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动机
第四章 需要与动机
• 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 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 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 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 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二节 需要与酒店客人的行为关系
迪拜七星级酒店
酒店服务员刘晓涵(青海西宁女孩)
六、以人为本、尊重为先
把客人放在第一位
七、公平合理、一视同仁
第四节 酒店客人的动机与服务策略
• 问题导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包括哪些?
•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酒店中的应用:
酒店基本功能,提供食宿产品 —— 生理需求 酒店安保功能,提供安全的环境 —— 安全需求 通信服务(电话、传真、邮件)、会议、展示服务 — 社交需求 服务人员的仪容仪表、礼貌礼仪 —— 尊重需求 酒店品牌、市场定位 —— 自我实现需求
2、根据需要对象的角度分 (1)物质需要 • 指人为了维持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 例如,在对服装的需要中,既有满足人们防寒、 防晒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满足人们自尊、 追求美的需要的内容。
衣
食
行
(2)精神需要 • 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生活的需要。 • 如对知识、文化、艺术、理想、审美、 道德、创造、成就等方面的需要。
社会性 交往动机 动机
成就动机 归属动机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 义。 2、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反馈。 4、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5、竞赛
2、根据动机的来源分
(1)外在动机: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
如:奖励
(2)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部需要产生。
第三节
需要与酒店服务工作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4章学习动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构成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行为动力。
内在动机是需要,外在动机是诱因。
2.强化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
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
强化动机理论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等教育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关键作用。
3.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主观感受。
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种:(1)个体的成败经验;(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
4.举例说明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参考答案:利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适当进行归因训练,培养自我效能感。
巧妙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利用评定、奖惩、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
5.考试过后,面对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小学生议论纷纷。
A:“这次考试题太难了,所以我没有考好。
”B:“考题倒是不难,但我的运气太差,我复习好的部分没有考。
”C:“根本用不着复习,我只要稍稍用心就会考得很好。
”D:“教室里太乱,复习不下去。
”E:“我有些考试焦虑,一到考场就紧张。
”F:“我是天生的‘榆木脑袋’,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分析学生A、B、C、D、E、F的归因特点,并说明他们的归因方式对未来学习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__动机和价值观-2010
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 人道主义 • 先义后利 • 理性优先 • 诚信知报
• 贵和尚中 • 修已内圣 • 自强不息 • 求是务实
• 人道主义
– 仁——儒家 – 兼爱——墨家 – 慈悲——释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反对“金玉其外,败絮其 中”
中国消费者的价值观: 沉淀、溶合与发展
– 上古的宗教意识取向; – 中古的伦理取向; – 近代的文化取向(中西文化的交流) – 现代(1949-1978)的政治取向; – 当代(1979-)的经济取向
价值观对中国消费行为的影响
• 礼品消费 • 保守消费:储蓄与投资 • 炫耀性消费: • 攀比性消费 • 面子消费 • 根消费
• 现代社会以日益复杂的制度和日益发达的媒体激励,劝诱人们以努 力赚钱、及时消费的方式追求人生意义,其价值导向的实质是物质 主义
While You Were Out当你不在家的时候
作业:
• 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文献,从价值观的角 度,写一篇不同文化下,消费者行为差异 的文章
– 可以是案例分析 – 可以是小的学术论文 – 可以是广告研究
– 日本
• 勤劳、和谐、秩序、忠诚、物质主义、保守
价值观与消费
文化价值观 Cultural values 消费特定价值观
Consumption-specific values
产品特定价值观 Product-specific values
课堂测试:Means-end chain model
Rokeach 价值观分类表
消费者介入(involvement)
社会心理学教案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杨彬讲授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定义:研究个人和团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是社会学和心理学在20 世纪初相互靠近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边缘性学科基础性学科实用性学科新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 不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学的社会基础❖人类社会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社会化❖研究人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包括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民族社会化、职业社会化、性别社会化等❖社会角色的形成研究人的社会认知❖三个方面:❖对他人的认知,又叫人际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又叫自我认知❖归因问题,研究人怎样寻找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研究人际关系❖包括人际吸引:如喜欢、爱恋等❖人际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人际互动:人际相互作用,如合作、竞争、模仿等研究个人行为❖包括侵犯行为、利他行为、从众、顺从、服从等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转变❖社会态度的结构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态度的改变❖社会态度改变的条件及过程研究团体心理❖团体和成员的关系❖团体领导人❖团体一般心理:模仿、流行、流言、暗示、竞赛研究社会心理差异❖团体差异、文化差异❖比如东西文化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可以直接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环境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法律心理学❖宣传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公关心理学❖新闻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一、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个人行为的生理机制❖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为的科学、研究个体心理如何在社会团体影响下发生、发展和变化❖三、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社会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阐释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四、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十分密切❖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学有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和社会学有很多相同之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研究对象方面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方法论❖最高原则❖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系统论的原则❖矛盾发展的原则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对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观察,它主要特点是在研究者在不进行干预被观察者的情况下, 观察和记录发生的事实.❖研究者需预先明确目的和要求,设计好的观察程序, 作好记录, 方法很多:笔记、录音、录象等技术都可以使用❖一般观察法;指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观察并记录观察对象。
第四章需要、动机、行为
3.伸缩性 伸缩性 消费的需要在种类、 消费的需要在种类、层次 程度等方面是可以变化的。 、程度等方面是可以变化的。 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经济能力 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经济能力 需要的强烈程度以及 以及商品的 、需要的强烈程度以及商品的 供求关系 关系。 供求关系。 一般而言,基本的日常生 一般而言, 活必需品的弹性比较小,而高 活必需品的弹性比较小, 档消费品的弹性系数比较大。 档消费品的弹性系数比较大。
6.互补性和互替性 互补性和互替性 互补性例如: 皮鞋与 互补性例如: 鞋油、被子与被套; 鞋油、被子与被套; 互替性例如: 互替性例如:丝绸增 棉布减少。 加,棉布减少。
四、消费需要的类型 1、现实需要 、 2、潜在需要 、 3、退却需要 、 4、不规则需要 、 5、充分需要 、 6、过度需要 、 7、否定需要 、 8无意需要 无意需要
(2)安全需要 ) 它包括对人身安全、 它包括对人身安全、 安全 生活稳定以及免受痛苦、 生活稳定以及免受痛苦、 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 等的需要, 威胁或疾病等的需要,当 生理需要基本满足以后就 要保障这种需要。 要保障这种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
A.归属需要:“人是社会的动物”,都 归属需要: 人是社会的动物” 归属需要
马斯洛( 马斯洛(A.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
1. 理论内容
(1)生理需要 ) 这是人类最原始、 这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 需要。这些需要若不满足, 需要。这些需要若不满足,则 有生命危险。 有生命危险。即它是最强烈的 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 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 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 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动力。
复习回顾
1消费者兴趣的含义。 2消费者兴趣的特点。 3兴趣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4引起消费者购买兴趣的方法。 5兴趣的分类。
社会追求与社会动机
社会追求与社会动机社会追求是人们在社会中寻求成功、认可和满足的行为。
而这种追求背后的动机则是社会动机,它涉及人们内心的需求、欲望和目标。
社会追求与社会动机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探讨社会追求的根源、不同类型的社会动机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社会追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本性和内在需求。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对社会联系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
人们渴望属于一个社会群体,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得关爱、认同和支持。
这种追求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特别突出,正是因为这种需求,婴幼儿会对母亲的关爱和陪伴有强烈的追求。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追求的形式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从追求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感,到寻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追求,人们的社会动机不断演变。
眼下,很多人对于一份稳定的工作和高薪的渴望,正是对社会地位和物质满足的追求。
此外,个人成就和社会认可、关系建设和交际能力的追求也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动机。
然而,社会追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个体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经历和个性特质都会影响其追求的目标和动机。
某些人更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而另一些人则更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而在社会层面上,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因素也塑造了个体的社会动机。
比如,一些社会鼓励个人追求自由与创新,而另一些社会则更强调集体崇尚和社会责任感。
不同类型的社会动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不同。
物质动机的追求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和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追求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的动机则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社会关系和归属感的追求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强化社会凝聚力。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心理满足,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追求和社会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于幸福和满足的定义也在改变。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互动
维纳的归因理论:(成功与失败)
个人行为的原因可从两个维度考虑: 控制性:内在 (可控制) :能力、努力 外在(不可控制):难度、运气 稳定性:稳定:能力、难度 不稳定:努力、运气
第四章 社会互动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 学生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分析,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及其 特点,了解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 理论、主要类型。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提问。
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中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从众与模仿的区别:
(1)模仿是自愿行为,而从众并非自愿; (2)模仿没有外部压力,从众则受到外部压力 (3)模仿的对象可是多数人,也可是少数人,从众的
对象则一定是多数人。
二、合作型互动
含义: 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 合行动。
合作的条件:
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认识: 合作的资源:如知识、技能、财物
绑架、劫持人质、爆炸、纵火等; 3)攻击目标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目标一般为游客和大众,
间接目标是政府; 4)是所有犯罪中最能造成人们恐惧心理的行动; 5)崇拜者和实施者是极少数极端主义分子。
冲突结果有四种类型:
引退; 强加; 皈依; 妥协。
使对方就范的方式有三种:
作用分析:
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 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先入为主 ”、“以偏概全”,造 成认知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与现代社会社会心理学史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一门现代社会科学。
一、本章主要讨论问题1、研究对象与逻辑框架①吴江霖:(提出较早,被人广泛引述)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②沙莲香: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题反应.其实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
后孙晔、李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④周晓虹: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放映,他研究人的社会后文化ing为U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2、影响社会行为及制约因素的若干因素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用了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因素及相应的主要概念有:社会、文化和人格.社会:是通过人们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实现的;文化:是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P10人格:(个人的面具)人格是在个人的社会化或曰文化濡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各种生理、心理及其他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在特征在内的完整、统一的系统;人格这个网站同意的内在系统为人们在社会文化情景中的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放映模式,或者说,社会或曰文化行为是在具体的社会人格结构中形成的;具体的人格既包含了独特的社会成分,也包含了由个人体现但又为某一群体的成员所有的成分,前者是规定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内在因素,后者这是规定一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内在因素.3、学科性质行为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天然的制约与被制约关系,不仅决定了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事实上也决定了社会心理学的研对象本身就属于可以从各个方向探索的“边缘问题".4、研究取向从20实际出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就分为以罗斯和麦独孤的著作分别代表的两支:罗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始:19实际下半叶到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后:德国民族心理学的形成,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传统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提出本能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04社会动机精选全文完整版
◆社会动机概述 ◆社会动机理论 ◆社会动机举例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定义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特点(性质)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有关动机
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第二节 社会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人类的五种基本需要(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由生理决定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
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需要。
(2)安全需要。生理上的安全:免于恐惧、焦虑,免 受病毒侵害等。心理上的安全:工作有保障、收入稳 定、情感安适,对体制、秩序、法律的需要等。
构成一个优势等级序列。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
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 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以后,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 动行为的动力。即较低层次的需要优先满足于高层次的 需要。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另一个更高的需要就立刻凸 现,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二、成就动机
1、定义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获得较好的成就,达到
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 2、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宏观:社会文化因素 ; (2)微观: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程度、个性
特征等。
3、我国学者余安邦和杨国枢把成就动机分为社 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是指一种个人想要超越某种 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 该目标或优秀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如父 母、师长、家庭、团体或其他重要他人)。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第四章社会动机
神经性厌食症
• 玛丽被确诊为患有神经性厌食症,患此症时,人的体重会 降到标准体重之下(显著地下降15%或更多),却仍认为 自己胖,并受到减肥的困扰。即使已经很消瘦了,还会继 续限制食物摄入。这种失调多见于青少年,90%为女性。
“狂食症”
• “狂食症”的标志是,反复过量进食,随后是补偿性呕 吐、使用泻药、禁食或进行过度锻炼。狂食症病人就像 酒鬼饮酒那样狂吃,有时也受狂饮暴食的朋友们的影响。 大多数狂食症患者是十八九岁或二十一二岁的女子。和 那些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一样,他们都为食物所困扰 (喜欢甜食或高脂肪的食物),都害怕超重,而且都很 抑郁或焦虑。她们的这种抑郁和羞耻感在暴饮暴食期间 或之后最为强烈。约有一半的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也表现 出了像狂食症那样的狂食——狂吐——抑郁的症状。但 与神经性厌食症不同,狂食症的标志是体重在标准范围 之内或之上波动,致使症状容易隐匿。
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人类的主要动机 2、需求层次论 3、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批评
1、人类的主要动机
(1)生理需要
• 对食物、性和栖居场所的需要。 • 生理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 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
饥饿时,人会怎样?
• 戴维· 曼德尔曾是前纳粹集中营的一名被关押者,他回忆了一对饥 饿的父子为一片面包而争斗的情景。20岁的儿子在父亲入睡时把 枕头下的面包偷走了,父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一遍又一遍 地追问他的儿子怎么能干这种事情。第二天,父亲死了。曼德尔 解释到:“饥饿带来的后果是难以形容的” • 科学家基斯及其同事请志愿者作了半饥饿的后果会是什么的实验, 从100多名基于道德原因而反对战争的志愿者中挑选了36名男性 参与实验。最初让他们吃只够维持最初体重的食物;后来的六个 月,在这个水平上再减去一半的食物。 • 结果:无精打采,漠无表情。体重迅速下降,最后逐渐稳定在最 初体重的75%左右,对心理的影响:受到食物的困扰,谈论食物, 做关于食物的白日梦,收集食谱…
第四章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
第四章动机、需要与兴趣一、单选题1.小学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老师的爱,这说明是小学儿童的()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爱的需要D、成就需要2.儿童要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这属于()A、生理的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爱的需要D、成就需要3.喜欢看电视、听故事并向成年人题为“为什么”,这是儿童的()A、交往需要B、认知需要C、成就需要D、活动需要4.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当“三好生”,这是()A、交往需要B、认知需要C、成就需要D、活动需要5.“需要层次说”是由()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马斯洛D、冯特6.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A、交往需要B、成就需要C、认识需要D、活动需要7.儿童的兴趣由直接转化为间接,与他们()相联系A、交往水平B、认识能力C、情感状态D、意志水平8.社会交往需要属于()需要A、安全B、归属和爱C、尊重D、自我实现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B、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需要是动机的直接表现形式C、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活动直接相关D、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需要、活动目标相连10.个性的个别性集中表现在()A、个性倾向性系统B、自我意识系统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动力特征系统11.表示兴趣在持续时间上的特性是()A、兴趣的广度B、兴趣的稳定性C、兴趣的效能性D、兴趣的灵活性12.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成长的需要13.个性心里倾向性主要包括()A、感知、记忆、想象思维B、能力、气质、性格C、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D、自我实现、自我体验、自我监控14.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A.个性倾向性B.个性心理特征C.性格D.能力15.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16.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社会动机的重点种类
社会动机的重点种类
社会动机是由个体的社会性所引发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动机比起生理动机对个体具有更大的影响。
社会动机的种类很多,研究较多的主要是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权力动机。
1、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简单地说、就是对成就的欲求。
成就,不仅包含较高的目标,而且包含切实的努力,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对意志的锻炼、不断地学习等,因此,社会心理学有时又把成就动机解释为不断克服困难,力图实现既定的较高目标的心理状态。
2、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待对亲和动机进行了深人地研究。
他研究了像囚徒及修道士那样长期处于和他人隔绝的孤立状态的人遗留下来的日记,发现其中记载着许多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和不安的心境。
由此他提出了“经历过不安的人会有更强烈的亲和行为倾向”这一假说。
3、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人们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
精神,并有成为某一群体的领导者的愿望。
高权力动机者,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事业有浓厚的兴趣、在讨论问题时总是试图以自己的观点,看法去说服别人,在群体中希望处于领导地位,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好争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动机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1、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决定的。
(1)内在的因素包括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
均衡作用指的是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
当某些方面失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
这种需求,即生理上的困乏就会产生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机。
(肚子饿了想吃)(2)外在刺激。
(吃饱了后闻到美味还想吃)(3)本能。
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
只是人类简单行为的部分动因,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内驱力。
因而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它不同于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如饥渴动机和性动机。
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得来。
如成就动机,因而称为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二)动机的性质和功能1、动机的性质:(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
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
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
(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
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1)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2)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
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3)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
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4)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5)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
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2、动机的功能:(1)激发个体的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2)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3)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对其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三)动机的类型1、生理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是指具有生理基础的行为动力。
例如饥渴动机、性动机、母性动机。
心理性动机是指人类心理性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
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等。
(后面再详细讲)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1)内在动机。
指人们对某些活动感兴趣,从活动中得到满足,活动本身成为人们从事该活动的推动力。
老鼠也有自发性的行为,例如在转动的轮子上奔跑,享受运动的乐趣,或者探索有趣的迷宫。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引起:一是好奇心,对于求知和探索的兴趣。
二是好胜心,即胜任工作、表现能力的欲望;三是互惠的内驱力,即与他人和睦相处,相互协作的需要。
哈克曼与奥尔德姆认为有五种工作特性能够引发人们的内在动机:一是技能多样性有挑战性;二是任务多样性,即工作内容比较丰富,而不是单调乏味。
三是任务重要性,即工作有意义,有影响。
四是自主性,即工作者在工作中能够自己作主,对工作结果负责。
五是回馈性,即人们能够及时知道工作的结果。
(2)外在动机相对内在动机而言,即个体参加某种活动的动力不是基于对此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外在的奖赏或压力所引起的动机。
(3)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都会对人类的行为起作用,但两者并不都是简单相加的关系。
存在过度辩护效应。
所谓过度辩护效应是指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格瑞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沙莲香第153页)为了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一些学者提出了几点看法:①奖励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降低内在动机,只有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才有这种效果。
②不同的奖励类型有不同的效果。
表现性奖励(根据完成任务的质量来奖励)能增加内在动机。
③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以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作用。
让小学生参加旨在让他们专注于内在动机、思想上远离外在诱因的训练,可以保持他们对活动的内在兴趣。
二、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
介绍几种曾经对动机研究以及心理学体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理论。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中构建了一套以遗传本能和相应的情绪以及后天形成的感情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行为的学说。
他认为,本能、情绪、情操和意志作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本能不仅是天生的能力,而且是天生的行为推动力,是策动和维持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本能的核心是情绪体验,因此,各种本能都有相伴随的情绪。
在麦独孤的理论中有明显的缺陷,有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困难,自1919年起,就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特别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批评本能论缺少自然科学的根据,没有实验的支持,是冥想的结果。
有些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还通过实验来否定本能论。
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在1930年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
他把小猫分成四组:第一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不能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二组小猫与母猫一起生活,可以看到母猫的捕鼠行为;第三组小猫出生后就与母猫隔离,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第四组组小猫看到老鼠时就受到电击,形成了逃避老鼠的条件反射。
这些小猫长大后,见到老鼠的反应就不一样:第一组无动于衷;第二组表现出捕鼠行为;第三组即使见到别的猫抓老鼠,也不会去模仿;第四组则是猫怕老鼠,见到老鼠就逃跑。
这个实验表明,即使是低级动物的本能,也会因为后天的生活条件而改变,人类的“本能”就更加如此了。
(二)劳伦兹的习性论。
劳伦兹指出,每种动物都有该物种特有的行为,即其习性。
并提出关键期的概念。
例如幼鹅在其幼年的关键期,会跟随在它们所看到的任何移动的大物体后面,就象跟随母鹅一样。
关键期是指动物行为的发育具有阶段,某些行为的发育需要在特定的时期完成。
如果在此特定的时期内,外在条件具备,该行为就会出现或者比较容易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该行为就不会出现或者很难出现。
人的关键期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
(三)弗洛伊德的性欲力说。
认为本能是动机的最终来源。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关于动机的研究最有影响。
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区分为五个层次,他们构成一个有相对优势关系的等级体系,一种需要满足后,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就会立刻产生,成为引导人的行为的动力。
因此,人很难得到完全的满足,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
1、人类的主要动机(1)生理需要。
(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
)(2)安全需要。
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
生理上的安全包括免受外物的伤害,免受病毒的侵袭,免于恐惧和焦虑等。
心理上的安全指工作有保障,收入稳定、情感安适。
现代社会人的心理安全是问题。
心理安全需要的程度与人的个性有关。
一个有些神经症的人对秩序和稳定的需要会更迫切,会力求避免变化和新奇的事物。
而一个成熟、健康、思想开放的人同样也需要基本的秩序与稳定,但更喜欢接受挑战。
(3)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与他人建立、维持、发展良好的关系的需要。
这种爱既包括很强的联系,例如友谊和健康,也包括友善的礼貌的、和睦的关系。
马斯洛指出,爱的需要就象是维生素,缺少它,会影响人“爱的需要涉及给予爱的健康成长和人的潜能的发挥。
和接受爱……我们必须懂的爱,我们必须能教会爱、创造爱、预测爱。
否则,整个世界就会陷于敌意和猜忌中。
”(4)尊重的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尊的需要,包括获得信心、能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
二是得到他人的尊重。
这与权力欲望有关。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类具有成长、发展、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需要。
在马斯洛看来,基本需要受到挫折会造成心理变态;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则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2、需求层次论较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物性的需求)优先于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另一方面,如果低层次的需求能够长期得到满足,它们对行为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于是,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高层次的需求有关。
各种动机构成了一个金字塔自我实现发展的需要自我尊重他人的尊重爱与归属安全与保障生理需要(空气、水、食物、住宿、睡眠、性生活)3、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批评。
首先,所谓高层次需求与低层次需求不能同时激发行为的观点遭到了广泛的反对。
阿费德调整了这一理论,认为需求的重要性与它们未被满足的程度有关: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时,高层次的需求就变的更加重要,而高层次需求得到的满足减少,低层次需求就越重要。
当尊重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强调对金钱和好的工作条件的需求。
其次,认为马斯洛提出的各种需求并非都是普遍的。
有人认为,对于权力、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因此并不是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可以找到这些需求。
(五)麦奎尔的动机类型说。
从两个维度对动机进行分类:一个是内在中心—外在中心维度。
另一个是认知取向—情感取向维度。
内在性动机的目标是指向个人的,外在性动机的目标是指向外部的,主要是社会。
认知取向—情感取向维度区分了动机是指导性的还是动力性的,认知性动机为个体提供向导(理智,如政治式婚姻其动机就是基于理性),而情感性动机为个体提供能量驱动。
(激情、兴趣)1、认知性内在动机(1)一致性需要。
在态度、信仰、意见和自我形象上保持一致,以求得内心的平衡。
(2)分类需要。
通过对世界的分类来使世界获得意义。
(简单化的需要)(3)自主需要。
希望能够控制和自己有关的事物。
(控制自己、他人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事物)(4)目的论的动机。
目的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
在人们的头脑中,有一些目标状态类型,人民努力想将对外部世界的知觉与这些类型匹配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
2、情感性内在动机(1)减少紧张的需要。
紧张的减少可以带来满足,紧张的增加可以会导致不舒服。
(2)自我防御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形象,如果人们的认同和自我形象受到危险,就会产生自我防御的需要。
(3)自我维护的需要。
要维护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增加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4)认同的需要。
(归属需要)3、认知性社会动机(1)归因的需要(2)客观化的需要。
在认识自己和外部环境时,人们往往根据外在的事物。
如自己的外显行为、他人的外显行为或各种情境因素来推断内在的特点,如人格、态度、情感、满意度。
求证的需要。
(3)刺激的需要。
寻求刺激,探求新知识。
(4)功利性动机。
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将外在情境看做是一个获取新信息与新技能,从而去应对生活挑战的机会,4、情感性社会动机(1)自我表达的需要。
外向性的动机,其目的是要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特点。
(2)强化的需要。
人们需要获得酬赏。
(3)亲和需要。
人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和发展有益的,满足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