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结节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结节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免疫细胞聚集形成肉芽肿,进而引起组织破坏和器官功能损害。
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等也可能与结节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诊断结节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
对于肺结节病,应注意与肺结节性病变、肺癌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肺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为双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肺内结节或阴影。
活检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结节病的关键,应尽可能选择受累组织进行活检。
同时,应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肿瘤等。
五、治疗结节病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受累组织和器官、病程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观察和随访是可行的治疗策略。
对于有症状或病情进展的患者,应根据受累器官和组织进行相应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局部病变或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
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后结节病的预后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呈现自限性病程,但约25%的患者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病程,最终导致不可逆病变。
预后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男性、肺功能受损、心脏受累等。
因此,及早诊断、个体化治疗和定期随访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七、结论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结节病的认识水平,规范我国肺结节病的临床诊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同时,本共识也提出了我国结节病诊疗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多学科、多中心合作机制,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提高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水平,为结节病的诊治提供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
结节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包括HLA和BTNL2的基因表型与结节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相关。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的病理学分类及分级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的病理学分类及分级在医学领域,肺结节是指在肺部组织中出现的局限性圆形影像,直径小于3cm,而且不能与周围肺组织相融合。
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影像学发现,现在已经成为常规体检和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一种常见病变。
肺结节的病理学分类及分级对于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的病理学分类及分级。
一、肺结节的病理学分类肺结节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两大类。
1. 良性结节:良性结节是指组织学上不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能力的结节。
良性结节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
根据组织学特点,常见的良性结节包括肉芽肿、肺囊性畸胎瘤、肺泡细胞瘤等。
2. 恶性结节:恶性结节是指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能力的结节。
恶性结节的形态和表现各异,常见的恶性结节包括肺癌、转移瘤、淋巴瘤等。
根据病理类型和组织学特征,肺癌可以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大细胞癌等。
二、肺结节的分级为了更好地评估肺结节的恶性程度和确定治疗方案,中国专家共识将肺结节分为5个等级。
1. 0级:0级结节是指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的结节,但无法明确其良性或恶性特征。
0级结节需要进一步进行病理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2. 1级:1级结节是指影像学上表现为良性特征的结节。
1级结节通常体积小,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密度均匀。
3. 2级:2级结节是指影像学上表现为部分良性和部分恶性特征的结节。
2级结节的形态和密度等特征呈现不规则和不均匀的特点。
4. 3级:3级结节是指影像学上表现为高度可疑恶性特征的结节。
3级结节常常是非典型的、不规则的,造影增强后结节的内部密度多呈现不均匀分布。
5. 4级:4级结节是指影像学上表现为高度恶性特征的结节。
4级结节在形态、密度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恶性特点,并伴有明显的浸润和转移现象。
三、结语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病变,其病理学分类及分级对于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对肺结节的病理学特征进行分类和分级,可以更好地评估结节的良恶性,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丁香园呼吸频道11-07 09:58+关注转自:孙思庆博士「呼吸科无小事」本文对在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肺癌诊疗指南、 Fleischner 学会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肺结节的评估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影像学策略进行比较。
对于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结节直径≤4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在好处和危害;(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果没有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2.NCCN、 ACCP、Fleischner 协会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3.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4~6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2. NCCN 协会指南建议低危人群 1 年后复查 CT;建议高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1 年半到2 年之间复查 2 次 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只是人群分类标准不同,ACCP 指南中把人群分为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而 NCCN 和 Fleischner协会则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更加详细的分为低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4.Fleischner协会指南建议不需常规随访。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每年复查 CT,中、高危人群在 NCCN 指南基础上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6~8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诊疗方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作者:————————————————————————————————日期:2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的手术治疗指南
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的手术治疗指南肺结节是指肺部影像学上检测到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圆形或椭圆形影像结节。
肺结节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因此对于肺结节的处理十分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肺结节治疗方式。
中国专家经过研究和实践,达到了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肺结节手术治疗指南。
一、概述肺结节的手术治疗指南旨在规范肺结节手术治疗的标准和原则,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该指南基于中国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讨论和修订而成。
二、适应症1. 直径超过3厘米的肺结节,无论其性质如何,均需考虑手术治疗。
2. 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结节,根据结节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和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三、术前准备1. 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术前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心功能等,并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3. 定位浸润性肺结节的位置和范围,明确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方案。
四、手术治疗方式根据肺结节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
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1. 肺楔形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3厘米、表面光滑或部分凹陷的良性肺结节。
2. 胸腔镜手术:适用于直径小于5厘米且位置适中的肺结节。
3. 开胸手术:适用于复杂肺结节、恶性肺结节或胸腔镜手术无法完成的情况。
五、术后处理1. 对于良性肺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析确定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包括随访观察、药物治疗等。
2. 对于恶性肺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析确定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六、并发症及处理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肺不张等。
应加强术中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肺功能。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七、随访观察对于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观察,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
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症状评估等。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肺结节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一、背景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1]。
该病几乎可以累及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及胸内淋巴结最易受累,其次是皮肤和眼部[2]。
结节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过程较为复杂,病情评估有时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1989年制定的国内结节病诊治指南[3],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求,亟须更新。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国内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有经验的结节病诊治专家依据国内外临床诊治经验和证据制定了本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肺结节病的认识水平,规范我国肺结节病的临床诊治,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共识也提出了我国结节病诊疗方面若干尚需解决的问题,期望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结节病患者数据库,健全我国结节病多学科、多中心合作机制,开展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积累研究证据,提高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水平。
二、概述结节病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以中青年发病为主,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不同地域及种族之间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迥异,瑞典的年发病率达160/10万人,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为49.8/10万人,非裔美国人为141/10万人[2],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1/10万人[1],我国尚缺乏结节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典型的肺结节病表现为纵隔及对称性双肺门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有肺内阴影;常伴有眼、皮肤病变,也可累及肝、脾、淋巴结、涎腺、心脏、神经系统、骨骼和肌肉等组织和(或)器官。
结节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在受累部位组织活检明确为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除外其他病因后可确诊为结节病。
不同结节病患者的受累组织和(或)器官、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呈现自限性病程,约25%左右的患者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病程,最终导致肺纤维化、肝硬化、致死性心律失常、失明等不可逆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1,2]。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课件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D孤立部分实性结节1. 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 单个mGGN 直径≤8 mm者:建议在3、6、12 和24 个月进行CT 随访,无变化者随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 mGGN 直径>8 mm 者:建议在3 个月重复胸部CT检查,适当考虑经验性抗菌治疗。
(3) 若结节持续存在,随后建议使用PET-CT、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进一步评估。
(4) 对于6 mm 及以上实性成分的mGGN,应考虑3~6 个月行CT扫描随访来评估结节。
对于具有特别可疑形态(即分叶或囊性成分)、连续生长或实性成分>8 mm 的mGGN,建议采用PET-CT、活检或切除术。
2. NCCN 指南建议结节稳定或实性成分<5 mm时,3 个月、1 年、2 年、3 年复查 4 次CT;结节稳定或实性成分≥5 mm 时,活检或手术切除。
3. ACCP 指南建议结节≤8 mm 时,3 个月、1 年、2 年复查3 次CT,然后进行 1 年-3 年的年度随访。
建议结节>8mm时,3 个月复查 1 次CT,如果结节持续存在,需考虑PET、非手术活检或手术切除。
如果结节发现时即>15 mm,直接进行PET,非手术活检或手术切除。
4. 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结节>6 mm 时,3 个月-6 个月复查CT,确定病灶是否还存在,如果病灶不变或者实性成分维持在<6 mm,需每年复查CT,满 5 年;结节≤6 mm 时,无需常规随访。
5. 亚洲共识指南建议结节≤8mm 时,3 个月、1 年、2 年复查3 次CT,然后每年复查 1 次CT;建议结节>8mm 时,3 个月复查 1 次CT,可行抗炎治疗、手术或非手术方式活检,活检前可先行PET-CT 检测。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41(10) : 763-7712.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Chest, 2013, 143 (5 Suppl) :e93S-e120S.3.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4.2017)4. MacMahon H, Naidich DP, Goo JM, etal.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 Radiology. 2017 Feb 23:161659.5.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肺亚实性结节影像处理专家共识.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5, 49 (4) :254-258.]6. 刘春全, 崔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肺结节评估四大指南比较分析. 中国肺癌杂志, 2017, 20(7): 490-498.。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围。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全面解读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全面解读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内部或肺组织中发现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结节病变。
肺结节的发现在临床中非常常见,但其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是良性的,而有些可能是恶性的。
因此,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专家在肺结节诊治领域达成共识,并发布了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本文对这一专家共识进行全面解读。
一、肺结节的分类肺结节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四类:恶性结节、恶性概率高的结节、恶性概率低的结节和良性结节。
专家共识明确了不同类型的肺结节的特征和处理方式,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1. 恶性结节:这类结节在临床中占比较小,但有较高的恶性概率,需要尽早排除肺癌的可能性。
对于这类结节,一般会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肺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2. 恶性概率高的结节:这类结节的恶性概率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良性可能性。
对于这类结节,通常会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评估,如果患者年龄较大或合并有其他疾病,会倾向于选择手术治疗。
3. 恶性概率低的结节:这类结节的恶性概率较低,但仍需严密观察。
一般会建议定期复查,如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CT检查,并通过观察结节的生长速度、形态等变化来判断其恶性概率。
4. 良性结节:这类结节恶性概率极低,无需进行治疗。
一般会提供一些建议,如戒烟、做好预防措施等。
二、肺结节的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目前常用的肺结节检查方法是CT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信息。
此外,还可以结合PET-CT、MRI等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态和肺部疾病的程度,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3. 细胞学检查:对于恶性概率较高的结节,细胞学检查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活检或穿刺抽吸获得肿瘤细胞样本,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以指导治疗。
三、肺结节的治疗方法肺结节的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结节的性质和患者的临床情况。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免疫组化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免疫组化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肺部病变,诊断及治疗方面一直是临床上争议的焦点。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肺结节,中国专家共识提出了免疫组化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该专家共识的具体内容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专家共识简介肺结节的免疫组化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是一项为了提高肺结节诊断准确性的共识。
这项共识由中国肺结节诊疗专家组经过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而成。
2. 免疫组化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检测特定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来帮助诊断的方法。
在肺结节诊断中,免疫组化主要用于鉴别恶性和良性结节。
通过检测特定的肿瘤标志物,如CK7、TTF-1、Napsin A等,可以帮助判断结节的恶性程度。
同时,免疫组化还能够鉴别结节的细胞来源,如肺腺癌、鳞癌等,对于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起到重要作用。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DNA或RNA中的异常序列来帮助诊断的方法。
在肺结节诊断中,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用于检测肺癌相关的基因突变或基因重排。
通过检测EGFR、ALK、ROS1等基因的突变或重排,可以帮助判断结节的恶性程度,同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可以选择靶向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4. 肺结节诊断的综合应用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肺结节诊断中往往相互补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结合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结果,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结节的恶性程度,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同时,这种综合应用还能够帮助鉴别一些难以诊断的结节,提高了临床诊断的便利性。
5. 临床应用展望免疫组化与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检测方法的标准化、成本效益的考虑以及检测结果的解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相信这些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为肺结节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课件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为亚实性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CT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但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亚实性肺结节中包括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class nodule,pGGN)、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mixed ground-glass nodule,mGGN),后者也称部分实性结节(part solid nodule)。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精准医学时代的重要指南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精准医学时代的重要指南一、引言肺结节是指肺部出现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圆形或椭圆形病变,通常在肺部CT扫描中被发现。
肺结节虽然直径较小,但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肺结节,中国专家们制定了肺结节诊治的共识指南,以满足精准医学时代的需求。
二、肺结节的分类与评估肺结节可按照其形态、大小、密度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中国专家共识指南,将肺结节分为恶性、良性和不确定性三类。
良性肺结节通常是良性肿瘤或感染病变,不需要过多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恶性肺结节则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不确定性肺结节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
三、肺结节的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对于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根据中国专家共识指南,影像学评估应包括CT、MRI和PET等技术。
CT扫描可以提供肺结节的形态、大小和分布等信息;MRI对于良性和恶性结节的鉴别具有一定优势;PET扫描可以检测结节的代谢活性,有助于评估结节的恶性程度。
四、肺结节的治疗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肺结节,中国专家共识指南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对于良性结节,通常采取观察和随访的策略,定期复查结节的形态和大小。
对于恶性结节,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不确定性肺结节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治疗决策。
五、肺结节的精准医学治疗精准医学是21世纪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肺结节的精准医学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南提醒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和病理学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精细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可以提高肺结节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六、结论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
中国专家共识指南的发布,为肺结节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符合精准医学时代对诊治的要求。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相信通过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能够提高肺结节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写作时请根据题目需求结合具体资料进行适当修改)。
肺结节诊断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
肺结节诊断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发布肺结节是指在肺部X线、CT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小于3厘米的圆形或近圆形病变,其特点是密度更高、形态更规则。
在临床中,肺结节的发现越来越频繁,尤其在高危人群中,如吸烟者和长期接触粉尘或有某些职业病史的人群中常见。
针对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在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之前存在一定的分歧。
为了规范肺结节的处理流程,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肺结节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标准。
一、肺结节的分类根据影像学检查的特征,肺结节可以分为恶性和良性两种类型。
恶性肺结节为那些可能带有癌细胞的病变,包括原发性肺癌和转移瘤。
良性肺结节则是指那些非癌性的结节,如肺纤维化、感染性病变或肺血管性病变。
二、肺结节的诊断对于发现肺结节的患者,首先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以确定其良性还是恶性。
一般情况下,建议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诊断:1. 影像学监测:对于直径较小、形态规则、无明显症状的肺结节,可以先通过影像学监测观察其生长情况。
如果结节没有显著变化,可以继续监测;如果结节有增长趋势,需要进一步评估。
2. 细针活检:对于直径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肺结节,建议通过细针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为癌细胞。
3. PET-CT扫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可以评估肺结节的代谢活性,从而识别是否为恶性病变。
三、肺结节的治疗1. 恶性肺结节的治疗:对于确诊为恶性的肺结节,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确定,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
2. 良性肺结节的治疗:对于良性的肺结节,治疗通常不需要手术切除,可以通过保守观察和药物治疗来进行。
如果伴有症状或有恶化的趋势,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四、肺结节的随访无论是恶性还是良性肺结节,在治疗结束后都需要进行定期随访。
随访的目的是评估疗效、监测病情,并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
一般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同时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结论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为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明确和规范的指导。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原则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原则近年来,肺结节的发现率逐渐增加,这给临床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统一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标准,中国专家共同研究并制定了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明确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原则。
一、诊断阶段肺结节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PET-CT、病理活检等。
在进行肺结节的诊断时,应尽可能获取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并辅助病理学结果,以确定肺结节的性质。
二、手术治疗的选择原则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肺结节,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肺结节的性质:对于高度可疑为恶性肿瘤的肺结节,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病灶,手术切除是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2.患者的整体状况:手术治疗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手术耐受性,包括良好的肺功能、较好的全身状态等。
3.肺功能评估:手术切除后,患者的肺功能需要得到保留,因此在手术前需要进行肺功能评估。
4.肿瘤分期:对于早期肺癌(I期和部分II期),手术切除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5.手术风险评估:手术切除的风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手术难度等因素进行评估。
三、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原则对于不适宜手术切除的肺结节,非手术治疗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肺结节的性质:对于性质良性的肺结节,如肺部感染、肺结核等,非手术治疗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2.患者的整体状况:对于手术不宜的患者,如年老体弱、合并疾病较多、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是更为适宜的选择。
3.治疗效果与副作用评估:评估非手术治疗的效果与副作用对于治疗选择至关重要。
4.患者的意愿: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患者对治疗选择的意愿,需充分尊重患者的决策权。
非手术治疗包括保守观察、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
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性质未明的肺结节,可选择保守观察,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判断肺结节的动态变化。
而对于直径较大、进展快速、恶性可能较高的肺结节,可考虑进行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等非手术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围。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随访时间仍根据流程分别管理实性和亚实性肺结节。
3.密度分类[1,2,3,4,5]:可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后者又包含纯磨玻璃结节和部分实性结节:(1)实性肺结节(solid nodule):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病变密度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2)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nodule):所有含磨玻璃密度的肺结节均称为亚实性肺结节,其中磨玻璃病变指CT显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密度增高影,但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
亚实性肺结节中包括纯磨玻璃结节(pure ground-class nodule,pGGN)、磨玻璃密度和实性密度均有的混杂性结节(mixed ground-glass nodule,mGGN),后者也称部分实性结节(part solid nodule)。
如果磨玻璃病灶不含有实性成分,称为pGGN;如含有实性成分,则称为mGGN。
二、筛查人群和评估手段[1,2,3,4,5,6,7,8,9](一)筛查人群2011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X线胸片相比,采用胸部低剂量CT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可使肺癌的病死率下降20%[8],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我国推荐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以早期诊断肺癌[9]。
因我国吸烟及被动吸烟人群比例较高、大气污染及肺癌发病年轻化的现状,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肺癌筛查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发布的临床指南[3,6]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发布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9],建议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1)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或400年支),戒烟时间<15年;(2)有环境或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3)合并慢阻肺、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者;(4)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者。
(二)评估手段:包括临床信息、影像学、肿瘤标志物、功能显像、非手术和手术活检1.临床信息:采集与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的信息,如年龄、职业、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个人和家族肿瘤史、治疗经过及转归,可为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2.影像学检查[1,2,3,4,5,6,9]:虽然X线能够提高肺癌的检出率,但大多数<1 cm的结节在X线胸片上不显示,故不推荐X 线胸片用于肺结节的常规评估。
与胸部X线相比,胸部CT扫描可提供更多关于肺结节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部特征等信息。
推荐肺结节患者行胸部CT检查(结节处行病灶薄层扫描),以便更好地显示肺结节的特征(1C级)。
薄层(≤1 mm层厚)的胸部CT可更好地评价肺结节的形态特征。
分析肿瘤体积可科学地监测肿瘤生长。
建议设定低剂量CT 检查参数和扫描的围为:(1)扫描参数:总辐射暴露剂量为 1.0 mSv;kVp为120,mAs≤40;机架旋转速度为0.5;探测器准直径≤1.5 m m;扫描层厚5 mm,图像重建层厚1 mm;扫描间距≤层厚(3D成像应用时需有50%重叠)。
(2)扫描围:从肺尖到肋膈角(包括全部肺),扫描采样时间≤10 s,呼吸时相为深吸气末,CT扫描探测器≥16排,不需要注射对比剂。
3.肿瘤标志物[1,10]:目前尚无特异性生物学标志物应用于肺癌的临床诊断,但有条件者可酌情进行如下检查,为肺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10]:(1)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 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Pro-GRP):可作为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标志物;(2)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用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反应监测;(3)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目前血清中CEA的检查主要用于判断肺腺癌复发、预后以及肺癌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观察;(4)细胞角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fragment,CYFRA21-1):对肺鳞癌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5)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r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对肺鳞癌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如果在随访阶段发现上述肿瘤标志物有进行性增高,需要警惕早期肺癌。
4.功能显像[1,2,3,4]:对于不能定性的直径>8 mm的实性肺结节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区分良性或恶性[11]。
PET-CT对pGGN及实性成分≤8 mm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无明显优势[12]。
对于实性成分>8 mm的肺结节,PET-CT有助于鉴别良性或恶性,其原理是基于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葡萄糖摄取与代谢率,在患者体注射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后,再测量被结节摄取的18F-FDG,恶性结节18F-FDG摄取较多。
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是PET-CT常用的重要参数,反映病灶对放射示踪剂摄取的程度;当SUV值>2.5时,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大。
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PET-CT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感度为72%~94%[3]。
此外PET-CT还可为选择穿刺活检部位提供重要依据。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良恶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3]。
在一项评估5~40 mm非钙化肺部病变良恶性的研究中,动态增强CT扫描显示增强>15 HU时,区分肺部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和58%[13]。
5.非手术活检[3]:(1)气管镜检查:常规气管镜检查是诊断肺癌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气管镜直视下刷检、活检或透视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 TBLB)及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取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
自荧光气管镜(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y,AFB)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对中央型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利用良恶性细胞自发荧光特性的不同,可显著提高气管支气管黏膜恶变前病灶(不典型增生)或早期恶变(原位癌)的检出率。
支气管超声引导下肺活检术(EBUS-TBLB)采用外周型超声探头观察外周肺病变,并在支气管超声引导下行EBUS-TBLB,较传统TBLB技术的定位更精确,可进一步提高外周肺结节活检的阳性率。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EBUS-TBLB对≤20 mm的恶性肺外周病变的诊断敏感度为71%,而常规气管镜TBLB仅为23%[14]。
虚拟导航气管镜(virtual bronchoscopic navigation, VBN)[15]利用薄层高分辨率CT图像重建三维图像并规划路径,由医生确定最佳路径,VBN系统通过气管路径的动画,为到达活检区域提供完全视觉化的引导。
为保证达到目标肺组织,目前常采用可活检的超细气管镜,在其引导下超细气管镜可进入到第5~8级支气管进行活检。
电磁导航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ENB)[16,17]由电磁定位板、定位传感接头、工作通道、计算机软件系统与监视器等部件组成,将物理学、信息学、放射学技术和气管镜技术相融合,使传统气管镜无法检测到的周围肺组织病变的检测成为现实。
EBUS和VBN或ENB联合应用可提高对周围型肺部病变的诊断率,且安全性高,在肺结节鉴别诊断和早期肺癌诊断方面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一项系统回顾分析结果显示[15],使用EBUS、ENB、VBN等气管镜检查技术对于周围型肺部病变的总体诊断率为70%,其中≤20 mm病灶的诊断率为61%,>20 mm病灶的诊断率82%。
最近我国一项单中心研究结果显示,EBUS联合ENB对肺结节的诊断率达到82.5%[18]。
(2)经胸壁肺穿刺活检术(transthoracic needle biopsy,TTNB)[3]:可在CT或超声引导下进行,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19,20]。
病变靠近胸壁者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活检,对于不紧贴胸壁的病变,可在透视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
6.手术活检:(1)胸腔镜检查:适用于无法经气管镜和经胸壁肺穿刺活检术(TTNB)等检查方法取得病理标本的肺结节,尤其是肺部微小结节病变行胸腔镜下病灶切除,即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