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型解析及专项训练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一项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A. 促进了社会等级的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阻碍了文化的发展D.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 清朝末期,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答案: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再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 实行分封制B. 推行郡县制C. 推行科举制D. 实行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A. 促进了社会等级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 阻碍了文化发展D. 限制了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力。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流,也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
4.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___。
答案:清朝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
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6.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屈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A. 焚书坑儒B. 推行郡县制C. 建立科举制D. 推行均田制答案:B2. 唐朝时期,下列哪一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武则天答案:B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___。
答案:锦衣卫2.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平定了_________的叛乱。
答案:三藩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意义。
答案: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意味着在思想领域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其他学派的思想被边缘化。
这一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思想,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
四、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法令由一统。
”材料二:《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元光元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统一了法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五、论述题1. 论述唐朝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唐朝开元盛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二是唐玄宗励精图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加强边防等;三是开元年间,唐朝对外关系稳定,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B.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C.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D.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公有制答案:B2. 唐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B.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C. 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士族门阀的势力得到削弱D. 科举制度的实行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答案:D二、非选择题3. 请简述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仅允许官方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减少了与外界的交流,影响了经济的开放性,同时也限制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
4. 试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强化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近代工业的兴起;其次,它培养了一批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才,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人才储备;最后,洋务运动也暴露了中国传统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材料分析题5. 阅读下列材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请结合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周期性规律。
在中国古代,由于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统一和分裂往往交替出现。
例如,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而汉朝的衰落又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统一时期,国家往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而分裂时期则往往伴随着战乱和经济衰退。
因此,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规律性,但也不能完全概括所有历史现象,因为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都有所不同。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B. 科举制度最早出现于隋朝C.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D. 科举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直至1905年被清政府废除。
因此,选项D中的“清朝被废除”是不正确的。
2. 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后兴起的B.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C.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和梁启超D.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答案:B解析: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而非新文化运动的代表。
新文化运动并不主张全盘西化,而是倡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 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B.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C.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孙中山D. 辛亥革命后,中国实现了民主共和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是1911年爆发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然而,辛亥革命后,中国并未立即实现民主共和,而是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
4. 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五四运动是1919年爆发的一场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的不公C.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D.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成立了中华民国答案:D解析: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思想的觉醒,而非成立了中华民国。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常见选择题命题情境解读与技巧分析练习(共17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历史常见选择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尚书·商书》记载:盘庚与大臣“恭承民命”定了新都;周初的《洪范》有“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的记载;《周礼》记载:“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
这反映了商周时期A.民意起到决定作用B.民本思想初露端倪C.民主政治有所表现D.专制王权受到限制2.春秋后期,先后出现了卿大夫专权和陪臣(私家臣属)“执国命”的现象。
“学在官府”格局瓦解,学术文化重心下移。
这些情况A.引发诸侯各国相互进行争霸战争B.导致周王室“天下共主”地位开始丧失C.成为周王朝统治分崩离析的起点D.促进战国时期发生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3.《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
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
“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
”这反映了当时A.齐国确立霸主地位B.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C.传统礼制影响犹存D.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4.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
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A.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B.黄河流域的长期分裂C.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D.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5.苏轼在《上皇帝书》中说:“自建隆(宋太祖的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者。
许以风闻,而无官长。
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
”这说明当时A.政府的信息渠道比较畅通B.文官对皇权形成制衡关系C.科举制度提升了文官地位D.台谏机构已成为施政中心6.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
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
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
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C.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7.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天”。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秦朝统一六国B. 周朝建立C. 汉朝建立D. 唐朝建立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新大陆D. 传播宗教4. 清朝末年,哪次战争导致了中国领土的大量丧失?A. 甲午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鸦片战争D. 第一次中日战争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采取的战术是什么?A. 阵地战B. 游击战C. 城市战D. 正规战6.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是“变法维新”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王安石D. 康有为7.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8.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与“焚书坑儒”有关?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推行儒学C. 唐朝科举制度D. 明朝海禁政策9. 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连接了哪些地区?A. 中国与欧洲B. 中国与非洲C. 中国与美洲D. 中国与东南亚10.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被誉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1. 请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2.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13.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B. 汉朝2. A. 秦朝统一六国3. B. 宣扬国威4. A. 甲午战争5. B. 游击战6. D. 康有为7. B. 战国时期8. A. 秦始皇统一六国9. A. 中国与欧洲10. A. 张仲景二、非选择题11. 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土地私有制、等级制度、世袭制度和中央集权等。
高考历史试题讲解及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讲解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推行了郡县制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答案:D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科举制度的创立为平民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B. 科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C. 科举制度的创立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 科举制度的创立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的有: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 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彻底改变D. 辛亥革命使中国实现了完全的民主和自由答案:A、B2. 关于新文化运动,以下表述正确的有:A.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B. 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C.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礼教D. 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西化答案:A、B、C三、简答题1. 简述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限制与外国的海上交流。
其影响包括: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安全;但同时也导致了中国与世界潮流的脱节。
2. 阐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答案: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爱国运动。
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四、材料分析题材料:《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题:分析《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部分领土和主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削弱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同时,它开启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加剧了中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促使中国社会开始寻求变革,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改革运动埋下了伏笔。
2023年山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山东省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C)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能力,考点为私有制的定义及史学基本方法。
A项: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遗址出土”不能反映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的公私属性,故不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
因此A项错误。
B项: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无法确定物品的所属性,故不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
因此B项错误。
C项: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单人墓葬品中的物品可以推断为个人所以,因此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
私有财产是指个人或家庭占有的财产,在原始社会末期是相对于氏族或部落公有财产而言的。
故C项正确。
D项: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陶器的图案不能反映陶器是私有还是公有,因此不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
因此D项错误。
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
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
这种“风尚”反映了(A)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素养,考点为两汉的政治、经济状况。
A项: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A项笔者认为是正确答案,有题干逻辑、课标、史学研究三重依据,对于学生解题而言,前面两重依据足矣。
①先看题干,“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东汉晚期出行乘牛车成为一种风尚”,由这里可以看到推崇马车或者牛车可能与社会的风气有关,而非单纯的经济考虑。
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型解析及专项训练一、文字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解题技巧】(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
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的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示例】例1 2012年山东率先废除了实行几十年的对高考考生的户籍限制,“这体现了教育公平、招考公平”获得了媒体评论一致赞同。
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较好体现这一点的是( D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度 D科举制例2光明网《分权 VS集权》一文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某制度是中央集权,形成的是由皇帝垂直型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另一制度则是分权,中央犹在,但地方自治,政治权力不是一根线,而是多根线。
材料涉及的制度应该是( C )A分封制VS世袭制 B宗法制VS科举制C郡县制VS分封制 D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二、图表类材料选择题【题型特征】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在解答本题型时,第一步,要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界定大体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内涵和外延。
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题目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最终答案的组成部分。
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含的变化,态势等。
第四步,联系所学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终综合判断,得出答案。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大全
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大全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土地私有制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B. 土地国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常态C. 土地私有制与土地国有制并存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D. 土地国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唯一形式答案:C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较为复杂,既有土地私有制,也有土地国有制,两者并存是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
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A.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C.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 完成了国家的统一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它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二、填空题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其开国皇帝是_________。
答案:李渊解析: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其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
2. 明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大,其中最著名的航海家是_________。
答案:郑和解析:明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扩大,其中最著名的航海家是郑和,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交流。
三、简答题1. 请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答案: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
其背景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情绪。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具有以下积极作用:一是打破了世袭制度,使得社会各阶层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二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三是选拔官员的标准相对公平,有利于选拔人才。
高考历史题及解析
高考历史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 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由蔡伦发明的B. 火药最初用于军事是在唐朝C. 指南针在宋代开始被用于航海导航D.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的毕升发明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选项A中,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他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实用,但并非发明者。
选项B 中,火药的发明时间早于唐朝,但其在军事上的应用确实是从唐朝开始的。
选项C中,指南针的前身“司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但真正用于航海导航是在宋代。
选项D中,活字印刷术确实是由北宋的毕升发明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D。
2.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B. 禁止传教士在中国传教C. 限制与外国的文化交流D. 所有以上选项解析: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外贸易的严格控制,禁止或限制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对传教士活动的限制。
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减少,影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填空题1.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涌现了众多学派,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是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文化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学派是儒家。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对后世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是“儒家”。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原因。
解析: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清朝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试图进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慈禧太后的干预,改革最终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派缺乏足够的政治力量和军事支持,以及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措施过于急进,未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民众的接受程度。
四、论述题1. 论述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带答案解析
全国高三高中历史专题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2.下图是15世纪海洋上远航的帆船,据此我们可以推论 ()。
①该船的使命可能是探索新航路②该船反映出当时西方造船技术得到很大的进步③这艘船很可能是在做环球航行④这次远航的动力可能是寻求黄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3.西方国家每年举行盛大活动以纪念“哥伦布日”。
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呼吁拉丁美洲人不要庆祝这个节日,称哥伦布1492年的地理大发现带给拉美土著印第安人的是长达150年的“种族屠杀”,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殖民活动给美洲带来灾难B.加强了世界联系C.扩展了工业文明D.冲击了美洲的传统社会4.从下面这幅图反映出的信息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B.美洲尚未进入世界大家庭C.环球航行尚未成为现实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5.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称号的原因是()。
A.工业发达,商品运销世界各地B.商业发达,转运世界各地的商品C.军事发达,打败其他海上强国D.殖民地广阔,控制各地殖民贸易6.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
”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A.法国B.荷兰C.西班牙D.意大利7.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C.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D.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8.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修建长城答案:ABCD解析: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以取代分封制,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统一度量衡以促进经济交流,以及修建长城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流动B. 增强了中央集权C. 促进了文化发展D. 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削弱答案:ABCD解析: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促进了社会流动。
同时,科举选拔官员的权力集中在中央,增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科举制度也削弱了地方势力对人才的控制。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______是著名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开创了中国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时期的著名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地区,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导火线是______。
答案: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解析: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特别是山东问题的处理,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引发了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三、简答题1. 简述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包括:- 内部腐败:清朝晚期官僚体系腐败严重,政治黑暗,导致国家治理效能低下。
- 经济落后:封建经济结构无法适应工业化浪潮,导致国力相对衰落。
- 民族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尤其是满汉矛盾和民族压迫政策,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 外部侵略: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削弱了清朝的主权和国力。
- 思想启蒙: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为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析:清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也有外部的侵略和思想影响。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中国古代史》选择题50题专练(解析版)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50题专练)1.如表反映出我国早期文明地区文化遗存文化特色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距今约7000前~5000年前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距今约5000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精美玉器A.领先世界其他文明B.水平低下但发展迅速C.相互隔绝没有交流D.多地起源又各具特色【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
根据材料“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仰韶文化,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辽河上游出现红山文化等”可知,同一时期不同地方出现了不同特色的早期文化遗址,这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多源性和各具特色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并未将中国早期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国早期文明领先世界其他文明的结论,排除A项;我国早期文明的出现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排除B项;中国早期文明“相互隔绝没有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下面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后几支重要的中华文明考古学文化分布图。
这可用来说明,古代中华文明A.主体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B.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C.具有明显同源一体的特征D.源于自成一体且多元复杂的地理环境【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
根据图片可知,中华文明考古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但是同时也体现了不同文明蕴含在一体格局之内,而不同文化的形成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所产生的,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圈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见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是在秦朝确立,材料主要体现了原始社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同源”,排除C项。
故选D项。
3.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度量衡的统一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科举制答案:D2.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其中最著名的使节是:A. 张骞B. 玄奘C. 郑和D. 王昭君答案:B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的联系。
这位航海家的名字是________。
答案:郑和4. 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康熙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设立________,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答案:理藩院三、简答题5. 简述唐朝盛世的成因。
答案:唐朝盛世的成因主要包括:政治上实行开明的君主制度,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经济上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发扬光大本国文化。
四、论述题6. 论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朝贡贸易制度,二是对外贸易以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为主,三是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这些特点的影响包括: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的经济结构。
五、材料分析题7.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诸侯王,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材料二:《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秦朝和汉朝初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同。
答案:秦朝和汉朝初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异同主要表现在: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汉朝初期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但同时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逐渐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高考历史形势分析
一、近五年历史高考(必修)分值分布情况
1、从模块内容分布角度:
年份必修1(政治文明史)必修2(经济文明史)必修3(思想文化与科技
史)
2008 16分(25、26、28、31
题)57分(29、30、33、
34、35、40题)
12分(24、27、32题,
24题文化常识)
2009 28分(25、28、29、30、
32、33、34题)49分(20、27、40题)8分(24、35题,24题
为文化常识)
2010 28分(24、25、29、32、
33、34、35题)41分(27、40题)16分(26、28、30、31
题)
2011 49分(24、28、29、30、
31、40、41部分)20分(25、32、33、
34、41部分)
16分(26、27、35、41
部分)
2012 20分(24、28、29、31、34题)20分(26、30、32、
33、35题)
33分(25、27、40、41
题三大模块综合)
结论:
(1)必修1侧重出选择题。
(2)必修2所占分值较多,而且侧重出大题。
(2)必修3所占分值较少,但2012年出现三大模块综合;另外文化常识考题逐渐淡化。
2、从通史体系内容角度(必修):
年份中国史
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2008 16分(24、25、
26、27题)16分(29、30、31、
32题)
8分(33、34题)45分(28、35、40
题)
2009 20分(24、25、
26、27、28题)4分(32题)37分(40题)24分(29、30、31、
33、34、35题)
2010 24分(24、25、
26、27、40(1)
题16分(30、31、33、
35题)
4分(34题)41分(28、29、32、
40(2、3)题)
2011 37分(24、25、
26、40题)12分(29、30、31
题)
8分(33、34题)41分(27、28、31、
35、41题)
2012 24分(24、25、
26、27、28、29
题)28分(30、31、32、
33、41题)
0分33分(34、35、40
题)
结论:
(1)从通史体系看,中国史和世界史几乎是各占一半。
(2)中国史中古代史所占分值较多,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大题出现(如2011年高考);现代史分值比例较小;近代史也主要以选择为主。
(3)世界史所占分值较大,而且主要以大题为主。
3、选修试题情况
年份选修1 选修3
2008 戊戌变法、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一战后德国赔款问题
2009 北宋初改革(租佃关系、青苗法)二战波兰边界问题(地图)
2010 刘晏改革(榷盐法)远东国际法庭
2011 盟旗制度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爱因斯
坦)
2012 王莽改制马歇尔计划(背景、影响)
结论:
(1)近年来选修1基本不在考查教材上的内容,而且选修1基本是考查古代史
文言文的内容。
(2)选修3则侧重对教材基础的考查
二、高频考点分布情况
模块考点考查内容及分值
必修1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
治制度
2009年(25题)宗法制(4分)
2010年(24题)分封制(4分)
2011年(24题)西周对秦统一的影响(4分)
考点2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
2008年(25题)治理地方的关键(4分)
2008年(26题)吏治腐败问题(宋设通判)(4分)
2010年(25题)郡县制(4分)
2011年(40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25分)
2012年(24题)十三州刺史(4分)
2012年(28题)清代内阁(政治制度僵化)
考点3古代希腊罗马
的政治制度
2009年(29题)罗马法(4分)
2012年(34题)《十二铜表法》(4分)
考点4英、美、法、
德代议制的确立
2009年(30题)《德意志帝国宪法》(4分)
2010年(29题)1782年英美关系(漫画)
考点5社会主义从理
论到实践
2010年(32题)十月革命(4分)
2011年(28题)巴黎公社(4分)
考点6鸦片战争、甲
午中日战争和八国
联军侵华战争
2008年(31题)甲午中日战争(4分)
2010年(35题)对甲午中日战争评述(4分)
考点7太平天国运动
辛亥革命
2011年(29题)太平天国运动(从反孔到尊孔)(4
分)
考点8新民主义革命2009年(32题)五四运动(评述陈独秀)(4分)
2010年(33题)百团大战(4分)
2011年(30题)“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规模
与影响差别大的原因(4分)
2012年(30题)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4分)
考点9新中国的政治
建设
无
考点10祖国统一大
业
无
考点11现代中国的
对外关系
无
考点12两极世界的
形成
无
考点13世界多极化
趋势的出现和世纪
之交的世界格局
2009年(33题)二战后美日关系的转变(4分)
必修2 考点14发达的古代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
步
2010年(27题)明代土地买卖契约情况(4分)
2010年(40题1问)明代江南手工业发展特点(8
分)
考点15古代商业的
发展和经济政策
2009年(26题)均田制(4分)
2009年(27题)市的变迁(4分)
2011年(25题)南北朝货币使用情况(图表)(4分)
2012年(26题)明后期工商业发展影响
考点16开辟新航路、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
场的拓展
无
考点17第一次工业
革命和第二次工业
革命
2009年(31题)垄断(4分)
2010年(40题2问)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
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
2012年(40题)第一次工业革命(25分)
考点18近代中国经
济结构的变动和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2008年(30题)年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
2012年(30题)张謇“实业救国”(4分)
考点19近现代中国
社会生活的变迁
2008年(29题)“慈禧坐车”(4分)
2008年(32题)“元旦”(4分)
考点20经济建设的
发展和曲折
2008年(33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4分)
考点21从计划经济
到市场经济和对外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
成
2008年(34题)对外开放(珠海崛起)(4分)
2009年(40题)”“统购统销”(37分)
2011年(34题)国企改革(4分)
2012年(32题)“二五计划”时期情况
2012年(33题)市场经济(“下海潮”)(4分)
考点22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008年(40题)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
新政(37分)
考点23从“战时共
产主义”到“斯大林
模式”和战后苏联
改革
无
考点24战后资本主
世界经济体系的形
成
无
考点25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2008年(35题)世界一体化(联系加强)(4分)2011年(32题)经济全球化(4分)
必修3 考点26“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无
考点27宋明理学和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
家思想
2008年(27题)李贽思想(4分)
2010年(26题)“心学”(心外无物)(4分)
2011年(26题)黄宗羲思想主张(4分)
2012年(27题)理学家王明阳思想(4分)
考点28古代中国的
科技和文艺
2012年(26题)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宋代市民价
值取向)(4分)
考点29西方人文主
义思想的起源
2010年(28题)亚里士多德“平等”(4分)
2011年(27题)苏格拉底(4分)
考点30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
动
无
考点31近代中国的
思想解放潮流
2012年(29)梁启超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4
分)
考点32 20世纪以来
中国的重大的思想
理论成果
无
考点33现代中国的
科技、教育与文学艺
术
无
考点34近代以来世
界科学发展历程
2011年(35题)哥白尼、爱因斯坦理论(4分)
考点35 19世纪以来
的世界文学艺术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