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周二次备课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2.一天的时间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2.一天的时间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 2.一天的时间教学目标
1.学习描述时间的词汇:小时、半小时、一刻钟、整点等。

2.能够用数字描述一个小时、半小时、一刻钟。

3.通过练习能够准确描述一天的时间,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等。

4.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能够认识不同时间段的常见活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描述时间的基本词汇。

2.将时间段与活动相连结。

教学内容
1. 时间的基本表述
教学过程
1.讲解小时、半小时、一刻钟、整点等词汇的意义,帮助学生能够理解。

2.发放表格,帮助学生练习数字描述时间,例如:1点到2点是几个小时?半小时等。

2. 一天的时间
教学过程
1.引入话题,让学生谈论一天中自己最喜欢的时间段,并简单介绍为什么喜欢这个时间段。

2.展示不同时间段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分发工作表,让学生根据图片上的时间段填写常见活动。

3. 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1.联想:让学生自己想象一天的时间,简单描绘,然后让其他学生猜测哪个时间段。

2.游戏: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时间对接”游戏。

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活动按照合适的时间段安排好,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

教学评价
1.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格填写,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数字描述时间的技能。

2.通过听学生谈论和填写工作表,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天时间段和活动的对应关系。

教学反思
1.教师应对时间描述的词汇分发图片提示,让学生尽可能地通过视觉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汇。

2.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例如通过谈论、游戏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对词汇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

3. 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特征及周长、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及特征。

3.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实物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如书本、桌面、魔方等。

(2)请学生举例生活中见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实践应用(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设计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总结提升(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物品包装等。

5. 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Pxx页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应用,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特征及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1. 第一周:引入数学概念-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认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和应用- 教授学生快速计算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方法2. 第二周:加法和减法- 教授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练习加法和减法的相关题目,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3. 第三周:乘法和除法- 教授学生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练习乘法和除法的相关题目,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4. 第四周:数的比较和排序- 教授学生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的方法- 练习比较和排序的相关题目,提高学生数的抽象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比较和排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5. 第五周:计量和度量- 教授学生计量和度量的基本概念和单位- 练习计量和度量的相关题目,提高学生测量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计量和度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6. 第六周:图形和空间- 教授学生图形和空间的基本概念和形状- 练习图形和空间的相关题目,提高学生几何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图形和空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7. 第七周:统计和概率- 教授学生统计和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练习统计和概率的相关题目,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应用统计和概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8. 第八周:复习和总结- 综合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点和运算方法- 总结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指导学生制定下学期的学习计划以上为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的大致内容,具体实施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和补充。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 认识几分之几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2课时认识几分之几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数的概念,认识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和单位分数。

2.掌握读写写分数的方法。

3.通过图形、色块、单元格等形式认识和表示分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分数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用的数学语言。

2.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示、计算、比较分数。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2.让学生能够通过图形等形式来理解和计算分数。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引入新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数,如:一个苹果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四分之一。

然后让学生回忆上一课学过的内容,如何用图形来表示整数?2. 认识几分之几(1)真分数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真分数,如:用一个苹果表示1,那么用半个苹果就表示1/2,用四分之一苹果表示1/4。

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几分之几的概念,如:分母是2的分数叫做“二分之一”,分母是3的分数叫做“三分之一”等等。

最后,请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以下分数:1.二分之一。

2.三分之一。

3.四分之一。

4.十分之七。

(2)假分数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假分数,如:用五个苹果表示3,那么用一个苹果就表示3/5。

再与学生一起回顾假分数的概念,如:分母大于分子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如7/5、8/3等等。

最后,请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以下分数:1.三分之二。

2.五分之三。

3.十二分之七。

4.二十分之十二。

3. 单元分数的认识(1)单位分数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单位分数,如:用一个苹果表示1,那么用两个苹果就表示2,用四个苹果就表示4。

然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单位分数的概念,如:分子是1的分数叫做“单位分数”,如1/2、1/3等等。

最后,请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以下分数:1.五分之一。

2.三分之一。

3.七分之一。

4. 综合练习请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册上的习题。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练习,完成课本上第7单元第2课时的习题。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分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掌握了读写分数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学习效果很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认识周长7-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认识周长7-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认识周长7-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测量周长的方法,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 教学难点:周长概念的理解,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各种形状的卡片,测量工具(如直尺、软尺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软尺等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

-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图形边线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探究新知- 活动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测量课本上图形的周长,交流测量方法。

-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图形的周长,发现周长的含义。

- 活动三:教师讲解周长的定义,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周长的概念。

3. 巩固练习- 练习一:让学生测量指定图形的周长,并计算出结果。

- 练习二: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

4.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周长的含义、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课本练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 拓展练习:让学生回家后寻找身边的物品,测量其周长,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注: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编写,适用于7.2认识周长7的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周长概念的理解与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周长概念的理解周长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周长的含义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1.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周教案

1.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周教案
作业布置:第11页的1题。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寻找数学信息。
(提倡算法多样化)




植树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36÷3=12(组)
12×3=36;30÷3=10 6÷3=2 10+2=12;竖式
答:可以分12组。
第29节
课题
植树
第2课时
教具
课件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1)课件出示:情景图左半部分。①问:从这两个兔子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②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怎样列式?③师:60÷2等于多少?独立思考如何得出这个结果的,与同桌相互说说,并把结果填在书上④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提问回答)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第11页第2题出示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你们学习小组提出了哪些除法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3.交流计算方法:重点交流你是怎样计算48÷2=24和90÷6=15两道算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课本第37页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讲评。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问你在做题时是横着做的还是竖着做的?为什么竖着做?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①先让学生完成前两题,指名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问:这两题都是分几步算?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商分别写在哪里?
问:每次两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你认为除法笔算要注意什么?

4.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周教案

4.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七周教案
左图,用圈一圈的方法,算出15×4等于多少?
学生先在教材上圈,然后计算出结果,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集体汇报交流。
右图,让学生观察后,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计算,最后汇报交流,集体订正讲解。
22×3=66先算20×3=60再算2×3=6最后算60+6=66
2、课件出示第二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数学信息。列算式,集体汇报。指名上黑板板书。
(提倡算法多样化)




植树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36÷3=12(组)
12×3=36;30÷3=10 6÷3=2 10+2=12;答:可以分12组。
3、第四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完成表格的填写,最后小组互相订正。重点让学生体会列表法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复习重点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指名到黑板板书,集体订正,个别指导。
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




需要多少钱
第27节
课题
丰收了
第1课时
教具
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流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备 注
(补充、学法或反思)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出示课后题第三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集体汇报交流结果。重点要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和方法。
师: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1、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7、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1)出示两组算式,学生独立计算结果,在进行观察。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 认识周长 21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态度。

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围绕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周长的测量方法:使用直尺、软尺等工具。

3.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周长概念的理解,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难点:圆形周长的计算,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软尺、模型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学具:直尺、模型图形。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周长的概念。

2. 新授:讲解周长的定义,演示周长的测量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使用教具测量模型图形的周长。

4. 讨论:每组分享测量结果,讨论不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6. 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 认识周长2. 定义:周长的定义3. 测量方法:周长的测量方法4. 计算公式: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实践作业:在家中寻找物品,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课后反思1. 学生理解情况:检查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分组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教学时长两课时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作业来评估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资源课本、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结合生活实例,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支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周长概念的理解和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能够从直观上认识到周长是图形边界上所有点到图形内部的距离之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案名称: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认识周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周长。

2. 能够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

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周长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概念的引入PPT,周长计算的示例PPT。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周长的概念: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边长,然后引出周长的概念。

2. 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测量并计算一些图形的周长,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练习:让学生做一些周长的应用练习,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周长的计算方法3. 周长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测量并计算一些图形的周长。

2. 做一些周长的应用练习。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周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和应用练习,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更加深入。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教案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更加细致和具有互动性,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熟练计算周长。

1. 引入周长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中,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来引入周长的概念。

例如,可以使用一个围成封闭图形的蚂蚁动画,让学生观察蚂蚁沿着图形边缘行走的路径,从而引出周长的定义。

这样的引入方式既生动有趣,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2. 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讲解周长计算方法时,应结合具体的图形进行示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2课时∣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2课时∣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2课时∣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2课时∣人教新课标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们学习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讲解和巩固这一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一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一些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会通过一些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分给他的朋友们,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思考并理解到我们需要用到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解:3. 练习:在讲解完例题之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计算。

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我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来解决。

例如,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小明有15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分给他的朋友们,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可以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来进行板书设计。

我会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写在上黑板上,并标注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

这样,学生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整个计算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为了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我会在课后布置一些作业。

这些作业将会包括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认识周长26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2. 常见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3. 周长单位及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概念的理解,周长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周长单位及换算,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绳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周长,从而引入周长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周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常见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内各种物体的周长,巩固所学知识。

5. 作业布置:布置与周长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常见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3. 周长单位及换算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补充下列图形的周长2. 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3. 计算题: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测量周长时的操作熟练程度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交流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周长的概念,学会测量常见图形的周长,并能进行周长单位及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中,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实践操作、小结和作业布置等环节。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案名称: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认识周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度。

2. 使学生能够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2. 周长的测量方法3. 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周长测量工具。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周长的概念。

2. 讲解新课:讲解周长的定义、测量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周长的计算。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周长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周长2. 板书内容:周长的概念周长的测量方法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周长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进行实际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辅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本节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实物展示、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使学生逐步理解周长的概念、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边线,从而引出周长的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些图形的边线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这些边线的长度是怎么计算的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解新课在讲解新课环节,教师应明确周长的定义: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 认识周长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圆的周长:介绍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3. 应用周长: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2. 难点:理解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规、直尺、绳子、计算器。

2. 学具:A4纸、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周长是什么。

2. 探究周长: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周长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周长。

3. 探究圆的周长: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4. 应用周长: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

板书设计1. 认识周长2. 内容:周长的定义圆的周长公式应用周长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计算给定圆的周长。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圆形物品,测量其周长,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和圆的周长公式的掌握情况。

2. 改进措施: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传授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周长公式,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我们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与周长相关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案名称: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 认识周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2. 使学生能够测量并计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周长的概念。

2. 学习测量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 了解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周长概念应用于实际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模型,周长测量工具。

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周长的存在。

2. 新课:讲解周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

3. 操练:让学生分组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测量和计算。

4. 应用:讲解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房间、物体的周长。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周长2. 板书内容: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2. 编写一个关于周长的数学小故事。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操练、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在测量和计算过程中的错误,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课后作业要布置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周长的存在。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其边线,然后提问:“这个物品的边线有什么特点?”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周长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环节1. 周长的定义: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2认识周长13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3.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周长的概念,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圆规,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

2. 讲解周长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如围成一个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之和,来讲解周长的概念。

3. 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

5.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周长的计算方法3. 周长的应用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周长的知识。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后,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批改和反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

教学过程1. 引入直观感知:通过展示各种封闭图形(如树叶、地砖、钟面等),让学生直观感知周长的存在。

启发思考: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周长?”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以激活学生的前概念。

2. 讲解周长的概念定义:明确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用规范的数学语言给出定义。

举例:通过正方形、长方形等基本图形的边长总和来具体说明周长的含义。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案名称: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2 周长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使学生会测量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测量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测量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直尺、彩笔。

2. 学具:剪刀、彩纸、胶水、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图形,引出周长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周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然后,通过实例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剪刀、彩纸、胶水等学具制作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测量它们的周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周长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测量并计算家中物品的周长,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

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测量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册上有关周长的练习题。

2. 课后作业:测量并计算家中物品的周长,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良好。

2. 学生在动手操作环节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测量过程中仍需加强指导。

3. 课后作业布置得较为合理,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作业设计等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仍需在课后反思中不断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三年级上人教新课标7-2周长教案

数学三年级上人教新课标7-2周长教案
(6)反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请原先画得不够准的学生说说经过练习是否有进步,如果有则说说练的过程。)
2.估一估
(1)小组合作估计包装丝带长
1演示:学具盒(用丝带系着,丝带还打了一个结,每4人小组一个)
2小组合作估计打结的丝带的长度。
3反馈:各小组汇报估计的长度,师板书数据。
(2)提问:这块三角形草地的周长是指什么?请同学们伸出手来描一描。
学生边说边描,之后实物草地隐去,出现三角形。
三角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3)讨论:第三只小兔子跑出的图是这个草地的周长吗?想一想什么是周长呢?
归纳出:没有缺口的图形或者说“密封”的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请你描出各图形的周长。
3.指出实物的周长
先小组选定一样东西,可以是学具盒里的物品(小棒、丝带、橡皮、长方
形、正方形),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物体(如课桌宽、师生的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
比如选定估小棒的长度,每人各拿一根估计长度,再小组一起量一量,记下结果填在表内,然后比一比谁估得较准,就给谁记一颗星,几次下来,谁的星最多,谁就被评为小组“估计小能手”。
4解开丝带拉直再估一估,小组调整原先估计的数据。
5量一量,揭示测量结果(50厘米)。
评价:哪几个组估得比较准?请估得准的小组介绍方法。
[备选]
教师鼓励学生估计时可能采用的化曲为直的策略或分段估计的策略,若生估计时能考虑打结部分长度则给予肯定表扬。
(2)组内比赛,评选估计小能手
1要求:以4人小组为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或周长。
【第五课时】【第三课时】周长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索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2周长 word教案 (12)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2周长 word教案 (12)

正数与负数教学目标:1.结合温度、海拔等角度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知道正负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及难点:1.会用正负数表示简单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准备:卡片、练习纸、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请大家找找这里哪些数量的意义是相反的?用线连一连。

上车5人下降10米运进出200吨下车8人上升9米运进98吨减少54辆增加36辆通过刚才的连线,我们发现“上车5人与下车8人”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我们可以这样说:上车的人数与下车的人数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学生也说说其它几组数量中意义相反的量。

2.举例:请同桌两人也举例说一对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什么与什么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鼓励学生思考、交流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纠正错例。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举例参与,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意义相反的量,由此引发后面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1.认识相反意义的量:⑴海拔高度:演示珠穆拉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图片。

如果以海平面为分界点,珠穆拉玛峰位于海平面以上,马里亚纳海沟位于海平面以下,我们说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深度也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⑵温度计:演示海口与哈尔滨的温度。

我们说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也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认识正数和负数:⑴引入“+,-”:为了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人们规定在零上温度前面添上这个符号“+”,而在零下温度的前面添上这个符号“-”请学生试读这两个符号这两个符号在这里不是运算符号,我们不能读作加、减。

“+”这是正号,读作“正”,“-”这是负号,读作“负”,海口的最低气温可以表示成正12摄氏度,读作正12摄氏度,哈尔滨的最低气温可以表示成-25摄氏度,读作负25摄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周备课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5课时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鲍山韩仓小学李静【课型】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57—58页的有关练习【教材分析】教材练习十三的第4——8题都是情境题。

这些习题一方面借助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森林餐厅”、“丛林探险”等内容,让学生感受生活,感受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还特别注重教学学习的探索性及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机会和自我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

因此这些习题都需要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搜集有关信息,结合图意理解图中要解决的问题。

【学情分析】练习十三的4—5题学生掌握容易,第8题有个别学生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堂练习1、练习十三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三第5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35只小动物去森林餐厅就餐,有9张空桌,每张桌子可坐4只小动物,它们都有座位吗?让学生明白题意后自己解决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3、第6题和第7题第6题,让学生观察“丛林探险”情景图,从两名同学的对话以及图中的指示牌,获得数学信息,解决“坐车”和“租船”问题。

在解答第二问“该租几条船”时,要让学生结合算式44÷5=8(条)……4(人),说一说“8条”与“4人”的含义,从而理解余下的4人还需要租一条船,所以该租8+1=9条船。

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一方面了解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印象。

通过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机会和自我创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材中的第8题是一道思考性较强的综合题。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集体思考比较困难的题,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堂检测】1、一共有33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还剩几个?2、有32个小朋友玩跳绳,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几个小朋友?还剩几个?【课后反思】第五单元时、分、秒鲍山韩仓小学李静【教材分析】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学情分析】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因此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课时安排】本单元分3课时教学。

第五单元时、分、秒第1课时时分秒鲍山韩仓小学李静【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59—6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教材结合前面的主题图,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接着针对明明提出的问题: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呢?教材编排了一个钟表店情景图:里面摆放着各种钟表,教材上的钟表都是带秒针的。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钟面的结构,直观的看到秒针走1格就是1秒,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

【学情分析】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时、分,本节课自然的引入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让学生感觉到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教学时,可将图中的情景制成动态课件,或运用挂图。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

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教学准备】主题图挂图,钟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主题图,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记时。

师生一起倒记时:15,14,13 (1)师小结: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板书:秒)让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用到秒。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春节晚会现场的场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师:像:“秒”这样小的时间单位又怎样计量呢?这里有一个钟表店,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小组讨论2、学习1分=60秒(1)让学生拨手中的种面,看有什么发现?(教师提示: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2)学生汇报发现三、体验1分有多长1、建立1分钟的观念分组让学生用1分钟做口算、写字、画画。

2、初步了解钟表历史【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四、课堂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课堂检测】1分针走一圈是()分,秒针走一圈是()秒。

2 分针走一小格,秒针走()。

3 1分=()秒。

【课后反思】10月19日第五单元时、分、秒第3课时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鲍山韩仓小学李静【课型】新授【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例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材分析】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学习了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识教师提问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明确1时是60分,那么求2时是多少分?让学生明白就是把2个60分加起来,就是120分。

练习:1时=()分 3时=()分 180分=()时 360分=()时【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二、补充例题3时=()分 120秒=()分 480分=()时1时30分=()分 70分=()时()分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1时30分= ( 90 )分 70分=(1)时(10)分是怎样想的?【设计意图】通过补充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

三、巩固练习1、“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比较大小(1)4秒 (2)3小时分 (3)210秒5秒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2时=()分 1时=()分 3时=()分180分=()时 360分=()时【课堂检测】填空:5分=()秒 8时=()分 120秒=()分 240分=()时【课后反思】10月20日第五单元时、分、秒第4课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鲍山韩仓小学李静【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2及练习十四的4--8题。

【教材分析】教材给出两副图片,第一副图片是小明从家里出发的时间,表面上显示的是7:30,第二副图是小明到校,图上表面显示的时间是7:45,让学生通过这两副图计算出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时间。

【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学生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通过练习,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究方法。

1、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

(1)谈话:同学们,你们平时看电视吗?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呢?(2)出示节目预报表。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看的节目还真丰富,老师这里有一张节目预报表,我先请一个小小播音员,帮我们用24时计时法预报一下这些节目,注意声音要响亮。

(指名播音)提问:说的又快又好(大拇指),有什么好方法吗?(指名说)(3)看你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很开心.看!张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出示问题:“六一剧场”播放多长时间?(谁来读一读)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刻开始播放的,什么时刻结束的呢?那要求“六一剧场”播放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呢?(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时间计算(5)会解决吗?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师巡视)可能的方法:A、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1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课件演示)B、16-14=2(小时)。

(板书)评价:你很聪明,懂得了怎样去计算时间。

老师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提问: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方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六一剧场”是不是播放2小时呢?我们从钟面上来验证一下,出示钟面,演示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答语。

刚才我们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刻算出了“六一剧场”播放2小时,你们能用这个方法帮我们班小朋友解决两个题目吗?出示:1、王启源周末在家练琴,8时开始,11时结束,他练了()小时。

(你是怎样想的?)2、张亭周六陪她妈妈逛街,下午1时出发,下午5时到家,他们逛了()小时。

(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刚刚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的呢?2、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1)谈话:刚刚我们求的是从整时到整时经过的时间,如果不是整时,你会算吗?(手势)师:看老师又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出示:“金色的童年”播放多长时间?(2)怎样求呢?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思考。

出示线段图提问:线段的两端分别表示什么时刻?从8时-9时经过了几小时?1小时等于多少分?所以我们把1小时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表示几分钟?“金色的童年”开始播放的时刻在哪里?(请生上台指)结束的时刻呢?哪一部分表示“金色的童年”播放的时间呢?(请生指)要求“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就是求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吗?谁来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让学生说计算方法:40-10=30分钟)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和他想法一样的举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可能的回答:A、从8:10起,10分钟、10分钟地数到8:40,得出一共播放了3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