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及归因偏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
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摘要一提到归因理论,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可以说在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
可是,那时候我们对归因的理解是非常的肤浅的。
并且,我们那时候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以及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所决定的意识,让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对归因有一个很好很系统的了解。
本文主要对各种归因理论的介绍以及归因理论在几种常见管理中的应用来说明归因理论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更好解释,从而更好的指导工作。
关键字归因理论归因归因的概念其实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寻找原因、作出解释,人们力求通过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和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理论的概念所谓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归因理论的发展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由此海德在西文社会心理学界被称为现代社会知觉和归因理论的奠基人。
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海德还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
他认为行为观察者对因果关系进行朴素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对行为的归因和对行为的预测两者密切相关。
海德的归因理论开创了归因问题的先河,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凯利(Kelley,1967)的理论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更具有说服力。
社会归因(社会心理学)
调查法
调查法定义
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问卷、访谈等手段,收集被调查者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心理特征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调查法常 用于研究社会归因现象。
调查法优点
可以大范围地收集数据,操作简单,成本低。
调查法缺点
调查结果受被调查者回答意愿影响,可能存在误差。
实验法缺点
实验条件与现实情境脱节,实验 结果的外推性受限。
观察法
观察法定义
观察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观察 者的行为和表现,以推断其心理状态 和行为原因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中 ,观察法常用于研究社会归因现象。
观察法优点
可以直观地获取被观察者的真实行为 表现,避免被观察者对研究者的依赖 。
观察法缺点
详细描述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通常会通过筛选简历、面试、背景 调查等多种方式来评估应聘者的能力和素质。其中,社 会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应聘者的个 性特点、价值观和职业倾向等方面的信息
团队建设中的社会归因应用案例
总结词
在团队建设中,社会归因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团队成 员更好地了解彼此,促进沟通、合作和凝聚力。
提高沟通效率
理解他人的归因有助于更好地 预测和沟通,降低误解和冲突
。
促进合作与团结
共同的归因有利于增强群体凝聚 力,促进合作与团结。
改善人际关系
合理归因有助于化解矛盾,改善人 际关系。
社会归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心理学
社会归因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 领域,它与其他心理学分支有
着紧密的联系。
社会学
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社会文 化和社会行为,与社会归因密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第四章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四)凯利的三度理论
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 面的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情 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 所以称为三度理论。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 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区别性; 一贯性;一致性。
三种行为信息的协变与归因
行为信息 归因类型
区别性 低
高 高
一贯性 高
高 低
一致性 低
高 低
人
刺激物 情境
凯利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
了一个归因过程的逻辑分析模式, 但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 性。
三、归因的原则
扩大原则 折扣原则 非共同效果原则 利害关系原则 协变原则
四、归因偏差
认知性偏差(非动机性偏差)
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 的归因误差。
一、什么是归因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原则 四、归因偏差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作出解释 和推论的过程。
二、归因理论Biblioteka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
外部原因: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 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 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 内部原因: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行为 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 情绪、心境、动机、能力、努力等 )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1965)认为,知觉者从观察他 人的外部行为开始,然后评价行为者的知识 和能力,进而推论行为者的意图。
(三)B· 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式
稳定原因,是指导致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能力、人格、工作的难度、职 业要求等等。 不稳定原因,指导致行为的较易变化的各种因 素,如行为者的情绪、努力程度、机遇和多变 的环境条件等等。 1979年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即可控性 (control)。即行为原因能否为行为者个人所控制。
归因对组织管理的启示
归因对组织管理的启示归因对组织管理的启示在组织管理中,人们往往会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简单地归因于某些人或事物。
但是,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归因呢?通过对归因的深入研究后,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组织管理中的问题,进而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归因是对某事件成因的解释,而一个事件的成因往往由内在与外在因素所共同决定。
在组织管理中,如果仅仅将事件成因归因给某个人或某个部门,那么就容易忽略掉影响事件的其他因素。
因此,在人们进行归因时,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寻找到影响事件的所有因素,从而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结论。
其次,正确的归因需要考虑到长期和短期因素的影响。
在组织管理中,有些问题可能仅仅是暂时的,而有些问题则会长期困扰组织。
因此,在进行归因时,需要对事件进行一定时间段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事情发生的原因是长期因素还是短期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此外,归因还需要考虑到事件所处的背景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
这个背景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如政策、法规等,也包括微观环境,如组织内部的文化和氛围等。
在组织管理中,有时候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做出的决策或行动,在既定的背景环境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因此,在进行归因时,需要兼顾事件本身和其所处的环境背景,从而得出更加全面、准确的结论。
最后,归因需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在组织管理中,人们常常被自己的主观感受所左右,而忽略了客观事实的存在。
因此,在进行归因时,需要充分地收集、分析事件相关的数据和证据,建立在充分事实基础上的归因结果才更加准确可靠。
综上所述,正确的归因对于组织管理十分重要。
在进行归因时,需要考虑事件造成的内在与外在因素、短期与长期因素、背景环境以及客观事实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
只有正确的归因才能帮助组织管理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提升组织的效益和竞争力。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
西方经典激励理论之七:归因理论归因理论(一)凯利的归因模型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行为的原因提出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
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
外部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被西方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B )。
A.法约尔B.泰罗C.韦伯D.梅奥3. 按能力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 B )。
A.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B.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C. 能力、才能和天才D.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4. 态度的参与改变理论的提出者是( C )A. 因斯科B.费斯汀格C. 勒温D.凯尔曼5. 美国心理学界公认的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
A.斯腾 B.梅奥 C.闵斯脱博格 D.勒温7.按某种或某种典型的性格特征,性格可以分为( D )。
A.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B.优越型和自卑型C.外倾型和内倾型D. A、B、C、D和E五种类型四、案例分析题 (30分) 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
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
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答: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制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按照这个理论甲的心理应该是这样的,甲认为他和乙在同一公司、同一科室、同一岗位,同样都过了试用期为正式职工,同样的工作投入,但是,报酬却不相同。
因此产生消极怠工、减少投入以与自己所得报酬相持平从而达到公平。
管理者可以这样做:1、可以适当的减少甲的工作强度使其投入部分减少,达到与报酬持平。
2、减少乙的报酬使乙与甲在报酬上保持公平,同时保证劳动强度持平。
3也可以引导甲寻找报酬比他少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公平感。
一、单项选择题9.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B )A.特质论B.社会学习论C.心理分析法D.个性类型论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B)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A)A.一致性改变B.不一致性改变C.同化改变D.异化改变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A )A.组织形式B.领导方式C.领导作风D.组织效能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D)A.对发展的需要B.对享受的需要C.对精神的需要D.对权力的需要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A )A.小型群体B.大型群体C.实属群体D.参照群体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A)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C.群体的规模较大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20.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D )A.协作B.回避C.迁就D.折衷21.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的是(A )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单向沟通D.双通22.参照测量法测量的对象是(B )A.人际交往频率B.人际交往动机C.人际关系中的相关关系D.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24.领导者有意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凯利的归因理论及应用
何为归因?
所谓归因,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 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 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 论。
学习归因理论的意义
1、对员工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通过改变员工对成败 不正确或不合理的归因,引导他们的积极归因,增 强行为的持久性。
2、管理者通过避免归因偏差从而对员工进行客观的绩 效评估。
特殊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
•Hale Waihona Puke 析:如果员工A成为7月月度销售冠军
6
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归因偏差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 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对自己的不良绩效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高估外部环 境的影响。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行为原因客观刺激物所处情境行为者外因内因归因的参照点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一贯性?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特殊性?指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人们在解释他人消极的行为和后果时往往会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的因素
凯利的三分法归因模式
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因、外因(三个方面)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
客观刺激物 外因
行为原因
所处情境 行为者 内因
归因的参照点
一致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一贯性
•指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
归因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了归因问 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 视并成 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根 据 人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 学的归因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 充和发展。
《公共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笔记(精编版)
公共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1、组织:在群体基础上形成,由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组建起来的一个社会结构单元。
2、公共组织:行使公共权力、代表公共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供给公共产品、维护公共秩序、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
包括权力性公共组织和非权力性公共组织。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程序、制度规范)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法制权威性、层次性、公益性。
5、公共组织的类型:中国共产党组织、人民政协组织、国家机关组织、事业单位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6、公共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7、公共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8、研究目的:解释、预测、引导、控制。
9、学科性质:边缘性、综合性、两重性。
第二章知觉、归因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3、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5、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
6、社会知觉的特点:1.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 2.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3.需运用图式7、社会知觉的类型7.1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1)自我概念的形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2)自我概念的作用:促进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展示自我,施加对员工的有效管理,协调好人际关系;有关自我概念的知识也会促使管理者学会帮助员工正确地认识自我,改正缺点,取得进步。
(1)自尊的建构: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内部标准(2)自尊的作用:个体行为的重要动力,是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7.2他人知觉: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知觉。
7.3.人际知觉: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关系及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
维纳的归因理论
维纳理论及其应用对事情进行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维纳将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作为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将以教育、个人成功与失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员训练、心理治疗、挽救邪教痴迷者、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警察工作中,分析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问题为例来具体阐述维纳成就归因理论的应用.一、在教育方面的应用1教师对学生归因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
(1)当学生做出积极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正面强化(2)当学生做出消极归因时,要帮助学生及时加以矫正,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2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归因如果学生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3 具体应用:1. 避免能力归因倾向2 客观地认识难度归因倾向3. 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4. 防止运气归因倾向5. 给予学生适当的成就期望6. 善用归因回馈.失败时,应肯定他们的能力。
成功时,慎用表扬。
7. 积极进行归因训练(1)强化矫正法2)情景感染法(3)榜样训练法(4)自我控制法二、在成功失败后的应用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们要学会进行积极地归因。
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自尊/ 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失败→缺乏努力→内疚/ 相对的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 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
成功→运气→不在乎/ 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所以努力作为一种不稳定内部的一个因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会继续向前。
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1)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把交往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在因素,那么就不利于其在人际互动中进行自省,进而影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反之,如果在交往中,把交往失败结果归因于内在、可控制的因素,就会感到内疚、自责,而这种内疚的情绪体验会反过来刺激、提高个人的人际互动的动机(2)正确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3)正确运用归因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四、在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人努力不够,可能提高训练的积极性;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任务难、能力低,则会降低训练的积极性。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在多广告主的竞争环境中,归因模型可能受到其他广告主的干扰, 影响归因的准确性。
动态环境
用户行为和广告环境可能随时间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归因模型。
归因理论的发展趋势
深度学习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或循环神经 网络(RNN),对用户行为进行更精细化的建模,提高归 因准确度。
02Biblioteka 03用户画像通过归因分析,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 兴趣,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为广 告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风险管理
通过归因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 更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金融风险。
03
资产配置
投资者可以利用归因理论进行资产配置,通过分析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
相关性,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疾病诊断
医生可以利用归因理论,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病史、检查结果等 进行综合分析,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资源跟踪与调整
通过归因理论持续跟踪营销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05
归因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01 02
投资决策
归因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投资决策上。投资者可以利用归 因分析,探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根本原因,从而做出更 明智的投资决策。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 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 归因模型,可以更准 确地评估渠道效果, 优化营销策略,提高 转化率和ROI。
03
归因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
确定数据来源,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确保数据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Human Resources人力资源 |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53归因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岳 媛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 山东青岛 266000摘要: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简要地介绍归因理论在绩效管理中的一些应用,以及对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归因理论;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归因理论最早建立在Fritz Heider的研究基础上,是有关人的目的与价值观、行为与动机等属性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论,是一种评价和预测人们的行为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理论中有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相对应的类型。
内部归因认为,个体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与个体自身有关,如个体的人格和个性等;外部归因认为,个体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与个体所处的情景有关。
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员工完成岗位工作的结果进行考量与评价,并找出激发企业员工潜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管理方法和措施。
一、归因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归因理论在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时间是比较长的,而且有一定的成果。
追溯到30年以前,许多研究已经检验了有关归因绩效评估方面的相关结果,并证明了Heider归因理论的核心。
例如,1989年,Dugan发现有些管理人员采用归因理论中的内部归因类型,认为员工的业绩好坏与他们个人自身特点有关,并把个别业绩不佳的员工留了下来,希望通过员工自身特点的调整或为他们找到更适合的工作岗位来改善他们的业绩。
从管理者的角度,在区分“努力”和“能力”的归因方面,Knowlton和Mitchell发现,当主管人员相信下属的绩效取决于他们的努力程度时,主管人员往往会做出极端的绩效评估(积极或者消极)。
把员工的业绩不佳看作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类型,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管理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Zhang, Reyna, Huang, Gree, Ciden, Mitchell 和 Kallb的研究也都发现,当管理人员把员工的业绩不佳看作是内部归因类型时,他们采取的措施是批评员工和矫正员工,而不是改变工作环境来改善员工绩效,而且往往遵循公司的管理规定来处理业绩不佳的员工。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提要] 本文结合心理学中著名的归因理论,从人才的判定与选拔、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绩效评估与工作激励等方面,分析员工归因的种种可能性与出现的问题,并对影响员工工作情绪和积极性的归因提出解决办法,期望对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者有所借鉴。
关键词: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修的科目之一。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中,不懂得归因理论,就不能妥善解决好员工的种种不满和懈怠情绪,也就无法为企业提供高效、愉悦的工作人员。
因此,了解归因理论,并懂得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时时思考的重要课题。
所谓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观察者,只有帮助员工找到正确的归因,才能对症下药,调整员工的工作状态,为企业培养高效、精干的员工团队。
一、心理学中关于归因理论的经典分析归因首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指的是根据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对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做出合理的归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维纳等人则进一步归纳出人的行为的原因有四个,即内因、外因、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内因(能力、努力)和外因(工作难度、机遇),指行为者是靠自身因素去克服困难,争取成功,还是靠运气侥幸成功;稳定因素(能力、工作难度)和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指行为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困难,还是认为能力不足,困难重重,成功的主观概率低。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课件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解释偏见、歧视和社 会刻板印象等社会现象。
在市场营销学中,归因理论被用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和 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
02
归因理论基本概念
归因的维度
稳定性维度
个体在归因时需要考虑该行为是 否具有长期稳定性,即行为是否 会持续发生。
消费者心理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到心理因素 的影响,如动机、态度、信念和 价值观等。归因理论可以用于探 究这些心理因素对消费者购买决 策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模式
消费者行为模式包括习惯型、理 智型、经济型、情感型和疑虑型 等。归因理论可以用于分析不同 类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及其形成 原因。
产品评价的归因
产品特点
归因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它为人们理解人类的社会行 为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归因理论最初是为了解释社会知觉和判断的偏见而提出的,它帮助人们理解人们如 何评价和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
归因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原因归属阶段、归因过程阶段和归因 推断阶段。
深化归因理论分析
通过对归因理论的深入分析,挖掘其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提高归 因理论在解释和预测行为方面的效能。
拓宽归因理论应用领域
积极探索归因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教育、组织管理、市场 销等,以推动其实际应用价值的发挥。
归因理论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要点一
文化差异对归因理论 的影响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行为结 果的归因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 异如何影响归因理论的应用。
情感和认知失调
当人们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出现不一致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认知失调,而归因理论可以帮助 人们解决这种认知失调。
管理心理学
成功归之于自己,失败归之于他人
3.观察位置 3.观察位置
心的人物。 心的人物。
人们往往吧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 人们往往吧事情的原因归于突显的、在注意中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4.时间因素 4.时间因素
随着时间的流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
时间会冲淡一切
案例:管理者对影响晋升因素的解释
• 2. 培训与开发
• 传统意义上的培训与开发多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 其实,观念的转变和情绪的调节也是培训与开发的重要职能。 归因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 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 的。
• 紧张的工作、繁琐的程序,人与人之间长时间得不到沟通,必然会 出现分歧和误解。如果不予以重视,最终可能导致组织的智障。 尤其有三种极端的归因症状不容忽视:一是绝对化,即以自己的意 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件怀有其必定会这样或必定不会这样的观 念,一旦事件的发生与其愿望相悖时便陷入情绪困扰。二是过分 概括化,一方面对其自身进行不合理的评价。一些人面对失败或 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 是“废物”等;相反,面对点滴成功又往往“忘乎所以”。另一方 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对方很坏、一 无可取等。三是糟糕至极,即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就认为一切 都完了,好象天就要塌下来了。因此,组织在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 和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借助“归因疗法”转变他们的观念,调节 他们的情绪,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 美国《工业周刊》曾对大中型企业中的1300名中层管理者 进行了调查每个问题至少500人进行了回答。 • 其中两个问题涉及了归因方面的内容。一是你认为目前的 成功取决于哪些方面的原因,二是你认为阻碍你进一步晋 升更重要职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大多数管理者将他们的发展归因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在工 作中取得的成绩80%以上的中层管理者认为这两项是他们 晋升到管理层职位的最重要原因。
试用社会知觉偏差和归因理论来对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试用社会知觉偏差和归因理论来对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归因是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它直接影响和决定随后的行为,是影响个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教师和学生还会寻找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学生成就行为的归因。
其中教师的归因是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权威人物”,它是传递知识和社会价值观的社会代表,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成就行为的归因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进而影响学生的后继行为,也就是说,教师的归因及后继行为(如对学生采取的行为、态度、情感等)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归因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然而,教师对他人及自己行为原因的推断并不总是正确的,在归因过程中常常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导致归因偏差。
因此,对教师的归因偏差进行分析并加以矫正,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归因理论及其对学生成就行为的影响1.1 韦纳的成就行为归因理论韦纳在研究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时认为,根据控制点这一纬度可以从内在的和外在的方面进行归因,同时还要考虑原因的稳定性与否。
籍此,他把个体工作成败的归因分为4种类型。
即能力、努力、工作难度和运气。
韦纳进一步认为,个体把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何种类型,对其本人将来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研究指出,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使人产生满足和自豪(使人满怀信心地对待未来事件),而把失败归于内因,会使人感到羞耻和沮丧(面对未来信心动摇);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难或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1.2 教师归因对学生归因以及学生后继行为的影响韦纳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可控性维度与他人的反应关系极为密切。
在学业成就上,勤奋努力(可控因家)通常比能力更容易获得教师的奖励;在失败时,缺乏努力比缺乏能力则更常受到惩罚。
团队决策中的归因错误分析
团队决策中的归因错误分析团队决策是指团队成员在共同合作下,通过讨论、协商和集思广益等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达成共识并做出决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可能会因为认知偏差,而产生一种称为“归因错误”的认知错误。
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在解释或评估他人行为时,错误地将其归因于个人内在特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团队决策中的归因错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归因错误和外部归因错误。
内部归因错误是指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特征或能力,而忽视了环境因素。
外部归因错误是指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环境因素,而忽视了个人特征或能力。
在团队决策中,内部归因错误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1. 个体评估失误:团队成员可能会过度强调他人的个人特征或能力,而忽视了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这种评估失误可能会导致对个人能力的过分高估或低估,从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 影响合作关系:内部归因错误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产生误解和不信任。
当某个成员的错误被归因于个人特征或能力时,其他成员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态度和评价,从而影响团队的合作关系和工作效率。
3. 错误的决策结果:如果团队成员过度强调个人特征或能力,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出现偏差,进而导致错误的决策结果。
外部归因错误在团队决策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和风险:1. 低估个人能力:如果团队成员只关注环境因素,而忽视了个人特征或能力,可能会导致对个人能力的低估。
这可能会阻碍优秀成员的发展,降低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表现。
2. 忽视系统性问题:外部归因错误可能会降低对系统性问题的识别和解决能力。
团队成员可能会过度将问题的原因归因于特定的环境因素,而忽视了系统性问题的存在和影响。
这可能导致问题的长期存在和难以解决。
3. 削弱个体责任感:当团队成员将问题的原因归因于环境因素时,个体责任感可能会受到削弱。
他们可能会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外界因素,而忽视了个人的决策和行为对问题的影响。
论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310《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下旬刊)总第477期一、归因概念的提出和深化归因,从范畴上来讲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是指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1958)提出,此后Kelly 和Weiner等人系统化的研究将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进一步深化。
然而从实质上来说,归因是观察者对行为过程所进行的知觉和判断,目的在于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进而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对未完成工作任务而遭到上级批评的员工来说,他就会利用各种线索对未完成任务这一事实和遭到批评这一后果进行原因方面的考虑,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改正。
这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个体的归因过程。
二、归因理论的内容和发展1.Heider的朴素归因理论作为归因的提出者,Heider认为,对归因研究的实质就是考察个体对外界和自身的处理方式,而行为的原因从来源上可以分为内部的个人原因和外部的环境原因。
倘若行为的原因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倾向于不负责任,若原因在于个人,那么行动者则倾向于承担责任。
以前文提到的员工为例,倘若他认为自己未完成任务是由于工作太难,那么他就会对上级的批评感到不服气;反之,若认为原因是自己能力所限,那么他就会接受批评,加强能力的培养。
2.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Heider归因理论的一次扩充和发展。
他认为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即归因于行动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和归因于环境。
同时他又认为归因者对这三种解释的取舍取决于三种信息,即区别性,行动者对其他对性是否同样做出反应;一致性,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下相一致;一贯性,行动者的行为在另外的情况下是否也会发生。
3.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1972年,Weiner在综合Heider的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在他看来,单纯的内外因不足以说明归因的机制,为此他提出了另外两个影响归因的维度,即不稳定-稳定,不可控-可控。
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0524
摘要本文主要对各种归因理论做简短的介绍,着重描写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绩效管理和营销管理中的应用,以此来说明归因理论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更好解释,从而更好的指导工作。
文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归因理论的发展历程及简单的概念和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第二章则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绩效管理和营销管理方面来谈谈归因理论的一些应用。
第三章则总结了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归因理论发展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字归因理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管理营销管理行政管理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and realize the State Council about to promote the instruction spirit which the electrical appliances go to the country, Department of commercial affairs in repeatedly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foundation, proposed the fiscal subsidy electrical appliances go to the country policy mentality. The electrical appliances go to the country implement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oroughly, also in the improvement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d the electrical appliances to go to the country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o make the remarkable progress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Based on this to promote the countryside resident to expend proposed that a set of practical and feasibl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 for instance strengthens the post-sale service, to increase the sales network, the improvement tax policy and so on.Key wordsAttribution theory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Performance Management Administion ManagementMarketing Management摘要 (1)关键字 (1)Abstract (2)Key words (2)目录 (3)前言 (4)第一章绪论 (5)1.1 归因理论发展 (5)1.2归因的概念 (5)1.3归因理论的概念 (5)1.4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5)第二章三维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7)2.1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7)2.1.1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的吸取上的应用 (7)2.1.2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的开发中的应用 (7)2.1.3 归因理论在企业人才保持中的应用 (8)2.2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8)2.2.1 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8)2.2.2从归因视角对其分析 (9)2.2.3 应用归因理论改进管理 (10)2.3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10)2.3.1应用归因理论确定企业的目标 (10)2.3.2应用归因理论使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达成共识 (11)2.3.3对员工绩效进行评估 (11)2.4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 (11)2.4.1分析市场需求并满足需求 (12)2.4.2售后服务的完善 (12)第三章总结 (13)3.1应用归因理论应注意的方面 (13)3.2归因理论发展的前景 (13)3.2.1归因理论的归因研究过程及因果相联系 (13)3.2.2 归因理论的研究应用领域的扩展 (13)结束语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16)论文附件 (17)一英文原文 (17)二英文译文 (26)佛语有云,因果循环。
“锦鲤体质”的归因理论支持
“锦鲤体质”的归因理论支持
胡晓生
【期刊名称】《小康》
【年(卷),期】2024()13
【摘要】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时,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增强未来的成就动机;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因素,他们就不会过分沮丧。
儿童最近起床有点拖沓,以前7:20就能从床上薅起来,现在要拖到7:40。
因为准备出发的时间紧了,所以在餐桌前对着早餐发呆的时间也少了,出门前的磨蹭变成了“瞬间准备好”。
路上帮家长紧盯路况,要求“不能飞过去起码也要迅速占领车道”。
然后踩着校门关闭的最后时间冲进学校。
【总页数】1页(P76-76)
【作者】胡晓生
【作者单位】《小康》杂志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韦纳归因理论支持下的学生自信心培养
2.文化分层理论下我国国民体质下降的归因分析与省思
3.归因理论及归因偏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韦纳归因理论下的五年制大专英语专业学困生的归因分析
5.从还愿行为探析村民的成败归因方式\r——基于归因理论的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及归因偏差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作者:朱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朱峰(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福建漳州 363000)摘要:本文从归因理论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归因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归因偏差的概念。
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对归因理论在人员招聘、培训开发以及绩效评估中的应用做了尝试性的研究。
最后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运用归因理论、规避归因偏差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归因理论;归因偏差;人力资源管理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41-03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市场,像可口可乐、丰田公司、沃尔玛这些富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从而对于中国的本土品牌构成极大的冲击,无论是在管理的理念,还是在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各个方面挑战着中国传统模式,如何在如此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当然更缺的是发现“千里马”、留住人才的管理机制,这些都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本文从归因理论以及归因偏差的角度阐述了在招聘选拨、人员培训和绩效评估中,应该注意什么,如何避免归因偏差造成的影响,管理者怎样做才能对员工的行为形成正确的归因,并提出了自己诚恳的建议。
一、归因理论概述(一)归因理论的提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被公认为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指出人们都是以“常识心理学”的方式来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
海德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的性格),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环境)[1]。
倘若行为的原因在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倾向于不负责任,若原因在于个人,那么行动者则倾向于承担责任。
例如一位员工的任务没有完成受到领导的批评,如果他认为工作没有完成是因为任务太难,对领导的批评可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之,如果他认为工作未能完成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对于领导的批评,就会虚心的接受,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海德的理论也被称之为朴素归因理论。
(二)归因理论的发展1.凯利(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弗里茨·海德(FritzHeider)归因理论的一次扩充与发展。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的关系或情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同时她又认为归因者对于这三方面的取舍取决于三种信息:特异性,行动者对不同的刺激或不同的事件做出相同反应的程度;一致性,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一贯性,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
2.琼斯(Jones)和戴维斯(Davis)的一致性推断理论琼斯与戴维斯的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做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
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
(2)社会期望,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动时,我们很难推断他的真实态度。
但是当一个人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公认时,该行为很可能与其真实态度相对应。
(3)选择自由,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从事某行动是自由选择的,我们便倾向于认为这个行为与某人的态度是对应的。
如果不是自由选择的,则难于作出对应推论。
3.维纳(weiner)的成就归因理论维纳在海德等人的归因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一般是按照努力、任务难度、能力和运气这四种因素进行归纳的,后来又提出了可控性这一维度,形成了他完整的归因三维度,即稳定—不稳定、内因—外因、控制—不可控。
如果我们将影响员工任务是否完成的四个主要因素进行这三个维度的划分可以得出表2的内容。
二、归因偏差概述所谓归因偏差,是指认知者系统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信息,有的缘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造成的。
由于主观上的原因而造成的归因偏向和差别,是不当归因的主要形成原因。
(一)基本归因偏向基本的归因偏向是指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高估内在的倾向作用而忽视情景因素作用的一般倾向。
例如,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可能会归因为销售代表的能力有限,但是可能忽略了地理性的差异,比较时就不能与其他的地域销售人员进行比较。
(二)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归因分歧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个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行为观察者所做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景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做外归因;而旁观者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
例如,以为员工在最后的期限内,没有完成任务,那么这位员工会强调,最近手头的任务太多、实在忙不过来等外部原因,而他的直接上司会认为这个员工生做事拖沓、分不清轻重缓急等内部原因。
(三)利己主义归因偏差利己主义归因偏差认为人们有一种居功自赏而避免对失败负责的倾向。
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景或他人。
面试的应聘者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突出、准备充足,而将应聘失败归因于面试者有偏见甚至是面试者太没有眼光。
(四)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性格差异以及低估一致性信息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比如看到一名员工绩效不佳就归因于员工的能力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等。
但是没有看到其他的同等员工是否也都是绩效不佳,如果其他员工也同样的绩效不佳,这时就要考虑是不是工作难度太大等外部原因,这种情况叫做低估一致性信息偏差。
群体归因很多方面类似于个体归因,很多应用于个体的归因偏差同样也适应于群体。
群体同样会做出利己主义的归因,此种现象称之为“利组归因偏向”或“群体中心偏向”。
三、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一)在人员招聘中的应用招聘实际上包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过程,即招募和甄选。
人力资源招募所扮演的角色是为组织提供潜在的新员工供给,从而在企业产生需要的时候能够从中雇佣到新的员工。
因此,人力资源招募就可以被界定为:企业为了发现和吸引潜在的员工而采取的任何做法或者活动[2]。
人力资源甄选就是采用各种选拔测评技术挑选出合格员工的过程。
个体对事件的归因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归因风格的员工直接影响着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完成情况。
控制源理论,也称控制点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不同的归因风格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与积极性。
它是由罗德于1966年提出,它既是一个归因理论也是一个个性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别差异(个性倾向),这些个别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
简单地说,个体对结果的解释分为两种:控制源在内称之为“内控者”,反之则为“外控者”。
前者指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强化的事件是否产生,从而使个体认为自己要提高能力来完成任务;后者指强化的事件不是由自己控制,而是由运气、机遇以及他人等这些外在因素所控制,在组织里可能会导致较低的绩效。
处于内控—外控这两个极端上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属于两个维度之间的某个位置上。
因此组织在招聘过程中可以为那些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工作环境较差、需要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部门挑选在归因风格上表现出内控倾向的员工[3]。
塞里格曼(M.E. P. Seligman)把外在控制定义为事情的结局不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的信念,而把内在控制定义为事情的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的一种普遍信念,为招聘者在招聘与甄选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区别内外控应聘者的方法。
当然还可以用饱含29个项目的量表加以测定,这就是“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
上面我们从面试者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需要招聘什么类型归因倾向的应聘者,为了使招聘与甄选具有更高的有效性,我们还要考虑的是招聘者的归因倾向。
在招聘者与应聘者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招聘者不断地对应聘者的各方面进行评价,他们在完成评价之一认知任务时往往会无意识地表现出基本的归因偏向,有可能对于应聘者的言行做出错误的解释,从而影响录用决策的正确性[4]。
因此在招聘之前,要对招聘者进行正确归因的培训,同时选择不同部门的人员加入到招聘者的队伍中来。
(二)在培训开发中的应用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员工培训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不同的归因类型者的归因方式对个人的情绪、动机、行为以及结果有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员工的培训中,要重点针对员工的归因方式进行培训,以便提高员工的绩效,形成积极的工作心态。
所谓的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5]。
在归因训练中应以塞里格曼、班杜拉和韦纳等人的观点为指导,采用三种训练的常用模式:(1)强化矫正模式。
运用学习与强化原理,在归因训练时,对个体做出的积极归因及时归于强化,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归因风格。
(2)观察学习模式。
基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训练中让观察者看几分钟的录像,片中表现的是个体在完成某一任务时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产生的效果,让个体形成“我能做到”的高自我效能感。
(3)团体发展模式。
这一训练以韦纳的成就归因模型为代表,归因训练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即在心理学专家或受过一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行为的原因,最终做出正确的归因。
以销售代表销售业绩不佳为例,如果他把这一结果的原因归于内在的、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就会产生内疚的心理,从而促进员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销售业绩。
员工训练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三)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绩效考核直接与员工的招聘、升职、报酬以及人员培训有关,同时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如何能对员工做出正确的绩效评估,影响到员工的公平感,同时也关乎员工的工作的热情。
在现实的绩效考评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管理者的归因过程难免会出现诸多偏差,例如管理者要防范自己基本归因偏差,同时也要防止员工出现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行动者与观察者归因偏差研究表明:感觉上突出的东西,即显著的、易利用性高的信息会从观察者那里诱导出对于因果作用更突出的认识[6]。
本文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来阐释管理者对员工的绩效评估。
从三个方面对一种行为或一个事件做出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的归因,三个方面分别是:特异性,指在类似的情景中,行动者是如何做的;一致性,指在同样的情境中,其他人是怎样做的;一贯性,指同样的情境下,不同的时间下,行动者是怎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