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
宗教与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是历史上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一般认为,在古希腊,哲学从宗教脱胎而出,逐渐形成了思辩的特色。
但其始终没能摆脱宗教的影响,例如毕达哥拉斯不仅是一个数理哲学家,又是一个宗教神秘家,柏拉图晚期思想也带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
古希腊后期,特别是大希腊化时期,古希腊的哲学思想逐渐和来自东方的犹太教相融和,宗教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世纪的西方世界。
宗教成了绝对权威,其他一切包括哲学都必须为宗教服务,哲学成了宗教的奴婢。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逐渐打破了教会的黑暗统治,哲学再次摆脱宗教的束缚,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时间过去了几百年,对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罗素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但是他它又像科学一样,是32,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他的这段话,比较清楚的讲述了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他们既存在共同的地方,又存在相互区别的方面。
一先谈一下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从本质上讲,他们都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他们所关注并试图解决的问题都是一些关乎人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性的大问题。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认识、领悟和理解,回顾一下哲学史,便不难理解。
古希腊人哲学思想的产生最开初便是思考自然现象,最先产生的哲学也被称为自然哲学。
他们追问世界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世界的结构是怎么样的然后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答,尽管答案繁多没有统一的见地,但毋庸质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确实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
他们的哲学思辩似乎并不满足局限于自然领域,最后逐渐转向关注人自身。
哲学思考的对象逐渐丰富起来,人怎样才能幸福的生活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法律、艺术、语言等等都成了哲学思考的对象。
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关系
浅析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摘要:哲学、科学、宗教几乎是同时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度宗教占上峰,哲学成为其“婢女”,科学受到抑制。
现代社会科学的高速发展非但没有加速哲学的死亡和宗教的消解,反而更加需要哲学的慰藉和宗教这一精神家园。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厘清它们三者之间这种互补、交融、动态的和谐关系,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哲学;科学;宗教;互补;动态;和谐哲学、科学、宗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最初的混沌一体到今天的整合共存,其过程经历了分化分立、矛盾冲突。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和正确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引言哲学界普遍认为,哲学是非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宗教的定义,从来就众说纷纭。
吕大吉先生指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
我们把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的内在因素: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一类是宗教的外在因素: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①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发现、探索研究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就是科学。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中谈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②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③二、历史上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之间的关系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当自然现象与生命的灵性现象联系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原始人类的宗教思维模式。
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人类已不满足于仅仅用宗教神话的观念形式来解释自然现象,要求用抽象的概念、逻辑思维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
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
哲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摘要]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课题, 任何哲学都不能不面对如何理解和对待宗教的问题,任何宗教都包含着众多的哲学问题;本文试图讨论哲学与宗教的起源、它们所包含的几个基本问题来分析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并找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桥梁——佛教。
[关键词]哲学宗教佛教一、宗教与哲学的产生宗教和哲学的出现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立即产生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必须认识自然,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和人的思维能力的低下,人们用神话的形式来描绘自己所见到的世界,用外在的神秘力量来主宰现存在的世界,并对它敬畏和信仰,于是就产生了原始宗教,用以解释世界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哲学产生之前,希腊人与其他古代民族一样,就这样都生活在神话世界或原始宗教里,人与他人他物都是处在一种不确定的梦幻般的关系中。
”[1]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也是世界观,从总体上提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根本问题的理解),对世界的感受(对世界的情感反映和人的自我感受),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评价。
由此,形成了宗教观念、宗教理论、宗教感情、宗教行为以及相应的宗教组织机构,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神学宗教。
当人们用神话和宗教观念来解释世界时,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其中一部分人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解释,他们借助一系列的概念,进行不断的判断和推理,对自然界和社会做出规律性的解释。
用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式来反映世界,就是最早的哲学观念。
当一部分从事哲学思考的人,从宗教观念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对世界认识的发展线索,哲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
这种从宗教母体中分离的过程是逐渐的和漫长的,它们对整个世界的研究和描述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断的斗争,在哲学中有宗教的痕迹,而在宗教中加人了哲学的成份。
二、哲学与宗教中的几个问题(一)本原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任何一个哲学派别、任何一位哲学家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这个关于世界本原的终极性问题。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论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摘要: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贫乏。
费尔巴哈把人类历史的分期界限用宗教的发展变化来界定,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显得太过于片面化。
但是在那个时期,这种思想在当时是被一些人所接受的,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就费尔巴哈“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心是宗教的本质”这一思想论断来进行思考。
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
心是宗教的本质,那可否理解为“心即宗教,宗教即心”?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抽象意义上的心之世界,并不是我们具体化的物质上所说的心。
这就不禁让我想到了我国古代的陆王心学。
在他们看来,“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前者把宗教的定义抽象化,把抽象化的的“心”当作宗教的本质,;后者把心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甚至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两者都同属唯心主义的论断,也为各自所属的信仰提供了相似的精神支撑。
关键词:哲学;宗教;正统思想;信仰道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土生土长的宗教。
道教主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也就是说,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用我们所说的“道”来解释,但这种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也可以被命名,但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老子自己对自然界思考的结果,是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体现。
道教主张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天人合一,想要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死,并可变化飞升,暂不论这一目标是否真实,仅仅从修道者角度来说,他们本身就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很难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容易受到外界诱惑,难以保持内心的清净自然,因此很难实现成仙的目的。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入,道教的权威性受到了冲击,再加上儒学的发展,佛、道、儒三派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此消彼长。
道教各派系同时存在,也有多神信仰。
如道教的最高神与教主: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东西方宗教在尊奉神灵这一点上是及其相似的。
西方的宗教也有自己的信仰归属。
拿基督教来举例分析,他们信奉一个人格化的神——耶稣,将其看作救世主,并建立了自己的宗教机构——教会。
哲学与宗教学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学的关系哲学和宗教学都是研究人类思维和的学科,它们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共同之处探索人生意义哲学和宗教学都关注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它们提出问题,如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价值和生命的目标。
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学,都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引导人们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
影响道德观念哲学和宗教学对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提供了道德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
无论是凭借理性思考还是体系,人们可以从哲学和宗教学中获得道德价值观,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深化思考哲学和宗教学都鼓励深入思考和怀疑。
它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并鼓励人们不断提问、研究和探索。
无论是通过哲学的逻辑思考,还是通过宗教学的神秘教义,人们可以拓宽思维边界,并加深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区别之处方法论差异- 哲学注重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通过思辨和辩证的方法来寻求答案。
- 宗教学则依赖于对神文、宗教仪式和神秘体验的,通过体验来获得真理。
定位和目标- 哲学是一门学科,旨在通过分析思考来探索人类思维、知识和个体间的关系。
它通过哲学家的理论和观点来解释世界和人类存在的问题。
- 宗教学是研究宗教的学科,关注宗教、实践和文化。
它研究宗教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并探索人与神圣之间的关系。
理论与差异- 哲学的讨论通常基于理性、证据和逻辑。
它追求的是普遍真理和智慧的发现,对于或超自然现象持保留态度。
- 宗教学是基于和神文的研究。
它研究与神圣相关的现象,如神的存在、神圣权威和教义解释。
结论哲学和宗教学都对人类思维和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它们共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道德观念,并鼓励深入思考和怀疑。
尽管有一些差异,哲学和宗教学在人类思维发展和精神生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在哲学中的重要性
宗教在哲学中的重要性宗教和哲学是两个相似但又有着区别的领域。
宗教是信仰和神职,在生命意义和精神指引方面,对人类产生了深远影响。
哲学则是通过理性和逻辑思考,寻求并回答诸如人生意义、道德规范和存在本质等大问题。
然而,这两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宗教与哲学的亲密关系,源于它们在一起对人们认识和探索自身更广阔的世界观的共同渴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宗教在哲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宗教为哲学提供了思想和经验素材。
宗教信仰和传承的神话和传说穿越时间和文化的边界,记录了人类思想和经历的变迁和经验的积累。
这些经验和思想,成为哲学的重要参考和思考素材。
例如,基督教的道德观和佛教的慈悲理念,为哲学的道德规范和人类生命意义的探讨提供了普遍的透析。
宗教还提供了哲学家用于思考的诸多概念、符号和原则,如启示、转世、天堂、地狱、善恶、罪恶等等。
这些词汇和概念在哲学中经常被引用和借鉴,使哲学不断从宗教信仰中获得新的思考和探究材料。
在另一方面,哲学也从自身的理性、逻辑和常识的角度阐释、反思和发掘宗教的内涵和智慧。
这种哲学的阐释和补充,使宗教得到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解释和发现,在自身的信仰和教导中获得新的启示和认识。
其次,宗教提供了哲学的基础和背景。
宗教信仰所代表的精神和世界观是社会和文化的根基之一。
它们构成了人们价值观和思考方式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哲学发展,不断深入、反思和丰富着宗教背景中的每一个元素。
从古代希腊哲学的思辨开始,到现代的哲学思考,宗教都始终是哲学思考的一方面。
哲学是在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而宗教信仰是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元素之一,两者息息相关。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深入了解哲学思想的源头、本质和意义,我们就需要掌握宗教的文化脉络和基本概念。
同时,如果我们要理解宗教信仰的价值和内涵,我们也需要学习哲学的思辨和引导。
在这样的关系中,哲学和宗教彼此影响、相互渗透。
最后,宗教如同哲学,是一种对人生本质和心灵世界探寻的努力。
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宗教和哲学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一、宗教思想在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主要体现为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大主要宗教。
儒教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道教追求的是道的真理和自然之道,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主要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宗教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多个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主张仁爱和中庸之道。
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
道家则强调个体的自然状态和修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墨家的主张是“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
法家则重视法治与社会秩序,提出了法制建设的理论。
兵家注重军事战略的研究,名家则强调言辞的技巧和辩论的艺术。
三、宗教与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给予人们精神追求的指引,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修身养性。
儒教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儒家的“仁爱”和“中庸”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道家的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给予人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力量。
佛教的传入则为中国带来了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宗教与哲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古代宗教和哲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和不同的学派。
在隋唐时期,佛教和儒教的融合达到了高峰,形成了“佛教化儒家,儒家佛教”的特点。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强调经世致用,提出了新的哲学理论,如程朱理学的兴起。
谈宗教,哲学,科学三者间的关系
谈宗教,哲学,科学三者间的关系科学、哲学与宗教概念是随着人类生存的扩展而一同扩展的。
历史上科学、哲学、宗教相互作用引起此消彼长,现代社会科学的极端发达使宗教只能成为一种炸主流的意识形态,然而科学的发达使现代人更无法抛开宗教的精神安慰,也更需要哲学的“思”。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始终伴随人类的,三者自产生之日起就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科学、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古老的三大组成部分,在古代,科学、哲学与宗教是混纯一体的,到了近代,科学呈现出独立分化的特点,宗教也渐失其统治地位,在这个时期,人们为独立分化的成就所鼓舞,很少有人去思考三者之间关系。
然而在当代,科学、哲学与宗教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整合趋势,许多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各自领域的专业问题,单纯依靠三者之一是很难解决的。
在人类文明诸多领域中,宗教是最具神奇色彩的。
一方面,宗教独具超凡的神性特征。
另一方面,宗教又充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内容。
宗教可以说是人对世界的最初思考,是出现最早的人类信仰,世界对人而言有太多的未知和不可控制,最后人用这种东西代替了他所有的思考,人们也把宗教当成科学与道德的结合体。
哲学则介于宗教与科学两者之间。
蔡元培先生说的:美可以代替宗教。
美是美学,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
哲学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许许多多的各种人生、社会等等属于人的命题。
比起科学对人生的间接性,它更加直接的作用于人的生命,同时也反作用于科学等领域。
哲学是人们对无法理解的问题的求证,诸如世界本源,人的存在等问题,古代神话就是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的产物,日后他演变成了宗教哲学;但人对现实自然是存在感知的,随着劳动的深入和文明的探索,古人由农业,建筑等劳动中获得的关于天地规律的经验逐渐演变成科学。
哲学不是独立于宗教和科学的个体,而是贯穿于宗教科学和人类历史的一种辩证和积累。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浅论哲学与宗教
浅论哲学与宗教作者:毛毛一.综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philosophie)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的“爱智慧”。
作为一种活动,哲学是一种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而使人变得有智慧的精神活动。
作为一门学科,哲学是一门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使人能够智慧的生活的学问。
哲学最普遍的定义如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宗教是什么呢?基督教是宗教,佛教是宗教,回教也是宗教,太多太多。
这里,给宗教一个定义,如下: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追溯哲学和宗教的历史,会发现两者的发展都历经了很长久的过程。
哲学和宗教有共性也有区别,同时,两者的关系也很密切,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影响,往前发展。
哲学和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两种普遍表现形式,都在追问“世界是什么”“我是什么”“世界与我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在追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
但是哲学和宗教在方法论上存在显著差异,哲学靠思辨,宗教靠体验。
哲学的本质在于表达人类对于世界的本原、思维的性质以及生活价值的探索,其方式多见于理性的反思;而宗教的本质在于表达人类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其方式多见于情感性的执著。
在思想方法上,宗教要求其信徒对最高的神圣存在者,无论是人格性的上帝还是绝对灵性存在,都呈献不假思索的虔诚。
而哲学对宗教所谓最高存在者一定要诉诸理性之思考:最高存在的证据何在?如何证明此证据的可信性?最高存在的本质定义与经验事实有无逻辑矛盾,如神之全善与人世之恶当作何解释?这些出自思想的问题都是哲学反思的对象,哲学家们视其为生活的乐趣。
这是它们从宇宙观与知识论的关联中所转化出来的人生价值观或人文价值取向。
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哈里哈里斯的哲学观点
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哈里哈里斯的哲学观点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人类作为有思想和意识的生物,经历着对自身和世界的探索与思考。
其中,哲学思考和宗教信仰是人类最为重要且常见的两种方式。
哈里哈里斯(Harry Harris)作为一位哲学家,提出了他对于人类的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哈里哈里斯的哲学观点,探讨人类哲学思考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一、人类的哲学思考哲学思考是人类对于存在、真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反思和思考。
无论是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现代的康德、尼采,都是伟大的哲学家代表。
哈里哈里斯则从他自身的独立思考中得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观点。
首先,哈里哈里斯主张哲学思考应该是深入的、全面的。
他认为,哲学思考不应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中,哈里哈里斯主张通过研究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来了解道德行为的原理和规则,而不仅仅停留在道德行为的表面。
其次,哈里哈里斯认为哲学思考应具备批判性思维。
他主张对于传统观念和权威的盲目崇拜是不可取的,应该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质疑,才能发现真理,并推动人类思维的进步。
另外,哈里哈里斯还认为哲学思考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他主张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与对话,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思考框架。
例如,在对于自然科学问题的思考中,哈里哈里斯主张将哲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相结合,以获取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的关系宗教信仰作为人类对于神、灵魂、宇宙等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与追求,与哲学思考存在紧密的联系。
首先,宗教信仰可以提供人类哲学思考的起点。
宗教中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为人类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例如,基督教中的信仰体系强调爱、仁慈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可以成为人类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参考。
其次,宗教信仰能够满足人的内心需求。
人类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苦难时,常常寻求一种超越自身的信仰来获得心灵的安慰和慰藉。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
浅谈中国哲学与宗教内容提要:宗教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倚靠,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在神的世界里感知那个最高的精神价值。
任何一种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从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来看,宗教是文化的母体,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出来的,但哲学又是对于宗教的突破,是对宗教的反叛,哲学与宗教又有着鲜明的区别。
中国哲学正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首先看国外哲学的发展,希腊哲学是如何起源的?亚里士多德在总结早期哲学家的历史时认为,哲学产生的一个条件是“惊异”--“古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vii] 哲学产生的另一个条件是“闲暇”――“这类学术研究的开始,都在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物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们完全满意。
说哲学起源于惊异,那么在哲学起源之前,前哲学时期的人们,难道就从来就没有惊异吗?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惊异吗?有人说在宗教里,惊异产生的是“敬畏”,对令人惊异的神奇事物的敬畏。
那么,我们又有必要追问,为什么在此前人们产生的是敬畏,而在此时产生的却是哲学?对于哲学起源的另一个条件――闲暇――也一样存在着疑问:如果闲暇产生了哲学,那么古代宗教生活中的祭司们,难道就从未有过一些闲暇,使他们思考一点问题吗?为什么他们在闲暇时思考出来的却不是哲学,而是神启?由此来看,我们可以肯定惊异与闲暇是哲学产生的条件,但只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要条件,它们还不能够圆满地说明,哲学为什么一定要产生。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非常精辟地指出:“我们可以说,当一个民族脱离了它的具体生活,当阶级地位发生了分化和区别,而整个民族快要接近于没落,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现实发生了裂痕,旧有宗教形式已不复令人满足,精神对它的现实生活表示漠不关心,或表示厌烦与不满,共同的伦理生活因而解体时,――哲学思想就会开始出现。
”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中孕育的在宗教中慢慢成长,并获得最终从宗教中突破所需要的必要能力。
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它们相互交织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
哲学和宗教的相互渗透与影响,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而且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揭示它们在思想上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一. 学术讨论和探索中国古代哲学是以思辨性和虚无主义为特点的一种研究体系。
它通过推理和论证寻求人类存在的真理与意义。
而宗教则强调信仰和神圣的力量,崇拜一神或多神。
这两者在实践中往往是难以区分的,甚至有时会发生冲突和抵触。
然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经常将宗教元素融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哲学。
二. 儒家哲学与儒教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它强调仁爱、中庸、忠诚和孝道等伦理原则。
儒家哲学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与儒教教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大量的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关于祭祀、仪式和神灵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宗教色彩。
然而,儒家哲学的重点在于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而不是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三. 道家哲学与道教道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以及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与道教的发展与演变密不可分。
道家典籍中包含了与仙术、神仙学等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道教的宗教特征。
然而,道家哲学更注重个人修养、追求自由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是对神明的崇拜和祭祀。
四. 佛教与佛学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传入中国,并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发展。
佛教教义中涉及的涅槃、轮回、修行等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注点相契合,因此在中国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佛教。
佛教的到来使中国的宗教观念更加多样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 总结与启示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无法简单地归为对立或分离。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中国古代的思想与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哲学与宗教学研究
哲学与宗教学研究哲学和宗教是两个千头万绪的学科,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
哲学研究的是人类智力、意志和价值观的本质,而宗教则是研究人类与神明之间的关系和信仰体系。
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这两个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有时甚至难以区分。
本文将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一、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始于古代。
在古希腊,哲学被视为一种宗教解释的替代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哲学。
在中世纪欧洲,哲学和神学(即基督教教义学)密不可分,而且在许多方面相互影响。
如同基督教启示一样,在某些哲学家的理论中,神被视为知识的源泉和万物的创造者。
因此,哲学和宗教在中世纪时期,可以说是表里如一。
现代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在一部分哲学家看来,宗教是一种非理性的信仰体系,不具备哲学思考所需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然而,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宗教至少部分包含了哲学无法回答的问题。
例如,宗教可以回答生命的意义、道德责任、幸福和苦难等问题。
进而,宗教信仰可能会影响哲学家们的思想和判断,这可以表现为一种语言、符号和概念的挑战。
二、哲学与宗教的研究方法哲学和宗教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思辨和文献分析。
哲学家通过对抽象概念、逻辑和道德原则的研究,探究人类的本质和生存意义。
此外,哲学家们还使用独立思考,推演和实证等方法来验证理论。
宗教研究者则主要通过文献分析的方式研究宗教的文化书籍、历史和实践。
他们会探究宗教信仰的发展、各种派别的产生和宗教仪式的变化。
由于宗教实践不是可重复的实验,所以文献分析是研究宗教的主要方法。
同时,哲学与宗教的研究方法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两个学科都涉及到对人类知识和现象的解释。
其次,哲学和宗教研究的数据都是主客观结合的。
哲学家和宗教研究者都需要去研究历史和文化,不只是思考纯粹的问题。
此外,两个学科都涉及到对逻辑、概念和符号的掌握,因为这些都是哲学和宗教研究的基本元素。
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辩证关系哲学与宗教是人类思想领域中两个重要而又复杂的概念,它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和宗教并不是完全隔离的领域,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又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首先,哲学和宗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互相依存的。
在古代,哲学和宗教常常交织在一起,彼此影响。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常常涉及到宇宙的起源以及人的存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宗教有着内在的联系。
宗教在给予人们信仰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存在及世界起源的框架。
哲学则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来解答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类的问题。
可以说,宗教为哲学提供了一种启示和源泉,而哲学则通过分析和探究推动了宗教的发展。
其次,哲学与宗教有各自独立的特点。
哲学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方式,强调理性的推理和思考。
它以逻辑和科学为基础,追求智慧、真理和客观性。
而宗教则更多地侧重于信仰、神秘和灵性。
宗教通过崇拜和礼仪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以达到与神灵的交流和契合。
哲学更加注重对世界和人类的理性解释,而宗教更加关注人类的信仰和个人层面的体验。
然而,哲学和宗教也有着一些冲突和分歧。
在历史上,有时哲学和宗教会出现相互对立和冲突的情况。
比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对哲学的发展持有怀疑和敌视的态度。
与此同时,哲学家们探索的一些问题也可能与宗教的教义相悖。
哲学追求的智慧和真理可能与宗教教条的神圣性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导致了一些哲学家被认为是异端,遭到了宗教迫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哲学和宗教逐渐找到了一种平衡,二者开始互相尊重和借鉴。
最后,哲学和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作用。
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它们在引导人们思考生活的意义、价值和目标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哲学通过推理和思考引导人们寻找真理和智慧,而宗教则提供了一种信仰和心灵寄托。
无论是追求智慧还是追求信仰,人类在哲学和宗教中都可以找到某种满足和答案。
(完整word版)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总的来说,宗教、艺术、哲学都是思想上的、心灵上的产物。宗教的信仰产生艺术的执着,哲学的世界观影响艺术创作的方向,他们同源却有着不同的现象,相互促进却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彼此,艺术也是在这种曲折中逐步成长并日益完善。
说起艺术与哲学的关系,不能不提到的是法国作家丹纳的《艺术哲学》。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了两大理论:一、“种族、时代、环境”三元素说;二、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前者强调了三元素对文学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后者则强调了艺术批评的客观性。③丹纳深受黑格尔、康德的理论影响。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从艺术研究与批评的角度来说,丹纳是从社会学角度探讨艺术作品及其属性的,因而必然要探讨有关社会因素对文艺创作和发展的影响乃至决定作用。此种研究方法对于文学艺术来说,是一种注重从文学艺术外部进行研究的视角。
论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关系
内容摘要:
宗教、艺术、哲学溯其起源都是相同门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三者都属于思想领域,即黑格尔所说“心灵”。黑格尔认为,在绝对心灵的一切范围内,心灵都解脱了他们自身的客观局限性,而实现它自在自为的存在,进一步说明了“理念的感性显现”。
关键字:宗教艺术哲学统一
伟大的敦煌石窟艺术技艺精湛,美轮美奂,它就是典型的为佛教而产生的伟大艺术品。敦煌壁画的内容多取材自佛教故事,大都描写神的形象,神的生活,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寄托人们的良好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然而现如今,敦煌石窟艺术已不仅仅是宣传佛教的石窟,它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谱写了光辉乐章。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后来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室内高旷统一,让人有飞升的感觉,这正是应了天主教对于“天堂”的教义的最好诠释。而现如今的“哥特”已经成为一个形容词,它已经不仅仅是建筑领域了,它广泛的被应用于建筑以外的绘画、音乐、文学、服饰、电影上,已经向成了一种独特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风格。音乐,这种看似娱乐的艺术,也是很早就参与到了宗教的辅助品中。例如西方教堂均有唱诗班,他们的音乐多用管风琴演奏,声音空灵飘渺。不仅仅与教堂的氛围相符合,更能让人的心灵感到超脱,而成为宣扬宗教神秘氛围的必备品。
世界宗教的历史和哲学
世界宗教的历史和哲学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道独特而重要的风景线,它是人们信仰的归宿,也是带有哲学色彩的文化形式。
在宗教的庇护下,人们获得了对生死、世界本质、人性等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的解释和理解。
然而,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却不是简单明了的。
接下来,我们将从世界宗教的历史和哲学两个方面来深入地剖析它们的关系。
一、世界宗教的历史1. 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主要宗教之一,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2500年左右。
印度教是以吠陀经为基础的,它强调生命的轮回和转世,认为人类生而为苦,通过追求解脱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2. 佛教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的。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苦难皆由“贪、嗔、痴”三毒所致,只有通过八正道才能从烦恼之网中解脱出来。
佛教强调“无我”思想,指出事物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相的。
3. 基督教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它强调的是爱神和爱人,信仰上认为上帝是一位三位一体的神,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通过相信耶稣、接受他的拯救,人可以得到永生。
4.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始于公元7世纪,它强调单一的真主和先知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认为人类应该遵循真主的教导,信仰五柱:信仰、祷告、斋戒、朝觐和施舍。
以上是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宗教,它们都拥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教义。
二、哲学与宗教哲学是对人生存在、自然、社会、心灵等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和探究的学科。
而在许多宗教中,它们也涉及了类似的问题。
比如印度教、佛教都探究了人生的意义以及生死问题;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探讨了人类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宇宙的本质。
然而,哲学和宗教也有不同点。
在哲学中,思考是一种自由、独立的思维方式,追求真理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宗教中,信仰是首要的,信徒需要遵守神的教导和规定,虔诚地祷告和奉献。
另外,宗教还有它独特的社会意义。
它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抚慰和安慰,促进社会和谐和和平。
同时,宗教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爱、仁慈和宽容心,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宗教与哲学
宗教与哲学引言:作为在全世界影响深远的两种文化形式——宗教与哲学,他们两者之间的相遇产生了神奇的融合反应,相互影响造成了深远的历史效应----宗教哲学。
这么多年来,对于两者关系的讨论与哲学对宗教的批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文化重心,下面我就来谈一下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哲学、宗教一.宗教的内涵与产生为了让更好的理解宗教,所以我们先来简略的了解一下宗教的内涵与产生。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它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
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
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世界上的宗教有很多种,而今天我们所要探究的主要是曾经征服罗马帝国现在引导着西方世界的基督教与哲学的关系。
二.宗教与哲学的联系基督教与哲学的相遇是精神的相遇,不管对于基督教还是哲学而言都是一件重大事件。
两者相互影响造成了深远的历史效应---宗教哲学.信仰的哲学化与哲学的神圣化从此开始不断深化.对于基督教来说,基督教哲学使其教义得到理解,认同并因而得到了维护乃至加强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哲学来说,基督教哲学则为其开辟了新的问题和维度,例如:自由意志问题与人格意识,博爱与限度等等.他们都改善与提升了现实世界.冯友兰老先生指出,事实上,每种宗教就是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与组织.在他看来宗教的核心不是组织,仪式,而是哲学.哲学使宗教变得理性,同时中世纪的哲学也收到了宗教的影响.基督教哲学不断发展壮大取代了晚期的希腊哲学,在下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时代出现了新的精神寄托--耶稣.当然基督教在产生之初并不是一种理论体系,而是一种宗教实践活动,然而由于种种的社会历史条件却使基督教采取了理论的形式,最终形成了一种由虔诚的基督教徒建构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他们借助哲学自我否定的本质才真正的达到了自我意识,而不同于原始社会的盲目崇拜而是达到了自我反思的效果.所以真正的宗教是以哲学为基础的,教条不过是哲学神化了的产物,宗教则是哲学家之外的普通人接受与信仰的另类哲学. 当然,两条相交的线并不是重合在一起的,哲学与宗教既有接近之处同时也包含着两种向心力.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只能不断的细化与显著.三.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始终处于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之中.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形态,它试图调和两者,用理性来证明信仰,但两者在根本上是矛盾的,两者都追溯本原,哲学是以不同于宗教的方式去追溯本原问题的.宗教以启示的方式直接领悟绝对的本源而信任这个本原,并且由于对这一本原的觉悟与信任而肯定这个世界的真实性;而哲学则是出于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足和怀疑而去追问世界的本原.他们虽然都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理解现实,但是他们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途径却是完全相反的.哲学通过反思而宗教则是直接进入.哲学追求从现实中解放以求得发展,宗教则是对人性罪恶的救赎.在表层上看,两者都要守护和回到本原,哲学是在无数的否定最终走向无可否定的本源,而宗教则通过一系列法则与仪式来守护他们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世界的本原.而从最根本上说,反思是哲学与宗教的分水岭,哲学的反思活动就是从理性的角度去追求生命法则的根本,宗教则是直接的感受与思考来达到本原.因而基督教哲学的出现增加了宗教的理性.在当代很多人简单的把两者的区别概括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而且无形中缩小了哲学的范畴.现实社会中哲学有着更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宗教则具有更广阔的人民基础,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即使它不像中世纪那样统治着整个国家,但人们仍保持着文化与生活中的传统.冯友兰老先生认为在中国,哲学起着类似宗教的作用,但我个人认为中国哲学更强调自觉,而当代国人的素质却尚未达到这种高度,道德的约束力远不及宗教的强制性.在这一点上不得不可肯定宗教的正面作用.但是从当代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对于哲学的批判占据了主流.四.近代哲学对宗教的批判沿着上述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与哲学在本质上的差别,因此近代很多哲家对于宗教教化人民,发展成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进行了批判。
第五讲-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知识讲解
宗教的条件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戒律。宗教的戒律非常严格, 远远超过法律。法律只能判断一个人的外在行 为,而宗教重视的是“动机”,只要心念有问 题,就是有罪。
传教团体,亦即宗教中的僧侣阶层,所负责的 是:研究及宣传教义、执行仪式、以及督导各 种戒律让信徒奉行及忏悔。
宗教还需要具备合乎理性解释的部分。这一部 分称为学理。
第五讲-哲学与科学.宗教的关系
哲学与神学的超验性区别于科学
就探讨问题的性质而言,哲学与宗教的 问题都是超验的。神学探讨关于灵魂不 死的问题,关于天国的问题。经验不可 能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哲 学也是如此,它所探讨的世界的终极本 体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其他问题,严 格地说,都是经验无法给出确定性答案 的问题。就此而言,神学和哲学都不同 于科学。
哲学与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 宗教的本质是对神的信仰,哲 学的本质则在于它的批判性的 理性思考。
三种类型的信仰
人生信仰:一个人的人生信仰就是他 所认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人生信仰 是最广泛的。
政治信仰:指某种对政治的理想,并 且希望通过一群人的组织,得到政权, 实现这个理想。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三者中最纯粹 的,因为它基本上涉及到的是所谓的 超越力量。
哲学与科学的理性又区别于宗教
但是另一方面.哲学又像科学一样是 诉诸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权威的。 神学的一切问题都是以 《 圣经 》 为最高权威和最后依据,不得有半点 违背。哲学却不是这样,它只服从理 性本身,而不屈从于任何权威。
小结
由此可见.真正的哲学既不会像科学那 样囿于经验知识的范围之内,也不会像 神学那样以一种权威的口吻来独断地发 布真理,它的神圣使命或天职就是永不 停歇地去进行追问、质疑和批判。从这 种意义上来说,哲学这门学科的基本宗 旨就不再是教授人们一些具体的哲学知 识,而是启发他们如何进行哲学思维和 哲学生存的智慧.。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摘要:哲学与宗教两者是西方文明史上两颗灿烂的明珠,两者光彩四溢、交相辉映。
本文主要从哲学与宗教的起源、古希腊哲学时期、中世纪这特殊的时代哲学为何能与宗教结合(哲学与宗教的理论形式和价值旨趣)、近代以来哲学对宗教的批判来理解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关键词:哲学、宗教、信仰、理性、理论形式和价值旨趣一、哲学与宗教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每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
人对未知的世界和未来总是充满着无限的遐想,人天生就对未知的自一切抱有一颗惊异之心。
但是由于生产水平,社会发展低下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的理性总存在局限,又或说理性无法获得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知识。
困而思之,人们往往只能诉诸于宗教神话传说才能满足对自己的好奇心。
因此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从宗教神话开始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在社会活动使人求知的欲望越发的强烈,人类自发想去征服自然时,理性不断孕育,哲学的胚胎开始在宗教的母体中萌发。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样式。
他们的产生都应该是立足于现实的的人类社会本身,和那个时代当下人的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现实因素。
回到最初的古希腊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古希腊置身于地中海的腹地,人们被局限于一座座小岛上,岛上大多是荆棘丛生陡峭崎岖的悬崖绝地,而是和耕作的土地则少之又少。
因此人们必须将目光聚焦于本土以外的世界——海洋。
古希腊人最主要的生产活动:贸易和殖民就开始产生了。
但是人类面对汪洋大海时或多或少都会感觉自身的渺小和世界之大。
恐惧和崇拜就产生了,而现实的坚硬又使他们有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因此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开始了,宗教产生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类比证明我的推理假设是正确的:新航路的开辟就是披着宗教“圣战”的外衣下开展的,一是为了传播嫉妒的福音,二是为了到达东方遍地是黄金的幸福世界)古希腊人殖民扩张和城邦贸易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的世界不断扩大,人们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从而促使古希腊人的知识不断丰富,理性思维也不断孕育,有些人开始意识到的幸福生活不应该诉诸于神,而应该诉诸于人类自身,人应该以自己为目的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因此独立的哲学思考也开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作者:崔佳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8期
摘要:中世纪哲学经历了教父哲学时期,见证了经院哲学的鼎盛直至衰败,以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
在这前后延续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的历程中,诞生了一种独特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我们也可将中世纪哲学称为基督教哲学。
一方面,我们要在中世纪时代背景下对哲学与基督哲学教做以区别,去了解两种事物的界限。
另一方面,探究哲学与宗教的结合与哲学与其他的结合区别,毕竟,这两者的关联性不仅支持了宗教教义的发展,更推动了整个哲学的前进。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信仰与理性;张力关系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49-02
一、哲学与科学、哲学与神学不分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哲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要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时,不同流派、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但我们仍然可以将哲学定义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再通过它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来确定它的位置。
就哲学、科学及宗教的关系而言,作为哲学,它的位置处于宗教与科学之间。
宗教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去追寻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而作为科学,它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其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至于哲学,它既像宗教诉诸于人文关怀,又像科学追求理性,从而凸显了哲学的特殊性。
科学源于实验观察,其研究对象是现象界,而哲学与科学分界在于研究对象本身,宗教与哲学的分界在于追问方式不同。
“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它的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直接地取决于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而人类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的历史性变化,则深层地取决于人类存在的历史形态的转换”[1]。
变化无常的环境,使人们把目光开始从具体物质转移到物质背后。
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本质,世界背后也有一个本质。
本体论的追问直指宇宙本体论,让物体被动静止。
而康德认为是先天的认识的形式和范畴,这是一种悖论也是一种循环。
理性思维静止下来,面对变化的环境,确定下的思维,才是行动的基础。
由个人设定出发,使对象设定合理化,再在构造对象时,设定自我认识的正确路径。
公元前6世纪,正是古希腊哲学的生发时期。
古代希腊地域辽阔,由于它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其成为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源头。
这可以追溯到“前苏格拉底”时期,后人称为“自然哲学”时期。
当时科学与哲学的区分并不大,最初科学与哲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保证自身存在的独立性。
通过对世界认识,让个人有所依托,以保证
“我”的存在。
随着对本体认识的深入,哲学开始出现了变化,这就是本体论转向。
原来的每一个东西都是抓不着的,现在本原落在一个个具体的物质上,这是对理性思维的把握。
任何一个事物背后都有一个本质,把握背后的东西,即真正把握事物。
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家也是科学家,哲学与科学自然而然成为一体,这是希腊哲学的独特表现,那个时代还没有神学。
古希腊哲学一共经历了3个时期,其中晚期希腊哲学的时代正式基督教文明形成、传播的关键时期。
以基督教哲学为主干的中世纪哲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西方近代哲学可以说是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相互交融的产物。
基督教哲学不仅提出了关于超验的存在问题,还试图调解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从而为近代哲学唤起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准备了条件。
二、基督教是自上而下的创世论,哲学是自下而上的追问
希腊哲学晚期与中古哲学时期在时间上上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因为在希腊哲学晚期,基督教思想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渐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
哲学追求的是一个本体,基督教的第一原则是一神论,而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的融合使一个新的哲学形态出现了。
基督宗教的产生于公元1世纪地中海东岸的巴勒斯坦地区。
罗马人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身处下层的犹太人发起了反抗罗马人的斗争。
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以贫苦农民、渔民和小手工业者为主,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组织严密的教派。
基督宗教与希腊哲学的遭遇、对立、冲突与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上演的。
“所谓基督教哲学,指的是一种由信仰坚定的基督徒建构的、自觉地以基督教的信仰为指导的、但又以人的自然理性论证其原理的哲学形态”[2]。
哲学与圣经讨论的范围是一样的,背后的东西是一致的,两者的最终归宿相同,此岸的现象,用彼岸的原因解释。
但科学哲学与宗教哲学讨论的领域不一样,语言哲学涉及的是语形、语义、语调等。
基于确定性的必然性规律,宗教是原罪说,不知如何获救,救赎论在西方传统宗教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罪”的意识在基督教的理论传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自基督教出现以来,就认为人生来就有原罪。
在这里,“罪”的原始含义是没有遵守上帝的旨意。
哲学则追求最终确定性,但是追寻不到。
回答问题、追问问题的方式是哲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重要标志。
“一旦确定哲学作为基督宗教信仰合理性辩护的基本原则之一,希腊哲学的众多观念与方法就会以不同方式进入到基督宗教之中。
其结果是既提升了早期教父的辩护水平,同时也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促进了基督宗教神学思想体系的建立”[3]。
正是在以这种方式建立神学体系的过程中,古希腊哲学在一定意义上为基督教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也是哲学发展史上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三、宗教与哲学之间具有的信仰与理性的张力关系
基督教哲学的最基本问题,首席就是理性与信仰的问题,还有就是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问题,其实这也是宗教与哲学的问题。
唯名论注重的是一个名称,属于语言构造,而唯实论则侧重于这个东西为什么如此存在,基督教哲学的衰落与唯名论的兴起直接相关。
以早期的教父哲学、经院哲学为线索,随着晚期希腊罗马产生的,基督教教义理论的初创者——希腊教父、拉丁教父以及希腊本土及本土之外的希腊化教父,都坚持企业版理性的方式
——自上而下的追问。
一般地说,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个源头。
这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结果便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诞生。
但在基督教哲学与神学思想史上,对希腊哲学所代表的理性与《圣经》所代表的信仰是否相容和能否共生的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论,并且是以希腊哲学为资源的,主要是对基督教理论进行构造,并对上帝是如何造世、原罪说的内涵进行争论。
立足于希腊哲学的理性,构造基督教教义,理性真理就等于哲学真理,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
理性信仰不等于真理只有一个,但在上帝那里,上帝是绝对真理。
法国哲学史家吉尔松的《中世纪哲学精神》的面世,使“基督教哲学”的定义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认可:“将信仰真理转化成知识真理的努力,确实是基督教智慧的生命,这种努力给我们提供的理性真理的总和,就是基督教哲学本身。
”基督教哲学始终处于理性与信仰的矛盾之中,当时是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这使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
诉诸信仰的宗教神学具有绝对的权威,然而哲学的思辨却需要理性的力量。
所以这一时期基督教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形态,基督教哲学试图调和两者。
在中世纪,上帝以非上帝的方式存在的,而不是以自因的方式存在的,即是被理解的方式存在的。
宗教的根本问题是对神圣者的信仰问题,无论何种形式的宗教,这都是其核心与基础。
因此,当讨论宗教信仰的超越性时,我们必须首先从宗教信仰入手。
不管是制度性宗教,还是精神性宗教,当探讨其历史发展时我们会发现,从生存论维度下出发的宗教信仰,才是我们理解宗教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正聿.简明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1.
〔2〕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7.
〔3〕翟志宏.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D].武汉大学,2011.
(责任编辑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