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的重造看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人性美与悲剧性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人性美与悲剧性——以《边城》、《萧萧》等为例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世界中,堕落腐化的城市和未开化的、纯朴多姿的乡村总是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堕落阴暗的城市留给人们的是讽刺与反思,而沈从文先生笔下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则留给人以人性的震撼和淡淡的莫名惆怅。
一、人性美沈先生所描绘的乡村有一个具体的呈现之地—湘西。
他从小在那里长大,对湘西有着不同寻常的爱。
让他动笔的原因也许有来京之后对当时混乱社会的失落,也许是为了响应当时时代的召唤,而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湘西山水养就的他自然朴素的个性和对湘西原始人性的怀念占了主要的原因。
因为湘西给了他爱,他才会把湘西写得如此单纯、宁静、自然、充满活力、流光溢彩,处处都充满人情味。
作者笔下的湘西就像是一首诗歌。
沉稳的山,灵动的水,还有比山更伟岸的男子和比水更灵秀的姑娘。
如此安静、秀丽、淳朴、充满生命活力的边城小镇发生的故事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一定是带着如棉如絮的柔软,能够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引发你的共鸣。
《边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直接彰显人性之美。
沈从文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温柔细腻而淳朴的笔触对边城发生的这场爱情悲剧娓娓道来。
在《边城》中,寄托着作者“爱”与“美”的美学理想,作者笔下的每个人都是善良淳朴的:摆渡少女翠翠是其中最美好的灵魂,是纯洁美丽的化身。
她生得健康美丽,虽然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却有一颗水晶一样的心;当爱情降临时她爱得那样真挚那样缠绵、那样一往情深。
船总的两兄弟受江湖式的教育和风浪行船中的磨砺,正直而性真。
一方面他们手足情深,正大光明地爱上同一个女人;即使是爱情的天平已经倾斜,另一方也宽容大度,毫无嫉恨之意地给予祝福;另一方面他们对待爱情也火热赤忱,真挚深情;面对感情和亲情的冲突时,有的不是为了顾及手足之情的成全怯懦,而是公平竞争。
老船夫纯朴厚道却也是倔强的:买肉时屠夫见他为了渡人辛苦了一辈子,不要他的钱;而他则把钱一撅就走掉了。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
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
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一、关于文本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A.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
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
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
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
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
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
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
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
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
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
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
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序论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
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
”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
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
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
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综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少的作家都谈及了生命和人性这一亘古不变的话题。
而沈从文先生讴歌出对生命的赞美展现其独特的审美理想,蕴含着他对人生内容与生命形式的深沉思考。
他是人性的治疗者,在《边城》中,他以描绘湖南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表现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是一部美丽的如此朴素、悲剧的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同时那美丽的湘西风光又处处表现出深厚而博大的湘西文化和楚文化。
一、原因首先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来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于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湘西凤凰的一个世家大族。
沈从文的身上流着苗、汉、土家的血液。
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杂糅在沈从文的血液里,“给他带来特殊的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和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沉淀的沉忧隐痛。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
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
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
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再次从《边城》的创作背景来看,1934年1月,沈从文从北京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故乡。
而当时作者的处境正是进退两难之地,一方面作者的母亲已经病入膏肓,另一方面就是30年代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沈从文也在创作《边城》时表达过他的初衷:“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建构理想大厦的起点和基石,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观察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和向人类远景凝目眺望的切入点。
他的作品中倾注了他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凝聚着他对湘西的无比眷恋与欢喜。
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中明确指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人情之美青青的竹草,碧绿的溪水,白色的小塔,悠悠渡船,相伴着浓浓的乡情,映照着本然质朴的民情民性。
边远小城的乡邻们生活在和谐互爱的环境中,无论船夫、船总、商人、屯防军人等各阶层的人,都具有古朴善良的人性。
老船夫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他虽较贫穷,却不贪财羡贵,甘愿助人为乐,茶叶泡在大缸里随意解渴,上等烟草慷慨奉赠过渡的,打了酒便请熟人共饮,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交朋友,慷慨大义又能济人之急,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一副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种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
面对着在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一切的孤雏翠翠。
这种朴素的人性美、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是多少善良的人们所羡慕的啊!在《三三》里,碾坊中三三与母亲相依为命,三三淳朴善良,调皮伶俐,在母亲的糠灰中长大,与鱼儿交流同它讲秘密,和山间周围的一切草木生物都是朋友。
团总家来了照顾少爷的护士,就是那个白帽白袍的女人,三三喜欢她,羡慕她读过书,就如文中所说:我说,谁也不该讨厌她。
更进一步突出她善良的本性。
母亲为人热情,大方好客,寨子里来了病人,就经常拿着鸡蛋去看,还要三三一同陪伴。
白帽白袍女人来碾坊玩,妈妈因第一次有这么个稀客,所以走进走出,只想杀一只母鸡留客吃饭……那女人钓得的鱼,非要她拿去不可。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是一个极其富有影响力的话题,在《三字经》中就有探讨人性的观点。
人性的发展变化随着时代和各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人性之初本性是善的,只是后来受到外界的影响之后才有了人性恶之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人性”是一个极为复杂,又极其抽象的词。
但是在沈从文小说《长河》中却得以抽象统一。
“人性”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是神圣的,文中善恶交织在一起,而在恶的对比下,其更能突出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
关键词:人性;淳朴;善良;反抗;寄生虫On shen congwen "river" of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human nature is an extremely influential topic, in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n ther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natur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uman nature is a good beginning, but was later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only after the evil nature of man, said.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human nature" is a very complex and very abstract words. However, in Shen Congwen novel "river" in the abstract is to be unified. "Human nature" concept in the Shen Congwen sacred literature, the paper good and evil are intertwined, and in the contrast of evil,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its more human nature and beauty in the human side,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human dignity, the value of exploring the personality and assertive.Key words:human;simple;good;against;Parasites目录引言1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 1 (一)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坦荡、真诚、热情、善良等关系的描述,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人性美,把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来表现人性美 2 (二)在沈从文的笔下大部分是渲染乡村人的敦厚、质朴、坦诚、热情、正直的性格,但也不时地描写与湘西人民相对的反面人物 2二、《长河》中人性美3(一)古老、淳朴的湘西世界 4 (二)老水手的典型的湘西百姓形象 5 (三)桔园主人滕长顺的勤劳和善良 6 (四)夭夭的形象 7 三、用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的人来衬托出湘西人民的美与善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引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性”的含义是:1、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2、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作者:苗岩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7期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富盛名的作家之一。
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在成为作家之前,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
他是带着个人的直觉进行创作的。
他既未系统地学习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又未系统地接受西方美学、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和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地发挥与发展,这正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
他的作品和他的出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出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
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始终如一的审美理想。
他谈到自己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由此我们可以了解沈从文的创作理想。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贯穿于他20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
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地主、绅士,还是农民、士兵、小业主等各类劳动者,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人性。
他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并讴歌“人性美”。
沈从文的小说,写的都是一些极普通的人、极普通的事,也没有特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然而,就是这样一些普通人物的遭遇,一些生活的片断,却让人感动,让人觉得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美。
原来,真正让人感动的是小说中人物的人性,让人觉得美的是人性之美。
人性之美就是人性中闪光的部分。
沈从文就是善于捕捉人性中的闪光部分,将人性中的闪光部分注入人物的躯壳里边,塑造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来。
本文就以他的代表作《边城》为例,浅论沈从文在小说创作中是如何展现“人性美”的。
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中所说的:“对于农人与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暖,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看出。
我从不隐晦这点感情……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
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笔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作者:冯兴运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8期在宽松自由的时代氛围中,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小说,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描写革命斗争的主旋律小说之外,还有一类反映人生百态的小说,它们与主旋律小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在这类小说中,尤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小说为代表。
他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去观察人生、体验人生、表现人生,创造了极富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的“湘西世界”。
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湘西世界——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沈从文崇尚人性,他曾这样表述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重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它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基于此,他的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宗旨,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工业文明玷污、侵染,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
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追求?这来源于他与“城市人”相对照的“乡下人”的心理素质与思维定势。
他以湘西人淳朴的眼光观察喧嚣的城市,看到了黑暗的现实,腐败龌龊的政治交易,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以及扭曲变态的丑恶灵魂,不禁惊呼:这是“神之解体”的时代!虽然这样,他仍郑重声明:“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
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
”由此可见,他的“神”即是人性,人性与神性相通。
他以虔敬的心情描写和歌颂人性美,用充满诗意的湘西小说供奉他心中的神。
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可以说,是他驰骋想象、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是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没有压迫,没有歧视,只有尊重、宽容和理解。
走进这一世界,受伤的精神会得到安慰,垢污的俗念会被清除,世俗的灵魂会经受洗礼而升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之美”在“五四”时期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意思形态都比较注重文学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倾向,往往却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生命主题的反映。
但与当时潮流相悖,沈从文就喜欢表现湘西那种原始、自然、淳朴、健康的人性美和生命意识形态,并主张文学的根本宗旨是表现人性和生命。
而沈从文也时时刻刻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这一特点。
“人性美”的形成沈从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在笔者看来,来源于他出生之地湘西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的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首先,湘西传统文化熏陶和民情风俗的濡染为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奠定了基础。
沈从文出生在湘西,从小耳濡目染当地的地域民风,而湘西这一地域皆属于楚地,弥漫着浓厚的神巫文化,沈从文自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这样的地域文化必定会对他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湘西有着封闭的地理环境,这使得该地域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楚巫文化。
楚巫文化带有宗教文化的色彩,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期间有些作品就展现了这种神巫文化,其中《楚辞》就是这种文化的代表,这些作品使湘西世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楚文化中浪漫多彩、热烈奔放的成分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沈从文,他的的作品也是将浪漫情怀和宗教文化相融合,表现了人性和生命的内容,他从湘西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上也发现人性的美和生命的活力。
然而这种地域环境是有利有弊的,正是地域上的封闭也造成了湘西在文化教育上的保守和落后,致使当地人缺乏科学知识,转而依附宗教神学和大自然,但也正是这种依赖性,湘西人民才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崇高、神圣、自由、可贵和大自然的伟大,对于生命的意义近似于一种膜拜的情绪,这种文化氛围也对沈从文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他看来生命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能迎合大自然,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沈从文对自然乡土便有着别样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乡下人和自然也是和谐相融,表现出了生命的简单与庄严和人性中淳朴的美。
另外,楚地神巫文化表现的自由浪漫与其它宗教世俗鄙夷有着不同性质的特点,其中楚地神巫文化里有着神神相恋、人神相恋的故事,表现出了天真活泼,充满幻想,浪漫多情的特点,这种文化氛围也影响着沈从文的创作,比如在他的《神巫之爱》里写云石镇花帕族年轻美貌的女子是神巫为美男子,期盼神巫的爱情,这些情节都明显带着地域风韵的影子。
从“神”的重造看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从“神”的重造看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作者:曾琦珣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内容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神巫之爱》、《龙朱》、《月下小景》等有神性叙事的作品。
本真的自由是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终极体现,通过“神”的破与立,人在解决束缚于解放的冲突中获得自由,亦即获得了美。
关键词:沈从文本真自由人性美湘西人性的抒写的目的,并不能简单地纳入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来看待。
湘西族人在自身的内心斗争过程中,显示了与城市人一样的文化与人性的困境,然而,湘西人不滞于现状定势的生命活力,指引着他们走向了生命的真诚。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拥有“乡下人”和“知识分子”两重身份的沈从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深意的人性美的指向。
一.“神”的范畴界定关于神性的描写多见于《龙朱》、《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作品中。
“神”有不可亵渎、高于人性甚至远离平凡人性的特点,基本义是自然,抽象义是爱和美的化身。
(1)神化的自然力量第一种“神”是具体意义上的代代相传的种族记忆中,不可违抗的自然法规和自然力量。
神寓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是不可知的、不可控制的力量。
湘西的地方统治者最上级为天神,“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
”“我们这地方的神不象基督教那个上帝那么顽固的。
神的意义在我们这里只是‘自然’,一切生成的现象,不是人为的,由于他来处置。
”[1]“神”在当地即保佑这一方族人的冥冥之中的神化的力量。
神具有超然的地位,是湘西人的一种“生存经验和生命记忆”,纯朴的湘西族人敬畏它,对其采取的是仰视的态度。
神不可亵渎,是“非人力”的,它高于人性,其强大使众人甘心匍匐在它的力量之下,人对神的信仰是单纯的,不含任何功利性。
(2)爱和美的极致境界第二种“神”指抽象的爱和美的极致境界。
首先,在沈从文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理解中,由生命所生发出的爱与美是带着神性的,用泛神情感去接近美,才能发现它的“精巧处与完整处”。
其次,爱应以正直诚实为前提,遵从本真的自由,才能成为须用泛神情感接近的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王来[内容提要]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为世人找到了心灵的“桃花源”。
无论是他的代表作《边城》,还是《萧萧》、《柏子》……都体现了这位作家对人性美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美;《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
他出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这里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处。
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了特殊的气质,从而使他的创作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山水摹画和民俗描绘等各个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用笔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湘西世界。
在那里,沈从文展示的是一个完满而自足的世界,一个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同时他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绪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种人生形式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也体现了他对至真至善的人性的孜孜探求。
在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边城》。
1933年,沈从文以青竹船篙作笔,以绿水烟波为墨,写下了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小说。
这部雅致、从容、乡土气息极浓的作品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也是他所一贯主张的“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2]的最好印证!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绝伦的爱情故事和边城恬淡怡然的生活,天真无邪的翠翠,忠厚朴实的老船夫,英俊健康的天保傩送兄弟,正直平和的船总顺顺……自然和人性都是那么的天真未凿,古老淳朴,充盈着正直、诚实、善良、乐观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从“神”的重造看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从“神”的重造看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内容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神巫之爱》、《龙朱》、《月下小景》等有神性叙事的作品。
本真的自由是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终极体现,通过“神”的破与立,人在解决束缚于解放的冲突中获得自由,亦即获得了美。
关键词:沈从文本真自由人性美湘西人性的抒写的目的,并不能简单地纳入城乡二元对立的格局来看待。
湘西族人在自身的内心斗争过程中,显示了与城市人一样的文化与人性的困境,然而,湘西人不滞于现状定势的生命活力,指引着他们走向了生命的真诚。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拥有“乡下人”和“知识分子”两重身份的沈从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深意的人性美的指向。
一.“神”的范畴界定关于神性的描写多见于《龙朱》、《神巫之爱》、《月下小景》等作品中。
“神”有不可亵渎、高于人性甚至远离平凡人性的特点,基本义是自然,抽象义是爱和美的化身。
(1)神化的自然力量第一种“神”是具体意义上的代代相传的种族记忆中,不可违抗的自然法规和自然力量。
神寓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是不可知的、不可控制的力量。
湘西的地方统治者最上级为天神,“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
”“我们这地方的神不象基督教那个上帝那么顽固的。
神的意义在我们这里只是‘自然’,一切生成的现象,不是人为的,由于他来处置。
”[1]“神”在当地即保佑这一方族人的冥冥之中的神化的力量。
神具有超然的地位,是湘西人的一种“生存经验和生命记忆”,纯朴的湘西族人敬畏它,对其采取的是仰视的态度。
神不可亵渎,是“非人力”的,它高于人性,其强大使众人甘心匍匐在它的力量之下,人对神的信仰是单纯的,不含任何功利性。
(2)爱和美的极致境界第二种“神”指抽象的爱和美的极致境界。
首先,在沈从文的具有泛神论色彩的理解中,由生命所生发出的爱与美是带着神性的,用泛神情感去接近美,才能发现它的“精巧处与完整处”。
其次,爱应以正直诚实为前提,遵从本真的自由,才能成为须用泛神情感接近的美。
“到科学发达够支配一切人的灵魂时候……但神在××人感情上占的地位,除了他支配自然以外,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是正直和诚实和爱。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展台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展台
沈从文的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
古老湘西的幻梦抚慰了他疲惫的灵魂,他以湘西的眼光观察城市,极易捕捉到都市道德沦落、人性泯灭的严重症结。
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是他驰骋想象、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是一个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不论贫富,不讲地位,没有欺诈压迫,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互帮互肋,互敬互爱。
走进这一世界,受伤的精神会得到抚慰,垢污的俗念会被涤荡,凡胎之灵魂会经受洗礼而升华。
值得提及的是在湘西世界中,一组少女形象尤为动人。
如天真纯洁、好奇任性的“碾房”女儿三三;单纯质朴、浑然不觉的小童养媳萧萧;温顺娇乖、多情执著的“边城”精灵翠翠;谨慎心细、热烈大胆的如姊姊般的阿黑;美丽善良、机敏无畏的黑中俏夭夭……她们似一溪碧水,澄澈无染,潺潺自由地流淌,清纯宁静,又柔情荡漾。
翠翠等一组少女形象集纳了湘西自然山水、古老民俗、世故人情中最优美的成份,体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她们不正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化身吗?!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翠翠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目录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1)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1)(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2)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2)2.情爱的自然、美丽。
(2)(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3)(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4)参考文献 (4)浅析人性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学生姓名:张慧娟指导老师:王昭晖内容提要表现人性是沈从文作品的创作中心,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
本文从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其作品中的人性美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人性美爱美丽和谐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
他以建构健全的人性或人生形式为文学的目标,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
在他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1]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勾画出湘西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
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的某些自然属性是具有合理性的,人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但是又要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即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
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呈现出美好状态。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
人性的种种纠纷,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
”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曾这样自述他的创作思想:“这世界或想在沙基或水面上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
浅谈沈从文作品的人性内容
浅谈沈从文作品的人性内容内容摘要:‚浮沉半世纪,生存近偶然‛,一个作家的一生与他民族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
沈从文,他的前半生,走的是文学创作的道路,后半生转而研究文物,这是历史的安排。
历史上的诸多沧桑变幻,使这位作家的人生历程充满坎坷。
评价一位作家的功过,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关键词:沈从文人性内容提到沈从文,人们都会把目光投向他在文物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
读过《沈从文传》,你会被他那充满辛酸的历史所深深打动。
历史上的诸多沧桑变幻,使这位作家的人生历程充满坎坷。
他的前半生,走的是文学创作的道路,后半生转而研究文物,这是历史的安排。
‚浮沉半世纪,生存近偶然‛是他晚年的感慨,从中可见作家对自己一生沧桑的总结。
一个作家的一生与他的民族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
沈从文在他的前半生表现出的文学观点、政治观点、创作实践与当时的左翼作家不同。
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因缺少鲜明的时代特色影响了其自身的价值。
我认为,评价一位作家的功过,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不能苛求每位作家都十全十美。
我们评价沈从文,更应看重其熠熠闪光的地方,即他给读者美的享受,对读者产生的积极意义的内容——其作品表现出的人性内容。
下面我谈一下对沈从文作品中人性内容的认识:一、作家对人性的关注沈从文的故乡湖南凤凰县,是位于湘西、邻近四川贵州的一座小城,属边疆僻地。
沈从文出身于一个世代军人之家,在他接受私塾、小学教育的同时,还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军事操作技术。
生活这本‚大书‛使他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丰富有趣的生活。
观察自然景物,钓鱼、打猎、采山果、捉蟋蟀等给童年的沈从文增长了自然界动植物许多活的知识;观察小城镇众生百态、各行各业,使沈从文对人间生活有了更多的体验。
1917年沈从文正式参军,进了一所更大的社会学校。
他亲身经历军队审讯、杀人的暴行。
他目击审讯的视同儿戏和逼供时的严刑拷打。
这些灭绝人性的残酷经历给沈从文思想以极大震动,使他看到了人性的堕落和衰微,于是他开始了对人性的探索。
探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探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摘要]本文认为,沈从文小说的最大成就是人性美的再现。
他的"湘西世界"的最大内蕴也在于此。
而对都市文明的批判与排斥是对原始人性的回护。
他的“比较”的美学原则和以善美为主体的美学追求,都是以人性的解放与重塑体现出来的。
本文还认为,沈从文直觉、半直觉的认知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原始性质,这和他的少数民族血统分不开。
他的悲剧是民族悲剧的充分外化和显现。
这是我们理解沈从文的基础。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人性美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
他以风格独特、成绩卓越且多产的小说、散文享盛名于文坛的。
他与京派其他的留洋经历的知识分子相比,知识结构的零散和理论知识的匮乏是明显的,切且就人生观和文学观的主要倾向而论,他和左翼作家也是相左的。
这使得这位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文学巨匠只能臵身于寂寞之中,度过了自己孤独的一生。
或许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孤独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所涵盖的无论历史的文化心态或人生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倒不在于其豁达处世的情怀,恰恰相反是因为它明显流露出渗透其中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无奈和不可把握的悲凉与绝望,一种生命的复原与平衡。
这种动态的“复原”与“平衡”对沈从文来说更多地表现为他所追求的事物——对于完美人性的不断建构与完善的过程。
这正是沈从文之所以卓然迥异于现代文学史上诸作家的地方,亦即其独特性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沈从文的这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悲悯感”是通过其认知世界的窗口——人性的角度予以哲学上的“抽象”(怀疑与取证)从而获得的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顿悟。
沈从文自从发现了湘西这样一块尚未完全被现代文明所玷污和吞噬的“绿洲”后才开始以他艺术家的执著和忠诚来建构他庞大的湘西世界的。
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与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
其中所吟唱出的最动人的一章就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是人 与人 道 共 同 活 下 来 时 , 和 平 安 全 , 少 谋 减 点 纠 纷 ,使 人 与 人 更 容 易 相 处
一
超 越 习惯 需 要 内觉 ,凭 借 自 由意 志 向 非 功 利 性 的 “ ” 进 。 美 前 它 意 味 着 真 切 认 识 到 自己 是 生 命
化身 。 ( ) 化 的 自然 力 量 1神 第 一 种 “ ” 具 体 意 义 上 的 神 是 代 代 相 传 的 种 族 记 忆 中 ,不 可违 抗 的 自然 法 规 和 自然 力 量 。
若将 沈从 文小说 纳入 近现 代
启 蒙 文 学 范 畴 来 看 ,本 真 的 自由 应 表 现 为 理 性 的 、同 时 是 解 放 人 性 的“ 内在 自由 ” 。 ( ) 性 与 自由 1理
中抽 出 的 遗 产 ,科 学 如 何 发 达 也 不 会 抛 弃 正 直 和 爱 ” 。 “ ” 重 造 , 非 是 对 旧 有 神 的 并 的概 念 的 彻 底 颠 覆 ,而 是 从 “ 自 然 ” 向“ 和 美 ” 的 升 华 过 程 。 义 爱 义
二. 于“ 关 自由 ” 的解 说
人 的 一 种 “ 存 经 验 和 生 命 记 生 忆” ,纯 朴 的湘 西 族 人 敬 畏 它 , 对
其 采 取 的是 仰 视 的 态 度 。神 不 可 亵 渎 , “ 人 力 ” , 高 于 人 是 非 的 它 性 ,其 强 大 使 众 人 甘 心 匍 匐 在 它 的 力 量 之 下 ,人 对 神 的 信 仰 是 单 纯 的 , 含任何 功利性 。 不 ( ) 和 美 的极 致 境 界 2爱 第 二 种 “ ” 抽 象 的 爱 和 美 神 指 的极 致 境 界 。首 先 , 沈 从 文 的具 在 有泛 神论 色彩 的理解 中 ,由生命
一
内心 斗 争 过 程 中 ,显 示 了 与 城 市 人 一样 的文化 与 人性 的 困境 , 然
而 ,湘 西 人 不 滞 于 现 状 定 势 的 生
人 洁身信神 , 守法爱官 。” 我们这 “ 地方 的神不 象基 督教 那个上 帝那 么 顽 同 的 。 神 的 意 义 在 我 们 这 里
的存 在 , 忘 却 动 物 性 的 需 求 、 在 利
正 如 沈 从 文 所 说 :若 想 在 他 “ 人 生 命 中 保 有 ‘ ’ 势 力 , 得 神 的 即 牺 牲 自己一 切 ‘ ’ 理 想 。若 希 人 的 望 证 实 ‘ ’ 理 想 , 必 须 放 弃 人 的 即 当 前 唯 ‘ ’ 能 得 到 的一 切 。 ”】 神 方 『 7 习惯性 权 威禁 锢 了本 真的 自由 , 顺 应 自然 的 需 求 和 文 化 制 约 的 矛 盾 , 生 了 “ ” 重 造 的诉 求 。 催 神 的 ( ) 缚 与 解 放 : 造之 路 2束 重 在《 龙朱》 《 、神巫之爱 》 月 和《 下 小 景 》 神 性 叙 事 作 品 中 , 人 等 主 公 们 非 但 没 有 因 为 闪 着 神 性 光 辉 而欢 愉 与 显 耀 ,却 处 处 显 露 处 烦 恼 与 忧 郁 ,在 故 事 发 展 初 期 显 出 的行动 与 目的的悖 反的 矛盾 , 说
关键词 : 从文 沈 本 真 自由 人 性 美
湘 西人 性 的抒 写 的 目的 , 并 不 能 简 单 地 纳 入 城 乡 二 元 对 立 的 格 局 来 看 待 。 湘 西 族 人 在 自身 的
神 寓 于 自然 , 超 越 自然 , 又 是 不 可 知 的 、 可 控 制 的力 量 。湘 西 不 的 地 方 统 治 者 最 上 级 为 天 神 , 人 “
学 教 育
从
申
"
“ , ■ 1 殉 琦
的重造看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 : 文的研究对象集 中于《 本 神巫之爱》 《 、龙朱》 《 、 月下小景》 等有神性叙 事的作品。本真的 自由是沈 从 文 小说 中人 性 美 的 终极 体 现 , 过 “ ” 通 神 的破 与 立 , 在 解决 束 缚 于 解 放 的 冲 突 中获 得 自 由 , 即 获得 了美 。 人 亦
在 X X人 感 情 上 占 的 地 位 ,除 了
的沈从 文 ,为我们 提供 了一个极 具 深 意 的人 性 美 的 指 向 。
一 .
在 当 地 即保 佑 这 一 方 族 人 的 冥 冥 之中的神化的力量 。 神 具 有 超 然 的 地 位 ,是 湘 西
他 支 配 自然 以 外 ,只 是 一 个 抽 象 的东 西 , 正 直 和 诚 实 和爱 。科 学 是
所 生 发 出 的爱 与 美 是 带 着 神 性 的 , 泛 神情感 去接近美 , 能发 用 才 现它 的“ 巧处与完整处 ” 精 。其 次 , 爱 应 以 正 直 诚 实 为 前 提 ,遵 从 本 真 的 自 由 ,才 能 成 为 须 用 泛 神 情 感 接 近 的美 。“ 科 学 发 达 够 支 配 到
只是 ‘ 自然 ’一 切 生 成 的现 象 , , 不
是 人 为 的 , 于 他 来 处 置 。”] ” 南 【神 1 “
命 活 力 ,指 引 着 他 们 走 向 了 生 命 的 真 诚 。正 是 在 这 一 意 义 上 , 有 拥
“ 下人 ” “ 识分子 ” 重身份 乡 和 知 两
切 人 的 灵 魂 时 候 …… 但 神
第 一 件 事 就 是 真 ,这 就 是 从 神 性
“ ” 范 畴 界 定 神 的
关 于神性 的描 写多见 于 《 龙 朱 》《 巫之 爱 》《 下 小 景》 、神 、月 等 作 品中。“ 有不可亵渎 、 神” 高于人
性 甚至 远 离平 凡人 性 的特点 , 基 本 义 是 自然 ,抽 象 义 是 爱 和 美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