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_刘畅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
93设了一批城市新区,如浦东新区(1992年成立)、滨海新区(2005年成立)、两江新区(2010年成立)等,截至2016年6月,我国国家级新区总数达到18个。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强调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当前,就如何推进新区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联系、产业与城镇功能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人口【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变动及其调控研究”(编号:16CRK007)成果。
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状态、经验与路径选择◎ 刘厚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郊区建设和打造了一批经济产业发展的亮点区域,主要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专业产业园区等。
这些园区为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增补了重要动力,但随着劳动力的不断流入,这些园区也暴露出较多的问题,如人口就业流动性大、城市功能薄弱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各类园区的基础上逐渐成立建摘 要:从产城融合的提出与内涵出发,依据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三种状态类型判断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程度较低,表现为滞后城镇化特征。
通过梳理和总结深圳坪山新区、上海青浦新城和四川天府新区三个新区促进产城融合的做法,研究认为我国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要把握特色小镇建设机遇,以新区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以促进人口市民化为核心促进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提升人口在新区居留意愿和获得感;强化交通、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促使具有单一产业发展功能的园区转型为集现代高端产业、居住商业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实现新区人口与产业、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产城融合 城市新区 发展路径 人口市民化【中图分类号】TU984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7.06.010分布相协调,即促进产城融合已成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和挑战。
为此,有必要深刻认识产城融合的内涵,判断我国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状态,探讨分析未来促进新城新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等。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与城市紧密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通过城市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产城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1. 主导产业驱动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特定的主导产业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主导产业可以是传统的产业,也可以是高新技术产业。
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重庆或者以互联网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杭州,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2. 产业链延伸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来实现产城融合。
城市可以通过与周边地区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化和延伸。
深圳经济特区通过与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实现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完整布局。
3. 产融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金融手段与产业结合,促进产城融合的发展。
金融可以为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也能通过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上海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支持,推动了上海的产业升级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4. 人才产业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优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来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
城市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
北京通过建设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孵化器,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1. 完善城市规划布局:首先要完善城市的规划布局,合理划定产业发展区域和城市功能区域,促进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
要鼓励产业的空间集聚和产业链的完整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创新机制体制:要建立适应产城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政府要引导和推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鼓励企业创新和创业,建立起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 加强产业培育和创新支持:要加强对产业的培育和创新支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产城融合规划实施方案
产城融合规划实施方案产城融合是指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和城市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产城融合规划实施方案是指为了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制定的具体实施措施和路径。
下面将从产城融合规划的背景、目标、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产城融合规划的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
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以城市建设为主,忽视了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而产城融合规划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产城融合规划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使得城市发展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更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产城融合规划的目标。
产城融合规划的目标是实现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促进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产城融合规划的实施路径。
产城融合规划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政府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产业向城市集聚,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促进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3.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5.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6.加强产城融合规划的宣传和推广,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产城融合发展。
四、产城融合规划的保障措施。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存在着一些优势和挑战,主要问题包括城市规划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等。
为了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可以采取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优化发展路径等对策。
未来,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应该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产城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以上对策和措施,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将取得更好的成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产城融合,我国,发展现状,优势,挑战,问题,对策,路径,政策,前景,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产城融合发展的意义产城融合是指生产要素和城市空间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城融合发展的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产城融合可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城市空间的均衡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产城融合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产城融合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产城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
1.2 我国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各地纷纷提出了相应政策和规划,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产城融合的发展不够均衡,一些地区产城融合水平较低,相关政策实施不到位。
产城融合中存在着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矛盾,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城市规划缺乏针对性使得产业发展受限。
我国产城融合中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城市规划滞后等问题,影响了产城融合的发展。
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产城融合的发展不够多元化,城市规划滞后导致了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脱节。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摘要: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做到协调融合、共同发展的良性状态,倡导“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不断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完善城市功能,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新区是实施产城融合的重点区域,然而在实行产城融合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产业与城市发展不能有效融合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城市新区产城融合中的问题、发展模式,进一步论述了促进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区;问题;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引言: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全国各地都兴建了不少的开发区、产业新区,它们大多处于城市外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产城分离状态。
这些开发新区促进了城市工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随着我国步入城市化社会后,这种产业区与城市区分离发展的弊端与问题也越加严重,造成如城市功能薄弱、公共资源配置效率低、土地浪费等,对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
因而如何有效解决产城分离,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协调、良性互动,是当前城市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面临的重点问题。
一、城市新区产城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一)配套社会服务、生活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城市功能薄弱伴随产业与城市的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会使得产业与生活空间联系更加紧密,这也要求城市新区的要具备充足的生活居住空间及完善成熟的城市功能。
但从当前现状看,城市功能还很不完善。
首先是城市新区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存在不足,相应的配套生活设施不健全,不少地方还保持着工业园区模式,不能满足新区工作人员和企业员工的生活需求。
其次是医院、学校等事关民生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缓慢或不足,在短期内无法提供新区居民需要的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功能。
最后是居民入住、生活在新区的比例较低,产城融合要求城市新区就业与居住呈现一种协调的良性关系,避免居住与就业结构不协调发展导致的产城分离,但目前很多新区还存在着这种居住、就业分离的现象[1]。
(二)产城融合发展认识还不够深刻,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产城融合发展关系着一个城市的建设布局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摘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一系列的问题日渐显现和突出,其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产城分离:或者因城市功能的不足与缺陷而阻碍城市产业发展,导致城市不能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社会,而且城市人口还会继续增加,如果不能化解产城分离、实现产城融合良性互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将难以较好地生存发展,城市也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本文分析了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城市产生时就与产业密切相关,在进一步发展中却出现了城市与产业的隔离与分离,解决不好可能再现城市破产,因此,产城融合是城市社会时期需要认真研究的新问题与大问题。
产城融合发展是在城市化进程推进过程中产业与城市相互配合、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现代文明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
一、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1.产业型新区。
许多城市的新区都是在原城市外围一定区域内划定一定范围,以相对聚集有关产业和拓展城市空间为目的发展起来的。
如一些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产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区等,均是如此。
改革开放后,早期阶段城市新区的扩展多以此类型为主。
这类新区的优点是产业优势明显,不足是社会服务功能薄弱。
2.综合型新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意识到产业型新区功能单一,园区和母城的功能割裂,自身功能又难以完善,因此,在开拓新区时,除了突出产业聚集功能外,还综合规划和考虑了产业布局、交通、生活服务设施(学校、商场、医院等)配套、商品房开发等诸多功能,新区就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善和独立的新城区。
目前,城市新区的开发主要以此类型为主。
3.产城融合。
根据国内新区建设的实践,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新区建设时,政府追求的产城融合一般包含三层涵义:一是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成为功能完整的城市新区;二是城市新区产业的甄选和布局与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相吻合,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性质或者代表国内未来一个时期的优势产业;三是城市新区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既希望缓解老城区的拥堵压力,又期盼代表新时期现代都市的特质,最终实现新老城区的共生和新陈代谢。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关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都逐渐加快,⽽这两个进程在不断地融合推进,⼆者可以说是共⽣共灭。
但这种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出现的形式不同,产⽣的背景也不同,所以最终我是也不尽相同。
这种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分为三种类型,第⼀种是唇齿相依类型,第⼆种是若即若离类型。
第三种是天涯海⾓类型。
但这些类型都很难真正的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不管是唇齿相依模式,还是若即若离模式,或者天涯海⾓模式,这些模式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都不能完全的实现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发展途径。
在我国的新城开发区,⽼城开发区和农村⼩城镇等不⼀样的地域都有着不⼀样的产城结合形成背景和发展的模式。
⽂章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模式和产城融合发展不同的三种模式分析新城开发区,⽼城开发区和农村⼩城镇应该⾛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最终得出结,论新城开发区应该⾛效率和质量同等的空间型产城融合发展途径,⽽⽼城开发区应该致⼒于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途径,农村⼩城镇途径应该是与产业群相结合,最终实现城乡⼀体化的产城融合发展途径。
⾛城乡⼀体化的路径不仅可以解决农村最根本的三农问题,⽽且也可以使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城融合道路,最终让农村与城市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使地域的资源,更能够得到共享。
关键词: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实施路径最近2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平和⼯业化发展⽔平迅猛。
据调查2015年的城镇化⽐率⾼达56%。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开始有问题出现。
这些城镇化的质量很低,并且产城融合的⼒度很⼩,集中表现在城镇化发展和⼯业化发展相分离,⿁城和睡城现象经常出现。
产业结构不完善,产业规划不协调。
都变成了我国发展产城融合的⼀⼤弊端,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的完美转型。
所以本⽂从如何提升城镇化与⼯业化的质量的⽅⾯来剖析产城融合发展的道路和实现的途径。
⼀、⽬前产城融合的三种模式产城融合已经成了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产城融合是指将城市和产业有机结合,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通过城市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城融合已经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从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推动产城融合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一、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聚集和城市创新两种模式。
1. 产业聚集模式产业聚集模式是指城市区域内具有特定产业集聚的现象,这种集聚往往形成了产业集群。
产业聚集模式是产城融合的基础模式,它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形成了最初的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比如在中国,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集群、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等都是产业聚集模式的典型代表。
2. 城市创新模式城市创新模式是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科技研发能力强,创新创业环境好,吸引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落户。
城市创新模式强调的是城市资源的创新开发和创业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来带动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中,产业聚集和城市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产业聚集模式是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的基础,而城市创新模式则是城市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两种模式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产城融合的发展。
二、实现路径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两种途径。
1. 政府引导政府引导是指政府在产城融合中发挥引导和规划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持等手段,引导产业向城市集聚,推动城市向产业靠拢。
在政府引导下,可以通过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服务水平等途径,来推动产城融合的实现。
2. 市场驱动市场驱动是指市场机制在产城融合中的作用,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推动产业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在市场驱动下,可以通过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优质的产业生态环境,吸引和集聚更多的产业要素,实现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产城融合是指将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人才流动等方面实现产业与城市的有机融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模式的发展不仅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与参与。
本文将对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产业引导型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产业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来推动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吸引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和特点的产业进驻,并提供相应的扶持措施。
政府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将某一区域规划为特色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产业进驻,并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
(二)城市配套型模式:通过提供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来吸引产业进驻。
城市配套设施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
这些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政府可以加大对城市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其质量和供给水平,以吸引产业进驻。
(三)产城协同型模式:通过产城双方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推动产业与城市的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市民都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企业可以提供技术、资金和经验,市民可以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
只有三者合作共享资源、互利共赢,才能实现产城协同发展的目标。
(四)产城共享型模式:通过产城要素的共享和互补,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共同发展。
在这种模式下,产城双方共享人才、科技、资金、市场等要素,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和互助。
企业可以利用城市的人才和市场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城市可以通过吸引企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
产城融合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定位。
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
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引言产城融合发展是一种通过整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人居环境的策略。
在城市化进程中,产城融合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思路,有助于打破传统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壁垒,促进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制定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体系建设、构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方面,探讨如何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
一、制定产城融合发展战略首先,要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需要建立健全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
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明确未来5至10年内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在制定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时,应考虑到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社会需求等因素,通过产业、城市空间和社区规划的有机结合,形成适合城市发展的产城融合发展战略。
其次,产城融合发展战略要围绕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展开。
在产业发展方面,应优先发展符合城市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引导各类企业和创新机构在城市内部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在城市建设方面,产城融合发展战略要更加注重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功能性,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最后,产城融合发展战略要注重政策的配套和协调。
在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时,要加大对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要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形成共同合力,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体系建设推动产城融合的政策体系建设,是实施产城融合发展工程方案的基础。
政策体系建设应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文件。
在城市规划和产业政策方面,应加强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明确发展方向和措施,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和规划文件,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和保障。
2. 改革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政策。
在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方面,应根据产城融合发展的要求,主动进行政策调整和改革,促进城市功能的整合和优化,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
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旨在将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实现城市产业和城市规划的有机融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促进城市产业升级、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我国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产城融合的总体目标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产业与城市规划的协同发展,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包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产城融合的重点任务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包括: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组织;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产城融合的政策保障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政策保障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产城融合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产城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对产城融合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产城融合项目的落地实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城融合项目建设,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多元化。
四、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产城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对产城融合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确保产城融合项目的顺利推进;加强对产城融合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产城融合的实施路径。
五、产城融合的示范项目产城融合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的示范项目主要包括:选择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产城融合项目,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和实施推进;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城融合模式和经验;通过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带动和引领全市产城融合发展。
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测度与比较
第39卷第1期2021 年2 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39,No. 1Feb. ,2021文章编号: 2095-4298(2021)01-00014-07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测度与比较马德彬】,简晓彬12**,沈正平12,冉 英1收稿日期: 2020-07-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5AJL01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EYB003),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项目(2020XKT027)作者简介:马德彬,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E-mail :2235419204@qq. com.*通信作者:简晓彬,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E-maljianxiaobin2007@126. com.(1.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9; 2.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9)摘要:产城融合是产业、城市与人口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 现.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测度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并与徐州其余6个县(市、区)比较,对产业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的徐州高新区实践探索进行梳理分析•研究表明:铜山区产城融合度总体较高, 且明显高于其他6县(市、区);但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融合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其产-人融合度明显高于产-城、城-人 融合度;徐州高新区通过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文化等互动发展,成为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带动全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针对存在问题,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向“人-城-产”高级模式、加快“三生”空间融合等对策建议.关键词:产城融合;主成分分析;熵值法;铜山区;徐州高新区中图分类号: F129 9 文献标志码: A do : 10 3969/j issn 2095-4298 2021 01 003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ongshan district of Xuzhou cityMa Debin 1 , Jian Xiaobin 1,2* , Shen Zhengping 1,2, Ran Ying 1(1InstituteoftheBeltandRoad ,Jiangsu NormalUniversity ,Xuzhou221009,Jiangsu ,China ;2. Iluaihai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tute,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9,Jiangsu ,China)Abstract :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s 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 among industry, city and population, and it isaconcretemanifestationoftheconcep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theproces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 ment. Taking Tongshan district of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entropymethod , the level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ongshan district is measured , and compared it with the other six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in Xuzhou city. Then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Xu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 opment Zone is analyzed , which is planned and constructed simultaneously by industry and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ngshan district has a high degree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 which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six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However ,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each subsystem is quite different , and thedegree of industry-people integra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ity-industry and city-people integration. Throughthe nteractvedevelopmentofcharacterstc ndustres , nfrastructure ,scentfcandtechnologcal nnova-ton ,andecologcalculture ,Xuzhou Hgh-techIndustralDevelopmentZonehasbecometheleadngdemonstraton of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cities in Tongshan district, and drive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 banzaton nthewholedstrct.Invewoftheexstngproblemsandthenewrequrementsofhgh-qualtydevelop-ment ,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onsareputfroward ,suchasspeedngupthe ndustraltransformatonand upgrading , speeding up the change to the advanced mode of " people-city-industry" and speeding up the spatial inte gration of "three living".Key words :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entropy method ; Tongshan district ; Xuzhou Hgh-techIndustralDevelopmentZone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经开区、 高新区).在近40年的建设中,各级各类经开区、高新区发挥了带动城市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经开区、 高新区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空间形态不断扩展的第1期马德彬,等: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测度与比较15同时,其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布局缺乏有效匹配和契合,出现了产城分离问题[1],产生诸如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不足、配套功能不完善、职住不平衡,以及“空城”与“睡城”等弊端,带来生产要素和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既阻碍了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也限制了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功能提升⑵.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迫切需要城镇化发展模式向质量型加快转变、产业结构向中高层次提档升级.因此,必须全面加快产城深度融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动力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推进产城融合就是在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下,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为着重解决开发区、高新区等产城分离问题提出的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以推动产业与城市有机融合、相互支撑、共同提升.这一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如:刘畅等[]借鉴上海等地经验,探讨了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秦浩明4以常州武进区为例,从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生态绿化等方面分析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谢涤湘等[]以惠州潼湖科技小镇为例,分析了科技小镇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协同发展的对策思路;徐海峰等6分析了服务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理,提出了以产城融合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吴娟等[7]分析了工业园区转型、卧城转型、白地造城等典型产城融合模式的发展重点与思路;刘欣英凶从生产要素、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及发展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翟战平[]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城融合需要向功能融合、内涵多元、开发深度提升方面加快转变;王霞等[10]采用因子分析及熵值法,对我国56个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比较;丛海彬等[11_12]从产、城、人3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主要地级市产城融合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分析.魏倩男等[13]选取衡量产城融合水平的代表性指标,对河南5个城市产业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将产业集聚度较高的经开区、高新区、城市新区等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使城市和区域的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相互融合[14],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空间,以产业为保障,完善服务配套和提升城市功能[7],以达到产业、城市、人口之间富有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先进模式.不难看出,产城融合是一种追求产、城、人良性互动和互相协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规避产业孤岛化和城镇空心化风险,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本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探讨城市辖区、高新区等产城融合发展的定量评价及对策思路,结合资料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对国家级高新区产城融合进行案例分析,旨在为徐州乃至我国类似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域铜山区是由2010年9月撤销原铜山县而设立,为徐州市5个辖区之一,具有与县(市)相当的大部分社会经济管理权限,是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之一,拥有苏北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一徐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徐州高新区).2005年,铜山县首次进入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榜单,列第74名.2020年,铜山区综合实力居中国百强区第47名,被誉为“苏北第一区”.为了解决已有研究过于集中经开区、高新区、产业园区等新城新区问题,结合研究目的和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徐州市下辖的贾汪区、邳州市、新沂市、沛县、睢宁县、丰县6个县(市、区)纳入比较对象,通过比较,明确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 1.2数据来源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贾汪区、邳州市、新沂市沛县、睢宁县、丰县共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所使用的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6—2020年《徐州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前瞻数据库、徐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等.个别缺失值采用回归方法或平均值进行估算得到.2评价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2.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产城融合内涵,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原则,本文从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人的发展3个方面构建区域产城融合一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选取了12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进行产城融合定量测度,见表1.2.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15]对产城融合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采用熵值法[10]确定产城融合水平测度中各指标的权重.16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表1产城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Tab. 1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一(级权指重)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产业发展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亿元)(03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元/km 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授权量〔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万人)企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个) 工业用电量(亿kW ・h )企业所得税(万元)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 2/人)(0 324)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万元/km 2) 人均邮电业务量(元/人)全社会用电量(亿kW ・h )环境状况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公共服务每万名在校生拥有专任教师数(人/万人) 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人/万人)每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人) 公共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城镇建设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人)人的发展收入情况职工平均工资(元)(0 3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就业质量就业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人)生活质量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m 2/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教育水平普通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人)各类学校总数(个)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注:除特别说明外,所有原始指标均为各县(市、区)统计指标.3产城融合水平测度3.1主成分提取运用SPSS 22. 0软件,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次,为保证主成分能够代表 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据特征值〉1和累积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提取产业发展、城镇化发 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主成分,结果如表2所示.由因子载荷系数可知,产业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38.814%,在工业用电量、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均地区生产总值、企业所得税5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30.120%,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地区生产总值4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8.875%,在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城镇化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6.068%,在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全社会用电量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 重比为26.037%,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每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每万名在校生拥有专任教师数3个 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6. 781%,在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执业医生数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四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6.469%,在 人均邮电业务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五主成分的权 重比为13. 162%,在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公共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 个指标上载荷较大.人的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9.930%,在 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个指标上载 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4. 496%,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就业率、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0.070%,在普通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各类学校总数上载荷较大;第四主成分的权重比 为16.317%,在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3.2指标权重及产城融合水平综合得分根据因子成分得分系数与标准化后的指标数表2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Tab. 2 Eigenvalues and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e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成分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人的发展特征值方差贡 献率/%累积方差 贡献率/%特征值方差贡 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特征值方差贡 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14.65838.81438.8143.64926.06826.0683.59229.93029.93023.61430.12068.9333.64526.03752.1052.94024.49654.42632.26518.87587.8082.34916.78168.8852.40820.07074.49542.30616.46985.3551.95816.31790.81251.84313.16298.517第1期马德彬,等: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测度与比较17据,可得到各主因子得分•然后,以各主要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可得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得分•最后根据3个子系统的得分和熵值法所计算的权重(表1)可得到各县域的产城融合水平综合得分及子系统两两融合的水平得分,见表3.表32019年徐州市7个县域单元产城融合度得分Tab.3Scores of city-industry integration degree of seven counties in Xuzhou in2019县域-子系统得分综合得分犉(融合度)子系统两两融合水平得分产业发展城镇化发展人的发展产-城融合度产人融合度城-人融合度铜山区 1.1930.05205720.61804300.6020206邳州市0.1450.1100.5570.2690.0860.2340.219沛县0.0800.3770.1260.1910.1500.0690.164新沂市―0.0750.438—00970.0840.116—00580.110贾汪区―0.3610.2690.1650.017—0038—0.0700.142睢宁县—0.280—0.410—0740—0474—0230—0.341—0377丰县—0.701—0836—0582—0706—0513—0435—04633.3产城融合水平结果分析与比较3.31铜山区产城融合程度总体较高借鉴文献[6],将产城融合水平分为5个类别:高度融合型(F>0.85),中度融合型(0.45W F V0.85)初级融合型(-0.25W F V0.45),接近融合型(-0.85<F V— 0.25)基本分离型(F C-0.85).测度综合得分越高,意味着产城融合度越好;反之则差,严重的为产城分离.由表3可知,徐州市各县域单元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铜山区综合得分最高,属中度融合型;其次为邳州和沛县,均属初级融合型;再次为新沂市和贾汪区,也属初级融合型;睢宁和丰县得分相对较低,属接近融合型•总体来看,在 所比较的徐州7个县域单元中,铜山区产城融合度总体较高,与拥有国家级高新区——徐州高新区的核心支撑关系密切,需要作进一步的典型分析.3.3.2铜山区产-城-人各子系统间融合程度差异明显2015—2019年,铜山区产城融合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呈振荡上升趋势(图1)具体来看,城市发展水平增长较为缓慢,产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较大,人的发展程度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由表3结果可知,铜山区产-城融合度、产-人融合度、城-人融合度得分均居于其他6个县域单元之首,表明其产城融合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融合发展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余6个图12015—2019年徐州市铜山区产城融合子系统得分Fig1Scoresofcity-industryintegrationsubsystemof Tongshan district,Xuzhou city from2015to2019县域,形成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较高得分•但进一步看,铜山区产-人融合度得分最高,属中度融合型,而 产-城、城-人均属初级融合型,表明其产城融合子系统两两之间的融合发展步调并不一致,需要进一步提升其产-城、城-人融合度水平.4徐州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分析4.1融合历程徐州高新区的前身是成立于1992年的铜山经济开发区•它于1993年批准为省级经开区,2011年 更名为省级高新区,2012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当时苏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1992年之前,铜山县可谓“有县无城”,直到启动经开区建设,县政府驻地搬迁至铜山新区(铜山镇)成为经开区与城镇同步规划建设的重要标志.近30年来,徐州高新区基本上是按照产城融合模式建设的,它将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致力于创建徐州创新发展引领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回顾其建设历程,徐州高新区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上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产城融合具有不同的目标及重点,展示了产城融合向广度、深度不断进发的演进轨迹.4.11“以产兴城”的起步阶段(1992—2010年)这一阶段以加快产业发展为重点,在全球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背景下,铜山经开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低成本制造基地,通过大力引进国外资本,生产多元化产品出口国外,为铜山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经开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先后引进美国ESCO、云意电子、美驰车桥、韩国格利尔、台湾康师傅、徐工特汽、徐挖机械等国内外企业千余家,通过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初步形成工程机械、车辆制造、电子电器3大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同时,经开区积极推进居住配套建设,仅2000—200618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9卷年,以经开区为核心的铜山新区开发房地产项目就达141个,总投资27亿元,带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从经开区早期建设的实践来看,人们对于生产与生活两大功能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即从主要按照“先生产、后生活”原则建设工业点,到设置部分生活配套的工业社区,而要建设生产与生活配套同步推进的综合园区则尚需时日.反映到铜山经开区,由于这一时期的产业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且工厂主要集中在郊区,与城市联系甚少,“职住分离”现象较为普遍.4.1.2“创新驱动”的成长阶段(2011—2015年)在这一阶段,通过前期大量引进项目的建设投产和加快发展,形成了初步的产业体系及园区建设基础,开始谋求从以工业为主的生产型开发区向提供完善公共服务的多功能开发区转变这一阶段的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强生产与生活等服务设施配套能力,提高了开发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 2010年9月,经国务院及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铜山县设立徐州市铜山区,标志着徐州城市“南进”正式拉开大幕,铜山也进入融入主城区的新阶段.2011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铜山经济开发区更名为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苏北地区首家获批的综合性国家高新区.以此为契机,徐州高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近和功能融合,推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科技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4.1.3“质量引领”的提升阶段(2016年以来)这一阶段产城融合进入到了相对成熟期,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生产的高效化、智能化、服务化,园区发展更加注重产-城-人之间的协调互动,以实现产城融合与社会和谐发展.基于不断增强的产业实力和逐步完善的城市功能,以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徐州高新区着力加快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按照2015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顺应产业与城镇发展规律,推进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为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建设成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边界相对明晰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徐州高新区的未来目标之一,就是经过若干年的建设与发展,推动示范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将示范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产业和城市深度融合、城乡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安康的新型城区.4.2实践路径4.2.1利用特色产业带动城市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州高新区紧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浪潮,积极贯彻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工程机械、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特种车辆制造、冶金、电子和现代服务业6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和现代生态都市农业4大基地,积极培育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安全科技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壮大高新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规模[17].同时,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按照“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城镇繁荣”的思路,大力发展工业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城市服务、生活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另外,培育发展现代生态都市农业,加快构建以高效精品种植、生态休闲服务、现代农贸物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在此基础上,以同城化为战略支点,以高新区为重要支撑,以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铜山区与徐州主城区规划、功能和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聚力把铜山区建设成为徐州主城区的重要组团和城市副中心4.2.2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产业发展近30年来,徐州高新区不断加强园区道路、交通、通信、居住等基础设施以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的建设布局,全力打造以产业聚人、功能留人和生态宜人的产城融合示范区.高新区先后实施了房屋建筑、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生态治理等多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完成了总部经济集聚区配套、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污水管网完善等工程项目.仅2016年就建设园区道路22km,铺设污水管网25km、供热管网24km、供配电线路26km、亮化线路38km,绿化面积70万m2,完成中学建设、公共自行车布点、无线局域网络覆盖等民生工程[18],使高新区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以来,高新区加快黄河路西延、珠江路维修、长安路改造以及徐宿快速通道等交通项目建设,推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入新建,续建徐州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爱登堡国际学校等文体项目,为改善高新区居民生活配套、吸纳高端人才和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等不断增添新活力.4.2.3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徐州高新区依。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摘要】产城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通过对产城融合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同时讨论了政府角色与产城融合的关系以及企业参与产城融合的策略。
研究发现,政府在产城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推动和协调作用,企业应积极参与并制定合适的策略。
产城融合的重要性在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强调产城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加强产城融合的实践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实现路径、政府角色、企业策略、重要性、未来发展趋势、实践意义、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概念特点、关系。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主要围绕产城融合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展开探讨。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城融合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结构升级转型的有效途径。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产城融合能够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优化的有机结合,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深入研究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研究意义产城融合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产城融合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城融合可以促进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通过将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经济发展。
产城融合有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品质。
将产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相结合,可以有效整合城市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产城融合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研究产城融合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其内涵和机制,为城市发展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城市产业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城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产城(产业发展基础、城服务功能)融合示范建设总体方案
产城(产业发展基础、城服务功能)融合示范建设总体方案产城融合示范建设总体方案一、产业发展基础产城融合示范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产业发展基础,为实现产城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措施如下:1. 发展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 建设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强企业发展支持:提供企业融资、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做好服务,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二、城服务功能城服务功能是产城融合示范建设的关键,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城市管理等方面。
具体措施如下:1. 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通达性和供应能力。
2.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3.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执法和治安维稳等方面的管理,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满意度。
三、产城融合示范建设总体目标根据以上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城服务功能,我提出了以下的产城融合示范建设的总体目标:1.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形成领先的产业集群。
2. 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城融合模式:在产业发展和城市服务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产业和城市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为了实现以上的目标,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具体如下:1. 制定产城融合示范建设的详细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城市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时序。
2. 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项目落地等手段,推动示范建设的顺利进行。
开发区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价值工程0引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发区经历了探索发展、高速发展和规范发展几个阶段。
应该说开发区是我国自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各地经济发展的伟大尝试,一般作为国家层面推动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与主引擎,是技术密集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聚合点。
开发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等诸多类型。
开发区历来是城市地理、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学界对开发区的研究随着中国开发区建设与发展也在逐渐深入。
目前围绕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开发区的政策、政府治理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开发区转型升级、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内涵及实践研究等几个方面。
1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关系研究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之一。
从最初单纯以经济产出为目标的各类工业园区,到强调产城融合的综合型产业新城,开发区已经成为政府推动城镇化和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政策手段。
1.1开发区与城市或区域的经济社会互动关系李俊莉等(2006)、Wu J等(2013)、李耀尧等(2010)研究认为开发区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优惠吸引的大量投资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城市面貌具有重要作用。
陶然等(2009)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的进入不仅能为当地带来稳定的增值税收入,大量劳动力的进入也有助于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和土地价值的提升,或称为制造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Zheng等(2015)研究也发现开发区的建设能够显著的提升周边地区房地产市场和服务业市场的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邵明哲等(2009)研究认为,随着大城市中心地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区建设也成为大城市解决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
但是王战和等(2006)、郑国(2007)等学者也从社会阶层分化、职住分离等角度提出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给城市或区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产城融合是指工业产业和城市生活的逐渐融合,使城市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模式。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研究是对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城融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和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
一、产城融合理论基础产城融合作为城市理论和产业理论的交叉领域,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产城融合】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最初指的是工业区与市区之间重新结合,从而重新塑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而在现代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发展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也得到了不断完善。
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形态、结构、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总称。
产城融合需要准确定位城市的产业发展功能区域,构建产城一体的空间结构。
第二,产业集聚理论。
产城融合需要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通过产业的集聚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的、系统的规划,包括对城市结构、功能、用地等的规划。
产城融合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指导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发展。
这些理论基础形成了产城融合的理论框架,为产城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二、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是指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业和城市生活实现融合的方式和路径。
在国内外的产城融合发展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发展模式。
德国的鲁尔区产城融合模式,日本的东京湾区产城融合模式,中国的深圳湾产城融合模式等。
这些发展模式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根据国内外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发展模式:1. 产城融合的产业集聚模式产业集聚是产城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和聚集效应,推动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 龙 李新 阳 , 中 国城市规 划设计研 究院上 海分院 ,
规划四所 , 规划师 杭 小 强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上海分 院 ,
面通过完善生活 与服务设施 的配套 , 提
,
践也是刚刚开始 , 尚未有公认 的 、 系统
的标准 出台 。 但对 于产城融 合的内涵与 特征已经进行 了诸多探讨 , 其 中最 为系 统全面实践产城融合这一理念的是成都
升产业 区的整体环境 , 进而能够提 升产 业势能 、 加快传统产业 的转 型升级 , 另 一 方面能够减少城市各 区块之间不必要 的交通联 系 , 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配套
关键词 式 城市新 区 产城融合 发展模 实施路径
年代世界经济进人 以计算机 、 信息 、 生物 、 新材料 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美国成立高新 区 产业 区 的运营模式使得经济发展取得 巨大进 步 , 各国开始纷纷 效仿 我 国在 年代也掀起 了建设启动高新技术开发 区和产业区的高潮 , 城市空
间通过建立新 区的方式进人快速拓展 时期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南京 、 杭州 、 广州
展 , 转变原有功能分 区带来 的产业布局 和城市功能隔离 配套完善是指规划在 产城一体单元 内 , 在居住 区公共服务设 施的基础上新增设施 , 提高指标 和服务 水平 , 在制 造研 发 类单 元 内 , 增 配商 务 、 会议 、 宾馆等生产性服务设施 。 绿
色交通是指外部出行 以轨道交通 、 公交
务业积聚 、 宜业 、 宜商 、 宜 居 、 宜 游的
为主 , 而 内部交通则 以自行车和步行为 主 , 预计工作 出行 距离不大 于
行时间不大于 。
仍然是一 种城 郊工业 区的建设风貌 , 城
市形象与品质低下 。
在这 样的发展背景下 , 推动新 区产
, 出
与此 同时 , 学术界对于产城融合的 内涵也进行 了诸多探 讨 , 功能复合 、 配 套完善 和各功 能空间的融合布局是探讨 最 多的内容 , 也 是产 城融合的核心特征 许健 , 年 刘瑾 , 年 。其
中的规划落实 。
产城 融合的发展模式
, , , 功能复合 功能复合 的意义
城市交 通拥挤 、 潮汐式交通 等问题
峰玉 , 年 。
王
以绵 阳市 的城市新 区为例 , 目 前新 区基本上 都是有园无城 。新 区主要由工
业 园区组 成 , 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集 中在 中心城 区 , 新区内仅有少量 的公共 服务 设施 , 并且服务标准偏低 , 以村镇服 务
佳规模 ,
山地地 区
二 、
布
对于 山地城市而 言 , 通常由于地形 条件的限制 , 产业 区呈组 团式 布局 , 组 团 与组 团之 间 由 山体 、 沟 谷 或河 流 阻 隔 考 虑到组 团间 交通 出行成本较 高 , 因此山地 城市产业新 区内的每个产业组 团尽量做 到产业与居住 、 服务功能的复 合 , 对于规模较 小的产业组团可通过周
都现代产业发展 , 进 而带 动整个西部经 济发展 的国家级新 区 , 是 以现代 制造业
为 主 、 高端服务业 聚集 、 宜业 宜商宜 居 的国际化现代新城 区 , 总面积 ① , 其 中在成都范 围内的面积 占全 区面积 的 。 天府新 区共划 分为 个单 元 , 每 个单元是实现产城融合 的基 本单位 。 在
的拓展 开始 , 比如产业 区 、 居 住大 区 、
教育 区等等 , 但 随着新 区 的不 断发展 ,
的商 品住宅 , 但 由于服务设 施 的缺 乏 , 新 区缺乏人气 , 多数人仍然选择居住在 老城 区 , 导致各新 区在下班后 几乎成 为 空城 。 新区配套不全 、 建设环境与 品质
单 种 功 能的 集 聚效益 将 逐渐 达 到最 大
在大 的新 区范 围 内 , 实现 产业 、 居住 、 服务等功能的混合 , 使其 由产业 区向真
天 府新 区 分 区规划 中对 “产 城一 体单
元 ” 的特征 进 行 了描 述 , 包 括职 住平 衡 、 功能复 合 、 配 套完善 、 绿色交 通 、
一方面城市拓展方 向受限 , 另一方面工 业区 产业区 、 科教区等城市新 区功能
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也受 到限制 , 如职 住不平衡 、 生产服 务与生 活服务设施 缺 乏 、 “空城 ” 与 “睡城 ” 、 以及所带来的
区 , 通过植 入居住 、 配套服务等功能转
变为城市的综合 功能区 , 近年又通过建 设 独 墅湖 科教 创新 区 、 金 鸡 湖 中央 商 务 、 中新生 态科技城 和阳澄 湖生态 旅游 度假 区等功 能区 , 使之转 变为苏州最具 影响力的新 区 , 从高新技术产业 、 现 代 工业为主导功能 的高新 区转变 为高端 服
商业办公等功能相互 协调发展 , 功能的
产城 融合 的内涵
目前对于产城融合这 一概念学术界 尚没有 明确的定义 , 对 于产城融 合的实
区 、 生产生活 服务区等空间上相互 隔离 的状 态 , 在一定地 域范 围内实现居 住 、
复合在一定程度 上也保 证了张江高科技
园区的持久长远发展 。
生产 、 交通 、 服 务等功 能的融合 , 一方
等全国各大中城市争先建立国家级或省级等不同级别的高新区或产业新区 。
年代的高新区和产业新 区 , 通常选址 于城市郊 区并 且独 立于城市主要生活 区 , 有独立的地域空间 , 功能相 对单一 , 以产业功能的集聚为主 , 生活居住 、 消费
一 一 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娱乐等活动依 托与其相邻 的城市主要生活区或城市 中心完成
设施为 主 , 虽然新 区内已建 有一定数量
通常所说的功能复合是指产业 、 居 住 、 商业 、 商务 、 娱乐 、 游憩等功能 的
混合 。 城市新区的建设 往往是从单功能
活在 “ 城 ” 内 , 减少包括交通在 内的资 源成本 功能复合是将生产 、 居住 、 交 通 、 游憩 四大功能高度复合 , 一体化 发
合 , 平原地 区 一 , 为功能复合的 基
飞
,
一
一 允
,
,
本单元 , 并随单元主导的产业类型不同而 略有 不同 配套 完善体现 在城 市新 区级 、
一
一
产城一体单元级和社 区级三个层面 , 每个 层面配套 不同类型的设施 空间融合根据
单个企业 占地规模与集群规 模大小等因素
划分为三种类型 , 不 同产业具有不同的产
值 , 必然 需 要新 的 服务 配套 功 能 的进 人 , 新 区才能进一 步健康 发展 林华 ,
川 。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屡见不鲜 , 苏
州工业园区吸 成立之初是一个单纯 的工业
低下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 了企业对于优
秀人 才 的吸 引 , 新 区整 体 投资 环 境 降 低 。 经过将近 年 的发展 , 绵阳市新 区
刘 畅
李新阳
杭小强
城 市新 区 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城市新区产城融合 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刘 畅 李新阳 杭小强
提
要
我 国城 市空间进 入快速拓展 时
七
一
期 , 而目前很 多城市新 区功能构成过 于单
一 , 带来交通 、 环境 、 安全等诸 多城 市问 题 , 在 此背景下 , 新 区产城 融合的发展理
内涵为功能复合 、 配套完善和空 间融合
三个方面 , 以及这三个方面在城市新 区
布局融 合 大征 。 硬性指标包 括
以上的就业人 口 〔 含带眷 在单元 内部 居住 , 内部 出行 以常规公交 、 自行 车和 步行为 主 , 原则上工作 出行距离不大 于 , 出行时间不大于 。 其中职住 平 衡是指居住和就业在一个空 间范 围内 相对平衡 , 根据 国内外先进地 区的实 际 情况 , 大约有 的就业人 口居住 和生
天府新 区建设 。
完善是根据新 区的主导功能有针对性 的 年提 出的带动成
天府新区是于
进行服务配套 , 改变新区作为空城 睡城 的尴尬角 色 各功能空间的融合组织探
讨产城融合新 的空间组织模式 , 根据空 间 主导 功 能 的不 同将产 业 、 生 活 、 服 务 、 生态等空 间采用不 同的组织方式进 行组织 。 最终通过功能复合 、 配套完善 和空间融合组织 , 引导新 区内绿色交通 出行 , 通过产业与居住功能用地 的合理 比例和市场的选择 , 实现职住平衡 。 因此 , 本文探讨 的产城融合 的核心
功能复合 的空间尺度 究竟 在多大的空间地域范 围内实现
功能复合 , 至今鲜有学者涉及 到这个 问
题 。 一方 面如果产业集聚规模太小 , 集 聚企 业太少 , 则达不到一定 的规模集聚
刘
畅
李新阳
杭小强
城 市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
效能
如果集聚规模太大 , 集聚企业过
、
多 , 则 可能带来 交通拥 挤 、 环 境恶化 、 居住配套 环境 缺失等问题 , 进一步使产 业集 聚区的整 体效应反而下降 , 也就是 说 从产业集聚效能 本身来 看存在一个最
城融合 的空间组织模式 。 与此同时 , 从产
业 区转变为产城 融合的城 市新区具有一定
的实施路径 , 首先产业先行 , 其次为产业
产城 融合概念 的缘起
现阶段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特征
人员配套居住 、 社 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 最
后随着产业区实力提升 , 在城市滨水翅 少 受 、
轨道交通站点等地 区打造新区中心 , 通过 分步骤有秩 序的推进 , 实现 产城融合 。
高纲彪 ,
。 这种
发展模式是雅典宪章功能分区思想 的直接反应 。 在城市外 围成立新区的模式 也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