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商道:去伪而崇拙:曾国藩的拙式领导力

合集下载

张宏杰:曾国藩的拙诚精神

张宏杰:曾国藩的拙诚精神

张宏杰:曾国藩的拙诚精神李香荣2020年5月26日,知名作家、学者张宏杰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作了题为“曾国藩的拙诚精神”的专题讲座。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尚拙”的人生哲学,成为他人生成功的基础。

张宏杰带领听众通过曾国藩的修为事迹,深入思考如何秉承“拙诚”的态度,认识一个“至诚至拙”的曾国藩。

今天我所讲的,是清代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比较大,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理学家。

为什么要学习曾国藩近代以来,很多人对曾国藩的评价都比較高。

毛主席一生曾多次评价曾国藩。

青年时代他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就是说近代以来的大人物,我只佩服曾国藩一个人。

为什么佩服曾国藩?他后来给出了理由,他说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办事之人,一类是传教之人。

所谓传教之人,就是创建理论学派的理论家,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以及宋代的朱熹。

传教之人能传教,理论能力很强,但实际操作能力却不强,不能办事。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后都失败了。

所以孔子自己说“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孟子口才非常好,非常雄辩,也多次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但最后也失败了。

朱熹创办了包罗万象的理学体系,但活着的时候成就并不大。

另一类人是办事之人,这类人在历史上有很多,过去很多帝王将相都是办事之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强,能把事办成,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理论资源、思想资源。

能够兼传教和办事的,在历史上非常少。

毛泽东说,他知道的有两位,一位是曾国藩,另一位是宋代的范仲淹。

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有三位名人在这一点上比较突出,有两位是大家经常提及的古人,一位是明代的王阳明,一位就是清代的曾国藩。

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学派,用自己的这套心学理论为指导,做了一些在当时比较重要的事情,像平定藩王叛乱,治理地方。

曾国藩本身有理学基础,是重要的理学家,他用自己的这套理念指导自己,平定太平天国、开启洋务运动。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讲课稿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讲课稿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注重领导力思想的实践和总结,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领导经验和智慧。

他的领导力思想不仅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政治、教育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入手,分析其对当代领导者的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1. 忠诚与担当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秉持忠诚与担当的态度。

他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始终以忠诚敬业的态度对待上级,以信守承诺的态度对待下属,以责任担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曾国藩深知,只有忠诚于事业和责任,才能够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种忠诚与担当的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团队,才能够赢得团队的拥护和支持,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2. 厚德载物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强调“厚德载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才能与智慧,更要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了厚德载物的品质,才能够在处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厚德载物”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3. 以德服人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以德服人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应该仅仅凭借权力和地位来约束下属,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

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拥护,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4. 因时而变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因时而变”的理念。

他深知,世事变幻,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领导者,不能僵化于原有的思维和做法,而是应该不断地根据时势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曾国藩的领导力

曾国藩的领导力

曾国藩的领导力作者:宫玉振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05期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

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

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

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曾国藩“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

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功夫。

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曾国藩是以书生从戎,他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

一方面是太平军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另一方面,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

整个统治集团中,官吏渎法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求。

用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都已经丧尽天良了。

在曾国藩看来,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投身于挽狂澜的事业中。

也正是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表现出了异于任何军队的战斗力。

这无异是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

可以说,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

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末年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一生致力于国家的治理和边防事业而闻名。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仅是其个人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他的领导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曾国藩强调“教化”和“德行”的重要性。

在曾国藩的治军和治理任职中,他始终注重军队和官员的道德修养和德行的培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化和德行的力量,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领导。

他曾说:“我所以能居功,全是因为讲文化,肯教导,教人有所敬崇,正直有道德。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任何组织中,领导者都应该成为德行的楷模,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和影响下属,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贡献力量。

曾国藩主张“以实业为本”。

他认为,农业、工商业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只有通过发展实业,才能增强国家的财富和实力。

他在江南巡抚期间大力推动了农田水利的改造和发展,提倡工商业的发展,并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兴起。

他的实业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实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注重实业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国家和组织的进步。

曾国藩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选拔。

他非常重视选拔人才,并且始终保持与下属的密切联系和合作。

他曾说:“惟有倚重人才,下了各省以后,均主重首脑,取幕府同僚,就主力务求将材官调用过管。

”他提倡团队合作的精神,并且亲自培养和教导年轻的幕僚。

他的团队建设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领导者应该懂得找到合适的人才,并且重视团队配合,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曾国藩推崇“克己奉公”的精神。

他一生坚持克己奉公、勤政务实的原则,不畏艰险,不辞辛劳,坚守岗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奉公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应该树立自我奉献的精神,时刻为组织和员工着想,以身作则,激励他人,共同追求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1.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小说: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作者:宫玉振更新时间:2013/4/18 20:18:57什么是“重”?“重”就是稳重、厚重、庄重、端重、自重、负重。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重”字讲的是一名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外在形象以及内在素养。

中国有句话叫做“为官当如山”。

山在那个地方,一言不发,但是你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靠的、可以驾驭和控制局面的力量。

这就是“重”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等级制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定需要一个为人们所倚重的核心。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得体的举止就是厚重,因为这最符合下属对于领导者的期望。

所以,成熟的领导者,最大的特点往往就是从容稳重,给人以一种可以倚重、可以依赖的感觉。

一个动不动就表现出慌乱、冒失和浮躁的领导者,是很难在下属心中占有一定分量的,也就很难为下属所敬重、所信赖。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领导者身上“重”的品质。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记载了老子的一段话:“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导。

《论语·学而》也记录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

”一位领导者如果不稳重、不厚重,就不会有威严。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在其著作《呻吟语》中则说:“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头脑聪明、能言善辩,不过是第三等资质。

具有厚重品格的人,才是真正一流的领导者。

曾国藩也讲过一句类似的话:“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做成大事、可以承担大的责任、可以负重,就看这个人做事是不是稳稳当当、从容不迫,是否具有一种厚重的品质。

非常有意思的是,据说在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中,面试环节考察一个考生是否符合标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看这个人的稳重程度如何。

从2500年前的老子和孔子,到400年前的吕坤,到100多年前的曾国藩,一直到我们今天,中国人心中理想的领导者形象始终没有发生过根本的变化,“重”字始终是对于领导者的最基本要求。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之一。

他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其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曾国藩主张“用民为本、以德为先”,他认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真正地领导和治理好一个地方。

他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善待百姓,倡导清查贪污,任人唯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还主张用人唯贤,他不问一个人是否有功名,只要这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就会委以重任,并且善于引导团队的成员协调合作,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他的军事理论也颇有见地,提出了“八思想”和“三绪士”等一系列军事思想,这些不仅对于军队管理有指导作用,也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曾国藩领导力思想的启示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但在当时对政治、军事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民为本,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取人心,就需要善待百姓,以德服人。

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更要有实际的行动,例如打击贪污腐败等,展现自己的廉洁形象。

今天的领导者同样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真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形成强大的领导力。

以身作则,重构品德。

曾国藩在领导中强调了以身作则,他先要求自己做到仁爱和廉洁,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这为企业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用人唯贤,善于培养团队。

曾国藩善于用人,他重视用人的才能和资质,而非凭借后台关系。

他能够将那些有才能的人才善加任用,并且能够善加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团队,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组织。

这对于企业领导者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现代企业领导者同样需要善于发现和重视人才,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从而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曾国藩的智慧:守拙成巧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的智慧:守拙成巧的人生哲学

曾国藩的智慧:守拙成巧的人生哲学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精明和高明。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就是“尚拙”。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种人生哲学得自他独特的人生经验。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

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

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

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

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

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

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

相反,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免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不留遗弊。

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越顺。

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

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也没出来一个。

既然天性钝拙,曾国藩就充分发挥钝拙的长处。

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的是扎实彻底,一步一个脚印。

曾国藩在《送郭筠仙子南归序》中这样说:“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得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及其成熟,则圣人之徒也。

”这正是曾国藩的自我写照。

他一生成功,得益于“笨拙”精神。

他创建湘军,选拔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盖因其敦实淳朴,少浮滑之气。

他甚至讨厌那些“善说话”的人:“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险之际,其神情之飞动,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他招士兵,也专要“朴实少心窍”的山民。

曾国藩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

他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晚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思想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同时也对今天的领导者们具有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生平以及其领导力思想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曾国藩的生平曾国藩生于1811年,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府余庆县一个贫苦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曾国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卓然的才华,在16岁时就开始独立经商,拥有了自己的一支商队,他的商队经营得非常成功,因此他也被誉为商海明珠。

随着时局的变化,曾国藩转而投身于政治之中。

他先后担任过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务,深入了解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

同时,他还参加了多次重要的战役,例如太平天国起义、鸦片战争中的广州之战等,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两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并且他的领导力思想也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重视人才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他曾经说过:“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人才,就没有一切。

”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找一些有才华的人来为他效力,他会赏识他们的才华,并且提供适当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2. 峰回路转曾国藩的“峰回路转”思想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在压制太平军的时候,发现太平军的阵地坚固,攻打很难取胜,他就采取了转移阵地的策略,成功地将太平军引向了荆州和南京,最终打败了太平军。

这种“峰回路转”的思想也可以运用到领导力的管理中。

当领导者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善于变通,采取不同寻常的战略和策略,从而达到领导目的的效果。

3. 善于直面问题曾国藩非常善于直面问题,他在担任巡抚的时候,经常亲自出马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善于化解纷争。

他曾经说过:“出现问题不是坏事,坏事是放弃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领导者而言,直面问题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领导者无法识别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问题,那么他所领导的团队或组织就会陷入困境。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

曾国藩领导力心得体会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领导力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在他的威严、忠诚、实干和爱民等方面。

他的领导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曾国藩的威严引领了他的领导风范。

他是一个身材高大、面貌威严的人物,他的威严让人们对他心生敬畏。

他充满自信的外表传达出他的权威和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

他在处理事务时相当有分寸,坚定而果断。

这种威严的领导风范激发了他手下人的敬意和忠诚。

其次,忠诚是曾国藩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对国家、家庭和他效力的朝廷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忠诚。

他对清朝朝廷的效忠从未动摇,一直竭尽全力为其效力。

同时,他对他的家族也表现出忠诚,不辜负自己的先祖和家人的期望。

他对家族成员的帮助和关心使得他的家族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曾国藩的实干精神也是他的领导力的重要特点。

他是一个能言善辩、懂经书的知识分子,但与许多知识分子不同,他注重实际行动。

他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努力落实计划和完成任务。

他积极参与军事和政治事务,亲自指挥作战和制定政策。

他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从不推卸责任。

最后,曾国藩给予人们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爱民精神。

在他执政的地区,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积极投资于教育、农田水利、医疗等领域,为民众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服务。

他鼓励人民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尽力满足人民的需求,为人民谋福利。

曾国藩的领导力体现出威严、忠诚、实干和爱民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权威和自信是领导者必备的品质之一。

一个领导者应该展现出自身的威严和权威,让人们对其有所敬畏和信任。

其次,忠诚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一个领导者应该忠于组织,忠于自己的职责,为组织的利益而努力工作。

再次,实干是领导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

领导者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更要将理论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亲力亲为,主动作为。

曾国藩的拙诚,何以能胜巧伪?

曾国藩的拙诚,何以能胜巧伪?

曾国藩的拙诚,何以能胜巧伪?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初闻此言,半信半疑。

因为现在市面上关于曾国藩的书汗牛充栋,多以成功学论笔,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权谋家,野心家。

在此背景下,张宏杰著述的《曾国藩的领导力》殊为可贵。

他用详实的史料和理性的分析给我们呈现了另一个曾国藩。

曾国藩在处理湘军集团内部关系时,以“拙诚”为原则,尚拙,尚诚。

他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他一直秉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对事,以救国卫道的诚心,并以这种精神去组建和凝聚湘军,而非仅以兵饷丰厚为饵。

对人,不用权术,对同事和下属推心置腹。

“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话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这一点其实非常难得。

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和不信任大多来自沟通不畅,这种不畅有主观客观各种原因,但主要源于各人之间的私心。

要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身为长官首先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才能有可能上行下效,营造良好的风气。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专门提到“长官之于属僚,须扬善公庭,规过私室”。

中国是面子社会,但顾及面子不等于总是面上说好话,和稀泥。

所谓待人真诚,应该是要在合适的时候和场合说真话,直言规劝,最忌讳的是当面说好话,背地说坏话。

曾国藩对待部下的第二个特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欲成就事业,先要帮助别人成就事业;自己欲显达,先要帮助别人显达。

这其实彰显的是一种“仁爱”的精神。

天下事众,仅以区区一人之力何以担负?更重要的在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奖掖人才。

在选择人才上,曾国藩强调要“有良心”,“有血性”,“朴实勇毅”,在带兵中更强调犹如带自家子弟般对待部下。

据统计,到曾国藩去世时,受其举荐,三品以上大员50多名,其中总督4人,督抚、堂官26人,道、府、州、县官员难以数计。

甚至有人称道“天下一半官员皆其门生”,包括著名的中兴名臣胡林翼、左宗棠、沈葆桢等。

《曾国藩传》:笨,是最好的天赋

《曾国藩传》:笨,是最好的天赋

《曾国藩传》:笨,是最好的天赋作者:不有趣灵魂来源:玩你自己(ID: Gosoul624)唯天下之至拙,才能胜天下之至巧。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有人说,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在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

其中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而那“半个”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的一生跌宕起伏,不可谓不传奇。

他智商平常,天资一般,一个秀才就考了七次。

身体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

出身更是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

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

但是,他却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国藩传》这本书,看看他是靠什么,实现逆风翻盘的吧。

011811年冬天,曾国藩出生,他长得普普通通,出生时也没什么天降异象,到四岁也没有能够光大门楣的迹象。

他记忆一般,思维也不敏捷,怎么看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只是曾家有一个老人固执地认为,曾国藩将来必成大器,为此他特意叮嘱曾国藩的父亲,要好好培养。

和所有旧中国的读书人一样,曾国藩六岁进私塾读书,他八岁熟读四书五经,靠的不是天赋,而是勤奋。

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勤奋得令人发指,别的孩子呼呼大睡做好梦的时候,曾国藩就被父亲揪着辫子叫醒背书,一遍不行就十遍,十遍不行就一百遍,一百遍不行就一千遍,直到背下来才完事。

就是这样一个连“小偷”都觉得笨得不行的娃,却从小就讨厌“胸无大志”的人。

因此,曾国藩给自己立下了高大的志向。

十六岁那年,曾国藩跟着他父亲,开始考秀才。

第一次,落榜,他父亲说,第一次考,不要灰心。

第二次考,落榜,他父亲说,没事。

第三次考,还是落榜。

他父亲只得安慰说,坚持就是胜利。

第四次,落榜。

第五次,落榜。

第六次,父子两人一样,继续落榜。

他父亲已经不安慰曾国藩了。

更要命的是,这次曾国藩被“通报批评”,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却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戒。

曾国藩成功的秘密

曾国藩成功的秘密

曾国藩成功的秘密在虚浮、圆滑、取巧、推诿成为社会普遍心态的清朝晚期,曾国藩大胆地提出“天道忌巧”的命题。

他高呼“去伪而崇拙”,这个“拙诚”的工夫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也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一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而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

大清王朝要想走出这场空前的危机,必须解决人心的问题。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举世都不宣讲的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二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三用人:尚朴实,耐劳苦任何理念最终都需要认同理念的人去实现。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血性忠义”,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选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一个组织会养成什么样的作风。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

而湘军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作风,关键就是湘军选募时坚持选用朴拙之人。

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四作战:扎硬寨,打死仗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工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拙诚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拙诚

曾国藩领导⼒的核⼼:拙诚章太炎曾说:“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鸦⽚战争以来,中国近代政局陷⼊不断的动荡,这就使得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在不断地反复。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所以同光年间的朝廷官员和地主知识分⼦都把他推崇为“中兴名⾂之⾸”。

到了清末,⾰命党⼈要起来推翻满清,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时⼤家发现太平天国起义是⼀场以汉⼈为主体的起义,曾国藩是帮助满清政府镇压了汉⼈的起义,所以曾国藩就被打成了“汉奸”。

再往后,共产党要领导农民闹⾰命,所谓的“⼟地⾰命”,所以我们的历史观就很清晰了:历史上凡是农民起义都是好的,凡是镇压农民起义都是坏的。

曾国藩是把历史上最⼤的⼀次农民起义给镇压了,这个罪⾏显然就是最⼤的了,因此他就被打成了地主阶级最残酷、最凶恶的代表⼈物、刽⼦⼿,被彻底否定。

这也就是我们⼤家熟悉的教科书中曾国藩的形象。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从各⾃的政治⽴场的⾓度来描绘的,必然带有局限性、⽚⾯性。

改⾰开放以后,思想开始解放,包括对⼀些历史⼈物的评价也开始就慢慢的越来越全⾯、客观。

这时候⼈们发现,曾国藩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的⾓⾊是⾮常复杂的,不是简单地贴⼀个“某某阶级”的标签就可以把他否定的。

从⽂化的⾓度来说,他⾝上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化中最精华的东西,他是中国传统⽂化的最后⼀尊偶像。

从军事的⾓度来说,他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

从经济的⾓度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始作俑者”,从实践上揭开了近代经济变⾰的⼤幕,他提出的“师夷之智以制夷”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与进步性。

从家庭教育的⾓度、从为⼈处事的⾓度、从道德修养的⾓度,曾国藩更是可以给浮躁的当代中国⼈以深刻的启迪。

我们现在离曾国藩的时代已经⽐较远了,我们可以⼼平⽓和的看待曾国藩了。

⽑泽东年轻的时候曾说:“余于近⼈,独服曾⽂正。

”他还说,中国历史上有两种⼈,⼀种是办事之⼈,⼀种是传教之⼈,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

⽑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个是曾国藩,⼀个是北宋时期的范仲淹。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

大道至拙:曾国藩与中国式领导力导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清末民初学者徐珂所编的《清稗类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湘军名将刘长佑担任直隶总督时,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张的是“合剿”;而湘军统帅、奉命主持全盘“剿捻”事务的曾国藩主张的则是“分堵”。

二人意见不合,然而曾国藩却对刘长佑极力称道。

刘长佑感慨地说:“涤翁于此乃毫无芥蒂,良由做过圣贤工夫来也。

”曾国藩老先生在这件事上竟然毫无芥蒂,实在是因为做过圣贤工夫呀。

每一个领导者都会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社会文化的情境下,究竟什么样的领导力才会使领导者走向成功?对于这个问题,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无论是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还是蒋介石所说的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都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曾国藩的身上,一定有某些与中国情境下成功的领导行为相契合的要素。

中国古人对于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所谓的“立德”,就是道德的提升与德性的修炼。

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人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自我管理是组织管理的前提。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所谓的“圣贤”,就是德性成熟与道德完美的人。

曾国藩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成圣成贤的理念,使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而不向自我妥协,他的“立功、立言”,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德性与品格的修炼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成长的至关重要的价值。

所谓的“立功”,就是建功立业。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事情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大清王朝。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人们当然可以对这件事情有不同的评价,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承认,这件事情的做成,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指挥;曾国藩所率领的军队是湘军,湘军最早就是团练,也就是民兵、地方武装,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它得不到国家资源的支持。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目录导语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二、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三、一生三变: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轨迹四、内圣外王:本土领导力的典型案例第一讲重一、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二、谋定后动,审定而行三、端庄厚重是贵相第二讲耐一、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二、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三、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四、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五、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第三讲浑一、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二、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三、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四、“浑”则无往不宜第四讲明一、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二、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四、当局则迷,旁观则醒五、事前易暗,事后易明第五讲辣一、殊为眼明手辣二、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三、合之以文,齐之以武四、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第六讲慎一、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二、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三、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四、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第七讲勤一、“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二、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三、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第八讲实一、观人之道,以朴实廉介为质二、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三、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四、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五、不自欺,不欺人第九讲暇一、此心必常有休暇之致二、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三、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四、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第十讲裕一、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四、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第十一讲恕一、须从“恕”字痛下功夫二、一言可以终生行三、舍己从人,大贤之量四、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五、“恕”则不蔽于私第十二讲强一、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二、打脱牙,和血吞三、天下事果能坚忍不懈,总可有志竟成四、以“硬”字法冬藏之德五、在自修处求“强”结语而困而知,而勉而行附录曾文正公嘉言钞后记。

曾国藩的“拙诚”(2018

曾国藩的“拙诚”(2018

曾国藩的“拙诚”(2018曾国藩这一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都秉承着两个字——“拙诚”。

在不少人心中,曾国藩这个人往往是“权谋”的代名词,认为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甚至是老奸巨猾的人。

谈到领导力的时候,大多数人也会把领导力和权力混为一谈,甚至认为领导力就是权力,就是手腕。

其实,曾国藩的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

曾国的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个才是他领导力的源泉。

曾国藩对待下属,第一个特点就是不用权术。

他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要对同事,下属推心置腹。

一个集团领导者的个人风格,往往决定整个集体的风气。

如果领导者习惯用权术,整个团队肯定会充满权谋斗争,巨大的精力会浪费在勾心斗角当中。

要想不出现这种的局面,领导者就要跳出权谋思维,采取“拙诚”思维。

曾国藩在老家写信给弟弟曾国荃,反思自己以前当官的方式,他说:我原本就是一个老实人,没有太多心机。

但是以前因为在官场上混,也学了些权术,结果一方面把自己的心术学坏了;另一方面,咱们笨人,用这些权术用得不如人家好,往往会让人看出来,只让人笑话,有损无益。

我在家这几个月反省,决定以后一辈子就老老实实做事,还我老实人的本色。

所以你在外,也千万不要走投机取巧这条路,要是习惯了投巧,那就会一天比一天堕落,人品也就败坏了。

纵使别人都对你使心眼,你也要见识假装不知道,一直以笨拙、真诚来回应他,时间长了,他也不好意思和你耍心眼了。

如果你也想和它钩心斗角,两个人进入恶性循环,那事情只能会越来越坏,对谁都不好。

所以,平时多说些正道、实话,不怕说得多,时间长了,大家自然之道你是为大家好。

直率的话也不妨多说,但是不能把恶意攻击别人当成直率,特别不能再背后谈论别人的短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伪而崇拙:曾国藩的拙式领导力
摘要:“去伪而崇拙”,这个“拙诚”的功夫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也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在虚浮、圆滑、取巧、推诿成为社会普遍心态的清朝晚期,曾国藩大胆地提出“天道忌巧”的命题。

他高呼“去伪而崇拙”。

这个“拙诚”的功夫是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也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理念:志之所向,金石为开。

许多人心目中的曾国藩是权谋家的代表,这是对他的误解。

曾国藩的领导艺术虽不无权谋因素,但其核心却是“忠义血性”的儒家理念。

曾国藩生于雍、乾后,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顶点。

在曾国藩看来,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的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人欲横流。

军事失败只是一种表相,它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

大清王朝要想走出这场空前的危机,必须解决人心的问题。

因此,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宣讲儒家学说,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次”的功业。

曾主编点评:曾国藩的拙式领导力,并不是追求“拙”,而是用“拙”来达到有用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以无为求有为”。

用人:尚朴实,耐劳苦。

任何理念最终都需要认同理念的人去实现。

如果说在理念上,曾国藩高扬的是“忠义血性”,那么在人才的选拔上,他选择的则是能够切实认同这种理念并加以践行的“朴拙之人”。

曾国藩从最根本的选人环节入手,提出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兵勇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土气之农夫”。

选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一个组织会养成什么样的作风。

湘军靠什么打胜仗?靠什么持续地打
胜仗?就是这种“尚朴实,耐劳苦”的作风。

而湘军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作风,关键就是湘军选募时坚持选用朴拙之人。

曾国藩的用人,从表面看来迂阔笨拙,其实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曾主编点评:选择什么样的人,要看企业用员工的什么。

用脑,则需要智慧超群的人;用手,则需要执行力强的人。

治事: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管理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空谈误事。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浮的东西。

他厌恶听到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亦是以“勤、实”二字为核心。

他认为,带兵一定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步地从小事做起,才能日积月累,见到成效。

作战:扎硬寨,打死仗。

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他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不低估对手的智商,由此发展出了一套“扎硬寨,打死仗”的笨功夫,稳慎徐图,稳扎稳打,反而一步步地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占尽了上风。

组织文化:还我真面,复我固有。

曾国藩说过:“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之下,湘军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组织文化。

这种坦诚相待的“湘军精神”,也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心性:成败听之于天,毁誉听之于人。

任何一种理念的践行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与障碍。

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充满了挫折与逆境,但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男儿自立,
必须有倔强之气”的意志力量坚持到了最后。

曾主编点评:再不好的时代、再不好的行业也有好企业,再好的时代、再好的行业也有烂企业。

做企业一定要专注、坚持、激情,要相信自己可以为客户创造独特价值,相信自己可以做不一样的事情。

曾国藩说:“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取巧只是小聪明,只会得利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

正如梁启超评价的那样,曾国藩并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著名人物中,他被认为是最迟钝愚拙的一位。

他的一生,也一直在逆境之中,然而他立德、立功、立言,达到了古人所说的三不朽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一生得力的地方,就在于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尽百千险阻而不屈服,如此而已!如此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