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浅谈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考
浅谈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考深化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教育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深化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对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是对教育内涵、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考进行探讨。
一、完善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要实现教育体制的完善,需要从机制、体制、政策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
要加强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学校管理机制。
还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教育投入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合理利用。
完善教育体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二、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要深化教育改革,就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
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长期目标。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要不断推进教育公平,真正做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要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和关注,注重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保障。
要完善教育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使用。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要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就要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技术和平台,加快推进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要强化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要推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教育教学内容的网络化和个性化。
要加强对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的保障,确保教育信息化的稳定发展。
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新课改的问题与反思
新课改的问题与反思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
自实施以来,新课改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
一、新课改的问题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部分学校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课程设置过于追求全面,导致课程内容繁多,学生负担加重。
同时,部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新课改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部分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存在困难,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影响教学质量。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
然而,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存在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导致新课改在不同地区的推进程度不一。
4.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新课改强调过程性评价,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学校仍然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二、新课改的反思1.调整课程设置:在保证课程全面性的基础上,适当删减部分课程内容,减轻学生负担。
同时,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选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降低考试分数在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业绩中的地位,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深化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
首先,要完善课程设置,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要加强课程管理,完善课程的组织管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最后,要加强课程评价,注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评价标准,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只有把握好改革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课改中的三点思考
课改中的三点思考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在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课改中就有以下三点思考:一、对“教学做合一”的思考早在1927年,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某某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具体言之,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新课程理念下重温先生的教育思想,感受颇深。
1.教材与学生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是视而不见的教学,学生是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当然教师也是没有选择的。
新课程理念下,真正的教学内容不是行政主管部门的独裁所能左右的,应该由学生来决定。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要发生变化,教师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要学会怎样用教材,不能被教材所束缚,一丝不苟,顶礼膜拜是不可取的。
2.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学,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总结。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要以“炫技”代替为“助人”,要由关注“演技”到关注“沟通”。
知识的单向传递、情感的单向宣泄,已经成为过去,随之应来的是知识的双向建构和情感的双向交流。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已成为必需。
在关注教法的同时,学法的设计也要重视。
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让课堂成为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课堂,寻求让学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才。
3.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独角戏的场景。
新的教学观要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积极参与、共同发展。
上课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与理解,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与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课程改革中的三点教学思考
课程改革中的三点教学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三点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思考:
1. 学生中心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以知识传授为主,而在课程改革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2. 实践性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而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实习、项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跨学科教学:传统的学科划分较为固定,学生只关注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
而在课程改革中,应该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教师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问题与思考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问题与思考2023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的不断进步,学校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也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对学校课程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探讨一些问题和思考。
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1.学生思想观念升华学校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
倡导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2.学科知识理念转变学校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科知识理念的转变。
新的课程体系中注重综合性素质的培养,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态度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模式创新学校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注重启发式教学、学生交流和互动,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展开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果。
4.学校育人环境优化学校课程改革促进了学校育人环境的优化。
新的课程体系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二、学校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1.课程理念不能贯彻落实学校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理念不能贯彻落实。
实践中,学校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注重改革的理念、目标、原则等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课程实施时质量的关注和评估,培养师生的课程思维能力,达到“课程改革”与“课程实验”的有效融合。
2.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之二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贫困地区、高山地区的学生教育资源匮乏,教师带课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设备和技术条件不够完善等问题比较严重。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一今天的新课程改革针对以往课程设置中的缺陷与不足,借鉴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等。
这些主张对于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无疑是有极大价值的。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和尊重都是空前的。
正由于此,新课程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尤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但人们也同时认识到,教育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课程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载体。
人的社会化不仅是水平和程度,也包含着社会化的方向。
人的社会化是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是人与社会的平衡。
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宣传与实施过程中,就要努力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既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也要重视社会的发展需要,突出人的培养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方向性。
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服从于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总方向,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这些正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无须强调。
但在人本主义思潮日盛的现实条件下,在人们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对教育的总体体认还不十分一致的情况下,一些教育实际工作者也难免对新课程改革发生歧义或误解,甚至片面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如在课程的实施上,就可能出现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学习的层面,只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层面,而忽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等倾向。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就应率先把这一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说清楚,解释清楚。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课程改革既要适当借鉴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指导地位,使人们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和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的培养质量。
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6月14日赴长治市长子县参观观察了当地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岚水中学由一所即将撤并的农村初中经过五、六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而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水平位列全县前列的学校的实践,回来后,颇多感慨,结合本联校实际,略谈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一、一把手是决定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岚水中学之所以能通过坚持不懈的课程改革,从一所濒临撤并的农村初中跻身全县前列,校长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带领全体教师努力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真正体现了领头羊和标杆效应。
为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尽快解决各级一把手、特别是坚定基层学校校长的课改意识是当务之急,正所谓思想决定成功。
二、根据现代素质教育搭建而成理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我们的课改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也不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很多地方或者轰轰烈烈一阵以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上,或者仅仅在同学课程上即课堂教学上实行改革,而把课程改革的一大块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放弃了。
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人和谐的、全面的发展。
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满足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即智力、审美观、情感、态度和体能等方位发展的需要,因此每一位课改参与者必须树立大课程理念。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必须支持学生成为自信、自强、在个性和感情上坚强而稳定,积极主动的具有社会能力、有责任心、独立精神、具有丰富想象但又面对现实的人。
那么如何在课改中体现大课程理念呢?首先在课程类型上要更加丰富,如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必须把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并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为主线,使其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这是加强心理教育、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
再如开发非正式课程。
如学校组织特、学校自主化、师生关系等,岚水中学的校园文化的“明显化”达到的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再比如创设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
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5篇)第一篇:关于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1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对于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新型课程文化。
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中,很多学校只注重课程的形式,例如考察“许市中学”模式后,各乡镇都有课改实验校、实验班,而很多学校只是模仿“许市中学”的课程形式,多挂几块黑板、将学生分组、设计导学案等,却忽视了课改精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索交流,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现行的教改模式,都过分的强调预习和自学,如洋思中学的课改把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型变成思考型,这是教学理念的重大变革,但教师预设很多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实际上却框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又让学生购买许多教辅工具,其内容十分广泛,从背景资料到习题答案一应俱全,让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教学模式),学生在工具书上找教师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见解,不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
黑田铺中学的幸福教育模式与大部分的名校教改模式不同,幸福教育注重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各个环节的情绪进行预设,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感”的制造,着力培养学生对学科本身、学习过程的兴趣,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注重课程实施,忽视农村实际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育智慧”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既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
及时把课堂教学改革列为攻坚的重点,明确提出以创新为课堂教学改革攻坚的核心目标,就能使素质教育直奔主题,取得改革的主动权。
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的校本发展紧密相连,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既要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组建攻坚队伍,加强课题研究。
以创新教育为战略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战是一次成功的系统工程。
一、教育观念再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当前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观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行为中,则应重视以下几个观念的再转变:1.课堂教学要从以书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
2.课堂教学要从传授书本知识向培养创新能力转变。
3.课堂教学要从追求整齐划一向因材施教、有利开发潜能转变。
二、课堂攻坚再定位课堂教学改革攻坚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我们认为重点要定位在以下3点:1.注重师生关系的研究课堂教学,说到底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所以研究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不能不涉及师生关系。
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师生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者,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处理好基础知识,常规思维,创造思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要么是为打基础而打基础,认为有了知识,能力自然会提高;要么是一提创造就一味创造,忽视双基。
这就需要学生获取基础性学习能力的同时,坚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找准教学中的结合点,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3.注重因材施教的探索加强对学生的分析研究是重要前提,而适当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措施,是在课堂内落实因材施教的重要内容。
三、课程教材的再整合1.从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功能的角度对现行的必修、选修活动课程予以全面整合,从培养总学力的角度充分发掘现有课程的功能。
2.从德智体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角度对现在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现代性的核心
对人的信任和尊重,权利文明 自信,自主,个性,独立思考,创新 参与,负责,公共精神,公共秩序 规则素养,规则文明,看不见的手 自下而上的治理,可持续的进步
谢谢各位
2,把单元、章的核心内容提炼为学习项目 3,两周左右为一个学习单元,学习流程 4,以做项目的方式开展学习,落实教学任务
5,以撰写、展示项目报告为项目完成标志 6,将知识、技能训练融入项目完成过程 7,判断:课堂改革推进课程改革:
——第一代课程:经典文献 ——第二代课程:学科知识系列 ——第三代课程:项目系列
十年改革回顾
初步建立了新的教学框架 初步形成了新的教育理念 造就了一支胜任改革的管理和教师队伍 形成多方面、多层次联动的推进机制 为未来的再发展奠定了观念、机制基础
新问题和新机遇
一些跟进者模仿多,领悟少。有不进则退之险 出现读学案、做习题、对答案现象。若此,
改革将蜕变为更极端的应试训练 新教育的生命力远远没有完全释放和开发 信息技术将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持 小康社会(中产时代)的实现将为改革带
改革何以成功
这场改革: ——在大变革的背景下进行 ——为大变革提供保障 ——和大变革同追求,同进行
从农业文明到工商文明的大变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大变革 从人治政治到法治政治的大变革 从贫富两极到中产时代的大变革 从百姓社会到公民社会的大变革 从地位为本到权利为本的大变革 从人是工具到人是目的的大变革
项目学习的意义
1,让学生完整地感受学习目标(森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意义 3,增强学习的节奏感,程序感,成就感 4,增强学习与真实生活的联系 5,走向自然且必然的综合性学习 6,通过深度学习(浅层训练?)提高成绩
四:改革测评标准
1,期望中考、高考改革 2,学校层面可做的事:
学校课程改革思考
学校课程改革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课程改革已成为各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如何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学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挑战以及可行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
因此,推动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优化课程内容和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其次,课程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最后,课程改革也能够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和国家的竞争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具体而言,应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如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此外,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将学生的知识运用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三,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
课程改革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其中之一是课程体系的调整和重构问题。
当前的教育体系定位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通过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措施,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此外,还存在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问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拥有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能力和理念。
第四,合适的路径和策略。
在学校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上,可以借鉴一些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首先,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适度借鉴适用于本国实际的内容与形式。
其次,注重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发展。
再次,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深化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这次课程改革,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深化课程改革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改革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改革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优化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有助于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4.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
学校应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创新教学方法深化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例如,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4. 优化评价体系深化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
同时,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关注的几种现象:一、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存在的地域差异对课程改革的制约;二.新理念要不要旧教法;三、正确把握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与“预设”;四、课改与分数之间的矛盾。
一位石油大亨说过:真正的石油不一定是在陆地和戈壁,也不一定在海洋深处,而在我们的脑海里。
此语道破了探究事物真相的天机:即事情的成败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人的思维。
正确的思维可以助人事业成功,错误的思维则导致事业失败。
当前课改正轰轰烈烈地开展,在教育界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狂风,它带来了新的气息,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甚至可以说是随着一些“固执”的老问题的存在而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所以我们必须冷静地对新课程改革进行思考,防止认识思维上出现偏差,并应及时寻找原因及对策,以便课改能真正地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深入地开展下去。
那么课改中我们到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呢?在农村地区,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与城市相比,尚有极大差距。
贫穷落后,没有什么文化氛围。
一些家庭生活环境过于贫穷,父母本身没有什么文化,思想观念又落后,行事过于独断专行,唯我独尊,儿女小时只有惟命是从,两代人之间心灵上几乎没有什么沟通。
更谈不上平时教孩子知识。
而教材的编写总以城市孩子的能力为中心点。
此外,农村中小学里,教学条件依旧十分落后。
图书馆、电脑这些对城市学生来说比较普遍的工具,在这里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有的地方虽然有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但因没人会用,或是有人会用配套却不齐全,致使其长年闲置,或是转为他用。
相当多的教学内容因此而无法正常开展。
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一些农村学生的基础极差,行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缺乏合作、交际的能力和兴趣,这是教师在课改中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基础太差,要补;课程太多,要赶;生活太穷,要顾……这些无疑使教师的劳动量加大。
不仅如此,如今农村教师普遍出现老龄化现象,再加上农村短线学科教师严重的缺乏,这些都会给农村地区的课程改革带来极大的制约。
深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深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深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在教研科研骨干研讨会上的发言教育部2014年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意见》指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三全)。
《意见》强调,要着力实现“五大统筹”:一是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二是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三是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四是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五是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从多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同时,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评
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启发式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性化教学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采用不 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个 性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 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 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课程改革的成果与经验总结
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
学校课程改革使得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涵盖了更多的领域和学 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改进
课程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引入了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提 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评价体系的完善
课程改革建立了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 更好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的发展需求。
系统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注重整体性 、连贯性和系统性,避
免重复和脱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更新
精选课程内容
选择具有时代性、前沿性 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确 保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
更新课程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 实际需求,及时更新课程 内容,保持课程内容的时 效性和针对性。
拓展课程内容
在保证核心知识的基础上 ,适当拓展课程内容,增 加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家长参与评价
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 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02
英国BBC教育频道
该频道与学校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教育节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
03
日本东京大学
该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开设了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成功课程改革的特点和经验
特点
成功的课程改革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推进课程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01
未来课程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学习。
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02 科技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利用数字化和智
能化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
03
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本土实际情况
,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学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 考
汇报人:
日期: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 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 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 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案例 • 课程改革的展望和建议 • 结语
01
CATALOGUE
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素质。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 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担 当、有责任心的社会成员。
课改理论思考
课改理论思考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我对课改理论的一些思考。
首先,课程改革需要把握科学性和实践性。
科学的理论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的理论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教育规律,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但是,科学理论还需要实践验证才能更完美地体现其正确性和实用性。
因此,我们应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推进课程改革。
其次,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课程的实行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各种形式的课程发展,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打牢学生的基础,方便后续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再次,课程改革需要重视教育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课、研讨会、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互动与思考,提高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最后,课程改革需要注重教育评估。
教育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评估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可以采用考试、作业、课堂参与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实践。
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多元化发展、教育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的工作,让课程更加丰富和贴近学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在教研科研骨干研讨会上的发言教育部2014年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意见》指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三全)。
《意见》强调,要着力实现“五大统筹”:一是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二是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三是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四是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五是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五个统筹”涵盖了育人的主要方面,从多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
《意见》提出,要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
提出了十项措施,并对每项措施从政策、制度、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要求。
在改进和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此次改革,重点提出了三项新的措施。
一是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主要是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是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质量要求,完善现行课程标准,增强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性。
三是加强相关学科课标教材纵向衔接和横向配合,推动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一、加强学习,深刻领会了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系统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积极实践,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破解考试评价制度难题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极大地推进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化。
二是促进教育公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破解考试评价难题,中小学考试评价改革有力推进。
四是开展教育督导,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
二、钻研课程标准,更加明确在课程改革中的新任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
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明确学科中学生发展有哪些核心素养?教学怎样去落实?考试怎么去评价?以数学为例三、不断改进,积极实践高效课堂《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
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进。
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合理调整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达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课堂效果的最佳化。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教师应善于运用一些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亲切的笑容、适度的幽默、鼓励性语言、师生平等互动以及小游戏等都有助于营造良好氛围。
如果我们能够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氛围,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
第三、课堂教学必须“务实”才能“高效”。
当前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惟美主义,华而不实的花架子。
课堂教学必须务实才能高效。
1、高效课堂应当是平实的。
也就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
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炫耀教师水平而追求“奇”、“特”、“巧”等。
2、高效课堂应当是真实的。
所谓真实,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
但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继承优良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提倡自主创新、张扬个性与合作学习。
3、高效课堂应当是丰实。
所谓丰实,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
4、高效课堂应当是扎实的。
所谓扎实,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学生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充当听众。
四、不断反思,积极研究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的微课题研究很有意义。
课题应该紧贴教学实践内容,这样研究的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些理论性强的课题研究对个人研究而言就不太适合,一是研究难度大,二是实用性不强,这样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在选择课题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在组织课题研究时才能发挥所长,将来的研究成果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怎么研究?1.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以课堂观察为例说明)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除了应明确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外,还要提出工作措施(即如何开展工作),因课题研究计划对我们将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好的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
2.认真踏实的研究研究计划制定好之后,就应该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不能懈怠。
人都有惰性,如制定的计划不能按照要求执行,就很容易懈怠下来,后面的研究计划就很难完成。
因此,要克服这种惰性,加强自我约束,认真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研究过程,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如课堂观察课题研究的历程:(1)读书。
读与课题相关的书籍、文章、资料。
(2)转化。
把研究设计转化成可操作的内容。
课堂观察课题组每月一次研讨会,既是研讨、也是促进。
发现的问题及时消化、相互借鉴。
不断修订原有方案。
(3)提高。
研讨过程中找到了课题研究的“五法”,即“一定、二用、三研、四推、五记”。
一定实验学校、学科。
二用,用课题观察方法改进听评课,相互借鉴观课工具,互相参加活动落实课题精髓。
三专题研讨。
一月一次研讨活动,10月10日,在研培中心,互相汇报上月的做法;11月11日,在宏华学校;12月12日,在金鱼小学,与全市小学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成都市天涯石小学教师、周林教授一起进行活动;12月19日又在宏华学校,先对宏华的教研组长进行培训,然后召集课题组会议,小结一月来的工作,布置期末课题小结事项。
四是推动校本研修。
雒城一小、实验小学、六中、金广、金鱼小学、金轮小学、雒城三中都在积极改进。
曹建波、刘智先后到实小、一小、金轮、三中进行培训。
教研员徐云琼利用全市思品教研边实践边培训。
五是研记结合。
走过的路要留下脚印。
从读书心得、课堂实录、教学随笔、教育日记、教育案例等相继成文,目前正在编撰本期“课堂观察改进教研”阶段性成果集。
3.充分利用可利用时间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花很多时间,用来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很少,因此,需要忙里偷闲,抽时间进行研究。
可以将课题研究的任务化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利用小块时间可以完成,一些大的任务或总结工作再利用整块的时间(如节假日)去完成。
总之,进行课题研究需要挤时间,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才可以做好工作,要取得更好成绩,使得自己有更多的提高,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4.详细记录研究过程课题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是课题研究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于研究过程、研究心得及研究结论要作详细的记录,所以,在研究之初就要准备一个课题研究记录本,用于记录课题研究过程的详细材料。
只有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有材料能够详细记录,将来在实验总结和论文撰写时才能有所依托。
教师通过记录实验过程,知道自己研究的进度,使课题的研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教师课题研究意识牢固建立,使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更加深入有效,使课题的结题更加言之有物,使教师的教科研理论与实践水平走上新的台阶。
5.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课题档案袋”,将课题计划、课题方案、课题研究过程记录、研究体会、相关论文、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凭证、课题的阶段总结报告等材料放入其中。
教师要做课题资料收集和学习的有心人,时时留意自己研究课题所需的资料,并对自己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归档。
这些收集来的与课题相关联的资料会使课题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以后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课题档案袋”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也是课题结题的一项重要依据。
6.认真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课题研究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认真进行阶段总结,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得失和拟定后面的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