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百丈山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提出 “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 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 心”的命题。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 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 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 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 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 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 书》等。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 丈 山 记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 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 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 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 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 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 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 ) )
答案:1.大概,表推测 2.目的连词,来 3.于是,
就 4.那
四、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 2.独其西阁为胜.( 3.于林薄间东.南.望( 4.日光烛.之( 5.旦起下.视(
) ) )
) )
答案:1.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形容词作名词,美 丽的风景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名词作动词,照射 5.名词作状语,向下
第二段重点词句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4百丈山记 含答案
◆4百丈山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
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心泉丁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
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
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
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作者视窗一代大儒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第4课百丈山记
课后知能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B )
A.石磴.(dènɡ)
淙.淙(cōnɡ)
鸟瞰.(kàn) 清澈.(cè)
B.潺.潺(chán) 峭.壁(qiào)
合,“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形成了具有绘画美的构图特征,主次层次感丰富。再次,以 固定的景点,却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成两 幅扇面图,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特征。“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突出的是色彩斑斓美;而清晨“白 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突现的是云海变幻美。夕照晨光中 的连绵峰峦,前借阳光以显美色,后凭云气以显美态,画形 画彩,荟萃于一。由此可以看出,本段的描绘中紧扣“壮美” 二字。
3.文章第四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第四节点明了写作的目的,即引导人们去游览百 丈山的胜景。其中“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 西阁瀑布也”,是作者游后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这个总结论,相承于前面诸节文字,何处可观,何处不足观, 是分后总述。其不足观者有:山庵——“无足观”;壁其后— —“无所睹”;石台之东——“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其 可观处有:西阁——“独其西阁为胜”;水石相搏处——“最为 可玩”。这样,也就紧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导游。
解析:C项文中无此意。Fra bibliotek4.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_水__很__清__澈__,__从__高__处__淙__淙__流__下__,__发__出__清__脆__
_的__流__水__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译文:_夜__里__独__卧__阁__上__,__枕__席__之__下__通__宵__潺__潺__之__声__
百丈山记阅读题及答案
百丈山记阅读题及答案《百丈山记》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这篇文言文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百丈山记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百丈山记》阅读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力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早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某年某月某日记。
《百丈山记》阅读题目1.下面的信息都来自原文,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跨过石梁,顺着两崖边走,蜿蜒曲折往上攀登,就可到达山门,有小屋三间,能够容下数十人。
B.再往北走,攀登数级石梯就进入一个庵庙。
庵庙只有老屋数间,老屋低矮简陋、逼仄狭小,不值得一观。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 粤教版
门 内 跨池,又为 石梁,度 而北,蹑 石梯 山门内横跨水池的,又是一道石梁,渡过石梁向北走,踏着石梯
数数 级进入级一入个小庵庵。 。跨 词: ,向横北跨走。。北:蹑名 ni词è:作踏动。
皆 声: 。都 自, :全 从。 。溅 淙溅 :然 水: 流流 声水 。
度石 梁,循两崖 曲折 而上, 过了石梁,沿着两崖,曲折向上攀登,
见得 到了山山门门。。有小三 屋三间小间屋,,不不能能容容下十十来许个人人。。度 顺: 着。渡过 上。 :循 名: 词 纳作 。动许词:,表向示上约攀计。的数容量:。容但是然前面前可以俯瞰瞰涧涧水水,,后后面临靠近
照耀)
五、古今异义 ①阁据其上.流. 古义:_河__流__的__上__方_。 今义:上游;指较高的社会地位。 ②左控.垂崖 古义:_临__。
今义:控制。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者) (2)状语后置句 而作神祠于其东(应为“于其东而作神祠”) 七、名句默写 等闲识得东风面,_万__紫__千__红__总__是__春_。 问渠那得清如许,_为__有__源__头__活__水__来_。
水水一起并注注入池池中中。。罅 缝隙xi。à: 并: 裂一 缝起 ,。 又从自池中池流而出出,,就乃是为前前面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 学家、宋代_理__学_的集大成者。字_元__晦_,号晦 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关。绍兴十八年 (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 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 秘阁修撰等职。
高二语文百丈山记
4.百丈山记文题解读这篇游记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所写之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东北。
此行朱子与刘充父等朋友“皆赋诗以纪其胜”,而且又“叙次其详如此”。
作者如此反复详尽地去记状此游,目的就是为了“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给后来的游览者以清晰明了的游览指示。
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走近作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著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背景纵览朱熹一生中多半时间是在山中度过的,他性喜山水景物,“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外,竟日目不瞬。
”他还自称:“予少好佳山水异甚,而自中年以来,即以病衰,不克逞其志于四方。
”所以朱熹除了写山水诗以外,也留下了许多山水文,其中多有佳作。
例如《云谷记》《卧龙庵记》《庐山记》等,写得最出色的一篇当推《百丈山记》。
《百丈山记》是一篇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完全可以与唐宋八大家的那些写景精品相媲美。
这篇文章中没有任何借景寓理的成分,朱熹完全被自然美景吸引、征服了,他至少是暂时忘却了自己的理学家身份,所以竟没有象通常那样在写景之余发一通议论,也没有在描写中融入什么哲理。
他只是兴致淋漓地描绘所见所闻。
这样,朱熹散文中经常充溢的实用功能就完全让位于审美功能了,所以一向被压抑着的艺术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字词梳理1.字音壑.(hâ) 磴.(dâng) 淙.(cóng) 瞰.(kàn) 蹑.(niâ) 庵.(ān) 庳.(bì)隘.(ài) 罅.(xià) 潺.(chán) 峭.(qiào) 瀵.(fân) 璀粲..(cuǐ càn) 祠.(cí) 2.多音字3.形近字4.词义绝壑:深险的山谷。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4百丈山记含答案
◆4百丈山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所写《百丈山记》是一篇以描写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本文描绘了百丈山的胜景,写出了山的灵动、俊秀与清丽。
作者于描绘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心泉丁冬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灵魂,滋润着你的生命。
只是因为日常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掩蔽了她的环珮妙音,朦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阑人静,天籁无声。
每逢这个时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园的栅栏,真实地审视自己,在生命的深处,你终于倾听到一丝悠然的脆鸣。
这是一首真善美的诗。
像甘霖,像春风,柔慢而隽永。
月隐星现,露重风轻。
每逢这个时候,你才能正视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篱,在灵魂的高处,你终于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动。
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阳,淡泊而宁静。
逆风逆旅的你,每当回望身后的坎坷与泥泞,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涌……终于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并不意味着扼杀成功!世上没什么永恒的侥幸让你永远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么永恒的不幸让你永久地痛不欲生?用心泉熄灭如火的嫉妒,用心泉冲尽如尘的虚荣,生命才会获得无限的轻松。
远离卑劣的倾轧,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近丁冬的心泉,倾听心泉丁冬……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倾听心泉,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赏读:勤奋好学就接近智,做任何事情只要努力就接近仁,懂得了羞耻就是勇的一种表现。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赏读: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而骄傲自满。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赏读:学习知识不能从中明白一些道理,这和不学习没什么区别;学到了道理却不能运用,这仍等于没有学到道理。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赏读:广泛阅读,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记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材料,到需要时便可以很自如恰当地选择运用。
作者视窗一代大儒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
4.百丈山记课件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式,了解记游性散文的写法。
2.体会作者引导读者游览百丈山时采用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并能提出一些问题,与同学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不畏艰险的意识。
2.体会作者的审美意识。
作者简介朱熹(1130 ~ 1200),南宋教育家,思想家。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
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濒、程颐)理学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后人把他列于汉唐诸儒之上。
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先贤朱子于十哲之次”,定文庙春秋祭祀。
背景资料百丈山山高海拔1200米,俗称百丈。
因其高大,气势雄伟,故又称大雄山。
大雄山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兀,怪石磋峨,雄杰葱秀,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
从百丈寺往东走过两里山路,到达新塔、三塔的遗址,这是和尚圆寂后骨骸存放之地。
百丈禅林一向为人们探幽寻胜之地,不少名人纷至沓来、寻章赋诗,唐宣宗、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明代吏部尚书蔡国珍都曾来此。
今人亦不乏游观者,国内各方游客,日本佛教界更联袂接踵而来。
朱熹基础积累(一)实词1. 通假字以纪其胜通纪:通“记”,记录。
2. 词类活用寻磴而东名词作动词。
东:往东走。
度而北名词作动词。
北:往北走。
乃壁其后无所睹名词作动词。
壁:筑壁。
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名词作状语。
南:在南面。
独夜卧其上名词作状语。
夜:在晚上。
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
东南:往东南方向。
久而益悲形容词作动词。
百丈山记译文
百丈山记译文嘿,咱今天就来翻翻《百丈山记》。
这篇文章可是出自朱熹之手呢!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译文:爬这百丈山呀,走了大概三里多路吧,往右边一瞅哇,那是深深的山谷,可吓人了;往左边一看呢,是那高高的悬崖。
用那石头堆成台阶,得走个十几级才能过去哟,这山好看好玩的地方啊,大概就从这儿开始喽。
原文: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译文:顺着那台阶往东走哇,就瞅见一条小水沟,嘿,还有个石桥跨在上面呢。
周围都是些老粗的藤蔓和古老的树木,就算是大夏天正中午,也一点都不热乎;那水可清亮了,从高处哗哗流下来,那声音噼里啪啦的。
原文: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人多以居僧为宜。
译文:过了那石桥,沿着两边的山崖弯弯曲曲往上走,就找到个山门,有三间小屋子,都装不下十来个人。
不过呢,前面能瞅见那山涧里的水,后面靠着个石头水池子。
那风从两个峡谷中间吹过来,一整天都不停,大家都觉着这地方挺适合和尚住的。
原文: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名状,不登山,则已;既登山,则心为之浩浩焉,而神魂为之恍恍焉,若不可极于天地而与古为徒。
译文:再往上面走哇,那就模模糊糊、若有若无的,都没法形容出来是啥样。
不爬山吧,那就算了;可要是爬了山呢,那心里头就觉得可敞亮啦,那神魂啊都恍恍惚惚的,就好像不能走到天地尽头似的,感觉能跟古代的人做朋友似的。
原文:因久坐岩下,对潭影而兴叹,遂自潭西循崖而北,以至于其下。
译文:就因为在那岩石下面坐了老半天,对着那潭水的影子就发起感慨来了,然后就从潭水西边沿着山崖往北走,一直走到那下面去了。
原文: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译文:那上面有像城墙上的矮墙和房梁的形状,旁边还有个像城堡一样的,就好像有个门似的。
原文: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南宋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南宋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百丈山记南宋-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翻译: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山之胜,盖自此始。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出*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③,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
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⑿。
年月日记⑿。
【作者及题解】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他是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
着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着外,有《朱文公文集》。
4 百丈山记_课件
2.本文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文章的叙述方法基本上是移步换景, 以游踪为线索直叙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 因为其中贯穿着上述的可观和不可观的对衬性结构, 遂使全文有迹可循,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 的描述框架。注意第四节与前文描述内在的这种结构 呼应的特点,能发现前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脉络非 常清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2
语文
唐宋散文选读
第一单元
百丈山记
朱熹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 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朱熹出生于福建尤 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 里关。绍兴十八年( 1148 )中进士,历仕高宗、孝 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 事、秘阁修撰等职。
(动词,到达)
❖ 益:
①终夕潺潺,久而益悲 (副词,更加)
②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 觅(名词,好处)
③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副词,渐渐地)
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 心(副词,更加)
词类活用
❖ 循磴而东(名作动,向东走),即得小涧 ❖ 水皆清澈,自高(形作名,高处)淙下 ❖ 乃壁(名作动,筑壁)其后无所睹 ❖ 独夜(名作状,在晚上)卧其上 ❖ 出山门而东(名作状,向东)十许步 ❖ 日光烛(名作动,照耀)之,璀璨夺目
②欲穷其林(动词,穷尽) ②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③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名词,制度)
(形容词,不得志) ③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
长絜大(动词,度量)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动词,估量)
❖ 临: ①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
(介词,面对) ②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4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 左临悬 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第4课 百丈山记1.通假字以纪.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1)乃⎩⎪⎨⎪⎧十余级乃.得度:才,副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2)其⎩⎪⎨⎪⎧阁据其.上流:它的,代小涧以纪其.胜: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4课《百丈山记》习题及答案
4百丈山记朱熹诗歌赏析泛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
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
赏析:此诗以泛舟作比喻,深含哲理。
一方面可用来比喻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一方面也用来比喻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
文言积累买椟还珠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
他用木兰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
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石磴.(dènɡ)淙.淙(zōnɡ)鸟瞰.(kàn) 清澈.(cè)B.潺.潺(chán) 峭.壁(qiào)璀璨..(cuǐ càn) 殚.数(dān)C.博闻强识.(shí) 数.说(shǔ)瀵.涌(fèn) 庵.庙(ān)D.罅.隙(xià) 拾金不昧.(wèi)水声溅.溅(jiān)沟壑.(hè)解析:A项,“淙”读“cónɡ”;“澈”读“chè”。
C项,“识”读“zhì”。
D项,“昧”读“mèi”。
答案:B2.下面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控.垂崖控:临B.然前瞰.涧水瞰:俯视C.水旱祷焉.焉:语气词D.不可殚.数殚:尽解析:C项,焉:兼词,在这里。
百丈山记文言文翻译
百丈山记文言文翻译百丈山记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1]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3],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4],深昧[5]险绝。
于林薄[6]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7],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8],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9],余又叙次其详如此[10]。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注释】[1]卑庳(bēi):低矮。
庳:原作“痹”。
[2]当:面对。
水石峻激相搏:山石峻峭,水流湍急,水石相撞,如同搏击。
[3]“乃壁”二句:承上句说,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乃”,而,却,表示转折语气。
“壁”,石壁。
“其”,指西阁。
[4]峭(qiào)岸:悬崖峭壁。
[5]深昧:深暗。
[6]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朱熹《百丈山记》练习题答案及原文鉴赏
朱熹《百丈山记》练习题答案及原文鉴赏《百丈山记》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篇古文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百丈山记》原文宋代: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百丈山记》练习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磴:石台阶B.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循:顺着C.阁据其上流据:拥有D.老屋数间,卑庳迫隘隘:狭小解析:C项,据:占据,位居。
百丈山记的文言文翻译
百丈山记的文言文翻译1. 求古文的译文..知道的告诉我.谢谢百丈山记[1] [宋] 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山之胜盖自此始[7]。
循磴而东[8],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无足观[17],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乃壁其后[24],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深昧险绝[27]。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前揖芦山[33],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日薄西山[35],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不可殚数[37]。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而最其可观者[47],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百丈山记
百丈山記 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崖,疊石為磴十餘級乃得度。
山之勝,自此始。
循磴而東,即得小澗,石樑.橋跨於上。
皆蒼藤古木,雖盛夏亭午無暑氣。
皆清澈,自高淙.流注下,其聲濺濺然。
度樑,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小屋三間不能容十許人。
然前瞰澗水,後臨石池風水兩峽間,終日不絕。
門內跨池又為樑。
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
庵才屋數間,卑庳..低矮迫隘,無足觀。
獨其西為勝。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閣下,與東谷水並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為前謂“小澗”者。
閣據其上流,當水石峻相搏處,最為可玩.玩賞。
乃壁.有壁立其後,所睹。
獨夜臥其上,則枕席之下,終夕潺,久而益悲,為可愛耳。
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
下峭岸,深昧.幽暗險絕。
于林薄.草木叢生處間東望,見瀑布自前岩穴瀵.自地下噴出湧而出,空下數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噴霧,日光之,璀璨奪目,不可正視。
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而數百里間,巒高下,亦皆歷歷在眼。
日薄.近,落西山餘光橫照,紫翠重疊,不可殫數。
旦起視,白雲滿川,如海波起伏,而遠近諸出其中者,皆若飛浮往來,或湧或沒,刻萬變。
臺東徑.小路斷,鄉人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於其東,水旱禱焉。
畏險者或敢度。
然山之可觀者,至是則亦窮矣。
余與劉充父、平父、呂叔敬、表弟周賓遊之。
既皆賦詩以紀其勝,余又敘.次.依次其詳如此。
而最其可觀者:石磴、澗、山門、石臺、西閣、瀑布也。
因各為小詩以識.志其處,呈同游諸君,又以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 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乃壁其后③,无所睹。独 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 爱耳。
②当:面对。相搏:相撞击。③“乃”,却。“壁”,石壁。 “其”,指西阁。
溪流从西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 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出,形成 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 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 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 里睡在西阁楼上,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 听久了,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怜惜罢了。
不躲避,不敷衍)
3、 一词多义 薄: 日薄西山 (迫近) 于林薄间东南望 (草木丛生的) (轻视,看不起) 妄自菲薄 贵贱情何薄 (与“厚”相对,少)
4、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筑壁) 乃壁其后 (名词作动词,照着,照耀) 日光烛之 5、 重点字词 正午 亭午: 踩,踏 蹑: 暗,不明 昧: 按顺序 叙次:
第三段中作者描绘了瀑布和山峰怎样的特点?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一峰独秀出,„„历历在眼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白云满川,„„顷刻万变。
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选取独特的视角, 缺口: 远山,一峰挺拔,群山逶迤。 傍晚: 色彩绚烂 清晨: 云海变幻 百丈山景兼具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 种美00米,俗称 百丈.因其高大雄伟,故又称大雄山.远看 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兀,冬 春雾绕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写于宋孝 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者着力于描写百 丈山的优美风景。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 长的游记。
即得小涧:即:就。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依照
来即我谋
靠近、接近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语汝
就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立即、即刻 就是
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项伯许诺,即夜复去
就
重点字词 (记) 1、 通假字:以纪其胜 (古义:临;今:控制) 2、 古今异义:左控垂崖 不可正视 (正对着看;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
朱熹学说的核心就是一个理字,他认为:“未有天 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 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 通世故。
他把传统的纲常加以理论化和通俗化,认为“三纲五 常”应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永存而 不灭的。 他的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学术界常以「程 朱学派」称之。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面 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 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 下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 在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视。 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 出,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
布置作业: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苏 辙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 适而非快?” 苏 轼:“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 物之外也” 结合上面三者观点,以“如何面对人生遇到 的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的开头, 要求:1、紧扣话题, 2、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因此每一处另外写了首小诗来记述这里的景致,献给同 游的朋友
3、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①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②曲折而上 / 自池而出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②均不同 D.①不同,②相同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篇游记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人们去游览 百丈山的胜景。 B.文章第二节以“涧”为中心,贯串着水的描写,详 写涧水美的形貌和作者由此而萌生的审美情趣。 C.第三节主要写瀑布凌空而泻,气势磅礴,水珠在阳 光照射下,璀璨夺目,五彩缤纷,煞是伟观。 D.本文详略得宜,可观处详写,反之则从略。略写处 一笔带过,详写处细描深绘,多层次,多方位地显现百 丈山的美姿。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俯临深险的山谷,左边连 接着陡峭悬崖;重叠的石块形成台阶,走了十多级台阶 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沿 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桥横跨在 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即使在盛 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这里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涧 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旦起下 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 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 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 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⑧紫翠重叠:是说群山在夕阳照耀下,或紫或翠,重叠相映。
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 叠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 白云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 中,就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 现,有的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 断绝,乡里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用来行走,因而在 它的东面修造祭神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向神佛 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 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百 丈 山 记
南 宋 朱 熹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 学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晚号晦翁, 徽州婺源(江西婺源)人, 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 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 “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 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 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除 《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 绝。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⑪而出⑦, 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 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④峭(qiào)岸:峭壁。⑤深昧:深暗。⑥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⑦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第4段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 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2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 瀑布也。
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 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首尾呼应,集中、紧凑。
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 其中贯穿可观和不可观的对衬性结构,全文有迹可循, 纵向顺接、横向对举。
生字:
磴[dèng]:石头台阶 淙[cóng]:水声 溅溅jiān jiān:流水声 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 庳[bēi]:低下 罅[xià]:缝隙 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殚[dān]:竭尽
百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 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 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 声溅溅然。
课堂小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循磴而东,既得小涧 循: 顺着 ②老屋数间,卑痹迫隘 隘: 狭小 ③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烛: 照耀 ④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殚: 竭尽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②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幽
壮
文中第三段,“于林薄间东南望”,一个“望” 字应包揽那些景色?
“望”字包揽尽站在“石台”上所观望到的“瀑布” 和“山峰”等的景象。一“望”字揽尽了“山之可 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写景方式
作用
本段主要写了山门前后的诸景点,他们的共同特 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苍藤古木,虽盛夏亭 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 其声溅溅然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 下,终夕潺潺,久而益 悲,为可爱耳。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 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而最其可观 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 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 能者。年月日记。
⑨朱熹著有《游百丈山以徙倚弄云泉分韵赋诗得云字》。 ⑩叙次:依次叙述。识(zhì):记。
我和刘允父、平父、吕淑敬、表弟徐周宾一起游览了百 丈山, 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详细叙述了 一行人游览的经过。百丈山最值得观赏的地方,要数石 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几处景点了。因此 每一处另外写了首小诗来记述这里的景致,献给同游的 朋友,并且借此告诉想前往(游览)却没能成行的人。
其二《小涧》诗云: 两崖交翠阴,一水自清泻。 俯仰契幽情,神襟顿飘洒。
诗人以平视的角度,描写两山交合的山谷,古 木成荫,涧水如带,山水幽景使人心旷神怡, 一时使人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纷争,陶醉在 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其五《西阁》诗云:
借此云窗眠,静夜心独苦。 安得枕下泉,去作人间雨。 游山当日,诗人夜宿百丈西阁之中,夜 虽静而人难寐。枕下清泉叮咚不止,诗人忽发 奇想,希望山间飞泉,能化作人间及时雨,那 该多好啊!结句出语不凡,作者忧国忧民之心 路然纸上。
拓展: 朱熹偕友人登临百丈山上,写下《百丈山六咏》,是一 组精彩的山水诗。 其一《古磴》诗云: 层崖俯深幽,微径忽中断。 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 诗人站在层层叠叠的悬崖之上,下面是幽深莫测的山谷, 眼前的羊肠小道突然中断。在这种上不能,下不易的困 境之中,诗人认为只要勇敢地向上探索攀登,前面一定 会有奇丽的风光。 写景中巧妙地提示一个生活哲理:在困境中只在敢于奋 斗,必能化险为夷,闯出一条通往险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