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理解《永生的眼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内容简介《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和背景。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使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使用讨论板和写作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通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阅读故事《永生的眼睛》,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促进互相交流和思考。
3.2 教学活动观看《永生的眼睛》的预告片或片段,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讨论活动,学生通过讨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观点,互相启发思考。
第四章:评估与反馈4.1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写作活动,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4.2 反馈方式及时口头反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及时的口头反馈,鼓励其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书面反馈: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详细的书面反馈,提供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小组反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互相给予反馈,促进互相学习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学资源故事《永生的眼睛》的原文或电子书。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
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
5.2 教学材料分发给学生的故事文本。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8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
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 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师补充资料: 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
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
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揭示课题。
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 6、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 再次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后的表格练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四年级语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们对于故事理解的能力,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2.积极参与故事讨论,分享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们的准确阅读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们了解到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珍惜时间,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积极参与故事讨论,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们准确阅读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开始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们猜测寓言故事和故事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们展示寓言故事《永生的眼睛》的图片,带领学生们仔细观察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猜想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引导学生们思考和讨论。
3.阅读与理解(20分钟)(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永生的眼睛》。
(2)学生交流和讨论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寓言故事《永生的眼睛》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故事的?b.与故事中的小鸟相比,你觉得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和感受?请谈谈你的观点。
4.默读与朗读(15分钟)(1)学生们进行静默阅读,并回答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
(2)学生们小组内展开对故事的朗读,鼓励学生们用适当的语音、语调和情感来朗读故事。
5.深入理解与讨论(15分钟)老师根据学生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1)小鸟为什么选择放弃变老呢?他在故事中的选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我们在生活中如何珍惜时间和我们拥有的一切?6.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们发表自己对于故事的感悟和启示的观点,鼓励学生们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
(2)老师复述故事内容,带领学生们对故事的情节和主题进行总结。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7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7篇四年级语文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讲授《永生的眼睛》这课时,总体感觉比平时要好很多,因为学生认真听了,思维也紧紧跟着我的思路在运转着,所以感觉课堂气氛很好,尤其最后游戏活动,使学生再次感受了通过捐赠给他人获得新生的美好。
课堂上学生能展开丰富联想从各个角度来说眼睛的作用,即失明给盲人带来的切实痛苦,更有甚者,学生自动联系到以前学的《语言的魅力》里的句子,将这个环节引向高潮。
但我觉得自己美中不足的就在于没有能按照现在倡导的理念,多指导学生读,有感情地读,抓住重点词句读,展开想象让学生更理解课文,与文本产生共鸣。
今后我将更塌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
今天的不足会让我明天更完美。
当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寻找一种明天会比今天更进步的感觉。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继续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2.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捐赠盲童屡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不假思索热泪盈眶栩栩如生重见天日(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概括的。
三、再读,迁移读法。
1.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触摸春天》一课,是怎么体会小女孩热爱春天、渴望自由的情感的?(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什么是“永生”?(不会灭亡,永不消失)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妈妈、爸爸的眼睛是“永生”的?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来。
2023最新-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10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永生的眼睛教案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及教学理念《永生的眼睛》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眼睛”单元的一篇文章,展示了“我”的一家人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宣扬了“一个人不但自己要热爱生活,活得美好,而且更要为他人生活的美好做出努力”的道理。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说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法及手段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这就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接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有创造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需要的不同,不断调整课堂教学,设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合理的正确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本课中我主要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还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文所表达的深厚情意,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8篇)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8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
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自愿把眼角膜捐赠出来,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让人感动,也教育了周围的人,所以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
文中的父亲用耐人寻味的话语教育了“我”,影响了小温迪,使小温迪为妈妈和外公感到骄傲,“我”也为小温迪从小就具有爱心而感到骄傲。
教学时,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采用倒叙的方法,从故事的结尾出发,抓住“骄傲”一词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和“我”态度的变化,深入体会“永生”的含义,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记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句。
在阅读中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详细教案】教学目标:1.从文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教学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质疑揭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板书)齐读两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课文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来,完成课后的表格。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4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4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
课前准备:●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调查: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触摸春天》的盲姑娘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
如果有人能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来就好了。
但器官捐献,这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大家在课下进行了调查,你周围的人对此有什么看法?谁来谈一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感人至深的课文《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在学习课文以后,一定会对器官捐献、移植产生新的看法的。
二、学习新课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1、“身体发肤,受之与父母”“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琳达也有,她也不愿意捐献母亲的角膜,课文哪儿表现了她的这种心情?学生找出“我惊呆了——完整的离去”后谈体会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学生: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角膜→遵从遗愿捐献父亲的角膜→主动捐献女儿琳达的角膜3、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这样的转变呢?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采取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边读边划4、全班交流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1.2 教学内容课文《永生的眼睛》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
探讨课文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情境。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材料。
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使用问题卡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课文《永生的眼睛》,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
3.2 教学活动观看与课文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学生对情节的理解。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展示,鼓励学生表达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回答,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课文《永生的眼睛》原文。
与课文相关的视频片段。
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阅读材料。
5.2 参考资料对课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
对课文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和分析。
相关的教学案例和教案设计。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教学扩展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例如写一篇关于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短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8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优秀8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2.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
”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
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
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
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1.初读课文。
提示: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检查词语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永生的眼睛教案4篇(永生的眼睛课件)
永生的眼睛教案4篇(永生的眼睛课件)下面是我收集的永生的眼睛教案4篇(永生的眼睛课件),供大家品鉴。
永生的眼睛教案1执教思路:《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
作者刻画的形象让人终身难忘: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醒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
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人感动,令人敬佩。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琳达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围绕“永生”将本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课前调查,搜集信息,铺垫情感。
由于本课涉及到的器官捐献的背景学生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或根本不了解,所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做好调查的统计和分析。
这样,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的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深感受到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于器官捐献的需求。
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环节:以信入境,质疑永生,启动情感。
共同阅读课文最后的那封信。
理解“角膜移植”一词,顺势呈现出角膜捐献调查结果汇总表,同时补充相关资料。
通过器官捐献在社会上难以被人们接受的现状与琳达一家主动捐献角膜的对比,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并板书。
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围绕“永生”一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继而启动学生的情感。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理清线索,激发情感。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琳达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
并随机板书:琳达母亲父亲温迪。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品味永生,深化情感。
我抓住“课文中谁的眼睛永生了?”这一关键问题,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的。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母亲或父亲或温迪的眼睛得到了永生。
这些猜测不定的答案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永生”的含义。
而琳达的情感态度变化是贯穿其中的。
从母亲捐献时的坚决反对到父亲捐献时的遵从遗愿到捐献温迪角膜时的主动,最后收到来信时的骄傲。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感受生命的宝贵和无常。
引发学生对生死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
1.2 教学内容通过观看《永生的眼睛》短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3 教学活动观看《永生的眼睛》短片,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生死经历。
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亲情的珍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和责任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永生的眼睛》中亲情的表现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永生的眼睛》中亲情的具体表现。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
教师引导讨论亲情的意义和如何珍惜亲情。
第三章:友情的力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友情的力量和支持作用。
培养学生珍惜和维护友谊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永生的眼睛》中友情的表现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友情对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
3.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永生的眼睛》中友情的具体表现。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分享自己的友情故事。
教师引导讨论友情的力量和如何珍惜友谊。
第四章:生命的传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传承和延续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4.2 教学内容分析《永生的眼睛》中生命的传承的表现和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传承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永生的眼睛》中生命的传承的具体表现。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分享自己对生命传承的理解。
教师引导讨论生命的传承的意义和如何尊重生命。
第五章:生命的意义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并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珍惜生命的心态。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永生的眼睛》中思考生命的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生命的意义。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永生的眼睛》中生命的意义的表现。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器官捐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器官捐赠的背景和意义。
讲述一个关于器官捐赠的真实故事。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器官捐赠的概念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故事体会生命的可贵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器官捐赠这一主题。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内容和相关图片。
使用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利用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提问:“你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们的生命可以延续,你们会选择如何延续?”4.2 故事讲解讲述一个关于器官捐赠的真实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感和人物。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人物的决策和行为,以及这些决策和行为对他们的影响。
第五章:课堂讨论与活动5.1 讨论5.2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器官捐赠的宣传海报。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海报,并解释海报中的内容和设计理念。
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海报设计:评估学生设计的海报内容、创意和表达清晰度。
6.2 反馈方式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海报设计,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思考和表达。
在课堂上分享学生的海报,让全体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七章:教学拓展与延伸7.1 拓展资源提供相关文章和视频,让学生深入了解器官捐赠的背景和意义。
推荐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
7.2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医院或与医生进行交流,了解器官捐赠的具体过程和操作。
永生的眼睛省级优秀教学设计5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5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教材简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一家三个人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认识的升华。
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母亲病逝后,父亲遵照他们生前的约定,将母亲的角膜捐赠给医院,并深深地教育了“我”。
第二部分(4——5自然段):写父亲患重病时,仍为自己去世后可以捐赠所有完好的器官,尤其是眼睛角膜而感到愉快,他的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的女儿温迪。
(第四自然段父亲说的话,从三个角度说明了捐赠的快乐:从病人的角度,从病人家属的角度,从自己亲人的角度。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我”遵从父亲的遗嘱,捐赠了他的眼睛的角膜,温迪为此感到骄傲,并准备效仿外公捐赠角膜。
第四部分(7——9自然段):写温迪在意外车祸中丧生,“我”再一次捐赠了亲人的眼睛角膜。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
设计理念: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一个课时要完成本课的教学,必须将阅读的任务向课前进行适当的延伸,从而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与能力。
在课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教师给予适当的“读”的引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实现更为有效的阅读对话,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等重点语句体会句中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课文《永生的眼睛》,了解课文内容和情节。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阅读理解:请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5. 道德观念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回答问题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通过学生读后感的内容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道德观念的把握。
3. 通过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
3.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资料。
4. 讨论问题和练习题。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生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掌握并运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看法。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永生的眼睛》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课内容包括对霍金眼睛的描述,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语言表达及人文素养培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生命的意义,面对逆境保持乐观的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霍金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他眼睛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指导。
3. 生词学习:学生通过查字典学习生词,教师检查掌握情况。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讲解答案。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
8.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面对逆境保持乐观。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永生的眼睛》2. 生字词:霍金、逆境、乐观、尊重等。
3. 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内容概述。
4. 情感目标:尊重生命,面对逆境保持乐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有关霍金的其他文章,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进一步体会生命的价值。
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尊重生命、面对逆境的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器官捐赠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关怀。
学会感恩和珍惜生命。
1.2 教学内容导入:介绍器官捐赠的背景和意义。
阅读:阅读《永生的眼睛》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讨论:探讨故事中的家庭关系和器官捐赠的决定。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工具2.1 教学方法讲授:介绍器官捐赠的基本知识。
讨论:引导学生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
反思: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2 教学工具故事书《永生的眼睛》。
PPT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和相关信息。
讨论卡片:提供讨论问题和相关事实。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器官捐赠的了解。
播放相关视频:介绍器官捐赠的背景和意义。
3.2 阅读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故事书。
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和主题。
3.3 讨论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全班讨论: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探讨故事中的家庭关系和器官捐赠的决定。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方法小组分享:评估学生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反思写作: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事感受和思考的作文。
4.2 评估标准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延伸活动参观器官捐赠中心:让学生亲自了解器官捐赠的过程和意义。
制作宣传海报:让学生设计宣传器官捐赠的海报,提高大家的意识。
5.2 教学反思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资源准备故事书《永生的眼睛》多本,以便全班学生阅读。
PPT课件,包含故事情节摘要、讨论问题和相关事实。
讨论卡片,印有关于器官捐赠的不同观点和统计数据。
器官捐赠中心参观预约表和相关交通信息。
宣传海报制作指南和材料清单。
6.2 教学资源使用在课堂上分发故事书,让学生预先阅读。
利用PPT课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回顾故事情节。
使用讨论卡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事中的主题。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言导入:《触摸春天》一课中,盲女孩安静用双手去触摸春天,用心灵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她对生命的热爱令我们感动,如果她能重见光明,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该多好啊!今天,我们将再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
(板书课题:永生的眼睛)2、读课文阅读提示,把握阅读内容和要求。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认读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语,交流查字典理解不懂词语的情况。
2、组内合作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3、概括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重点研读:(1)文中几处用到“骄傲” 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2)出示句子: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①“这一刻”是哪一刻?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③你能读出其中的骄傲吗?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回答。
四、质疑深入,延伸情感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
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改变。
3、学习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改变。
三、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二〕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并订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具体地复述课文〔2〕简要地复述课文〔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三〕再读课文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分组争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状况1、出示生字,让同学组词达〔〕命〔〕肿〔〕肺〔〕访〔〕组〔〕勇〔〕敢〔〕骄〔〕拥〔〕老师重点讲解:“肺”字的最末一笔是竖,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积累本课词语突如其来活灵活现热泪盈眶与世长辞才华横溢3、按拼音填空yì才华横〔〕、文〔〕、回〔〕、容〔〕、翻〔〕、〔〕思、友〔〕jiāo〔〕阳、〔〕傲、〔〕花、〔〕气、上〔〕、香〔〕zǔ〔〕挡、〔〕织、〔〕力、〔〕国、〔〕成〔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深读课文,体会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家三代已经和准备捐献眼角膜的事情。
在“我”14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而父亲毫不犹豫地将母亲的眼角膜捐献出去,对此,“我”非常不理解。
多年后,我遵照父亲的遗愿,把他的眼角膜捐献出去了。
而“我”14岁的女儿为“我”和父亲的行为感到骄傲,并且说自己死后也会学外公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
这篇文章有两处强烈的对比,一是14岁时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对比,那时候的我不理解父亲的做法,而现在我能够遵从父亲的遗愿,亲手将父亲的眼角膜捐献出去。
二是14岁时的“我”和14岁女儿的对比,比起我当时的不理解,我的女儿却给予了支持,甚至感到骄傲。
这两处对比体现了“我”思想的转变,也体现了长辈们的高尚情操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眼睛折射出心灵的美好,永生则歌颂了关爱生命,真善美的人性永不泯灭。
从这篇动人的捐献眼角膜的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这三代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性的伟大。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对人性真善美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树立正确的捐献器官的看法。
二是通过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描写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文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
通过前面几年的学习,出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
能提出自己看法和问题,并能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解决问题。
所以他们能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把握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但是,他们对器官捐献这一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要想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他们对器官捐献有个正确的认识,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重点词句和语言描写,理解三代人对眼角膜捐献的思想情感
变化。
3、理解课题“永生的眼睛”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人性“真善
美”的歌颂。
对捐献器官树立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和语言描写,理解三代人对眼角膜捐献的思想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课题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人性“真善美”的歌颂。
对捐献器官树立正确的认识。
【课前准备】ppt课件,眼角膜移植的公益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认识的那位盲姑娘吗?她用小手触摸美丽
的春天,用心灵感受生命的美好。
要是,她也有一对明亮的眼睛那该多
好啊!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盲人,你最渴望得到什么?
[预设:眼睛]
2、揭示课题
师:是啊,假如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会去看看疼爱我的父母,我会去看看这个美丽的大自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有人就给盲人带去了光明。
(板书:18、永生的眼睛)[学生活动: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眼睛为什么会永生]
师:是啊,为什么眼睛能永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1、提出要求,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字词检测
出示:
突如其来不由自主不假思索热泪盈眶
夺眶而出与世长辞捐赠遵从
[学生活动:个别读,齐读]
3、概括大意
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母亲去世后,父亲把母亲的眼角膜捐献出去了,对此我非常反对。
多年后,父亲去世,我遵照他的意愿,把父亲的眼角膜捐献出去了,我
的14岁的女儿为我们感到骄傲。
]
三、品析文本,深入解读
1、我和父亲的态度
师:对于捐献母亲的眼角膜这件事,“我”的态度是怎样的?父亲的态度
又是怎样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预设:我很反对,然而父亲很痛快的答应捐献母亲的眼角膜
我非常得爱妈妈,我想让妈妈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
2、角色扮演
师:你能模仿“我”和“父亲”的语气,读读他们的对话吗?
(多请几组同学读,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请同学分别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3、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
(1)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父亲说的话。
(齐读)
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
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
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读懂了什么?(抓住“最珍贵”,“有助于他人”,“有意义”等
词语进行分析)
[预设:我读出了父亲伟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当时的我明白吗?多年后的我又明白了吗?
出示:父亲与世长辞后,我遵从他的遗愿捐赠了他的眼睛角膜。
(理解“遵从”的意义)
四、情感升华,课后拓展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她跑到外公的身边,紧紧地拥抱他。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了外公对温迪的影响,温迪很支持外公]
2、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温迪受到了外公深深的影响?请划出有关
的句子细细地读一读,再把你的感受和小组的成员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划句子,读一读;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预设:“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
“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
3、师:的确,父亲的言行,不仅影响了琳达,也深深影响了温迪。
在这一刻,
琳达深切地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而是——(生答:永生的眼睛)
4、播放公益视频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体会到了一家三代的博大胸襟,我们体会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我们也知道了因为很多人的器官捐献,使得更多人得到了光明。
作业布置
快乐小练笔:如果你是接受父亲的眼角膜而得到光明的人,你会对这家人
说什么?
板书
18永生的眼睛
我父亲温迪
(捐赠角膜)(不理解)——→(理解)——→(影响)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