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一轮复习最新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

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与。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关系。
却:使……退却,译为击退,使动用法。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赵尝于秦五战”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 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 续击退了它。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
终:最后。
继:随着、跟随
迁灭:灭亡。 迁:改变。
……也:判断句 与:结交、亲附。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 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 亲附秦国却不帮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既:已经。 免:幸免。
始:开始,起初。
义:坚持正义。名词作 动词。
洎:等到。
谗:小人的坏话。
以:因为。 为:成为。
而:却,连词,表 转折关系。
洎……诛:被动句。
译: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 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 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 咽也。
以:用。 事:侍奉。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因为。
1.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封:封赏。
并力:合力。 下:吞下。名词作动词。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兵器 军队 战争,武力 战争,武力 兵法,战略
率 • 率赂秦耶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全都 顺着 直接的,草率的 带领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得到的土地
• 此言得之
正确,合宜
• 则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能够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 捕获,抓住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六国论》重点知识梳理
复习目标
1 背诵课文 2 写对易错字 3 积累三个重点实词:兵、率、得
三个次级实词:始、速、视
4 弄懂一个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5 重点句子翻译
然后得一夕安 寝 . 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兵 •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威公,即齐桓公。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 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句意: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 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 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既得其尸于井
找到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清楚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实现,满足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须
得 虑而后能得
处事合宜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起初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

2024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六国论》高考风向+素材积累+120个实词积累之“去”“劝”“却”+挖空释义+理解性默写高考风向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

看来,2024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

现在,助攻来了!素材积累1.素材提取:不畏强敌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

苏洵以此作喻,劝诫宋朝执政者不要因畏惧强敌而主动送去财货来换取一时太平。

运用示范:一个国家在强敌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吞并。

正所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假如六国能不畏强秦,积极壮大自己,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2.素材提取:团结一心六国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各自保持独立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六国之间矛盾重重。

它们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国,殊不知“唇亡齿寒”,“搬起石头终究要砸自己的脚”。

运用示范:(1)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沃土的给予及阳光的馈赠;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沟通与合作。

无数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弱点。

故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六国之亡或许能够避免。

六国灭亡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专题18六国论-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回顾

专题18六国论-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回顾

六国论一、基础夯实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或( )②互( )③率( )④盖( )⑤完( )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其实( ) ②固()③厌( )④弥( )⑤判()⑥至于( )⑦颠覆( ) ⑧事( )⑨犹( )⑩得( )4.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5.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6.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始( )②义( )③始( )④速( )⑤却( )⑦智力( )⑧向使( )⑨数()⑩理( )⑪当( )⑫较( )⑬易( )7.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甸子断句7.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①译文:②译文:9.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事( )②礼( )10.用"/"为上段文字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10.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1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势( )②势( )③苟( )④下( )⑤从( )⑥故事( )1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二、默写名句1.(2020·新高考Ⅱ卷)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六国论》中,苏洵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3.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4.《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5.《六国论》中,苏洵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采取割地求和的政策,那么恐怕也会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的句子是" ,”三、重点梳理1.通假字①暴霜露②暴秦之欲无厌2.古今异义词①思厥先祖父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②可谓智力孤危古义今义: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③其实百倍古义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④至于颠覆古义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古义今义:破亡之故事⑥下而从六国古义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3.一词多义(1)兵①非兵不利,战不善②斯用兵之效也③而秦兵又至矣④草木皆兵(2)得①此言得之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⑦洋洋自得(3)犹①犹抱薪救火②良将犹在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4.词类活用①义不赂秦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始速祸焉⑥李牧连却之5.特殊句式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②斯用兵之效也③破灭之道也④苟以天下之大⑤赵尝五战于秦⑥其势弱于秦⑦泊牧以谗诛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文化常识(1)苏洵,字明允,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合称“ ",有《嘉祐集》传世。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部编版高考默写60篇《六国论》挖空实词释义及理解性默写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部编版高考默写60篇《六国论》挖空实词释义及理解性默写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部编版高考默写60篇《六国论》挖空实词释义及理解性默写【重点实词释义】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句式:)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句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句式:),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六国论》复习课件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六国论》复习课件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弊在赂秦 六国破灭
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用: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总领下文议论


小邑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有限 奉繁 不尽
大城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无厌 侵急 不灭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赂 秦 者 力 亏, 破 灭 之 道 也
第三段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灭 亡的原因
1、绘思维导图,理清全文内容。(思)
2、析理性之声,鉴赏说理艺术。(议)
提示:可以从课文的论述思路、论证方式、论 证语言、某些细节入手。 3、对比《六国论》《阿房宫赋》异同,填表。
《六国论》《阿房宫赋》相同点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分析的结构 语言的运用
议论文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 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包括引用论证)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⑤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⑥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 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⑦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⑧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明论点。 因果论 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⑨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 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 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共31页文档

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共31页文档
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知识点梳理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必修下册(五) 单篇梳理 基础 六国论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配套教材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必修下册(五) 单篇梳理 基础 六国论

(4)殆


小篆 隶书 楷书
“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
危险。
义项
例句
① 接近,差不多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 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③ 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④懈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识记方法】 “殆”的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
【识记方法】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 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 义引申出“策略”“战略、战术”等义。
【迁移小练】 [解释加颜色字]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 兵法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 能斩木为兵(兵器 ),以疲惫之兵( 军队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 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 )其友,勿劝。
词语
例句
义项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设,如果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朝某一方向行进
③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志》)
朝着,面对
向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往昔,从前
(《兰亭集序》)
⑤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
刚才
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接近
5.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识记方法】
“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 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 患、麻烦”。
【迁移小练】
[解释加颜色字]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 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担忧)其未得要领。一日, 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毛病) 在自诩,此或终为患(祸害)也。”

第7篇《六国论》(解析版)

第7篇《六国论》(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7篇《六国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全国·三模】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并以“()”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2.【2024·广西·三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六国论》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六国论》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 C、义不赂秦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
端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 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 (出高低来)呢。
3、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
•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 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谊而幸福 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 文不值。
•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 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 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 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 也有哲人说, “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 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 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望的未来。”当 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 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 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课件:六国论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课件:六国论

(4)向
义项 ① 假设,如果 ② 朝某一方向行进 ③ 朝着,面对 ④ 往昔,从前 ⑤ 刚才 ⑥ 接近
例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志》)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_齐__国__不__曾__贿__赂__秦__国__,__最__终__也__随__着__五__国__灭___亡__了__,__为__什__么__呢__?__是__因__为_ _它_亲__附__秦__国__而__不__帮__助__其__他__五__国__。__(_得__分__点__:__迁__灭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亭长妻患之(《淮阴侯列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殆
义项
例句
① 接近,差不多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 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③ 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④懈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相威公”与“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2.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_六__国__灭__亡__,__并__不__是__因__为__兵__器__不__锋__利__,___仗__打__得__不__好__,__弊__病__在__于__贿__赂_ _秦__国__。__贿__赂__秦__国__亏__损__了__自__己__的__力__量__,__这__就__是__灭__亡__的__原__因__。__(_得__分__点__:__兵__、_ _弊_、__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想__一__想__他__们__的__祖__辈__父__辈__,__暴__露__在__霜__露__之___中__,__披__荆__斩__棘__,__才__有__了__很_ _少_的__一__点__土__地__。__(_得__分__点__:__厥__、__祖__父__、__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轮复习课本回归——《六国论》

一轮复习课本回归——《六国论》

百倍。则(那么)秦之所大欲(想要),诸侯之所大患(担心),固(本
来)不在战矣。思(回想)厥(“其”,他们的。如:大放厥词)先(对
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父辈),暴(暴露)霜露,斩荆棘,以
(表结果)有尺寸之地。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拿)以(来)予
人(省略句),如弃草芥(小草)。
先考:对去世的父亲的称呼 先妣:对去世的母亲的称呼
而助(词表:转用折在句)末为,(常为与…“何…”所、,“表奚被”动、)“秦胡人”等积搭威配(,积表久疑而问,成译的为威“势呢)”之所
劫(胁迫),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地)削月,以(而)趋于亡。为
(wéi治理)国者无(“勿”)使为(被)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
5 夫(发语词)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后),而犹有可以
古代表示“等到,到,及”的词:洎、比、迨、逮、及…
洎(等到)牧以(因为)【数谗】(s小hù①人算的术坏②话技)艺诛③法(则被,诛规杀律)(被动句),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sh。ǔ④①且命计(运算【②况数列且奇举)】燕命赵运不处好(处在)秦革灭 (消灭)殆(几乎)尽之际,可③谓责智备力(“(数智吕谋师和孟力叔量侄为)逆孤”危) ,战败而
(道理,原因)也ad。v·或⑦(表有约人略),曰大:致六,国一互般丧((“相大继率灭十亡里)一,亭率”()全都, ⑧表范围,全都,一概(“率赂秦耶”)
一概)赂秦耶(吗)?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灭亡),盖(表原
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做动词,保全)。故曰:弊在
【赂赂秦】也①财。物(“货赂将甚厚”)
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
材 会失去许多难得的机会,从而无
法求得发展,更有甚者会被“大 鱼”吃掉。正如苏洵在《六国论》 里说的“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所劫哉!”所以,我们要想干成 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 权势,擎一把熔铸着正气、胆色、 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或曰
或:有人。
7.六国互丧 互:交互,相继。
8.率赂秦耶 率:都,皆
9.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10.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因为。
兵——65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
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 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句式特点:用介词“于”表被动。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16.此言得之
得:得当,适宜。
得——67页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 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 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 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文学文化常识
2、时代背景——北宋、辽、西夏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
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 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 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 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 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 绢二十万匹。
3、作家作品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 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 家,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 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 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语言锋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 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 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三 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 大家”。著有《嘉祐集》。
1.不赂者以赂者丧
1.因为 介词
2.秦以攻取之外
2.凭借 介词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才 连词
4.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来 连词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5.用 介词
6.至丹以荆卿为计.
6.用 介词
7.洎牧以谗诛
7.因为 介词
8.不赂者以赂者丧
8.因为 介词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连词 表结果 以致
1、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2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欲勿与,又患秦兵之来 (士兵,军队)
3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也。 (战争 )
4、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用兵策略,战略)
5、左右欲兵之
(用兵器杀人)
道——66页
1.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行将为人所并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朱)晖(huī )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 多被劾。
答案: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 恨,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弹劾。
一、用介词“于” 表被动。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三、用“为”“为……所……”表被动。 四、用介词“被”表被动。 五、动词本身表被动。
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 C )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 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 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言虚词——以
句式特点: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三月丁卯之望。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三月丁卯之望。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如姬父为人所杀。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5、如姬父为人所杀。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10.以:凭借
11.苟以天下之大
11.介词 凭借
被动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不能容于远近。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不拘于时,学于余。 2、而君幸于赵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不能容于远近。 5、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句式特点:用介词“被” 表被动,与今相同。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洎牧以谗诛。 2、城之破也。 3、戍卒叫,函谷举。 4、王之蔽甚矣。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洎牧以谗诛。 2、城之破也。 3、戍卒叫,函谷举。 4、王之蔽甚矣。
句式特点: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念上表被动。
被动句主要形式:
以:相当于“而”。
10.子孙视之不甚惜 视:看待,对待
11.举以予人
举:拿。以:来。
予:给。
12.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后:这样以后。
1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
1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15.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弥、愈:更加。
颠覆:国家灭亡。 固:本来。
六 国苏 论洵
复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Βιβλιοθήκη 的重要的文言实 词、虚词及特殊文言句式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和重点语段 的背诵
3、学习将课文中的素材用于自己的 作文写作中
文学文化常识
1、时代背景——六国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强楚—大 齐—富
[合纵]-------------苏秦 [连横]-------------张仪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 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 。
文学文化常识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
议论文的文体。 •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
的书斋名。 •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3.较秦之所得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所得:得到的土地。 4.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5.则秦之所大欲
则:那么 所大欲:最大的欲望。
6.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7.思厥先祖父
厥:其,他们的。
祖父:祖辈和父辈。 8.暴霜露,斩荆棘 暴:通“曝”,冒着。 9.以有尺寸之地 以有:才有。
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文言知识
• 1、筛查课文实词,并检查。 • 2、积累80个常考实词。
65页兵 66页道 67页得 3、虚词——以 4、被动句式
1.非兵不利
兵:兵器。
2.战不善
善:恰当,得法。
3.弊在赂秦 弊:弊病,弊端。
4.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5.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