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14把它们放在水里
14、把它们放到水里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青岛版(五年制)
14.把它们放到水里1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2、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作品,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材分析《把它们放到水里》是青岛版(部审)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的内容,本课以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能否溶解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意义,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在制作饮料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过程活动一:它们能在水里溶解吗一、复习导入,探究新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食盐、白糖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教师补充:小苏打、沙子,食用油、会不会在水中溶解,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
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猜想和发现记录下来。
(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记录单实验材料小苏打沙子食用油你的猜想实验结果二、深度探究,汇报交流师: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一)小苏打和沙子能在水里溶解吗1.取一小勺小苏打,观察这时候的小苏打是什么样的,2.取一平勺小苏打,放在烧杯的水中,不搅拌,观察小苏打在水中的状态,并进行交流。
3.轻轻地搅拌几下,观察小苏打在水中的状态,交流。
4.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交流。
5.将小苏打换成沙子,按照同样的方法做上面的实验。
6.比较小苏打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14.把它们放到水里
【一年级科学教案19-20】第四单元水:14.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2、能对物质是否溶解作出猜想,并进行验证。
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教学难点:能对物质是否溶解作出猜想,并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沙子、小苏打、勺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2、能对物质是否溶解作出猜想,并进行验证。
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一、它们在水里能溶解吗?第一步:做出猜想。
1、提出活动指向:它们在水里溶解了吗?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2、学生先观察,然后猜想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
记录“我的猜想”,填写再自己的记录表上。
第二步:实验验证。
3、学生进行实验。
3个学生从实验材料中各取一小匙,分别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变化。
静置一会儿后,再观察它们在水里的变化。
4、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步:表达与交流。
5、学生汇报观察现象:它们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你们发现了什么?6、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小苏打在水里容易溶解”。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出“食用油、沙子很难溶解”。
第四步:分析总结。
教师总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二、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课时目标】利用所学溶解知识做一杯饮料。
一、冲一杯饮料。
1、师:同学们平时喝过什么饮料?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学生猜测)我们需要做一杯什么口味的饮料,做这杯饮料需要哪些原料?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等是饮料的原料,下面我们就利用溶解的知识做一杯饮料。
2、讨论配置方法。
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和工具:奶粉、橘子粉、葡萄粉、白糖、苹果粉、搅拌棒、小勺、纯净水。
青岛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时 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生:用小勺子。
师:放一勺就可以。那怎么把食用油放到装有水的杯子里?
生:也用小勺子。
师:这次可不能用勺子,看教师怎么做。(师演示拿起装有食用油的细口瓶,缓缓地把油倒进装有水的杯子。)在我们把这些物质往装有水的杯子里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应该小心点,不要把这些物质酒到桌面上。
师:如果不小心酒到了桌面上,怎么办呢?
生:要及时用抹布擦干净。
师: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另外,有些物质放到水里后可能并不会马上溶解,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可以多放一会儿耐心地观察结果。
生:可以用筷子搅拌一下,帮助它们溶解。
师:这些都是好办法。下面各小组学生听小组长指挥,分别把沙子、小苏打和食用油放到3只装有水的杯子中进行观察。看看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不是一样的,把发现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去。
突破措施:探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合理利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通过玩水球,把水倒入不同的容器,知道谁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像这样的物体叫液体。让学生掌握运用对比实验来进行探究活动。
课前
准备
沙子、小苏打、勺子、筷子。
教学环节
学习内容及活动
评价活动
问题预设及补救
一、故事导入
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像白糖和食盐这样的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那么,沙子、食用油、
最后是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水体,激起学生观察水、欣赏水、认识水的欲望,从而感受水在大自然中的美,意识到水与自然界密切相连、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认识到水的宝贵和节约用水!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观点的过程。保护好孩子积极探索的好奇心。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特别是本节课刚好切合孩子爱玩水的天性,那么就要注意,活动设计要合理引导,要有目的的玩水,在玩中学。严格养成实验的严谨学习态度。
一年级科学上册14把它们放在水里-教案讲课教案
14把它们放到水里三实小孔令春【学习内容分析】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
“有的物质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不能溶解”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学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
既满足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板块图片展示要准备的材料:沙子、小苏打和勺子沙子放在水里不能溶解,小苏打放在水里能够溶解,勺子用于取沙子和小苏打。
准备材料应该该包括能溶解在水里的不能溶解再水里的固体液体等多种物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得知有些物体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活动过程板块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他们在水里能溶解吗?用泡泡语我猜想沙子在水里能溶解吗?油浮在水面上。
我发现……和实验结果和猜想一样吗作为引领,让学生通过将沙子、小苏打、食用油等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溶解到水里,从而较为完整的经历从做出猜想到观察实验,再到表达与交流最后进行分析与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第二部分冲一杯饮料,引导学生利用白糖、葡萄粉、橘子粉等材料冲一杯饮料,将溶解这一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拓展活动板块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调查研究等形式,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2.认识食用油、小苏打等生活常见用品。
科学探究标目1 .能对常见物质是否能在水中溶解做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一年级上册14.《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14. 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把它们放到水里》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第四课的内容,本课以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能否溶解为探究内容,通过观察、比较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意义,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
在制作饮料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分析】本课是一课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一年级科学一周就一节课,孩子又小,好奇心强,所以孩子很喜欢动手做实验。
而且实验操作不难,学生有能力亲自做实验。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理解把白糖、食盐这样的物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溶解现象,并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理解什么是溶解。
这次,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溶解在水中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
从而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相信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物质的溶解情况做出猜想,并进行验证总结。
2.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3.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一年级科学上册14把它们放在水里-教案
14把它们放到水里三实小孔令春【学习内容分析】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
“有的物质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不能溶解”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学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
既满足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板块图片展示要准备的材料:沙子、小苏打和勺子沙子放在水里不能溶解,小苏打放在水里能够溶解,勺子用于取沙子和小苏打。
准备材料应该该包括能溶解在水里的不能溶解再水里的固体液体等多种物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得知有些物体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活动过程板块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他们在水里能溶解吗?用泡泡语我猜想沙子在水里能溶解吗?油浮在水面上。
我发现……和实验结果和猜想一样吗作为引领,让学生通过将沙子、小苏打、食用油等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它们是否能溶解到水里,从而较为完整的经历从做出猜想到观察实验,再到表达与交流最后进行分析与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第二部分冲一杯饮料,引导学生利用白糖、葡萄粉、橘子粉等材料冲一杯饮料,将溶解这一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拓展活动板块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调查研究等形式,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不容易溶解。
2.认识食用油、小苏打等生活常见用品。
科学探究标目1 .能对常见物质是否能在水中溶解做出猜想,并进行实验验证。
《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食盐和白糖可以溶解在水里。
今天我们再认识几种物质,出示食用油、沙子和小苏打。
让学生认一认。
介绍一下小苏打。
二、学生思考、猜想。
它们在水里能不能溶解呢?大胆猜一猜。
(出示课件)在猜想栏目中填上自己的猜想,溶解的填O,不溶解的填Δ。
到底它们能不能溶解,怎样才能知道?(做实验。
)三、注意事项:1、不要把水溅到杯子外边,2、轻拿轻放仪器,不要损毁仪器。
(出示课件)四、小组进行试验:1、讨论:学生分组合作,明确观察方法。
(先观察物质颗粒,在观察放入水中的情况,搅拌后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
)2、学生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1)、沙子在水中能溶解吗?学生实验观察。
(2)、油在水中能溶解吗?学生实验观察。
(3)、小苏打在水中能溶解吗?学生实验观察。
将实验现象填在科学练习册中本课我的发现栏目中。
3、汇报实验结果。
观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确定实验结果,对比猜想,看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五、自制饮料。
1、提出问题:怎样自己制作一杯饮料?(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想法。
)2、设计饮料配方。
(能否制作出多种口味的饮料?如何制作?)学生思考,交流。
3、动手制作饮料。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欣赏交流。
向大家介绍自己制作的饮料。
5、品尝自制饮料,体验溶解为生活服务。
六、拓展探究1、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溶解现象?2、补充资料,扩大视野。
炒菜锅里放盐,洗衣去掉衣服上的污渍,朝鱼缸里注入氧气,把茶叶放入水中,水变颜色。
(出示课件)3、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画一画,贴一贴。
(可以课后完成。
)。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制)一年级上册14《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14《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把它们放到水里》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第二课,的内容,本课以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能否溶解为探究内容,通过观察、比较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意义,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
在制作饮料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分析】本课是一课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一年级科学一周就一节课,孩子又小,好奇心强,所以孩子很喜欢动手做实验。
而且实验操作不难,学生有能力亲自做实验。
把物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溶解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比如生活中把白糖放入水中,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溶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学生对物体在水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一种表象认识,是一些零碎、杂乱、单一的片断。
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所以本课非常值得学生研究。
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物质的溶解情况做出猜想,并进行验证总结。
2.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3.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把它们放到水里》作业设计方案
《把它们放到水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背景及目的《把它们放到水里》是一本科普类图书,旨在引导读者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在水中不同物体的状态和特点。
通过这本书,学生将有机会探究水对物体的浮力、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变化等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适用年级和教学目标本作业设计适用于小学二年级学生,通过本次作业,旨在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究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变化;2.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认识水对物体的支持作用;3.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三、作业设计内容1.家庭准备:家长帮助学生准备一个清透的玻璃容器、几个小玩具或物体(例如:纸张、橡皮、铁块等)和清水。
2.实验步骤:(1)填满玻璃容器水,然后将不同的物体一个个放入水中观察。
(2)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下沉或悬浮等,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漂浮在水面上?为什么有些物体会下沉?这与物体的材质、形状有关吗?(4)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变化规律,并分享实验心得。
四、作业要求1.学生需要完成实验记录表,详细描述每个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以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需要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内容。
3.学生在实验中应当独立思考、观察,并能够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验心得。
五、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实验记录表填写是否清晰详细、实验报告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总结物体在水中的状态变化规律等。
2.评价方式:可以采用评分表评价学生的作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思考。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本作业设计方案是基于学生对于水生生物生长环境的探究和了解,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水生生物的生长特点及其对水质环境的要求。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4《把它们放到水里》活动探究(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课堂
1.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具体评价方法如下:
(1)提问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并进行解答。例如,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吗?请举例说明。”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水溶解性的理解程度。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沙子、水。
2.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水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对水的性质的兴趣。
2.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烧杯,让学生观察水的特点。
二、探究活动(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吗?”,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性质和实验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3)实物展示:展示实物模型或实物样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把它们放到水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制》
《把它们放到水里》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表现。
2. 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3.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观点和原理。
2. 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表现。
3. 实验设计和数据记录。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水槽、各种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
2. 实验工具:尺子、天平、计时器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表现,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实验设计:将不同物体放入水槽中,观察它们的浮力表现,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规律。
4. 实验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加深对浮力观点的理解。
5. 实验报告: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
五、教学评判:1.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2. 学生对浮力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延伸活动:1. 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浮力实验,并邀请同砚们参与。
2. 观察不同动物在水中的浮力表现,探讨生物浮力的原理。
3. 前去水族馆或科技馆参观,深入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安置:1. 完成实验报告。
2. 设计一个关于浮力的小实验,并进行展示。
3. 阅读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浮力的知识。
通过本次实验设计,学生将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浮力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次作业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认识。
《把它们放到水里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把它们放到水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及目的《把它们放到水里》是一本启发性强的幼儿科学读物,主要讲述小朋友发现了不同物品在水中的表现,引发了他们对物理与化学的探索。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与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水的性质以及物品在水中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适用对象本次作业设计适用于小学生一年级至三年级。
三、作业设计方案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品在水中的表现,并了解水的特性。
2.实验材料- 水- 玻璃杯- 小石子- 金属钥匙- 蜡烛- 纸片- 橡皮球- 塑料袋3.实验步骤1)准备材料:将水、玻璃杯、小石子、金属钥匙、蜡烛、纸片、橡皮球和塑料袋准备好。
2)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予不同的物品,让他们观察并讨论该物品浸泡在水中时的表现。
3)实验操作:- 将小石子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 将金属钥匙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沉入水中。
- 点燃蜡烛,并将其放入水中,观察火烛的变化。
- 将纸片放入水中,观察其是否变形。
- 将橡皮球和塑料袋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浸泡后的状态。
4.实验讨论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各种物品在水中的表现。
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有些物品会浮起,而有些物品会沉下去;为什么火烛在水中会熄灭等等。
5.作业要求- 携带实验报告纸,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根据实验讨论的内容,写一篇短文,总结不同物品在水中的表现,以及对水性质的理解。
四、评价标准- 完成实验报告和短文,准确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能够清晰描述不同物品在水中的表现,并对水性质进行理解和总结。
- 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积极思考问题。
通过本次实验设计,学生将在实践中增加对科学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实验中有所收获,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第二课时一、概述本次作业设计主题为《把它们放到水里》,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制)一年级上册14《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
《14. 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把它们放到水里》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的第四课的内容,本课以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能否溶解为探究内容,通过观察、比较小苏打、沙子、食用油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的意义,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物质溶解的特点。
在制作饮料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科学教学,应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习者动手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因此,教材在安排内容时精心选择了同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与观察,养成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分析】本课是一课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一年级科学一周就一节课,孩子又小,好奇心强,所以孩子很喜欢动手做实验。
而且实验操作不难,学生有能力亲自做实验。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理解把白糖、食盐这样的物体放到水里会出现溶解现象,并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理解什么是溶解。
这次,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溶解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溶解在水中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再通过实验验证。
从而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相信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物质的溶解情况做出猜想,并进行验证总结。
2.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3. 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把它们放到水里
14.把它们放到水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
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
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皮球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
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物体放到水里,看看是溶解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
二、探究(一)预测物体在水里的情况。
1、认识材料。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物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学生汇报。
(沙子、小苏打、食用油)3、猜一猜。
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生讨论:(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不见了。
)4、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
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师小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4《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第四单元 14《把它们放到水里》
【课程标准描述】
1.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
2.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而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3.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盐和白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
沙和食用油等。
4.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
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学习内容分析】
生活中有很多元素都可以纳入到课程中,往往看似常见、简单的小事,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教育价值。
“糖不见了”这种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但是学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这种现象后的科学道理。
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孩子提供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
既满足学生动手操作探索的欲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得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会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2.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
识。
3.通过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锻炼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评价活动方案】
1.创设“尝一尝”的环节,通过实践活动“看着一样,实际上味道不同的水”这一活
动以评价目标1.
2.创设“我的家乡水”的环节,通过了解家乡水这一实践活动,评价目标2.
3.创设“做一杯饮料”的环节,通过加适当的材料做一杯好喝的饮料这一活动。
,评
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活动“想一想”-----看动画片“小马过河”!(评价目标1)
(1)故事中蕴含着,食盐能溶解在水里的道理。
(2)“你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可以说出来食盐溶解在了水里这种现象。
但是用词不一定准确。
这里也不要特意强调“溶解”这个词。
2、活动“尝一尝”。
(1)出示四杯液体(食盐溶液、雪碧饮料、白糖溶液、白醋溶液)。
(2)先看一看,猜一猜,再尝一尝。
(3)说一说,只靠眼睛看是不够的,在认识物体的过程中要各种感官一起用。
(4)安全教育:但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尝一尝,一定要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否则的话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都是很危险的。
二、新授:知道水里面是有杂质的(评价目标2)
1、活动“看一看”(评价目标2)
(1)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图片展示了各地的水流美景,这些大自然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人们,人们争相前往去到那里。
人们的游览带来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也为这些景色拍下了许多美丽的会议。
(2)再来看一组照片,图片中展示了人们游览过后,大自然的水流收到了严重的污染,颜色、气味、美景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大自然是伤心的。
(3)再来看一组照片,水里的杂质经过鉴定,对人体是有害的,可能导致各种疾病,这一组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因为水源污染而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一些上海。
(4)请你来说一说,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你将来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说一说自己的向他和理想,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2、活动“说一说”---“家乡的水”
(1)展示五龙潭的水、无影潭的水、小清河的水、工商河的水、大明湖的水等。
(2)通过展示各种家乡的水,感受家乡水的水质也是颇迫在眉睫的,也是需要积极治理的。
(3)其实看似干净的水,也有着许多我们人的眼睛看不到的细菌在里面,必须要经过特殊的处理才能引用。
3、活动“做一做”---“做一杯饮料”(评价目标3)
(1)准备各种可食用的添加材料,让饮料变得更好喝。
(2)通过观察发现,有些材料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则不可以。
(3)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三、课堂小结
在同学们初步了解溶解的现象之后,为学生们揭示什么是溶解,溶解的现象及定义,简单向同学们介绍,建立感官认识的同时建立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把它们放到水里
【学习目标检测】
1、沙子放在水中会溶解吗?
2、食盐放在水中,变成了极小的均匀的分布在每一滴水里,这种现象叫。
3、请你说出能溶解在水里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