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往中的文化差异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及交际的特点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及交际的特点,路斯迪格(M.W.Lustig)等学者曾加以概括如下:高语境文化:(1)内隐,含蓄;(2)暗码信息;(3)较多的非言语编码;(4)反应很少外露;(5)圈内外有别;(6)人际关系紧密;(7)高承诺;(8)时间处理高度灵活。
低语境文化:(1)外显,明了;(2)明码信息;(3)较多的言语编码(4)反应外露;(5)圈内外灵活;(6)人际关系不密切;(7)低承诺;(8)时间高度组织化。
简而言之,高语境文化的交际,有时显得秘而不宣、藏头露尾;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显得多言而冗余、宣而累赘。
不同的文化对言语交际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美国,往往口齿伶俐,善于口头表达的人更吸引人;而在韩国,更受信任的却是口头表达稍显木纳之人。
在低语境文化里,人们往往对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视而不见;而在高语境文化里,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行动、交往速度、交往地点、难以言说的情绪、微妙的手势及其他周围环境细节等都是丰富的信息符号,给敏感的交际者以无限的信息与内涵。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 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古迪肯斯特等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研究结果显示,属于低语境文化的国家有:德国、瑞士、美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加拿大。
这些国家的文化都是重视具体细节安排与精确的时间表,不注重环境的作用。
他们的行为系统源于亚里斯多德的逻辑与线形思维。
同时具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特点的国家有:法国、英国、意大利。
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美洲土著、美洲墨西哥以及拉丁国家。
中国语言本身即属于高语境文化系统,如查汉语字典中几千个单独的汉字,这些汉字会随着搭配词的不同而不同。
这里的搭配词可以说是单独汉字的“环境”。
日本的茶道更是绝妙地传递了其非言语信息。
浅议英汉礼貌原则折射的文化差异
( )谦虚与客套 的差异 三 “ 己尊 人 ” 是 最 富 有 中 国 文 化 特 色 的 礼 貌 现 象 。 中 贬 国 人 受 到 别 人 赞 扬 时 ,往 往 会 说 一 些 自我 贬 低 的谦 虚 话 ,对 他人 的 赞 扬 客 套 一 番 。而 英 美 人 只 有 尊 敬 对 方 的 赞 美 之 辞 , 而无贬抑 自己之意 。因此当他们受到赞扬时往往会高兴的说 句 “ h n y u ”表 示欣 然接 受 。 “ 己尊 人 ”准 则 不仅 Tak o ! 贬 存在 于直接对 话也存在于书面语中。除东南亚文化圈外,欧 洲 文 化 里 没有 贬 自 己抬 别人 的现 象 。 中 国 人 在 听 到 赞 美之 词 时 , 往 往 是 否 定 对 方 的 赞 美 之 词 ,贬 低 自己 一 番 , 以 示 自 谦 。 欧洲 人在 这 种 情 况 下往 往 因 为他 们 的 话 被 直 言 否 决而 感 到 中 国人 不 讲 礼 貌 。 ( )委婉语的差异 四 属于文雅 词语 的委 婉语在英汉两种语 言中使用 的场合是 不 I 。例 如 女 性 怀 孕 , 中 国人 喜 欢 用 “ 喜 了 ”等 委 婉 的 司的 有 方 式 来 表 达 。而 西 方 人 却 视 此 为 新 闻 ,可 公开 直 言 而 百 无 禁 忌 , 这 显 然 是不 同文 化 下 的语 用 差 异现 象 。 ( ) “ 子 ” 问题 的差 异 五 面 西 方 人 认 为 在 言 语 交 往 中 , 双 方 的 两 种 “ 子 ” 都 受 面 到 威 胁 时 , 在 会 话 中要 讲 究 策 略 原 则 ,为 了保 护 和 降 低 “ 面 子 ” 不 受 侵 害 。而 汉 语 中 要 求 在 言 语 交 往 中讲 究 “ 脸 ”, 赏 避免 “ 丢脸”,当不得不使用有伤 “ 面子 ”的言词时,采用 的 策 略 往 往 是 先 肯 定 后 指 出 不 足 。而 英 语 文 化 则 不 同 , 人 们 极 为珍 视 隐 私 和 个 人 主 义 。 即 使 是 主 动 向别 人 提 供 便 利 或 物 品 , 向他 人 发 出 邀 请 等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是 妨 碍 了 说 话 者 的 自由 和清静 。 一Biblioteka 、东西方的礼貌原则
沟通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
沟通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策略在人际交往中,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语言能力的差异,常常会出现沟通误区。
这些误区可能导致误解、冲突和不愉快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沟通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并提供应对策略,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沟通问题。
一、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沟通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当涉及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时,理解和表达意思变得更加困难。
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会出现误解和歧义。
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和句子结构,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倾听和确认理解:在对话中,要仔细倾听对方的发言,并及时确认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对方的意思。
可以用类似“你是说……对吗?”的方式来确认理解。
3. 学习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方式,从而减少误解。
二、非言语沟通在沟通中,非言语沟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非言语沟通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误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言语沟通误区及应对策略:1. 身体语言误解:身体语言包括姿势、面部表情和手势等。
不同的文化对身体语言的解读可能会有差异。
为了避免误解,我们应该注意对方的身体语言,并结合上下文来解读。
2. 眼神交流误解:眼神交流在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同文化对眼神交流的要求和解读也存在差异。
要避免误解,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适应对方的眼神交流方式。
3. 语速和音量误解:语速和音量也会影响沟通的效果。
过快或过慢的语速以及过高或过低的音量可能会导致对方的误解。
要避免这种误解,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语速和音量,尽量与对方保持一致。
三、假设和刻板印象在沟通中,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刻板印象来理解对方的意思。
然而,这种假设和刻板印象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1. 开放心态:在沟通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过早下结论。
语言与社会文化
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方式,还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语言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语言与社会交往语言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不同语言的使用者通过言语交流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并从中获取他人的信息与反馈。
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语言的运用方式、用词习惯、口语表达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西方社会文化倾向不同,这也造就了语言上的不同。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因此其语言更为直接、个人主义。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自我克制,因此语言更为委婉、含蓄。
二、语言与社会地位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在社会文化中,语言的使用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例如,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地位,使用者往往受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
同时,语言的运用方式也会影响到身份认同。
某些社会群体会使用特定的行话或俚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三、语言与跨文化沟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得跨文化沟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跨文化沟通中,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方式需要更加细致入微。
需要注意避免使用有可能被误解的文化隐喻、口头禅等。
例如,中国文化中常用的夸张修饰词“天下无敌”在英语中很可能被认为是夸大其词的表达。
四、语言与文学艺术语言是文学艺术的基础,也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情感和美感的工具。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赋予文学艺术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和隐喻的运用,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情节和对话的描写。
语言的灵活运用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文学艺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五、语言与法律体系语言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法律文件的撰写和解释都依赖于精确的语言表达。
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交往是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融洽关系建立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这种交往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为了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下面将提供一些建议。
一、尊重他人文化背景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我们必须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包括他们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
避免对对方的文化作出评判或抱有偏见,要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文化。
通过关注和尊重对方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并建立起互相尊重的交往基础。
二、培养跨文化沟通技巧跨文化沟通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关键。
首先,要学会倾听,并尽量理解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
这包括语言表达、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
此外,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确保自己的意思能够准确地传达给对方。
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解释,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三、尊重和理解差异文化差异意味着人们在价值观、行为习惯、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我们需要主动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
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只是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验。
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对方的观点,以共同发展和互相交流为目标。
四、建立共同点和利益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寻找共同点是促进交往的重要策略。
无论是共同的兴趣爱好、职业背景还是价值观念,通过发现并建立共同点,我们可以更容易地与对方产生共鸣和联系。
此外,要注意挖掘相互的利益点,寻找双赢的合作机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往和发展。
五、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或者抱怨。
相反,我们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
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拥抱多元化,以增进自身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
六、持续学习和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沟通效果分析
沟通效果分析沟通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无论是在工作环境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沟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并非每次沟通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我们可能会遇到沟通障碍。
本文将分析沟通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旨在帮助读者提高沟通能力和改善沟通效果。
一、言语表达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词汇储备量,还取决于他的语法运用、语言流利度以及语音语调等方面。
对于非母语者来说,语言学习和练习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
解决方案:提高表达能力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
可以通过参加语言课程、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多与母语者交流等方式来增加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此外,可以积极参与演讲或辩论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倾听能力倾听是一种能够有效传递信息、理解他人需求和建立信任的重要沟通技巧。
然而,许多人在沟通中过于关注自己的表达,而忽视了倾听他人的需求和观点。
缺乏倾听能力往往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解决方案:要提高倾听能力,首先要培养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在交流中要保持专注,避免分散注意力。
通过积极回应对方、提问和确认对方的观点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倾听意愿。
此外,避免打断对方,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观点。
三、非语言表达除了言语表达外,非语言表达也对沟通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根据研究,非语言表达包括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接触、姿势等,其中姿势和面部表情对于沟通效果的影响最为明显。
解决方案:要提高非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学习。
要注意自己的姿势,保持开放的身体姿态,例如保持直立姿势、保持眼神接触等。
此外,面部表情要真实而微笑,以增加与他人的亲近感。
四、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全球化时代沟通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对于沟通方式和方式有不同的习惯和理解。
解决方案:要有效地跨越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日常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信仰、历史发展等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这就是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在各自的日常交际中,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而同样一个表达方法也会传递着截然不同的语言涵。
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 日常交际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行为之一,这种语言行为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模式和容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中所传导的语言涵,就会运用不得体,达不到交际的目的,甚至会引起误会,乃至反感。
本文就日常交际中的打招呼、称呼、饮食文化、称赞别人等一些方面体现的文化差别进行分析比较,旨在使人们提高对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语言涵【Abstract】:Culture is a social as well a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It is the product of creation in the long history. As the differenc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value concept, social customs, religion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tc. Each nationality has formed its own cultural norms, which is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must be reflected in their daily communication. In the other word,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expressions, but the same expressions can pass the distinct language connotations. In Sino-U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daily communicative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language behaviors. It has special performance mode and content, and distinct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nationality. If you don't understand these language connotations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it will use unsuitable and can’t reach the aim of communication, even can cause misunderstanding, and even resentment. In this paper, it analyzes and compares with greeting in everyday communication, call, food culture, praise others and some aspect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purpose is to make people enhanced sensitivit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study, and to communicate and express ideas in-depth, flexibly, appropriately and effectively.【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daily communication, language connotations1.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美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课件
语境:高语境与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 即沟通中大量信息是通过非言语手段( 如表情、动作、背景等)传递的。在这 种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察言观色,理解
对方的言外之意。
低语境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 即沟通中更注重言语本身的信息传递。 重要,有助于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表达 解和冲突,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观点,不过多依赖非言语手段。
在中东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们更可 能采用“弹性时间”,即计划和安排常常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人际关系进行调整。
空间观念:私密性与开放性
私密性空间观念 • 例子
开放性空间观念 • 例子
重视个人隐私和独立。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尊重个人的隐 私权和空间需求。
美国的办公室和住宅通常设置有独立的办公室或工作空间,以 及独立的卧室和洗手间,强调个人的隐私和独立性。
• 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 国际政治等全球性问题需 要各国合作,对跨文化交 际提出更高要求。
个人行动计划:如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与积累
不断学习新知识,积累跨文化 交际经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反思与总结
定期反思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 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 善自己的交际技巧。
实践与交流
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实践,如 参加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 等,提高实战能力。
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 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和误解,因此了解 文化差异对于促进有效交流和避免冲突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误解
跨文化交往中的礼仪差异
跨文化交往中的礼仪差异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差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在跨文化交往中常见的礼仪差异,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使得交往更加顺利和成功。
一、礼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对礼貌的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弯腰行礼以示尊重和谦逊。
而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握手或者轻轻碰一下对方的面颊表示问候。
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鞠躬来表达敬意。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中的礼貌表达方式。
二、时间观念和准时性在跨文化交往中,时间观念和准时性也是一个常见的礼仪差异。
西方文化通常非常注重准时性,迟到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弹性时间观念较为普遍,稍稍迟到是被宽容的。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往时,要尽量准时到达,但也要对不同文化中对时间的看法保持理解和宽容。
三、言语和肢体语言不同的文化对言语和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意见被视为无礼的行为,婉转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更受重视。
而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被视为坦诚和高效的沟通方式。
同样,一些肢体语言的手势和姿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截然相反的含义。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注意言辞的选择,并避免使用引起误解或冲突的肢体语言。
四、用餐礼仪在不同文化中,用餐礼仪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通常会使用刀和叉,食用合适的份量,优雅地进食。
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人们习惯使用筷子,共享菜肴,认为多吃一些是对主人的尊重。
因此,在跨文化用餐中,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餐桌礼仪,尽量遵守当地的规范,以避免尴尬和误解。
五、服饰和外表不同文化对服饰和外表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穿着正式和得体的服装被视为尊重他人和场合的表现。
而在一些文化中,注重个人舒适和自由,对穿着并不特别讲究。
因此,在跨文化交往中,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文化背景,做出适当的着装选择,并对他人的服饰选择保持包容和理解。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
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一、概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其文化差异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
美国,作为一个低语境文化国家,其交流方式直接、明确,重视个人主义和表达自我。
相比之下,中国则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交流方式含蓄、间接,强调集体主义和语境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两种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商业交流等方面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从而增进对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还可以为中美两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沟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文化大国,其交往的密切程度与日俱增。
由于历史、地理、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在文化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之一就是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两国人民的日常交往,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商务、教育、政治等领域的沟通方式。
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从研究背景来看,中美两国在高低语境文化上的差异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两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成为了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研究意义来看,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流中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避免误解和冲突,推动国际合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这种研究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可以为跨文化沟通学、国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对中美高低语境文化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沟通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扮演着连接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桥梁。
然而,在实际沟通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有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改善和优化沟通效果。
二、言不达意1. 语言障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语言差异导致了理解上的障碍。
例如,在海外工作或旅行时,可能会遇到本土人士听得懂但说不好英语等情况。
2. 词汇缺失:有时我们希望用某个特定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传达。
3. 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差异:即使是母语使用者也可能在书面表达跟口头表达之间产生差别,造成内容理解上混淆和误解。
对策:1. 学习他人习惯用语,并积极钻研当地文化和专业术语以减少语言障碍。
2.丰富自己词汇量,积极学习和使用同义词或者近义词以适应不同的表达需求。
3. 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定期参加演讲活动、练习写作等可以帮助提升沟通效果。
三、非语言因素1. 身体语言:人们的肢体动作、姿态和面部表情也会传递信息。
如果我们无法准确理解这些非语言信号,可能导致沟通误解。
2.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跨文化沟通中容易引发误解甚至冲突。
对策:1. 注重观察他人肢体语言并加以学习分析,并在实际交流中灵活运用。
2. 在跨文化交流时,了解相关国家或地区的礼仪、信仰和社会风俗,并尊重对方文化背景。
四、信息过载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我们现代人常常受到海量信息围绕。
然而,在大数据环境下也存在以下问题:1. 混乱的信息排序:搜索引擎给出的结果可能会根据个性偏好进行排序,很难找到准确的信息。
2. 虚假和不可靠的信息: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误导性或不准确的信息,我们容易受到错误引导。
对策:1. 优化搜索技巧,学习如何使用准确关键词来获取有效信息,并参考权威机构发布的内容。
2. 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辨别真伪资讯,通过多个渠道验证重要信息的准确性。
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第21卷V01.2l第3期NO.3中州大学JOURNALOFZEIONGZHOUUNIVERSITY2004年7月Ju1.2004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陈玉(郑州工程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0)摘要:本文试对中美称呼语的用法进行比较,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它将有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的了解,从而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词:称呼语;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15(2004)03—0075—02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具有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称呼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认定.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分.虽然这类常规用语在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等学科中得到了一些研究,但对其在不问语言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尚属新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对称呼语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这一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称呼语的了解,从而增进彼此问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英汉称呼语的用法比较首先应声明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称呼语是指在言语交往过程中能用于当面称呼的词汇形式.根据陈松岑(1989) 和夸克(1985)等学者的论着,我们可以把称呼语分为六大类:亲属称谓,姓名,头衔(职业,职位,社交),代词,零称呼以及其它类型(不定代词,名词词组以及名词性分句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这六大类称呼形式同时存在,且在使用过程中都受到同样因素的制约,如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性别,亲疏程度,说话场合等等,但不同之处在于不同因素在不同语言中所占的分量不同.通过比较美国语言学家厄尔文?特丽普(1972)和我国语言学家祝畹瑾(1990)的称呼语系统图,我们可以看出辈分和年龄或年辈在汉语称呼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待亲属,邻里和师长,上述因素可以说是惟一的决定因素.而在英语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龄只是在对亲属关系中年辈高出一代或一代以上的人才起积极作用(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对其他社会关系如同事或朋友中的年辈高者可以不用尊称而直呼其名.当年龄和职业地位发生冲突时,职业地位占先.比如原来是某教授的学生,毕业后当了教师,成为该教授的同事,后者就会从称呼前者为”某某教授”而改称其名.换句话说,双方之间的亲密程度可以抵消年辈差别所起的作用.而按照我国的习俗,后者即使当了教授甚至成为前者的上级之后,也依然会保持原来的称呼形式”某某先生”或”某某老师”不变.现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称呼语使用的主要差异总结如下:1.在美国,直呼教名(FirstName或GivenName)在同事,邻里,同学,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等之间十分普遍,显得友好和随便,甚至可以教名呼长辈或上级,这不是不恭的表示,而是体现出一种平等关系,这一点有悖于我国的习俗; 2.亲属称谓在汉语称呼体系中占重要地位,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一文中列举了114种对于亲属的称谓, 每种又有正名称,直称及比较文气的称呼之分,这反映了汉族大家庭的现实.而且汉语中人们常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那些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年龄,辈分因素更显重要;3.在汉语中,头衔,尤其是官衔称呼十分普遍,而且出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心态,我们常把官衔中的”副”字给抹掉.而我们却很少听到美国人称呼什么局长,经理,校长;4.由于汉语称呼系统的复杂性,有些汉语称呼语的确很难在英语当中找到相对应的称呼形式.如老师,师傅,同志,警察叔叔,王局长,老王,小马等等.有些称呼语如先生,小姐,虽然有相对应的形式,但涵义也有不同.在汉语中,先生,小姐在社交场合中是尊称,而在英语中则是极其一般的称呼语.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一位美国教授听到中国人称他为”先生”而非“教授”感到蒙羞的原因吧.再如”老王”,”小李”,”王老”中的”老”和”小”在汉语中是亲切,友好,喜爱或尊敬的表示,而“老”这个字眼却会使一个美国人相当不快.同样原因,”小姐”一词在美国的中年妇女看来是恭维,而在中国的妇女看来却是骚扰.这里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年龄,辈分或年辈在两收稿日期:2004—03—11作者简介:陈玉(1971一),广西平果人,硕士,郑州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75?种不同语言中的地位.二,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既然称呼语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人在特定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用语,这种用语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戴昭铭:1996).众所周知,在汉语文化中,儒家思想,尤其是”仁”与”礼”奠定了我们人际关系的基石,二者几乎影响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仁”体现了一个理想状态的人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仁”者爱人,无私忘我,”四海之内皆兄弟”.而”礼”是为达到这一理想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或应采取的方式,它规定了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构成了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自古就闻”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就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家庭观念强,伦理道德不可违背.因此,以此为原则所成就的理想社会是有等级秩序的,它所宣扬的仁爱也是有边界的.现代的”礼貌”与”礼”有很大的区别.礼貌已不再作为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准则,而是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仿的行为规范,它能够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和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但现代的礼貌与”礼”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顾日国(1990,1992)在其礼貌原则中引用《礼记》,提出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即贬己尊人准则,以及”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这一表面上看早就过时的礼制,却是给现代的礼貌留下深刻印记的称呼准则.学生招呼老师,通常是”姓+老师”,却不可以说”老/,J,+姓”,对长者用”老先生”,对小孩则用”小朋友”,如此等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亲属关系(Kinship)和权势关系(Power)决定了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主要准则或价值取向.在汉语称呼语中的反映集中表现在众多亲属称呼以及职位,官位等头衔称呼上.也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使我们既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有”论资排辈”的弱点.相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美国本土文化相对年轻,加之十六世纪以来大量移民的涌入,美国文化被喻为”熔炉”或”色拉拼盘”.美国人民在其求生存,争取独立,促进融合的过程中,把”生命,自由和幸福”视为个人的权益,不受习规禁锢,讲求效率,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信仰,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比如家庭观念远不如中国人强烈,美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有十四种家庭形式存在,包括传统的大家庭和亲身父(母)领养孩子的家庭(Scollon,2000),甚至在许多情况下,亲属关系被视为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进步的障碍,他们欣赏公平竞争,效率第一.这反映到语言中,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直呼其名如此普遍了.三,跨文化交际中的称呼问题称呼是言语交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是使言语交76?往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不恰当的称呼会使言语交往发生障碍,造成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一问题更显重要,正如Gumperz (1982)指出的”当文化背景不同时,人际交往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测的问题”.一位英国教师表示:”在交往中,我发现——这可能是挺奇怪的——最不能容忍的是学生坚持用我的姓称呼我”.上课铃响,教师进教室,学生起立,齐声说: “GoOdmoming.teacher.”殊不知,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英语teacher却绝非如此.一位美国教授因被一个年轻翻译介绍为某某先生而十分不快.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无论在校园里或是在外交场合,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说明我们的英语学习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这个方面重视不足.学生犯这类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教材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加之母语的干扰,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了误解和困难.我们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中的称呼语所包含的丰富语义内容,”不仅可以透视一定社会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化心态,更可以体察到作为文化符号的称谓建构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戴昭铭,1996)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便可有意识地融入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能力,不仅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对于英汉称呼语及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必将增进两国人民彼此之间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问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参考文献:[1]Ervin—Tripp,SSociolinguistieRulofAddress[A].J. BPride&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M]London: Penguin,1972.[2]Fasold,RTheSociolinguistmsofLanguage[M].Bei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searchPress.2O00.[3]Gumperz,J.J.(Ed).LanguageandSocialIdentity[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4]陈松岑.礼貌用语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5]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6]邓炎昌,刘涧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7]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I责任编辑王玖)。
道歉信的语气和表达方式的文化差异
道歉信的语气和表达方式的文化差异道歉是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当我们对他人的行为或言语造成了伤害或不便时,道歉是修复关系、重建信任的重要方式。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待道歉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却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探讨道歉信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看看东方文化中的道歉信。
在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道歉信通常以谦虚、委婉的语气为主。
这是因为在这些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被强调,个人的言行往往代表着整个集体。
因此,当个人的行为或言语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时,个人会以自责的态度来表达道歉,以显示对集体的尊重和关心。
在道歉信中,人们通常会使用诸如“非常抱歉”、“实在对不起”、“深感愧疚”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歉意,以强调自己的过错和懊悔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道歉信则更加直接和坦诚。
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人权利被强调,因此,道歉信中的语气通常更加直接和坦诚。
人们会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达出对他人的歉意和愧疚之情。
在道歉信中,人们通常会使用诸如“我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我对我的行为感到非常抱歉”等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歉意,以强调自己的直接态度和对他人的重视。
此外,东西方文化中的道歉信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通过陈述自己的过错和懊悔之情来表达道歉。
他们会详细解释自己的行为或言语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种表达方式旨在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并为自己的过错感到愧疚。
在道歉信中,人们通常会用较长的句子和段落来描述自己的过错和懊悔之情,以表达自己的真诚和歉意。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更加简洁和直接地表达道歉。
他们会直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达出对他人的歉意和愧疚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旨在让对方明确自己的态度和意图,并以此来修复关系。
在道歉信中,人们通常会用简短的句子和段落来表达自己的歉意,以强调自己的坦诚和真诚。
综上所述,道歉信的语气和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存在着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是指在跨越国界、地域、民族以及语言的前提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中西方社会文化存在着诸多差异,跨文化交际中这些差异不仅在语言和礼仪方面表现出来,更涉及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惯等多个层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言语交流中西方社会在言语交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句式成分、表达方式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文中,我们通常不会用“你怎么不……”的质问句来表达询问,而是采用“为什么不……”的陈述句。
在西方社会中,大多数人在交流中更加直接,而中国人在言语交流中则更多地使用委婉的说法或者间接表达方式,这不仅反映了东西方社会的不同,也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畅通。
二、身体语言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图。
而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更重视言语和文字的表达方式。
西方人可能会频繁地使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身体的位置、眼神交流、肢体动作等非言语性的交流方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想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就需要对不同文化的身体语言有所了解。
三、社会礼仪中西方社会在社会礼仪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空间的尊重,对陌生人或者上司常常采取握手、拥抱等行为来表示尊重和亲切。
而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更注重身份的尊重、尊卑的礼节,对于长辈或者上层领导,通常会采取鞠躬、轻声、小动作等行为来表示尊重。
四、思维方式中西方社会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同。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直观、逻辑和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更重视隐喻、象征和群体主义的思维方式。
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导致理解的障碍,因为对方可能会基于自己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来表达观点和看待问题,而导致对方难以理解。
五、价值观念中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而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团队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大班幼儿的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大班幼儿的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多元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大班幼儿的语言教学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文化差异问题。
如何在教学中兼顾多元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大班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1.1 语言习得能力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对语言的习得能力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国家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掌握英语单词及语法知识,而在汉语社区的幼儿则更容易掌握汉语。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2 文化背景对语词理解的影响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与文化紧密相连。
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对同一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西方文化中的“骑马”可能代表一种娱乐活动,而在东方文化中可能代表一种交通工具。
这样的差异可能导致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产生困惑,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正确理解词汇,并辅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词差异。
1.3 礼貌和礼仪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对礼貌和礼仪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
在语言交流中,礼貌用语和礼仪的运用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内容。
但是,幼儿可能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或错误运用。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长辈问候年幼者时通常用“吃饭了吗?”,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常问“你好吗?”。
这样的差异需要教师及时指导和纠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二、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策略2.1 创设多元文化环境给幼儿创设多元文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可以帮助他们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事物。
例如,在教室中设置不同国家的国旗、展示各国民俗风情的图片等,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
2.2 引导幼儿主动了解多元文化通过幼儿游戏、绘本、歌曲等多种教学媒介,引导幼儿主动了解多元文化。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家庭背景,并鼓励他们相互了解和尊重。
积极创设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活动,培养幼儿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包容心。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导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差异的学科,对于促进不同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通过分析中西文化在交际方式、价值观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探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的交际策略。
一、交际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交际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西方文化以直接表达和传达信息为主,注重直接对话和自由交谈。
而中国文化则更注重间接表达和非言语交际,善于运用暗示和隐喻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电影中,女主角一直对男主角暗示自己的感情,而男主角始终无法领会这些暗示,直到最后才意识到女主角的爱意。
这体现了中西文化在交际方式上的差异。
针对这种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当西方人与中国人交流时,应学会倾听和解读非言语信号,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
而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应尽量明确自己的意图,不宜过多采用暗示和间接表达方式,以避免误解。
二、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竞争和自由;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谐和稳定。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正是因为女主角强调“十年来都是此情此景”,一味追求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导致了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突,无法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接纳。
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避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人。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应主动适应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稳定价值观,尊重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做法。
而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应更加开放和包容,尊重他们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
三、情感表达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情感表达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直接表达情感,而中国文化更注重内敛和克制。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女主角向男主角诉说自己的感情,提出与其相伴一生的愿望,而男主角却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反而通过行动来暗示自己的爱意。
简述言语和语言的关系和区别
简述言语和语言的关系和区别言语和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重要工具,它们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言语是人们用来交流的一种方式,是人们所说出的具体语言表达,而语言则是一种更广泛的概念,包括了言语在内。
言语是人们通过声音、语调和语言表达的方式来传递信息的载体。
它是一种具体的表达形式,可以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
言语有着明确的含义和语法结构,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来进行表达。
不同的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会导致言语的差异。
语言则是一种更为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了言语在内,并且还包括了非言语的表达方式。
除了通过声音进行交流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非言语方式来传递信息。
这些非言语的表达方式也是语言的一部分,它们可以补充和丰富言语的信息,使交流更加准确和丰富。
言语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言语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没有语言就没有言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们为了交流而创造出来的工具。
言语则是通过语言来进行交流的具体方式。
可以说,语言是言语的基础,而言语是语言的具体应用。
言语和语言之间的区别在于抽象与具体、普遍与个体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是人们为了交流而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
语言具有普遍性,不同的语言可以被不同的人群所使用。
而言语则是语言的具体应用,它是具体的、个体的表达方式。
言语是根据特定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的,它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和文化特色。
言语和语言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
语言就像是一本字典,而言语则是通过这本字典来进行书写或口头表达的具体内容。
没有语言,就无法进行言语的交流;而没有言语,语言就只是一个死的符号系统,没有实际的应用和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言语和语言来进行交流和沟通。
通过言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求,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通过语言,人们可以理解和解读他人的言语,从而获得信息和共享知识。
跨文化交际_第五章_第二节_言语行为文化差异
(3)诚意规则:说话人真心实意地想施行这一行为。
(4)根本规则:说话人所说的话使他自己承担了施 行某一行为的义务。
2、言语行为的“五分法”
类别
阐述类
“言外之的”
“适从向” 心理状态 行事动词
从话语到客 观现实 客观现实适 从话语 从客观现实 到话语 不存在 相信 state、assert、claim、 swear guess、hypothesis beg、request、advise、 invite、suggest、insist order、demand promise、undertake、 vow Apologize、 congratulation thank 、sympathy、 condole
5.称谓泛化的差异 • 中国人习惯于将大量亲属称谓引入社交场合,甚至用于不相 识者。常常故意抬高别人的辈分,降低自己的辈分,随其子 女或孙辈称呼。 • 西方家庭中,常常将社交称谓引入家庭,直呼其名很正常。
• 思考:不同称呼方法与人际关系的体现。 • 西方人认为有些中国人不愿以名称呼他们,表明中 国人不愿与外国人交朋友,也有的中国人认为外国 人常常以名相称,说明他们关系密切。
A: 殷院长。 B: 不用客气,我们都是朋友,你们年纪又 比我大,别叫我殷院长了,就叫我小殷吧? A: 小殷……
三、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分析
言语行为的种类:
称呼、介绍、问候、告别、致谢、 答谢、道歉、恭维、请求、同意、 批准、拒绝、建议、劝告、警告、 邀请、介绍、承诺、批评、祝贺、 说服、命令、指示、推荐、威胁、 禁止等。
中国人的称呼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中国人的称呼方式受血亲(长有尊卑 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摘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由于对另一方社会文化缺乏了解,而且人们总习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解释对方的话,这样在社会、文化、心理及环境的制约下,很容易发生语用失误,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交际双方应当通过对比不同的文化因素,自觉发现谈话方式上的差异,主动采取弥补措施以防止发生交际故障的冲突。
关键词:言语;文化;语用;文化冲突;避免一、语言和文化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交际时,由于文化冲突发生交际故障,因此,研究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时,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不同文化心理造就了形态不同的句子结构模式,造就了不同语言思维习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纷繁复杂又举足轻重,不了解民族语言的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该语言的真谛,而民族语言又映射和规约着民族文化。
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互为影响,互为补充,密不可分。
二、言语交往中的文化障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文化障碍问题也相对突出。
就英汉文化来说,英汉文化中不同风俗、宗教、价值观、观念、思维和习惯、艺术表现形式、社会模式和人际关系等文化冲突,就会造成言语交际障碍。
1、民族特有的宗教、风俗、礼仪不同英汉民族分别居东西两半球,地域相距遥远,宗教、风俗、礼仪差异大,可能形成文化障碍。
英美文化中,晚辈可直呼长辈名字,表示他们之间的亲近、平等。
而在汉文化中,晚辈若直呼长辈名字难免有不敬之嫌。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当他对房东太太称呼“Grandma”时,就曾经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学生直呼其名,也不愿领受“奶奶”尊称。
(吴汉樱、王福祥,1994)2、价值观有别价值观念差别也容易造成语言习惯上的障碍。
例如“The Present”(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课)描述一位独居的老太太过80岁生日,她盼望在外地的女儿回来看她,或者至少能寄礼物回来。
当她终于收到女儿的礼物——一张明写着“用这张支票给自己买点好东西。
”这样几个字的贺卡和一张支票时,她却把支票撕了,为什么?中国学生对此不解,但在英文化中,礼物价值不在于商品的价值多少,而在于赠送者亲手制作或者精心挑选礼物时的那份诚心和爱心。
(李强,2003)3、观念上的差异英美人士重视孩子自己能力培养,而中国人,特别是当代的家长对孩子放手锻炼较少,过分呵护甚至替代有加。
例如在“A Day’s wait”(by Ernest Hemingway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时,有些学生对故事中的孩子生病父亲竟有闲心打猎不能容忍,对一个孩子错把华氏体温当成摄氏体温,认为快要死了却静等待死亡来临不能理解。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引起的误解自然会影响到对故事主题及美国性格的理解。
4、具有某种特定文化背景的任务、事物、事件、地点等在《现代美国口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练习:Bob: Say, Li, how about going out to lunch?Li: I’d love to, but you know I’m living on a shoestring.Bob: Well, I’m not a Rockefeller myself. How about McDonald’s?Li: OK.假如学生不知道Rockefeller是美国大财团之一的垄断资本家,此处转译为“百万富翁”,那么对话练习怎么会沿着预计的方向进行呢?5、反映文化个性特征的成语、典故由于历史原因,英文化中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圣经和希腊神话。
对于东方文化的汉语学习者,对《圣经》和古希腊文化知之不多的话,就会形成文化障碍。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No parking”一文中以这样一段结尾:“Now he has put an ugly stone head over the gate…I ask him what it was and told me that it was Medusa, the Gorgon, Japer hopes that she will turn motorists to stone.”英国人会被幽默的结局而逗笑,但中国人不知道Medusa是希腊神话中的三个蛇发女怪之一,被目光触及即变为石头。
Gorgon指三个蛇发女怪中的任何一个,那么,他大概无法领略其幽默所在了吧。
三、言语交往的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已经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或为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则语用失误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1、语言语用失误停顿、重音、说话快慢与语用失误:停顿不同,很可能造成语用失误,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刚学汉语的外国小朋友看见两个中国小孩在争一张漂亮的图片,小男孩说:“这画是我的,你还我!”小女孩听后往小男孩面前一伸,笑笑说:“这画是你的?我还你。
”小女孩听后往小男孩面前一伸,笑笑说:“这画是你的?我还你!还你!”边说边撕图片,外国小朋友感到莫名其妙,“说还为什么要撕呢?”她没听懂小女孩地一句话用了升调表反语,其含义为“这画根本就不是你的。
”就这样的跨文化交际就很容易引起语用失误。
(贾玉新,1997)不同的语调重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
例如老师对学生说:“你读”,重音在“你”上,用祈使语气说出则是要“听者”读而非其他人读;如重音在“读”上用祈使语气说出则让听者“读”,而不是让“写”;而用升调说出则可能是学生主动提出读而不是老师想让他读;如果在“你”、“读”之间停顿加长,则可能变成学生心不在焉,老师提醒他。
停顿会使跨文化交际着产生误解。
有一个英国留学者,大家认为他无话可说,后来才知道他在等待别人说话,他期待的停顿比我们要长,而我们又觉得停顿太长会造成沉默局面,于是我们又另找话题以期打破这种沉默。
说话快慢不同,跨文化交际者也会产生误解。
如一对结了婚的夫妇,说话稍慢的伴侣职责说话快的对方不给他们讲话的机会,或者指责对他谈话的内容不感兴趣,而说话快的伴侣则抱怨说话慢的对方不和他们讲话,或者不把他们的心里话说出来。
词汇的语用失误: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发现,学习汉语的人在使用时间词、颜色词、称谓词、谦虚词、委婉词、成语、俗语、典故及可能产生不同会话含义的词时常出现语用失误。
关于年龄的说法更多,一个芳龄二十八,一个西方人很容易认为是二十八岁,不可能是最佳年龄,其他的如而立、不惑、古稀等,很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障碍。
(彭增安,1998)时间词的不等植也是文化语用失误的根源。
“早上好”在英汉两种文化里所指也不同,英语指整个上午,汉语则只限于早上。
如一个英语为国语的学生在上午十点对一个中国人说“早上好”,则中国人回感觉莫名其妙。
又如一位中国教师星期三给外国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下星期五交,一位留学生能够站起来告诉老师,“只有两天时间,太短了。
”他显然把“下”和“next”等同起来了。
老师指的是十天后的星期五。
有时同一所指对象的字面意义不同也常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
如一位英美学生可能会问中国人:“你喝绿茶还是黑茶?”何为“黑茶?”显然是错把英语中的black tea直译为汉语“黑茶”了。
其他如英语的brown sugar不是“棕糖”而是“红糖”,brown bread不是“棕色面包”而是“黑面包”。
称呼语、称谓语与交际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交际第一环,给人第一印象最为重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时常出现语用失误。
讲汉语的本族人中,兄弟姐妹不能称兄姐名字,要用亲属称谓,有时还根据排行冠以数字,如三哥、二姐等。
在英语中,如“third elder brother”和“second elder sister”则让人听起来不舒服。
中国人常用“Mr. John ”“Mis. Mary”称呼西方人,西方人则用“王”或“李”来称呼中国人。
也可能用“果平先生”或“丽丽小姐”称呼中国人。
比如见面常用“叔叔好!”“阿姨好!”,汉语中是亲切称呼。
而英语中女婿对岳父母直呼其名,或用Mr/Mrs+性。
有一个例子,一位留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位女教授和她的女儿,他上前打招呼:“大娘”这一下女儿不干了,说:“你到农村找你大娘去吧!”(关世杰,1995)2、社会文化语用失误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和分手到别上有很明显的差异。
英语本族人听到中国人说:“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之类话,会惊讶甚至反感。
他们会想:“我去哪关你屁事?这是我的自由,你老问我吃了没,我有钱呢。
在分手道别时也有所不同,操英语的人听到中国人因为客气而讲的“慢走”会困惑,为什么要慢慢走,快点走不礼貌吗?(杨自俭,2000)有时恭维话也会在另一种语言中理解为其他意思。
如一位留学生在一位中国朋友家里吃饭问:“I could eat all of them”以此表示欣赏那些菜,但中国朋友会误以为嫌弃菜少。
不同文化对恭维话所持态度也不同,不熟悉这点很容易引起会话障碍。
一位英国教师称赞女学生的书法“Oh,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但女学生回说“No, no, not at all”“You’re joking”结果将女教师气走了,显然,中国女学生恪守谦逊原则。
但受话人会认为女学生在嘲笑她,缺乏审美观和鉴赏力。
又如一位外国游客与导游道别时说:“Thank you very much for what you’ve done for me”导游却说:“Not at all, That’s my duty”“That’s my duty”在汉语中是礼貌表达法,但英语中含有“责任在身,不得以而为之”之意,满怀谢意的客人自然会对这句不领情的话弄得尴尬不快。
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表达方式不同,常导致失误。
如饭后打嗝在中国是对饭菜满意,在西方文化中,打嗝却是不礼貌行为。
四、怎样避免文化冲突,达到有效交际既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交际,难免会发生文化冲突或误解,对语言使用中,这种失误的研究,无论是对外语教学还是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纠正和防止这种失误的产生。
1、加强对比首先我们要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除了粗心或一时疏忽外,就是由于母语干扰造成的。
要揭示这种引起误会的冲突的文化差异就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实现。
将自己母语与另一方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交际有制约作用,但本族人往往不容易发现,只有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交际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
2、描绘是基础对比本族文化只有在描述的基础上才能比较。
现在就以“问候”为例来描述。
最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好”回答通常也是“你好”。
对长者和居高位的人或你想恭维的人用“您好”在中国许多地方,最常用的问候是叫对方名字如“小王”。
这些关于问候的语言在不同文化中进行对比还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慢慢搜集。