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期末论文 哲学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导论期末论文

小议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思想

在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当中,突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哲学王”。哲学王的提出,是柏拉图希望实现城邦的美德,就需要一个善的体制,一个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中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

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接阗。因为哲学王的必备素质是具有良好的记忆,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柏拉图相信只有这样完美无可指摘的人,才能把国家放心托付给他。同时人们还要接受教育,进行艺术、几何、哲学的熏陶,从孩子一出生就培养他们,等等一系列的构想,建造出心目中完美正义的城邦。

但从那时起到今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这件事情始终都是难以实现的,我们到底是需要哲学家来做“王”,还是政治家或是其他什么人来做“王”?谁更适合做“王”我们并不知道,但哲学家们明显是不合适的,不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今天。至于是为什么,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是我们不能像柏拉图一样过于强调正义,而忽视其他,好像正义的城邦就等于完美的城邦,我们需要的是完美的城邦,再扩大一点说,是完美的国家。当然,“完美”是不存在的,那退一步来说,就是“相对完美的国家”。第二是哲学家不是一个人,我们需要分类,不能笼统的去说哲学家到底适不适合统治国家。我把哲学家由现实到理想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有功利色彩的哲学家,其性格和行为比较像我们普通人;第二种是相对纯粹的哲学家,与我们常人相去甚远;第三种是上帝一样的哲学家,是最理想的统治者。第三种情况我们不用考虑,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像上帝一样完美的人。下面我们来论证前两种哲学家也是不适合做“王”的。在此之前我们先假设哲学家做“王”民众可以接受。否则的话,哲学“王”可能直接就被民众推翻了。

我们说第一种哲学家有功利色彩,更接近常人,就必然会存在很多问题,就像古往今来的许多统治者一样,虽然其哲学思想可能使国家进步,但统治者暴露出的问题反而可能使矛盾升级。比如统治者大力宣扬官员应该廉洁奉公,自己却大肆敛财,任人唯亲。这类哲学家自然是不适合做“王”的。而且柏拉图希望哲学家治理国家,就是想让统治者更“纯粹”,第一种哲学家显然不够纯粹。

第二种哲学家也就是我们一般人心目中的比较纯粹的人,他们爱智慧,致力于追求真理,有正直的品格。可是他们也不适合做“王”。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纯粹的哲学家不够包容,这在哲学家当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西方的哲学家尤其明显,这与柏拉图的想象并不一样。哲学的发展往往是“去旧立新”的,“去旧”就是批判和否定旧的哲学思想,“立新”就是树立自己的新的思想,同时代的哲学家也会因派别不同和想法不同争得不可开交,这样的例子在哲学史上多的数不胜数,最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叔本华和黑格尔的故事了。这在柏拉图时代表现的并不明显,因为那时的思想不会像今天这样如此多元化。那么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了,我们要让哲学家做“王”,可是哲学有这么多流派,哲学家又有许多,到底让谁做“王”,是让一个人做“王”还是一群人做“王”。如果让一个人做“王”的话,该让谁做?谁才是是最接近真理的,谁才是最爱智慧的?难道要把所有哲学家的观点列出来让民众投票吗?这明显不行,因为柏拉图本来想要的就是精英政治,这么做岂不是又回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政治,况且还有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而让一群人做“王”就更不行了,本来观点都不一样,那得讨论到什么时候才能决定一件事情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牵扯到了第二个原因:没人找到了终极的智慧或真理。柏拉图希望哲学家做“王”是因为他们爱智慧,能带领国家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要明白的是爱智慧不代表找到了智慧,哲学家们都在寻找智慧的路上,但实际上并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到现在为止也没人真正到了“罗马”,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哲学思想只能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和进步了,而这种深刻和进步也是全体哲学家们的努力,如果单拿出某个哲学

家,他的思想可能还是倒退的。虽然现在有几种主流的哲学思想,但我们似乎也很难将其他的哲学思想一下子打趴下,因为虽然科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哲学不等同于科学。科学是客观经验主义的,是靠实验数据说话的,如果实验有可重复性,并且有更加贴合实验数据的学说,就会推翻以前的学说。但哲学研究的很多问题是具有主观性的,而这种主观性可不是单单靠大家辩论一下就能解决的,所以哲学的众多学说往往也难以分出个高低来,这在诸如“人的幸福感”这样的主观问题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我们从第二点当中单提出一个原因出来,称为第三原因:哲学家的个人局限性。哲学家的个人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所处时代、地域因素、文化因素、个人经历等。这几个因素都不难理解,哲学家从出生开始就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就算除去这些因素,哲学家仍然有局限性,我管这种局限性叫做“先入为主”。我们想了解世界,想得到智慧,想追求真理,就要尽量客观些,可是就算是以实验数据为依托的科学领域,也是有很多主观因素的,一个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之后,便开始试图将所有相关的观测数据拟合到他的理论中去,对于出现的偏差就可以称其为“实验误差”。对于他的理论,在有很大的误差之前,他肯定会想办法自圆其说。举个例子,其实早在相对论出现之前,有些人就发现了,有些观测数据不能很好的匹配牛顿力学的理论,但当时人们总在为牛顿力学找借口,当时的人们在客观的看问题吗?他们明显是被牛顿的经典力学“先入为主”了。在科学界尚是如此,在哲学和思想界就更是这样。一个哲学家提出理论之后,就开始想各种办法“自圆其说”,一个大哲学家自己不能完善自己的理论,就有后人去做“修修补补的工作”。这种“先入为主”确实对哲学家追求智慧、追求真理有限制。从第二个原因又可以单提出一个原因,可以成为第四个原因:哲学家的思想过于超前,会让国家承担风险。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经用过洞穴比喻,来类比哲学家更加爱智慧,接近真理的本质,可他们的思想到底把国家引向何方也未可知,哲学家们不能把国家当成试验品,来检验他们超前的思想是否正确,因为这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对人民的灾难。况且哲学家们的思想要想真正应用起来,还需要许多能把理论转化成实践的实干家,如果不具备这些实干家或者不具备实干的条件,许多的哲学理论都会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前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就走了许多弯路,犯了许多错误,而这些错误很多都是超前的哲学思想与现实情况的矛盾造成的。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把治理国家的权力都给哲学家的话,虽然我们的步伐可能会快些,但也可能会“摔跟头”。

我刚才得到的哲学家不适合做“王”的几点原因,并不是说其他人就没有这些个问题,而是说就算哲学家做了“王”,也不会产生像柏拉图想象的理想的国家。哲学王及理想国思想即使在柏拉图时代也是一种听来可笑的学说,柏拉图本人虽有信心但也认识到实现的困难。但是,这种探索代表了西方思想中理想主义的文化原型,它影响了西方社会两千多年。哲学王爱智慧,探求一个真正的世界,于是“永恒”、“绝对”、“完美”一类的实在成了哲学家努力向往与追求的目标。哲学王的权力不是来自“王”,而是来自“哲学”。哲学王是知识、智慧的化身, 与其说是哲学王统治理想国不如说是知识治理国家。我觉得我们对哲学王的认识不能简单化,不能认为《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就是柏拉图自己。当然,从理论上讲“哲学王”表达了一种可贵的精神理念,从实践上说,不得不承认, 它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斯特劳斯指出:“哲学总是企图超越意见而趋向知识,大众是不可能被哲学家说服的……这是哲学与政权一致之所以极不可能的真正原因;哲学与城邦的倾向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个人的精神境界只是关于个人的道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