个学生脱口而出、对答如流的现象,如非刻意表演,则一定是某些超常学生的超常表现。
我们不能对常态的课堂讨论活动有过高的期望。
其实,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保持一颗平常心,你会觉得课堂教学中的沉默,实属正常现象。
其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为:因不能确定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否有意义,担心由于不足而造成笑柄,特别是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自卑感强信心不足,不敢轻易表述:有的是学生性格内向羞于在公开场合亮相,即使有深刻的理解,也不肯主动表白;还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无求知兴趣,不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等等。
二、打破沉默的策略(1)耐心等待。
沉默是有价值讨论的前奏。
讨论,就意味着要发言,而发言是一件让人心理有压力的事情。
说得好就会给大家留下好的E 隙,产生积极的回报,反之则不尽然。
因此,发言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斟酌自己的语言,预设表达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
平时在教学中,你会发现,当问题提出后,急于表白的学生,只能说出只言片语,甚至不着边际的话,而有足够时间思考,保持一定沉默的讨论才是真正意义的讨论。
学生课堂上的“沉默”剖析及对策
学生课堂上的“ 沉默” 剖析及对策
在课 堂教学 中 , 经常会 出现 一种奇 怪的
二 、打 破 沉 默 的 策 略
●童 太 娟
的 自我意 识 。孩子 的 自信 心 与他们 对 自 己
() 1 耐心 等待 。沉默是 有价值讨论 的前 的认 识和 评价 密切相 关 ,正确 的 自我意 识 奏。讨 论 , 意味 着要 发言 , 就 而发 言是 一件 能够 增强 自信 , 不 同 程 度 地 出 现 沉 默 ,对 此 我 们 许 多 教 师 发挥 创新潜 能 。 因此 。 师 教 让 人心 理有压 力 的事情 。说得 好就 会 给大 要善 于发现 学 生的特 长 ,并 为他 创 造表 现 “ 耐不住寂 寞” 不忍心 让课堂上 有限的 时间 , 现象 。教 师按 自己预设 实施 教 学时 学生 却
口而 出、 答如流 的现 象 。 对 如非 刻意表演 , 则 有误。但看看 学生都在思 索 ,就耐心 等待 。 在欣 赏完 叶圣 陶先生 笔下 不同 姿态 的荷 花
一
能 对 常 态 的 课 堂 讨 论 活 动 有 过 高 的 期 望 。 观 点 , 的 说 : 明 白 了保 护 环 境 的 重 要 意 些姿势 。一时 间教 室里陷入 了沉 默 , 有 我 等待许
预 也在 情 讨论 。 其次 , 为学生创设心 理 自由的氛围。 只 进 程 “ 壳 ”也 不说 明讨 论活 动 失败 , 卡 。 更不 斟 酌 自己的语 言 , 设表达 的效 果 , 能说沉默就是什 么都没 有发生 。因此 , 我们 理 之中 。平时在 教学 中 , 会发现 , 问题 有心 理 上感 到安全 时 。学生 才能敢 于表 现 你 当
白白流失 。 是 , 于 频频 “ 支招 ” 以求快速打破 家留下 好的 E , 生积极 的 回报 , 之则 的机会 , 他们享 受成功的喜悦 , , 隙 产 反 使 意识到 “ 我 沉默 。 摆脱僵 局。其 实 , 沉默 并不 表 明教 学 不 尽然。 因此 ,发言前经过 一番深思 熟虑 。 能行 ”从而 不再沉默 。 , 信心 百倍地 参与课 堂
沉默学生期末分析总结
沉默学生期末分析总结一、引言沉默学生是指在课堂上不愿意或不敢参与讨论、提问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学生。
他们往往低调、内向,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
对于老师来说,沉默学生是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因为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不会主动与老师互动,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阻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沉默学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以期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促使沉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实现课堂的积极互动。
二、沉默学生的原因1. 害羞和缺乏自信沉默学生往往是性格内向、害羞的学生。
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担心被别人评价和批评,因此偏向于保持沉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性格独立和内向沉默学生通常更喜欢独自思考,不太愿意与他人交流。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于外界的刺激和干扰不太感兴趣,因此表现得比较沉默。
3. 语言障碍对于非母语国家的学生来说,语言障碍也是造成沉默的原因之一。
他们可能对课堂上所用的语言不够熟悉,不太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害怕犯语法错误或出现交流障碍。
4. 自卑感和社交困难一些学生在面对集体讨论和互动时会感到自卑和困惑,不太愿意与他人发生直接的社交互动。
他们可能不太擅长与他人交流,也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沉默学生问题的方法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应该主动与沉默学生接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尊重他们的意见,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促使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舒适。
避免批评和评价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借助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课堂上使用教具和游戏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更积极参与其中。
3.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产生兴趣和参与欲望。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尽可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关。
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恶性沉默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浅谈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恶性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摘要:在新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中,讨论式教学法已被广泛运用。
课堂讨论往往因学生沉默而效果不佳。
课堂恶性沉默有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原因,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科学的策略打破课堂恶性沉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恶性沉默;原因;对策一、问题的提出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同时也应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
讨论式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加工信息获取知识,在生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分析处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们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讨论式教学,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许多教师包括笔者在内,在组织与进行讨论过程中仍然感到学生积极性不高,气氛不好,学生沉默不语,“金口难开”,有些老师甚至以怀疑学生的讨论能力为由而放弃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试对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恶性沉默的形成原因和矫治对策进行分析。
二、课堂恶性沉默的形成原因1.教师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与热情,能否把握好课堂的教学节奏、创设民主的讨论氛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
导致学生沉默不语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1)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不苟言笑”导致师生平等关系、课堂民主氛围缺失。
由于人为造成的师生关系的隔阂,使学生与教师缺乏交流与沟通,学生平时对老师敬而远之,上课自然就缺少积极发言的兴趣与勇气。
(2)落后的教学观念与方法。
课堂教学长期以讲授法为主,被动的接受学习长期垄断课堂,“你讲我听”的满堂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遭受压制,即使教师的偶尔设问也以教师的解答告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必然缺少自主讨论的能力与兴趣,课堂沉闷,学生沉默。
高中课堂上为什么学生越来越沉默
高中课堂上为什么学生越来越沉默摘要:在高中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积极发言,甚至选择了沉默不语,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进行了调查。
本文试述在高中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由此问题所引发的对于高中教师怎样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人的思考。
关键词:积极发言沉默不语鼓励与引导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们在课上很活跃,发言积极;而当他(她)们到了高中阶段,踊跃发言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了,甚至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选择了沉默不语。
在高中生身上的这个问题既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们自身的学习。
就此问题,老师们之间讨论过,老师们认为或许学生年龄大了,不愿多说话了。
我认为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于是我就此问题做了以下调查。
我让我教的两个高二年级平行班的学生来就此问题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讨论。
当学生门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令人吃惊的结果。
那就是,支持积极发言和支持沉默不语的学生的比例竟然是一比三。
对于学生们出现的这些令人吃惊的看法我总结如下:支持积极发言的同学认为,通过积极发言或讨论能够促进学习的提高和记忆的深刻,能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效果,并能使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而赞成沉默不语的同学则这样认为,如果你积极发言但是说错了话,有人会笑话你,认为你很笨,连一个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懂,而且平时都是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在回答问题,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神采飞扬,给了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很大压力,与其又受打击又有压力,不如沉默不语了,这样一来显得大家平等多了,甚至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是这样认为,他(她)们并且还说,积极发不发言无所谓,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
看来,老师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和学生们的真实想法不大一样。
从他(她)们的角度分析我认为:赞成积极发言的同学是因为他(她)们在此方面受益匪浅,他们越来越有信心,成绩也越来越出色,他们喜欢那种氛围,从中他(她)们体会到了他们的价值,因此他(她)们极力维护自己的观点;而不赞成积极发言的同学分两种:一种是没有积极发言,但通过“单兵作战”他们也取得了一些自己认为不错的成绩,而另一种则是不敢发言,生怕错了有人嘲笑,受打击。
浅析学生课堂缄口不言的四大原因
浅析学生课堂缄口不言的四大原因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高年级的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的难堪现象。
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老师就只有包打包唱了,于是“满堂灌”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与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极不相称的。
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呢?细细探究,我认为有以下原因值得我们思索:其一,从学生层面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1)过于理性化、庸俗化。
学生慢慢长大了,变得过于理性化。
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是不会这样冷场的,他们期待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赞美。
经常可见他们把手举得高高的,把桌子擂得震天响,唯恐老师不能发现他(她),不叫他(她)回答问题。
那课堂上的活跃气氛令人叹为观止,令高年级的老师羡慕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上的一些庸俗习气逐渐感染学生,使他们惮于在公开场合(包括课堂上)发表个人意见。
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他会觉得即使答出也不足以体现自己的水平;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有难度,他则会担心有答错的风险,会影响到师生对自己的评价,不如干脆缄口不言。
(2)周边环境与从众心理使然。
即使有极少数学生愿意上课积极发言,也会因为大多数人的沉默慢慢地消磨自己的激情,慢慢地就与其他大部分学生合流。
中国世俗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慢慢渗入孩子们的思想,继而感染到课堂。
有个学生在国外读了两年中学,回校后显得不适应。
他非常喜欢说话,喜欢发表个人的见解,哪怕想法还不太成熟,他也乐于与各科教师交流,所以课堂上常常是他一个人在与教师对话。
但是一年下来后,这位同学就不愿意发表意见了,他发现自己是在与一群不肯说话的人在一起学习,他忍受不了周围讽刺的目光。
其二,从老师层面来看,我认为主要有四个原因:(1)过于陈旧的教学观念。
中国人喜欢循规蹈矩,有些老师认为寂静的课堂是学生“守纪律”、“懂规矩”、学习“专注”的表现。
其实不然。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1. 引言1.1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沉默、不发言或极少参与课堂讨论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对于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包括影响因素、教师角色、同学关系、家庭环境等方面。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体差异、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选择保持沉默。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课堂沉默现象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学关系和家庭环境也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影响。
在解决方法方面,可以通过改善课堂氛围、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表达等方法来减少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发生。
教师要多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创造更加宽松和鼓励发言的教学氛围。
家长和同学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心理障碍,从而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对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在未来,希望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2. 正文2.1 影响因素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生个体自身的特点和性格会对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影响。
一些内向害羞的学生可能更容易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可能影响着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趣,从而选择保持沉默。
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关系也会对学生的表现产生影响。
如果学生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排斥,某些学生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排挤。
家庭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
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一、现象描述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是指在课堂上,部分中学生常常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或回答问题,而是选择保持沉默的状态。
在教师提问或课堂讨论环节,这些中学生往往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问题,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缺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愿。
这一现象在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并且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1. 自我意识不足:部分中学生可能存在自卑或缺乏自信的情绪,导致他们不敢在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问题。
这种情况下,课堂上的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避免被同学或老师批评或嘲笑。
2. 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某些中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缺乏兴趣或者认为与自己无关,因此对课堂活动缺乏积极性。
他们认为发言或者回答问题没有意义,因此选择保持沉默。
3. 社交恐惧:一些中学生可能在社交上存在问题,对于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到恐惧。
在课堂上表达观点或者提出问题需要面对他人的评判和批评,对于这些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困难和挑战。
4. 被动学习习惯:一些中学生养成了被动听课和消极学习的习惯,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课堂上,他们倾向于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而不需要自己思考或者表达观点。
5. 家庭教育环境:一些中学生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可能缺乏言传身教和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观点的情境,导致他们在课堂上也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影响分析中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 阻碍自我成长:中学是学生形成自己独立见解和个性的关键时期,而课堂沉默会阻碍学生与外界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成长。
2. 影响学习效果:课堂上的互动和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中学生的沉默会导致课堂氛围的冷漠和学习动力的下降,影响学习效果。
3. 错失提高自信的机会:克服课堂沉默是中学生提高自信、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保持沉默将使学生失去了这种提高自信的机会。
思想政治课堂学生消极沉默之原因探析
教学篇誗经验交流思想政治课堂学生消极沉默之原因探析李经文(甘肃省庆阳特殊教育学校,甘肃庆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更有效地达成自主、深度、高效的学习目标已成为共识。
但不可否认,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消极沉默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阻碍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推进,挫伤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消极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显得极为迫切。
一、农村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相对狭窄,对课堂话题有选择性A同学是班里性格比较开朗的同学,来自农村的她对班里的事务很热心,也很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
高中刚入学对政治很感兴趣,觉得挺简单的。
学到必修2的时候就不是很感兴趣了,课堂上参与的也就少了。
平时爱看电视,但不爱看新闻。
再后来学到哲学,第一节课就很瞌睡,后来才慢慢进入状态了。
之所以经常沉默可能与讨论的话题有关,如果让我们讨论不常接触的东西,比如关于网络或者电子政务等话题的时候,就不是很感兴趣,更愿意讨论的是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
A同学言谈中提到平时“爱看电视”,但“不爱看新闻”,讨论“不常接触”的东西,就不是很感兴趣,更愿意讨论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
根据课堂所讨论问题的“不常接触”和是否是有“共同话题”,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呈现一定的选择性,她不会去主动挑战和突破自我,于是她会出现沉默与不沉默之间的摇摆。
如果教学中的内容一直是“不常接触”或者不是“共同话题”,像A同学一样的学生就会游走于课堂教学边缘。
而学校目前的学生构成现状中,来自偏远农村、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很少接触网络资源的同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喜欢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对“条条框框”有排斥心理B是一位积极大胆的同学,课后也能经常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
平时能够热心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很喜欢跳舞,擅长唱英文歌曲。
在很多老师的眼中,是一位漂亮、上进、性情开朗的女生。
经常可以看到她和老师交流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可是我发现她对政治课似乎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上心,课堂上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她很聪明,但不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比较被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简单 随机抽样 和 系统抽 样方式 ) 相结 合的方式来 获取
调 查 对 象 . 了调 查 的准 确 性 , 查 方 法 分 别 采 取 问 为 调
卷调查法 、 别访谈 、 谈讨论等 。 个 座
调查主要 内容有 :
收稿 日期 : 0 9 1 .5 2 0 —0 1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重 庆 市教 委 教 改 项 目 “ 本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 多元 互 动 结 合 ’ 学模 式 探 究 ” 段 性 成 果 , 教 阶
项 目编 号 0 118 866
作 者 简 介 : 世 刚 (9 6 ) 男 , 川 罗 江 人 , 士 , 事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教 学 与 理 论 研 究 。 唐 17 一 , 四 硕 从
比 较 明 显 的 课 堂 沉 默 沉 默 本 意 是 指 交 际 主 体 所 呈 现 出 来 的 无 声 且 无 固 定语 义 的 非 语 言 交 际行 为 课 堂 沉 默 可 以 相 应 地 定 义 为 : 课 堂 教 学 环 境 中 , 师 和 学 生 所 呈 现 出 来 的 在 教 无 声 且 无 固定 语 义 的 非 言 语 交 际 行 为 。 从 广 义 层 面
三峡 高教 研 究 S  ̄i  ̄e d ct nR s ̄c e a a Hi r u a o ee h s E i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 生课堂沉默 的原 因及对策分析
唐 世 刚
( 重庆 峡 学 院政 治 法律 系 ,重庆 万 州 4 4  ̄ ) 01
摘 要 : 想政 治理 论课 教 学 中 学 生 的课 堂 沉 默 心 理 , 使 课 堂教 学 环 节 无 法很 好 实施 , 学任 务 无 法 很 好 思 致 教 完成 . 学 目的无 法很 好 实 现 。学 生课 堂沉 默 是 地 方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过 程 中值 得 关 注 的 问题 。 文 通 过 教 本 问卷 调 查 、 访谈 、 堂观 察 等 方 式 从 学 生 、 师 的 角 度 , 教 学 内容 、 学 方 法 和教 学环 境 入 手 , 析 学 生课 堂 沉 课 教 从 教 分
论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及思想沟通机制
论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及思想沟通机制有效的课堂教学本应更容易产生各种意见和表达行为,但在现实中学生沉默现象却常常伴随而生。
学生沉默根源在于仍然没有摆脱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
主体间性理论以其崭新的语境和独特的视域对打破学生沉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可行的路径选择。
标签:课堂教学;学生沉默;主体间性;思想沟通1 引言人的交流有两种基本方式: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
沉默就是非言语行为极为重要的一种隐码式交流方式,它是一种含蓄地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内涵丰富、复杂、微妙且多呈现正反两个极端。
因此,沉默也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正常情况下,对于课堂教学的新问题和新见解,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往往在本该自己发表意见的情况下却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保留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生沉默现象”。
学生沉默现象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全面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原因和相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2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沉默的形成原因2.1 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对情感展露历来采取克制、引导、自我调节的方式,所谓以理节情,‘发乎情止于礼义’,这使生活中和艺术中的情趣经常处于自我压抑的缄默状态之中,不能充分痛快地倾泻表达出来”。
中国有“紧闭口,慢开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要“三缄其口”,学会“守口如瓶,打掉牙往肚里吞”的俗语,深怕“多言”使自己陷入四面楚歌、众矢之的的困境。
结果,受传统文化影响,课堂教学中学生崇尚沉默是金,学生“多听少言”,“顺从不顶嘴”而保持沉默往往被视为是对教师的一种礼貌和规范行为,而被认可下来。
2.2 制度因素的缺失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热情降低,主要在于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在于课堂教学对话中缺乏平等的权利。
参与规则和程序的制度化程度较低,一些学生意愿表达与监督制度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学校虽然对课堂教学学生参与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却缺乏保证落实的有效措施,这就使一些参与体制形同摆设,缺乏可操作性,致使许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受到冷遇和打击,产生沉默。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为什么消极沉默?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为什么消极沉默?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为什么消极沉默?近年来,随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发展,生生互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在课堂中通过提问、回答和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
然而,许多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在“生生互动”中表现出消极沉默的态度。
这种现象背后存在一系列原因,主要有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课堂氛围不活跃以及师生互动不畅等因素。
首先,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是导致他们消极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高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兴趣,认为这门课程无法直接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或实际应用,因而对课堂教学缺乏积极性。
此外,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和社交平台也使得学生更容易分心和迷失在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减弱。
其次,课堂氛围不活跃是学生消极沉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过于枯燥、学习方式单一以及教师讲授方式呆板,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的欲望和兴趣。
课堂上的互动往往只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缺乏真正的讨论和交流。
这种单向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还增加了学生被动消化知识的难度和疲劳感。
最后,师生互动不畅也是学生消极沉默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发言往往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回应。
一旦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却得不到及时的答复或者解答,这使得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考和贡献是无用的,从而导致他们逐渐选择沉默。
同时,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或者不同意见时,容易采取批评和否定的态度,使得学生产生抵触和回避的情绪,对“生生互动”更加敬而远之。
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在“生生互动”中消极沉默的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首先,应该加强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和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特色活动、展览和讲座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于思政课的了解,同时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相结合,使其具备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讲堂学生缄默的原由及解决的对策摘要:高年级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讲堂上习惯性的“缄默” 。
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擅长思虑,不踊跃讲话,对文本存在的疑问或值得发布建议的地方显得兴味索然,大多金口难开,贵手难举,讲话的常常是寥寥可数的那两三个,讲堂氛围极其烦闷,教师只好无奈地唱独角戏。
本文主要剖析了讲堂缄默的种类及解决的举措,希望对此后的教课有所帮助。
重点词:高中政治讲堂;缄默;解决举措从前带初中政治,总认为讲堂是活跃的,踊跃的,师生互动的和互相配合的。
但近来两年带高中发现高年级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讲堂上习惯性的“缄默”。
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擅长思虑,不踊跃讲话,对课本存在的疑问或值得发布建议的地方显得兴味索然,大多金口难开,贵手难举,讲话的常常是寥寥可数的两三个,讲堂氛围极其烦闷,教师只好无奈地唱独角戏。
一、讲堂缄默的分类影响高中政治讲堂缄默的原由既有主观的要素,也有客观的要素,是教育、社会、心理等综合要素作用的结果。
而我们只有认识讲堂缄默的原由,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般地,我们能够把讲堂缄默分为以下几种种类:(1)无奈型缄默。
学生居心向学,教师却不可以较好地从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点设计教法、选择内容,教课远远超越了学生的认知经验,教课或是容量过大,或是难度过大,或许是教课节奏过快,或是逻辑跳跃性过强,或是教师急于发问,致使学生来不及思虑、难以理解或消化问题,就简单出现“一片茫然、无言以对”的现象,这时,学生的眼光常是游移不定的,并陪伴有迷惑、忧虑的表情。
教师的偏爱也有可能致使学生在讲堂上的无奈性缄默。
(2)顾忌型缄默。
这是高中政治讲堂中最为常有的一种缄默。
即学生在讲堂上怕对自己、对别人或对事情不利而不敢照本义说话。
(3)无聊型缄默。
这是学生对讲堂教课内容、形式缺少兴趣而引发的一种缄默。
学生对学习活动感觉无聊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体验,固然这与学生缺少对学习意义的正确认知和理解相关,可是教师对此却负有不行推辞的教育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沉默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
作者:罗艳霞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4期
摘要:高年级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课堂上习惯性的“沉默”。
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善于思考,不积极发言,对文本存在的疑问或值得发表意见的地方显得兴味索然,大多金口难开,贵手难举,发言的往往是屈指可数的那两三个,课堂气氛极其沉闷,教师只能无奈地唱独角戏。
本文主要分析了课堂沉默的类型及解决的措施,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沉默;解决措施
以前带初中政治,总以为课堂是活跃的,积极的,师生互动的和相互配合的。
但最近两年带高中发现高年级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课堂上习惯性的“沉默”。
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善于思考,不积极发言,对课本存在的疑问或值得发表意见的地方显得兴味索然,大多金口难开,贵手难举,发言的往往是屈指可数的两三个,课堂气氛极其沉闷,教师只能无奈地唱独角戏。
一、课堂沉默的分类
影响高中政治课堂沉默的原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是教育、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我们只有了解课堂沉默的原因,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般地,我们可以把课堂沉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无奈型沉默。
学生有心向学,教师却不能较好地从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点设计教法、选择内容,教学远远超越了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学或是容量过大,或是难度过大,或者是教学节奏过快,或是逻辑跳跃性过强,或是教师急于提问,以致学生来不及思考、难以理解或消化问题,就容易出现“一片茫然、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时,学生的目光常是游移不定的,并伴随有疑惑、焦虑的表情。
教师的偏心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无奈性沉默。
(2)顾虑型沉默。
这是高中政治课堂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沉默。
即学生在课堂上怕对自己、对他人或对事情不利而不敢照本意说话。
(3)无聊型沉默。
这是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兴趣而诱发的一种沉默。
学生对学习活动感觉无聊更多的是一种主观体验,虽然这与学生缺乏对学习意义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有关,但是教师对此却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
如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易使学生认为等。
(4)环境型沉默。
这是受环境性因素影响带来的沉默。
如现时的教学环境中存在陌生人(如有陌生的听课师生),或者换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或者课前(课堂)上发生了刺激学生负面情绪的事件(如严厉的批评),或者听课者中有学生惧怕的教育者(如班主任、校长)。
这时学生的神情往往是压抑、拘谨、不安、羞怯的。
(5)思考型沉默。
这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最为积极性、最有价值的沉默。
它是学生为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而思考时产生的沉默,它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所必须的一种时空。
在这种沉默状态下,学生学习态度是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神情是全神贯注的,在表面平静的课堂中却涌动着思维的“波涛”。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往往就在此类沉默中孕育。
二、解决的对策
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主要方面。
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教师一是要正视这种现象,保持镇静。
二是要避免对学生的沉默一味抱怨,而是要多反思自身的教育是否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态度方法是否得当,引领是否到位。
三是要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唤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下面提供几条策略有利于打破课堂沉默,希望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1)启发。
启发是针对学生思维受阻时常采取的一种引导策略。
首先要认识启发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行解决问题。
其次,把握住启发的时机。
第三,启发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
第四,启发的方法是多样的,一般可采用语言、演示、类比、对比、头脑风暴、自我披露等方式。
这些启发方法还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才能发挥其最佳的效果。
(2)化归。
即化难为易。
当课堂学习的问题深奥或不易为学生所理解而出现沉默时,教师可以运用“化归”来引导,使对学生来说原先是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东西转化为容易的、具体的、简单的东西。
如此,易于打破学习的僵局。
(3)转换。
转换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的转换,即面对容易使人陷入尴尬的问题,学生通常不愿意直接针对其发表看法。
此时教师可运用心理投射技术,将问题指向虚拟的人物,或使学生以第三人的方式来投射自己的观点,以打破沉默,同时促进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探讨。
(4)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吝鼓励,多加赞赏。
赞赏可以打消学生的顾虑及削弱防御心理,使学生的思维能在一种理解、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徜徉,甚至是激起思维的波涛。
对于因性格内向在课堂上经常沉默的学生,教师更要表现出自己极大的尊重、热情、真诚和耐心;要多运用倾听的技巧,并多作出鼓励性反应(语言的、体态的)。
当教师善于智慧地应对课堂沉默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就容易调动,利于诱发出他们思维的灵性,课堂就会充满活力,学习行为也会越加主动。
如此,距离我们实现高效课堂的愿望,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就为期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汪艺.论课堂气氛的激活与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4)
[3]姜新生.“无问题学生”是如何产生的——关于课堂沉默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