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先秦叙事散文专题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作业第一章先秦历史散文发展概况一、填空:1. 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2.能够反映出我国散文萌芽状态的还有,它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发展。
3.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4.《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儒家经典,亦称《》。
5.今存《尚书》共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于《》。
7.《邵公谏厉王弭谤》是《》中的名篇。
8.《尚书》有、之分。
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大事记是《》。
10.《春秋》是孔子根据国史料修订而成的。
11.“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是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对《》一书记事特点的概括。
12.《尚书》在内容上侧重于记。
13.《无逸》是周公教育时的一次谈话的记录。
14.《盘庚》出自于《尚书》中的《》。
15.《》开创了我国分国记事的国别体的史书编写体例。
16.《赵威后问齐使》反映出思想。
17、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是和它们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18.《》被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19. 《》被称为“礼义之大宗”20.《》一书被称为为“《春秋》今、古文外传”。
二、名词解释1. 甲骨卜辞2.青铜器铭文 3 .尚书 4.《春秋》5. 春秋笔法6.《国语》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2.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3.胡为至今不朝.也?4.太后盛气而胥.之。
5.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6.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7.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8.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9.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10.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4.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教材梳理《尚书》: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其中《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写作特点:1、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2、其主要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3、措辞严谨,以一字寓褒贬,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即春秋笔法,为后代文学所继承。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同《春秋》一样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儒家立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以鉴后人。
记事上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周礼,尊礼尚德。
《左传》的文学特点/特征/成就:1、叙事方面①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倒叙、插叙和补叙等,使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
②《左传》中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写战争背景、战前准备、兵力部署、力量对比、将帅士兵活动、战略战术等,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结构严谨又中心突出,如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原因和背景有直接交待,在行文中又不断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对结果的描写也很全面,除写晋军大胜,还写了战争的余波。
同时在战争描写中还会有一些战争中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增加叙事的生动传神。
③人物描写,书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多能突出他们鲜明的个性。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国语》
• 《国语》叙事、记言特点: •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辩诘、应对
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 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记言多于记事,虽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 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许多事件的前 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 的议论文字上。 • 《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 《晋语》前四卷晋献公诸子争位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成书过程:
• 国别史。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 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 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 作者并非一人,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 可能有若干篇是秦汉间人所作,由西汉刘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 • 重士的思想。 • 崇实尚利的观念。 • 重“权藉”、尚“时势”的思想。 • 《战国策》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
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 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 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 阶层,尤其是策士阶层行迹的生动写照。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 宏富辩丽的文风 。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
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 生动、形象的语言。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
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用铺陈、排比及夸张、 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 节奏。寓言故事、佚闻掌故 。 • 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一系列“士”的形象 。不 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 颇多。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先秦叙事散文
1、整首作比:《魏风·硕鼠》
2、部分作比:《卫风·硕人》
3、具体动作事物作比:中心如醉。《王风·黍离》
三、兴(触物兴词):
1、开头,调节韵律,唤起情绪,内容无联系。《小雅·鸳鸯》
2、有联系,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比附象征中心题旨。《郑风·野有蔓草》
1、开辟了抒情诗传统。
2、“风雅”精神影响诗人创作和文学革新。
2、大量寓言故事运用。画蛇添足。
3、对偶排比。
4、叙述语言铺张渲染。
1、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
2、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3、简练含蕴,言简意赅。
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结果。加入倒叙,预叙。
《国语》
国别体
史料汇编
1、大小故事穿插记言中。
记叙某一国事时,集中在一定篇幅描写个人言行。《晋语4》写晋文公。
记言为主,讽谏,应对之辞。通俗化,口语化,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
3、比兴艺术表现手法提供典范。
《左传》
叙事散文
编年史
1、完整叙述事件过程和因果关系(描写战争,细结果,略过程)。
2、因果关系叙述中道德化神秘化。“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城濮之战。
3事件叙述具有戏剧性,戏剧情节使作品充满故事性。
1、不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人物事迹,人物言行分散,少对人物集中描写。
2、用对话,行动表现人物形象,少用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先秦叙事散文
形式体裁
叙述叙事
人物形象
语言
情节结构
表现手法
后世影响
《诗经》
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杂有二言至八言。
音乐美,形象生动,丰富多彩Hale Waihona Puke 重章:同一诗章重叠。《周南》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第一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言历史散文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一、《尚书》的保存•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火焚毁,亡佚大半。
•3、汉代:•今文《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生保存、传授的《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用先秦文字记录的篇章,比今文《尚书》多16篇。
•4、东晋:梅赜《古文尚书》58篇。
将伏生本28篇分为33篇,又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二、《尚书》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
《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文发展的水平。
•三、文章分类:•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臣间的对话,也有臣僚间的对谈;•誓:誓词。
战前的誓师词;•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如《文候之命》,是周文王表彰晋文候功绩并赏赐晋文候的命辞。
•四、写作特点:•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日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一篇誓词,道理讲得非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无逸》:文章中心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文。
•2,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段,使说理带有一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若颠木之有由蘖。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予若观火。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3,有些作品运用了较多的语气词汇,表现了说话人的口气,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左传》的作者
❖ 关于《左传》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他在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 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 具论其语,成《左传春秋》。”班固则进一步指出, 左丘明是“鲁太史”。 “孔子半修《春秋》,与左 丘明乘入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 丘明为之传。”——《孔子家语·观周篇》但自唐代 以来,不断有人提出异议;现在看来,大约是儒家一 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 战国初年。
第四章 先秦叙事散文
概说
第一节 闳博古奥的《尚书》 第二节 简而有法的《春秋》 第三节 艳而富的《左传》 第四节 文胜而言庞的《国语》
第五节 辩丽横肆的《战国策》
概说
❖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 《孟子》 一、古代叙事散文的形成
《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 二、篇幅
据历史记载尚书有3000多篇,孔子删定为 100篇,相传战国时《尚书》有百篇,经过秦 火焚毁,亡佚大半,西汉文帝时仅剩济南伏 生记诵的28篇,因其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鲁共王坏孔 子旧宅曲阜孔壁中又发现《古文尚书》,此 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到东晋初,有个叫 豫章内史梅赜号称自己发现了《古文尚书》
四、缺陷与不足
❖ 1、过于简短隐晦 ❖ 2、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 3、难以克服的弊病
第三节 “艳而富”的 《左传》
一、《左传》的常识
❖ 1、《左传》的书名 ❖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哀帝时,刘
歆为《左传》争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 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 《春秋》的作品。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 传》。后来,西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 又把它和《春秋》合为一书。
中国文学史之先秦叙事散文
中国⽂学史之先秦叙事散⽂第三章先秦叙事散⽂第⼀节《尚书》是我国最早的记⾔历史散⽂集。
《尚书》即上古之书,⼜被称为书经,是⼀部古代历史⽂献汇编。
⼀、《尚书》的保存1、战国:《尚书》有百篇。
2、秦代:经过秦⽕焚毁,亡佚⼤半。
3、汉代:今⽂《尚书》:汉初经师济南伏⽣保存、传授的《尚书》,⽤汉代通⾏的⾪书记录下来,有28篇。
古⽂《尚书》:汉武帝时⼜陆续发现了⼀些⽤先秦⽂字记录的篇章,⽐今⽂《尚书》多16篇。
4、东晋:梅赜《古⽂尚书》58篇。
将伏⽣本28篇分为33篇,⼜增25篇,经考证25篇皆为伪作。
⼆、《尚书》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和《夏书》多是春秋战国⼈根据古史传说编纂⽽成的,具有⼀定史料价值。
《商书》和《周书》则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发展的⽔平。
三、⽂章分类: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典: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如《尧典》;谟:谋议、谋略,如《皋陶谟》,记载皋陶与禹关于治理国家的谋议;训诰:训诫诰令,有上对下的告诫、训导,也有下对上的劝谏,有君⾂间的对话,也有⾂僚间的对谈;誓:誓词。
战前的誓师词;命: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的册命。
如《⽂候之命》,是周⽂王表彰晋⽂候功绩并赏赐晋⽂候的命辞。
四、写作特点:1,作品由简到繁,说理⽇趋细密,逐步具备了完整的篇章。
《商书·汤誓》:商汤伐桀时的⼀篇誓词,道理讲得⾮常简单,只是在篇末申明赏罚,以作劝惩。
“⾮台⼩⼦,敢⾏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ji诛,杀死之”,“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周书·⽆逸》:⽂章中⼼明确,论证周详,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凑,堪称初具规模的论说⽂。
2,运⽤了⼀些修辞⼿段,使说理带有⼀定的形象性。
《商书》中的《盘庚》三篇:若颠⽊之有由蘖。
若⽹在纲,有条⽽不紊.予若观⽕。
若⽕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3,有些作品运⽤了较多的语⽓词汇,表现了说话⼈的⼝⽓,带有⼀定的感情⾊彩。
如《周书·⽆逸》记周公对成王的告诫。
先秦叙事说理散文汇编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 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 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 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 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 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 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 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 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 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 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 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 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 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 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 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 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 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 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佐而致之,其势不 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撞, 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 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 制海内,子元元,臣侯诸,非兵不可!今之嗣主, 忽于至道,皆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 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散文是文字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文体。
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和记事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散文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早在文字使用之前,诗歌已在原始人的口头产生、流传。
散文的产生,是文字大量问世之后的事。
关于文字产生,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
《淮南子》有“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的记载。
我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经历了一个书写符号化、确定一定读音的过程,才形成文字。
这个过程,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漫长的时期和集体的力量。
因此,文字是上古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
我国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清楚,今天所能看到材料,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为书写工具所限,其内容简单,字数也不多(短的只有几字,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字)。
它只初步具有朴素的文学形式,有的只是说明和记录,而没有抒情和描写的成分,更谈不到辞藻的修饰。
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一些完整可读的句子。
例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363)又如:“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同上,363) 文字完整,意思明白,语法句式也初具规模。
甲骨卜辞是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以记事为主的如《曶(hū)鼎》,以记言为主的如《毛公鼎》。
《毛公鼎》中的训诰,与《尚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三、《易经》《易经》包括“经”、“传”两个部分,是一本筮书。
《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它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周文王。
现在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时的巫觋之流,具体的姓名已不可考。
《易经》有八卦。
先秦叙事散文
先秦叙事散文先秦叙事散文是指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的各国散文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学门类之一。
该文学门类的作品分为史记、春秋、国语、左传、竹书等多种体裁。
这些作品采用散文的形式,叙述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就对先秦叙事散文进行深入探究。
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歷史評注和史论。
歷史評注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纪事和评价,其中以《史记》最为出名。
《史记》是司马迁于汉武帝时期所著,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数量最大、体例最完备、质量最高的一部。
《史记》以叙事为主,用散文的形式记载了从中国的三皇五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体现了其作者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信奉。
史评则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和考证,其中以《左传》最为著名。
《左传》是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周朝末年和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和纷争。
作品具有内容丰富、刻画鲜明、语言精炼的特点,被誉为古代正史之精品。
另外,国语也是先秦叙事散文的一种体裁。
国语是以国家命运为主题的散文,涉及到多种文学形式,如祭文、悼文、议论文等。
主要分为《国语》和《吕氏春秋》两类,《国语》是汉代著名史书,记述了先秦诸侯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与《史记》、《左传》一同记载了中国的历史。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经学著作,收录了各种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的材料,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之一。
最后,先秦叙事散文还包括竹书,是各国国史的草书版本,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史实和人物。
由于先秦时期的文字繁杂,难以保持完好,所以至今留存的竹书很少。
不过,发现的竹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以散文的形式探索了先秦时期的历史真相和人类社会的初步形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为后来文学和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叙事散文范文
先秦叙事散文范文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文学的起点。
在先秦时期,叙事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通过故事的叙述来传达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先秦叙事散文以《山海经》和《史记》为代表,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
其中,《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以记叙方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山川地理和神话传说。
它以精确而瑰丽的文字描绘了神奇的山川景色、神兽、神灵和人类的生活。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中的散文叙事以其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历史文学的典范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包括《五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周本纪》等,它们都以生动的语言和精致的细节描写展示了先秦时期的历史风貌和人物形象。
而在叙事散文的创作中,先秦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和文人也积极尝试了一些新的文学形式。
例如,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兼文学家,他的散文叙事作品《庄子》以幽默、夸张和奇想的手法,通过寓言和神话的叙述方式,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庄子的散文叙事作品充满了诙谐和智慧,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形象,揭示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人类的局限性。
另外,屈原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民族英雄,他的《楚辞》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楚辞》中的叙事散文作品以其优美流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表达方式,将先秦时期的历史故事和民族感情融入其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1.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4.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5.甲骨卜辞(名解):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6.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言文字由简至繁《智鼎》以记事为主《毛公鼎》侧重记言的铭文7.《尚书》(名解):《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周书》记周公言论最多。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拔高题:散文真正的开端是_《尚书》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8.《左传》(名解)《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9.《左传》的叙事特征/艺术特色(简答论述)1)《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情节结构《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A.倒叙与预叙B.第三人称为叙事角度C.描写战争注重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D.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E.故事性、戏剧性(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3)人物塑造A.片段描写B.人物性格变化C.行动对话的描写D.细节描写4)语言文字特点(简答)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三、《国语》的艺术成就1.《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题库及答案
先秦散文研究——叙事散文期中题库及答案第一章先秦历史散文发展概况一、填空:1. 是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
2.能够反映出我国散文萌芽状态的还有,它展现了我国早期记言记事散文由简至繁的发展。
3.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4.《尚书》原名《书》,自西汉开始称为《尚书》,因被列入儒家经典,亦称《》。
5.今存《尚书》共篇,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于《》。
7.《邵公谏厉王弭谤》是《》中的名篇。
8.《尚书》有、之分。
9.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史大事记是《》。
10.《春秋》是孔子根据国史料修订而成的。
11.“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是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对《》一书记事特点的概括。
12.《尚书》在内容上侧重于记。
13.《无逸》是周公教育时的一次谈话的记录。
14.《盘庚》出自于《尚书》中的《》。
15.《》开创了我国分国记事的国别体的史书编写体例。
16.《赵威后问齐使》反映出思想。
17、我国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是和它们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18.《》被誉为我国“记言文之祖”。
,19. 《》被称为“礼义之大宗”20.《》一书被称为为“《春秋》今、古文外传”。
二、名词解释1. 甲骨卜辞2.青铜器铭文 3 .尚书 4.《春秋》5. 春秋笔法6.《国语》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2.是助王息.其民者也。
3.胡为至今不朝.也?4.太后盛气而胥.之。
5.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6.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7.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8.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9.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
10.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
四、翻译下面一段古文中划线的部分,并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古代文学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先秦散文指先秦时代而流传至今的散文著作,可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
第一节先秦散文的兴起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大概至迟在商代,就已经设立了专司史职之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帝王靡不同之。
——《汉书·艺文志》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礼记·玉藻》有了记言记事的史官,就使得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因此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1、《尚书》(1)简介:《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2篇、《夏书》2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四部分。
《尚书》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尚”通“上”,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
汉代以后被列入儒家主要经典“五经”之一,故又称《书经》。
《虞书》与《夏书》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可能为后人追述,不是当时人记录。
《商书》、《周书》保存了部分商代、周代史官的记录。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西周末《尚书》已成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书》、《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
《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
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
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8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叙事散文
韩愈《进学解》:“《春秋》谨严,《左氏》浮 夸。”
“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和母亲的对话 、“宣公 二年”鉏麑自杀前慨叹、“成公十年”记晋景公 之死
❖ 作品选讲
《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前630年)
1、相关背景介绍
2、解析
3、艺术特色
(1)结构完整紧凑,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 记叙得有条不紊,而又波澜起伏。
❖ 富有故事性、戏剧性
重耳流亡、晋灵公与赵盾之争
❖ 善写战争
着重描写战争的起因、战前的策划、战争的影响等,把战争的胜负 与各国的政局、外交、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等等联系起来写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27、28年)、“秦晋殽之战”(《僖公32、 33年》)、“晋楚邲之战”(《宣公12年》)、“齐晋鞌之战” (《成公2年》)晋楚鄢陵之战(成公16年)
祖己训王之辞) 《西伯戡黎》(文王灭黎,祖伊恐,奔告于纣) 《微子》(太师少师劝微子去纣) 《牧誓》(武王与纣战于牧野时之誓词) 《洪范》(箕子告武王以天锡大禹之洪范九畴,实
为上古之宗教哲学) 《金滕》(武王有疾,周公请以身代,雷风示变。
见《史记》)
❖ 《大诰》(周公东征时之诰辞) 《康诰》(封康叔时之诰辞) 《酒诰》(亦诰康叔,可见其时酗酒之风甚烈) 《梓材》(诰康叔以为政之道) 《召诰》(记周、召二公营洛邑事) 《洛诰》(洛邑建成,周公告诫成王之辞) 《多士》(成周既成,迁殷民,告诫之辞) 《无逸》(周公告诫成王之辞) 《君奭》(周公摄政时告召公语) 《多方》(成王灭奄后,归告多方之语) 《立政》(周公致政后告成王语) 《顾命》(含今本《康王之诰》,成王没,康王立,
(2)精彩的外交辞令(全文的重点和精粹所在) 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 金圣叹:“分明一段写舍郑之无害,一段写陪晋之有害,
先秦叙述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叙述散文发展历程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散文创作迅猛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先秦时期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文散文、子国散文和名家散文。
古文散文主要是以记载文字为主,主要体裁有诰命文、官方记录等。
这些散文以官方语言为主,内容较为简单直接,用以记录重要事件和政府命令,是当时统治者与臣民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国散文开始出现,这个阶段的散文主要体现了各个诸侯国的特色和风格。
其中,以《左传》为代表的散文成为研究先秦历史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左传》中的散文以深入的历史叙述和人物形象刻画为特点,以及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了后世散文发展的重要影响力。
名家散文是先秦散文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发展最为丰富多样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散文以个人的思想感受和感悟为主题,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庄子的《庄子》和荀子的《荀子》。
庄子的《庄子》集锦了他的思想和哲学,包括自由、宇宙和生命等重要概念,以幽默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世界。
荀子的《荀子》则主要关注人性的问题,在真理和道德中探寻人类的困境和出路。
这些名家散文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同时也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有很大创新,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先秦散文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散文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和个人思想的进步紧密相关的。
先秦散文在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技巧和语言表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同时,先秦散文的发展也为后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发,无论是思想力量还是艺术表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关键时期,散文从简单的记录工具逐渐转变为艺术创作的手段。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散文家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散文的发展历程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叙事散文的两大高峰
【先秦叙事散文的两大高峰】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说明:欢迎您阅读【先秦叙事散文的两大高峰】,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文档可以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尚书》是历史散文形成的标志。
是一部夏商、西周时代的历史文献集。
《春秋》是孔子整理的编年史散文。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左传》是以《春秋》为纲,添加了许多历史材料,叙事方法比较成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比较完备)历史散文集。
《战国策》是另外一部国别体历史散文,文中通过语言、动作能够刻画出人物性格。
是相当成熟的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的发展有时显的语录体、论辩体、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老子》警句式的散文集。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代表作。
第二阶段:《孟子》是论辩式文体的代表作。
《墨子》把同一主题的语录汇集起来,既是语录形式,又有专题汇集。
《庄子》是论辩式散文集,已经包含了专题论证的内容。
第三阶段:《韩非子》《荀子》都是专题论说文。
其中有《韩非子》有立论,有驳论,峻峭挺拔,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诸子散文成熟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名称: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授课时数4教学目的和任务:1、掌握《左传》的叙事特点和记言特征2、了解《国语》的文学成就3、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教学重点和难点:熟读指定的作品篇目,并掌握每篇作品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概说:一、散文概念的引入1、散文的问世与北方汉文化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
文字出现的九种浪漫传说:伏羲龙书、神农穗书、黄帝云书、苍颉古文、少昊鸾凤书、高阳蝌蚪文、高辛仙人书、尧帝龟书、大禹锺鼎文,虽浪漫但无稽。
2、散文概念的沿革变化散文和诗是最早出现的文体,而且差不多是孪生姊妹。
甲骨文记录的卜辞,有的既像诗,又像散文,或者说是诗和散文处于胚胎期的浑沌未分状态,如:“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说它像诗,因为六句当中就有五句用“雨”字收束,加上句子长短大体一致,读来音韵复叠,节奏分明。
后来的《江南可采莲》诗,就是对它的承袭和发展。
但它从头到尾都是占卜的言辞,极为朴实,明白地记述了占卜的时间和内容,可视作札记式的散文之祖。
我国古代往往诗文并提,既表示两者联系紧密,也说明彼此处于对等地位,各立门户,不相混淆。
“散文”的名称出现较晚,最早称“文”或“文章”,它不像诗那样古今一贯,显得确定而鲜明。
其实“文”也不单指散文,还有“文饰”、“文采”的意思,有时也兼指诗赋。
刘师培说:古者“文”训为“饰”,乃英华发外,秩然有章之谓也。
夫诗为有韵之文,且多偶语,以诗为文,似未尽非,若以笔为文,则与古代文字之训相背矣,而流俗每习焉不察,岂不谬哉!“文章”与“文”的意思相近,指“文采”或“文辞”。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韵散兼收,可见不论是韵文还是散文,都可称作“文章”或“文辞”。
南北朝时期有文、笔之分,“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从此有了朦朦胧胧的散文意识,其中也潜伏着矛盾,刘勰就指出颜延年“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的话自相祗牾。
他说:“《易》之《文言》岂非言文?若笔果言文,不得云经典则笔矣。
”称散文为“古文”,始于北宋,而盛行于明。
明人艾南英说:“欧阳公得旧本韩文,乃始知为古文。
”这里所说的“古文”,是指韩愈等所倡导的一种文章体式,即散体文,而非“古时的文章”。
北宋的柳开是这样解释“古文”的:“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
”这实际上是韩愈“师其意,不师其辞”一语的发挥。
不过他说得比较具体,其中“随言短长,应变作制”,清楚地道出它的文体特征,即句子可长可短,一切取决于表达的需要。
沈括又称之为“平文”,或许旨在反映它“平淡古质,不为浮华”的方面。
直接称“散文”的是金人王若虚,他说:“欧公(欧阳修)散文自为一代之祖,而所不足者,精洁、峻健耳。
”又说:“扬雄之经,宋祁之史,江西诸子之诗,皆斯文之蠢也。
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诗则反是矣。
”这时,散文的概念才比较明确。
它指有一定艺术性的散行文字,形式比较自由活泼,不受任何体制的人限制。
一般说来,“散文”的概念在古代是和韵文对举而出的,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和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
先秦时期,文史哲杂糅,文学尚未独立,故与今天的尚未概念相去甚远,需要辨析。
二、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和演变第一阶段:原始的文字记录: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周易》第二阶段:简拙质朴的史书:《尚书》和《春秋》第三阶段:成熟定形的史书:《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三、史官文化作为早熟的民族,理性精神较早地出现在北中国大地。
与此种精神相伴而生的是“史官文化”。
我们很有趣地看到,对神话持怀疑态度并从而“不语”“难言”并对之加以改造的孔子、司马迁,其身份恰是史学家。
中国的“史官文化”相当发达而且发育颇早,古代王室很早就设有史官,这种对自身行为言语的过分重视,与一种崇尚道德的政治有关,史既是一种道德垂范,也是一种当下约束。
班固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汉书·艺文志》)”既有此种道德约束,就必须讲究“实录”,秉笔直书,《说文》:“,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史家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训练就使他们远离神话,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神话,并最终对之满腹狐疑地加以改造或直接弃之如敝屣。
如此,神话在中国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节散文的萌芽殷墟卜辞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在兽骨龟甲上简略地记录了殷商王朝的占卜言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其后是商周两代的铜器铭文和周代的《易经》。
第二节《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散文集。
原只叫《书》,“尚”字含义乃“上古之书”的意思,可能也包含着后人对它的“崇尚”,后来儒家尊之为“经”,又叫《书经》了。
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
它包含着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比较可信的是商书和周书这两部分。
收集的是商、周时期王侯的誓、命、训、诰,所以,以记言为主。
其中颇有一些生动的段落,如商书中的《盘庚》,周书中的《秦誓》,但总的说起来,《尚书》是艰涩难懂的,唐代的韩愈都觉得读起来很难,有“佶屈聱牙”之叹(《进学解》),我们今天若没有详尽的注本和足够的耐心与毅力,是不大读得进去的。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
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
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
南宋朱熹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鷟(zhuó)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第一部书的命运?!)《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
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
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
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
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如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
《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第三节《春秋》(性质、作者、内容、特点等)《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编年史,应是鲁国史官所整理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属于记事体。
它以记录鲁国的历史事件为主,同时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
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其中有国家重要的祭典、盟会,国君的嗣立、丧葬,各诸侯间的交往和互访,以及大量有关军事行动的记录《春秋》“春”与“秋”为一年四季中的二季,春种秋收,春生秋杀,(春还有“春华秋实”、“春花秋月”等)春秋代序为一个周期,一年,所以,“春秋”合称,就是指时间的运转。
古代史最初的体例是编年的(按时间顺序依年编纂),故以“春秋”作为史著的通称。
而《春秋))则特指据说为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孟子和司马迁都说是孔子所作,实乃不妥。
据《左传·昭公二年》记:晋大夫韩起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
这里的《鲁春秋》当为现今《春秋》之原本。
这一年为公元前540年,孔子年仅十多岁,可能孔子对《春秋》做过删改和修订,《春秋》的原始作者可能是鲁国世代相承的史官。
但这部记录242年问大事的史书,文字却仅有一万六千多字,二百多年各诸侯国大事,其间纠结缠绕,勾心斗角,因果相联,人事相搅,多少复杂烦难,以一万六千余字当之,定须简洁而谨严,要言而不烦,一以当十。
这就形成了《春秋》的“微言大义”。
微言者,言语简洁而精省也,大义者,内涵丰富也,且包孕着主观倾向性。
这对事对人之“主观倾向性”褒贬,又往往是暗示而非明宣的,此所谓“《春秋》笔法”。
《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显然孔子作《春秋》不仅为客观记叙史事,为后人索隐,更为表达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并以之矫正世道人心,故《春秋》微言之中,有褒贬在焉。
所以,“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但用一万六千余字写242年历史,可以想见其疏略简陋,这不是语言的锤炼所能避免的。
所以,实际上,《春秋》并不能真正完成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记录,它只是一部“历史提纲”。
王安石更直接批评它是“断烂朝报”。
从叙述事实角度看,它实际上没有叙事,因为它没有“叙”,只有“记”,它只记录事件的孤零零的结果,而无起因、发生、发展之过程,更遑论其间的诸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包括各类人物的不同作用。
(《左转》起而补之)就对事件的评论看,它亦没有论事,因为它没有“论”,只是过分依赖、迷信语言的多义性、丰富性,滥用其模糊性,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增加无约束甚至无规则的随意联系,这给我们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增加了难度。
至于某些为尊亲者讳的用词,更值得商榷。
如“践土之盟”时,春秋笔法:由于孔子和《春秋》的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春秋》采善贬恶”(《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表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的,即反对诸侯兼并,反对篡位夺权、犯上作乱。
而实际上这也是鲁国史官的思想主张。
孔子不可能修改《春秋》的全部记事,他只是认为:“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同上)这种“见之于行事”或称“属辞比事”的写法,就是春秋笔法。
朱熹:“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朱彝尊《经义考》引朱熹)如“践土之盟”,本是晋文公通知周天子参加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而作者记载此事时却写道:“天王狩于河阳。
”晋文公为盟主,召集诸侯大会,也通知周天子到会,主弱臣强,天子竟被诸侯呼来唤去,形同被挟,实为周天子一大耻辱,但孔子记曰“天王狩于河阳”,用一“狩”字,为之遮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