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腰三角形》教案

合集下载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

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等腰三角形教案设计5篇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等腰三角形教案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四、教学流程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3.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补充例题:(投影展示)1.已知:如图,AB=AD,∠B=∠D.求证:CB=CD.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证明:连结BD,在中,(已知)(等边对等角)(已知)即(等角对等边)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2.已知,在中,的平分线与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证明: DE//BC(已知),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七.练习教材 P.75中1、2、3.八.作业教材 P.83 中 1.1)、2)、3);2、3、4、5.五、板书设计等腰三角形教案2§12.3.1.2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的乐趣,并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 等腰三角形》 教案

《 等腰三角形》  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经历动手制作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对称轴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2、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出公理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中的5条: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活动目的:经过一个暑假,学生难免有所遗忘,因此,在第一课时,回顾有关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一个简单梳理,也为后续有关证明做了知识准备;证明这个推论,可以让学生熟悉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步骤,为后面的其他证明做好准备.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该推论的证明思路,但由于有了一个暑假的遗忘,可能部分学生的表述未必严谨、规范,教学中注意提请学生分析条件和结论,画出简图,写出已知和求证,并规范地写出证明过程.具体证明如下:已知:如图,∠A =∠D ,∠B =∠E ,BC =EF . 求证:△ABC ≌△DEF .FEDCBA证明:∵∠A =∠D ,∠B =∠E (已知),又∠A +∠B +∠C =180°,∠D +∠E +∠F =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 =180°-(∠A +∠B ), ∠F =180°-(∠D +∠E ), ∴∠C =∠F (等量代换). 又BC =EF (已知), ∴△ABC ≌△DEF (ASA ). 第二环节:折纸活动 探索新知活动内容:在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以前是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这些定理的活动验证和证明过程.具体操作中,可以让学生先独自折纸观察、探索并写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再以六人为小组进行交流,互相弥补不足.感受证明是探索的自然延伸和发展,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由于有了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活动,以及具体的折纸操作,学生一→→BBB般都能得到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当然,可能部分学生得到的定理并不全面,在学生小组的交流中,通过同伴的互相补充,一般都可以得到所有性质定理.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小组的巡视,提醒学生思考多种证明思路,思考不同的辅助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三线合一”.第三环节: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活动内容:在学生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分析、提问,和学生一起完成以上两个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注意最好让两至三个学生板演证明,其余学生挑选其一证明.其后,教师通过课件汇总各小组的结果以及具体证明方法,给学生明晰证明过程.(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高三条线重合活动目的:和学生一起完成性质定理的证明,可以让学生自主经历命题的证明过程;明晰证明过程,意图给学生明晰一定的规范,起到一种引领作用;活动2,则是前面命题的直接推论,力图让学生形成拓广命题的意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练习.《等腰三角形》教案2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活动目的: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活动内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活动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行证明,从中进一步体会证明过程,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例1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BD 、CE 是△ABC 的角平分线. 求证:BD =CE .4231E D CBA证法1:∵AB =AC ,∴∠ABC =∠ACB (等边对等角). ∵∠1=12 ∠ABC ,∠2=12 ∠ABC , ∴∠1=∠2.在△BDC 和△CEB 中,∠ACB =∠ABC ,BC =CB ,∠1=∠2. ∴△BDC ≌△CEB (ASA ).∴BD =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证法2:证明:∵AB =AC , ∴∠ABC =∠ACB . 又∵∠3=∠4. 在△ABC 和△ACE 中, ∠3=∠4,AB =AC ,∠A =∠A . ∴△ABD ≌△ACE (ASA ).∴BD =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在证明过程中,学生思路一般还较为清楚,但毕竟严格证明表述经验尚显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证明规范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注意请学生板书其中部分证明过程,借助课件展示部分证明过程;可能部分学生还有一些困难,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第三环节:经典例题 变式练习活动内容: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一议”:在课本图1—4的等腰三角形ABC 中,(1)如果∠ABD =13 ∠ABC ,∠ACE =14 ∠ACB 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2)如果AD =12 AC ,AE =12 AB ,那么BD =CE 吗?如果AD =13 AC ,AE =13 AB 呢?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活动目的:提高学生变式能力、问题拓广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动注意事项与效果: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因为学生先前这样的经验比较少,可能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研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把底角二等份的线段相等.如果是三等份、四等份……结果如何呢?从而引出“议一议”.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全部解决上述问题,时间不够,可以在引导学生提出上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将其余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延伸到课外;当然,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普通学生仅仅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要求部分学优生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要求这部分学优生思考“还可以提出哪些类似问题,你是如何想到这些问题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下面是学生的课堂表现:[生]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如果∠ABD =13 ∠ABC ,那么BD =CE .这和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相等类似.证明如下:∵AB =AC ,∴∠ABC =∠ACB (等边对等角).又∵∠ABD =13 ∠ABC , ∴∠ACE =13 ∠ACB , ∴∠ABD =∠ACE . 在△BDC 和△CEB 中,∵∠ABD =∠ACE ,BC =CB ,∠ACB =∠ABC , ∴△BDC ≌△CEB (ASA ).∴BD =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生]如果在△ABC 中,AB =AC , ∠ABD =14 ∠ABC ,∠ACE =∠14 ∠ACB ,那么BD =CE 也是成立的.因为AB =AC ,所以∠ABC =∠ACB ,利用等量代换便可得到∠ABD =∠ACE ,△BDC 与△CEB 全等的条件就能满足,也就能得到BD =CE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ABC 中,AB =AC ,∠ABD =∠1n ∠ABC ,∠ACE =1n ∠ACB ,就一定有BD =CE 成立. [生]也可以更直接地说:在△ABC 中,AB =AC ,∠ABD =∠ACE ,那么BD =CE . [师]这两位同学都由特殊结论猜想出了一般结论.请同学们把一般结论的证明过程完整地书写出来.(教师可巡视指导)下面我们来讨论第(2)问,请小组代表发言.[生]在△ABC 中,AB =AC ,如果AD =12 AC ,AE =12 AB ,那么BD =CE ;如果AD =13 AC ,A E =13 AB ,那么BD =CE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更一般的结论:在△ABC 中,AB =AC ,AD =1n A C ,AE =1n AB ,那么BD =CE .证明如下:∵AB =AC .又∵AD =1n AC ,AE =1n AB , ∴AD =AE .在△ADB 和△AEC 中, AB =AC ,∠A =∠A ,AD =AE , ∴△ADB ≌△AEC (SAS ).∴BD =C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生]一般结论也可更简洁地叙述为:在△ABC 中,如果AB =AC ,AD =AE ,那么BD =CE . [师]这里的两个问题都是由特殊结论得出更一般的结论,这是我们研究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它会使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有无数组.这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性质是密不可分的.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在上面等要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已知:如图,ΔABC 中,AB =BC =AC . 求证:∠A =∠B =∠C =60°.证明:在ΔABC 中,∵AB =AC ,∴∠B =∠C (等边对等角). 同理:∠C =∠A ,∴∠A =∠B =∠C (等量代换).又∵∠A +∠B +∠C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 =∠B =∠C =60°.活动效果: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这些定理的证明,能规范地写出对于“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的证明过程: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 及时巩固活动内容:在探索得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C1.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CD活动意图:在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综合证明法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规范证明的书写格式.《等腰三角形》教案3第一环节:提问问题,引入新课活动内容:教师回顾前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等边三角形作为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具有哪些性质呢?又如何判别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从而引入新课.活动目的: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同时回顾,也为后续探索提供了铺垫.活动效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般学生都能得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对于等边三角形的判别,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如直接从等边三角形性质出发,当然也可能有学生考虑分步进行,现确定它是等腰三角形,再增补条件,确定它是等边三角形.这是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基础上,如何确定它是等边三角形呢?下面是实际教学中的部分师生活动实况:[生]等腰三角形已经有两边分别相等,所以我认为只要腰和底相等,等腰三角形就成了等边三角形.[生]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且分别都等于60°.我认为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了.(此时,部分同学同意此生的看法,部分同学不同意此生的看法,引起激烈地争论.教师可让同学代表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生]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因为任何一个三角形满足这个条件都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角对等边,三个内角都是60°,所以它们所对的边一定相等.但这一问题中“已知是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是等边三角形”,我觉得他给的条件太多,浪费![师]给三个角都是60°,这个条件的确有点浪费,那么给什么条件不浪费呢?下面同学们可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2)你认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把你的证明思路与同伴交流.(教师应给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第二环节:自主探索活动内容:学生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成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并交流汇报各自的结论,教师适时要求学生给出相对规范的证明,概括出等边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下表:.活动注意事项与效果:由于有了第1环节的铺垫,学生多能探究出:顶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底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对于前两个定理的形式相近,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能否用更简捷的语言描述这个结论吗?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在学生得出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明道理,给出证明的思路,选择部分命题,给与严格的证明,由于“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证明需要分类讨论,因此,可以以此问题作为对学生证明的要求,并与同伴交流证明思路.并要求学生思考证明中的注意事项,从而点明其中的分类思想,提请学生注意: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到.第三环节:实际操作提出问题活动内容: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我们还学习过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研究一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拿出三角板,做一做:用含30°角的两个三角尺,你能拼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 在你所拼得的等边三角形中,有哪些线段存在相等关系,有哪些线段存在倍数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活动目的:让学生经历拼摆三角尺的活动,发现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活动注意事项与效果:学生一般可以得出下面两种图形:其中第1个图形是等边三角形,对于该图学生也可以得出BD =12 AB ,从而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所得到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具体的说明过程可以如下:方法1:因为△ABD ≌ACD ,所以AB =AC .又因为Rt △ABD 中,∠BAD =60°,所以∠AB D =60°,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方法2:图(1)中,∠B =∠C =60,∠BAC =∠BAD +∠CAD =30°+30°=60°,所以∠B =∠C =∠BAC =60°,即△ABC 是等边三角形.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得出30度所对直角边是斜边一半,教师可以在图上标出各个字母,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中哪些线段直接存在倍数关系,并在将三角板分开,思考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然后在学生得到该结论的基础上,再证明该定理.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 =90°,∠BAC =30°. 求证:BC =12 AB .分析:从三角尺的拼摆过程中得到启发,延长BC 至D ,使CD =BC ,连接AD . 证明:在△ABC 中,∠ACB =90°,∠BAC =30°∠B =60°. 延长BC 至D ,使CD =BC ,连接AD (如图所示). ∵∠ACB =90°∴∠ACB =90°∵AC =AC ,∴△ABC ≌△ADC (SAS ). ∴AB =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ABD 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D(2)(1)BCACBAD∴BC =12 BD =12 AB .第四环节:变式训练 巩固新知活动1:直接提请学生思考刚才命题的逆命题: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吗?如果是,请你证明它.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证明: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C =90°,BC =12 AB . 求证:∠BAC =30°证明:延长BC 至D ,使CD =BC ,连接AD . ∵∠ACB =90°,∴∠ACD =90°. 又∵AC =AC .∴△ACB ≌△ACD (SAS ). ∴AB =AD .∵CD =BC ,∴BC =12 BD . 又∵BC =12 AB ,∴AB =BD . ∴AB =AD =BD ,即△ABD 是等边三角形.∴∠B =60°.在Rt △ABC 中,∠BAC =30°.注意事项:该命题的证明中辅助线较复杂,但恰有前面原命题探究活动过程的铺垫,可以给学生一些启示,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前面定理证明的辅助线的作法中能否得到启示?活动2 :呈现例题,在师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新定理解答例题. 例题3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15°,腰长为2a ,求腰上的高CD 的长. 分析: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在Rt △ADC 中,AC =2a 而∠DAC 是△ABC 的一个外角,而∠DAC =×15°=30°,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求出CD .解:∵∠ABC =∠ACB =15°∴∠DAC =∠ABC +∠ACB =15°+15°=30°∴CD =12 AC =12 ×2a = a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CBAD例4已知:如课本第108页图,AB=DC,BD=CA.求证:△AED是等腰三角形.小明说,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边的边也不相等.你认为这个结论成立吗?如果成立,你能证明它吗?小明是这样想的:如图,在△ABC中,已知∠B=∠C,此时AB与AC要么相等,要么不相等.假设AB=AC,那么“等边对等角”定理可得∠C=∠B,但已知条件∠B≠∠C.“∠C=∠B”与已知条件“∠B≠∠C”相矛盾,因此AB≠AC.小明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成立,然后推导出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证明方法.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它常常会有出人意料的作用.。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4篇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感谢您的欣赏。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P138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所以BAD≌CAD(SSS).所以∠B=∠C.[生乙]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所以BAD≌CAD.所以BD=CD,∠BDA=∠CDA=∠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ABC=∠C=∠BDC,•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BD=BC=AD,所以∠ABC=∠C=∠BDC.∠A=∠ABD(等边对等角).设∠A=x,则∠BDC=∠A+∠ABD=2x,从而∠ABC=∠C=∠BDC=2x.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P141练习1、2、3.练习1.如下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答案:(1)72°(2)30°2.如右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边BC上的高,标出∠B、∠C、∠BAD、∠DAC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答案:∠B=∠C=∠BAD=∠DAC=45°;AB=AC,BD=DC=AD.3.如右图,在ABC中,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P138~P140,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147─1、3、4、8题.(二)1.预习课本P141~P143.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Ⅵ.活动与探究如右图,在ABC中,过C作∠BAC的平分线AD的垂线,垂足为D,DE∥AB交AC于E.求证:AE=CE.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果:证明:延长CD交AB的延长线于P,如右图,在ADP 和ADC中ADP≌ADC.∠P=∠ACD.又DE∥AP,∠4=∠P.∠4=∠ACD.DE=EC.同理可证:AE=DE.AE=CE.板书设计§14.3.1.1等腰三角形(一)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2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现实生活中,等腰三角形的应用比比皆是.所以,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不仅是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从思想方法和知识储备上,为今后研究“四边形”和“圆”的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是几何论证过程中,证明“两个角相等”的重要方法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重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两个角相等”等结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教学重点:1. 让学生主动经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2. 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探究过程.二、学情分析本年级的学生已经研究过一般三角形的性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强,善于与同伴交流,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能力、情感方面的准备.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基础不同,在学习中必然会出现相异构想,这也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关注的一点.三、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 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探索其性质3. 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经历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类比迁移的能力. 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感受到等腰三角形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的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3.通过小组合作,发展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四、教法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采取了激疑引趣——猜想探究——应用体验——建构延伸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已研究了一般三角形的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让你联想到等腰三角形?首先让学生明确:本学段的几何图形都是按一般的到特殊的顺序研究的.通过学生描述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必要性.剪纸游戏你能利用手中的这个矩形纸片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注意安全呦!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对折纸片,再“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可能还有的同学会利用正方形的折法,获得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能还有同学先画图,再依线条剪得.在这个过程中,注重落实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不失时机的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使活动更加深入,课堂充满愉悦和温馨.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力求让学生关注剪法的理性思考.我设计了问题:你是如何想到的? 为的是剖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折叠”就是为了得到“对称轴”,“剪一刀”就是就得到了两条“腰”,由“重合”保证了“等腰”.这样就建立了“操作”与“证明”的中间桥梁.从实际操作中得到证明的方法,也为发现“三线合一”做了铺垫.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还有什么性质?请提出你的猜想,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在学案上.合作小组活动规则:1、有主记录员记录小组的结论;2、定出小组的主发言人(其它同学可作补充);3、小组探究出的结论是什么?4、说明你们小组所获得结论的理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性质一: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性质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学情分析: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相异构想,数学猜想的初始叙述不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我不会立即去纠正他们,而是让同学们不断地质疑﹑辨析、研讨和归纳,逐渐完善结论.让他们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通过设置恰当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动手实践、猜想、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这种探究的学习过程,恰恰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1)在此环节中,我的教学要充分把握好“四让”: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这种教学方式,把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不怕学生说不好,不怕学生出问题,其实学生说不好的地方、学生出问题的地方都正是我们应该教的地方,是教学的切入点、着眼点、增长点.(2)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指导.巩固知识1.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00°,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内化知识1.如图1,在△ABC中,AB=AC,AD⊥BC,∠BAC=120°你能求出∠BAD的度数吗?知识迁移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简单地叙述理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拓展延伸如图2,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AD=AE,你能说明BD=EC?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基础、经验和能力的差异,我为学生提供了层次分明的反馈练习.将练习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逐步掌握知识,使学困生达到简单运用水平,中等生达到综合运用水平,优等生达到创建水平.畅谈收获总结活动情况,重在肯定与鼓励.引导学生从本课学习中所得到的新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反思,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回顾探究过程中所用到的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反思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继续,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基础性作业:P65 习题1、2、3、4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识别等腰三角形,并能够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一份教案;准备展示等腰三角形的图片或模型。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直尺、尺子、铅笔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5分钟)1.教师用展示的图片或模型来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向学生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并与他们一起探讨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2.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整理起来,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步骤二: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请举例说明。

2.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引导他们一起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记录下他们的回答。

可能的回答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顶角相等。

步骤三: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30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问:如果给你一条边的长度和这条边上的高,你能计算出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吗?2.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教师介绍计算等腰三角形面积的方法:面积等于底边长度乘以高再除以2。

3.教师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等腰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并强调解答问题时要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25分钟)1.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练习题的答案,并互相讨论不同的解题思路。

2.教师布置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并鼓励他们写出解题过程。

步骤五: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适量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写出解题过程。

2.教师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表示会对作业进行批改。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学会了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在实践中,我们培养了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驾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题.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证明(2)证明题证法的分析.教学难点:(1)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区分.(2)证明题中协助线的问题.教学方法:探究发觉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别的三角形,它除了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外,还有一些特别的性质。

在学习这些性质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即什么叫等腰三角形呢?生: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师:在等腰三角形中,三个内角分别叫做什么呢?生: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师:答复得很好(重复顶角和底角的概念),两腰有什么关系?生:由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师:那么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呢?这便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内容.二、新课讲解:师:在小学里,我们曾把等腰三角形的两腰重叠在一起,发觉它的两个底角重合,(向学生演示将一个硬纸片做成的等腰三角形对折,使两腰重合),这说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呢?生:两底角相等.师:对,这便是我们本节课学习一特性质定理。

(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

)我们不但要记住这个定理,还要看如何证明这个定理,同学们想一下怎样证明这个定理呢?生: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去证明.师:可是我们这里只有一个三角形.生:可以通过作协助线得到两个三角形.师:怎样作协助线呢?提问学生甲:作顶角的平分线AD.师生共同写出:确定三角形ABC中,AB=AC,求证:师:请甲同学表达证明过程。

老师依据学生甲的表达写出证明过程作的平分线AD,在三角形ABD和三角形ACD中.(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师:上面作顶角的平分线为构造两个全等三角形缔造了条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作法?提问学生乙:作底边BC上的高.师:请乙同学表达证明过程。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

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设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相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定理之间的联系。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要及应用意识,初步了解作辅助线的规律及“分类讨论”的思要。

2、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相关的现实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着重: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

2、教学难点:问题的证明及等腰三角形中常用添辅助线的方法。

三、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投影胶片、投影仪、计算机等。

四、教学过程课的导入:(一)、三角形按边怎样分类?(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腰和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二)、什么叫等腰三角形?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底、顶角、底角.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一般三角形有那些性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次内角的和等于180°).(四)、图片展示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新课讲解(一)、动手实验,发现结论请学生折叠事先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观察除两腰相等外,它的两次底角还有什么关系?(二)、(电脑或几何画板演示)结论:折叠等腰三角形或改变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后,两底角之间依旧坚持相等关系。

(三)、证明结论,得出性质1、性质定理的证明。

(1)学生找出文字命题的题设、结论、画图,换成符号语言。

(2)引导学生寻找辅助线、如何添加辅助线。

(3)电脑显示证明过程。

(4)说明“等边对等角”的作用。

2、推论1的证明。

(1)进一步启发学生得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2)说明这条性质的作用,总结等腰三角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加方法。

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教案: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3.能够求解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并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之处?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定义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不等边对应的角)相等;②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边对应的角)相等。

3.给出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方法:比较三边长是否相等或比较两个角是否相等。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分组进行一个小游戏:教师给出几个三角形,要求学生用手指比较边长或角度是否相等,然后来判断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2.练习题:让学生自行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并给出理由。

a) AB = AC b) ∠A = ∠C c) AB = BC = AC d) ∠A ≠ ∠C e)AB ≠ AC3.检查并讲解答案,解释判断的依据。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的公式:面积公式:S = 1/2 ×底边 ×高周长公式:P = 边长1 + 边长2 + 底边五、总结与提升(5分钟)1.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方法。

2.学生自主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等腰三角形的练习题。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并能够求解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和周长。

通过小组活动和练习题,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1.1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1.1等腰三角形复习课(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了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等腰三角形应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等腰三角形在桥梁设计中的应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尺子和圆规绘制等腰三角形,并验证其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等腰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两边相等或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以便在复杂图形中识别出等腰三角形。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熟练运用底乘高除以二的方法,以及勾股定理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求解周长和面积。
(4)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等腰三角形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建筑物的高度、设计图案等。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批判性思维,课堂中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1.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教案

1.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教案

一、情境导入探究: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图中虚线对折并减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如图,已知∠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A.BD=CDB.AB=ACC.∠B=∠CD.∠BAD=∠CAD解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SAS,AAS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A.∵∠1=∠2,AD为公共边,若BD=CD,则△ABD≌△ACD(SAS);B.∵∠1=∠2,AD为公共边,若AB=AC,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ACD;C.∵∠1=∠2,AD为公共边,若∠B=∠C,则△ABD≌△ACD(AAS);D.∵∠1=∠2,AD为公共边,若∠BAD=∠CAD,则△ABD≌△ACD(ASA);故选B.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要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图,△ABC≌△CDA,并且AB=CD,那么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1=∠2 B.AC=CAC.∠D=∠B D.AC=BC解析:由△ABC≌△CDA,并且AB=CD,AC和CA是公共边,可知∠1和∠2,∠D和∠B是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因而前三个选项一定正确.AC和BC不是对应边,不一定相等.∵△ABC≌△CDA,AB=CD,∴∠1和∠2,∠D和∠B是对应角,∴∠1=∠2,∠D=∠B,∴AC和CA是对应边,而不是BC,∴A、B、C正确,错误的结论是D.故选D.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已知条件正确确定对应边、对应角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二:等边对等角【类型一】运用“等边对等角”求角的度数如图,AB=AC=AD,若∠BAD=80°,则∠BCD=()A.80°B.100°C.140°D.160°解析:先根据已知和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可求∠B+∠BCD+∠D的度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CB,∠ACD=∠D,从而得到∠BCD的值.∵∠BAD=80°,∴∠B+∠BCD+∠D=280°.∵AB=AC =AD,∴∠B=∠ACB,∠ACD=∠D,∴∠BCD=280°÷2=140°,故选C.方法总结:求角的度数时,①在等腰三角形中,一定要考虑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有平行线时,要考虑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③两条相交直线中,对顶角相等,互为邻补角的两角之和等于180°.【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等腰三角形求角度中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等于30°,求它的顶角的度数.解析:本题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解,由于本题中没有明确30°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因此要分类讨论.解:①当底角是30°时,顶角的度数为180°-2×30°=120°;②顶角即为30°.因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30°或120°.方法总结:已知的一个锐角可以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也可以是底角;一个钝角只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分类讨论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探究点三:三线合一【类型一】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计算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BA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D,∠ADC=125°.求∠ACB和∠BAC的度数.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E⊥BC,再求出∠CDE,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CE,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CB,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列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BAC.解:∵AB=AC,AE平分∠BAC,∴AE⊥BC.∵∠ADC=125°,∴∠CDE=55°,∴∠DCE=90°-∠CDE =35°.又∵CD平分∠ACB,∴∠ACB=2∠DCE=70°.又∵AB=AC,∴∠B=∠ACB=70°,∴∠BAC=180-(∠B +∠ACB)=40°.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两种类型:一是求边长,求边长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二是求角度的大小,求角度时,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与其他两线互相重合.【类型二】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进行证明如图,△ABC中,AB=AC,D为AC上任意一点,延长BA到E使得AE=AD,连接DE,求证:DE⊥BC.解析:作AF∥DE,交BC于点F.利用等边对等角及平行线的性质证明∠BAF=∠F AC.在△ABC中由“三线合一”得AF⊥BC.再结合AF∥DE可得出结论.证明:过点A作AF∥DE,交BC于点F.∵AE=AD,∴∠E=∠ADE.∵AF∥DE,∴∠E=∠BAF,∠F AC=∠ADE.∴∠BAF=∠F AC.又∵AB=AC,∴AF⊥BC.∵AF∥DE,∴DE⊥BC.方法总结: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得出结论时,先必须已知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可以是底边上的中线,也可以是顶角的平分线.解题时,一般要用到其中的两条线互相重合.三、板书设计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3.三线合一: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中,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条件,就能得出另外的两个结论.作业设计1.如图,在△ABC中,AB=AC,点D、E在BC上,连接AD、AE,如果只添加一个条件使∠DAB=∠EAC,则添加的条件不能为()A. BD=CE B. AD=AE C. DA=DE D. BE=CD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它顶角的度数是()A.80°B.80°或20°C.80°或50°D.20°3.已知实数x,y满足,则以x,y的值为两边长的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A.20或16B. 20 C. 16 D.以上答案均不对4.如图,在△ABC中,AB=AC,∠A=40°,BD为∠ABC的平分线,则∠BDC的度数是()A.60°B.70°C.75°D.80°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5,则该三角形的周长是()A. 8 B. 9 C.10或12D.11或136.如图,给出下列四组条件:①AB DE BC EF AC DF===,,;②AB DE B E BC EF=∠=∠=,,;③B E BC EF C F∠=∠=∠=∠,,;④AB DE AC DF B E==∠=∠,,.其中,能使ABC DEF△≌△的条件共有()A.1组 B.2组C.3组 D.4组7.在等腰△ABC中,AB=AC,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12两个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A. 7 B.11 C.7或11D.7或108.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A.60°B.120°C.60°或150°D.60°或120°二.填空题(共10小题)9.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80°,则另两个角的度数是_________ .10.如图,已知AB∥CD,AB=AC,∠ABC=68°,则∠ACD=_________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11.如图,在△ABC中,AB=AC,△ABC的外角∠DAC=130°,则∠B=_________ °.12.如图,AB∥CD,AE=AF,CE交AB于点F,∠C=110°,则∠A=________°.13.如图,在△ABC中,AB=AC,BC=6,AD⊥BC于D,则BD=_________.14.如图,在△ABC中,AB=AD=DC,∠BAD=32°,则∠BAC=_________°.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15.如图,AB与CD交于点O,OA=OC,OD=OB,∠A=50°,∠B=30°,则∠D的度数为_____.16.如图,在△ABC中,AB=AC,CD平分∠ACB,∠A=36°,则∠BDC的度数为_________.17.如图,在△ABC中,AB=AC,点D为BC边的中点,∠BAD=20°,则∠C=_________ .18.如图,在△ABC中,AB=AC,∠A=80°,E,F,P分别是AB,AC,BC边上一点,且BE=BP,CP=CF,则∠EPF= _________ 度.三.解答题(共5小题)19.已知: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O是底边BC上的中点,OD⊥AB于D,OE⊥AC于E.求证:AD=AE.20.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的中点,点E在AD上.求证:(1)△ABD≌△ACD;(2)BE=CE.21.如图所示,∠BAC=∠ABD,AC=BD,点O是AD、BC的交点,点E是AB的中点.试判断OE和AB的位置关系,并给出证明.2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C和AB上的点,BD与CE相交于点O,给出下列四个条件:①∠EBO=∠DCO;②∠BEO=∠CDO;③BE=CD;④OB=OC.(1)上述四个条件中,由哪两个条件可以判定AB=AC?(用序号写出所有的情形)(2)选择(1)小题中的一种情形,说明AB=AC.23.(1)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F,过F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判断DE=D B+EC是否成立?为什么?(2)如图,若点F是∠ABC的平分线和外角∠ACG的平分线的交点,其他条件不变,请猜想线段DE、DB、EC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猜想.。

《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

《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

《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 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 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通用13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腰三角形》获奖说课稿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2.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发展形象思维。

(2)经历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过程, 在实验操作、观察猜想、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问题解决:(1)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

4、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实验法和探究法。

三、重难点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是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人类的聪明智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片, 看看这些伟大的人类建筑中都含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图形?师1: 同学们, 这几张图片中共同存在的基本图形是什么?等腰三角形以它那对称、和谐、庄重、典雅之美成为我们数学殿堂的一枚瑰宝, 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这些建筑要设计成等腰三角形的形式呢?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吗?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个美妙的图形。

(板书)12.3.1等腰三角形(二)探究发现, 学习新知1.认识等腰三角形师1: 在小学时我们就知道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下面我们利用剪纸的方法将手中的矩形纸片变变形。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9篇)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9篇)

等腰三角形的教学设计(9篇)等腰三角形篇一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教学目标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知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3.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推理等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4.会用“因为……所以……理由是……”或“根据……因为……所以……”等方式来进行说理,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运用定理解决问题及简洁地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说说你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一、创设情境如图所示△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 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大家试试看。

1.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2.小组交流讨论。

一方面回忆等边对等角及其研究方法,为学生研究等角对等边提供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探索发现一请同学们分别拿出一张半透明纸,做一个实验,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1)在半透明纸上画一条长为6cm的线段bc.(2)以bc为始边,分别以点b和点c为顶点,在bc的同侧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锐角,两角终边的交点为a.(3)用刻度尺找出bc的中点d,连接ad,然后沿ad对折。

问题1:ab与ac有什么数量关系?问题2:请用语言叙述你的发现。

1.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2.画出图形、观察猜想。

3.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演示折叠过程为进一步的说理和推理提供思路。

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观察、猜想、体验、感悟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为今后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分析证明思考:我们利用了折叠、度量得到了上述结论,那么如何证明这些结论呢?问题3:已知如图,在△abc中,△b=△c.求证:ab=ac.引导学分析问题,综合证明。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案

13.3.1等腰三角形(第二课时)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二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这为我们提供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新方法.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判定。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尺规作图.2、过程与方法(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简单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分析,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思考的魅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经历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难点:等腰三角形判定的利用作中线的证明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师生问答探究教学法数形结合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PPT)、圆规直尺作图分析五、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设计。

1、复习旧知,回顾思考: 通过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复习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2、讨论分析,论证性质: 通过探索,归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并予以证明;3、课堂练习,师演生学:在解题过程中加深对判定的理解,学会判定的运用及等腰三角形的画法;4、梳理反思,布置作业:回顾反思,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谈收获。

(二)、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复习旧知,回顾思考: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回顾:性质定理证明方法是什么?思考: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腰三角形?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

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识别等腰三角形,并能够准确地找到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底边、等腰边和顶角。

2.能够说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等腰边相等、顶角相等等。

3.能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如求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

教学重点:1.认识等腰三角形,找到等腰三角形的各个要素。

2.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包括等腰边相等、顶角相等等。

3.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尺子、直角尺。

3.等腰三角形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将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图片呈现在课件上,引导学生观察,并询问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

教师解释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并给出几个例子,如找一些学生来黑板上画出等腰三角形。

在引入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或者举例等形式,复习一下前面所学的三角形的定义。

二、呈现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常见的等腰三角形的例子,并解释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板书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并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如等腰边相等、顶角相等等。

三、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或者模板。

让学生观察这些等腰三角形,并找出它们的等腰边、底边、顶点和顶角。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帮助学生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等腰三角形的方法。

四、巩固和拓展(20分钟)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给出的三角形是否是等腰三角形,并找出其中的等腰边和顶角。

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

五、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复习所学的判断方法。

六、课堂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道等腰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并在下节课检查。

《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认识等腰三角形的中线,学会求中线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1) 板书演示,讲解概念和性质。

(2) 示范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习中线的长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强调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提倡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求知、创新和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2. 中线的概念和求长度方法。

2. 定理的操作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假设你拿到了一堆同样大小的饼干,你想要通过量边长算出饼干的面积,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利用基本的几何知识求解这个问题。

2. 理论掌握(1)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两边较长的两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边。

如果两个腰的长度相同,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

①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与腰上的两个角相等;③ 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平分底边,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高线和底边的中垂线重合。

(3)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连接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上的中点的直线就是等腰三角形的中线。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等于等腰三角形底边长的一半。

3. 实战演练(1) 等腰三角形 ABC 中, AB=AC。

D 是 AB 的中点, E 是 AC 的中点,连 DE,它与 BC 的交点 F,证明:DEF 是等边三角形。

解法: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DE=1/2BC;又因为 E 和 D 是 AB 和 AC 的中点,所以 DE 平分 BC。

因此,EF=1/2BC=DE。

又因为∠BAC=∠DEB和∠AEC=∠DEC,所以三角形 ADE 和三角形 ABC 全等,因此∠ADE=∠ABC;又因为 DE 平分∠A,所以∠ADE=1/2∠A。

同理,∠ADF=1/2∠A,所以∠DEF=∠ADF+∠ADE=1/2∠A+1/2∠A=∠A。

因此三角形 DEF 是等腰三角形,并且由于 DE=EF,所以三角形 DEF 是等边三角形。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优秀9篇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优秀9篇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优秀9篇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篇一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剪刀、尺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1、按角分成三种角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二、认识等腰三角形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2、折一折、剪一剪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

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

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和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

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教学方法教学后记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定理: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时便成为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对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家形是等边三角形吗?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教案

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教案

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征;3.能正确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4.能够根据一些特定条件建立等腰三角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展示一些等腰三角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问道:“大家有谁知道这些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共同点:两边相等。

二、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1.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腰三角形。

2.阐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两边相等,也就是两个底角相等,顶角是两个底角的夹角平分线。

三、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教师出示多组三角形的图片,让学生分辨哪些是等腰三角形。

让学生根据相等的两边进行判断,两边相等的为等腰三角形,否则为不等腰三角形。

同时,教师提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的度数有何特点?让学生回答:顶角度数等于底角度数的平均数。

四、正确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等腰三角形设计练习题目,例如:“请问下面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

考虑到有些三角形可视情况可酌情发挥,提高课堂互动,拓宽思维视野。

五、能够根据一些特定条件建立等腰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提供一些特定条件,例如给出一根木棒或者橡皮筋请学生在书上画出等腰三角形。

教师提供多个工具模拟不同情况,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

六、总结教师做简要总结,让学生回答知识点、掌握情况和教学体会。

【教学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成果综合评估,包括日常和期末考试阶段考核,以及平时课堂表现、练习、作业和解答题等方面。

教学设计根据不同学生或不同课堂情况进行微调,以确保教学流程效果良好。

人教版八上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数学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3.3.1《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任务的分析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边对等角”定理,能够运用“等边对等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并掌握“三线合一”定理,能够运用“三线合一”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定理的探究过程难点“等边对等角”和“三线合一”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流程安排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一情景引入活动二复习回顾活动三互动探究活动四猜想论证活动五总结归纳活动六典例解析活动七拓展提升活动八小结梳理由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复习等腰三角形及其相关概念,温故而知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等活动发现性质,并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归纳提炼性质定理,让学生熟悉“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应用性质解决问题,尝试“用方程计算角度”的思想方法尝试应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了解学生的学情,让学生逐步养成总结的好习惯.课前准备教具学具补充材料1、多媒体演示文稿.2、直角三角尺、圆规.自制纸质等腰三角形剪刀、直角三角尺实践作业、课后阅读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情景引入出示一组含有等腰三角形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感知图片主要部分形状的共同点,引入课题。

从学生感兴趣,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二】复习回顾学生回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定义,进一步提出:“人们在生活中如此的喜欢等腰三角形,它到底还具有那些性质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板书课题)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三】互动探究1.如图13-3-14,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铺平,得到的三角形是什么特殊三角形?它具有哪些性质?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图13-3-142.请同学们拿出剪好的等腰三角形,动手折一折,通过刚才的对折过程,你发现∠B 和∠C 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由此你发现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说说你的猜想.1.借助动手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图形性质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合情猜想的数学素养,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同时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2.通过观察、思考、描述、证明,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养成自觉探索几何命题的良好习惯.【活动四】猜想论证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提问:这是文字语言给出是命题,我们需要先把它转化成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画出图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等腰三角形》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2、能力目标: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3、情感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教学重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教学过程(一)直观演示,大胆猜想1、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2、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例、△ABC中,AB=AC,求证:∠B=∠CB1、思考: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解答〕证明:做顶角的平分线AD,AD平分∠A,AD⊥BC.D C B在△ABD 和△ACD 中⎪⎩⎪⎨⎧===CD BD AD AD AC AB所以△ABD ≌△ACD (SSS ),所以∠B=∠C ,∠BAD =∠CAD ,∠ADB =∠ADC =90°. 思考: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2、想一想:在上图中,线段AD 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 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1)如果AB =AC ,AD 是角的平分线那么-----------------------------------.(2)如果AB =AC ,AD ⊥BC 那么-------------------------------------.(3)如果AB =AC ,BD =CD 那么------------------------------------.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探索和应用.教学过程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1.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从等腰三角形中能找到哪些相等的线段.2.播放课件,结合刚才的问题讲解例1的命题,并为后面将此性质拓展埋下伏笔.3.分别演示:在△ABC 中,∠ABD =k 1∠ABC ,∠ACE =k 1∠ACB ,k =31,41时,BD 是否与CE 相等.引导学生探究、猜测当k 为其他整数时,BD 与CE 的关系. 4.引导学生探究,对于上述例题,当AD =k 1AC ,AE =k 1AB ,k =21,31时,通过对例题的引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历探究—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5.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广,把上面3、4中的k 取一般的自然数后,原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或给出证明.6.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予以汇总、点评,鼓励学生在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要多思多想,并要求学生对猜测的结果给出证明.7.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等角对等边”这个命题的反面思考问题,即思考它的逆命题是否成立.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证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8.归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证法,清楚的分析证明的思路,培养学生演绎证明的初步的推理能力.9.启发学生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不相等,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能否证明.这实际上是“等边对等角”的逆否命题,通过这样的表述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0.总结这一证明方法,叙述并阐释反证法的含义,让学生了解.第3课时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新课背景知识复习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二、新课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已知:如图,△ABC中,∠B=∠C.求证;AB=AC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2、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 =30°,∠BAC可求,所以∠1可求.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 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三、小结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第4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会用等边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3)使学生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2)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拼等边三角形这一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大胆猜想等良好品质.(2)使学生经历观察、探究、归纳、推理和证明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难重点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与证明;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等腰三角形概念及性质:(1)叫等腰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相等.(3)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二.新课讲解活动一:等边三角形的证明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2.应用举例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数学表达: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求证:AB=AC.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活动二: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拼一拼:你能用两个含有30°角的三角板摆放在一起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吗?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图1)图(1)学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拼并观察图形,分析数量关系,发现∠BAD=60°,而∠B=∠D=60°,所以△ABD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B=BD=2BC,进而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倾听各组学生是否发现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据情况进行点拨、引导.2.说一说:你能利用数学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吗?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形指出,在Rt△ABC中,因为∠A=30°,所以∠A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AB的一半.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叙述进行板书,根据学生叙述情况进行追问、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证一证:师生活动:教师通过追问“这条性质一定是真命题吗?你能验证吗?”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图形,自主尝试证明这条性质的正确性.教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证明方法,根据学生是否有不同证明方法找学生展示讲解,师生质疑.活动三:变式练习,深化性质1.已知如图(3),在Rt△ABC中,因为∠A=3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为:A、B、C、图(3)图(4)2.已知如图(4),△ABC,∠C=90°,∠A=30°,DE⊥AC于点E,FG⊥AB于点G,请你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写出不同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练习,小组展示,师生质疑矫正.教师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找准30°角所对的直角边,能否根据性质写出线段间的关系.活动四:应用提高、拓展创新1.如图(5)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m,∠A=30°,立柱BC、DE需要多长?图(5)图(6)2.已知:如图,△ABC中,∠ACB=90°,CD是高,∠A=30°.求证:BD=AB.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