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4百丈山记

合集下载

南宋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南宋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南宋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百丈山记南宋-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23。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翻译: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山之胜,盖自此始。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提出 “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 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 心”的命题。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 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 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 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 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 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 书》等。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 丈 山 记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 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 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 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 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 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 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 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 ) )
答案:1.大概,表推测 2.目的连词,来 3.于是,
就 4.那
四、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 2.独其西阁为胜.( 3.于林薄间东.南.望( 4.日光烛.之( 5.旦起下.视(
) ) )
) )
答案:1.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形容词作名词,美 丽的风景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名词作动词,照射 5.名词作状语,向下
第二段重点词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文本助读含解析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4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 左临悬 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

高中语文文言文《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山之胜盖自此始[7]。

循磴而东[8],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无足观[17],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乃壁其后[24],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深昧险绝[27]。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前揖芦山[33],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日薄西山[35],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不可殚数[37]。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而最其可观者[47],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49]。

【注释】[1]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2]三里许:约三里路。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③,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

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⑿。

年月日记⑿。

【作者及题解】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文本助读含解析

2019_2020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文本助读含解析

第4课 百丈山记朱文公一生治经讲学,皓首穷经,畅游于经山书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险奇幽静的百丈山就曾留下朱文公的足迹。

踏石磴,过涧水,夜宿听泉;观瀑布,赏夕阳,探幽寻胜,不禁让人思绪飘然,逸兴畅飞。

在朱夫子细腻的笔触下,那俊美的山峰,险奇的石磴如现眼前。

百丈山承载了朱文公的游玩意兴,朱文公的文字又为百丈山注入了文化的厚重。

秀美景色,历历如绘,让人瞻言见貌,如临其境。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文学家。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刻的研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

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二、背景资料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文白对照登 百丈山 三里许,右俯 绝 壑,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是又深又险的山谷。

[百丈山:位于福建建阳县东北。

许:约计的数量。

俯:屈身,低头。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

]左控左临悬垂崖,叠 石 为 磴,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控:临。

叠石为磴:垒叠石头作为阶梯。

磴,石台阶。

]十余级 乃得度, 山 之胜 盖自此始。

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

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精选

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百丈山记宋代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译文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出*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③,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

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⑿。

年月日记⑿。

【作者及题解】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他是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

着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着外,有《朱文公文集》。

高中语文文言文《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山之胜盖自此始[7]。

循磴而东[8],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无足观[17],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乃壁其后[24],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深昧险绝[27]。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前揖芦山[33],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日薄西山[35],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不可殚数[37]。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而最其可观者[47],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49]。

【注释】[1]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2]三里许:约三里路。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

百丈山记》原文、注释及译文登百丈山三里许[2],右俯绝壑[3],左控垂崖[4] ;叠石为磴[5],十余级乃得度[6] 。

山之胜盖自此始[7] 。

循磴而东[8] ,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9]。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0];水皆清澈,自高淙下[11],其声溅溅然[12] 。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13]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14] ,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15] 。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16] ,无足观[17] ,独其西阁为胜[18]。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19],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20]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21] ,当水石峻激相搏处[22],最为可玩[23] 。

乃壁其后[24] ,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25] ,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26] ,深昧险绝[27] 。

于林薄间东南望[28],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29] ,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30],璀璨夺目[31],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32] ,前揖芦山[33] ,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34] 。

日薄西山[35] ,余光横照,紫翠重叠[36] ,不可殚数[37] 。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38]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39] ,而作神祠于其东[40],水旱祷焉[41] 。

畏险者或不敢度[42],然山之可观者[43] ,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44] 。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45] ,余又叙次其详如此[46] 。

而最其可观者[47]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48] ,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高中语文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

高中语文课件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

阁据其上流:_代__小__涧_
(2)其 以纪其胜:_那__ 而最其可观者:_句__中__语__气__词__
3.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向__东__走__。_ (2)独其西阁为胜: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词__,__美__丽__的__风__景__。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_向__东__南__。_ (4)日光烛之: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照__,__照__耀__。_ (5)旦起下视: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向__下__。_
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游太和山记 徐宏祖
从南天门宫左趋雷公洞。洞在悬崖间。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岩历不二庵, 抵五龙。舆者轿夫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 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 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至竹笆桥,始有流泉声, 然不随涧行。乃依山越岭,一路多突石危岩,间错于乱茜丛翠中,时时 放榔梅花,映耀远近。
错于乱茜丛翠中 ③杏始花,柳色依依向人 ④嘉木尤深密,紫翠之色
互映如图画 ⑤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 ⑥垂杨夹道,梨李参差矣
A.①③⑤
√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①是轿夫们的提议,③是陕州景物,⑥是潼关景物。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解析 A.徐霞客打算由太子岩经过不二庵,到达五龙宫,然后返回紫霄岩,但这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答案
√ A.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B.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C.旦起下视
D.于林薄间东南望
7.翻译下面的句子。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译文:畏__险__的__人__就__有__不__敢__过__的__了__。__而__山__的__美__景__,__也__到__这__里__为__止__了__。_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③,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

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⑿。

年月⑿。

【作者及题解】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

着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着外,有《朱文公文集》。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文言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语文技能,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③,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

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⑿。

年月日记⑿。

【作者及题解】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讲义+精练含解析粤教版唐宋散文

第4课 百丈山记1.通假字以纪.其胜 同“记”,记载。

2.一词多义(1)乃⎩⎪⎨⎪⎧十余级乃.得度:才,副词乃.为前所谓小涧者:是其沫乃.如散珠喷雾:就(2)其⎩⎪⎨⎪⎧阁据其.上流:它的,代小涧以纪其.胜:那而最其.可观者:句中语气词3.词类活用(1)循磴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独其西阁为胜.:形容词作名词,美丽的风景。

(3)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日光烛.之:名词作动词,照,照耀。

(5)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4.文言句式(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判断句。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于其东作神祠。

5.翻译下列句子(1)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译文:它的水花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阳光一照,璀璨夺目,不可正眼观看。

(2)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译文:太阳迫近西山,余光横照山上,紫色和绿色重重叠叠,不可胜数。

一、结构图解百丈山记⎩⎪⎨⎪⎧ 登山经过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描绘石台、瀑布→壮美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二、中心主旨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

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第二段作者循水而上写了哪些景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水流为线索,写了以下景物: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2.课文是怎样把美丽的百丈山的美景一一呈现出来的?这样写对总体把握山水美景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第二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第三段采用了定点换景的手法将百丈山的美景逐步呈现出来。

古诗百丈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百丈山记翻译赏析

古诗百丈山记翻译赏析文言文《百丈山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词原文如下:【前言】《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

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

【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释】1本文作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载于《朱文公文集》七十八卷。

百丈山在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省建阳县)东北,东与崇安、浦城二县接界。

2许:表示约数。

3绝壑:又深又险的山沟。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

朱熹《百丈山记》原文翻译注释【原文】《百丈山记》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①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②,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③,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④,深昧⑤险绝。

于林薄⑥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⑦,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⑧,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⑨,余又叙次其详如此⑩。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⑿。

【作者及题解】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

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

着作繁富,除《诗集传》等专着外,有《朱文公文集》。

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百丈山记_朱熹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百丈山记宋代朱熹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译文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百丈山记原文及赏析

百丈山记原文及赏析

百丈山记原文及赏析百丈山记原文及赏析百丈山记朱熹〔宋代〕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

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目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迭,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

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

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其最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译文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

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

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

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

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

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

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动词,对着) (2)当台 一夫 当.山 当.关 西, 南万 缺夫 (莫 动开 词, (对 动着 词, )占据,把守)
(3)薄于 日林 薄.薄 西.间 山东 (南 动望 词, (迫 名近 词, )密林) (4)之山日之光.胜烛盖之.自 (此 代始 词(,结 它构 )助词,的)




·
·












·
4
百丈山记
·












·




出山道中口占 朱熹
川原红绿一时新, 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 不如抛却去寻春。
【内容赏析】 朱熹是宋朝的大学者,终年埋首书房,研究学问,著作书籍。这 首诗描写他偶然放下书本,到郊外散心,面对一片 青山绿野,鸟语花香,胸襟为之舒展开朗, 不禁感叹地说:“与其终日埋头在书堆里,好 像永远没有尽头,还不如放下书本,到郊野去 痛快地寻春吧!”终年埋首书堆的人,应该抽 空到户外去散散心,多与大自然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也有 些不爱读书的人,常喜欢引用“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洒脱与放荡。

度 石 梁,循 两 崖 曲 折 而 上,得 山 门。 而: 过了石梁,顺着两崖曲折地向上攀登,见到了山门。连
词,表 小 屋 三 间,不 能 容 十 许 人。然 修饰。有三间小屋,甚至不能容下十来个人。但是向前
前 瞰 涧 水,后 临 石 池,风 来 两 峡 间,终日 可以俯瞰涧水,后面靠近水池,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终日
不绝。然:连词,表转折,但。风来两峡间:

门内跨
不断。即“风来于两峡间”,省略了介词“于”。山门内横
池,又 为 石 梁,度 而 北,蹑 石梯 数级 入 跨水池的,又是一道石梁,过了石梁向北走,踏着数级石梯进入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南 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 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号“文”,赠太师, 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 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 配享孔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磴.(dènɡ) 庵.(ān) 潺潺.(chán)
淙.(cónɡ) 卑庳.(bēi) 瀵.涌(fèn)
瞰.(kàn) 石罅.(xià) 迫隘.(ài)
第 2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动词,发现,看到)
(1)得十 此余 余级 之乃 所得 得. .度 也( (动 名词 词, ,能 心够 得, )收获)
十余级乃.得度(副词,才) (5)乃乃乃..为壁前其所后谓(小副涧词者 ,( 却副 )词,就是)
见渣人,乃.大惊(副词,于是,就)
第 3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名词作状语,向右、向左) (2)循磴而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3)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名词作状语,向前、向后) (4)度而北.(名词作动词,向北走) (5)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名词作状语,向南) (6)乃壁.其后(名词作动词,筑壁)
(5)乃壁其后(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却又((在在))阁阁后后面面筑筑壁壁。。 (6)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省略句) 译文:用用(这(这些些诗诗)告)告知知那那些些想想来来又又未未能能来来的的人人。。
百登山经过 丈描绘山门前后景点→幽静美 山描绘石台、瀑布→壮美 记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其著作丰富,除《诗集传》等 专著外,另有《朱文公文集》。
朱熹的祖籍是婺源,但其父朱松,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为福建 政和县尉后定居福建,朱熹就出生于福建尤溪。朱熹 14 岁时,父 亲去世,他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 (1148)他 19 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因此 朱熹对建阳的风景,尤其是建阳东北的百丈山非常熟悉。宋孝宗 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他与朋友一道重游百丈山,写下了这篇山 水名作。
为磴(dènɡ):垒叠石头作为阶梯。磴,石

山之胜盖自
台阶。乃:副词,才。得:能够。度:越过。山上美景从此
此始。 盖:大
处开始。概。

循 磴 而 东,即 得 小 涧,石 梁 沿着台阶向东走,就可以见到一条小溪涧,一道石梁
跨于其上,皆 苍 藤 古 木,虽 盛 夏 亭 午 横跨溪上,周边都是苍藤古木,虽然是盛夏正午时分却无
(7)独夜.卧其上(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8)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走) (9)于林薄间东.南.望(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10)旦起下.视(名词作状语,向下)
第 4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自池而出,乃为前所渭小涧者(判断句) 译文:水水又又从从池池中中流流出出,就就是是前前面面提提到到的的那那条条小小溪溪涧涧了了。。 (2)而作神祠于其东(状语后置句) 译文:又又在在东东边边造 造了了神神祠祠。。 (3)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而出没云中的远近各座座山山峰峰。。 (4)风来两峡间(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风风((从从))两两边边山山峡峡间间吹吹来来。。
无 暑 气。循:顺着。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即:副词, 暑热之气。就。得:发现。石梁:山石天然形成的桥。虽:
连词,表让步,即水皆清澈,自 高 淙 下,其 声 使。亭午:正午。水很清澈,从高处淙淙流下,发出清脆
溅 溅 然。自高淙(cónɡ)下:水从高处流下,发出淙淙的
的流水声。流水声。淙,流水的声音。溅溅然:流水声。
登 百 丈 山 三 里许,右 俯 绝 壑, 攀登百丈山三里多路,右边俯瞰是又深又险地山谷,
左 控 垂 崖,叠 石 为 磴,十 余 级 乃 得 度, 左临悬崖绝壁,垒叠石头作为阶梯,经过十多级才能通过,
许:数词,表示大约的数量。右、左:名词作状语,向右、向左。 绝壑:又深又险的山谷。控:临。垂:形容词,直、陡。叠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