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缘结构与大学精神之形塑摭谈_李小立

合集下载

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大学?

二、大学,去往何处?
(一)古典大学的进步与保守
如何培养? “普遍知识”与“自 然科学”知识的冲突。



一个教训:
大学之大,应该网罗众 家,如果不能将知识的 新发展和发现都囊括进 来,大学就不大了!

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 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 归源于科学,科学在17 世纪收到了极其雄伟壮 丽的成功。——罗素


大学,去往何处?
(二)近代大学的出现

大学要培养怎样的人? 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知 识和能胜任工作的公民。

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 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 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 必须考虑每一项教育职能 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 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 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 学为社会、州立大学为州 的经济发展服务。 ——范海思
四、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大学
中国的大学,是怎样的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作为大学中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四、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大学
(一)中国近代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的背景: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
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李鸿章
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翌年改北洋大学堂; 1896年:南洋公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

大学以教授高深学问, 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 之需要为第一宗旨。
——蔡元培

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 大任,主持风尚,转移 国运的领导人才。
——竺可桢
允公允能的救国强国新 人才; 学校正如一小试验场, 场内人皆有信心,具改 造社会之能力,将来进 入社会改造国家,必有 成效。 ——张伯苓
识 作为产业获取利益,也 是建基于在知识的独特 地位

《老子》视角下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

《老子》视角下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
【 摘 要】 老子作为 中国古代思想家及道 家学说 的创始人 , 他 的思想对我 国社会 文化的构建产生过深远影响。《 道德经》 凝聚 了老子的主要
思想, 是一部 关于宇宙、 社会 、 人 生的哲 学著作 , 蕴含 着丰 富的和谐 思想 。我们 中华 民族几千年来梦想着构建一个和谐 的社会 , 能否顺 利完成这 伟大历史任 务取决于诸多 因素. 其 中和谐校 园的建设起 着举足轻 重的作 用。
科技信 息
0高校讲坛 0
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A T I O N
2 0 1 3 年
第2 3 期
《 老子》 视角下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
王 磊 陈 锐 燕俊 良 ( 黄淮 学 院 社 会 管理 系 , 河 南 驻马店 4 6 3 0 0 0 )

交往的人就可以不去理他。 然而 , 一旦成为 了大学生 , 不仅要同 自己喜 欢的人交往 , 还要学会 与 自己不喜欢 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 这就是说 , 大学生必须逐渐摆脱 以 自 我 为中心 的思维方式 . 逐渐学会设身处地地 为别人着想 . 并在此 基础上建立起独立 、 协调 的人际关系 。然而 , 如何 让大学生尽快顺利实现这种转变 呢? 行 为是心理的外在反应 . 归根结 底, 大学生心理适应 这种转 变是关键 的。 要心安理得 。 可以学习和借鉴 老子倡 导的“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 然” 似水一样的顺其 自 然 的不争之德 所 以说 , 在构建 和谐校园 的过程 中 , 可 以借鉴 《 道德经》 “ 柔弱不争 ” 的思想让学 生内心平衡 . 这样和谐校 园的构建就有 了坚实 的心理基础。学生之间要 和谐 , 老师之 间也一样 , 需要和谐 . 同样需要 找到上述 心理 和谐 的依据 老子说 : “ 我有三宝 , 持而保之。一日慈 , 二日俭 , 三 日不敢为天下 先。 ” 意思是我有三条金 科玉律 , 非 常珍视地保守着 。 第一 叫做慈爱 : 第 二叫做 克制 : 第三 叫做不敢置身在天下人 的前面 。 因为慈爱 , 对现实生 活充满热爱 . 才会激发我方至大至 刚的勇力去战胜所有可能破坏这一 切 的力量 ; 克制 , 才能积蓄力量 , 才能不断地扩 大推广 , 不断地 充实壮 大起来 : 不敢置身在天下人 的前面去争夺那些人人喜爱 的珍 贵或逃避 人人厌惧 的凶难 . 才有资格成为万众的首领 爱心在学校是建立 良好 师 生关 系的纽带 , 在 日常教育工 作中 . 学生 可能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 问 题。 对所有学生充满爱心 , 真心关注他们 的进步成长 . 建设和谐校 园就 容易 了许多 一般情况下 . 学生老师之间在心理 上总是保持 一定的距 离, 如果老师 只是为 了完成教学任务 . 没有 在学生 身上注入 关爱 , 学生 在诸多情 况下 , 不可能从心里亲 近和服从老师 . 有 时甚至产生抵触 情 绪. 意志消 沉 . 这样 大大影 响教 学效果 . 也不利 于建立 良好的师生 关 系, 更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只有用爱 心去感化 . 用爱雨去滋 润 . 沟 通感情 , 使师生之间产生思想共 鸣 . 才能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 教 师只有 爱学生 , 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 反之 。 如果老师对学生 投入满腔的爱 , 学生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麻木不仁 . 时间久 了 , 耐心差 点 的老师可能坚持不住 , 这样也不利于和谐校 园的构建 。爱 心是双向 的, 需要学生和老师都意识 到它 的重要性 。 这样老师教得愉快 . 学生学

新时代大学美育的创新性实践研究——以枣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例

新时代大学美育的创新性实践研究——以枣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为例

[收稿时间]2023-05-10[基金项目]本文系枣庄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大学美育”(YSF20035)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学科融合的混合立体式美育教育模式创新研究”(YJG21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习真(1968—),男,山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及学前教育。

2023年10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美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美育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愈发显现。

如何真正实现大学美育的功能,突出大学美育的地位,枣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就新时代大学美育的创新性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大学美育;创新实践;新时代[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9-0142-03从20世纪初期开始,美育就一直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诸如梁启超、蔡元培、朱光潜等学者就美育的作用进行了诸多论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美育愈发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1]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2]2019年5月7日,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谋划部署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改革发展,是教育系统各单位的重要工作。

”[3]一、我国大学美育现状大学美育被纳入大学课程体系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基本上都是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做出了诸多相关规定,极力推动大学美育走入高校教学体系。

但这20多年一路走来,客观地说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月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地知名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地,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地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地迫切需要•六大核心素养敲定,看看到底是哪些?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地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b5E2R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地具体表现要求.PlEan基本内涵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DXDiT(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地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地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地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地人.RTCrp.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地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5PCzV .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地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jLBHr。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地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地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地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地人.xHAQX.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地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LDAY t.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地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Zzz6乙(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地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地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地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地人.dvzfv。

“合而生生”:“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之道与文化建构

“合而生生”:“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之道与文化建构

作者简介:国 宁(1994—),女,吉林公主岭人,扬州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儿童哲学研究;于 伟(1963—),男,河北抚宁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研究。

2022 7No 7,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7月July,2022“合而生生”:“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之道与文化建构国 宁1,于 伟2(1 扬州大学 学前教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2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摘要:基于历史本体论的视角,“本土教育哲学”的文化质性是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文化的复合体,遵从怎样的中西文化逻辑关联着本土教育哲学的生存论问题。

“合而生生”乃是生存之道,具体包含:“和合创生”———在本土与西方文化的“共在”中获得存在,“变易生生”———在传统-现在-未来的“历史”中实现自身的持续生长。

为达此远景,需要树立“天下无外”的价值预设,也要将“他山之石”纳入我国文化传统中。

在此过程中,世界和本土相互定位,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中,形成在世界立足且得以持续存在的本土教育哲学。

关键词:本土教育哲学;合而生生;共在;历史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7-0141-09 在世界学术共同体中凸显中国特色、发出中国声音是当下中国学术发展的基本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本土教育哲学”的构建不仅是教育哲学单一学科发展的价值期许,更是代表着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诉求。

当下关于“本土教育哲学”的各类研究不在少数,不同研究关于“本土教育哲学”有不同的理解,黄济较早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哲学”,并认为其本质应当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究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关于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几点研究

关于重塑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几点研究

2 . 高 校体 制及 就业 等 因素 的影 响 。民期 以来,我 国人 部分地区实行 的都是 “ 一考 定乾坤 ”的录取制度 ,这就逼着 学生、教师和家 民将分数放在 至关 重要的位置。为 了应对考 试 ,即使是一些人文 学科也失去了它们传承人文精神文 明的 作用:语 言、文 学类 学科 的教学只注重分析其中的语法及写 作技巧 ;历史 、艺术类课程存在人 量死记 硬背的现象。

部浩瀚 而无 穷的人 文史 ,就是 一部 人类不 断地 “ 认识 自 己”的心 灵历程 的历 史 。人 类发展 史上 ,人文 精神 在解放
思想、打破封建枷锁、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科学和艺术发
展 等方而起 到 了巨人 的促进 作用 。
二 、当代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及其原因
( 一) 当 代 高校 学 生人文精神 缺 失现 象 当代 高校 学生人文 精神 的缺 失卞要 有 以下儿个 方而 的
1 . 梦 想缺 失 。一些学 生胸无 人志 , 日光 短浅 ,理想 缺 失 , 只把 人 学作 为 一 个 必 走 的过 场 ,整 日逃 课 、考 试作 弊 , 以最后 混得 一纸文 凭为 唯一 日的 。 2 . 学 习研 究中存在 着 实用主义 和功利 卞义 的倾 向 。 “ 书 中 自有 黄金 屋 ,书 中 自有颇 如 玉 ” ,一 些学 生 只是将 读 书 看作 是 当官 ’发财 的工具 ,只关注 当前的 自我设 计 ,对 窗 外之 事毫无 洞 悉,毫无 社会 责仟感 。 3 . 在求 学 中缺 乏独 立 思考 的能力 。 由于 习惯 了十几 年 的填 鸭式 教育 ,人部 分学 生只会 在老 师的 安排下 去被动 地 学 习,缺 乏求 知卞动 性 ,发散性 思维 和创造 力较 差 ,也不 能够 对掌握 的 知识活 学活用 。 ( 二) 高校 学 生人 文精 神缺 失的原 因 高校 学生 人文精神 缺 失的 原因卞要 可 以通过 以下 三个 方 而来进 行分 析: 1 . 社会 人环 境 的影响 。社会物 质 文 明的急速 发展 ,导 致 了社会 的价值 取 向 日益 功利化 ,而 人学生 这个 群体本 身 思 想 比较 单纯 ,很难在 这样 一个 人 的潮 流 下辨别 是非 ,进 而 迷失 了方 向,使 其 自身 的价值 取 向受到 一些消 极 因素如 个 人主义 、拜 金主 义、享 乐主 义等 的侵蚀 ,一些 学生 贪 图 物 质生活 的享 受 ,甚 至不 惜为 了物质 而挺 而走 险,而 又有 些学生 则错 误地将 升官 发财 当作其 终身 日标 ,进而 为达 目的不择 手段 。

学术立身,文化立校:优质学校发展的一体两翼

学术立身,文化立校:优质学校发展的一体两翼

学术立身,文化立校:优质学校发展的一体两翼作者:汤俊文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7年第22期摘要:“大师+团队”被认为是时下教师队伍专业化中同伴互助的重要实现方式;“给学生挑战高水平学习的机会”被认为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将两者互联,其内在的逻辑是优质的学校需要一批底蕴深厚、视野开阔、崇尚学术、锐意改革的大师级教师队伍和尊重知识、鼓励研究、支持创新、开放包容的学校文化。

这两者通过校长的工作风范和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互动互促,成为优质学校发展的一体两翼。

笔者下面就对“学术立身、文化立校”的理解和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做一个交流。

关键词:学术立身;文化立校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2-011-02学术是教师的立业之根和修身之本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学术”有学问、学风、教化、主张、治国之术、法术之意。

按现在的理解,学术的含义有:包含学科精微知识和前沿视点的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格物穷理的学术研究和不懈追求的学术精神;严谨求证、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以及平等开放、学问至上的学术氛围;作为动词,有时也包括掌握和运用一些专门技术。

据此,教师以学术立身应表现为学习、研究、成长、工作诸方面。

首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依托于学术。

现代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的专业化无非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职业应有从业的专门标准,这个标准说到底,就是教师专业的学术性;二是教师在不断学习、培训、研究活动中走向专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过程就是不断生成教师职业能力的学术属性,从而成为具备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文化乃至专业道德的专业人士。

从现实境遇看,越接近大师级的好教师,其学术性越强。

其次,学术立身是教与学的需要。

陶行知在晓庄师范时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种教学观表明,教与学贵在求“真”,对学习者而言,求“真”不能只是“闻知”或“说知”,更要重视“亲知”;对教授者而言,要授人真学、教人真法。

现代大学精神的式微与重建

现代大学精神的式微与重建
1 0
有 精 神 , 常 让 大 学 左右 为难 。现 代 大 学 的 功 能 已 不 常 再 单 一 ,但 通 常 我 们 所 说 的大 学 处 于社 会 的 中心 位 置 , 是侧 重于 从 功 利性 的价 值 观 来 看 待 之 。笔 者 并 还 不 是 非 难 大 学 的功 利 性 这 一功 能 , 恰 相 反 , 果 大 恰 如 学 没 有 这 一 功 能 , 代 大 学 也 不会 有 如 此 大 的发 展 。 现 问题 是 我 们 在 这 一 价 值 观 上走 得 太 远 ,忽 视 了 大 学 的 非 功利 方 面 。教 育发 展 历 程 中 的科 学 与 人 文 之 争 , 文 科 与 实 科 课 程 之 辩 至 今 没 有停 止 ,我 们 可 以 从 目 前 大 学 的专 业 设 置 及 课 程 结 构 中窥 见 ,侧 重 于 功 利 目的 的科 学 或 实 科 主 义还 是 占据 了 上 风 。现 在 最 热 门 的专 业 是 经 济管 理 、信 息技 术 等 与 个 人 前途 及 国 家 的经 济 发 展 密 切 相 关 的 专 业 ,而 那 些 文 科 专 业 如 哲 学 、 会 学等 却 “ 前 冷 落鞍 马 稀 ” 社 门 。热 门 专 业 有 巨 大 的利 润 空 间 ,许 多学 校 没 有这 样 的 实 力 却 盲 目上 马 , 等学 校 弥 漫 着 一种 浮 躁 的气 氛 。沉 浸 于 如 此 的 高 校 园 , 生 的个 人 目标 也是 选 个 好 的专 业 , 个 够 用 学 拿 的文 凭 , 有多 少 学 生是 为 了理 想 而 求 学 ?浑 浑 噩 噩 又 地 进 入 大 学 又懵 懵 懂 懂 地 踏 人社 会 ,除 了 知 道 点 过 时 的 知识 外 , 生 的 心灵 有没 有 得 到 塑 造 ?不 错 ,知 学 “ 识 改 变 命 运 ”但 这 个 命 运 是否 只 是 个 人 经 济 地 位 的 , 提高呢? 如 同“ 女权运动 ” 的兴起透露 了妇女地位 的低 下 一 样 , 要 我 们 还 在 喊 “ 质 教 育 ” 那 就 表 明 “ 质 只 素 , 素

儒家君子人格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启示

儒家君子人格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启示

儒家君子人格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启示
魏小利
【期刊名称】《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36)4
【摘要】儒家君子人格是培育时代新人重要的传统文化基础,与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的培育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

新时代大学生人格的培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即存在行为与认知脱节、缺乏民族担当精神和家国意识等问题。

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完善大学生美好人格,我们要深入挖掘儒家君子人格的内涵,促进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人格培育的相通,这对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美好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不断提升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成效,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魏小利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启示
2.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培育的启示
3.儒家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形塑的镜鉴启示
4.借鉴儒家君子品格培育当代大学生人格的研究
5.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观培育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Z理论下的大学精神重塑

基于Z理论下的大学精神重塑
大 学 变 得 不 像 大 学 了 。这 主要 体 现 在 三 个 层 次 上 : 1 过 度 行 政 化 , 离 大 学 学 术 自 由的 本 质 。我 国大 学 发 . 偏 展 时 间较 短 , 缺 乏 自治 的 传 统 , 且 因此 , 国 大 学 主 要 是 由政 我 府 主导 , 学 成 为 了政 府 的 特 设 机 构 和 附 属 品 。但 是 许 多 时 大 候 , 府 并 没 有 看 到 大 学 的 本 质 是 追 求 真 理 以及 学 术 自 由 , 政 而 单 纯 把 大 学 当作 一 种学 术 机 构 来 建设 , 领 导 体 制 建 设 也 其 就按照行政机关 的管理模式 , 以行 政 机 关 为 蓝 本 , 分 为 不 划 同 层级 的行 政级 别 , 校 校 长 及 院 、 、 门职 员 均 成 为 不 同 高 系 部 层 级 的行 政 干部 。这 就 会 造 成 大学 管理 行 政 化 、 僚 化 。容 官 易 助 长 大 学 官 本 位 思 想 的膨 胀 , 得 个 别 教 师 和 干 部 对 官 职 使 及 级别 的追 求更 胜 于 对 学 术 和 学 问 的 追 求 , 对 学 术 和 学 问 把
和 人 文 的进 步 不 乏 必 备 的 人 力 资 源 ; 断 地 改 善 大 学 自身 , 不 使 其 成 为 时 代 精 神 的 引领 者 。 ( ) 二 当代 我 国大 学 精 神 的 缺 失
力 。 大 学精 神 可 以通 过 在 大 学 中 的 人 、 、 来 承 载 和 实 践 。 事 物
化 管 理 , 泛 听取 员工 意 见 , 挥 广 大 员 工 的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广 发 性 , 在 考 核 晋 升 方 面 , 重 对 人 的经 验 和 潜 能 进 行 细 致 而 并 注

大学精神的哲学审思

大学精神的哲学审思

大学精神的哲学审思作者:张立学来源:《文化软实力》2019年第03期[提要]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和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发展与影响力,一所有着鲜明大学精神的大学往往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

目前,中国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许多大学也更加注重大学精神的挖掘和凝练。

从哲学视角出发,审视大学精神所包含的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和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总结阐释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大学精神;哲学审思;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作者简介] 张立学:北京交通大学政研室副主任,法学博士。

大学之大,首在精神之大。

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期积淀而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氛围和文化样态凝聚后的哲学抽象,是一所大学最具本质性和个性化的精神气质和风格特征。

从根本上说,大学精神是大学乃至民族与国家、人类社会传承发展的引领者,一所有着鲜明大学精神的大学往往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与追求、信仰与信念、目标与动力,是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

大学精神处于大学文化的最内核,与处于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共同对大学的发展和进步、对大学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境界产生深刻影响。

一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精神层次划分从哲学角度看,人是“类”属性、“群体”属性和“个体”属性三个层次的统一。

人的三重属性统一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式”。

从这一理论和视角出发来探讨大学精神,可以将大学精神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大学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是人类较高层次的文明成果,孕育的精神是人的“类”意义上的普遍精神,具有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的普遍属性,可以将其概括为具有人的“类”属性的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

青年学的知识体系、方法建构与发展进路(上)

青年学的知识体系、方法建构与发展进路(上)

青年学的知识体系、方法建构与发展进路(上)黄志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摘 要]我国的青年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20世纪80年代进入到学科化发展的新阶段,运用多学科知识对青年作综合性研究的青年学,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应时而兴。

青年研究是青年学赖以发展的理论之源头和学科创建之根基,青年学是青年研究学科化的学术结晶,反过来又可以为青年研究的深化提供学理的指导和规律性引领。

青年学所具有的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青年的综合性,有别于其他任何一门单学科。

青年学在青年研究学科化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难以逆转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青年学;兴起;学科化;走向[中图分类号] D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89(2019)01-0005-0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全国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加强青年学研究。

”新时代青年学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门以青年为独特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如果以198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笔者主编《青年学》教材的出版为标志,至今已有30余年。

青年学在我国诞生以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增多,推进了青年研究的学科化,促进了青年工作的科学化;但因其年轻尚待进一步成熟,也有一些质疑。

当今加强青年学研究,面临的任务是如何丰富和完善青年学的学科建设,推进青年学茁壮成长于社会科学之林,提升青年学在青年全面发展和青年工作科学化中的理论引导功能。

自1988年以来,笔者一直在为青年学的发展持续学习,不断调研,深入探索。

为了推进新时代的青年学研究,本文将对多年积淀青年学发展的种种思考,汇集成文,推进青年学这门新兴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一、青年学在我国的兴起将青年作为独立对象作科学研究的青年研究,在我国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其标志是1915年9月《青年杂志》(1916年2月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

我们常用“象牙塔”一词来比喻和形容大学,“象牙塔”意味着大学是那种摆脱外界束缚、放弃暂时利益、保护师生进行知识探索的场所;“象牙塔”标志着大学校园与世俗社会之间存在着一道“防火墙”;“象牙塔”固守着大学校园中不受外界喧嚣侵扰的那份宁静。

象牙塔的大学就是宁静的校园;象牙塔精神就是一种宁静致远的大学精神。

关于“人类命运”、“科学与真理”的思考?正如前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所阐述的:大学应当关注自己,“大学处理与外界的各种关系中,必须不断地面对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责任”,“纯学术研究”是象牙塔的本质所在,正是基于这一点来考虑社会需求,大学才从“传统上向国家提供了最伟大的服务”。

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孔子的意思是,学了3年,向学之心还没转到做官求禄上,这种人很难得。

他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贫而乐,富而好礼。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那里,好学应该是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无功利的喜爱,应该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礼记》中也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

诸亮在《诫子书》中对求学和明志的境界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的宗旨,他批判只“对人们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他们能承担政府所急需的工作”的教育目的,认为“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出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大学生应该以科学研究为单纯目的,反对“以学校为科举,以学校为书院”的急功近利、守一排他的做法。

梅贻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大学精神的注解,指出大学之道重于大学之用。

他明确“大学的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大学要进行高深研究,培养知类通达之人。

健全人格教育

健全人格教育

健全人格教育作者:***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0年第09期编前语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党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指向。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通过自主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通过社会参与,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学校在“健全人格教育”探索与实践中,坚持“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重点进行“健全人格教育”特色建设。

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育内涵,逐步彰显学校和谐与文明特色。

“三格五维体系”培育途径“健全人格教育”包括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在笔者所在校,抽象的健全人格教育具体称为“三格四会”,即养成学生全面发展的“三格”:优质的体格、品格、智格;“四会”:学会做人(诚实自信,遵规负责,友善合作)、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有效学习,广泛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善于自护,热爱生活)、学会健身(自觉锻炼,坚持锻炼,正确锻炼)。

健全人格教育“三格四会”培养目标,也正迎合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培训要求,是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实的细化。

在“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统领下,学校通过制度设计、课堂设计、课程设计、德育设计、文化设计组建“三格五维体系”教育通道,整体推进“健全人格教育”特色建设(见图1)。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

有效的教学管理会使学校充满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进行“责任”管理制度建设是推进“健全人格教育”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确立“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完善各部门、各岗位及教职工个人的岗位职责,建立包括学校各级管理层及每位教职工在内的一整套岗位责任制,岗位清楚、职责明确,形成“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級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中国人著作价值论

中国人著作价值论

.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馆躲复本:4可借复本:4蔡继明著格致出版社2022价值论馆躲复本:4可借复本:4李建栋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Quanquan全球化与我国主导价值瞧的倡导本书共五章.第一章是价值、价值瞧和社会主导价值瞧;第二章是全球化的推进与主导价值瞧的倡导;第三章是市场经济下我国确立主导价值瞧的迫切性等.题名/责任者:价值与教育/吴亚林著出版发行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内容简介:价值与教育?讲述了:在对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咨询题的考虑中,以教育对人的生存预制为主题,以切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价值负载的教育为主线,以借鉴当代西方价值教育为辅线,在对我国学校教育实践现场的瞧照中构建价...... 名目:导言教育:通向意义与价值世界一、意义:人一辈子目的之指向二、价值:人之目的性的证实题名/责任者: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瞧研究/吴向东著出版发行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提要文摘附注:本书试图直面当代社会主义价值瞧建构这一核心性时代课题,探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现代性语境下的价值与价值瞧/晏辉著出版发行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提要文摘附注:本书包括有价值瞧:原始发生与实质、价值与价值瞧:真、善、利、美等八个章节。

题名/责任者:心灵主义路向/冯平主编出版发行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内容简介: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名目“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时期性成果,内容涵盖德奥英美24位哲学家的价值哲学代表作,从先验主义路向、经验主义路向、心灵主义路向、名目:布伦塔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不?伦理知识的起源?作者序......更多信息>>题名/责任者: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李润洲著出版发行项: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2提要文摘附注:本书以反思批判的精神,直面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冲突,集中论述了意识形态、异域教育理论、其他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研究的关系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标明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向度、价值立场和价值生成。

2024年秋江苏开放大学美学概论060909形成性考核一

2024年秋江苏开放大学美学概论060909形成性考核一

2024年秋江苏开放大学美学概论060909形成性考核一试题列表单选题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简单得分:31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A美在形式B美在关系C美在生活D美在距离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一般得分:32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学术界曾有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美是什么”的问题,学者蔡仪的观点是A自然物本身就有美B美在心不在物C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主客观的统一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一般得分:33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简单得分:34美感产生于A游戏B摹仿C巫术D社会实践学生答案:D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5“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不完善的形态,而按照它的实体,这种形态原已包含在心灵里。

”这是谁的观点?A朱光潜B黑格尔C李泽厚D高尔太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一般得分:36自然美的意蕴产生于A审美价值B审美范畴C.审美活动D审美人生学生答案:C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7“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体现的是社会美中的哪种生活形态?A日常生活B民俗风情C节庆狂欢D休闲文化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8“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中的“目”指的是A鉴赏B选择C思考D练习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9罗素把“科学美”称为是A一种冷峻而严肃的美B一种隐蔽的美C一种理性的美D一种深邃的美学生答案:A老师点评:题型:单选题客观题分值3分难度:中等得分:310《考工记》中“梓人为笋虡”,用来装饰“笋虡”的图案是A植物B动物C字母D文字学生答案:B老师点评:多选题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困难得分:51美感的特征是A无功利性B直觉性C创造性D超越性E愉悦性学生答案:A;B;C;D;E老师点评: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较难得分:2针对“肯定美学”说法正确的是A错误的根源在于把自然物的美看成是自然物本身的超历史的属性B否定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活动C主张一种完全脱离文化世界、完全排除价值内涵的所谓“纯然的必然性”和“解人化的自然”D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学生答案:B;C;D老师点评: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较难得分:53人体美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A形体B比例C曲线D色彩学生答案:A;B;C;D老师点评: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较难得分:54欧洲雕塑史上的三座高峰是A菲狄亚斯B米开朗琪罗C罗丹D波提切利学生答案:A;B;C老师点评:题型:多选题客观题分值5分难度:较难得分:55郑板桥所说的“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南昌航空大学新闻专业同学喜获全国新闻学子论文三等奖

南昌航空大学新闻专业同学喜获全国新闻学子论文三等奖

我院新闻专业同学喜获“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三等奖近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杂志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揭晓获奖名单。

由我院范海诚老师指导,新闻专业学生陈振东、张菁、刘宗衍撰写的《论新闻媒体在公共政策中的角色扮演——以鄱湖生态经济区为个案研究》获三等奖,为我院新闻学领域的学生科研学术成果再添佳绩。

“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是一项纯粹的公益活动,自2004年11月1日开始,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得到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学生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学子学术研究成长的良好平台。

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自2012年初起,历时一年,全国63所高校的新闻学子参加了本次评选。

经过新闻界专家评委的严格评定,本次活动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122篇。

本次获奖论文紧紧围绕当前闻传媒业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新颖,内容扎实,视野开阔,体现出我国高校新闻学子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附:第八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大赛获奖名单一等奖(10篇)1《从“方韩之争”解析网络论战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张启山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传统媒体对微博平台的使用分析——以〈南方都市报〉与“@南方都市报”为例》王文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网络动员的历史及新形式研究——以Freerice网络动员新形式为例》刘扬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应用传播学4《探析主流文化诉求下的媒体联盟实践》任媛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5《市场新闻业与媒体自律的博弈——以〈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为视角》温济聪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6《论Muckraking运动对于中国转型期媒体的借鉴意义》孙熙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娱乐至死?湖南卫视“快乐中国”不快乐——基于组织研究的视角》张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革命剧“娱乐化”下的受众心理解读》李北北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专业9《由“‘或’字新闻”谈媒体的责任》柯贤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10《新闻实践教学路径探析》程咪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二等奖(30篇)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西农民媒介接触情况调研报告——以山西省晋中、运城、吕梁地区农村为例》蔡楚泓彭惠智潘璐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2011—2012年初中国受众研究综述》陈芳萍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3《蓉城都市报电子版的“头版版面新闻导航”的内容分析报告——以“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为比较对象》陈官钧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4《媒介批评视野下的中国网络媒体新闻报道---以网络媒体2012“两会”报道为例》高佳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5《中国互联网管理学术进展述评》金小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6《“限娱令”和“限广令”热议下的冷思考——当前电视发展的对策浅探》刘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7《我国媒介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杨晓刚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新闻系8《暴力犯罪及自杀事件新闻报道的伦理越线辨析》王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9《“自我净化”——动用传媒的力量抑制新闻界中的职务犯罪》苑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10《浅析自媒体时代危机事件中的网络民意与政府决策的博弈》张伟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新媒体环境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研究——以抢盐风波为例》崔守峰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院12《3?15“麦当劳事件”多样解读的成因及分析》董红兵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3《胡适的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辨析——以〈容忍与自由〉为例》王敏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14《〈南方都市报〉“全媒体集群”研究》宋嘉问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15《健康话语的视觉呈现方式变迁与媒体责任——以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为例》赵志伟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16《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播政策规制---基于其他国家的媒介融合政策探讨对我国的启示》张雪静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17《论中国健康传播系统的免疫力》孟祥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8《新媒体环境下,立体化全媒体的媒介经营道路探索——以〈中国好声音〉为例》黄昭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9《"意识形态对中国媒体在国际报道中的影响》——以〈环球时报〉和〈纽约时报〉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报道为例》王钟的胡玮文建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试论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齐驱策略》尹言太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1《纪实摄影与中国城市化运动》林籽舟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2《从名人微博论战看健康的微博论战文化的建构》郭慧岩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3《试论资本暗影下的传媒偏向——以“北大青鸟和深发展”为例》赵利圆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4《网络公民运动中的媒介建构——基于“合肥少女毁容”事件的个案分析》王丹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5《浅谈公共领域建构与新闻舆论监督》赵璐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传播学专业26《浅析新媒体发展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付玉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7《电视灾难新闻报道的叙事学研究——以〈东方时空〉日本3.11地震报道为例》李兴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8《论新闻影像的共时性“再现”》吴丽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9《弱势群体虚假报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史丽莉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传播学30我国新闻网站上市融资问题研究熊逸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三等奖(122篇)1《浅谈地市级晚报做大做强的几条途径》班志斌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解读“精神交往”视域下政务微博发展》苏婧山西大学文学院3《新媒体时代高校校报的处境与变革探析》张策山西大学文学院4《浅谈品牌战略的实施与城市电视媒体的发展——以长治广播电视台为例进行分析》张永清山西大学新闻学院5《微博“求粉”现象的传播心理效应解析》叶琳琳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6《微博空间草根力量的传播心理学剖析》贾谨如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7《浅谈孔子学院传播困境我之反思》李梦楠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传播学8《“屌丝”媒介形象建构研究》田香凝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9《浅谈报网融合下报纸副刊的困境与出路》宋建锋刘校豆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10《人际传播对影视剧推广的影响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为例》邱世玲郭天瑶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11《PPTV网络电视运营模式分析》王铮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12《浅谈网络新闻的个性化服务方式》任芸莹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13《〈浅谈“走、转、改”活动下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方向〉——以央视新闻频道〈走基层〉栏目为例》张浩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新闻系14《数字传播大环境下民族出版之惑及其对策》王郑曾子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15《浅谈电视剧在网络与电视平台的双向互动及其趋势——以〈后宫甄嬛传〉为契机》杨莹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16《网络时代报纸该怎样“借脑”网民做新闻?——以〈华西都市报〉网友参与“拼钱”报道为例》赖永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7《中外灾难性事件伤亡人员报道的差异性研究》庄磊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18《打破沉默:“沉默的螺旋”理论再思考》陈宏波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19《关于新闻立法的几点思考》李思敏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传统纸质媒体的微博应用研究——以〈楚天都市报〉新浪微博为个案》黄骏湖北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21《“类彭宇案”报道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陈静亢海玲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22《试论地方媒体社区报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以〈荆州晚报·社区报〉为例》熊菁蕾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23《新媒体时代党报如何报道新闻——谈新媒体时代给党报带来的冲击与挑战》李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4《纸质媒体再次试水二维码成因分析》欧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25《女性的幻象与镣铐——儿童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吴艳平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26《中国早期互联网广告雏形研究—1999至2004年企业网站的大跃进》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广告与公关专业27《刍议新媒体时代电视栏目如何“问政”树品牌——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为例》梁建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28《新媒介环境下公共行政实践的新形式:微博破案》刘俊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9《初探法国主流媒体对华敏感话题的议程设置——以〈世界报〉和〈费加罗报〉对“7.5”事件报道为例》刘欣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0《选秀节目的又一次成功来袭——以〈中国好声音〉试探中国电视节目的突围》乔瑾璞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1《壮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聚集地的生存状况和传播策略研究——以玉林市为调查地》张文婷黄月明中南民族大学文传院32《论毛泽东思想指导新闻工作重要性》陈吉康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3《自媒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治理探析》王学敏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4《新浪微博中的社会互动》徐超超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35《从央视〈你幸福吗〉看电视新闻的失真及对策分析》殷玉宁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6《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走向》张宝砚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7《浅议媒体的公权力监督之困——以〈西安晚报〉“天价香烟“事件为例》李哲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38《电视!电视!——农村儿童暑期电视媒介接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王倩倩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39《微博广告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张慧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40《微时代下新解“沉默的螺旋”——以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马小龙杜艳红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41《浅谈电视频道专业化的问题与张继平临沂大学传媒学院09级广播电视编导2对策》班42《西部欠发达地区网络编辑职业认同现状调查——以兰州市新闻网站网络编辑为例》陈桃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3《受众心理对新闻节目的影响分析》刘广亮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44《论新闻媒体在公共政策中的角色扮演——以鄱湖生态经济区为个案研究》陈振东张菁刘宗衍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45《从药家鑫案来看媒体审判》段彬燕房腾吴俊燕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46《视频网站的侵权现象及其应对——从全国首例视频网站刑事案件谈起》吴俊燕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47《“乌合之众”在微博时代的重现》夏梦妤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48《电视选秀节目与媒体的相互的影响——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胡君艳江西农业大学49《网络视野下,群体性事件中政府消解信息不对称的策略探究》吴治邦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50《以党报理论为指导,探讨党报的发展和改革之路》范晓苹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1《Pad时代下的新媒体:数字杂志》罗振飞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2《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崔兆倩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3《浅析微博传播的“烟花效应”》郝君开封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4《我国“好声音”类电视节目受众视听心理调查分析》徐超夏逯玉盈王英翠贺纪乐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5《纪实的“偏见”——浅谈纪录片〈在一起〉叙事策略的建构与传达》郭慧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56《制播分离体制下娱乐节目的外部性经济特征浅析》解雪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7《浅议微博评论的狂欢化倾向》孔灵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58《浅析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以“安徽少女毁容案”为例》张莉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9《提升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思考》张颖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0《〈舌尖上的中国〉:关系本体论视域中的魅力呈现》朱琳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探析电视相亲节目的社会认知价值——以〈非诚勿扰〉为例》颜欢征鹏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62《不能只主一业,亦不可一业不主——从品牌延伸角度审视出版业的“泛主业化”现象》征鹏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63《论“X二代”犯罪新闻中支使者角色的功能转向》朱文毓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64《我国电视行业制播分离现状分析》董雪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65《大陆电视新闻节目与台湾电视新闻节目的比较——以央视〈新闻联播〉和中天〈晚间新闻〉为例》邱鸿雨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66《组织创新管理在高校校园媒体中的应用研究——以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为例》吴家琦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67《浅析微博原创文字作品的著作权问题》窦菲涛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传媒政策与法规专业68《节奏感与吸引力——足球比赛电视直播的影像语言》李晓罡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69《微博媒介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马凯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70《媒介生态视野下新媒体时代广播的生存空间拓展——以微电台为例》沈宇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71《基于电视传播语境下怀旧情思的多样化表达》曾子龙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72《〈八路军军政杂志〉补白对“论持久战”思想的传播》金鸿浩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7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一个历史视角的解读》刘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学院74《融媒体时代调查性报道的采写困境与生存方向》王晨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5《透视中国网民的微博议政特征》杨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国际新闻方向76《大学生的媒介评价及其偏好研究—基于重庆高校新闻传播途径的调查》禹心郭杨炳华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重庆师范大学77《危机处理中政府、媒体、公众关系与危机处理经验教训总结》方杰聪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78《一部弘扬河套文化的恢弘剧作—评析电视剧〈我叫王土地〉》张瑞坤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79《别让微博变成一颗定时炸弹——论微博之教化观》付敏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新闻系80《全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研究——以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为例》李佳丽辽宁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81《“媒介伤害”的表现与防止——以媒介对杨武案的报道为例》杜茂林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82《浅谈电视新闻创新》佟寅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83《新技术与电影艺术的联姻——从特技软件与人才两方面的缺口来分析中国数字电影落后的原因》高城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84《从“电视主导”到“网台联动”:浅析我国网络自制节目的逆袭之路》彭蕾彭腾浪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85《浅阅读时代网络新闻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以腾讯新闻为例》王慧郑星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86《浅析微博公益的传播效果——以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为例》姚宏霞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87《电视新闻节目出镜记者的主持风格及养成策略——以出镜记者柴静为例》张超湖南科技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88《浅析出版借势现象》周佳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89《我国新闻媒介平衡传播刍议——基于媒介环境学平衡观的视角》张晶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90《议程设置理论在新浪微博“微话题”的应用分析》髙伊凡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91《网络新闻媒体发展新思路:联合信息中介拓展分享传播》刘名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92《浅析影视中视觉符号的运用》刘彤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93《女性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应用——关于〈非你莫属〉栏目中女性形象的实证研究》鲁丁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94《浅析新闻图片运用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谭悦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95《从风险社会视角解读微博在谣言传播中的两面性——以新浪微博碘盐谣言报道为案例》郭雯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96《“微”观微博:场景转换对社胡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梅洛维茨媒介情境论的视角》97《网络舆情的团结生产——以金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梧桐树”和“青岛种树”事件为例》98《新闻侵权与评论尺度——以范刘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名誉权官司为例》99《解读微电影的传播特点与未来吕艳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之路》100《“情感大戏”追踪:从个体化修辞到“想象的共同体”——以梅娜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好声音〉为例》101《从〈鲁豫有约〉到〈咏乐汇〉王佳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看谈话节目的发展变化》102《困顿之境:电视民生新闻路在何方?——2011年电视民生新闻吴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综述》103《后视舞台中的“老演员”——微语境下“达芬奇事件”的传统叶磊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媒体影响力分析》104《从“胡同”到“酒吧”——北京城市空间在京味儿电视剧中的张蕊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演变》105《试析新时期典型报道的创新策略——以〈光明日报〉“最美护士”何朱路东安徽财经大学新闻遥系列报道为例》106《浅析泰国电视广告创意的特征纪勇敢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及其表现手法》107《浅析“全民记者”时代报业面陈浩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临的挑战》108《微博时代,刚开始就要结束?李家鼎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从微博的现在和未来谈开去》109《血腥悲剧事件新闻传播的伦理盛夏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学辨析》110《抢占移动终端,全媒体时代传李阳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统报业转型新路径——以南都PAI为例》111《全媒体语境下时事评论发挥舆骆世查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论监督功能的理论困境》112《健康类报纸中健康评论的议倪思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题、立场与角色定位——〈南方日报·健康周刊〉健康评论版个案研究》113《〈南方日报〉大型赛事报道比较研究——以2001年北京大运会报熊科伟广东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道与2011年深圳大运会报道为例》114《中美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杨思明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模式比较研究》115《由单向线性传播转向双向对称传章琴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浅析我国公共危机传播模式转变》116《试论微博新闻评论》廖宇飞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系117《媒介偏倚论视角下的微博传播王润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118《浅谈民生新闻中的“钓鱼式采陈超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访”》119《微博时代的图书营销之道——从张宇怡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读客图书看微博图书营销策略》120《浅析新闻伦理与新闻伤害——王亚鹏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以“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的报道为例》121《新媒体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对张晓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微博的低质转发为例》122《简论广告新闻化》周鑫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立体审视与构建探研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立体审视与构建探研
黑河学院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0 1 6 年 第5 期( 2 0 1 6 年9 月)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H E UN I V E R S I T Y
N o. 5 2 01 6
d o i :1 0 . 3 9 6 9  ̄. i s s n . 1 6 7 4 — 9 4 9 9 . 2 0 1 6 . 0 5 . 0 3 1
近几年以来 ,校园暴力、自杀等事件频繁发生在大学校 园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证 明了高等学校缺乏大学生生命教 育 ,造成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身心问题 ,这些 都在 社会上 产生 了很 大 的负 面影 响 。大 学生 生命教 育不 仅成
的内容。引起大学生 自杀的主要原因就是心理疾病。近几年 以来 ,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对着各 种压力 ,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甚至是越来越多 的大学生以 自杀 的方式结束 自己年轻的生
收稿 日期 :2 0 1 6 — 0 7 — 2 0 作者简介:金立林( 1 9 7 6 —) ,女 ,安徽颍上人 ,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7 5 —
2 0 1 6 # - 第5 期( 2 0 1 6 年9 月)
教育教 学研究
NO5 2 01 6
为了社会 日益关注的问题 ,也给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 命。大学生的消极心理是引起大学生进行 自 杀的潜在原因, 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刻 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累积 ,特别是当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比较 不容缓的工作,必须要正确对待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 大的挫折以及困难的时候 ,伤害 自己的生命 ,有的时候甚至 题 ,正确选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式 ,这对于 是危害别人 ,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害人害己。许多大学生 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轻生的原 因就是认知偏差。许多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社 会 ,认识 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当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很大 差距 的时候 ,就会对人生失去信心,走上了轻生地道路。许 学生的生命活力是大学生生命教育 的基础。生命教育 的 多大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会对学 目标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前 生造成很大的压力 ,遇到新的挫折与困难 ,这就使他们不能 提是要正确认识到不 同学生地能力与性格上的差异。以良好 够 正确认识 自己 ,甚 至 变得会 放 纵 自己 ,虚度 光 阴 ,并且变 的教育方式 ,使人的潜能得到挖掘 ,使人的生命 活力得到激 得 越来越 以 自我为 中心 ,缺 少与 人交流 与相处 的能力 ,只是

对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思考

对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思考
大学生是 国家的栋梁 , 是社 会 中影 响力较 大的一个群体 , 被认
2 着 力 于 现 代 审美 人 格 的 塑造
现代 审、 丰 独特性 ; 单纯 、 真实 、 优美 、 满活力 ; 充 风趣 、 乐观 、 自 由 自在、 奋发 向上等等。这种审美人格展示 了人生 的全部丰富性和
具体形式 , 它是通 过人在实践 中掌握 了合乎规律性 的 自然法则 而 实 现的, 美的形式 、 这种 造型 与人类 生产活 动的形 式和规律密切 相 关, 体现着一定 的内容, 是对真 、 的一 种反映。由此可以看出, 善 审美 的过程其 实就 是追求真 、 追求善 的过程 。这里 的真是合规律性 , 就
1审美有助于大 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提高道德修养
大学生审美素养 的提高有利于大 学生 综合素质的培养 ,有 利
3加强对 当代大学生健康审美趣昧 的培养
审美趣味是 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 向, 是一种赋 予个人色彩的喜好和偏爱, 审美趣味表现着一个人 的情致 、 格调, 它 有高下之别、 文野之分 。 健康高雅 的审美趣味不可能 自然形成, 它需 要有意识地培养 : 广泛地进行 审美鉴赏活动, 促进审美趣味建 构。广 泛进行审美活动, 开阔视野, 欣赏的作品越多, 风格越 异, 存 的审美 储 信息就越 丰富, 比较的 内容就越充分 , 可供 透视力就越强 , 就越能形 成高水平的审美趣 味; 加强审美修养, 提高审美鉴赏力 , 审美趣味 内 在地包含着审美鉴赏力。 没有鉴赏力, 趣味无从产生, 也无从谈起 。 而 审美鉴赏力 的提高则有赖于主体的审美修养 。欣 赏 自然美 的眼睛 和欣赏音乐美的耳朵, 只能在审美修养 的实践 中得到训练 。马克思 指 出:如果你想得 到艺术 的享受, “ 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 的 人 。” 这就是说, 日 一个缺乏 艺术 修养的人, 不可能成 为艺术的欣赏 者, 当然也谈不上对艺术作审美 的欣赏 。要提高或改善 自己的审美 能力, 最好的办法就在于在艺术领域里 不断训练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2-22作者简介:李小立(1988-),女,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1986-),男,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学缘结构与大学精神之形塑摭谈 李小立1, 2(1.云南大学外语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2.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 400031)摘要:学缘结构日渐为教育界重视。

学缘结构与大学精神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学缘结构适切,易致大学自由恒常,创新蹈厉;学缘结构劣弱,常致大学自由不足,创新乏力,大学精神匮阙。

合理的学缘结构对现代大学大学精神具有正向的形塑作用,既可以熏陶自由宽容的人文氛围,也可以激励创新求真的科学精神。

有鉴于此,期冀于重视学缘结构之措置以巩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进而充盈大学精神,维卫大学尊严。

关键词:自由;创新;学缘结构;大学精神;大学尊严中图分类号:G 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1)01-0032-03 近年来学缘结构要求在各大高校师资招聘条件中频频出现,教育界如此汲汲于学缘结构,且重视的程度亦抬高到大学精神之形塑的高度,循此可见合理的学缘结构之于大学精神的大本大宗。

一般认为学缘结构即某一机构中人员的师承何支脉、何学府或最终学历构成在单位中整体比例关系,而与之若合符契的大学精神则是指大学经过岁月积淀而人文涵化而成的某种大学内外公认的独特精神气质。

学缘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提高大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可形塑大学精神,进而维卫大学尊严。

鉴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缘结构与大学精神的关联进行恰予考量以洞幽触微。

一、学缘结构与大学精神的辩证关系大学精神是大学之灵魂的淬炼,大学之灵性的凝华。

既充盈于大学之中,又宏扬于大学之外。

大学的精神既系大学前进之源头活水,也为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

原始要终,大学精神这种非实体性魅力深深地嵌入大学自其发轫之初及其衍续的文化传统中,是致臻大学之“大”的立基要素。

但这种具寂无形的非实体内涵需要实体性的大学人潜移默化地维系。

任何对大学精神的思索、阐释是离不开“人学”之维的面向,正是经过“大学人”(大学主体间)长期努力积淀涵厚才形成了独特的开放凝练的大学精髓和核心。

对于大学精神,我们认为首先是一种信仰:对知识的信仰,对真善美的信仰,对公平与正义的信仰。

大学精神的主体是学生,但实际上起主导作用的仍为大学教师。

有一流的大师,才有一流的学生。

正如梅贻琦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资治通鉴》中也曾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所以大学教师应是经师与人师的遐迩一体,也应是道德文章,堪为人师的统和与知行一统的师范。

不仅应有渊博的知识,也应文以载道、知识与完美品格结合。

梁启超在《莅北京大学欢迎会演说辞》曾言:“普通学校目的,在养成健全之人格……特别之目的维何?曰研究高深之学理,发挥本国之文明,以贡献于世界之文明是焉。

”[1]所以培育大学精神首要在于培养健全人格。

现在不仅是培养学生之完美人格,而今教师之完美人格亦需培育。

现在总体看来,象牙塔中学术腐败表面是监督不够,实则是大学精神之缺失。

所以究根而言,大学精神的宿归是重塑大学尊严的关键。

第二,大学应为社会良心的堡垒与智慧的源泉。

大学应增益于人类整体价值,应擎领着主流先进价值观的生发、传衍与弘扬,应合致于博雅教育,蕴育人才。

所以大学精神应独立自由,开放,容忍,自由探索,追求真理。

第三,英国近代哲学家荷尔丹勋爵(Lord Haldane)认为“大学是民族灵魂的认识”[2]。

大学精神应藉以传承和整合传统文化以体认和赓续传统文化价值,创造和谐的知识,使大学成为一个“无形、内在、精神”的地方和人类民族文化的交流、各种文化多元化碰撞和融汇的地方。

总之,大学应是有精神的,呼唤其精神的宿归,—32— 2011年1月 第29卷 第1期 煤炭高等教育 M EIT A N HIG HER EDU CA T IO N Jan.,2011 V o l.29 No.1使之能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此乃当前中国大学之重任。

当然学缘结构作为个中一个重要元素,可谓玉圭金臬,与大学精神关键内涵自由与创新的关联不啻为举足轻重。

学缘结构适切,易致大学自由恒常,创新蹈厉;学缘结构劣弱,常致大学自由不足,创新乏力,大学精神匮阙。

二者犹比无舵之舟,无弦之弓,终使大学尊严岌岌可危。

自由是大学精神之精神内涵的灵魂,也是大学精神肇基和隆盛之基石。

声震寰宇、名噪一时的大学无不彰显于大学自由精神的陶冶,端赖于秉持自由精神擎领风骚。

窥其总貌,自由精神本身就是大学肇始的通例和价值追求,是保证大学人完成其本分与使命的条件,无自由的大学亦谈不上大学精神之筑基。

诚如蔡元培先生在北大任校长期间曾言:“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正是这种对自由精神的孜孜汲汲地追求才奠定北大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

一般认为大学自由精神包括:一是思想自由,大学是各种思想自由发展的场所。

大学作为社会精华浓缩的特殊存在,依然拥有海纳百川的大度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精神。

二是学术自由,大学是自由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

大学的探究活动主要服从真理的标准,在教学、研究和学习方面享有自由空间。

三是言论自由,大学是自由表达思想、观念的场所[3]。

而如果一个大学学缘结构非惬心贵当,同一脉系的老师在一所学校中形成几代同堂的局面,这样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很可能被这种近亲繁殖形成的学术小团体所钳制。

同时这种小团体内学脉“同质性”太强,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方法一脉相承,相差不多,处处流露出的是故步自封、是“君命无二”般的百依百随甚至迷而不返、唯唯诺诺的裙带关系,且极易形成“宗派主义、山头主义”。

此陋弊必将使大学犹如“一隅有漏,全网皆毁”、“豪末不掇,将成斧柯”之喻般每下愈况。

欧美大学几乎都十分重视学缘结构的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欧美高校教师来源于同一学校的最高比例不超过30%,世界一流的大学的该比例更低。

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教师中来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最多,比例占16.9%;英国剑桥大学的教师中,牛津大学的最多,比例为10.8%,并且教师来源于1000多个学校和科研单位[4]。

然学缘结构劣化在中国高校十分普遍,学缘结构单一化、本土化、低层次化现象也十分突出,这将是大学精神发展的软肋与掣肘。

据调查,全国高校教师中,“本校毕业任教本校”的占27.4%,“本校本学科毕业任教本校本学科”的占21.1%[5]。

又例如,西安市某高校1988~1995年选留各类毕业生300人,而同期从校外引进的教师仅60人,占16.7%;有些高校本校毕业教师所占的比例则高达60%~70%,个别系或教研室高达80%以上[6]。

二、合理的学缘结构对大学精神的形塑作用合理的学缘结构对大学精神具有正向的注塑和塑育功能。

刘亚敏在《大学精神探论》中指出:“大学精神问题需要精神来解决,所以大学精神的培育或建构的实质是回归知识分子。

”[7]同时鉴于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精神蕴涵的空间载体,我们通盘致思认为:合理的学缘结构形式上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来源构成状态多元化、异质化。

不宁唯是,实质上则是不同学术脉系学术风格和思想的交互渗透和竞争,也就是说学缘结构的合理并不是全部“远缘杂交”就一定最合理、最科学。

关键是高校师资学缘结构是否有利于学术自由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否有利于学术创新思维“精金百炼,触类而长”,是否有利于形成大学精神与尊严的“朝气蓬勃,活力四溢”。

概而言之即学缘结构的合理基准为是否有利于大学自由与创新能力的隆盛。

合理的学缘结构可以熏陶自由宽容的人文氛围。

对人类的智识历程检视可知,真知之探求无不沾溉于自由氛围之怡情理性,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探求真理的基础,合理学缘结构的独立性和超然性则使大学自由能够有效对抗非学术力量的入侵,为大学的自由宽容的人文氛围提供必要的条件。

诚如蔡元培所言:“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

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为大学。

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客观存在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

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8]正是蔡元培先生的这种对大学自由精神的追求,所以,那时北京大学的校园随意即可见秉持不同政见的新派人物章士钊、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桐城谬种”或“选学妖孽”的老学究刘师培、辜鸿铭等。

“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对坐讨论,同席笑谑。

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等问题。

”[9]对于这些个性教授,学缘—33— 煤炭高等教育 第29卷结构的措置适恰自不待言,因为他们本身就在北京大学那种起于忽微长于无形的自由宽容人文氛围浸润中掇菁撷华。

当然也正是这些迥殊的教授个性化质素镶嵌了北大独特的人文底蕴,遂此北大精神始能油然而生,沛然而盛。

合理的学缘结构可以激励创新求真的科学精神。

在大学这所象牙塔中,汇聚着众多以追求真理、践履大学使命的大学人。

哈佛大学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需要以真理为友”。

诚哉斯言,亦体现创新求真的科学精神。

在大学中,合理的学缘结构可以形成远缘杂交优势的杂汇环境,其中不同的学术视野,迥异的思考维度,多元差异的知识结构相互碰撞交织可迸发新的学术火花进而学术创新,从而可以激励创新求真的科学精神。

不遑多举,西南联大足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三校有不同的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那时的西南联大的学缘结构整合达致合理科学的水平,所以彼时的西南联大学之创新求真、刚毅坚卓的科学精神为学坛佳话,被广为流传,至今为学界所景仰。

三、简短的结语稽中外教育史,所谓大学精神非凿空之论,实则产生于大学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浸于大学背景的交融状态中所体现的精神特质的历史凝练与积淀。

在大学精神自然流变的的历史过程中,其中大学主体间合理的学缘结构对于大学整体精神之形塑居功甚伟。

饶有兴味的是,大学精神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学缘结构的合理性也需要代代坚守、精炼发展。

两者建设的“长期性”也正凸显了大学精神建设的而漫长和艰辛及维系学缘结构合理性的弥坚性。

两者须臾不可分离,合则齐美,离则两伤。

兹事体大,有鉴于此,以期冀裨益于重视学缘结构之措置以巩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进而充盈大学精神,维卫大学尊严。

参考文献:[1] 梁启超.莅北京大学欢迎会演说词[C]//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39.[2] [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 ].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 刘尧.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中国电子教育,2009,(2):3.[4] 张萍.中西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比较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5):99.[5] 蒋伟.高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现状及改革对策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4,(3):7.[6] 张萍,吴振球.中西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比较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5):99.[7]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21.[8] 高叔平.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10.[9] 蒋梦麟.西潮·新潮[M ].长沙:岳麓书社,2000:121.T alking about Academic-origin Structureto the U niversity Spirit ShapingLI Xiao -li,ZHI Zhe(1.College o f Foreign L anguages ,Yunnan University ,K unming 650091,China ;2.School o f A dministr ativ e L aw ,S outhw est Univ 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 aw ,Chongqing 400031,China )Abstract :T he academic-or ig in str uctur e gr adually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t he educatio n w or ld.T he dialecticalrelationship bet ween academic-o rigin str uct ur e and univ ersity spir it reflect ed in:especially finding a r easonableacademic-or ig in str ucture is helpful to t he sha ping o f t he moder n univer sity spirit.T he appr opriate a cademic-or ig in structure can cause permanent of t he univ ersit y fr eedo m and the innov ativ e spirit tra ining;T he w eak infer ior of t he a cademic -or igin st ructure o ften caused the lack and fat ig ue o f univer sity freedom ,the innov atio n and the univer sity spir it .T he reaso nable academic -or ig in st ructure mar g in has a positive r ole in shaping theuniver sity spir it ,its not only can influence the cultural atmo spher e o f fr eedom and to ler ance ,can also stimulat e the scientific spir it o f innov atio n and seeking tr uth .T hus ,w e expect univ ersities to pay mor e att ent ion o n academic -or ig in str uctur e in or der to impro ve the teacher s ’quality ,enr ich univer sity spir it ,and g uar duniver sity dig nity .Key words :free;innova tio n;academic-or ig in structur e;univer sity spir it ;univer sity dignity(责任编辑 张 阳)—34—第1期 李小立, /学缘结构与大学精神之形塑摭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