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完整word版)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完整word版)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056bf6227916888586d7ce.png)
(完整word版)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
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1,2.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卫健委发布脑胶质瘤诊疗“新标准”电场治疗纳入规范
![卫健委发布脑胶质瘤诊疗“新标准”电场治疗纳入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1ee94c3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79.png)
32019.03新闻发布预约诊疗服务,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等多途径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预约检验检查等,使服务更加高效。
通过采用一站式结算、出入院床边结算、手机移动支付等多种缴费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时间,使服务更加便捷。
卫健委表示,目前,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2个省份建立省级远程医疗平台,覆盖包括儿童医院在内的1.3万家医疗机构、条件的二级医院和社区机构设立儿科;以“互联网+”为手段,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研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公众进行儿童预防保健及相关疾病知识宣教,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儿童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等服务体系,增加逐步建立儿科诊疗服务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引导群众就近、错峰、有序就医。
卫健委称将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作用卫健委发布脑胶质瘤诊疗“新标准” 电场治疗纳入规范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卫生健康对口支援工作进展有关情况。
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称,卫健委将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焦雅辉表示,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卫健委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举措不断深化。
截至2018年底,三级医院已派出超过6万人次医务人员参与贫困县县级医院管理和诊疗工作,门诊诊疗人次超过3000万,管理出院患者超过300万,住院手术超过50万台。
通过派驻人员的传、帮、带,帮助县医院新建临床专科5900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超过3.8万项。
已有超过400家贫困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30余家贫困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三级医院优质医疗服务有效下沉,贫困县县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焦雅辉指出,为了做好新疆和西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自2015年起,卫健委与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选派和交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确保选优派优,无缝交接,抓好从“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ae05d658fafab068dc026d.png)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完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1,2。
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癌症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和学习记录
![癌症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和学习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a4faec08312b3169a451a481.png)
癌症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计划
时间:2019年度,每月第一个周一下午进行癌症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
地点:会议室
参会人员:医护人员
培训内容:癌性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结肠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卵巢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本科室制定的制度和流程(粒子植入术及流程;活检穿刺术及流程;射频消融术及流程;癌痛病房管理流程;癌痛护理管理流程;癌痛患者出院指导制度;癌痛临床处理流程;癌痛随访制度;病区麻醉药品管理制度;门诊管理制度;轻中度癌痛患者动态评估制度;重度癌痛患者动态评估制度;入院宣教制度;疼痛护士职责;疼痛会诊制度;疼痛评估制度;知情同意制度)
科室癌症规范化诊疗技术培训登记册
2019年度。
各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临床指南汇总
![各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临床指南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ebe8c3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b.png)
各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临床指南汇总
卫生部2018年颁发的18个诊疗规范: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卵巢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
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专家共识:
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8年版)
结直肠癌肝转移、肺转移诊治
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诊治上海专家共识(2019年版)前列腺癌基因检测专家共识
专家共识: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肺癌脑(脑膜)转移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筛查与诊治共识
6张表了解肝癌肝移植相关问题
2018版癌痛诊疗规范解读
肺癌靶向治疗药物使用原则
消化系统靶向治疗药物使用原则
各类指南:
2018结直肠癌CSCO指南
2018胰腺癌CSCO指南
2018肺癌CSCO指南
阴道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子宫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第四版)
其他更早期指南汇总类:
年底资料汇总∣国内肿瘤指南及专家共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b31122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1.png)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1. 引言1.1 背景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占颅脑肿瘤的一大部分。
它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肿瘤的认识不断深入,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更新。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和病理学家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其病理特征复杂多样,而且易于与其他类型的肿瘤混淆。
制定科学合理的病理诊断标准对于确诊胶质瘤、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进展,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有了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标准,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肿瘤治疗方案。
深入了解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对于提高胶质瘤的诊治水平,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治疗和预后严重依赖于病理诊断结果。
建立准确、可靠的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的目的旨在系统总结当前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最新进展,以及对比不同标准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具体而言,我们将重点介绍胶质瘤的定义、分类、病理特征以及最新的病理诊断标准,比较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和争议。
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客观的胶质瘤病理诊断依据,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本文还将讨论胶质瘤病理诊断的意义,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为胶质瘤治疗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2. 正文2.1 胶质瘤的定义一般来说,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良性或恶性肿瘤。
胶质瘤通常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
它们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四分之一。
胶质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
胶质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失控。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胶质细胞负责提供支持和营养,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b9b7d54431b90d6d85c762.png)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全文)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脑肿瘤,也是目前神经肿瘤领域内的难点。
传统上,胶质瘤主要通过形态学进行分类与分级。
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基于形态学的病理分类并不能很好的反映某些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例如,有些病理上诊断为低级别的胶质瘤(良性),短期内复发与进展,而有些高级别胶质瘤(恶性)却可以长期保持稳定。
又如,部分胶质瘤对放化疗特别敏感,而同样是相同恶性度的胶质瘤却对治疗无效。
如何准确的预测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是目前基础与临床的工作重点。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我们已能够在分子水平对胶质瘤进行“解剖”,并且发现了一些能够预测胶质瘤患者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分子标记,如1p19q杂合性缺失(详见本网站相应博文)及MGMT。
为了能够科学规范的检测及使用分子标记物,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经过1年多的酝酿,组织国内胶质瘤领域内的专家撰写了《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并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第5期。
作为指南的编写组成员,我体会到,国内在胶质瘤诊疗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本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以下是本指南的主要内容,供患者及医务人员参考。
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35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2018nia-aa诊断标准
![2018nia-aa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99a737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1.png)
2018nia-aa诊断标准
2018年的NIH-AA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诊断标准是用于评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的
一套标准。
这些标准是专门为研究和临床实践而制定的,旨在帮助
医生和研究人员准确诊断和监测该疾病。
该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收集病史、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认知评
估等,来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
2. 神经心理学评估:通过一系列的认知测试,评估患者的记忆、注意力、语言、执行功能等认知领域的表现。
3. 神经影像学评估: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观察患
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如颞叶萎缩等。
4. 生物标志物评估:通过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的特定蛋白质,
如β-淀粉样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等,来评估阿尔茨海默病的生
物标志物。
5. 排除其他病因: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等。
综合以上评估结果,根据2018年的NIH-AARP诊断标准,医生可以做出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诊断标准仍然是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最终的诊断还需要医生的综合判断和专业经验。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db6c0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9.png)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前言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规范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脑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失能率,提高治疗效果。
二、诊断2.1 临床表现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力障碍、运动或感觉障碍等。
对于怀疑脑胶质瘤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2.2 辅助检查脑胶质瘤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和PET-CT等。
其中MRI是最为敏感和特异性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对于低度恶性的胶质瘤,MRI的诊断价值更为重要。
2.3 病理诊断脑胶质瘤的病理类型较多,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弥漫性胶质母细胞瘤等。
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类型、分级及分子学特征等,对于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三、治疗3.1 手术治疗手术是目前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方法,旨在实现肿瘤的完全切除或最大限度切除。
手术切除的范围和程度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病理类型及分级等进行评估,同时需要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3.2 放疗治疗放疗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延长生存期和控制病情进展。
常用的放疗方式包括传统的外放疗和近年来发展的精准放疗技术,如三维适形放疗、强度调控放疗等。
放疗的适应证、剂量、范围及模式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3 化疗治疗化疗是辅助手段,可在手术和(或)放疗后用于减轻病情和控制病情进展。
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卡铂、依托泊苷等。
化疗方案的制定需根据肿瘤类型、病变程度、分子学特征等进行评估。
3.4 综合治疗针对高度恶性的胶质瘤,通过综合治疗,如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可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患者并发症的管理和精神状态的支持。
四、随访4.1 随访方案脑胶质瘤的治疗并非一劳永逸,随访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59becfe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8.png)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江涛;张伟;王政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22(49)16
【摘要】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威胁患者生命,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当前脑胶质瘤的分型越来越清晰,传统诊疗方案及新型诊疗方案也逐渐精确化、标准化。
针对中国人群,该指南结合国内长期以来的脑胶质瘤研究成果和国际最新进展,整合了传统诊疗与新型精准诊疗策略,形成适合中国医生、针对中国人群的脑胶质瘤临床诊疗指南,使国内相关从业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提升中国脑胶质瘤综合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脑胶质瘤患者。
【总页数】8页(P811-818)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江涛;张伟;王政
【作者单位】不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版)》2022年指南主席团巡讲活动
2.《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CACA胃癌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肝癌(2022精简版)
4.《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
肝癌(2022精简版)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4658efc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0.png)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12.13•【文号】国卫办医函〔2018〕1125号•【施行日期】2018.12.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诊断标准正文关于印发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1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卫生计生委):为进一步提高相关肿瘤诊疗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我们组织对原发性肺癌等18个肿瘤病种诊疗规范进行了制修订,形成了相关肿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现印发给你们(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医政医管栏目下载),请遵照执行。
附件:1: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2: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3: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4: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5:胰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6:乳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7:宫颈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8:子宫内膜癌诊治规范(2018年版)9:卵巢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10: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11: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12: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13: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14: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15: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16: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17:成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2018年版)18: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18年12月13日。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50f71c6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6.png)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由于其生长部位特殊、侵袭性强以及治疗难度大,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脑胶质瘤的诊疗水平,规范诊疗流程,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特制定以下脑胶质瘤诊疗规范。
一、诊断1、临床表现脑胶质瘤的症状因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生长速度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癫痫发作、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言语不清、视力下降等。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脑胶质瘤的可能。
2、影像学检查(1)头颅 CT:可初步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是否有出血、钙化等情况。
(2)头颅 MRI: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周围水肿情况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
增强 MRI 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
3、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
通过手术切除、立体定向活检或开颅活检等方式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以明确肿瘤的类型、级别和分子特征。
二、分类和分级脑胶质瘤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标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级别越高,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三、治疗1、手术治疗手术是脑胶质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切除肿瘤,减轻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同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病理诊断依据。
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如果肿瘤位于非功能区,应争取全切;对于高级别胶质瘤,由于其侵袭性强,难以完全切除,但也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
2、放射治疗放疗是脑胶质瘤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术后应尽早开始放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如果存在高危因素(如肿瘤未全切、年龄大于 40 岁等),也应考虑放疗。
放疗的方式包括常规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
3、化学治疗化疗在脑胶质瘤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替莫唑胺、卡莫司汀等。
化疗可以在术后与放疗同步进行,也可以在放疗结束后进行辅助化疗。
2020年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文)
![2020年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f9a1b47daef5ef7bb0d3c38.png)
2020年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全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皇冠,尤以脑胶质瘤相关知识体系最为庞大且更新最快,也最是需要基础研究成果的推动。
因此,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必要性在脑胶质瘤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从事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与治疗相关专业人员,包括神经外科、放射科、肿瘤化疗科、神经影像科、神经病理科、康复医学科等,如果仅从教科书或现有专业书籍中获得脑胶质瘤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分子遗传学、病理学、影像诊断、外科处理、辅助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无疑会落伍,甚至会在相关专业研讨会上不知他人所云。
目前,脑胶质瘤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试验纷纭众多,本文拟梳理脑胶质瘤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与治疗指南和(或)规范、临床试验体系等关键问题。
一、脑胶质瘤的整合诊断自1846年Virchow提出“胶质瘤”的概念至今,对胶质瘤的认识已有170余年历史。
1926年,Bailey和Cushing依据Cohnheim的胚胎残留学说尝试对神经上皮肿瘤进行分类。
1949年,Kernohan和Mabon 首次提出了脑胶质瘤的病理分级(I-IV级)。
1979年,Zülch教授主持出版了第一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至2007年共出版4版。
在对胶质瘤病理学认识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组织学形态一直作为肿瘤分类的基础,但也显示出诊断重复性差和预后预测不精确的缺点。
2016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四版修订版首次在组织学诊断基础上附加分子病理学特征,尝试对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进行整合诊断。
IDH 突变、1p/19q共缺失、TP53突变、ATRX突变、TERT启动子突变、H3K27M 突变等关键分子信息作为组织学诊断基础上附加的分子病理学特征逐步为临床医师所熟悉。
为了便于在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制定之前可以进行充分讨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子信息与分类实践联盟-非WHO官方组织(cIMPACT-NOW)应需成立,迄今对弥漫性胶质瘤的整合诊断模式共进行了4次重要更新,为2020年预计发布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进行铺垫。
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ZBTB20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
![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ZBTB20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2781b6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f.png)
event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vasovagal syncope[J].Scientific Reports,2022,12(1):5745.[9]SHARMA G,RAMAKUMAR V,SHARIQUE M,et al.Effect of Yogaon clinical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vasovagalsyncope(LIVE-Yoga)[J].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2022,8(2):141-149.[10]BARÓN-ESQUIVIAS G,MOYA-MITJANS ,MARTÍNEZ-ALDAY J,et al.Impact of dual-chamber pacing with closed loop stimulation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reflex vasovagalsyncope:results of the SPAIN study[J].Europace,2020,22(2):314-319.[11]WILLY K,ELLERMANN C,SYRING S,et al.Psychological aspectsof syncopes and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recurrency-the role of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s[J].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2022,12(8):1219.[12]TITOV B,MATVEEVA N,KULAKOVA O,et al.Vasovagal syncopeis associated with variants in genes involved in neurohumoralsignaling pathways[J].Genes,2022,13(9):1653.[13]DOROGOVTSEV V N,YANKEVICH D S,PETROVA M V,et al.Detection of preclinical orthostatic disorders in young African andEuropean adults using the head-up tilt test with a standardizedhydrostatic column height:a pilot study[J].Biomedicines,2022,10(9):2156.[14]SID-OTMANE L,HUOT P,PANISSET M.Effect of antidepressantson psychotic symptoms in parkinson disease:a review of casereports and case series[J].Clinical Neuropharmacology,2020,43(3):61-65.[15]GREENWOOD J C,TALEBI F M,JANG D H,et al.Topicalnitroglycerin to detect reversible microcirculatory dysfunction inpatients with circulatory shock after cardiovascular surgery:anobservational study[J].Scientific Reports,2022,12(1):15257. [16]GREENWOOD J C,JANG D H,SPELDE A E,et al.Lowmicrocirculatory perfused vessel density and high heterogeneity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lacticacidosis after cardiac surgery with cardiopulmonary bypass[J].Shock,2021,56(2):245-254.[17]VELDHUIZEN G P,ALNAZER R M,KROON A A,et al.Variabilityof aldosterone,renin and the aldosterone-to-renin ratio in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out primary aldosteronism[J].Journalof Hypertension,2022,40(11):2256-2262.[18]ARIENS J,HORVATH A R,YANG J,et al.Performance of thealdosterone-to-renin ratio as a screening test for primaryaldosteronism in primary care[J].Endocrine,2022,77(1):11-20.[19]谷东红,刘鹏,国东,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功能及实验室检测[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1,32(7):44-47.[20]汪小娟,邓志敏,郑信华,等.血浆肾素㊁血管紧张素Ⅱ㊁醛固酮水平与先兆子痫的关系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301-1302.(收稿日期:2022-11-21)(本文编辑郭怀印)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ZBTB20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赵舰,张良龙,金亮,兰伟途,张维摘要目的:观察脑胶质瘤病人血清含LIM和SH3结构域蛋白1(LASP1)㊁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20(ZBTB20)水平变化,并探讨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㊂方法:选取2017年6月 2020年3月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7例脑胶质瘤病人作为研究组,采集病人入院后及术后7d静脉血,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LASP1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血清ZBTB2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LASP1与ZBTB20表达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㊂结果:研究组病人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7d 病人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01)㊂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与ZBTB20水平呈正相关(r=0.263,P=0.031)㊂血清LASP1㊁ZBTB20及二者联合诊断脑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859, 0.904,敏感度分别为76.12%㊁77.61%㊁74.63%,特异度分别为68.33%㊁83.33%㊁95.00%,二者联合诊断的效能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 3.643,P<0.001;Z=2.129,P=0.003)㊂结论: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显著上调,二者联合检测对脑胶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㊂关键词脑胶质瘤;含LIM和SH3结构域蛋白1,LASP1;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20,ZBTB20;诊断价值d o i:10.12102/j.i s s n.1672-1349.2023.17.031基金项目沧州市科学技术局资助项目(No.183302129)作者单位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061000),E-mail:*********************引用信息赵舰,张良龙,金亮,等.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变化及其诊断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17):3257-3261.脑胶质瘤在神经系统肿瘤中最为常见,是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㊁致死率高的特点[1-2],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㊂脑胶质瘤的治疗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通常采用手术切除㊁放疗㊁化疗等综合方式进行治疗,但由于脑胶质瘤具有先天耐药性㊁增长快速等特点,对传统化疗不敏感[3-4],即使手术成功,术后也进行放疗㊁化疗,但脑胶质瘤病人的生存率也不足2年[5]㊂因此,探索相关基因用于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病人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㊂含LIM和SH3结构域蛋白1(LASP1)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细胞的运动迁徙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许多研究表明,LASP1在肿瘤组织中高度表达[7-8]㊂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20(ZBTB20)是广泛的锌指复合体,广泛参与细胞的生理活动,包括细胞的增殖㊁分化等过程,有研究表明,ZBTB20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9-10]㊂近年来,由于取材方便㊁检测便捷㊁成本较低等优点,血清肿瘤标志物在癌症诊断㊁预后评估等方面应用广泛㊂鉴于此,本研究将通过检测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探讨其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旨在为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潜在靶点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 2020年3月在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67例脑胶质瘤病人作为研究组,收集整理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31~68 (49.84ʃ8.87)岁,中位年龄49岁㊂纳入标准:1)临床学和病理学检测均符合‘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11]相关标准;2)术前未经过放疗㊁化疗等治疗;3)为首次发病;4)病人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好㊂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合并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3)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4)合并精神系统疾病,配合度差㊂按照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12],脑胶质瘤病理分级:Ⅰ级为良性肿瘤;Ⅱ级低度恶性肿瘤;Ⅲ级为中度恶性肿瘤;Ⅵ级为重度恶性肿瘤㊂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参加体检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2名,女28名,年龄33~65 (48.53ʃ10.25)岁㊂两组性别㊁年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㊂1.2方法1.2.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LASP1水平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4mL置于真空采血管中,以2500r/min的速度离心15min,分离血清㊂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ASP1水平,LASP1试剂盒购自美国GenWay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方法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测定各样本的吸光度值,依据标准回归曲线计算血清LASP1水平㊂1.2.2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血清ZBTB20水平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4mL,以2500r/min的速度离心15min,取血清,按照Trizol试剂(赛默飞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步骤分离提取血清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采用ABI7500型qRT-PCR仪(美国ABI公司)检测血清中ZBTB20的相对表达水平,U6为内参,ZBTB20引物序列:正向引物为5'-CCGCAGACAAACCAGCTAGA-3';反向引物为5'-AAGGCTGTTGTAGGACGCTC-3',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㊂为减小实验误差,各样品重复3次,使用2-әәCt方法(Ct为循环阈值)计算ZBTB20的相对表达量㊂1.2.3治疗方法所有病人均通过手术切除肿瘤㊂手术方法:开颅后打开硬脑膜,根据术前明确的肿瘤位置设计合适的皮瓣大小㊁位置㊁入路方式,在尽量避免无效脑组织暴露和避开颅内重要功能区的前提下,充分暴露肿瘤㊂开颅前30min静脉输注250mL的20%甘露醇㊁10mL地塞米松混合液和20g头孢曲松㊂开颅后在显微镜下对肿瘤进行分离切除,位于功能区的肿瘤沿边缘切除,位于非功能区的肿瘤可同时切除周边1~2cm 脑组织㊂分离切除期间要对正常脑组织进行保护㊂1.3观察指标1)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2)分析研究组病人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与病理特征的关系;3)比较研究组病人术前和术后7d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4)分析研究组病人血清LASP1与ZBTB20表达的相关性;5)分析血清LASP1㊁ZBTB20表达水平诊断脑胶质瘤的临床价值㊂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㊂定性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采用t检验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LASP1与ZBTB20表达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 )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 果2.1 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LASP1㊁ZBTB20表达比较研究组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㊂详见表1㊂表1 两组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比较(x ʃs )组别样本量LASP1(ng/mL )ZBTB20研究组6726.49ʃ4.70 1.36ʃ0.34对照组6021.58ʃ5.06 1.04ʃ0.27t 值 5.669 5.828P<0.001<0.0012.2 研究组术前㊁术后7d 血清LASP1㊁ZBTB20表达比较研究组术后7d 血清LASP 1水平为(22.67ʃ3.62)ng/mL ,较术前的(26.49ʃ4.70)ng/mL 明显降低(t =-5.547,P <0.001),ZBTB20相对表达量为(1.15ʃ0.21),与术前的(1.36ʃ0.34)相比明显降低(t =-4.301,P <0.001)㊂2.3 研究组血清LASP1㊁ZBTB20表达与病人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与LASP1㊁ZBTB20的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与年龄㊁性别㊁术前Karnofsky 功能状态(KPS )评分无关(P >0.05),但两者的表达都与病理分级㊁肿瘤直径㊁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浸润深度有关(P <0.05)㊂详见表2㊂表2 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㊁ZBTB20表达水平与其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的关系(x ʃs )项目例数 LASP1数值(ng/mL )t 值P ZBTB20数值t 值P年龄 <49岁3626.14ʃ4.39-0.6580.531 1.39ʃ0.31 0.722 0.473 ȡ49岁3126.90ʃ5.06 1.33ʃ0.37性别 男3226.69ʃ4.52 0.3310.742 1.40ʃ0.38 0.961 0.340 女3526.31ʃ4.86 1.32ʃ0.30术前KPS 评分 ɤ80分4026.58ʃ4.72 0.1880.852 1.38ʃ0.32 0.589 0.558 >80分2726.36ʃ4.67 1.33ʃ0.37病理分级 Ⅰ级或Ⅱ级3024.89ʃ4.81-2.5110.015 1.15ʃ0.28-4.480<0.001 Ⅲ级或Ⅳ级3727.79ʃ4.61 1.53ʃ0.39肿瘤直径 ɤ3cm 3825.28ʃ4.64-2.4160.019 1.21ʃ0.31-4.151<0.001 >3cm 2928.08ʃ4.78 1.56ʃ0.38浸润深度 >1/24227.61ʃ4.75 2.5260.014 1.45ʃ0.37 2.747 0.008 ɤ1/22524.61ʃ4.62 1.21ʃ0.30组织分化程度 低分化3527.83ʃ4.58 2.4440.0171.51ʃ0.36 3.711<0.001中㊁高分化3225.02ʃ4.831.20ʃ0.322.4 研究组血清LASP1与ZBTB20表达的相关性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与ZBTB20表达呈正相关(r =0.263,P =0.031)㊂详见图1㊂图1 研究组血清LASP1与ZBTB20表达的相关性2.5 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为了探究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对脑胶质瘤的预测价值,以是否患脑胶质瘤为状态变量,以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为检验变量绘制ROC 曲线㊂结果显示,血清LASP1㊁ZBTB20检测脑胶质瘤的AUC 分别为0.770,0.859,诊断效能较高;而二者联合检测脑胶质瘤的AUC 为0.904,优于LASP1㊁ZBTB20单独检测(Z =3.643,P <0.001;Z =2.129,P =0.003),且二者联合后特异度有所提高㊂详见表3和图2㊂表3 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变量AUC 截断值95%CI 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LASP10.77023.44ng/mL [0.687,0.840]76.1268.330.445ZBTB200.859 1.20[0.786,0.915]77.6183.330.610二者联合0.904[0.839,0.949]74.6395.000.696图2 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诊断脑胶质瘤的ROC 曲线3 讨 论脑胶质瘤的侵袭性较强,具有浸润生长的特点,肿瘤边界通常较为模糊,因而在手术中难以完全切除,病人术后复发率较高[13],预后情况差,术后生存率较低㊂即使是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案仍然没有较大的突破,常规方法的治疗结局也不容乐观[14]㊂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蛋白㊁基因等层面展开对胶质瘤的研究,以期开发新的诊断体系实现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抑制癌症的发生发展㊂通常认为脑胶质瘤的发生是多基因异常表达使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的[15]㊂先前研究证实,LASP1在许多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㊂Chen 等[16]研究发现,LASP1在晚期结肠癌组织中表达较高,过表达的LASP1能够促进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SW620的增殖和转移;Zhong 等[17]研究发现,LASP1通过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蛋白激酶B (AKT )信号通路和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胶质瘤的生长和侵袭㊂本研究检测了脑胶质瘤病人血清中LASP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LASP1水平明显上调,进一步对比发现,术后7d 病人血清LASP1水平有明显下降,提示LASP1可能参与了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㊂对比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血清LASP1水平的关系发现,血清LASP1随着病理分级㊁肿瘤直径的增加而升高,随着分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㊂通过绘制ROC 曲线进一步分析血清LASP1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血清LASP1诊断脑胶质瘤的AUC 为0.770,敏感度为76.12%,特异度为68.33%,当血清LASP1水平>23.44ng/mL ,提示患脑胶质瘤的可能性较大㊂有研究发现,LASP1的上调可能通过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和促进核转位加速肿瘤细胞的增殖㊁迁移和侵袭[18]㊂ZBTB20在大脑的神经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㊂胶质细胞在人脑内数量庞大,广泛参与了信息传递㊁血脑屏障的构建等过程[19]㊂有研究发现,ZBTB20与新皮质发育过程中的细胞特化有关,ZBTB20的正常表达有助于新皮质祖细胞产生兴奋性投射神经元,进而产生星形胶质细胞[20];Doeppner 等[21]的研究也表明,ZBTB20参与了围生期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过程㊂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人血清ZBTB20水平明显上调,且术后7d 病人血清ZBTB20水平有明显下降,表明ZBTB20水平的过表达可能提示着脑胶质瘤的发生㊂通过分析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血清ZBTB20水平的关系发现,病理分级为Ⅲ级或Ⅳ级㊁肿瘤直径大于>3cm ㊁浸润深度>1/2㊁组织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病人血清ZBTB20水平明显高于病理分级为Ⅰ级或Ⅱ级㊁肿瘤直径大于<3cm ㊁浸润深度ɤ1/2㊁组织分化程度为低分化的病人,这提示血清ZBTB20水平不仅与脑胶质瘤的发生有关,也随着其发展过程的变化而变化㊂通过绘制ROC 曲线进一步分析血清ZBTB20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血清ZBTB20诊断脑胶质瘤的AUC 为0.859,敏感度为77.61%,特异度为83.33%,当血清ZBTB20水平>1.20时,提示患脑胶质瘤的可能性较大㊂另外,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胶质瘤病人血清ZBTB20与LASP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因此,进一步分析了血清ZBTB20与LASP1联合检测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其AUC 为0.904,敏感度为74.63%,特异度为95.00%,诊断效能显著优于ZBTB20㊁LASP1单独检测,说明二者联合检测对于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更高㊂综上所述,脑胶质瘤病人血清LASP1㊁ZBTB20水平均上调,二者联合检测对于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㊂参考文献:[1]LINHARES P,FERREIRA A,VAZ R.The importance of the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in the prognosis of glioma and itssubtypes[J].CNS Neuroscience&Therapeutics,2020,26(3):394-395.[2]王晓英,万学锋,任艳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㊁胶质瘤干细胞和PF-L1在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22,37(6):895-897.[3]BAI J,VARGHESE J,JAIN R.Adult glioma WHO classificationupdate,genomics,and imaging:what the radiologists need to know[J].Topic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2020,29(2):71-82.[4]GUSYATINER O,HEGI M E.Glioma epigenetics:fromsubclassification to novel treatment options[J].Seminars inCancer Biology,2018,51:50-58.[5]周开甲,刘彦伟,赵征,等.BMP2mRNA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生存期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22,30(16):2923-2928. [6]杜伟一,陈淑莲,李国强.LASP1㊁GSTA3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复发㊁转移的关系[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12(7):887-891.[7]HOWARD C M,BEARSS N,SUBRAMANIYAN B,et al.TheCXCR4-LASP1-eIF4F axis promotes translation of oncogenicproteins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ells[J].Frontiers inOncology,2019,9:284.[8]杨再波,朱彬.LASP1基因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预后相关性[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9,35(8):463-467. [9]ZHANG Y M,ZHOU X C,ZHANG M M,et al.ZBTB20promotesc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gastric cancer by inhibiting IκBαtoinduce NF-κB activation[J].Artificial Cells,Nanomedicine,andBiotechnology,2019,47(1):3862-3872.[10]BAI F,XIAO K.Prediction of gastric cancer risk:associationbetween ZBTB20genetic variance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inChinese Han population[J].Bioscience Reports,2020,40(9):BSR20202102.[1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9,35(3):217-239.[12]LOUIS D N,OHGAKI H,WIESTLER O D,et al.WHO classificationand grading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M].IARCPress: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Lyon,2016:1-5.[13]赵岩江,刘力,魏新亭.脑胶质瘤患者TGF-β1㊁Smad7㊁VEGF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1,39(3):694-696;718.[14]MIGLIORINI D,DIETRICH P Y,STUPP R,et al.CAR T-celltherapies in glioblastoma:a first look[J].Clinical CancerResearch,2018,24(3):535-540.[15]莫家鹏,刘群会,章慧,等.miR-671-3p靶向调控CKAP4对人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2,50(3):341-344;353.[16]CHEN N,HAN X D,BAI X,et SP1induces colorectal cancerproliferation and invasiveness through Hippo signaling andNanog mediated EMT[J].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Research,2020,12(10):6490-6500.[17]ZHONG C H,LI X L,TAO B,et al.LIM and SH3protein1inducesglioma growth and invasion through PI3K/AKT signaling and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Biomedecine&Pharmacotherapie,2019,116:109013.[18]HU Z,WANG X,CUI Y,et SP1in tumor and tumormicroenvironment[J].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2017,17(8):541-548.[19]乔隆,廖亚金,潘瑞远,等.基于单细胞转录组的基因富集方法分析星形胶质细胞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22,42(5):18-26.[20]MEDEIROS DE ARAÙJO J A,BARÃO S,MA TEOS-WHITE I,et al.ZBTB20is crucial for the specification of a subset of callosalprojection neurons and astrocytes in the mammalian neocortex[J].Development,2021,148(16):dev196642.[21]DOEPPNER T R,HERZ J,BÄHR M,et al.ZBTB20regulatesdevelopmental neurogenesis in the olfactory bulb andgliogenesis after adult brain injury[J].Molecular Neurobiology,2019,56(1):567-582.(收稿日期:2022-09-13)(本文编辑郭怀印)。
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
![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https://img.taocdn.com/s3/m/edba663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c.png)
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老年胶质瘤学组【摘要】胶质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以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恶性程度最高.目前针对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而GBM的治疗策略,特别是老年GBM患者的治疗策略,尤其是手术方式,常因其自身特点而产生差异.术前系统而全面的评估有助于总结老年GBM的临床特点及相应诊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患者信息,以更加准确判断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以及预测患者预后.本专家共识在对最新研究证据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目前已广泛应用的胶质瘤术前评估项目及评估工具进行总结,初步建立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体系.【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10)004【总页数】10页(P326-335)【关键词】胶质瘤;术前评估;老年【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老年胶质瘤学组【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胶质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则是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
GBM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患者的发病率是年轻人群的2.63倍[1],且高龄GBM患者的预后较一般成人更差,因此,对该患者群体诊疗方案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考虑到老年患者的基础情况较复杂,对手术耐受欠佳,因此在确定是否可行手术治疗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术前评估,以确保更好地对高龄患者实现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目前国际上对于老年的定义尚不统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60岁及以上人群即可归入老年人范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指南则以65岁作为老年界限,而目前国内胶质瘤诊疗相关指南及规范则以70岁为界。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3075190722192e4536f663.png)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 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 万, 5 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聞創沟燴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險爱氇谴净。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及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DTI )、磁共振灌注成像( PWI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 )突变、染色体1p/19q 联合缺失状态( co-deletion )、O6- 甲基鸟嘌呤 -DNA 甲基转移酶( 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 连锁基因( ATRX )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 )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 ( H3F3A )K27M 突变、 BRAF 基因突变、 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 基因融合等 1 ,2。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8f7d6ba4431b90d6d85c79c.png)
不变或恶化
大片长 T1 和 T2 信号,内有不规则的 强化,占位效应明显
通常低灌注
放射性坏死 治疗后数月至数年
不变或恶化 MRI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晚期
表现为高信号 通常低灌注
Cho/NAA, Cho/Cr 较高
Cho/NAA, Cho/Cr 较低
Cho/NAA, Cho/Cr 较低
无
稳定或减少
稳定或改善
以上全部
疾病进展 (PD)
增加≥25%
增加 有 不适用* 恶化 任意一项
脑胶质瘤术后24-72小时内需复查MRI(平扫+增强) ,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以此作为脑胶质瘤术后 基线影像学资料,用于后续比对。 *在出现持续的临床症状恶化时,即为疾病进展,但不能单纯的将激素用量增加作为疾病进展的依据。
弥散受限
比肿瘤信号低
比肿瘤信号低通常高Fra bibliotek谢高代谢或低代谢
低代谢
高代谢
低代谢
低代谢
可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外 几乎全部
RT+TMZ
RT
多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内
总20%-30%,在同步放化疗中常见,特别 是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者发生率更高
多在放射治疗野范围内 与剂量有关,大约在2%-18%
影像学诊断 神经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电场治疗 康复治疗
P53
Olig-2
GAFP
NSE
影像学诊断 神经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 电场治疗 康复治疗
主要推荐
强烈推荐
MRI平扫+增强检查
临床意义:可鉴别胶质瘤与部分非肿瘤病变;明确胶质瘤侵犯范围, 帮助立体定向手术活检靶点选择,利于指导肿瘤切除及预后评估。
胶质瘤治疗选手术、放化疗、靶向药还是临床实验
![胶质瘤治疗选手术、放化疗、靶向药还是临床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45b08a6b307e87100f6965b.png)
胶质瘤治疗选手术、放化疗、靶向药还是临床实验当今世界,谈瘤色变,脑瘤更是如此。
据全球最大规模脑瘤统计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发病及死亡人数双双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按死亡率顺序排位,脑瘤中非常常见的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
时间就是生命,“死亡恶魔”脑瘤当前,到底优选手术还是放化疗?国际上的新药物、新疗法、新的临床试验是否应该去尝试?这些成为摆在脑瘤患者面前的“终极拷问”。
如何在这场战争中赢得胜利,如何获得最佳临床生存周期?一般需要根据具体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低、手术切除程度、危险因素高低来个性化制定。
而不同的选择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效果偏差,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也大相径庭。
实例:优选在美国放化疗,病情却加重临床上不乏很多脑胶质瘤病人或因肿瘤位置复杂难以切除,或因担心手术不成功引发其他并发症而首先寻求放化疗控制肿瘤,但结果并不理想。
以28岁的胶质母细胞瘤叶女士为例,两年前她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检查发现右顶枕、右侧丘脑、右侧中脑占位,活检最终确定为极高级别胶质瘤。
后病程进展迅速,以致无法行走、站立困难、癫痫反复发作。
随后家人带其前往美国MD安德森医院先进行脑室外引流,然后接受放化疗,因为引流、放化疗无法解除颅内肿瘤引起的严重占位效应,患者症状仍是进一步加重,差点危及生命。
其家人随后意识到瘤体切除的重要,但是因为瘤体在深部,手术难度较大,各个渠道寻找领先的手术团队,后通过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前往德国INI 国际神经学研究中心,并由世界颅底肿瘤手术大师巴特朗菲教授亲自主刀,最终得到完整切除,术后第一天患者清醒,可用英语正常对答(患者早年留学美国)。
术后ICU观察二天,术后一周可家属两人掺扶下床进行康复锻炼。
术后一个月,自行步行出院,左侧肢体肌力5-级,已可持筷夹取食物。
未再有癫痫发作。
手术后,巴特朗菲教授告诉她,后续放化疗以肿瘤全切为基础将达到效果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脑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脑胶质瘤。
本规范主要涉及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来源的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治。
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脑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此外,亚硝酸盐食品、病毒或细菌感染等致癌因素也可能参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脑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三大类。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影像学诊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等对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确诊需要通过肿瘤切除或活检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级和分子亚型。
目前主要的分子病理标记物包括: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状态(co-deletion)、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α地中海贫血伴智力低下综合征X连锁基因(ATRX)突变、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人组蛋白H3.3(H3F3A)K27M突变、BRAF基因突变、PTPRZ1-MET基因融合、miR-181d、室管膜瘤RELA基因融合等1,2。
这些分子标志物对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
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脑胶质瘤治疗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生存质量。
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二、影像学诊断(一)脑胶质瘤常规影像学特神经影像常规检查目前主要包括CT和MRI。
这两种成像方法可以相对清晰精确地显示脑解剖结构特征及脑肿瘤病变形态学特征,如部位、大小、周边水肿状态、病变区域内组织均匀性、占位效应、血脑屏障破坏程度及病变造成的其他合并征象等。
在图像信息上MRI 优于CT。
CT主要显示脑胶质瘤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差值,特征性密度表现如钙化、出血及囊性变等,病变累及的部位,水肿状况及占位效应等;常规MRI主要显示脑胶质瘤出血、坏死、水肿组织等的不同信号强度差异及占位效应,并且可以显示病变的侵袭范围。
多模态MRI不仅能反映脑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还可以体现肿瘤组织的功能及代谢状况。
常规MRI扫描,主要获取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像及进行磁共振对比剂的强化扫描。
脑胶质瘤边界不清,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可以不均匀,周边水肿轻重不一。
因肿瘤对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不同,增强扫描征象不一。
脑胶质瘤可发生于脑内各部位。
低级别脑胶质瘤常规MRI呈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周边轻度水肿影,局部轻度占位征象,如邻近脑室可致其轻度受压,中线移位不明显,脑池基本正常,病变区域内少见出血、坏死及囊变等表现;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极少数出现轻度异常强化影。
高级别脑胶质瘤MRI信号明显不均匀,呈混杂T1/T2信号影,周边明显指状水肿影;占位征象明显,邻近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脑沟、脑池受压;增强扫描呈明显花环状及结节样异常强化影。
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PET成像特征各异。
目前广泛使用的示踪剂为18F-FDG。
低级别脑胶质瘤一般代谢活性低于正常脑灰质,高级别脑胶质瘤代谢活性可接近或高于正常脑灰质,但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之间的18F-FDG代谢活性存在较大重叠(2级证据)3。
氨基酸肿瘤显像具有良好的病变-本底对比度,对脑胶质瘤的分级评价优于18F-FDG,但仍存在一定重叠。
临床诊断怀疑脑胶质瘤拟行活检时,可用PET确定病变代谢活性最高的区域。
18F-FET和11C-MET 比,18F-FDG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病变对比度(2级证据)4,5。
PET联合MRI检查比单独MRI检查更能准确界定放疗靶区(1级证据)6。
相对于常规MRI技术,氨基酸PET可以提高勾画肿瘤生物学容积的准确度,发现潜在的被肿瘤细胞浸润/侵袭的脑组织(在常规MRI图像上可无异常发现),并将其纳入到患者的放疗靶区中(2级证据)7-9。
18F-FDG PET由于肿瘤/皮层对比度较低,因而不适用于辅助制定放疗靶区(2级证据)10。
神经外科临床医师对神经影像诊断的要求很明确:首先是进行定位诊断,确定肿瘤的大小、范围、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包括重要动脉、皮层静脉、皮层功能区及神经纤维束等)的毗邻关系及形态学特征等,这对制定脑胶质瘤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对神经影像学提出功能状况的诊断要求,如肿瘤生长代谢、血供状态及肿瘤对周边脑组织侵袭程度等,这对患者术后的综合疗效评估具有关键作用。
多模态MRI可提供肿瘤的血液动力学、代谢、神经纤维组织受累状况和皮质功能区等信息,对于脑胶质瘤的鉴别诊断、确定手术边界、预后判断、监测治疗效果及明确有无复发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态成像诊断的一个重要补充。
表1 脑胶质瘤影像学诊断要点肿瘤类型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低级别脑胶质瘤主要指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胶质细胞瘤3 种。
特殊类型还包括: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第弥漫性星形胶质细胞瘤MRI信号相对均匀,长T1,长T2和FLAIR高信号,多无强化;少突胶质细胞瘤表现同弥漫性星形脑胶质瘤,常伴钙化。
PXA多见于颞叶,位置表浅,有囊变及壁结节。
增强扫描,三脑室脊索瘤样脑胶质瘤和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壁结节及邻近脑膜有强化。
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脑胶质瘤位于第三脑室内。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以实性为主,常见于鞍上和小脑半球。
间变性脑胶质瘤(Ⅲ级)主要包括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当MRI/CT表现似星形细胞瘤或少突胶质细胞瘤伴强化时,提示间变脑胶质瘤可能性大。
Ⅳ级脑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弥漫性中线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特征为不规则形周边强化和中央大量坏死,强化外可见水肿。
弥漫中线胶质瘤常发生于丘脑、脑干等中线结构,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室管膜肿瘤主要指Ⅱ级和Ⅲ级室管膜肿瘤。
特殊类型: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为Ⅰ级。
室管膜肿瘤边界清楚,多位于脑室内,信号混杂,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可并存,瘤体强化常明显。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好发于脊髓圆锥和马尾。
(二)脑胶质瘤鉴别诊断1. 脑内转移性病变:脑内转移性病变以多发病变较为常见,多位于脑皮层下,大小不等,水肿程度不一,表现多样,多数为环状或结节样强化影。
脑内转移性病变的18F-FDG代谢活性可低于、接近或高于脑灰质;氨基酸代谢活性一般高于脑灰质。
单发转移癌需要与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影像学上可以根据病变大小、病变累及部位、增强表现,结合病史、年龄及相关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鉴别。
2. 脑内感染性病变:脑内感染性病变,特别是脑脓肿,需与高级别脑胶质瘤鉴别。
两者均有水肿及占位征象,强化呈环形。
脑脓肿的壁常较光滑,无壁结节,而高级别脑胶质瘤多呈菜花样强化,囊内信号混杂,可伴肿瘤卒中。
绝大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氨基酸代谢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而脑脓肿一般呈低代谢。
3. 脑内脱髓鞘样病变:与脑胶质瘤易发生混淆的是肿瘤样脱髓鞘病变,增强扫描可见结节样强化影,诊断性治疗后复查,病变缩小明显,易复发,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4. 淋巴瘤: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淋巴瘤的MRI信号多较均匀,瘤内出血及坏死少见,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18F-FDG代谢活性一般较高级别脑胶质瘤高且代谢分布较均匀。
5. 其他神经上皮来源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细胞瘤等。
可以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增强表现进行初步鉴别诊断。
(三)脑胶质瘤影像学分级1. 常规MRI检查:除部分Ⅱ级脑胶质瘤(如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第三脑室脊索瘤样脑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外,高级别脑胶质瘤MRI常有强化伴卒中、坏死及囊变。
MRI有无强化及强化程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使用激素、注射对比剂的量、机器型号及扫描技术等。
2. 多模态MRI 检查:包括DWI、PWI及MRS等。
DWI高信号区域,提示细胞密度大,代表高级别病变区;PWI高灌注区域,提示血容量增多,多为高级别病变区;MRS中Cho和Cho/NAA比值升高,与肿瘤级别正相关。
3. 18F-FDG PET:脑胶质瘤代谢成像的肿瘤-本底对比度偏低,而氨基酸肿瘤显像具有较好的组织对比度,因此建议采用氨基酸PET 脑显像评价脑胶质瘤级别(2级证据)11,12。
11C-MET PET评估准确度高于MRI,高级别脑胶质瘤的11C-MET代谢活性通常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但高/低级别脑胶质瘤间仍存在一定的重叠(2级证据)13-17。
必要时建议使用18F-FDG PET动态成像分析以提高对脑胶质瘤的影像学分级。
(四)脑胶质瘤治疗后影像学评估脑胶质瘤术后24-72小时内需复查MRI(平扫+增强),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并以此作为脑胶质瘤术后基线影像学资料,用于后续比对。
胶质瘤治疗效果的影像学评价参见RANO标准18(表2)。
表2 脑胶质瘤治疗效果评估RANO标准增加≥25% T1增强无缩小≥50%变化在-50%至+25%之间T2/FLAIR 稳定或减小稳定或减小稳定或减小增加新发病变无无无有激素使用无稳定或减少稳定或减少不适用*临床症状稳定或改善稳定或改善稳定或改善恶化需要满足条件以上全部以上全部以上全部任意一项*在出现持续的临床症状恶化时,即为疾病进展,但不能单纯的将激素用量增加作为疾病进展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