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学案031
《诗经》两首学案(精编版)
《诗经》两首学案教材分析《<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
《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
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
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
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
比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
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诗经》两首学案
12.《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第一课时《关雎》任务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其语言生动传神。
1.读准2.字音,认准字形雎( )鸠( ) 窈窕( ) 逑( ) 荇( ) 寤寐( ) 芼( )任务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诗文1.自由朗读。
【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齐读,听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关关:。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逑:寤寐:。
芼:。
(2)词类活用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 )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今义:流出)任务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任务四细读诗文明确写法《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诗经》两首 导学案
《诗经》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氓》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学习《诗经》的重章迭唱及表现手法。
3、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4、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知识梳理1、作品简介及背景介绍。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
到春秋,流传下来的诗,据说有三千多首,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
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
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 所传的毛诗。
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
诗经共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写作背景《氓》是春秋时的一首民歌,当时青年男女交往比较自由。
郑、卫一带风俗更是浪漫,桑间濮上、城隅河畔,青年男女幽期密约,投桃报李,并常以诗歌互表衷肠。
《氓》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出悲剧。
《采薇》是《诗经· 小雅》中的一篇。
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诗经》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诗经》两首导学案(老师)
《诗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
2、把握全文的情节和主题。
3、掌握比兴对比的手法。
4、背诵《虻》。
【学时安排】4节【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使用说明第一学时: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
(晚修40分钟)(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译全文,独立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
(2)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第二学时:展示及讲解《虻》。
课堂40分钟第三学时:展示及讲解《采薇》。
课堂40分钟第四学时:完成探究案和训练案。
(晚修40分钟)【今日赠言】冲动是艺术家的品质,沉着是政治家的品质,果断是军事家的品质,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往往能集三者于一身。
——毛泽东预习案——自主学习·反思感悟一、知识链接(一)了解背景【知识链接】1、《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解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聚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巨著,包含了许多优美的古诗。
这部经典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其中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在《诗经》中,有两首诗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关雎》和《蒹葭》。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诗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女子在河边凄凉的心情,对亲人思念之情如同那唱歌的鸟儿。
这首诗通过简洁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古代人们渴望团聚和亲情的感情。
另一首让人难以忘怀的诗是《蒹葭》。
这首诗以蒹葭植物为主题,通过描绘蒹葭的形态和生长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友谊的思念和感伤之情。
诗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话给人以凄美之感,让人不由得感叹时间的无情和友情的可贵。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代人们对家国情怀和友情的珍视。
这些古代诗歌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启迪了后人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传承和弘扬《诗经》这部伟大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可以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丽。
《诗经三首》学案
1、《诗经》三首一、本课学习重点。
1、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2、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3、了解赋比兴手法的作用。
二、学生自学。
1、了解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三类。
同时,《诗经》普遍运用、、三种手法。
这被统称为《诗经》“六义”。
(2)“风”又叫,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为、,大多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
“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
(3)“赋”是指:“比”是指:“兴”是指:三、思考与讨论。
1、《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全诗叙述了一位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这个恋爱故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卫风•氓》第3—5章中,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3、女主人公通过对婚后生活的回忆、自省,最后她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反映她什么样的性格?并试概括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4、第六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试从文中再找出这样的例子加以分析。
5、思考《秦风·无衣》中三章的异同点,这样安排有何好处?6、试举例说说“赋比兴”手法在《静女》中的运用。
7、结合注释,思考《秦风·无衣》中三个小节诗歌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这样安排,有何好处?四、参考资料。
1、《诗经》的其他特点。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如“凄凄”、“萧萧”为叠字,“参差”、“踟躇”为双声,“窈窕”、“崔嵬”为叠韵。
《诗经》二首学案
《诗经》二首学案1.《诗经》二首学案篇1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品)】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
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
“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
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
“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静女其殊()踟蹰()()卜筮()愆期()偕老()淇水汤汤()美人之贻()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首踟蹰说()女美士()其行匪我()期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无与士耽:其黄而陨: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夙兴夜寐:不思其反: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诗经》两首学案范本
《诗经》两首学案范本《诗经》两首学案范本1.理解《诗经》的根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妙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局部。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消费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妙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寤,醒时。
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腔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详细分析。
《诗经两首》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及文中生僻字词。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同难点):重章叠唱手法,赋、比、兴手法。
教学设计:计划采用三种模式进行教学——结构化预习课、协作指导课、多元拓展课。
【预习导读单】一、《诗经》说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6篇有目无辞),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行人(采诗官)采诗说,孔子删诗说,献诗说。
《诗经》的体例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
是15个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有160篇。
2、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其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1、周部族史诗。
2、政治怨刺诗。
3、兵役、徭役诗。
4、婚姻、爱情诗。
5、农事劳作诗。
6、爱国抗敌诗。
7、歌功颂德诗。
《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对此,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学案
《<诗经>两首》学案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时间:2010年11月一、学习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3、积累字词,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二、导学《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文学史上“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屈原的《离骚》)“雅”“颂”三部分。
《诗经》按其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三、导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 )笑载言尔卜尔筮.(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 )室劳矣咥.()其笑矣隰.( )则有泮(2)玁狁()之故王事靡盬()四牡()骙骙()小人所腓()雨()雪霏霏()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1)氓之蚩蚩..()来即.我谋()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体无咎.言( ) 以我贿.迁()其叶沃若..()无与士耽.()女也不爽.( ) 士贰.其行( ) 士也罔极.( ) 言.既遂矣( )躬自悼.矣(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 信誓旦旦(2)薇亦作止.()曰.归曰归()不遑启居..()靡使归聘.()...( )()()忧心烈烈忧心孔疚..()..()()彼尔维.何()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四牡翼翼..()..()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诗经》教案三篇
《诗经》精品教案三篇《诗经》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D、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D[教学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1、要注意咬文嚼字;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第一首《卫风?氓》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第二首《秦风·无衣》泽:zé 戟:jǐ 偕:xiě第三首《邶风·静女》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2023最新-《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国风周南关雎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5篇《《诗经》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诗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学重点1.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 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学习《关雎》。
1.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雎鸠():一种水鸟。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心形,浮在水面上,茎可以食用。
寤寐():这里指时时。
寤,醒时。
寐,睡时。
芼():择取。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4)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品读全诗,把握文义。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壶知道★√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诗经》二首学案
编号:042 班级:姓名:命题人:王正审核人:王钦锋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音、义、形。
2.学习反复咏唱、重章叠句的章法。
3.体会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课前预习案】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统称为“诗”,又称之为“诗三百”。
到了汉代,被儒家尊为经典,才定为“诗经”。
《诗经》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是各诸侯国土风民谣,大多是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最富于思想性和艺术性。
《诗经》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周礼·春官》称之为“六诗”,《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2.关于重章叠句
《关睢》在结构上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
所谓重章,就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而各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反复咏唱,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正像音乐乐章不断出现主旋律一样,使主题突出,情感的表达层层递进,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注音或写汉字。
jū()jiū()窈()窕 ( )好逑()参()差() xìng()菜湄()
琴sè()蒹()葭()芼()溯()洄未晞()跻()坻()涘() wù()mèi()沚()
【课中学习案】
1.《关睢》全诗共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章为第一层,写。
第章为第二层,写朝思暮想,辗转反侧。
第章为第三层,写。
[诗文注解]
水鸟和鸣关关唱,双栖河里的小岛上。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向左向右顺着水流把它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想。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里梦里意长牵。
一片思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荇菜有短又有长,左采右采在河旁,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表示友爱的弹琴鼓来供她欣赏。
荇菜长长短短不整齐,左边右边来摘取。
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想用鼓钟击鼓来让她喜洋洋。
2.《蒹葭》共章,每章前句写景,后句写人。
[诗文注解]
河畔芦苇密苍苍,夜来清露凝成霜。
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水的那一方。
逆流而上寻找她,道路崎岖弯又长。
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她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密又密,白露未干清滴滴。
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寻找她,道路崎岖弯又高。
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她在小沙洲。
河畔芦苇千万杆,晶莹露珠还未干。
我想念的那个人,就在水的那一岸。
逆流而上寻找她,道路崎岖弯又弯。
顺流而下追寻她,仿佛她在沙滩上。
【课文及注释】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
雎(ju)鸠: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
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
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u):睡醒。
寐(me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
反侧:翻来覆去。
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近。
蒹葭《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释]
①蒹葭(jian jia):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萋萋:茂盛的样子。
(6)晞(XT);干。
(7)湄:岸边。
(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
(10)采采:茂盛的样子。
(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
(13)右:弯曲,迂回。
(14)沚:水中的小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