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23促织 精品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征虫受刑,神卜得虫,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兴旺发达”的情节。
2.通过诵读文章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跌宕起伏的写作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4.体会封建社会的罪恶,感受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理解文章揭示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下层群众同情的思想内涵。
难点:赏析文中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引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促织》的作者蒲松龄和文中相关的文言知识,还知道文中的皇帝喜欢斗蟋蟀,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像文中皇帝这样有独特爱好的人吗?秦始皇赢政沉迷长生不老;南唐后主李煜喜欢女子裹小脚;明熹宗朱由校爱做木工。
大家对历史知识了解得真多!教师总结:这些沉迷自身喜好的皇帝最后都没能管理好国家。
那么文中的故事也会有这样的结局吗?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促织》。
(二)整体感知齐读全文,回顾文意,学生概括。
明确:本篇文章是以促织为线索,为满足皇帝斗蟋蟀之乐,官员们每年在民间搜集蟋蟀,一头促织让几家倾家荡产。
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痛苦,求卜得虫后,成名儿子却失手拍死了促织,投井化虫,为成家挣得兴旺发达。
(三)深入研读1.在文章中,主人公成名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着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一下。
明确:由喜到悲,由悲复喜。
2.全班分为四组,快速朗读课文,朗读过程中思考:成名因何而喜?因何而悲?明确:(1)征虫受刑:成名屡试不中、抓虫无果、家业败落、遭受刑罚,故悲。
(2)神卜得虫:成名通过“神卜”得到了可以交差的促织,可免于惩罚,故喜。
(3)儿毙促织,魂化促织:儿子失手拍死促织后自杀,奄奄一息之时魂魄化为促织,成名失促织后失爱子,故悲。
(4)兴旺发达:成名摆脱了痛苦,获得大量赏赐,儿子也恢复清醒,全家过上了好生活,故喜。
3.人可能变成虫子吗?作者为什么要设置“儿毙促织,魂化促织”这一情节呢?是否合理?默读课文,小组交流、探讨,小组代表回答。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一、教材分析《促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写,属于白话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的虚妄性和实质。
本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写实小说,语言简单明了,情节简单却生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促织》,让学生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并分析其运用的叙事手法。
同时,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重要词汇、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在知识和思维的培养之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封建道德进行科学的批判和反思。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特别是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教学难点:对于典型小说的分析和阅读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另外文本中的一些现代人可能不太熟悉的成语、词汇,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辅导。
四、教学方法1.阅读法为主的教学方法2.分组合作探究法3.问答法4.交互式教学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15分钟)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出文章的主题。
2. 阅读课文(20分钟)安排时间,要求学生在时间内阅读完全文。
3. 给学生讨论(20分钟)1.结伴合作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文中情节的奇妙之处,以便获得更充分的理解。
2.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讨论。
3.对小说人物角色的讨论。
4. 教师讲解(30分钟)课堂讲解与演示。
1.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发言。
2.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
3.对小说的关键进行详细的解析。
5. 精读课文(30分钟)指导学生精度阅读故事并进行各部分的批评。
1.对小说中反映出封建文化的部分进行深入的剖析。
2.对文章的一些疑点进行详细梳理。
6. 总结(15分钟)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题,以及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语言和修辞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步骤,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力,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批判和反思封建文化的虚妄性和实质。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 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促织的含义,并能熟练运用该词语。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促织的含义,掌握促织这一词语的用法。
b. 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促织这一词语的理解深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以问题引入:你们是否了解过促织这个词语?它在哪些场景中出现过?b. 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2. 语境理解(15分钟)a. 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段落,寻找其中有关促织的句子。
b.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促织的含义,并填写在白板上。
3. 词语解析(20分钟)a. 讲解促织一词的词义和词性,并给出相关例句。
b. 引导学生思考促织这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差异,并与其他近义词做对比。
4. 拓展运用(25分钟)a. 学生个人思考:当你遇到困难时,如何用促织的态度来面对?b. 学生交流和分享思考结果。
5. 归纳总结(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加深对促织的理解。
b.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四、课堂作业1. 让学生围绕促织这个词语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用到促织的场景。
2.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章,寻找使用促织的句子,写下来并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和个人思考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词语解析环节,应提前准备更多的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同时,在拓展运用环节,可以结合学生真实的生活例子,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促织这个词语。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古代小说欣赏》中的《促织》一文。
该文出自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详细讲述了促织(蟋蟀)引发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腐败。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的文学背景,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掌握古代小说的基本特征,分析《促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小说的阅读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促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蟋蟀鸣叫的录音,引发学生对蟋蟀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介绍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文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促织》的出处。
3.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4.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作者:蒲松龄3. 内容摘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促织》的故事情节,分析其主要人物形象。
(2)谈谈你对《促织》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看法。
2. 答案:(1)故事情节:课文讲述了明朝宣德年间,一个名叫成名的人因捕促织(蟋蟀)而引发的悲剧。
人物形象:成名、官绅、皇帝、百姓等。
(2)看法:示例:《促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场腐败,百姓生活困苦,官绅横行乡里,皇帝昏庸无能。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和分析《促织》的文章结构。
3. 探讨《促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促织》。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 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结构和词汇句式。
3. 文学鉴赏:探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掌握《促织》的文章结构和词汇句式。
2. 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3.2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读《促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促织》的艺术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提问情况。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词汇的掌握。
3. 文学鉴赏: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4.2 教学反馈1. 根据评估结果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
2. 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如其他小说或诗歌。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或评论写作。
5.2 教学拓展1. 探讨《促织》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或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1. 教材:《促织》文本及注释。
2. 参考书目:相关文学评论、作者其他作品。
3.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6.2 教学材料1. 复印或打印的《促织》文本。
2. 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1. 课堂讲授与讨论:2课时。
《促织》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促织》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促织》是一种以“促进”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人们的善良、勤俭和勇敢等美德。
作为中学语文教育的一部分,通过教学《促织》的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意识。
在课堂实录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在导入时,我们采用了一张图片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我们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图片中的村庄,透过图片中的人物和事物找到故事的引子,之后,我们让学生整理自己对于图片和故事的感受,并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一步骤的导入,学生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情感细节,产生共鸣,积极参与讨论。
第二步:阅读在阅读时,我们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然后,再请他们阅读一遍,并注意其中细节描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故事情节将其分为五个部分,让学生分别朗读并解释每个部分的意义。
在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角色之间的关联和他们的情感变化,把握整个故事的主题。
第三步:分类讨论在分类讨论时,我们将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分类梳理,找到他们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发现故事内涵,学会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在讨论中,要求学生的表述适合听众的理解,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与解释。
第四步:合作创作在合作创作时,我们要求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所学内容,可以选择讲述故事情节的一个环节,并表现该环节描写的心情、情感。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行动,可以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增强其互动性和表演能力。
第五步:评价反思在课程结束时,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看看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是否达到教师所预设的目标。
同时,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也可以通过问题探讨来反思学习成果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这样一次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实现,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受益匪浅综上所述,本次教学活动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通过理解故事情节、角色之间的关联和情感变化,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024版《促织》教案精选
10
03
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解析
2024/1/30
11
生字词、成语、典故汇总及解释
生字词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促 织”、“哀丝”、“豪竹”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成语
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如“惊心 动魄”、“悲欢离合”等,理解其 意思并能够造句运用。
典故
了解课文中涉及的典故,如“牛郎 织女”、“《诗经》中的爱情诗” 等,理解其背景故事及文化内涵。
《楚辞》中的昆虫意象
《楚辞》中也有一些涉及到昆虫的描写,如《离骚》等。这些作品中的 昆虫往往被赋予象征意义,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2024/1/30
03
汉代乐府诗中的昆虫题材
汉代乐府诗中也有一些以昆虫为题材的作品,如《螳螂行》等。这些诗
歌通过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16
不同文化背景下昆虫意象对比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1/30
7
《促织》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2024/1/30
篇章结构
全文共七个部分,按“征虫—觅 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 斗虫”顺序展开,情节曲折,跌宕 起伏。
写作特点
文章采用白描手法,叙事生动,语 言简洁传神。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 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形象,展 现了社会风貌。
01
难点问题二 如何分析《促织》中的音乐描写?
03
难点问题三 如何理解《促织》中的悲剧色彩?
05
2024/1/30
02
提示
可以从牛郎织女的故事入手,探讨爱情的本 质和内涵,以及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爱情观。
04
提示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漂亮的书法作品,引起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教师讲解写字的重要性和好处。
2. 新课呈现:教师讲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并进行示范。
学生跟着老师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课堂总结: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的要点。
4.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法。
高中语文《促织》精品教案设计通用
高中语文《促织》精品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代小说欣赏》中的《促织》一文。
详细内容为全文解析,重点探讨作者蒲松龄通过小虫促织的命运变迁,反映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官场腐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促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小说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认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小说的寓意,揭示社会现实问题。
重点:分析促织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只促织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个生物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促织的形象特点。
3. 例题讲解:讲解促织的形象寓意,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实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生物形象寓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促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板书设计1. 促织的形象特点2. 小说的社会现实问题3. 作者的创作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促织》中促织的形象寓意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2. 课后阅读:阅读其他古代小说,尝试分析其中的生物形象寓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促织》一文,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小说的魅力,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讨论是否深入等。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更多古代小说,提高文学素养,拓展知识面。
在下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促织的形象寓意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2. 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3. 作业设计中的课后阅读及分享。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促织的形象寓意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1. 促织的形象特点:体型小巧、生命力顽强、无私奉献(为救主人而牺牲)。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
《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
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
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准备1.5 教学评价第二章:《促织》原文解析2.1 原文阅读2.2 词语注释2.3 句子结构分析2.4 主题思想探讨2.5 文学价值评价第三章:翻译技巧讲解3.1 翻译原则3.2 词语翻译3.3 句子翻译3.4 语篇翻译3.5 翻译实践第四章:《促织》译文赏析4.1 译文展示4.2 译文优点分析4.3 译文不足之处4.4 改进建议4.5 译文欣赏第五章:课堂实践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实践活动5.2 作业布置5.3 作业批改与反馈5.4 教学反思5.5 拓展阅读推荐第六章:对比分析与跨文化交际6.1 对比分析方法6.2 中西方文化差异6.3 《促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6.4 跨文化交际的意义6.5 案例研究与讨论第七章:翻译策略与应用7.1 直译与意译的抉择7.2 文化适应与转换7.3 归化与异化的应用7.4 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7.5 实际操作案例分析第八章:学生译文展示与点评8.1 学生译文样本8.2 学生译文点评8.3 学生译文修改建议8.4 优秀学生译文选登8.5 学生互评与讨论第九章:教学案例研究9.1 教学案例选取9.2 案例分析与问题诊断9.3 解决方案与教学改进9.4 案例实施与效果评估9.5 教学案例总结与启示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目标回顾10.2 学生学习成果评价10.3 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反思10.4 未来教学计划与展望10.5 学生反馈与建议征集第十一章:翻译与职业素养11.1 翻译行业的职业要求11.2 翻译伦理与规范11.3 翻译者的素质与能力提升11.4 翻译实习与实践机会11.5 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第十二章:多维度评价与自我提升12.1 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12.2 自我评价与反思12.3 同伴评价与互助学习12.4 教师评价与指导12.5 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第十三章:现代翻译技术应用13.1 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13.2 机器翻译与13.3 语料库建设与应用13.4 网络资源与数据库利用13.5 翻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十四章:特殊场合下的翻译14.1 会议翻译技巧14.2 本地化与国际化14.3 法律文件翻译14.4 医学与科技翻译14.5 文化冲击与适应第十五章:综合练习与期末考试15.1 期末考试的形式与内容15.2 综合练习设计与布置15.3 期末考试前的复习策略15.4 应试技巧与心理调适15.5 期末考试后的总结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讲解了《促织》教案及原文翻译赏析的相关内容,重点和难点如下:1. 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促织》教案促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
古代社会生活
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如科举制度、民间 信仰等,加深对《促织》所反映的 社会现象的理解。
古代汉语知识
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及 表达方式,为阅读和理解《促织》 提供语言基础。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诗经》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众多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诗篇,对于理解《促 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有很大帮助。
该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败,以及广大劳动人 民的苦难和不幸。同时,通过主人公成名的遭遇,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愤 懑和不平。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促织》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主 要内容;掌握小说中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 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比较阅 读、拓展阅读等方法,拓宽学生的阅 读视野。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
成名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老实、善良 、淳朴的百姓。他因被迫交纳促 织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 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念和希
望。
成名之妻
一个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她对 丈夫既关心又体贴,但在关键时
刻却缺乏主见和勇气。
卜者
一个神秘的人物,他的出现为故 事增添了奇幻色彩。他通过占卜 预测了成名的命运,为后文的发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离骚》等作品 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与《促织》有一定的思想共鸣。
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动物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可 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促织》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
《促织》教案
《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理解课文《促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并评价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促织》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课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文学手法。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分析。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评价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背景。
激发学生对《促织》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并熟记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2. 写一篇短文,分析并评价课文《促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古代小说的发展背景,与《促织》进行比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的能力。
《促织》高二语文教案
《促织》高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蒲松龄的写作风格及其在小说中的运用。
3.领悟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深刻寓意。
二、教学重点1.分析《促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深刻寓意。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领悟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蒲松龄及其创作背景。
2.简要介绍《促织》的故事情节。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成名、妻子、县令等。
三、课堂讨论1.分析成名一家的悲惨命运,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
2.讨论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成名的无奈、县令的贪婪等。
第二课时一、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促织、梦中的神人等。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何体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分析成名一家的命运变化,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三、课后作业2.搜集其他关于蒲松龄的文学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第三课时一、课堂交流2.教师点评学生作文,提出修改意见。
二、拓展阅读1.向学生推荐其他关于蒲松龄的文学作品,如《聊斋志异》中的其他故事。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手法。
三、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文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阅读中的收获。
二、课堂讨论1.讨论蒲松龄的写作风格,如何运用讽刺手法和象征手法揭示社会现实。
2.分析《促织》中的道德观念,如成名一家的善良、县令的贪婪等。
三、课后作业2.深入研究蒲松龄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特点。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社会现象,学会用文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分析《促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讽刺手法和象征手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深刻寓意。
原创精品教案 《促织》公开课教案
原创精品教案《促织》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和社会意义。
3、鉴赏小说中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分析主人公成名的心理变化,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1)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
(2)体会小说中虚构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思维,深入探究文本。
3、点拨法: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社会,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蒲松龄的《促织》,看看这只促织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蒲松龄(1640 年 6 月 5 日-1715 年 2 月 25 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济南府淄川(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 491 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故事围绕着成名一家因蟋蟀而遭遇的种种波折展开。
成名因交不上蟋蟀而备受折磨,后来好不容易得到一只好蟋蟀,却被儿子不小心弄死。
儿子害怕责罚,投井自杀,灵魂化作蟋蟀,帮助成名交差,成名因此富贵。
(四)文言知识梳理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岁征民间(2)此物故非西产(3)死何裨益(4)靡计不施(5)迄无济(6)成妻具资诣问(7)蹑迹披求(8)遽扑之(9)虫跃去尺有咫(10)而翁归(11)翼日进宰(12)抚军亦厚赉成2、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的《促织》一文。
详细内容为:贾平凹的《促织》全文,重点分析作者通过对促织的观察和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促织》一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并领会作者通过对促织的描写,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学会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促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促织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昆虫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促织》。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通过对促织的观察,反映出社会现实。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对生活中的某个细节进行描写。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促织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促织》2. 主要内容:贾平凹、促织、社会现实、象征意义3. 重点句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生活中的细节”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掌握《促织》的主要内容,能否从促织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文学素养。
推荐阅读贾平凹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文层次结构与象征意义的分析。
语文教案促织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来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朗读与背诵法: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 写作练习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促织》课文文本。
2. 课件:课文内容、生词短语、教学重点难点的相关教学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4. 合作探讨:(1)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促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知识。
2、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探讨人物命运的成因。
4、体会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主人公成名的心理变化,理解小说的主题。
2、难点(1)探讨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通过虚构的故事所表达的对现实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字词、文学常识和小说的创作背景。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古代的斗蟋蟀文化,引出《促织》这篇小说。
11 展示一些与斗蟋蟀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12 提问学生对斗蟋蟀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斗蟋蟀背后可能隐藏的社会问题。
2、作者及作品介绍21 介绍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讲解《聊斋志异》的创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32 教师讲解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3 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41 分析成名的形象,包括他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11 找出文中描写成名心理的语句,分析其变化过程。
412 探讨成名性格形成的原因,如社会环境、家庭压力等。
42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吏役、里正等。
421 研究这些人物在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422 评价他们的行为和道德品质。
5、探究主题51 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如批判封建官僚制度、反映百姓的苦难等。
511 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命运进行分析。
51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分享。
52 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问题。
6、总结61 回顾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语文教案促织教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促织”、“络绎不绝”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作者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难点:(1)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 课文《促织》的文本。
2. 相关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课文背景的介绍资料。
1. 导入:(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促织》。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课文讲解:(1)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2)讲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每组分享讨论结果。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准确性。
2. 学生对课文生词和短语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课文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5. 学生创作与课文相关的短文或表演的质量。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推荐与《促织》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如其他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或博物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化,从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七、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促织》。
2. 请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写一篇关于《促织》的小论文,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促织【背景资料】一、蒲松龄简况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
他的远祖曾为元代总管。
明万历以来,蒲氏家族“科甲相继”,虽不显贵,也算是诗书门第。
可是到了蒲松龄的父辈,已家势衰微,他的父亲蒲槃不得不弃读经商。
蒲槃有子四人,“为寡食众,家以日落”,乃为儿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亩。
蒲松龄从此独立生活,“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狼嗥鼠鸣,境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为蒲作)。
薄产不足自给,蒲松龄一生,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
纳税倾囊,愁贫任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
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
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聊斋文集·自序》)。
十九岁时,“初应童予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得到学使施闰章的赏识,说他下笔有神,文有异香。
科举以时艺试士,视诗为魔道。
蒲松龄少年意气,入泮之次年却与同邑友朋结“郢中诗社”,反盏吟思,寄兴风雅。
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就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追求。
蒲松龄三十一岁时,因乡试受挫,应同邑进士、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协办文案,充当幕宾,远离家乡,出游江淮。
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
在作幕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以及人民的苦难。
“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
”(《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见《聊斋偶存草》)蒲松龄往往把现实所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之中。
淮南水乡虽与齐鲁山色异趣,但也难以消除蒲松龄的内心惆怅:“独上长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计全非。
”(《堤上作》)岁月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归去。
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龄毅然摆脱作幕生涯,回到了家乡。
南游归来,蒲松龄屡设帐于缙绅之家;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才归老家居。
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之子,清代顺治乙酉(1645)拔贡,曾任扬州府通州(今南通市)知州,于康熙十八年归田。
毕家有石隐园、绰然堂、效樊堂诸胜,更有一座藏书甚富的“万卷楼”,为蒲松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授徒之余,蒲松龄继续撰写《聊斋志异》,还曾编过《庄列选略》,“惟与弟子辈闭门叹赏,而又不敢出以示人”(《〈庄列选略〉小引》)。
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加执著和勤奋。
毕际有似乎也能够理解蒲松龄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羁。
他们两个诗酒论文,相处甚得。
蒲松龄《哭毕刺史》诗有云:“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
”看来他是把毕际有当做穷途知己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暮,蒲松龄撒帐回家,从此结束了塾师生活。
虽然“聊斋有屋仅容膝”,不能与毕家的绰然、效樊诸堂相比,但毕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归来,“心境闲暇梦亦适”(《斗室》),感到无比快慰。
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七十一岁高龄,才补了个岁贡生,他不免啼笑皆非。
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人刘氏去世,蒲松龄悲痛欲绝,亲撰《述刘氏行实》,寄托哀思。
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对酒无欢只欲愁”(《哭毕刺史》)。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也辞世而去,享年七十六岁。
(朱其铠,《新注全本聊斋志异·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二、借古讽今的写法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
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
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
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
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
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例如小说的第1段,以极精练的笔触对封建官僚机构的面貌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而县令、里胥这些下属和爪牙趁机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其结果是善良百姓倾家荡产。
这一段是一幅黑暗现实的较完整的画面。
然后又将这一画面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
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
费尽苦心得到一头能够“塞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祸而得福。
这种“化魂”的情节,只是寄托美好愿望——所谓“天酬长厚者”的艺术虚构,除增强悲剧的深刻性之外,这并不能说明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
因此,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鞭挞官僚体制是本文的特点与基调。
至于结局部分的“宰悦,免成役。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受促织恩荫”,并非良心发现。
这些官僚的获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
【示范教案】促织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蒲松龄及其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掌握《促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二、能力训培养目标1.学习鉴赏古代短篇文言小说,能读懂原文,把握情节,领会主旨,赏析技巧。
2.从课文学习中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中皇帝荒淫无度、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增强对历史的认识能力与批判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鉴赏本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摇曳多姿的艺术特色,感受悠久丰富的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了解情节,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故事的开端(第2段):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故事的高潮(第5、6、7段):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故事的结局:写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
2.阅读开头和结尾两段,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
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背景,其实也就是交代造成成名几乎家破人亡的根源。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故事所作的评论。
其要点有三:一是因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讽谏最高统治者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慎重;二是就成名一贫一富说明是“天酬长厚者”,反映作者“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三是以“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对官吏进行谴责和讽刺。
3.通过对下面两个问题的思考,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1)开头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间,是不是表明作者只是在讲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2)作者写求神占卜得佳虫和魂化促织是否在宣扬封建迷信?借古讽今,以一些生动的鬼狐故事,曲折地揭露和嘲讽现实社会中的封建统治者,正是《聊斋志异》的主要特点。
这样作者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学习文言作品,目的只在“文”“道”两端。
从“文”的角度说,是掌握文言文这一承载了丰富文化遗产的语言工具;从“道”的角度说,掌握这一语言工具又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本身。
因此,通解文字及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两方面来解读作品,是学习的重点。
对文中“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两个超现实的离奇情节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蒲氏自身文末议论的分析判断,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语言积累,通过知识梳理和课文诵读来落实。
内容、技巧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评析,通过课堂讨论、教师点拨来完成。
师生互动设计1.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课文和阅读注释、圈点标记,梳理语言知识。
2.第二课时,梳理情节,评析写作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初读课文,要求读懂原文,参阅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整体感知蒲松龄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即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
他中秀才后一直不能入仕,只好教书为生,兼习写作。
其作品包括诗、文、词、戏曲、俚曲等文学样式,而以写狐怪异事的《聊斋志异》创作成就最高。
该书收入文言短篇小说400余篇,虽托事狐怪,却生动地描述、反映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后人认识那个时代的形象化教材。
由于文网森严,《促织》使用了“讲前朝故事的障眼法”,但作品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
我国古典小说经历了自上古神话、元朝志怪,至明代拟话本等各个阶段的发展,至清代已渐次达到高峰。
《聊斋志异》在“编故事”之外,在塑造和刻画人物方面亦多有突破,研读《促织》,并应在这一方面多予注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两行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接着开讲: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
“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2.指名学生概括叙述情节梗概(只述大意,暂不分析情节结构)3.在教师指导下梳理课文语句,主要内容如下:(1)生字迂讷.(nè)裨.(bì)益爇.(ruò)香翕.(xī)辟稿.(gǎo)葬觇.(chān)视惭怍.(zuò)邑庠.(xiáng)蹄躈.(qiào)不啻.(chì)惙.(chuò)然龁.(hé)蠹.(dù)(2)通假字直——值(昂其直.)裁——才(手裁.举)翼——翌(翼.日进宰)(3)重点实词尚.(崇尚、爱好)促织之戏居.(囤积、储存)为奇货假.(利用、借助)此科敛..(摊派、聚敛)丁口靡.(没有,音mǐ)计不施,迄.(终究)无济无毫发爽.(差错)展玩.(体会,思索)蹑.(追随)迹披.(分开)求意.(觉得,意想)似良径.(径直)造.(到)庐访成翘然矜.鸣(夸耀)虫尽靡.(失败,音mǐ)俾.(使)入邑庠厚赉.(赏赐)信.(确实、的确)夫(4)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岁.征民间取儿稿.葬意动用法:成然.之以其小,劣.之益奇.之使动用法:昂.其直倾.数家之产高.其直名词用如动词:试使斗而才.细疏.其能杖.至百(5)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少间食顷斯须未几无何俄旋既而(6)重要虚词然然.睹促织(可是,转折连词)俨然.类画(助词,做形容词词尾)成然.之(活用作动词,以……为然)4.学生对以上词语进行质疑问难。
5.选择若干重点段落(如第2、5、6、9段)要求学生尝试口头翻译总结、扩展本课课文较长,语言现象也颇丰富,但课文具有故事性,参照上下文,容易理解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